洞天奥旨 卷十四

清·陈士铎
来源:洞天奥旨

奇方上

瘡瘍腫潰諸方

救命舟 仙傳。治癰疽各瘡,陰症陽症無不神效。

穿山甲(三大片,同蛤粉炒熟,不用粉) 甘草節(二錢) 乳香(一錢) 天花粉(二錢) 赤芍(三錢) 皂角刺(五分,去針) 貝母(二錢) 沒藥(五分) 當歸(一兩) 陳皮(一錢) 金銀花(一兩) 防風(七分) 白芷(一錢) 白礬(一錢) 生地(三錢) 酒水各數碗,煎八分,瘡在上食後服,瘡在下食前服。能飲酒者,外再多飲數杯。忌酸酒、鐵器,服畢宜側臥,少暖有汗覺痛,減大半,有起死回生之功,效難盡述。

一癰疽發背在頭,及腦後、背脊,加羌活一錢,角刺倍之,此太陽經藥也。

一在脅胸,少陽經部位者,加柴胡一錢,瓜蔞仁二錢。

一在腹臍,太陰者,加陳皮五分,赤芍三錢,白芷一錢。

一生在手臂膊,加桂枝三分。

一生在腿膝,加牛膝二錢,防己五分,黃柏一錢,歸尾三錢;如腫硬,加連翹二錢,木鱉仁五分:倘是疔瘡,方中加紫河車三錢,蒼耳子三錢;如人虛弱,不潰不起,加人參三錢,甘草一錢;如人壯實,加大黃二錢,麻黃一錢(連根節用)。

金銀補益湯 家傳。治瘡瘍,元氣虛倦,口乾發熱。

金銀花(二兩) 生黃耆(三錢) 甘草(一錢) 人參(三錢) 白朮(二錢) 陳皮(一錢) 升麻(五分) 柴胡(一錢) 當歸(三錢) 上水煎服。

人參敗毒散 世傳。治諸瘡瘍,焮痛發熱,拘急頭痛,脈數而有力者。

人參 羌活 前胡 獨活 川芎 甘草 柴胡 桔梗 枳殼 茯苓 各等分,上水煎服。如嘔吐,加生薑、陳皮、半夏;如脈細而無力,加大力子半分。

極驗溶膠湯 世傳。治諸癰疽,惡毒大患,保全有大功,活人最多,不可輕忽。

穿山甲四片(如瘡在背,即用背上甲;在手,用前足上山甲五分;如在足,用後腿上甲五分。炙酥為末) 真牛皮膠四兩(炒成珠) 水酒各一碗,調勻前二味,煎數沸服之,以醉為度。

加味十宣散 家傳。治瘡瘍,因外感風寒,內因氣血虛損,經云百病乘虛而入,是宜服此。

人參(一錢) 當歸(二錢) 黃耆(三錢) 甘草(一錢) 白芷(一錢) 川芎(一錢) 桔梗(一錢) 厚朴(薑製,五分) 防風(三分) 肉桂(三分) 忍冬藤(五錢) 水煎服。如脈緩澀而微,加黃耆、人參、白朮;如脈弦,身倦,加當歸、白芍、麥冬;如脈緊細,加桂枝、生地、防風;如脈洪大而虛,加黃耆、黃連。

花藤薜荔湯 岐天師傳。治發背、諸瘡癰初起。

薜荔(二兩) 金銀花(三兩) 生黃耆(一兩) 生甘草(二錢) 水數碗,煎一碗,渣再煎,一劑即消。

消散湯 長桑公傳。治瘡瘍初起,立時消散。

金銀花(三兩) 生甘草(三錢) 蒲公英(三錢) 天花粉(三錢) 當歸(一兩) 酒水各一碗煎服。此方散邪解毒,全不損傷正氣,而奏效獨捷。若遇陰症瘡瘍,加人參五錢、附子一錢尤炒。若陽症瘡瘍,萬不可加。

柞木飲子 《精要》。治癰疽,未成自消,已潰自干,輕小證候可以倚伏。

干柞葉(四兩) 乾荷葉蒂 干萱花根 甘草節 地榆(各一兩) 共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碗,煎一碗,作二次,早晚分服。

回瘡金銀花散 《準繩》。治瘡瘍痛甚,色變紫黑。

金銀花(二兩) 黃耆(四兩) 甘草(一兩) 上用酒一升,同入茶瓶內,閉口,重湯煮三時辰,取出去滓,頓服之。

神效托裡散 家傳。治癰疽腫毒、發背、腸癰、乳癰、時毒,憎寒壯熱,不論老幼虛實,俱效。

黃耆(五錢) 金銀花(一兩) 當歸(五錢) 生粉草(三錢) 水酒各一鍾煎服,渣搗敷患處。或俱為末,酒調服之,更效。

神散湯 世傳。治癰疽初起。

金銀花(八兩) 水十碗,煎二碗,再入當歸二兩同煎,一氣服之。不拘陰陽,癰疽初起者,散毒尤速。如已四五日者,財減之半效,然斷無性命之憂。

金銀花酒 世傳。治一切惡瘡癰疽,不問發在何處,或肺癰、腸癰,初起便服之,奇效。

金銀花(五兩) 甘草(一兩) 水二碗,煎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服盡。重者,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外以鮮者搗爛,酒調敷患處,彌佳。

黃金飲 家傳。治瘡生腿外側,或因寒濕,得附骨癰於足少陽經分,微侵足陽明經,堅硬漫腫,行步作痛,或不能行,並皆治之。

柴胡(一錢五分) 金銀花(一兩) 大力子(一錢) 肉桂(一錢) 黃耆(五錢) 歸尾(三錢) 黃柏(七分) 炙甘草(五分) 水酒各半,煎,食前服。

金銀五香湯 家傳。治諸瘡一二日,發寒熱,厥逆,咽喉閉。

金銀花(一兩) 乳香(二錢) 木通(二錢) 大黃(二錢) 連翹(一錢) 沉香(一錢) 木香(一錢) 丁香(一錢) 茴香(一錢) 獨活(一錢) 射干(一錢) 升麻(一錢) 甘草(一錢) 桑寄生(一錢) 上咀,水二鍾,姜三片,煎服,不拘時。

莢花湯 世傳。治癰疽未潰。

金銀花(一斤) 蒲公英(八兩) 綿黃耆(六兩) 生甘草(一兩) 川貝母(三錢) 水煎,作三次,服完全愈。

金銀解毒湯 祖傳。治積熱瘡瘍,焮腫作痛,煩躁飲冷,脈洪數大實,口舌生瘡,疫毒發狂。

黃芩(一錢) 黃柏(一錢) 黃連(一錢) 炒梔子(一錢) 金銀花(一兩) 水煎熱服。

金銀六君湯 祖傳。治瘡瘍作嘔,不思飲食,面黃臌脹,四肢倦怠,大便溏利。

人參(一錢) 白朮(土炒,一錢) 茯苓(一錢) 半夏(薑製,一錢) 陳皮(一錢) 炙甘草(五分) 金銀花(二兩) 姜(三片) 棗(二枚) 水煎服。如過食冷物,致傷脾胃,本方加藿香、砂仁。

消毒神聖丹 仙傳。治背癰,或胸腹、頭面、手足之疽,五日內服之即散。

金銀花(四兩) 蒲公英(二兩) 生甘草(二兩) 當歸(二兩) 天花粉(五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全愈。

散寒救陰至聖丹 仙傳。治癰疽,瘡色黑暗,痛亦不甚,但覺沉沉身重,瘡口不突起,現無數小瘡口,以欺世人,此方服之甚效。

附子(三錢) 人參(三兩) 生黃耆(三兩) 當歸(一兩) 金銀花(三兩) 白芥子(二錢) 水煎服,外貼至聖膏,生肌末藥五錢貼之,一日兩換始可。蓋陰症瘡瘍,多生於富貴膏粱之客,功名失志之人,心腎不交,陰陽俱耗,又加憂愁怫鬱,嗔怒呼號,其氣不散,乃結成大毒。毋論在背在頭,在腹在脅,在手在足,俱是危症。若用此方,又用至聖膏藥,無不全生。蓋陽症可以涼解,而陰症必須溫散也。

立消湯 仙傳。治癰疽發背,或生頭項,或生手足臂腿,腰臍之間,前陰糞門之際,毋論陰毒陽毒,未潰即消,已潰即斂。

蒲公英(一兩) 金銀花(四兩) 當歸(二兩) 玄參(一兩) 水煎,飢服。此方既善攻散諸毒,又不耗損真氣,可多服、久服,俱無礙也。即治肺癰、大小腸癰,無不神效。

通氣散 《啟玄》。治一切癰疽發背,流注折傷,能救敗壞瘡症,活死肌,彌患於未萌之前,拔根於既愈之後,此劑之功,妙不可言。

生首烏(五錢) 當歸(三錢) 赤芍(二錢) 白芷(二錢) 茴香(一錢) 烏藥(炒,一錢) 枳殼(炒,一錢) 木通(一錢) 甘草(二錢) 忍冬藤(一兩) 水酒煎服。

一腦疽對口,去木通,加羌活、藁本;如虛弱,加人參、黃耆。

內疏黃連湯 易水。治嘔吐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瘡瘍。

黃連(一兩) 赤芍(一兩) 當歸(一兩) 檳榔(一兩) 木香(一兩) 黃芩(一兩) 梔子(一兩) 薄荷(一兩) 桔梗(一兩) 甘草(一兩) 連翹(二兩) 上共為末,每服一兩。大便秘澀,加大黃一錢。

內外復煎散 易水。治腫焮於外,根盤不深,形症在表。

地骨皮(二兩) 黃耆(二兩) 防風(二兩) 赤芍(一兩) 黃芩(一兩)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 防己(一兩) 當歸(一兩) 桂枝(五錢) 先用蒼朮一斤,煎至三升,去蒼朮,入前藥再煎,作三四次,終日服之。此除濕熱之劑也,如或未已,仍服。

當歸黃耆湯 易水。治瘡瘍,臟腑已行,而痛不可忍者。

當歸(一錢五分) 黃耆(一錢五分) 生地(一錢五分) 地骨皮(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水煎服。如發熱,加黃芩;如煩躁,加梔子;如嘔,乃濕氣侵胃,倍加白朮。此《準繩》首載三方也。

八仙散毒湯 祖傳。治一切惡瘡,初覺時,連進三服,如失。

當歸(五錢) 熟地(五錢) 甘草(二錢) 黃耆(一兩) 白芍(二錢) 天花粉(三錢) 金銀花(一兩) 生地(二錢) 水二碗,煎八分,半飢服。

中和湯 《準繩》。治瘡瘍屬半陽半陰,似潰非潰,似腫非腫,此因元氣虛弱,失於補托所致。

人參(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黃耆(一錢五分) 白朮(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芷(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 川芎(一錢) 皂角刺(一錢) 乳香(去油,一錢) 沒藥(去油,一錢) 金銀花(一錢) 甘草節(一錢) 水酒各半煎服。

托裡散 世傳。治一切惡瘡發背,疔瘡便毒始發,脈弦數洪實,腫甚,欲作膿者,此實熱堅滿之症,故可下之。

金銀花(一兩) 當歸(一兩) 大黃(三錢) 朴硝(三錢) 天花粉(三錢) 連翹(三錢) 牡蠣(三錢) 皂角刺(三錢) 赤芍(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水酒煎服。

回毒金銀花湯 世傳。治瘡瘍,色變紫黑。

金銀花(二兩) 甘草(一兩) 黃耆(四兩) 酒一升,重湯煮服。

護膜礬臘丸 仲仁傳。護膜,防毒內攻,未破即消,已破即合。一日之中服至百粒,始有效驗,服過半斤,必萬全也。

白礬(二兩) 黃蠟(一兩,暖化,少冷即入礬末攪勻) 以蜜丸如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酒吞服。

托裡黃耆湯 世傳。治瘡瘍潰後,膿多內虛。

黃耆 人參 桂心 遠志 麥冬 五味(等分) 每服五錢,食遠服。

托裡溫中湯 世傳。治瘡瘍寒變內陷,膿出清稀,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微溏,食則嘔逆,氣短呃逆,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附子(制,四錢) 炮姜(三錢) 羌活(三錢) 木香(一錢五分) 茴香(一錢) 丁香(一錢) 沉香(一錢) 益智仁(一錢) 陳皮(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五片) 水煎服。

托裡神奇散 家傳。治諸瘡發背疔瘡。

黃耆(五錢) 厚朴(一錢) 防風(一錢) 桔梗(二錢) 連翹(二錢) 木香(五分) 沒藥(去油,一錢) 乳香(去油,一錢) 當歸(五錢) 川芎(八分) 白芷(一錢) 金銀花(一兩) 芍藥(一錢) 官桂(五分) 人參(二錢) 甘草(三錢) 水酒煎服。

黃耆六一湯 世傳。治癰疽潰後作渴,及人無故作渴,或肺脈洪數,必發癰疽,服此除之。

綿黃耆(六兩,蜜水炒一半,鹽水炒一半) 甘草(一兩,半生半炙) 每服一兩,水煎,食遠服。

參花湯 家傳。治潰瘍氣血俱虛,發熱惡寒,失血等症。

金銀花(一二兩) 人參(一二兩) 薑棗煎服。

獨參湯 世傳。治瘡瘍潰後,氣血虛極,令人發熱惡寒,失血之症。

人參(一二兩) 棗(十枚) 姜(十片) 水煎,徐徐服之。

加減八味丸 世傳。治瘡瘍將痊未痊,作渴,甚則舌上生黃,乃腎水虧極,不能上潤,令心火炎炎,不能既濟,故心煩躁渴,小便頻數,白濁陰痿,飲食少,肌膚損,腿腫腳弱。此方滋陰降火,則無口舌瘡患矣。

山藥(四兩) 桂心(一兩) 山茱萸(酒浸,四兩) 白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五味子(一兩) 牡丹皮(三兩) 熟地(八兩,酒蒸) 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送下。

加味聖愈湯 世傳。治瘡瘍膿水出多,或金刀瘡血出多,不安,不得眠,五心煩熱。

熟地(五錢) 生地(五錢) 川芎(五錢) 人參(五錢) 金銀花(一兩) 當歸(三錢) 黃耆(三錢) 水煎,食遠服。

十味托裡散 世傳。治發背,癰疽癤毒,乳癰腳痛,未成即散,已成即潰,敗膿自出,惡毒自消,痛疼頓減,非常之驗。

人參(二錢) 當歸(五錢) 官桂(一錢) 川芎(八分) 防風(一錢) 白芷(一錢) 桔梗(二錢) 黃耆(五錢) 甘草(一錢) 厚朴(一錢) 水煎服。

內托散 《準繩》。治各瘡腫毒。

大黃(五錢) 牡蠣(五錢) 瓜蔞(二枚) 甘草(三錢) 上銼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止痛當歸湯 世傳。治背疽、腦疽,穿潰疼痛。

當歸 生地 芍藥 黃耆 人參 甘草 官桂 各等分,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世傳。治瘡瘍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不食勞倦,脈洪大無力,或頭身痛,惡寒自汗,氣高而喘,虛煩。

炙黃耆(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 人參(一錢) 炒白朮(一錢)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當歸(一錢) 金銀花(一兩) 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十全大補湯 世傳。

人參(二錢) 桂枝(二錢) 熟地(二錢) 川芎(二錢) 茯苓(二錢) 白朮(二錢) 白芍(二錢) 黃耆(二錢) 當歸(二錢) 甘草(一錢) 薑棗水煎服。如虛弱極,加熟附子三分;如未成膿者,加枳殼、香附、連翹、木鱉仁數分;如氣虛,倍參、耆;如血虛,倍芎、歸,加薑炭。

八珍湯 世傳。治瘡瘍,脾胃傷損,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或潰後氣血虧損,膿水清稀,久不能愈。

人參(二錢) 白朮(炒,三錢) 茯苓(一錢) 甘草(一錢) 當歸(三錢) 川芎(八分) 芍藥(一錢) 熟地(一兩) 薑棗水煎,食遠熱服。

人參養榮湯 世傳。治潰瘍,脾胃虧損,氣血俱虛,發熱惡寒,四肢倦怠,肌瘦面黃,汲汲短氣,食少作渴,及瘡不收口。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黃耆(一錢) 桂心(一錢) 當歸(一錢) 甘草(一錢,炙) 白芍(一錢五分) 熟地(三錢) 茯苓(二錢) 五味子(炒,杵,七分) 遠志(一錢五分) 薑棗水煎服。

加味養榮湯 家傳。

人參(三錢) 白朮(炒,三錢) 白芍(二錢) 黃耆(五錢) 桂心(一錢) 當歸(三錢) 甘草(一錢) 熟地(一兩) 茯苓(二錢) 五味子(七分) 遠志(一錢) 銀花(一兩) 薑棗水煎服。

治魂丹 世傳。治癰疽惡瘡,疔毒等類,大有神效。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銅綠(一錢) 枯礬(一錢) 黃丹(一錢) 穿山甲(炙,一錢) 輕粉(五分) 蟾酥(五分) 麝香(少許) 共為細末,蝸牛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至重者服二丸,蔥白搗裹,熱酒送下,取汗透為妙。

內消神丹 家傳。治各癰惡瘡。

殭蠶(二錢) 乳香(去油,三錢) 沒藥(三錢) 枯礬(三錢) 炙山甲(三錢) 銅綠(三錢) 黃丹(三錢) 全蠍(去尾、足,四錢) 輕粉(一錢) 蟾酥(一錢) 麝香(二分) 各為末,蝸牛研為丸。每用一丸,蔥白搗裹,熱酒送下,汗透為佳。

梅花點舌丹 內府傳。治一切諸般無名腫毒,十三種紅絲等疔,喉閉並傳寒等症,神驗。

硃砂(二錢) 雄黃(二錢) 白硼(二錢) 血竭(一錢) 乳香(去油,二錢) 沒藥(去油,二錢) 蟾酥(人乳浸,一錢) 牛黃(一錢) 苦葶藶(二錢) 冰片(一錢) 沉香(一錢) 麝香(六分) 珍珠(六分,上白者佳) 熊膽(六分) 共為細末,將人乳浸透蟾酥,研,入諸藥調勻,和丸如梧桐子大,金箔為衣。凡遇瘡毒,用藥一丸,壓舌根底含化,隨津嚥下,藥盡,用酒、蔥白隨量飲之,蓋被臥之,出汗為度,刻有效驗。合藥宜秘之,忌發物三七日更妙。

飛龍奪命丹 《啟玄》。專治癰疽疔毒,無名惡瘡,渾身憎寒,噁心,已成未成,或黑陷,毒氣內罨,乃穿筋透骨之劑,無經不通,故能宣泄,汗、吐、下三法俱備,及中一切毒禽惡獸肉毒所致成瘡,及脈沉緊細數,蘊毒在裡,並濕毒用之神效。

硼砂(一錢) 硃砂(二錢) 黃丹(一錢) 斑蝥(三錢) 蟾酥(三錢) 血竭(三錢) 乳香(去油,三錢) 沒藥(三錢) 麝香(五分) 人言(一錢) 巴豆(去油,一錢) 半夏(五分) 硇砂(一錢) 共為細末,用頭生小兒乳汁,搗蝸牛為丸,如綠豆大。每五七丸,各隨症引送下,亦分上下前後服之。

一疔瘡初發,渾身憎寒,噁心,先噙化一丸,如覺身麻木,用三五丸,水吞下。

一發背癰疽,初起作渴,用水吞三五丸。

一乳蛾喉閉,用一丸噙化下。

一下疳瘡,用一丸。

奪命丹 《準繩》。

蟾酥(五分) 輕粉(五分) 硃砂(三錢) 枯礬(一錢) 寒水石(一錢) 銅綠(一錢)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蝸牛(二十一個) 各為末,蝸牛搗為丸,加酒少許,如綠豆大。每服一丸,嚼生蔥三五莖爛,吐於手心,包藥在內,熱服,汗出為效,重者再服一丸。

內造蟾酥丸 專治一切諸般惡毒,發背癰疽,魚口對口,喉閉喉癰,喉癮疹,並三十六種住節紅絲等疔;並蛇傷虎咬,瘋犬惡舌所傷,諸般大毒,一併治之。若瘡不痛,或麻木,或嘔吐,痛未止,病重者,多昏憒,此藥服之,不起發者即發,不痛者即痛,痛甚者即止,昏憒者即惺,嘔吐者即改,未成即消,已成即潰,真有回生之功,乃惡瘡之至寶也。

蟾酥(三錢,酒化) 輕粉(五分) 枯礬(一錢) 寒水石(一錢) 銅綠(一錢) 乳香(一錢) 膽礬(一錢) 麝香(一錢) 雄黃(二錢) 蝸牛(二十一個) 硃砂(三錢,為衣) 各為細末,合藥於端午日午時,在淨室中,先將蝸牛研爛,再同蟾酥和研,調勻方入各藥,共搗極勻,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三丸,引用蔥白五寸,患者自嚼爛,吐於男左女右手心,包藥在內,用無灰熱酒一鍾送下,蓋被出汗,如人行五六里,出汗為度,甚者再進一服。修合時,忌婦人、雞犬見之。經驗如神,百發百中。

沖和膏 《啟玄》。治癰疽、發背、流注,折傷損痛,流注痰塊,瘰疽軟癤,及冷熱不明等瘡,蔥酒隨症敷之。

紫荊皮(炒,五兩) 獨活(炒,三兩) 石菖蒲(二兩) 赤芍藥(炒,二兩) 白芷(一兩) 共為細末。

凡諸瘡瘍,莫不因氣血凝滯之所生也。紫荊皮系木之精,能破氣逐血;獨活是土之精,能引氣活血,拔骨中冷毒,去肌肉中濕痹,更與石菖蒲,破石腫硬如神;赤芍是火之精,能止痛活血,生血去風;石菖蒲乃水之精,能消腫止痛散血;白芷是金之精,能去風生肌止痛,肌生則肉不死,血活則經絡通,肉不死則瘡不臭爛,血活則瘡不焮腫,故云:風消血自散,氣通硬可除。蓋人之五體,皮、肉、筋、骨、血也,得五行之精而病除矣。

一瘡勢熱極,不用酒調,可用蔥泡湯調,乘熱敷上最妙;如熱減,亦用酒,蓋酒能生血行血也。

一瘡有黑暈,瘡口無血色者,是人曾用涼藥太過,宜加肉桂、當歸,是喚起死血,則黑暈自退也;如血回,只以正方用之。

一痛不止,加乳香、沒藥,酒化溶於火銚內,後將此酒調藥,熱敷痛處。

一流注,筋不能伸者,用乳香、沒藥照前酒調敷,最能止痛。

一瘡口有胬肉突出者,其症有三:一曰著水,二曰著風,三曰著怒,皆有胬肉突出。宜用此膏少加南星末,以去其風,用薑汁、酒調敷周圍;如不消者,必是俗人誤以手著力擠出膿核太重,又或以涼藥冷了瘡口,以致如此,若投以熱藥則愈。

一瘡勢熱盛,不可驟用涼藥,恐涼逼住,血凝作痛,痛令瘡敗,故宜溫冷相半,使血得中和,則瘡易愈,宜此方相對停洪寶膏,用蔥湯調塗,貼之自效。

一發背、癰疽、流注,皆賴此方,終始收功最穩,妙在通變活法,取效在於掌握,更無變壞等症,況背癰乃生死相關,輕重皆能保守,能知此藥,兼陰陽而奪化之樞機,真神矣哉!

回陽玉龍膏 《啟玄》。治諸陰發背流注,鼓椎風,久損痛,冷痹風濕,諸腳氣冷腫,無紅赤色,痛不可忍者,及足頑麻,婦人冷血風等症。蓋此藥性溫熱,故治諸陰最妙。

草烏(三兩,炒) 南星(炒,一兩) 軍姜(煨,二兩) 香白芷(一兩) 赤芍(炒,一兩) 肉桂(五錢) 共為末,熱酒調敷。

夫人之血氣,周流一身,周而復始,無有間斷。苟臟腑虧虛,則風寒暑濕外邪,得而襲之矣。七情交感,痰涎壅滯,經絡不通,寒熱交作,兼之血脈凝泣,隧道閉阻,而成瘡瘍者多也。故瘡瘍之症,有虛有實,有寒有熱,實熱宜治,虛寒難療,必細識其經絡部位,辨明其寒熱虛實,則萬不失一也。此方內有軍薑、肉桂,足以禦寒,能生血熱血;草烏、南星能破惡除堅,祛風化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結塊;赤芍、白芷能散滯血,止痛生肌;加酒行藥性,雖有十分冷症,未有不愈者。如發寒灰之焰,枯木之春也。大抵冷症則肌肉陰爛,不知痛癢,有知痛者,多附於骨,痛久則侵入骨髓,非尋常藥力所能及矣。此方祛陰毒,回陽氣,拔骨中痛如神,當減當加,活法開後。

一治陰發背,滿瘡面黑爛,四圍好肉,用洪寶膏把住,中間以此膏敷之,一夜陽氣自回,黑處皆紅。當察其紅活已透,即止此藥,卻以沖和膏收功;如欲作膿,又以南星、草烏為末,加於沖和膏內用之;如陽已回,黑已紅,惟中間一點黑而不能紅者,蓋血已死也,可用朴硝、明礬末。又方,白丁香、硇砂、乳香末,唾調勻,點於黑紅交處一圈,上以沖和膏蓋之,次早去藥,黑死肉如割去,甘草水洗淨,方可上生肌合口藥收功,如黑肉未淨,須去為妙。

一冷流注多附骨,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縮不能伸屈,庸俗誤用刀針,又無膿血,只有屋漏清汁,或有瘀黑血,宜此方敷之;如稍緩,加軍薑、白芷、肉桂、草烏等分,熱酒調敷,則骨寒除而痛自止,氣溫和而筋自伸,肉亦軟而腫即消;亦不可無木臘,以其性能破堅腫,亦不可多,多解別藥性故也。

一治乳吹、乳癰等初發,切不可用涼藥,恐凝住其血,不能化乳,宜此方中加南星,薑汁、酒勻調,熱敷即消。欲急消,加草烏末,能破惡除寒。如已成癰,則用沖和膏治之,或加草烏、南星二味最妙。如破後,當觀其源,若源於冷,用沖和收功;源於熱,用洪寶膏退熱。生肌,須加乳香、沒藥。止痛,內服神效瓜蔞散治之。

一宿痰失道,癰腫無膿者,用此藥點頭,病必旁出,再作為佳;不然則元陽耗,為敗症。如遇敗症,當用玉龍膏敷之,拔毒成膿,內服通神散加桔梗、半夏、當歸、肉桂等藥;如病紅活熱驟,則用沖和膏為佳,切不可用涼藥。此藥能拔毒成膿,有膿即止,亦不可過。

一治肚癰一症,十有九死,蓋人之脾胃屬坤土,為陰,血氣潮聚,趨熱避寒,故多為內癰,不能外現,間有微影欲出,或又被冷水所觸,及服涼藥,雖有仙丹,莫能施治,可不慎乎?凡有此症,初覺腰痛,且手按之痛苦,走閃移動,則為氣塊;若推根不動,外面微有紅腫,則為內癰,急以此方拔出毒氣,作成外癰,則用沖和膏收功,內服通神散,加忍冬藤,治法如前。若癰自能外現,不可用此方,只用沖和膏為妙,當頂用玉龍膏貼之,有頭自現自破;若流膿不快,依法用洪寶膏三分,薑汁七分,茶調敷之,膿出皆盡,內服十宣平補生肌,外則用沖和膏收功,此症陰多陽少,最能損人,如將安之際,大服補氣血藥則易愈。

洪寶膏 《啟亥》。治諸熱癰疽等毒,十分勢熱,宜用此藥,相兼用之。蓋此藥性涼,能化血,又能破腫止痛,若遇陰症陰瘡,能助痛凝血,死肌爛肉,不可用也。沖和膏性溫,玉龍膏性熱,洪寶膏性寒,三膏當參詳,臨證施治,在於活法加減也。

天花粉(三兩) 赤芍藥(二兩) 薑黃(一兩) 白芷(一兩) 共為細末,茶酒蜜湯乘熱塗之。

搗毒散 《準繩》。治瘡瘍腫毒疼痛。

大黃(三兩) 白及(二兩) 朴硝(四兩) 共為末,井水調搽,如干再搽。若瘡口焮腫,宜用之;若腫而不痛,乃陰症也,斷不宜用。

水澄膏 郭氏。

白及(四錢) 白蘞(四錢) 鬱金(一對) 大黃(七錢五分) 黃柏(七錢五分) 黃藥子(七錢五分) 榆皮(七錢五分) 乳香(五錢) 沒藥(五錢) 雄黃(五錢) 共為細末,用新汲水一碗,將藥澄於水內,藥定去水,敷於腫處,上用白紙封之,用雞翎涼水潤濕。

鐵井欄 《準繩》。

芙蓉葉(重陽前收,研末) 蒼耳子(端午前收,燒灰存性) 同研細末,蜜水調敷。

清涼膏 家傳。治初患癰腫瘡癤,熱焮大痛。

大黃 芙蓉葉 共為細末,米醋調敷之。

《千金方》 治石癰堅硬,不作膿者。

莨菪子 為末,醋和敷瘡頭,根即拔出。

烏龍掃毒膏 《啟玄》。治一切癰疽發背腫毒,已潰未潰並皆治之。

文蛤(八兩,炒) 多年浮粉(一斤,曬乾,入米醋浸一夜,再曬乾) 蜒蚰(三十條) 同搗一處,再曬,再搗成末,再炒至黑色,為細末,入瓷罐收貯。凡遇瘡疽,用醋調敷患處,留頭出毒氣,綿紙蓋之,干再用醋掃潤之。如背癰疽發憒時,痛不可忍,用熟豬腦子,去皮淨一個,搗爛,調此成膏,毒上敷之,留頭出毒氣,紙蓋之。如瘡紅紫,熱毒勢甚痛,用蜂蜜調敷更妙。

香蟾膏 祖傳。治發背疔毒。

活蝦蟆(一個,去骨) 麝香五釐,共搗如膏,敷在患處,留頭。如無頭,都敷上,一二日揭去。倘未全愈,再搗敷。

烏龍膏 世傳。治陰發背,黑凹不知痛者。

老生薑(半斤,切片,炒黑) 為末,略攤土地上,出火毒,少頃即用豬膽汁、明礬末調入薑末,如糊,敷在患處周圍,用紙蓋之,乾用熱水潤之。知痛時,黑水自出為妙;如不知疼,出黑水,難治。

東籬散 《孫氏集效》。治癰疽疔腫,無名惡毒。

野菊花一把(連根莖) 搗爛,酒煎熱服,取渣以外敷之即愈。

收毒散 《啟玄》。治發背,一兩頭開發不住,勢在危急,即以此藥貼之甚效。

鹽霜梅(十個) 山皂角(一挺,不蛀的) 二味同燒灰存性,共為細末。如發熱者,米醋調塗四圍及開處,厚些,即不走開,或薑汁同醋調尤妙。如發熱者,蜜同醋調,或茶滷調,塗之立愈。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