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脈鏡敘
夫測意在聲氣之微。幻矣。即究詰感因。亦臆揣耳。若以三指叩五臟。尤在意揣外。軒岐暨叔和已發玄妙。而戴氏尚有刊誤之辨。蓋慎之也余不敏。敢附贅疣。顧所得異人秘授。兼之胗候驗證參考。更與先天有三昧焉。豈云超軼先聖賢。而實有闡先聖賢所未泄者。是亦一畫之系。九疇之衍。奚忍私之。敬公同志。以參所未逮。
尊生主人孫文胤謹識
先天脈鏡論云
夫脈之胃氣者何氣也一陽之氣升於土中者是也。為先天之氣物之所賴以生者此也。而人不自知。不自見。故在脈中。指下難取形狀。便是胃氣。但可以形狀擬。便是六淫之氣也。昔人以和緩擬之。吾以口中吹出重氣擬之。又以軟而滑者擬之此亦無可擬之中。而強擬其略相似者以示人也。
夫診脈下指之時。須觀胃氣為主。若此部得其中和。則此部無病。或云獨大者病。獨小者病。此言猶未盡善。譬若寸關尺三部有。二部皆受熱邪。則二部洪盛。而一部獨小者。得其中也。今若以小者配大者。不去涼二部之熱。而反來溫一部之寒。吾恐如抱薪救火。而反傷其一部中和之體。可不損人之天年者矣。故當以胃氣為主者是也。
夫診脈法。固以胃氣為主。而胃氣之取法。前言備之矣。乃指下渾渾緩緩。無形之可礙者是也。但覺有形。便是六淫阻滯。就可認之為病脈也。須大小緩急不同。乃六淫之體性有不同耳。自與中和胃氣大相懸隔。苟若以邪為無形。則氣血以自通暢流行。乃正氣而非邪氣。何病之有哉。既言為邪必有形也。但在人察識之力體認之真以何經用何藥而不眩。而或二或三之真見真知。而在陽分者。而用陽分之藥。血分者而用血分之藥。浮沉不失升降無瘥。軒岐之旨斯得矣。又云一陽一陰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病。信哉言乎(此論當與後篇病在中不實不堅論兼者)。
夫診脈之時須要澄心靜慮。一毫事務不可雜擾然。又調停息氣。初下指必須輕手於皮毛之間。消息其所以然也。次以按至血脈。消息其所以然。三按至肌肉之分。消息其所以然。四又按至筋之分。消息其所以然。五又按至骨之分。消息其所以然。此五等消息之方。得其詳也。蓋皮毛肺之分。陽中之陽也。其形如此。血脈之分。陽中之陰也。其形如此。肌肉脾之分。胃氣分也。筋乃肝之分。陰中之陽是也。其形如此。骨乃腎之分。陰中之陰是也。其形如此。
夫一部之中五行具焉。五行之中陰陽分焉。陰陽之間胃氣存焉。其胃氣若桃李木夾中之仁。分之兩片。兩片之中有穿一線。其線即胃氣也。所賴以生生之機者此也。所賴以為化化之妙者此也。
夫六部須各具五行之性。莫不由陰陽分來。若火邪乃五行之一也。總以一而言之。施運兼備。即為太極也。有表有里。即為陰陽兩儀也。表中有里。里中有表。即為四象也。其土氣於四象無不在。何也。如河圖之土五數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得五而成六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二得五而成七也。至於三四皆由得五而方成八九也。此土之數。所以於四時無不在也。其陰陽五行之定位如此。
其脈之有病者何也。惟欲其無太過無不及。各得其性而已。假如部之屬木者。於時為春。萬物於此暢茂條達。萌芽甲拆。此部必得軟滑而長。如萬物之在春者。方得木之體也。外此或短而澀。燥淫傷也。或平而滲。濕淫傷也。或微而滯。寒淫傷也。或浮而弦。風淫傷也。或洪而盛。熱淫傷也。或尖而數。火淫傷也。至於六淫合傷。五運害制。斯又在人察識之力耳。木須如此。火土金水何也。如火也於時為夏。萬物莫不盛茂。張布施發。此部必得微洪而大。如萬物之在夏也。方得火之體也。外此皆為病矣。金也於時為秋。萬物莫不完聚收斂而實。此部必得清肅而浮。如萬物之在秋也。方得金之體也。外此則皆為病。水也於時為冬。萬物莫不歸藏安靜潛伏。此部必得沉細而實。如萬物之在冬也。方得水之體也。外此太過不及。皆為病矣。至於土者。惟以和緩安靜。且三焦包絡之火。非心火之比。遊行於天地之間。惟以滑數流利。前體若此者。乃本來自然之性。以知消息處治之道。但恐智者過之。愚者不及。難以造斯道之精耳。
前云五行之性如此。亦惟以在經者言耳。而絡脈之分布。此又不可不知也。絡者與經之何異。益經猶木之有根。而絡猶木之有枝也。枝若有傷。於根何頇。是以絡須病。而經不病者有之。既以察其經矣。又當察其絡。察絡之方又不易也。又云大幹者走經。旁枝者走絡。甚是至理。在人詳辯。升降浮沉而用之耳。譬若天地為經。日月星辰為絡。人脈之直行者為經。傍發者為絡。是以生瘡癤於手足。或積塊於身旁。必察絡而後知其病之所在也。此圖略載以示大端。後當詳論。前論備而未詳。尚有輸孫兩手絡圖。兩手須左右不同絡脈為病大同小異。
右手經絡圖形
前頭至腹下 後背至足
左手經絡圖形
外背 內胸
五臟外發見之圖
如病人面青。或好呼。或喜酸。或泣。或怒。數內有一見於外者。知其肝經受病也。餘臟仿此而推之。
五臟外應之圖
內經曰。上境上者。喉嚨及頭間事也。下境下者。後腰及足脛間事也。前以候前。後以候後。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膀胱。右寸外以候肺喉。內以候膈。右關內胃外脾。右尺內以命門。外以候三焦。
前圖所載。部位絡脈若此部此絡有病。脈則主此處有病。毫髮不差。但審六氣。知其作何病為異耳。前說須是一家傳受看病認證。亦有似是而非。但以輸孫脈分來。無不詳備者。
夫六淫之邪。皆陰陽二氣推遷。相代太過不及而成。此六邪也。陽中之陰則為風。陽中之陽則為熱。陰中之陽則為燥。陰中之陰則為寒。而火乃三焦胞絡之部。為發生之本始。氣血之父母。土乃脾胃之分。無所不談。故難定位。但脈中有外寒而內熱。有外熱而內寒。彼此相制而不得其自然。以致病相隱伏於其中。實不外乎陰陽升降之性也。故用藥者。當知升降陰陽為主。
夫治六邪之藥佐之。而六淫之邪非外來物也然人之一身。本乎六氣而成。十二經絡之中不可無一氣也。但各不安其位。或太過不及。於是儹雜則為病耳。而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者。亦不外此六氣。相代以為造化之機也。
一論六淫之邪浮越起於上。而得按入里便不相似者風也。百病不離乎風。遲滯微虛者寒也。尖而數者火也。洪而盛者熱也。平潤而滲者濕也。細而澀者燥也。或獨至。或兼來。在人體認。如地理之辨星辰。頭同而腳異者。
陽邪在表。自得發散之體。如甑上熱氣。烘烘上升。四圖無約束之狀也。乃陽氣自旺。本部如此者。當伏以降之。
陰邪在表。自得澀滯之體。如煎銀將化。面上有⿰虫嚴。蓋覆不開也。乃陰乘陽也如此當發之。散之。升之。舉之。陰有形而陽無質者此也。
一論人身之中。惟陰陽二氣而已。陰在內陽之守。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須在內而根於外陽之下。陽須在外而根內陰之上。故曰。陰根陽。陽根陰也。是以脈中。表須屬陽。以活動為其體性。而猶有靜順之陰在內。里須屬陰。以靜順為其體性。而猶有活動之陽在中。如此乃兩得相依倚也。或表脈惟散尖洪大。里脈惟蹇遲細小。乃陰陽相拒而不相和。各盛於本位。當以藥之氣味輕清者收斂表陽。使根於內。又以氣味俱厚者。溫和里陰使根於外。又或有表澀下而里衝上者。在外在陽氣不升。在內為陰火沖發。此常情多有也。當升表之陽氣。降里之陰火。亦有表蹇澀而里洪數者。亦有陰乘陽。陽乘陰也。當升發之。當升降之其治法脈法之綱。不過如此。其中或兼五運六氣之邪。或有積聚成痰。此又在人所擇藥味治之而已。而陰陽之理不能離也。
一論人身中。惟陰血陽氣而已。貴乎不可有偏勝也。一有偏勝。皆為病矣。勝輕則病輕。勝重則病重。至日久則病愈勝。微者愈微。漸至孤陰孤陽。是皆死也。脈若孤陽。死在春夏之日中脈若在孤陰。死在秋冬之夜半。所謂孤陽不生。孤陰不成。何也。蓋陽無陰。則散漫不能收斂。陽之所倚者陰也。陰無陽則翕聚不能發散。陰之所倚者陽也。觀之天傍地。地傍天。天地自相倚杖。而人則可見矣。
一論陰陽之性。陰之性靜。陽之性動。陰之性收。陽之性散。陰之性降。陽之性升。陰之性沉。陽之性浮。陰之性遲。陽之性數。陰之體平。陽之體尖。陰之性橫。陽之性直。陰之性成。陽之性生。陰之性殺。陽之性長。陰之性內。陽之性外。陰之體弱。陽之體強。陰之體濁。陽之體清。陰之味鹹。陽之味辛。陰之味苦。陽之味甘。陰之氣涼。陽之氣溫。陰之氣寒。陽之氣熱。陰之體潤。陽之體燥。陰之體扁。陽之體圓。陰之體短。陽之體長。陰之體有形。陽之體有質。此陰陽形質之大道也。
一論陰陽升降之道。其陽上升非在陽分而復上升。乃陰極陽生之道。陽自陰分上升至陽分耳。陰下降。非在陰分而復下降。乃陽極陰生之道。陰自陽分下降。至陰分耳。故曰。天陰自上而降地。天晴自下而上升。正此意也。又曰。地氣上而為云。天氣下而為雨。
一論陽性無不發散。陰性無不收斂。陽性發散。散何物。不過發散乎陰耳。非外有物與陽發散也。陰性收斂。斂何物。不過收斂乎陽耳。非外又有物與陰收斂也。
或有陽收斂陰發散者。乃陽中之陰收斂。陰中之陽發散耳。而陰陽之性。未嘗先也。
一論六淫之邪。性有浮起升散者。有沉平降斂者。所風熱火者。其性屬陽。本乎天者親上其。來必浮起升散。寒濕燥者。其性屬陰。本乎地者親下其來必沉下降斂。但各得其位。受胃氣之所養。升降浮沉得遂其性。則為天地推遷運化之氣耳。何病之有哉。一不如此則陽去乘陰。陰去乘陽。則陰陽不和。各先其職。故性相倚仗者。而變為相形者矣。漸必至於陽微陰勝。陰微陽勝。感則陰去陽雜獨守。陽去陰雜獨存。常道值此。大變可立待矣。
一論升降浮沉。在脈中貴在平和。但浮沉若夏冬二時。寒熱至此極矣。極則改常。然或有生者。猶未至於極也。升降者。若春秋寒熱未極之時也。或升降不得其平則病見矣。察病之道亦惟以此。若前寒熱浮沉之極。則陰孤陽寡。固不必治。而亦不能治也。
夫治病者。主脈不及。治之宜緩。客邪居之。治之宜急。藥性分兩不可惑也。
夫三陽之表。有邪當汗。其汗宜急。三陽之裡。有邪當下。其下宜緩。三陰之表。有邪當汗。其汗宜緩。三陰之裡。有邪當下。其下宜急。陽之表乃里之表。無形經絡受病。故宜大發其汗。陽之裡乃表之裡有形經絡受邪。故宜利小便下大便。陰之表乃里之表也。亦為經絡受病。故宜清形以為汗。陰之裡乃里之裡也。實為有形經絡受邪。故宜大便下之。何也。蓋表乃陽之分也。陽性本浮之客。蹇滯陰邪。故宜發散以順其陽之性。里乃陰分也。陰性本沉。降之客。洪數陽邪。故宜利下。以順遂陰之性也。升降浮沉。治法須異。不過順陰陽之性。而利導之耳。外是失之。皆為穿鑿。所以智者惡其鑿也。
夫治腫毒初得。宜發汗。亦以其所得未深。在無形經絡。久則宜下。以其漸進入里也。在有形經絡中矣。其所謂膿成而補者。以其邪熱已定。正氣已被所傷。故補其氣血之不足。非補邪也。觀此雜病皆與傷寒治法同。今人以為不同。是不知陰陽之理也。
夫十二經在三陽。外無不主。內有所受者。受小谷傳糟粕也。在三陰。內無所受。外有所主者。皮毛血脈肌肉筋骨耳。用藥主治者。在所當知。夫胞絡者。本三焦之配也。今人惟以命門為三焦之配。不知十二經惟有胞絡之名。今棄胞絡而不言者。感之甚也。吾故以三焦為氣之父。其性輕清居上。命門為液之祖。較之於吾。則有形質矣。故次三焦之下。胞絡為血之母全屬陰矣。故此於命門之下。是以為父為祖為母。皆生生之原。不得不同居於一部也。但當以氣質而論其清濁。以定其上中下之位次可也。若經所謂審清濁而知部分歟。
夫結滯積聚。多屬陰脈何也。蓋陰性收斂。向實歸之意。若陽性則主發散衝開。何積聚之有。所以經云。陰搏陽別。是名有妊。亦以陰脈成聚。完結之意也是以有妊之婦得陽脈來。便主落胎。陽化氣。陰成形。天地生成之功用也。又云。血旺氣衰應有體。正此意也。
夫小兒痘疹。惟其右尺相火。熬煎左尺腎水。以致腎水逆克心火。乃一定之病機也。若水勝則陰勝。其痘必主氣虛不能發起。故以助陽發表之藥為主。若火勝則陽勝。其痘必主血虛。其氣之發。無所蓋覆。必難成漿。漸至乾枯。又以斂表之藥為主。愚按風熱相兼。惟治熱為主。佐以收藥。
風寒熱相兼。惟治風為主。佐以溫藥之論。大概在人消息之耳。
一論人身有十二經絡。統之五運六氣而已。運氣又不可執一也。總之者。惟一陽一陰。人能自運氣而推其陰陽之理。則軒岐脈針之旨得之矣自陰陽而根究其無極之妙。則浮沉升降之化得之矣。學者不肯溯流窮源。而惟限於局方之習。終於局方而已。其不枉人之天年者得乎。
一論人身之胃氣。乃先天之氣煎以言之矣。但此氣在人身少而壯。由此氣以漸而成也。人之大小強弱壽夭。皆由得此氣之厚薄耳。運用之盡。則有死而已。所以能養之士。固守此氣。而不使喪耳。亦不能外有所增益也。又云能延年者。如燭在風中則不耐久。移在密室之中則所差遠矣。是以常人惟損之志人固守之。
一論胃氣在人之脈固滑而和。本是或有邪淫之來。此脈渾然在中。邪淫日久。此氣殘傷。殘傷至盡。生氣殄矣。所以人須病。而脈猶有胃氣者可醫。無則不能治也。故胗之時。既是邪脈。猶當表裡之中。尋取胃氣也。此脈但可被邪脈傷。終不與邪脈混。故當審察分看。不可茫茫然無雜別也。人能知此醫理。斯過半矣。
一論大腸脈。自外而下降。三焦脈自內而上升。小腸脈。自內而下降。膀胱脈。自外而上升。故內經云。天陰自上而降。地陽自下而升。是此意也。
詳論
一論前載六淫之氣來應指下。必有太過不及之形也。倘六脈不實不堅。且散且聚。而症卻在中。此無形而有病也。殊不知人身有六氣。有五運。既無六氣有餘之邪。則必屬五運不足之邪矣。若岐伯所謂無積者求其藏。虛則補之。藥以卻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之謂歟。邪已遏。正未復。此意也。兼前論看。
一論寒熱交爭者何也。蓋陰外乘陽。陽與陰爭(此言寸也)或陽乘陰。陰與陽爭。(此言尺也)於是寒熱作也。其寒熱即陰陽之氣也。或表脈見遲滯蹇澀。或里脈弦數動滑。皆主作寒熱也。司治者在表陰邪當升發。以復其陽之性。在裡陽邪當降斂。以復其陰之性。陰陽得位。於寒熱何爭之有。若夫陽分洪數。或陰分蹇澀。此乃偏勝之脈。惟寒惟熱而已。不至於寒熱爭也。又有陽去乘陰。陰不能與陽爭。是陽獨勝也。惟主熱而已。或陰去乘陽。陽不能與陰爭。是陰獨勝也。亦惟主寒而已。三等理論。在所當知。
一論寒熱之客於人身也。寒邪多自皮毛而入筋骨熱邪自筋骨而出皮毛。故曰寒自外入。熱自內出如是觀之。天陰自上而降地。地陽自下而上升。其理蓋可見矣。
一論表脈乃尖之尖者。若稍平來。則似里脈之體。風寒風濕是也。里脈若尖。則反似表脈。燥火之體也。
一論脈尖數。在上為陽。平潤在下為陰。此常人之平脈也。或微有尖數在下。而不見平潤之體。此陽極也。當下之。或微有平潤在上。而不見尖數之體。此陰勝也。當升之。此篇當前論看。
一論人身之筋。過熱則縱。過寒則縮。縱則痿緩。縮則疼痛。或有痿疼痛悉備者。因受濕熱。而大筋施長。小筋耎短之謂也。
一論人之病出於六淫之邪。實不外乎四時寒熱溫涼之氣。此脈須辨升降浮沉。而以六淫參之。斯得病情矣。因以用藥。無不動也。
一師云。風淫之邪。無晴不有。若風濕風燥、風熱、風火、風寒之類。若三者兼來。如風寒濕風濕熱類也。故前云百病不離乎風。一日問師云。水風在脈何以認。答曰。須與濕相似。而略有不同。如野馬、氤氳之意。以師言度乃渾渾不清之體。
一論凡知病處法。亦有一大理也。心腎二部。上至頂巔。下至足心。若子午上下之中正也。肝若天三生木。屬左也。肺若地四生金。屬右也。脾土雖屬於右而實在中多。三焦相火雖屬於左。而亦寄膻中也。
一論用藥之法。譬若心臟大熱。腎臟大寒此乃陰陽各盛本位也。當涼陽分之熱。溫陰分之寒。上呼下㾀者方是。予意以黃連之類涼心桂附之類溫腎師云。不可也。黃連固是而桂附不宜用。恐反助陽火矣。惟以澤瀉瀉腎之寒。則脈自轉平和。
一論藥味之甘者上行而發。苦味直行下泄。二味更相平也。辛味橫行而散。酸味收而來斂。二味更相平也。又若苦能堅軟咸能軟堅。二味少相反也。須然二味相兼。則以重者論。則輕者又雜為主矣。
一論脈中有輸。有經。有絡。有孫。四端縱橫錯綜。方成人形。輸者、乃氣助行。無有定體。若人生之初。可善可惡也。是以偏勝之氣而居處於飲食之間。稍得調之。則無有矣。
經脈者。乃此氣行來已有著實定體。如人之生。習學已成。善則善。惡則惡。至此病端。定已可施。醫藥調養之力也。生死在此分。安危在此判。
絡脈者。得之各經受來。若經中元氣穀氣充盛。不為所因。間有發於絡脈。為病之小者。無關人之生死矣。
孫脈者。則又受之絡。為有小節之刺可以治。可以無治。可以外用敷貼而愈矣。其脈之在人手也。其行直經也。其行橫絡也。其行亦橫孫也。一橫一直。無少差也。譬若天地逆行之序焉。輸脈者。若一輸者。輸氣至於經也。經者。總而經理者也。如寸關尺三部。表裡分之兩手。共十二經也。絡者。絡分四旁也。孫者。又絡之分布出也。予曾得大腸風燥。病痔下血。須不常見。其根常在。自察其脈。右手得浮弦小澀。挨在輸脈之分。久治未愈。師云。此乃熱被寒鬱在輸而不得達於經也。據脈言。乃寒火之類。故以荊芥苦溫之藥主之。加以薄荷蘇葉又以貝母行滯氣。其荊芥能傳送五臟。乃使輸脈發行至經。其味苦能降火。濕能散寒。以之主治。恰是至當。學者宜以此知彼。擴而充之可也。
一凡有人求治於予者。不可因貧富而異其心。當潛心察脈。辨色驗症。惟圖愈疾為主。不可輕易求其了事而已。常聞古人云。得失之中增見識。亦為吾之一小試可也。苟以謾心乘之。非惟無益。於彼抑且有失已之初心矣。又云。才放肆則就放蕩。五穀不熟。不如美草。日流汙下。何能登軒岐之堂。而為當世之司命也。
診脈捷要歌
浮緊弦遲屬風寒。升之散之氣自完。
弦數浮洪風熱認。藥用收降病自安。
浮弦小澀如絲線。風燥藥宜降潤施。
浮而平滲來歸指。風濕升散加參主。
小澀無力寒燥傷。溫潤之藥端可與。
洪盛而澀乃燥熱。降藥潤藥當急取。
平潤革遲為寒濕。升燥之藥為第一。
滲潤洪數為濕熱。苦寒藥餌宜用急。
枯澀小澀乃火燥。滋潤之藥用之可。
數而無力寒火觀。甘補溫藥俱勿少。
數而有力熱火功。苦寒之藥正相同。
亦有濕盛火俱下。寒火之脈認宜真。
有見表滯里表實。此脈莫把熱認之。
分明寒鬱熱難發。發散寒邪熱自驅。
又有表數里無力。陰盛格陽正此期。
溫內更加斂表藥。陰陽和時脈自如。
積滯之脈自沉伏。流注如珠或結芤。
血積有形按不散。氣積按有尋卻無。
按滑如苔名痰積。食積惟在右關係。
氣口緊盛食積新。關若伏兮食多日。
食不下兮氣口滑。食不化兮氣口滯。
大凡痛脈多屬陰。陽脈即散痛難成。
亦有火熱來作痛。外由陰鬱故來侵。
照脈玄竅訣
夫人身之有五臟六腑。俱靜而不能自動。惟脾一臟。時時能動。磨掣水穀。以司變化。故五臟六腑之繫於脾者。由萬物稟育於土也。若脾有病。則不能以養百脈。凡各臟有病。或各腑有病。亦不能不幹累於脾。凡各臟腑有病。內則病氣干於脾之臟。外有脈氣見於脾之部。故有諸中。必形諸外。形諸外。則有所據。是以看脾為之關鑰。凡診脈稍有疑難。隨將脾部下指。看是甚體。真切一照。即知病脈見。於某部遂將這部移指去尋。又當體認。十八脈狀響應如神。世莫如此。實玄竅也照法參究。抄錄於後。
右手表里圖形
表三焦手少陽經 表胃脈足陽明經 表大腸手陽明經
里命門(又半表半裡心包絡厥陰絡具右尺)
里脾脈(當作三層看診足太陰脾經)
里肺脈手太陰肺經
右手經絡訣
寸表大腸手陽明經
寸裡肺脈手太陰經
關表胃脈足陽明經
關裡脾脈足太陰經
尺表三焦手少陽經
尺半表半裡心包絡厥陰經
尺裡命門
左手表里圖形
表膀胱脈足太陽經 表膽脈足少陽經 表小腸脈手太陽經
寸表小腸手太陽經
寸裡心脈手少陰心經
關表膽脈足少陽膽經
關裡肝脈足厥陰肝經
尺表膀胱足太陽膀胱經
尺裡腎脈足少陰腎經
里心脈手少陰心經
里肝脈足厥陰肝經
里腎脈足少陰腎經
詳症脈照圖
假如。經脈者。若十二月也。絡脈者。若三百六十日也。
孫脈者。若四千三百二十時也。人亦如一小天地。於此則可見矣。
輸經絡孫圖
照脈口訣
脾經見浮脈。其病受在肺。與大腸經(其肺與大腸相表裡)見芤脈。其病受在五臟。與六腑無干。(其五臟屬陰心肝脾肺腎也)見滑脈。其病受在肺。與胃二經。見實脈。其病受在心。與小腸。見弦脈。其病受在肝。與膽二經。見緊脈。其病受在膀胱一經。見洪脈。其病受在心。與膀胱腎三經。見微脈。其病受在三焦命門。見沉脈。其病受在腎一經。見緩脈。其病受在本經之脈也。(若太緩太急其病在胃經)見澀脈其病受在肺與腎。見濡脈。其病受在膀胱一經。見弱脈。其病受在腎與命門。見遲脈。其病受在大腸一經。
見伏脈。其病受在三道之內。(氣道血道津液道女人受在命門)見虛脈。其病受在心胞絡。(其數脈六部未嘗缺也)
若諸部俱無犯。成病脈。單在脾經見。又作脾經受病。
三焦照六腑
六臟受病處。脈形疑似不明。三焦照之相同。相似即是無差。
脾照五臟
五臟受病處。脈形疑似不明。以脾照之相同。相似無差。
脾見浮脈。肺亦有浮脈。即斷肺有風。
三焦見浮脈。大腸亦有浮脈。即斷大腸有風。
脾見芤脈。五臟相應。與三焦無干。
脾見滑。脯亦滑。
三焦見滑脈。胃亦滑。
脾見實脈。心亦實。
三焦見實脈小腸亦實。
脾見弦脈。肝亦弦。
三焦見弦脈。膽亦弦。
脾見緊脈。腎亦緊。
脾見洪脈心亦洪。
三焦見洪脈。小腸亦洪。
十八脈形歌
浮洪濡虛是扁脈。圓脈芤滑實沉遲。
尖脈惟有細一樣。長脈數緊並弦微。
緩弱澀伏皆長類。十八脈形細認知。
五運體性
圓扁、尖長、乃金水火木之體。金之形圓。水之形扁。火之形尖。木之形長。四者本來自然之體。而豈無體耶。各旺四時。中和之體也。乃土之體也。圓形中和。乃圓形內有土體也。扁形中和。乃扁形之內有土也。而尖長皆然所謂土旺四時無不在也。四者之體固如此。而升降浮沉。人為四者之性。急為木之性。聚為金之性。滲為水之性。亦道易云本乎天。上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意同。
其各部中。當認天陽地陰乃天地自然之本體。若地陰居上。而天陽在下。而陰鬱陽當。以散其陰邪。而復其天陽矣。
圖
六氣合來為邪脈
六氣合來為邪脈圖
以上六脈
下部臍至腿足止
中部胸至臍止
上部首腦至背胸止
論三部脈。先定陰陽與太過不及。
左手太過脈
左尺脈浮主腎。其脈上至關部。下不及尺。乃為陽是太過也。主腎虛冷定令人怯弱。腰脊強。惡寒。足跨疼痛。
左關脈主肝。上至寸口。下不應指。乃為陽太過也。主目暗筋疼多怒。緣肝屬木。豈無根而有枝葉。
左寸脈主心。其脈上至魚際。下不應指。是陽有餘。為太過也。主心怔忡夢多舊事。多忘。緣心屬火。合當離明。不當太過。
右手太過脈
右尺部主命門。其脈上至關部。下不及尺。是陽有餘。乃太過也。主遺精多夢。思交過度。經水白濁。脫肛戰慄。緣命門主藏精。不合。精液如水流。
右關部主脾。其脈上至寸口。下不守關。陽有餘。乃為太過。主面黃。眼泡浮腫。貪睡懶動。四肢倦怠。緣脾主中央。尺當安寧。不宜動。
右寸脈主肺。上至魚際。下不及關。是陽有餘乃太過主氣短身瘦。咳吐稠濃。時如瘧狀屬金四季多浮如毛。
左手不及脈訣
左寸脈主心。其脈下至關上。上不守寸。是陰不及也。主譫語亂言。目內生花。常不識人。緣心屬火。火當炎上。不當消滅。
左關脈主肝。下至尺上。上不守關。是為陰。乃不及也。主怒多口舌。眼赤。目內生翳障。淚多流滴。
左尺脈至腎。其脈上不及關。下不應指。是為陰乃不及也。主小便頻數。腰如帶石不可動側。呻吟。緣腎屬水。當溢滿。不合枯少。
右手不及脈訣
右寸脈主肺。其脈流下至關。上不及氣口。是為陰。乃不及也。主氣短。胸脅哽悶。咳嗽吐痰。身體瘦削。緣肺屬金。四季多浮。
右關脈主脾。其脈流下至尺。上不守關。是為陰。乃不及也。主腹痛腸鳴。口舌飲食不納。思甜口臭。緣脾主中央。只當安守。
右尺脈主命門。其脈上不應指。下至命門是不及也主小腹陣痛。膀胱偏墜。小便赤少足膝腿疼女子則血脈不通。五心煩熱。黃瘦。緣命門主藏精。合當溢少不可枯少。
凡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陽相絕。人何所依。蓋脈太過不及。皆有疾患而作焉。(脈鏡終)
調攝養生
(計一十六款)
夫治疴猶治國。然國有政。所以調其元氣。防其戕害。抱疴者。而不謀夫調之防之者。鮮不滅裂矣。故錄調攝最要者。十有六。以為卻病者司南云。
卻妄
彼妄想者。名為客塵。而我真神。原不妄行。悠忽八極。神飛杳冥。真元幾何。堪此淫騁。
遠色
脂干燈盡。汲頻水竭。物理固然。匪云妄說。皓齒蛾眉。是吾勾牒。伐性斧斤。永宜簡節。
貴達
靜坐觀空。皆為幻景。死生大事。蝶夢泡影。達者視之。千古一瞬。何與天真。日用凜凜。
調息
身中坎離。即在土釜。不向天邊。別尋子午。取彼鉛龍。益我永虎。煉氣歸神。還吾真府。
除煩
無明為障。莫大煩惱。種種多礙。自性明瞭。肝木上炎。如焚如燎。矧此沉疴。識之宜早。
節食
五經環列。土位中都病從口入。昔有良謨。過飽脾怯。食多胃浮。不節則嗟是則誰辜。
慎勞
干靜故專。坤靜故翕。人身二氣。惟休乃逸。如彼勞薪燃之猶急。筋骨日瘁。安有餘息。
酌飲
曲臺糟丘。濫腸狂藥。無量不亂。至人斯樂溺則精撓。湎則神索知止弗殆。是在自酌。
懲忿
怒氣屬肝。過並傷肺。衝冠裂眥。忽發難制。炎炎隆隆。天君狂吠。克之弗力。胡以息氣。
守口
古人有訓。守口如瓶。匪第蓄德。亦以尊生多言耗氣。謾語搖心。淵然靜嘿。抱寂凝真。
防感
邪氣乘虛。風寒襲逆。榮衛稍疏。感輒易入。譬猶勁敵。有間則突。慎之慎之。宜固吾鐍。
去疑
弓影非蛇。蕉夢豈鹿。境因疑生。致此成郁。忽二忽三。茫無定局。渙然冰消。乃慊幽獨。
破拘
神圓則融。脈膠則括。抱此沉憂。天機宜活。瀟然散步。灑然獨樂。解攣釋拘。生意灼灼。
寡交
伐木丁丁。友生是求。值此煩疴。艱厥應酬。靜處一室。可以優遊。何用往還。頻如馬牛。
自貴
吾性吾命。吾愛吾真。彼蒼異我。肩荷匪輕百爾調攝衛生有經。然桎梏。胡不自尊。
能斷
我有慧劍。倚天耀雪。水可斷蛟。陸可剸革。況此情緣。何難斬截。一揮立碎。乃為後特。
以上數款。不假藥石。其用較藥石猶精。無事餌術。其功視餌術更捷。所謂一帖清涼。二豎立瘥。抱疴者。洵宜置之榻左。永為箴砭焉。
尊生主人孫文胤謹識
靈蘭秘典篇
(藏象論附臟腑圖形並各經補瀉。溫涼引經)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入。其臭臊。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聲為呼。其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其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榮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其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酸勝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其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西方白色入通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於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其聲為笑。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其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帝曰願聞十二臟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而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臟腑正面圖
臟腑背面圖
心臟形圖
心形如未敷蓮花重十二兩。中看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附脊第五椎。
補 棗仁 麥門冬 遠志 山藥 當歸 天竺黃
瀉 貝母 玄胡索 黃連 木香
溫 藿香 石菖蒲
涼 竹葉 牛黃 硃砂 連翹 犀角
引經 獨活 細辛
肝藏形圖
用重四斤四兩。左三右四。凡七葉。附脊第九椎。
補 木瓜 阿膠 薏苡仁 棗仁
瀉 青皮 芍藥 柴胡 青黛
溫 木香 肉桂 吳茱萸
涼 甘菊 車前子 胡黃連 龍膽草
引經 柴胡(本經) 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
脾臟形圖
脾重二斤二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
補 人參 白朮 黃耆 蓮子 芡實 陳皮 扁豆 甘草 山藥 蒼朮
瀉 枳實 青皮 石膏
溫 丁香 藿香 胡椒 良薑 附子 官桂 吳茱萸
涼 滑石 玄明粉
引經 升麻 白芍藥
肺臟形圖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入葉。附脊第三椎。
補 人參 黃耆 五味子 山藥 紫菀 百部 茯苓 麥門冬 阿膠
瀉 防風 葶藶 桑白皮 枳殼 澤瀉 蘇子
溫 乾薑 生薑 款冬花 木香 白豆蔻
涼 沙參 玄參 天門冬 貝母 桔梗 栝蔞仁 枯芩 馬兜鈴 山梔 人溺
引經 蔥白 升麻 白芷
腎臟形圖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重一斤一兩。附脊第十四椎。當胃下兩傍。前後與臍平直。
補 芡實 地黃 龍骨 虎骨 牡蠣 桑螵蛸 龜板 山藥 鎖陽 五味子 牛膝 枸杞 杜仲 山茱萸 瀉澤瀉 知母
溫 附子 肉桂 破故紙 鹿茸 沉香 膃肭臍
涼 黃柏 知母 牡丹皮 地骨皮
引經 獨活 肉桂
膽腑形圖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藏精汁三合。狀如瓶。
補 龍膽草 木通
瀉 青皮 柴胡
溫 半夏 生薑 陳皮 川芎
涼 黃連 竹茹
引經 川芎(上行) 柴胡(本經) 青皮(下行)
胃腑形圖
食脘。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下口。即小腸上口。
補 白朮 蓮子 芡實 陳皮 扁豆 黃耆 山藥 半夏 百合 蒼朮
瀉 枳實 朴硝 大黃
溫 藿香 厚朴 益智 丁香 吳茱萸 草豆蔻 白豆蔻 肉豆蔻 良薑 乾薑 生薑木香 香附 胡椒
涼 滑石 石膏 石斛 玄明粉 黃連 黃芩 天花粉 山梔 升麻 連翹 葛根 竹茹 知母
引經 升麻 白芷 葛根(上行) 石膏 (行下)
大腸腑形圖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下接直腸。為肛門穀道即後陰是也。
補 牡蠣 肉豆蔻 訶黎勒 五倍子 龍骨 蓮子 粟殼
瀉 枳殼 桃仁 麻仁 芒硝 大黃 檳榔 石斛
溫 乾薑 肉桂 吳茱萸
涼 槐花 條芩
引經 葛根 白芷 升麻(上升) 石膏(下行)
小腸腑形圖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補 牡蠣 石斛
瀉 荔枝子 蔥白 紫蘇 木通
溫 小茴香 大茴香 烏藥
涼 天花粉 黃芩
引經 藁本 羌活(行上) 黃柏(行下)
膀胱腑形圖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廣二寸半。
補 橘核 菖蒲 龍骨 續斷 益智仁
瀉 芒硝 滑石 澤瀉 車前子
溫 茴香 烏藥
涼 生地 甘草梢 黃柏
引經 藁本 羌活(行上) 黃柏(行下)
十二經絡中。惟三焦獨無圖者。上焦如霧。中焦如瀝。下焦如瀆。有象無質。即上中下。三部臟腑空處是也。
補 黃耆 甘草 益智仁
瀉 澤瀉
溫 附子
涼 石膏 地骨皮
引經 柴胡 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
八風宜避(風者髮屋折木揚砂起石開發腠里體虛弱病後宜當避之)
從正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內舍於心。外在於脈。其氣主為熱。(夏至為實風冬至為虛風)
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弱。(立秋為實風立春為虛風)
從正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內舍於肺。外在皮膚其主氣為燥。(秋分為實風春分為虛風)。
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立冬為實風立夏為虛風)
從西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冬至為實風夏至為虛風)
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立春為實風立秋為虛風)
從正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主為身濕。(春分為實風秋分為虛風)
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內舍於胃。外藏於肌肉。其氣主體重。(夏至為實風冬至為虛風)。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所襲。乃能病人。故聖人云。風如避矢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