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色〕
以鼻之上、眼之間辨之。色紅者,心熱也;紅筋橫、直現於山根〔者〕,皆心熱也。色紫者,心熱之甚,而肺亦熱也。色青者,肝有風也;青筋橫現、直現者,皆肝熱也;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也。色黑者,風甚而肺中有寒。色白者,肺中有痰。色黃者,脾胃虛而作瀉。觀其色,而病可知〔矣〕。
小兒脈
大人看脈於寸、關、尺,小兒不然,但看其數不數而已。數甚則熱,不甚則寒也。數之中浮者,風也;沉者,寒也;緩者,濕也;澀者,邪也;滑者,痰也;有止歇者,痛也。如此而已,余不必談。
三關
小兒虎口風、氣、命三關,紫屬熱,紅屬寒,青屬驚風,白屬疳。風關為輕,氣關為重,若至命關,則難治矣。
小兒氣色
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方用:
柴胡(三分) 白芍(一錢) 當歸(五分) 半夏(三分) 白朮(五分) 茯苓(一錢) 山楂(三粒) 甘草(一分) 水煎服
有青筋橫現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加柴胡五分,麥芽一錢,乾薑一分,水煎服。
有紅筋直現者,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分,麥冬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天花粉各二分,〔水〕煎服。
有紅筋斜現者,亦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熱積〔《石室秘錄》中《小兒科》(以下簡稱《石室兒科》)作熱極〕於胸中者,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花粉可也。
又有黃筋現於山根者,不論橫直,總是脾胃之症,或吐瀉,或腹痛,〔或〕不思食,方用:
白朮(五分) 茯苓(五分) 陳皮(二分) 人參(二分) 神麯(一分) 甘草(一分) 麥芽(二分) 淡竹葉(七片) 水煎服
有痰〔者〕,加半夏一分、白芥子三分。如口渴有熱者,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乾薑一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五分。腹痛而按之大叫者,食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按之不號叫者,寒也,加乾薑三分。如身發熱者,不可用此方。
小兒發熱方
不拘早晚發熱,俱用萬全湯,神效:
柴胡(三分) 白芍(一錢) 當歸(五分) 白朮(三分) 茯苓(二分) 甘草(一分) 山楂(三粒) 黃芩(三分) 蘇葉(一分) 麥冬(一錢) 神麯(三分) 水煎服
冬加麻黃一分,夏加石膏三分,春加青蒿三分,秋加桔梗三分。有食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一錢。小兒諸症,不過如此,不可作驚風治之。如其有驚風,加人參五分,其效如神。
又方:凡潮熱、積熱、瘧熱,乃脾積寒熱,俱當用姜梨引。
柴胡 人參 黃芩 前胡 秦艽 甘草 (各一分) 青 蒿(童便浸,曬乾,一分) 生地(一寸) 薄荷(二葉) (或生梨、生藕一片) 水煎服,甚效。
小兒感冒風寒方
柴胡(五分) 白朮(一錢) 茯苓(三分) 陳皮(二分) 當歸(八分) 白芍(一錢) 半夏(三分) 炙草(三分) 水煎熱服
小兒痢疾方
當歸(一錢) 黃連(二分) 白芍(一錢) 枳殼(五分) 檳榔(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熱服
紅痢倍黃連,白痢加澤瀉三分,腹痛倍甘草、加白芍,小便赤加木通三分,下如豆汁加白朮一錢,傷食加山楂、麥芽各三分,氣虛加人參三分。
小兒瘧疾方
柴胡(六分)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歸身(一錢) 白芍(錢半) 半夏(五分) 青皮(五分) 厚朴(五分) 水煎,露一宿,再溫與服。
熱多者,加人參、黃耆各五分;寒多者,加乾薑三分;痰多者,加白芥子一錢;夜發熱者,加何首烏、熟地各二錢;日發熱者,不用加;腹痛者,加檳榔三分。
小兒咳嗽方
蘇葉(五分)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熱服
有痰加白芥子八分。
小兒驚風方
世人動曰驚風,誰知小兒驚則有之,而風則無。小兒純陽之體,不當有風,而狀〔若〕有風者,蓋小兒陽旺則內熱,內熱則生風,是非外來之風,乃內出之風也。內風作外風治,是速之死也。方用清火散風湯:
白朮(三分) 茯苓(二錢) 陳皮(一分) 梔子(三分) 甘草(一分) 白芍(一錢) 半夏(一分) 柴胡(五分) 水煎服
此方健脾平肝之聖藥,肝平則火散,健脾則風止,斷不可以風藥表散之也。
又方
驚風皆由於氣虛,宜用壓風湯:
人參(五分) 白朮(五分) 甘草(三分) 茯神(一錢) 半夏(三分) 神麯(五分) 砂仁(一粒) 陳皮(一分) 丹砂(三分) 水煎服,治慢驚風加黃耆
又方
治驚風抽掣經驗方:
全蠍(一個) 黃連(一錢) 硃砂(一錢) 姜(少許)三味共研細末,調勻,喂小兒口內,任其自咽,其效如神。
〔急驚風方〕
〔急驚風、三六九日一切風俱治方:
膽南星、雄黃、硃砂、人參、茯苓、天竺黃、鉤藤、牛黃、麝香、鬱金、柴胡、青皮、甘草,為細末,煉膏為丸,如綠豆大,真金一張為衣,陰乾,勿泄氣,薄荷湯磨服。〕
小兒疳症方
此症脾熱而因手心熱也,遂至口中流涎。若不平其心火,則脾火更旺,濕熱上蒸,而口涎不能止也。方用:
蘆薈(一錢) 黃連(三分) 薄荷(三分) 茯苓(二錢) 桑白皮(一錢) 半夏(五分) 甘草(一分) 水煎服
此心脾兩清之聖藥也,行熱下行,而疳自去矣。
又方
女人尿桶中白(火煅研末一錢),銅綠(二分),麝香(一分),共研為細末,搽齒齦上,最奇效。
流口水爛方
小兒口疳流水口爛神方:
黃柏(二錢) 人參(一錢) 共為〔細〕末,敷口內,一日三次,三日即愈。
此方用黃柏去火,人參健土(脾),大人用之,亦最效。
小兒疳症瀉痢眼障神效方
石決明(醋煅一兩) 蘆薈(五錢) 甘草(三錢) 川芎(五錢) 白蒺藜(五錢) 菊花(四錢)胡黃連(五錢) 五靈脂(五錢) 細 辛(五錢) 穀精草(五錢) 共研細末,豬苓去筋,搗爛為丸,如米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米湯送下。
止吐方
此症雖胃氣之弱,亦脾氣之虛。小兒恣意飽食,不能消化,久之上衝於胃口而吐也。用止吐速效方:
人參(一錢) 砂仁(一粒) 白朮(五分) 茯苓(二錢) 陳皮(二分) 半夏(一分) 乾薑(一分) 麥芽(五分) 山楂(三粒) 水煎服
夏加黃連、冬加乾薑各三分,無不愈,此六君子變方。
泄瀉方
〔熱瀉方〕
小兒身如火熱,口渴舌燥,善冷飲而不喜熱湯,用瀉火止瀉湯:
車前子(二錢) 茯苓(一錢) 白芍(一錢) 黃連(三分) 澤瀉(五分) 豬苓(三分) 麥芽(一錢) 枳殼(二分) 水煎服
寒瀉方
此症必腹痛而喜手按摩,口不渴而舌滑,喜熱飲而不喜冷,湯(方)用散寒止瀉湯: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二錢) 肉桂(二分) 甘草(一分) 乾薑(二分) 砂仁(一粒) 神麯(五分) 水煎服
小兒吐乳方
白豆蔻(七粒) 砂仁(七粒) 生炙甘草(各二錢) 共研細末,頻擦口中,任其嚥下,奇效。
治小兒不食乳方
不食乳,心熱也,蔥煎乳汁,令小兒服之亦妙,不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
臍汁不幹方
治臍汁不幹方:用車前子炒焦為細末,敷之即干。
〔小兒肚臍突出方〕
〔小兒肚臍突出半寸許,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方用:
茯苓(一錢) 車前子(一錢) 甘草(三分) 陳皮(三分) 通草(三分) (無通草用燈心一撮)煎湯飲之,一劑即愈,神方也。〕
治蟲方
小兒便蟲方
榧子(五個去殼) 甘草(三分) 〔為末,米飯為丸〕,服二次,則蟲化為水〔矣〕。
又蟲積方
使君子(十個。去殼炒) 檳榔 甘草(各一錢) 榧子(十個,去殼)共為末,米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二日蟲出,五日即愈。
治寸白蟲方
百部根(五錢) 檳榔(五錢) 水煎〔服〕,一劑蟲全下。
又方
飛羅白麵製半夏 生白礬(各三錢) 共為細末,水滴成丸,分三日服,開水服,蟲化為水。大人照方十倍合服。
〔火丹方〕
治火丹神方
絲瓜子(一兩) 柴胡(一錢) 元參(一兩) 升麻(一錢) 當歸(五錢) 水煎服
又方
升麻(三錢) 元參(一兩) 乾葛(三兩) 青蒿(三錢) 黃耆(三錢) 水煎服
此症乃胃火與肝經之火,共騰而外越,不為丹毒,即發疹也。方在(中)用青蒿甚妙,肝脾兩經之火俱平。又佐以群藥重劑,而火安有不滅者乎?
〔胎毒方〕
小兒洗胎毒方
荊芥(五錢) 蒲公英(五錢) 甘草(五錢) 槐條(二十寸) 蔥須(一撮) 花椒(三錢) 艾葉(一撮) 水一砂鍋煎洗
胎毒肥瘡方
花椒(三錢) 白芷(三錢) 黃柏(三錢) 鉛粉(三錢) 枯礬(三錢) 共為細末,麻油調敷,甚效。
〔口瘡方〕
小兒紅白口瘡外治方
蕊仁(五分,去油) 硃砂(五分) 冰片(一分) 共為末,熟棗(三枚 去核),和一處,攤烏青布上,貼腳心對時。去藥〔時〕若干者,用無根水排藥。此方效,愈兒多矣。
又方
五倍子(一錢) 冰片(少許),共研細末,吹之,速效。
又方
人中白(煅) 研細末,吹之,神效。
〔夜啼方〕
小兒夜啼不止,狀如鬼祟方
蟬蛻(後半,四個為末) 硃砂(二分,水飛) 薄荷(四分) 〔水〕煎,酒數滴調服,立止。
又方
五倍子焙研,唾津和立餅,填臍內,立止,甚效。
〔尿血方〕
周歲小兒尿血方
大甘草(一兩二錢) 水(六升煎二碗) 服完即愈。
〔寒積食積方〕
治腹痛寒積食積方
生薑(一兩) 柿蒂(七個) 砂仁(五粒) 山楂(五錢) 干蘿蔔(一撮) 紅糖(一兩) 大棗(二枚) 〔水〕煎服,分兩次服。
附錄
《石室秘錄》卷五岐天師兒科治法
天師曰:兒科得其要,無難治。今傳一法門,使萬世小兒,盡登仁壽,法在先看氣色,後看脈。小兒有痰,其顏色必鮮豔,以鼻之上、眼之中間、中正精明穴上辨之:色紅者,心熱也;紅筋橫、直現於山根〔者〕,皆(亦)心熱也。色紫者,心熱之甚,而肺亦熱也。色青者,肝有風也;青筋〔橫現〕、直現者,乃(皆)肝熱也;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也。色黑者,風甚而腎中有寒。色白者,肺中有痰。色黃者,脾胃虛而作瀉。黃筋現於山根,不論橫直,總皆脾胃之症,止有此數色,無他顏色,故一覽而知小兒之病矣
大人看脈於寸、關、尺,小兒何獨不然,但小兒不必看至數,止看其數與不數耳,數甚則熱,不數則寒也。數之中浮者,風也;沉者,寒也;緩者,濕也;澀者,邪也;滑者,痰也;〔有止歇者,痛也〕,如此而已,(《方論》下為「余不必談」),七表八里,俱不必去看,自知吾訣,則《脈經》亦不必讀也。有止歇者,乃痛也,余亦不必再談。
小兒症大約吐瀉厥逆,風寒暑熱而已,其餘痘疹喑,余無他病。或心腹痛,或有痞塊,或有瘡疔,可一覽而知也。然而小兒之病,虛者十之九,實者十之一,故藥宜補為先,今立三方通治小兒諸症。第一方:
人參(三分) 白朮(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一分) 陳皮(二分) 神麯(三分) 半夏(一分)
此六君子加減也,通治小兒脾胃弱病,神效。如傷肉食者,加山楂五粒;傷米食者,加麥芽五分;傷麵食者,加萊菔子三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去甘草加生薑三片;瀉者加乾薑三分、豬苓五分
第二方治外感也,或傷風傷寒,或咳嗽,或發熱,或不發熱,或頭痛,或鼻塞,或痰多,或驚悸,或角弓反張,皆以此方通治之,無不神效,方用:
柴胡(七分) 甘草(三分) 桔梗(五分) 半夏(三分) 黃芩(三分) 白芍(二錢) 白朮(二錢) 當歸(五分) 茯苓(五分) 水煎服
頭痛〔者〕,加蔓荊子三分。心痛手不可按者,乃實火也,加梔子一錢;按之不痛者,乃虛火也,加甘草八分、貫眾五分、廣木香三分、乳香一分。脅痛者,加白芍三錢。腹痛者,以手按之而疼甚者,乃食也,加大黃一錢;按之而不痛者,乃寒也,非食也,加肉桂三分、乾薑三分。汗出不止者,加桑葉一片。眼痛而紅腫者,乃火也,加黃連三分、白蒺藜一分。喉痛者,加山豆根二分。
第三方治虛寒之症,夜熱出汗,夜啼不寐,怔忡,久嗽不已,行遲語遲,龜背狗肚,將成癆瘵等症,方用:
熟地(三錢) 山萸(二錢) 麥冬(二錢) 化五味(五分) 元參(二錢) 白朮(二錢) 茯苓(一錢) 薏仁(三錢) 丹皮(一錢) 沙參(二錢) 地骨皮(二錢)
水煎服倘兼有外感,加柴胡五分、白芍三錢、白芥子一錢,余無可加減矣。
岐天師傳《兒科》秘法
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用:
柴胡(三分) 白芍(一錢) 當歸(五分) 半夏(三分) 白朮(五分) 茯苓(一錢) 山楂(三粒) 甘草(一分) 水煎服
有青筋橫直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多加柴胡二分、麥芽一錢、乾薑一分。
有紅筋直現者,乃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分,麥芽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三分、天花粉二分。有紅筋斜現者,亦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蓋熱極(積)於胸中也(者),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天花粉〔可也〕。
〔又〕
有黃筋現於山根者,不必論橫直,總是脾胃之症,或水瀉,或上吐,或下瀉,或腹痛,或不思食,余定一方,皆能服,服之無不神效。如皮黃,即黃筋也。方用:
白朮(五分) 茯苓(五分) 陳皮(二分) 人參(二分) 神麯(一分) 麥芽(二分) 甘草(一分) 水煎服加淡竹葉(七片)
有痰加半夏一分、〔或〕白芥子二分,或天花粉二分;有熱如口渴者,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乾薑一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五分;腹痛者,如小兒自家捧腹,是須用手按之,大叫呼者,乃食積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如按之〔不痛〕不呼號者,乃寒也,〔可〕加乾薑二分。如身熱者,不可用此方。余另立一方,萬全湯。
凡小兒發熱者,無論夜熱、早熱、晚熱,用之無不神效,方用:
柴胡(五分) 白芍(一錢) 當歸(五分) 白朮(三分) 茯苓(二分) 甘草(一分) 山楂(三粒) 黃芩(二分) 蘇葉(一分) 麥冬(一分) 神麯(三分) 水煎服
冬天加麻黃一分,夏天加石膏三分,春天加青蒿三分,秋天加桔梗三分。有食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瀉者加豬苓一錢;吐者加白豆蔻一粒。小兒諸症,不過如此,萬不可作驚風治之。有驚〔風〕者,加人參五分,即定驚如神。有疳者,用脾胃方,加蒲黃三分、黃芩三分可也。
治小兒痢疾神方:
當歸(一錢) 黃連(二分) 白芍(一錢五分) 枳殼(五分) 檳榔(五分) 甘草(三分)
紅痢加黃連一倍,白痢加澤瀉三分。腹痛倍加甘草,多加白芍;小便赤加木通三分;下如豆汁加白朮一錢;傷食加山楂、麥芽各三分;氣虛加人參三分。此方通治小兒痢疾,加減之無不神效。
治小兒瘧疾方
柴胡(六分)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 枳殼(五分) 檳榔(五分) 厚朴(五分) 水煎,露一宿,再溫與之服。
熱多者加人參、黃耆各五分;寒多者加乾薑三分;痰多者加白芥子一錢;夜發熱者加何首烏、熟地〔各〕二錢;日間發〔熱〕者,不用加;腹痛者加檳榔三分。
治小兒咳嗽神效方
蘇葉(五分)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熱服
有痰加白芥子(五分)
治小兒口疳流水口爛神方
黃柏二錢 人參一錢 為末,敷口內,(一日三次),二日即愈。一匙一次,一日不過用三次而已。小兒之疳,皆虛熱也,用黃柏以去火,人參以健脾土也。大人亦可用,神效。
治小兒便蟲神方,諸蟲皆可治
榧子去殼五個,甘草三分,為末,米飯為丸,服完蟲盡化為水矣。大人亦用去蟲,蓋榧子最能殺蟲,又不耗氣也,食多則傷脾。
治小兒蟲積方
使君子十個去殼炒香,檳榔一錢,榧子十個(去殼),甘草三分,為末,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與小兒十丸服之(每服十丸),二日即便蟲,五日痊愈,神方也。
兒科
驚、疳、吐、瀉、生下不肯食乳、臍下不幹、肚臍突出
小兒病驚、疳、吐、瀉盡之矣,然而驚、疳、吐、瀉,不可不分別言之也。
世人動曰驚風,誰知小兒驚則有之,而風則無。小兒純陽之體,不當有風,而狀若有風者,蓋小兒陽旺內熱,熱極則生風,是非外來之風,乃內出之風也。內風何可作外風治之,故治風則死矣。法當內清其火,而外治其驚,不可用風藥以表散之也。吾今特傳奇方,名為清火散驚湯,方用:
白朮(三分) 茯苓(三錢) 陳皮(一分) 梔子(三分) 白芍(一錢) 半夏(一分) 柴胡(三分) 甘草(一分) 水煎服
此方健脾平肝之聖藥,肝平則火散,健脾則驚上。又加去火消痰之品,自然藥下咽而驚風定也。
膽南星 雄黃 硃砂 人參 茯苓 天竺黃 鉤藤 牛黃 麝香 鬱金 柴胡 青皮 甘草 為細末,煎膏為丸,如綠豆大,真金一張為衣,陰乾,勿泄氣,薄荷湯磨服。
疳症乃脾熱也,然亦因心熱而脾火旺極,遂至口中流涎,若不平其心火,則脾火更旺,而濕熱上蒸,口涎正不能遽止。治法不能徒清脾火,而當先散心火,方用止肝散:
蘆薈(一錢) 黃連(三分) 薄荷(三分) 茯苓(二錢) 甘草(一分) 桑白皮(一錢) 半夏(三分) 水煎服
此方心脾兩清之聖藥,不專清脾,引火下行,則濕自去。濕熱去,則疳病自愈矣。吐症雖胃氣之弱,亦脾氣之虛。蓋小兒恣意飽餐,遂至食而不化,久而停積於脾中,又久之而上衝於胃中,又久之而大吐矣。故治吐必先治胃,治胃必先治脾。吾有奇方,止吐速效,方名定吐湯
人參(一錢) 砂仁(一粒) 白朮(五分) 茯苓(二錢) 陳皮(二分) 半夏(一分) 乾薑(二分)
〔水煎服〕,無不愈者。此方即六君子之變方,乃治脾胃之聖藥,脾胃安而化導速,自然下行,不至上吐。況方中加減得宜,消積有法,有不奏功如神者乎?
瀉症則專責之脾矣。論理亦用湯可以取效,然而瀉有不同,有火瀉,有寒瀉,不可不分。火瀉者,小兒必然身如火熱,口渴舌燥,喜冷飲而不喜飲熱湯,若亦以前方投之,則益苦矣。予另有奇方,名為瀉火止瀉湯,方用:
車前子(二錢) 茯苓(一錢) 白芍(一錢) 黃連(三分) 澤瀉(五分) 豬苓(三分) 麥芽(一錢) 枳殼(二分) 水煎服
一劑即止瀉,車前、茯苓、澤瀉、豬苓,皆止瀉分水之聖藥;白芍以平肝,使不來克脾;黃連清心火,不來助脾之熱;用麥芽、枳殼消滯氣以通水道,不必止瀉,瀉自止矣。
寒瀉者腹痛而喜手按摩,口不幹而舌滑,喜熱飲而不喜冷飲,又不可用瀉火之湯,五苓散可也,然而五苓散尚欠補也。蓋小兒致(至)於寒瀉,未有不大傷脾氣者。脾氣即傷,非人參不能救,五苓散無人參,僅能止瀉,元氣未能頓復。我今傳一奇方,名為散寒止瀉湯,方用: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肉桂(二分) 甘草(一分) 乾薑(二分) 砂仁(一粒) 神麯(五分) 水煎服
此方參苓、白朮,乃健脾補氣之神品,分濕利水之聖藥也。又加肉桂、乾薑以祛寒,砂仁、甘草、神麯以調和之,則寒氣自然越出,而泄瀉自止矣。
小兒生下不肯食乳者,乃心熱也。蔥煎乳汁,令小兒服之亦妙,不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
小兒初生,臍汁不幹,用車前子炒焦為細末,敷之即干。
小兒肚臍突出半寸許,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方用:
茯苓(一錢) 車前子(一錢) 甘草(二分) 陳皮(三分) 通草(三分)
如無通草,〔用〕燈心一團,共煎湯,灌之,一劑即安,神方也
岐天師傳治回毒方
回毒即消丹
金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 元參(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大半,二劑痊愈,不須三劑也。畫符一道,焚在藥中,煎湯神效。凡服藥不效者,焚符於藥中煎藥,與小兒飲之,十人十生。(符樣刪去)咒曰:小兒有病,病魔作祟,吾今施符,治無不愈。吾奉天師岐真君律令敕。書符前後念一遍,焚於藥內又念一遍,此秘訣也。
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 元參(一錢) 水煎服(此方《方論》中無)。
此外,《兒科》中尚有「痘瘡壞證已黑者,人將棄之,藥下咽即活」,《方論》及《石室秘錄》均無:
人參(三錢) 陳皮(一錢) 蟬蛻(五分) 元參(二錢) 當歸(二錢) 荊芥(一錢) 水煎服
此乃元氣虛而火不能發也,故用人參以補元氣,元參去浮游之火,陳皮去痰開胃,則三無礙而相得益彰。荊芥以發之,又能引火歸經;當歸生新去舊消瘀血,蟬蛻解毒除風,世人何知妙法。初起時不可服,必壞症乃可服。
岐天師又傳治回毒歲久不愈方:
金銀花(一兩) 當歸(一兩) 白朮(一兩) 黃耆(二兩) 薏仁(三兩) 甘草(二錢) 白芥子(三錢) 柴胡(五分) 肉桂(五分) 水煎服,四服痊愈。
其服藥之時,更須用藥洗之:金銀花一兩、生甘草三錢、生蔥三條,煎二碗。
又傳疹方,治夏日發疹者神效:
蘇葉(一錢) 麥冬(二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升麻(五分) 生地(二錢) 元參(三錢) 青蒿(三錢) 水煎服
岐真人曰:張真人〔方〕治四時之疹,余方治夏時熱疹也,切記此二方,何患疹病之難治哉。
附張真人傳治四時疹方:
元參(三錢) 麥冬(二錢) 蘇葉(一錢) 升麻(八分) 天花粉(一錢) 金銀花(三錢) 陳皮(三分) 甘草(一錢) 生地(三錢) 黃芩(八分) 桂枝(二錢)
水煎熱服,無不神效,惟夏天加青蒿三錢可也。小兒初數月,〔分量〕減半,一周〔歲〕外,照此分量,不必再傳方也。服吾方一劑即愈,何至三撰。
又傳治水痘方,亦治熱症而有水氣也:
柴胡(一錢) 茯苓(二錢)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五分) 竹葉(十片) 燈心一撮 水煎服
有痰者加天花粉三分;有食加山楂三粒、麥芽三分;有火加黃連一分;余可不必。有此一方,水痘無難治矣
痘治法
天師曰:今人看痘為難治,不知得其法則無難也。初起之時,不論身弱身強,先以補氣補血之藥為君,加一發散之藥,則重則必輕,而輕者必少。無如世人以寒涼之品為主,又助以劫散之味,此所以輕變重、重變死也!吾今傳五方,朝夕服之,至七日無不結壓。再無回毒之症,十人十活,不殺一小兒也。
第一日方
小兒身熱,眼如醉眼者,此出痘兆也。若不是醉眼,則非出痘,不可用此方,用治外感方治之。若見眼醉,急投此方,則痘點即見,不必待三日而自出也。方用:
黃耆(三錢) 白朮(一錢) 甘草(一錢) 當歸(二錢) 川芎(二錢) 茯苓(三錢) 柴胡(一錢) 升麻(五分) 麥冬(二錢) 元參(三錢) 陳皮(五分) 荊芥(一錢) 金銀花(三錢) 水煎服
此方五歲以上者,俱照此分量。五歲以下者減半,周歲內者又遽減之。服此藥自然神思清爽,服後見點,再用第二方。
第二日方
白朮(二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 當歸(五錢) 生地(五錢) 元參(二錢) 柴胡(一錢) 升麻(三分) 荊芥(一錢) 茯苓(二錢) 白芍(三錢) 白芥子(二錢) 金銀花(三錢)
服此藥後,一身盡見點矣。其色必紅,而無色白、色黑之虞矣。
第三日方
人參(五分) 白芍(三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元參(二錢) 神麯(三分) 丹皮(一錢) 水煎服
服此方後,盡皆灌漿,無不氣血不足,永無退症之虞矣。
第四日方
人參(一錢) 當歸(二錢) 熟地(五錢) 茯苓(二錢) 金銀花(三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元參(三錢) 白朮(三錢) 白芍(二錢) 神麯(五分) 水煎服
服此方後,小兒必然口(脾)健,要吃食不已。不妨少少頻與,亦不可食多也,第五方不必再用矣。然更傳之者,恐小兒多食,更生他病。
第五日方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有食加麥芽五分、山楂五粒,若不傷食,不必加(也),止加金銀花三錢。
能服此五方,期七日前而回春也。以上本兒年歲,小者俱照第一方減之。如小兒已身熱〔見點〕,日用第三方,〔至第〕四日,則用第四方。如壞症,另用壞症方。此外,在《方論》及《兒科》中有「治火丹方」二方,《石室秘錄》中則無。《方論》中尚有「洗胎毒方」、「口瘡方」、「夜啼方」、「尿血方」、「寒積食積方」,《兒科》及《石室秘錄》則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