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幼新书 卷四

明·程云鹏
来源:慈幼新书

痘瘡

發熱三日訣

痘不熱不發,猶五穀不熱不結,但熱有輕重,毒輕則熱輕,毒重則熱重。有熱五六日出者,有熱一二日出者,太過則正不能勝邪,愆期則氣血凝滯。惟三四日而身涼痘出者為正,此吉兆也。

凡發熱,肌膚溫平潮潤,唇舌滋潔無苔,聲音清亮,睡中微驚,便食如故,或少食貪睡,皆吉兆也,重則反是,一發熱而唇裂舌炕,煩躁悶亂,口渴惡寒,兩耳灼熱,目睛紅,二便秘,蘇枳湯加明粉,或千里馬下之,惡熱者單下,以苔為增減,不可拘在初當發之說,此百中一二,又無執以為常。如唇舌滋潤,雖見惡症,切不可妄下以損人也。

發熱時,腹痛腰痛,四肢痠痛,皆重症也。若表過痛止者吉,痛加甚者凶。

發熱時吐瀉,切不可用止法,惟吐瀉酸臭,可加消導藥佐之,是必傷食者。

驚發痘前者吉,何也?驚屬陽,痘屬陰,陽破陰沖,則無壅遏之患,故吉。若誤服驚藥而冰伏其毒,釀害非淺(亦有驚即死者,必因中惡)。

發熱時,譫語顛狂,見神見鬼,躁亂不寧,是熱甚失表,外邪內毒,兩相激搏也,重發之則愈。舌見黃苔,非下不可。

凡臟腑鬱熱,非微汗則不解,故一發熱,必用汗藥也。身熱四五日不退者,知毒猶在內也,務要使熱退為佳。

身熱四五日不退,痘影焦紫,鬱郁不出,此必寒氣外薄,閉塞鬼門也。出臭汗則熱自退,痘亦自出。

一發熱,頭面中有大痘數點,余痘不出,復不除熱,名曰報痘。急用銀針挑破,胭脂塗之,不則領敗正氣,為留連之禍也。

初熱時,即頭溫足冷,不渴,大便溏,面㿠白,或瀉利清穀,嘔食不化,虛症也,須從虛症方中考。

唐芳友曰:凡痘未有不由毒來者,小兒稟賦有虛實,各從治之易易耳,乃世謂虛中夾毒,為不治逆症,其言不仁之甚。試思天下小兒,何能人人皆實,何能有痘無毒哉。吾願為父母者,捧誦鳳雛先生此書,不使庸妄者得啟其口,爾子孫其厚幸矣。

發熱時,燈照肉內,隱隱有紅紫成片者重,面紅唇白亦重,再加形色不善,死必矣。九竅流血者死。目閉無魂,舌黑聲啞,胸高而突,掌紋出血,皆死症不治。起發白漿,不論何處,主七日死。

蘇桔湯 此湯無論痘與不痘,但見小兒身熱,呵欠煩悶,睡中微驚,嚏噴眼澀,鼻氣出粗,手足痠軟,即宜與服。

紫蘇 桔梗 前胡 甘草 升麻 葛根 連翹 赤芍 當歸 蔥白 生薑

身熱壯盛,肚腹膨脹而喘滿,加麻黃。

煩滿,加花粉、麥冬,調滿天秋。(備用方)

搐驚時發,加木通、生地。

喉痛,加大力子、元參、荊芥。

咳嗽,加杏仁、桑皮。

嘔吐甚,加陳皮、黃連、豬苓、澤瀉。

泄瀉,加豬苓、澤瀉。

失血乾嘔,加犀角、芩連。

便血,加桃仁、黃連。

溺血,加犀角、梔子。

溺短澀,加木通、車前、腹皮。

便秘結,加枳殼、當歸。

喘滿秘結,壯熱煩躁,面目浮腫,唇燥舌苔,甚則身惡寒,四肢逆冷,加千里馬。(備用方)譫語狂亂,加石膏、知母,調滿天秋。

傷食腹痛嘔酸,加山楂、厚朴、神麯、麥芽。

腰痛,加羌活、防風。

婦人行經,加生地、川芎。

不期而行,加熟地、熱見愁。(備用方)

經行暴啞,加人參、麥冬、生地。

經行適斷,有譫妄等症,加羌活、柴胡,下熱見愁。

便秘加千里馬。

益元湯 此為元氣虛弱者立也,辨症果真,則前後皆不可易,中間雜症,雖或不同,要皆氣虛致之,治者只於本方消息加減。

人參 黃耆 甘草 白朮 陳皮 當歸 川芎 升麻 桔梗 生薑

熱甚,易沙參。

㿠白,減川芎。

停滯腹痛,或瀉酸臭,加山楂、曲芽。不因停滯者,加乾薑、芍藥。

腹痛甚,加異功散。(備用方)

泄瀉不已,去當歸,加肉果,或調中丸。

便秘結,倍用當歸。

不思飲食,倍白朮,加神麯。

溺澀赤,加腹皮、木通、茯苓。

嘔吐,去桔梗,加乾薑、丁香、陳皮。

嘔甚,加丁香再一倍。

虛煩作渴,加麥冬、五味子。

咳嗽,加麥冬、五味子、杏仁。

有痰,加貝母。

感寒咳嗽,加蘇、防、杏仁。

四肢冷,加乾薑、肉桂。

有汗,去桔梗、升麻,加桂。

驚悸,加天麻、鉤藤,磨安神丸。

三四日痘出不快,肌膚慘慘然,毛屑起舉,去升麻,加桂、白芷。

五六日候當長大,如起不快,或皮薄易破,色不紅活,倍參、耆。加芷、桂、乳、酒。

水疱,倍白朮,加防己、白芍。

癢亦然。

癢甚,用豬鬃小帚輕搠之,或行熏法亦妙。

四肢不起,加桂枝、防風。

七八日乃貫漿時也,如停漿不貫,氣血淡白,或灌清水,加芷、桂、木香常服,不可缺糯米,乳、酒亦宜常服。

凡痘至此而寒戰,而泄瀉,而反白癢塌,皆不能免,一見此症,急以木香異功散,出入用之。如膿色一足,唇舌轉紅,又須叱去,惟照本方加苓、芍,以助收斂耳。拘滯之醫,徒執溫補,一偏之制也。

虛症而反見腹脹喘促,便秘而渴,麥冬湯主之。咽喉煩躁,滋陰潤燥湯主之。蓋此乃虛症變實非真實也。倘疏利之劑,不察而姿意妄行,則方升之氣,又將轉而虛脫矣。九日十日,亦惟本方加苓、芍耳,有雜症加減之。至靨後癰毒等症,亦惟照後參之。

痘有純虛純實者,有先實後虛者,有從虛轉實者,如此方治症純虛也。故始終不移,雖有增減,要皆補益氣血為主。凡遇此症,必以此法行之,若蘇桔、十神等劑,切不宜用。

或曰:加減益氣,乃虛症所必需,然首尾不易,得無固乎,且參耆皆峻補之味,何可妄行若此。予曰不然,用藥有訣,唇、舌,用藥之訣也,能識唇舌紅白而進退之,多用可也,常用可也。即不用可也,何妄之有?

見點三日訣

見點三日,死生判矣,斷於此時,方稱高列開竅,唯面部要緊,面者諸會之真,天庭印堂,尤面部最要緊者。師曰:天庭為看痘把柄,何者,元神所歸也。元神者,元氣也。小兒出痘,不過氣、血、毒三字,氣血又元氣所統也。元氣勝毒,開落應期,毒勝元氣,內攻外剝,毒既勝矣。又安望元氣之復勝哉。

天庭先見先起,先灌先靨,密而癢(毒盛氣不足),慘而黯(毒盛血不足),皆死症也。毒從虛發,信矣哉。

凡見點磊落,摸過礙手,顏色潤澤,眼部以下先見,身熱漸退,吉症也。蓋此等磊落礙手,稀而有神者也,色潤澤,謂有彩也。天庭後見,元氣內固也,反是者逆。

葉錫侯曰:毒盛從上部先見,毒微從下部先見,如火之盛,而必先有焰於上也。不由血領氣拘,而先上頭額者,則毒固可知,而生死亦從可知矣。

痘初出時,三五相連者,後必密,單見者稀,毒之淺深,於此可以預決。

形屬氣,色屬血,兩者俱可驗吉凶,定生死,人何專言血而不及氣。氣無形難知,血有形易見,故見點三日,色如豬肝者死,如紅米飯者死,毒散漫於皮膚,如洗過大紅綢者重。雖然,面部上有數十顆神彩奕奕者,尚可救活。師曰:不慮形惡,慮無神;不慮色惡,慮無彩。形綻而凸,彩潤而明,惡症緊要處,見有一二紅活可愛,雖凶亦吉。何者?元氣猶存也。

程佔五曰:有一二紅活可愛,雖凶亦吉。何庸妄者,必諉之不治。病家又有眼不識高明,甘視其孩抱之呼號而莫之救,哀哉。

大都自眉以上見點,有神彩悅目可愛,仍不瑣屑,又不歪邪,雖遍身稠密,雜症百出,總不至於死。悅目二字,即予筆舌,亦難盡述,在學者心領意會而已。

見點頭焦神躁,舌苔而色或紫者,是血分毒熾,而未必不由內熱也。

見點白如水珠者重,若稀疏不密,人素色黃,而痘頗起發,氣至而血不至也。當散火。倘神不內寧,痘日增多,頂尖作㾦子形,毒大盛也,恐非藥所愈。

見兩日而大便尚秘,舌上無苔,知是血熱,非毒壅也,急行清解,本方加枳殼、明粉治之,否則恐灌漿時。嘔痛作瀉而不起,本方內芎、歸宜倍用。

見點色白不紅,不可便作虛治。白而無神,唇舌淡白,或吐或瀉,虛症也。若白而起㿠色,唇舌赤紅,非虛也。三日後漸變深紫,其誤人不淺,見點腳冰冷者,不必慮之,氣未下行也。

初見時,大小不一。有色點如沸者,曰夾疹,本方加救苦丹治之。又有一等瑣屑紅點,隱隱肉間,曰夾痧,治亦同之。丹毒亦然。但有此症,必正痘悅目可愛,方為痧疹之夾。不然,是痘也,最當別之。又有痘出數顆,而夾疹遍身,圓淨疏朗,形色紅活,現兩日而盡沒,見者莫不驚愕。然此疹也,非痘也。痘沒必悶亂煩躁,此則寧靜,且正痘顯然,故知其為疹也。治以平劑自愈。然未沒時,亦難識認。

點見身熱,毒未盡也,但所感不同,有寒氣外郁者,有熱氣內郁者,均散之。

見點自汗,有生者,有死者,丹溪謂自汗無妨,指形色善者言也。若汗出而顏色日變必死,不可不極辨之。

凡痘出不快,須審時藥之,冬則寒鬱,夏則熱鬱。然亦有虛實之別。唇舌滋潤無苔,當從虛治。

見點色白,不甚起發,唇舌淡瑩,或吐或瀉,或腹脹,或自汗肢冷,神氣怯弱,須從虛例。

見點在於肚臍,或在肛門,而四圍成堆者,皆重症也。

初見數顆于山根上者重,才出而聲遂變,亦重。

痘出數點,而面目即光亮如瓜,口中氣臭,勃勃沖人,必至發斑吐血而死。

見點先於眉上,或兩太陽出數粒,突起光亮,少頃即沒,此賊痘也,必死。

有初出愛人,皮薄光亮,一兩日即長大,是未至而至,癘氣使然也,後必癢塌而死。凡患諸瘡毒未愈,或瘡毒新愈,而見點於此者重,此陽毒也。若瘡不幹紅,雖重不死。

謂為於可為之時則從,為於不可為之時則凶,指險症也。至見點如蛇皮,如蠶種,如蚊跡,如瘙斑,如湯泡,如火刺,如青黑藍斑,或身如被杖,發斑而唇腫口臭,或鎖項,或矇頭,或斷腰,或無根,或色粉白如枯骨,或胸高氣喘,七孔流血,或面紋如橘皮,形色不正而驚狂,並腰痛腹疼不止,可為乎?不可為乎?

書謂見點吐紫黑血者不治。向有潘姓女六歲,見點兩日,夜間吐紫數升,舉家驚恐,即老醫亦因吐血而去,余詳之,非毒也,大補脾胃而痊。何者,唇舌滋潤,內無毒也。形色兩善,外無毒也。血去而神寧,血有餘也。女父素患血症,此之吐血,是子乘父余,乃熱激動,故一湧而出,非毒也。倘用犀角解毒,得無殞乎?古云:盡信書不如無書。

凡謂斷腰無根,必諸痘形色不善方是。苟形色圓澤,即腰腳無,又何妨哉。

十神解毒湯 治身熱毛焦,皮燥腮紅,額紅點紅,煩渴引飲,睡臥不寧,小便赤澀等症

當歸 川芎 生地 赤芍 丹皮 紅花 連翹 木通 甘草 桔梗 燈心 蔥白 大腹皮 淡竹葉

身熱壯盛,皮急肉緊,加乾葛、前胡、地骨皮。

出不快,加山楂、大力子、蟬蛻。

作癢,加桂枝。

作痛,加防風、黃芩。

唇燥舌苔,加熱見愁。(備用方)

夾疹,下救苦丹。(備用方)

發紅斑,加元參、犀角,下熱見愁。

眼眶紅腫流淚,加柴胡、膽草、熱見愁,外用護法。

咳嗽,加杏仁、桑皮。

咽痛,加元參、射干,外行吹法。

黑陷疔毒,加賽春雷,外點四聖丹。(備用方)

失血乾嘔,加犀角、熱見愁。

嘔吐,加陳皮、黃連、豬苓、澤瀉。

溺血,加犀角、生地。

溺短澀,加車前、地膚子。

便秘,加枳殼、杏仁、蘇梗,倍當歸。

便黑,加犀角、桃仁、黃連。

腹脹喘滿,目怒而浮,毛直皮焦,加麻黃,下救苦丹。

秘而喘者,加千里馬。(備用方)

煩滿身熱,加花粉、麥冬。調滿天秋。(備用方)

泄瀉,加豬苓、澤瀉。

譫言狂亂,加石膏、知母,調滿天秋。

腰痛,加羌活、獨活。

傷食膨脹,加楂、樸、曲芽。

腹痛有三:傷食,和中丸。毒攻衝,救苦丹。氣滯,加青皮、木香。

凡腹痛俱宜千里馬下之,一通即已,不可過。過則毒氣內作,反成他症。

四日五日毒氣盛者,加楂、芷、筍尖。痘至四日,理該易方。若毒盛未除,何可輕易。唯加人參四五分足矣,此名喚漿法。

凡遇熱苔,熱見愁不可缺。有下症,千里馬不可缺。有壅遏症,救苦丹不可缺。痘欲出不出,乾紫焦枯,黑陷疔毒,賽春雷不可缺。若唇舌紅赤,小便短少,身熱煩渴,痘色乾紅者,滿天秋不可缺。大都凡見熱症,滿天秋乃第一要藥。

或曰:熱見愁、千里馬,皆苦寒藥也,子以舌苔,用熱見愁固矣。乃所謂下症者何也。曰:謂舌苔過甚耳。曰:有舌苔而作瀉可乎?曰可。通因通用,此之謂也。

曰:壅熱者謂何?曰:謂毒盛郁遏耳。何以驗之?曰:腹脹喘滿,目怒面浮,毛直皮枯,欲出不出,蒸蒸然煩,翕翕然熱是也。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