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幼新书 卷五

明·程云鹏
来源:慈幼新书

痘瘡

起脹三日訣

曰起脹,是點已定,毒氣盡出時也。本乎上者上之,本乎下者下之。血氣定位,毒被制服成膿矣。若白不從頂,紅不斂顆,氣血毒混而為一,元氣弱也。苟能察形色,驗唇舌,如轉柁迴流,一持而正,後斷如破竹勢矣。

凡痘三日後,先見者先起脹,後見者後起脹,頂白根紅,如一顆明珠,坐於胭脂之上,面與目漸浮腫,鼻流涕,口角涎出,眼蒙欲開不開,順症也。即不然,兩腮間,有一二悅目起腫者,頂白根紅,亦順症也。不可妄治。

凡起脹時,色焦紫者,毒盛也。形大皮薄而起皺紋者,毒盛氣虛也。頂紅滿者,血滯也。滯者活之。焦者清之,氣虛毒盛,補而兼解之。但面部有一二悅目可愛,用藥當節,則枯者潤,薄者厚,而生意勃然矣。

方鹿村曰:明此則虛中夾毒,非逆症可知。

痘至五日,而內外症平,宜該起發退紅,不爾正氣虛也。方中倍加參、耆。古人以此為喚漿法也。

起脹時諸痘未起,而有一二似膿非膿,色如黃金者,名曰賊脹痘。又四日起,大快亦非吉兆。何者?表虛毒盛也。七日後腫退倒靨,皆此之變,遇此須分虛實預防之。

起脹時,有一等光活可愛,嬌嫩豔觀,手揉之則破,燈照之如琉璃,此假脹也,名曰空歡喜。急救表,或可幸活,否則癢塌而死。

又有至五日,即帶黃色,假漿也,不信,請以神彩辨之。有神有彩者為真漿,此則無也。或補或瀉,唯舌是准。

起脹時,痘上有小孔,不黑不白,曰癍痘,此元氣不足而受寒,用保元湯,加丁、桂服之其孔一密而痘自起。

有四圍高起,中間略低凹者,曰茱萸痘。此中氣不足,發未透徹,能食者,至養漿時盡充滿而起。不能食者,宜扶中氣排膿湯,加苓、術主之。

有四圍沸起,中間落陷無水,猶是死肉,其形如錢,名曰鬼痘,急宜攻之。

痘正起發時,口唇先熟,內帶黃漿,名為鵝口,最惡之候。待諸痘成漿,此痘已靨,唇皮揭脫,漸變嘔嗆,不可救矣。亦宜急攻。

起發時,痘漸變黑,延蔓一身,此天行疫癘之氣所致,正謂火發而熏昧者也。加味保元湯主之。

水疱者,形大皮薄,內含一包清水,是毒氣壅遏留伏於內,熱氣衝突,毛孔開張,驅透津液而先行也。速以銀針刺其根窠,令出紫血,以胡荽酒,調官粉塗之。

痘出五六日,眼不封,鼻不塞,而大孔時失氣者,元氣下陷也,難治,輕痘無妨。

大都痘出五六日,而氣血不分,顏色焦紫,而紅腫如瓜,而痘伏,或猶煙雲罩定,或舌白至唇,唇白者內潰,或通身發紫疱,或悶亂不寧,叫哭不已,腰腹猶痛,皆死症也。雖然,亦有神色本善,調理失宜而然者。又有誤餌湯藥而然者,在醫者活看。

加減排膿湯 治血熱痘症,服藥後熱症悉退,內外和平,唯不易長者用之。保元氣,活血行滯,助痘成功。如前症未除,仍當服十神、解毒,不可執程法而拘泥也。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參 甘草 陳皮 白芷 山楂 桔梗 木通 黃豆(二三十粒) 筍尖(五錢)

五六日後,易用糯米引。

色尚乾紅焦紫,加紫草、紅花,調滿天秋。(備用方)

不甚起發,加大力子、蟬蛻。

皮薄塌陷,加黃耆。

起發不勻,加防風。

咳嗽,加麥冬、五味。

渴如之。

泄瀉,加升麻、澤瀉。

水疱,加白朮、茯苓。

作癢,加殭蠶、白芷。

毒停肌肉,或風寒阻塞,不易起發者,俱加賽春雷。(備用方)

停痰經絡,板硬不灌者,加一丸托之。此行漿聖藥也。五日後有停痰症者宜用,不可缺。

或問毒滯痰停,與風寒阻塞,何以別之,曰渾身壯熱,形色焦紫,或乾枯,或塌陷,或腫脹其肉而痘不起者,毒滯肌肉也。內外無症,唯痘板硬不起者,痰滯經絡也。板硬不起而復喘滿身熱者,風寒阻塞也。

灌膿三日訣

痘出七日,陰中之陽,盡達於外,內則空虛,如釜中甑內之氣,妙不可言。陽起一分,陰亦長一分,故其漿也,則宜漸而黃,根下血暈,則宜漸而緊。如線圍定,不鋪散,不灰黯,晝夜不痛楚,飲食倍常,大便少,身熱微微,吉兆也。反是者逆。至是決死生,惟視血暈緊散,膿色真偽耳。真者寶色燁燁,手捏黏絲;偽則土黃色。緊者氣能拘血化毒也,散則氣虛散而華氣將絕矣。血暈全無者死,膿者毒所化也。訣曰:六日以後,專看膿色,故有膿則生,無膿則死。使或有或無而根腳不紅,或連肉灰紅作癢,煩躁目封欲開,作瀉乾嘔不食,少睡氣虛,不能拘血化毒也,急峻補之。倘此時尚見舌黑有刺,生意絕矣。不唯不容補,即補之何益。

痘出七日,忽大瀉者,氣陷也,急宜澀之。若漿色正而根線緊繞定,雖瀉無妨。漿色不正,根盤不化,血散不斂,毒在內也。七日毒仍在內,如命何。

漿行七日,腫要過項,漿要過胸,腫者毒外出也。言過胸者,從上下也。至陽物亦要灌,乃宗筋之會也。兩腳不灌不妨。又兩臂亦宜滿,不然臨收時必不食而生他變,手臂脾所主也。

凡痘當瀉時,但看根窠紅活,飲食如故,精神清爽,此陽瀉也。無妨,但看舌,用兼止之藥而愈。

八九日漿行似足,忽眼開而陷,毒內攻也。內攻者必悶亂煩躁,根暈飛散。若無是而唇舌潔淨,托裡湯,加桂、附治之。唇燥舌赤,托裡如芩、連治之。

有一等至第八日,充實飽滿,挨摸不破,而剔破無膿,毒陷伏也。不可作順症誤人。托裡加賽春雷同服,是正法也。若數服而板硬無膿,根窠不活,生意可知矣。然必神不內寧。若神寧痘少,自可不必藥治。

灌膿時作癢,十常六七,並當以唇舌驗之。但爬破成坑,或干而無水,皆不治。

行漿作痛。大熱也,亦吉兆也。毒滯作痛,血熱作痛,皆實症也。

八九日寒顫咬牙,虛極也。惟峻補而已,不止重補之,此外無法。若頭搖手顫,目閉無魂,為痘後驚癇,陽氣絕於內也,不治。

旬仲曰:亦有火極似水,寒顫咬牙者,當清之。

八九日,有一等土黃色而硬者,往往作正漿目之,不知此為陰陽失政,漿注於中,板膩死塞而黃硬也,名曰板黃痘。急須辨舌治之。

珠不在大,在乎體之明;漿不在足,在乎色之正。土黃者,黃而無彩者也。

又有灌漿充足,至九日大便忽欲出不出,陽明血燥也,托裡倍當歸潤之,不治則靨落之後,非滯下必乾熱而死。即不死,亦難免癰疽疔毒。

灌膿發疱,氣太過甚也。托裡加苓、術滲利之。擦破水出,而不能抱者,敗草散掩之,切不可用氣藥而破泄也。

八九日,最忌皮薄漿清,皮薄則嫩而易破(氣虛),漿清則水而不膿(血虛)。書曰:漿假毒成,毒從漿化,若此而幸成者,未之有也。凡皮薄漿清,至九日而躁亂不寧,生死可隔壁斷矣。周歲半歲,又不必九日,只七日便蹬打不定,揩破即干,萬不能救一。何者?痘以七日為界,七日以前,氣血外行也;七日以後,氣血內行也。外行時尚不能化毒,矧內入時乎?故七日以後躁亂者,是毒內攻也,毒內攻者必死。

灌膿時,額上如湯泡,皮肉盡赤而干,此氣自盡而不能拘血,血亦不能附氣而製毒,必死。諸痘才灌,而兩唇先黃硬,此毒先入脾,失次序矣,必死。擦破而瘡痕隱隱有生意,穢觸也,不當作死症治。

加減托裡湯 治實熱之症,服寒涼而冰伏,嘔吐瀉利,或皮薄漿清,或塌陷無神。

血色不活,躁癢煩渴,凡此則唇舌必淡白潔淨,大便必不牢固,綿延不治,而腹脹悶亂,寒顫咬牙,死不旋踵矣。

黃耆 人參 甘草 當歸 白芍 白芷 山藥 陳皮 木香 肉桂 糯米

臨服加人乳半杯,酒釀數匙,同飲。

泄瀉,去當歸,加升麻、訶子、肉蔻、炮薑、丁香,調銀鎖匙。(備用方)

腹痛,加煨乾薑、神麯。

咳嗽,加麥冬、五味子。

煩渴同之。

水泡,加防風,倍白芷。

作癢亦然。

抓爛,以松花粉或喬麥粉掩之。

寒顫咬牙,四肢逆冷,唇舌淡白,加附子。

凡皮薄漿清,或泄瀉,木香異功散皆可用。

按:此即前加減益氣湯也。益氣為元氣素虛者設,此則非也。元氣素虛,則火邪易動,故終始不移。若素實而寒涼以致者,是火由寒伏,偏於補益,則藥不終劑,而原本之火,又炎炎起矣。治之者務宜斟酌,不嫌一日數服,審內外調治之。如漿足而不減參、耆,唇舌紅而不除桂、附,實實之禍,其能免乎?夫盲者肢廢者,甚至不待目盲肢廢而先父母去者,誰之咎歟?吾嘗論醫不難於治,而難於識症,師亦曰:六日之前,專看唇舌;六日之後,亦專看此。此用藥樞紐也。是故有苔者清之下之,淡白者溫之補之,不苔燥不淡白者平劑以調之。當毒盛之際,而竟行溫補,得無誤乎。

結靨三日訣

痘至十日毒解矣,膿亦轉黃作蒼蠟矣。元氣實者,痘必循次而結。如口角懷陽物先結,正收也。身漸輕快,腫漸消,眼漸矇矇而欲開,食倍常,便如故,從上至下,而逐漸收結,痂厚色紅,大事畢矣,不然猶未可以為善。惟結痂時匆匆發熱者,不必慮之,乃蒸漿作靨也。凡一時痂盡,一時即落者,毒火內爍也,急解之。此症必膿未充足。若聲啞煩悶,喘促不食,死期迫矣,否則必發毒而解。

痘正收靨時,靨而不靨,非氣虛必血熱也。氣虛血熱,唇舌之紅不紅盡之,亦有時令致然者,時之寒也,用溫劑以調之,時之熱也,用涼劑以清之。

凡不及期,眼開者重,輕痘不拘,又過期而眼不開亦重,十二日眼開期矣。當結靨時而渴飲無休,津液竭也,保嬰百補湯,加生脈散主之。若渴甚而瀉利不止為難治。渴切勿利小便,便愈利而渴愈甚矣。戒之戒之。

九日十日,半痂半不痂,作瀉者不必慮,乃陽氣內回,非灌漿時比也,保嬰加苓、術治之,切忌澀劑。倘不知誤用,後必不食而作痢,留邪熱在內也。

十二十三日,有形如火燒煙燻者,血不載毒而內攻也。生死看訣,音不清,食不入,破處乾枯,煩亂不寐,死症也。音清能食,睡臥安寧,爬破淋漓,神舒氣爽,生症也。又當分虛實治,唇舌潔淨,溫補兼清解之。唇燥舌苔便秘,單解之。解而苔去,施以平和,則攻補兩盡矣。

當靨時而流水漿不已,為過表故,然亦緣飲水,或霪濕致然者,兩者皆保嬰倍苓、術,加蒼朮燥之。或腐爛而和皮脫去者,倒靨也,保嬰加人參、丁、桂主之。破者復灌,消者復腫,空處復出一層,治功也。俗呼曰翻空痘,逆痘有此,大吉也。

靨後腮紅唇乾,而色帶紫者,肺癰將成也,連翹飲主之,桔梗、知母、百合、麥冬、宜常服無缺。

痘至結靨,未有不作氣息者,帶腥氣者佳,口臭者死。全無氣息,知有餘毒也,須解。額與足遲靨者,獨陰獨陽也,輕。額與足先靨者,反陰背陽也,重。當靨時腹脹氣喘,咽爛不食,或唇白至舌,泄瀉悶亂,昏沉不省,作炕屍臭,目中無神,寒顫咬牙,手足搖動,皆死症也。間有不死,亦幸活而已。

十日而補脾燥濕,是言症之常。危險之症,至此而作膿窠者有之,何不察而概行苦寒也。苦寒滲濕,膿足毒盡之後,復施之灌膿,得無謬乎?痘以日程限,為初學計,活法在胸,何程限可拘?當補者補之,當瀉者瀉之,不泥於書,始足以寄人司命。

保嬰百補湯 九日漿足之後,別無他症,並以此方主之。惟氣虛者,本方加耆、桂。

若有雜症,仍照前方加減。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川芎 當歸 熟地 白芍 山藥 桔梗 蓮肉 大棗

有熱,加芩、連、木通。

有濕,加豬、澤、羌活。

不易靨者,本方加斂膿散催之。有餘症,俱照前法。

落痂餘毒訣

痘至落痂,大事畢矣。然末路難恃,功虧一簣,最當慎之。如痂久而不落,或堆如雞糞,薄如竹膜,疱發丹纏,癰腫疔毒,或疹或麻,或嘔或吐,或赤白痢,或咳嗽,或虛煩不眠,坐立微顫,唇不蓋齒,咽啞腹痛,或發熱發癢,面色粉紅,非險乎?又如破而不灌坑陷乾枯,驚搐無魂,走馬牙疳,目睛吊白,或胸高而喘,戰慄無休,疤痕之色,皆粉白不紅,非逆乎?且氣血初定,相火易煽,即靨後疤紅,而不禁辛熱,猶致目疾,不避風寒,猶作瘡痍,不節飲食,猶成吐瀉。諸症具在,何敢遽以無事目之。

痂漸結漸落,色明而厚,順也。或黏肉不脫,或嵌入肉內,或半黏半揭,或痂半有衣,或薄如竹膜,色如煤黑者,險也。有虛實寒熱,實而熱者,連翹飲主之,虛而寒者,調元解毒湯,加參、耆、肉桂主之。治瘢色亦然。紫紅者實也,粉紅者虛也,粉白者氣血衰也,氣血衰而服藥不轉者死。

瘢白者,以手揩拭,全無紅色,此血虛也,雖過三四十日猶死。急用十全大補,去白朮,加紅花治之。以手揩拭,猶見紅色者,此氣虛也,多服保元湯,自無不愈。

有漿老而頂皮嫩薄,堆起一尖,狀如攢陷,包周圍之皮漸皺,膿漸干而痂結,其色微黃,稍待則色黑而焦硬,隨結隨落者。

有漿老而頂皮與周圍之皮皆焦硬,形如小鐃鈸,瓦灰色,人皆驚疑,後其膿漸干,痂結甚厚,灰色變為黑色,隨結隨落,竟無恙者。

有膿回痘與皮平,全無痂狀,稍待則皮漸堆起,痂結甚厚,隨結隨落,竟無恙者。

有膿回剩一空殼,全無痂形,後殼破,其中卻有結成之痂,雖不甚厚,痂落亦竟無恙者。

痘後有數顆陷下,不能結靨,名曰盤陷。用馬齒莧為末,雞子清調,點入即瘥。

痘後癰毒,非痘之過,醫之過也。當發不發則成癰,當補不補亦成癰。癰者壅也,元氣內實,毒不能留,故尋竅而出。經曰:營氣不從,逆於肉裡,則生癰腫是已。曲池、委中、三陰交之地毒多壅,此虛故也。然有實者,有虛者。形體怯弱,食少熱微,腫處不痛,虛也。形體壯盛,身熱能食,痛叫不已,實也。虛者流氣飲,實者連翹飲,外以必勝膏(牛李子熬)點之。潰而出膿,大補湯。久不收口者,生肌膏塗之。再不愈,以大片附子炙之。凡多眠不食,嘔瀉不休,睛慢唇白,而膿出清水者,死不治。

痂後病目,俗謂目中出痘,果痘也,胡不見根點成膿,而遂結痂也。古云:熱壅於肝則病目,確言也。有赤腫而眼不能開者,菊花飲治之。翳膜捲簾,切忌點藥,睛突瞳陷,不能治矣。痘初出,即用護眼法,惡有後患。

凡口疳,皆胃熱致之。有輕者,有重者,有死不治者。滿口白糜,或紅點簇,輕症也,吹口丹治之。唇舌腫硬,牙齦黑爛成疳者,重也,內服甘露飲,外吹靈棗丹。爛入喉者,亦以藥吹之。色如干醬,臭爛自甚,而鼻發紅者,俗名走疳,難治。然此醫之過也。

痘後腹痛甚重,須分治之。傷食,和中丸。飲毒,連翹飲。血虛,調元湯去翹、桔,加參、耆、黑姜治之。腹痛而見舌白,元氣竭也,必死。

驚發痘後,諸書云莫救者,是目閉無魂,兼吐瀉唇白腹冷也。如痰熱內甚,小便閉澀,或素有驚痰,又非不可治者,安神定驚之劑服之,亦自收功。

痘後出麻,名痧蓋痘,痂落髮此,吉兆也,不可作尋常麻治,止許疏風之劑,加蒡、翹一二品足矣。丹與癮疹亦然。

痘後浮腫,囊大如缽,毒蓄皮膚也,連翹飲加腹皮、茵陳治之。有熱加枳殼,倍柴胡,數服自效。

痘後毒流大腸,患赤白痢,調元湯加香連丸。

痂後諸症,不能悉舉,大都捷法,惟看原得輕重何如。果重也,痘後氣血必虛,當溫補。果似輕而實重也,必有餘毒存留,當清解。虛實不淆,唇舌參用,治無餘蘊矣。

調元解毒湯 痘後氣血不調,瘢痕不正,諸症將作,用此調之。若諸症既作,須照前加減。

白芍 川芎 當歸 茯苓 白朮 山藥 甘草 桔梗 連翹 木通 生薑 大棗

當靨不靨,加參、耆、芷、桂。

抓破不幹,以棉繭散(備用方)敷之。

下利膿血,加香連丸。

泄瀉,加豬、澤。

後重,加枳殼、檳榔。

氣脫,加升麻。

腹痛,加木香。下和中丸。

溺短,加木通、車前。

傷食發熱,加楂、曲芽。

風寒發熱,加桂枝、柴胡、乾葛。

乍寒乍熱,加參、耆、柴、桂。

熱不退,加黃芩、地骨皮。

厥冷,去翹、桔,加參、耆、桂。

神昏喜睡,去翹、桔,加麥冬、茯神、人參。

自汗,加參、耆、肉桂、柏子仁。

急驚加木通、生地、梔仁。

喘,加杏仁、冬、味。

嘔吐,加陳皮、黃連。

吐血,加黃連、蒲黃。

衄血,加蒲黃、黃芩、丹皮。

吐蛔,加苡仁、烏梅。

痂不落,蜜水調滑石敷之。

丹病癮疹,連翹飲。(備用方)

口疳,加黃連,外行洗法。

翳膜羞明,風捲云。(備用方)

凡痘後諸疾,不由痘中成者,曰:怪異。必先詳服何湯藥,啖何飲食,感冒六淫之邪,知犯何逆,即照所犯治之。古云:藥不執方,合宜而用,此之胃也。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