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麻疹發自六腑,亦曰糠瘡,較痘瘡似淺,有形無漿,易出易收,多實熱者。然條忽變化,其症急速。自初出一二日,及愈後月餘,皆不可輕玩。經曰:痘前疹後,信哉。
初生嬰兒,彌月內未生痘疹之先發此,曰爛衣瘡,百日內外曰瘙瘡。蓋因在腹中為陰血之氣熏蒸,生後忽遇陽風一逼,遂發遍身紅點如粟米狀,此疹不治自愈。
天行疫癘,大人小兒感之,大便秘結,熱氣流於胃中,忽發紅癍,隱於皮膚之內,有色點而無顆粒,如蚊蚤之跡,錦文之狀,無頭且平,曰發癍。其症狂言妄見,有陽毒陰毒之殊,總由陽明結熱所致,法當清解,白虎(見傷寒)加大青、元參,一服即愈。誤用發散,熱勢外烈,多致枯焦紫黑而死。
癮疹多屬脾肺虛火,狀類傷寒,頗多奇癢,或為不仁,與真麻疹特異,加減通聖散治之。
麻疹之發也,有風熱風痰,顆粒浮於皮膚,隨出隨沒,沒則又出。雖值嚴冬,亦不宜蓋覆過暖,閉塞玄府,恐毒入咽喉,令人聲啞。治宜清肺降痰,發表令透。亦有可下者,然首尾當滋養陰血,不可少動陽氣。昔人以防風通聖散為消息,參、耆、朮、夏之品,務宜缺之。升麻能令氣上衝,亦不宜多用。蓋麻疹標屬陰而本屬陽也。
初發熱時,咳嗽嚏噴,耳鼻尖冷,眼胞浮腫,眼角生眵,眼淚汪汪,噁心乾嘔,恆欲飲水。或痰涎吐瀉,不思飲食,大便急而小便澀,其略類傷寒者,憎寒壯熱,頭痛目赤頰紅,身體疼痛。斯時也,有熱一二日出者,有熱五六日出者,有熱七八日出者,氤氳之際,惟宜宣毒發表湯,蓋覆衣被得汗。自頭至足,漸漸減去,則皮膚通暢,腠理開豁,自無留毒,而疹出易易矣。
麻疹禁忌,較痘瘡更甚,一切酒肉雞魚之類,犯之早則發驚搐,變紫黑而死。百日內犯之,猶足生瘡癤,成瀉痢便血,可不慎乎?
發熱時耳後項上腰腿先出,一日三次,兩日六次,見點紅活顯露,形小明淨,頂尖不長,隨出隨沒,三四日收盡,順症也,不治自愈。
發熱時面先青黑,乃毒氣攻心,逆症也,急宜內托散、消毒湯解之。
熱極不出,或出而帶紫色不明,或與肉平不起,或一二日即沒,喘嗽下利,亦逆症也。急宜麻黃湯(見傷寒)發之,外用胡荽酒洗。
疹出色白,按之稍紅,血虛也,養榮湯。出時色紅甚,火勝也,化毒清表湯。色紫黑而內外熱熾,逆症也,速用宣毒湯,加麻黃。
已出不能沒落,內有虛熱也,四物湯。失血加犀角汁。已沒落,餘熱不除,黃連解毒湯,調益元散,甚者熱日夜不退,煩躁譫語而失血,或發驚搐,或重出一番麻疹,比前略少,此乃心血耗散,餘毒熾盛,犀角地黃湯(見痘)先治其血,余以四物、五苓(見前)六一等,次第調之。
出一日而沒,風寒襲也,宣毒湯消息之。不則毒氣內攻,癢爛而死。大凡麻疹退後,俱不可當風,必令黃瘦病目,生麻瘋瘡,遇此宜連翹飲(見痘)加金銀花消息之,爛處敷生肌散(見痘)。
熱時汗出不止,乃毒盛致津液妄行,用五倍子三錢為末,唾津調貼臍上,即止。
麻疹沒落,七八日聲啞無音,兒茶散服之立效。
發熱時鼻中血出,毒亦從之而解,不宜驟止,如過甚,當歸六黃湯,一服即瘥。若沒落後牙齦腐爛,鼻血橫流,急以木通、犀角之類,引之下行,不可輕視。甚者眼角中出血,及大便血不止,皆逆也,用清熱導滯消息之,可救一二。溺赤如泔濁者,五苓散(見前)加車前、木通可愈。
疹前後恣食甘甜,生走馬牙疳,穿腮落齒,或面頰浮腫,環口青黑,唇崩鼻壞,昏悶失音,為不治逆症。若初時覺口中氣臭,唇口生瘡奇癢,急服清胃散(見齒)化蟲丸等藥,外以獨棗丹、雄黃散擦之,或猶及可救。
痘後雲頭疹,三仙散加防風、黃連,消積食,除風熱,可免瀉痢之患。
孕婦麻疹,以安胎清血為主,宜四物加白朮、條芩、艾葉治之。胎氣上衝,苧根、艾葉煎湯,磨檳榔服之。有熱甚胎氣不安,服固胎飲。如腹痛腰痠,胎在必墮,即以產法論,先用大補,次用他症藥,胎雖動而婦可生。蓋麻宜里空,熱毒墮胎氣而自下也。
宣毒發表湯 治初熱欲出未出。
升麻 粉葛(各八分) 防風 桔梗 木通(各五分) 荊芥 薄荷 甘草(各三分) 前胡 連翹 枳殼 大力子 淡竹葉(各六分)
夏加黃芩八分,冬加麻黃八分。
此方疏風開表,透毒清熱寬氣,較升麻葛根湯力大而不猛,用廣而不雜,最為妙當。
化毒清表湯 治已出而紅腫過甚。
連翹 花粉 黃芩 黃連 梔子 知母 葛根 元參 大力子 地骨皮(各八分) 桔梗(七分) 前胡 木通(各六分) 甘草 薄荷 防風(各三分)
渴加麥冬八分,煅石膏二錢。
大便澀,加酒炒大黃一錢。
此方瀉火抑陽養陰,仍兼疏表送毒,誠以勢雖熾甚,必求外出,視用黃連解毒合白虎者,其天機活潑,為不侔矣。
清熱導滯湯 治毒氣流注成痢,亦治疳痢。
黃芩 黃連 白芍 枳殼 山楂 厚朴(各一錢) 青皮 檳榔(各六分) 當歸 甘草(各八分) 連翹 大力子(各五分)
紅多者,加紅花三分,地榆五分。
秘澀後重者,加酒大黃一錢二分。
此方調氣行血清熱,不過滯下平劑,一入大力、連翹,而群藥俱化疹用,遂為清利麻疹餘毒之方,非尋常治痢之比,淵乎妙哉。
防風通聖散
防風 川芎 當歸 白芍 大黃 薄荷 麻黃 連翹 石膏 黃芩 桔梗 滑石 甘草 荊芥 白朮 山梔
加減通聖散
麻黃 滑石 川芎 當歸 桔梗 連翹 黃芩 白朮 石膏 甘草 半夏 貝母 蒼朮 羌活
內托散 治一切惡瘡,與痘家名同實異。
綿黃耆 金銀花 甘草 蜂房(火煅,二次)
煎七分,入黃酒一盅,再煎至七分,隨瘡上下,分食前後服。
消毒湯 治一切惡瘡腫毒,膿已成未成等症。
金銀花 地丁 當歸 赤芍 大黃 黃耆(各五分) 甘草(一錢) 升麻(三分)
酒煎溫服。
養榮湯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 人參 白朮 黃耆 甘草
四物湯
地黃 當歸 川芎 芍藥
六一散
滑石(六兩) 甘草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當歸六黃湯
當歸 黃耆 黃芩 黃柏 黃連 生地 熟地
兒茶散 治聲啞無音。
兒茶(五錢) 硼砂(二錢)
為末,每服一匙,涼水調下。
獨棗丹 治麻疹後牙齦潰爛,肉腐出血。
乾紅棗(一枚) 雄黃(米大一塊,入棗肉內,燒灰存性,研末,米泔煎湯入鹽少許,漱口擦之)
化蟲丸 能化蟲為水。
硫黃(一兩) 木香(五錢) 蜜陀僧(三錢) 附子(一枚)
將附子另為末,醋熬成膏,和三末為丸,荊芥湯下,每二十丸。
雄黃散
雄黃(一兩) 銅綠(二錢)
為末干滲。
云蓋三仙散 治痘後雲頭疹。
山楂 神麯 麥芽
每末二錢,入白砂糖少許,百沸湯調下。
固胎飲 止痛安胎。
生地 川芎(各五分) 桑上羊兒藤(七葉圓者,一錢) 當歸 人參 白芍 陳皮(各一錢) 白朮(炒) 黃芩(各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黃連 黃柏(各二分) 糯米(二十粒)
痛甚加砂仁,虛甚加木香。
丹毒
丹有五色,變易不同,要皆心火內鬱而發。或在手足,或在頭面胸背,令兒躁悶腹脹。其熱如火,痛不可言。自腹達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難痊。治宜敗毒散(見痘)加紫草茸,外用碧雪,或神黃散敷之。
赤白遊風,往來不定,無色可觀,由胃中鬱熱所致,治宜清熱涼血,元參湯主之。
元參湯
生地 丹皮 甘草 元參 牛膝 赤芍 荊芥 花粉
碧雪
芒硝 朴硝 牙硝 青黛 石膏 甘草 寒水石
又方
大黃 皮硝
為末,用鮮柏葉搗汁調敷。
神黃散
大黃(一兩二錢) 薑黃 黃柏(各八錢) 白芨(一兩) 赤芍 花粉(各七錢) 紅花 肉桂(各五錢)
程佔五曰:此方治一切熱毒紅腫,俱能定痛內消。
風毒
驚風之後,毒氣蓄於皮膚,結為頑核赤色,多在腮頰之間,或耳根骨節之處,宜荊防敗毒散(見痘)消息治之,兼敷外消散。
小兒跌撲,破損皮膚,風邪乘襲發腫,謂之破血傷風,亦宜敗毒散,加紅花、蘇木、當歸、生地服之,外以膏貼。
外消散
大黃 牡蠣(各五錢) 朴硝
田螺三枚洗淨,用水半盞,浸一宿去螺,漿水調塗。
破傷風膏
血竭 藁本(各三錢) 茴香(六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輕粉(二錢) 黃丹 黃蠟(各一兩) 麻油(四兩)
七藥各另為末,將油蠟熬化調勻,入麝香、硃砂少許攤貼。
驚丹
小兒生後,百日內外,眼胞紅腫,面青夜啼,或面如胭脂,或散生滿面,如水痘狀,腳微紅而不壯熱,從頭至項,出沒無定,赤如丹砂,急宜施治。若漸至胸膈,即為內攻矣,宜服三解散。
三解散 此方兼治口瘡咳嗽。
人參 防風 天麻 茯神 鬱金 大黃 黃芩 赤芍 全蠍 殭蠶 枳殼 甘草 薄荷 白附子 燈心
驚
驚有八候,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搐者兩手伸縮,搦者十指開合,掣者勢如相撲,顫者頭偏不正,反者身仰向後,引者臂若開弓,竄者目直似怒,視者睛露不活。
急驚身熱目赤,口鼻氣粗,痰涎潮湧,忽然而發,發過容色如舊。有因驚駭者,亦有不因驚駭者,大都是火燥木急,故身先有熱,未有身涼而發者。症皆屬陽,宜用涼劑,除熱化痰,則驚自息。然昔人謂痰生熱,熱生風,風生驚,其實皆本氣自病,雖平肝必兼扶土,清火散驚湯主之。世不解風自內生,徒執金藥天麻、膽星、栝蔞、貝母、殭蠶、全蠍、鉤藤、竹瀝等,雜亂風痰之劑。治之不應,更加廣東蠟丸、牛黃、紫雪治之。及至元氣損傷,虛痰上逼,胸膈膨脹,則謂症變結胸,無可著手,有是理哉?值此速以大劑六君子湯(見五硬)救之。
慢驚成於吐瀉,或久瘧之後,中氣虛衰,寒痰壅遏,而風動筋急。其症屬陰,與急驚相反。發時身冷麵白,不甚搐搦,口鼻中氣寒,大小便清利,昏睡露睛,微微上視,筋脈拘攣,古人即以此為陰癇,俗又呼為天吊風,危極之候。速用溫中補脾湯,或十二味異功散(見痘),庶可挽回,若誤服抱龍、牛黃、蘇合等藥,必死。
汪樹人曰:亦有誤服涼藥,陽氣無所歸,反見身熱面赤,口鼻中氣溫者,仍須溫中、異攻治之。
慢脾即系慢驚失治所致,不必另立法門。但視其臟氣未壞者,以溫中、異攻二藥進退之,自可霍然而起。
驚未發時,覺身熱面青,心悸不寧,啼叫恍惚,宜定驚丹服之。若已發搐,兼服壓驚湯。如身熱神寧,手足不搐,雖有痰嗽腹痛諸症,應從雜症治之,不必二藥。
慢驚有服藥即吐者,胸膈間寒痰拒逆也,六君子湯加桂、附、乾薑、黃耆、白蔻、薑、棗,濃煎一盞驟灌之,衝開壅隔自愈,或服烏沉湯亦效。
急驚搐搦大作時,須聽其自然,切不可扶持把捉,使風痰流入經絡,則手足拘攣。亦不宜艾火攻灸,以希速效。
將出痘疹,身熱驚跳,或時發搐,當表散之。
驚風退後,聲啞不能言,用大南星一枚,泡去皮臍為未,每二三分,或四五分,以獖豬膽汁調成稀糊,入淡薑湯少許,食前服之,立愈。一切病後不能言,俱效。或服朱連散,亦佳。
清火散驚湯
白芍(一錢) 白朮 梔子 柴胡(各三分) 茯苓(二分) 陳皮 甘草 半夏(各一分)
溫中補脾湯
白朮(一錢二分) 半夏(七分) 人參 黃耆(各八分) 茯苓 砂仁 白蔻仁 乾薑(各五分) 肉桂 陳皮 白芍 炙甘草(各四分) 生薑 大棗
甚者加附子五分。
頻頻服之,必得肢體溫和,風除神爽,方可住服。
壓驚湯
茯神(一錢) 人參 白朮 神麯(各五分) 甘草 半夏 辰砂(各三分) 陳皮(一分) 砂仁(一粒)
吐者去甘草,加砂仁。瀉者加車前子。
烏沉湯 驅風助胃。
天麻(一錢) 人參 生川烏 廣木香 全蠍 沉香 南星(各五分) 炙甘草(二分) 生薑(一斤)
參寶定驚丹
人參(三兩) 白朮(二兩一錢) 茯苓 白芍(各七錢五分) 半夏 麥冬 枳殼 甘草 山楂肉 乾薑 柴胡 神麯(各二錢四分) 炒黑荊芥 薄荷葉 石菖蒲 檳榔 麥芽(各一錢三分半) 廣木香(七分半)
煉蜜為丸,如大元眼核大,每服一丸,白湯下。有痰薑湯下,重症,參湯下,危急者用二丸三丸。
程潛庵曰:此方治驚疳吐瀉,大是神功,其為萬世無窮之利,不啻如東垣先生之補中益氣湯也。
桑蟲丸 治驚時不省人事。
桑蟲(一條,搗爛) 麝香 硃砂(各五釐)
丸如綠豆大,薄荷湯下二三丸,大人中症亦效。
蒿蟲丸
硃砂 輕粉(各一錢)
為細末,取青蒿節內蟲同研,丸如麻子大,曬乾瓷罐收貯,一歲一丸,人乳汁調化下。(蒿蟲須七月初旬取,遲則生翅飛去)
劉希岸曰:薛氏有飛龍奪命丹,取蒿蟲入砂、麝同丸,不用輕粉,以薑湯服之。
汪有章曰:此方治急驚痰湧者神效。又法:用癩蝦蟆膽一枚揉汁,和薑汁一匙服,危症立蘇。
程格思曰:白頸蚯蚓三條,刀切二段,取跳得急者,陰陽瓦焙乾為末,用薄荷三分,同金銀首飾煎湯送下,治急驚。跳得慢者,作三段。亦用前法制服,治慢驚。
朱連散
雄黃 硃砂 黃連 乳香(各半分) 冰片 麝香(各一釐)
取金眼蝦蟆膽汁調和,塞口內,或痰或糞,略出少許,即蘇。
葉錫侯曰:薛氏云,凡虎狼蛇犬所驚,其氣入心絡,皆令人不能言語,以密陀僧研細如飛面,茶清調服即通。驚邪入心,皆入包絡也,世每誤治。
新安金藥
膽星 天麻(各一兩) 天竺黃 山梔仁(各四錢) 大黃 甘草 硃砂(各三錢) 雄黃 天花粉 當歸 麻黃 硼砂 羌活 川芎 防風(五錢) 龍膽草(一兩二錢) 麝香(二錢)
蜜丸芡實大,金箔為衣,殭蠶、貝母、鉤藤煎湯下。
此即時下所常用抱龍丸秘方也。不論內傷外感,一見發熱痰嗽,輒日日服之。以為驚可預散,不知發熱多端,退熱亦有多法。設非驚症,引賊入門,纏綿不解,變症蜂作,則又以為藥力尚輕,更服利驚丹、廣東蠟丸、牛黃、紫雪等劑,速其死亡。自有幼科以來,未有斯藥之弊之甚也。尤可駭者,習俗移人,病家無論何症,醫不以此藥與之,即加嗔怪,竟視為尋常服餌養生之方矣。悲哉悲哉。
汪表聖次子兩歲,偶感風邪,發熱身顫,角弓反張,日服此藥,及羌、防、柴、葛、天麻、膽星、栝蔞、全蠍之品,昏沉欲絕。蓋不知小兒氣血未旺,不耐風寒,才犯之即發痙病,但助其氣血,即風除神爽。一用此等藥治,則風門大開,榮衛無主,舊病未去,新病益增,安望生理?表聖因諸醫推諉,始來延予,與以五味異功散,加柴胡二分,桂枝一分,附子一分,連服二劑而瘥。
蔣於宮第五子一歲,傷暑發熱,服此藥十餘日,搐搦幾殆。又進蠟丸、牛黃、紫雪,死去矣。予察其誤中於藥,以補脾湯加減治之,立愈。
吳振公次女四歲,傷食吐瀉,發熱發顫,予謂此女多食瓜果,致臟氣不行,釀成濕熱。既經吐瀉,濕去熱留,臟腑之中,無陰相養,故變成風象。為定參、朮、半夏、砂仁、乾薑、厚朴、當歸、茯苓一方。振公忽延某醫參用,某醫謂弱齡女子,豈得服參、術,遂易一切消導之味,並金藥服之。至五日,人事昏沉,頭偏睛露,醫欲更進廣東蠟丸,振公復來相召,以溫中補脾救之立蘇。
葉弘士之子歲半慢驚,服金藥及風痰之劑,昏悶七日,指紋直抵三關,醫辭不治。予投以加減補脾湯立愈。此症予活人多矣,皆不用一味風痰藥成功,奈何同道諸先生,不深究陰陽臟氣之消長,而徒視人命為兒戲也。
利驚丹
防風 膽星(各一兩) 天麻 大黃(各八錢) 巴霜(三錢) 枳殼 礞石(各五錢) 甘草(二錢)
礬紅為衣,碎芥子大,量兒大小服之。
此亦時下常用秘方也,不論內傷外感,凡有痰嗽發熱者,服金藥不效,即以此利之,實者變虛,虛者致死,皆不察病情之過也。從來秘方,必以一藥統治諸病,殺人幾不可以數計矣。
汪慄亭曰:予見鳳雛治症,有用朱銀丸(見胎驚)、褊銀丸(見咳嗽)重劑者矣,有用黃連、犀角、石膏、牛黃苦寒者矣,獨於此丁寧告誡者,良以此症自喻嘉言、陳遠公而外,未有發明者耳。世醫守一師說,束書不觀,豈能辨晰毫末。吾恐是書出,不但河漢於其言,且有掩卷而非笑之矣。
程慶其曰:利驚丹自是痰家妙品,但不論內傷外感,一切服之,則不可耳。讀者勿死句下。
癇
癇有陰陽,與急慢驚風相似。古有雞、豬、羊、牛、馬五癇之名,又有風、食、驚三因之論,錢氏用硃砂、雄黃、水銀、珍珠、黑鉛,為五色丸統治之,大概以墜痰為主。然持此以治,頗不驗,何哉?夫心、神所舍也,驚恐則神離,痰涎乘之,遂成痼疾,初則火燥木急,驚門諸藥可以治之,久則寒痰迷悶,鬱滯不開,非三生飲豁其痰,地黃丸(見囟)善其後,未有不為終身之憂者。世以幼而忽之,醫又不聞高論,奈何哉。
三生飲
生南星(一兩) 生川烏 生附子(去皮,各五錢) 廣木香(二錢)
雌黃丸 治顛癇搐掣,惡聲嚼舌。
雌黃 黃丹(微煅,各五錢) 麝香(五分)
牛乳汁三合,熬膏杵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白水下。
蛇黃丸 治震駭恐怖,啼叫恍惚,是名驚癇。
真蛇黃(三枚,火煅醋淬) 鬱金(七分) 麝香(一字)
為末,爛飯丸,桐子大,每服二三丸,磨刀水煎金銀首飾湯化下。
牛黃丸 治汗出解脫,風邪乘之,迷悶涎潮,屈指如計數,是名風癇。
膽星 全蠍 蟬蛻(各二錢五分) 防風 天麻(各一錢二分) 白附子 白殭蠶(炒,各一錢五分) 水銀 牛黃(各五分) 麝香(半字)
棗肉丸,綠豆大,每服一二丸,荊芥薑湯下。
妙聖丹 治驚而停食吐乳,大便酸臭,是名食癇。
巴霜(三錢) 代赭石(煅淬,二錢五分) 杏仁(炒,二錢) 雄黃 硃砂 蠍梢(各一錢) 輕粉 麝香(各一匙)
棗肉丸,桐子大,每服一丸,木賊草煎湯下。
虎睛丸 治驚癇邪氣入心。
虎睛(一對,細研) 遠志(薑製) 犀角(鎊) 大黃(濕紙包煨) 石菖蒲 麥冬(各二錢) 蜣螂(三個,去翅足炒)
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丸,竹葉湯或薄荷金銀飾湯下。
斷癇丸 治瘥而復作,症候多端,服此即解。
黃耆(蜜炙) 鉤藤鉤 細辛 甘草(各五錢) 蛇蛻(二寸,酒炙) 蟬蛻(四個) 牛黃(一錢,另研)
煮棗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人參湯下。
發熱
小兒百病,先從熱起,自變蒸外,有感寒傷風者,則惡風寒,頭痛脈浮,咳嗽嚏噴有傷食者,則手心熱甚,噯氣吐食,大便酸臭。有癖積者,則頰赤口瘡,便澀腿腫。有痘疹者,則耳鼻尖冷,兩目含淚,耳紋現,中指冷。有驚者,則面青自汗,心悸不寧,啼叫恍惚。有疳者,則形瘦多渴,骨蒸盜汗,泄瀉無常,肚大腳小。種種不同,隨症治之,百無一失。然疑似之間,有古人未傳者。如一兒感冷,惡寒大熱。用發表藥,則汗出熱退,過一日復熱,大便秘,必里未解也,服四順清涼飲(見噤口)利一行熱退,隔日又熱,小便赤,服導赤飲(見目)熱退,過三日又熱,庸劣者幾無措手矣。診其脈,脈已和,既發汗,又利大小便,其兒已虛,陽氣無所歸。皆見於表,所以熱,以六神散和其胃氣,加烏梅一枚,令微有酸味,收其陽氣歸內,自此全愈。又一兒有積熱,表裡俱熱,頰赤口乾,小便赤,大便焦黃,用四順飲,利動臟腑,熱乃去。既去復熱,里解而表未解也,發散微汗,熱乃去。隔日又熱,此無他,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所以再熱。實非熱症也,只以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陽氣歸內,身體自涼,此等處最易誤人,特揭以補千古之缺。
六神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山藥 萹豆(姜水浸去殼炒) 煨生薑 大棗
柴胡飲子 統治肌熱、蒸熱、積熱,或汗後餘熱。
黃芩 白芍(各七分) 當歸(一錢) 甘草(四分) 大黃(八分) 柴胡 人參(各五分) 生薑(煨,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