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
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症,非無傷寒也。營血未充,才傷即變熱病,熱則生風,發為驚搐,與傷寒迥異矣。初用寒門方藥消息,次惟參合散驚湯(見驚)。又有因驚而氣虛,寒邪乘之,名曰夾驚,先辨其初受急慢,急則宜以清涼解散,慢則必以溫中實脾。又有先傷風寒,後復停滯飲食,或先停滯飲食,後復傷於風寒,名曰夾食。其症狀熱頭痛,噯氣腹脹,大便酸臭,留連不解,須大柴胡湯下之。體弱者,惺惺散調之。小兒八歲後,氣血充盈,經脈完固,傷寒傳變次第,與大人同,故自表達里,先皮毛,次肌肉,又次筋骨腸胃,絲毫不爽。其始也,先從太陽寒水一經,有惡風惡寒,頭痛脊痛等症,寒鬱皮毛。是為在表。脈浮緊無汗為傷寒,以麻黃湯發之,得汗而解。脈浮緩有汗為傷風,以桂枝湯散之,汗止而解。
呂晚村曰:太陽經在最外一層,故邪入皮毛,即先傷之。皮毛不能傳變,由太陽之絡傳經,而後內入諸經也。邪客於皮毛,即玄府閉,人身臟腑之氣,無刻不與外氣通,故和暢。玄府閉,則內氣不能泄而生熱,非風寒能變熱也。此時但發其皮毛,玄府開而邪隨汗散矣。麻黃、桂枝汗皮毛之方,非解中之方也。表不解,則熱積而日甚,從本經反而之內,及各經井榮俞原合交會之處,則熱交於他經,而各經病見矣。
太陽既解,無頭痛惡寒,脈又不浮,為表症罷而在中,乃陽明少陽之分,脈不沉不浮,在乎肌肉之間,皮毛之下。然有二焉,若微洪而長,陽明脈也,外症鼻乾不眠,用葛根湯解肌。脈弦而數,少陽脈也,外症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以小柴胡湯和之。蓋陽明少陽,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若有一毫惡寒,邪尚在表,雖入中還當兼散邪。
晚村曰:肌肉不能傳變,肌肉之中,皆經絡也。經絡也謂之中,里則臟腑,表則皮毛,臟腑之氣血,惟經絡傳達,外邪之壅熱,亦惟經絡傳變,故陽明少陽,皆從中治。中者經病,非胃與膽病也。經病用和解,和解亦必由汗散,然非開發皮毛之法矣。蓋邪初客表經中,陰津未傷,但啟其竅而汗自通。及熱傳中經,血液燔灼,竅雖啟而汗為熱隔,不能達外,庸工不知,尚用風熱之藥以發其表,益助熱而耗陰,汗源乾涸,究竟不得汗而斃者多矣。仲景和解,只清解熱邪,而津液自存,陰汁既充,湧出肌表,而外邪自然渙散,此養汗以開玄府,與開玄府以出汗之回乎不同也。
寒在陽明則解肌,寒在少陽則和解,然病猶未退,即為傳裡,實熱脈不浮而沉,按之筋骨之間,所謂陽明胃腑病也,與經病不同。若脈沉實有力,外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譫語大渴,六七日不大便,皆腸胃燥實致之。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大便通而熱愈矣。
晚村曰:熱邪入里,驅出為難,故就大便通泄,從其近也。得汗而經熱從汗解,非汗為害而欲驅之也。便矢而腑熱從矢出,非矢為難而欲攻之也。醫不察此。但知消克瀉下之法,始終禁絕飲食,惟求一便矢為能事,殊可笑矣。
寒邪直入三陰之經,名曰直中。乃三陽主氣衰,無熱拒寒也。故初起即手足厥冷,或戰慄蜷臥不渴,或腹痛嘔吐泄瀉,或口出涎沫,面如刀亂,不發熱而脈沉遲無力,此不從陽經傳入熱症。治例更當看外症如何,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湯、四逆湯治之。
傷寒者,由皮毛經絡而後入臟腑,初雖惡寒發熱,而終為熱症,其人必素有火者。中寒者,直入臟腑,始終惡寒,而並無發熱等症,其人必素無火者。一則發表攻裡,一則溫中散寒,兩途判然明白。
症有反常者,如發熱面赤煩躁,揭去衣被飲冷,脈大,非陽症乎?然投寒藥死者,何也?內有伏陰也。切其脈,不論浮沉大小,必指下無力,按之筋骨之間皆然,甚者服一切茶湯及藥皆吐,此陰盛格陽,乃白通湯加人尿、膽汁對子。仲景將傳經與直中並論,正謂有陰症似陽,陽症似陰耳。如太陽症,頭痛發熱,當脈浮而反沉,又似少陰矣。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症脈沉,應無熱而反發熱,又似太陽矣,須用甘草乾姜附子湯。陰症四肢厥逆,而陽症亦有厥逆,此四逆湯與四逆散不同也。陰症下利,而陽症亦有漏底,此理中湯與黃龍湯不同也。
傷寒頭緒雖多,總括不過五法:一曰發表,其症脈浮發熱,身痛惡寒,脊項強,喘咳嗽,頭痛,四肢拘急,目舌和,脈不出,口不渴,大小便如常(方主麻黃桂枝青龍之屬)。一曰解肌,脈尺寸俱長,目痛鼻乾,嗽水不欲咽(方主葛根升麻葛根之屬)。一曰和解,脈不浮不沉,往來寒熱,嘔吐脅痛,胸前脹滿,耳聾頭汗,盜汗舌滑,目眩口苦(方主小柴大柴之屬)。一曰攻裡,脈沉而有力,潮熱惡熱,腹痛下利,轉失氣,手足心腋下有汗出,咽乾齒燥,目不明,譫語發狂,小腹滿,下利清黃水,不得眠,小便多,自汗、頭痛、發熱俱止(方主白虎承氣之屬)。一曰救里,脈沉而無力,下利清穀,小便清長,四肢厥逆,嘔吐清涎沫,背惡寒,蜷臥多眠,囊縮唇甲青,吐蛔乾嘔,舌卷,手足拘急,身體疼痛如被杖(方主理中四逆真武白通之屬)。
麻黃湯 治太陽經寒傷營血,發熱無汗惡寒。
麻黃(甘熱,陽中之陽,二錢) 桂枝(一錢) 甘草(五分) 杏仁(八枚,炒)
桂枝湯 治太陽經,風傷衛氣,發熱自汗惡風。
桂枝(辛熱,陽中之陽,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加芍藥一倍,為桂枝芍藥湯。
加大黃,為桂枝大黃湯。
小青龍湯 治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或咳或噎或嗽。
麻黃 桂枝 芍藥(各一錢) 熟半夏(一錢二分) 甘草 乾薑 細辛(各五分) 五味子(十二粒)
表不解者,頭痛身熱尚在也。渴時飲水過多,故心下有水氣,咳噎喘者,水寒射肺也。有聲無物曰乾嘔,此方麻、桂、草發表。夏、辛、姜散水氣,芍藥和陰血,五味收肺氣,所謂青龍者,東方木神,主發育萬物之義。
大青龍湯 治太陽症見風脈。
麻黃(去節) 石膏(各三錢) 桂枝(一錢) 杏仁(五枚,炒) 甘草(四錢) 生薑(一片) 大棗(一枚)
太陽症而見風脈,是有頭痛身熱,無汗惡寒,但脈不緊而緩,為傷寒兼中風之候,故合麻黃、桂枝用之。風寒外盛。則人身之陽郁為內熱,石膏所以加也,曰大青龍。又言其行雲致雨之速。苟不善用,則亡陽之禍,變為筋惕肉瞤矣。可不慎哉?
惺惺散 治小兒元氣虛弱,熱不能受。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白芍 桔梗 花粉 細辛 川芎 防風 生薑 大棗
葛根湯 治陽明胃經,目痛鼻乾不眠。
葛根(一錢五分) 赤芍 桂枝 甘草(各六分) 麻黃(一錢) 蔥白(二莖) 生薑(一片) 大棗(一枚)
如惡寒,加麻黃。惡風,加桂枝。
如正陽明腑病,不惡寒,有汗而渴,當用白虎湯。
升麻葛根湯 治邪在陽明之經,無汗惡寒發熱。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
此方疏表去實,和血調氣,故痘家用之。
小柴胡湯 治少陽膽經,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
柴胡(三錢) 黃芩 甘草 人參 半夏(各一錢)
此經無出入路,不可汗下,止此湯和解之。如兼陽明症,本方加葛根、芍藥。如尚有惡寒等症,用大柴胡湯。
太陽經,表之表也,行身之背。陽明經,表之裡也,行身之前。少陽經,半表半裡也,行乎兩脅之傍。過此則少陰、太陰、厥陰,俱入臟而為里。
大柴胡湯 治表症未除,里症又急,汗下兼行。
柴胡(一錢二分) 黃芩 芍藥(各一錢) 半夏(八分) 大黃(七分) 枳實(四分) 生薑 大棗
白虎湯 治身熱大渴而有汗,脈洪大者,無渴不宜。
石膏(五錢) 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 糯米(一撮)
邪入於裡,內有實熱,故惡熱,熱越故有汗,里燥故作渴,邪盛故脈大,邪在陽明故脈長。白虎者,西方金神也,名此者,欲秋金之令行,而夏火之炎息耳。
此暑月熱病發熱正方,石膏寒中之藥,淡而辛,能汗能利,必其人有大汗而渴。
齒燥,脈洪長可用,若無汗,脈虛而不洪長,或重按全無,雖壯熱口渴,象白虎症。
此脾胃氣虛,元陽不足,誤服必死。
調胃承氣湯 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而嘔,日晡潮熱。
大黃(六錢) 芒硝(四錢) 甘草(一錢)
大承氣湯 治陽明、太陰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滿煩渴,並少陰舌乾口燥,日晡發熱,脈沉實者。
大黃(五錢) 厚朴(二錢) 枳實(一錢) 芒硝(四錢)
小承氣湯 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悶,病在太陰,無表症,汗後不惡寒,潮熱狂言而喘者。
大黃(四錢) 厚朴(二錢) 枳實(一錢)
桃仁承氣湯 治外症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利,為瘀血症。
大黃(二錢五分) 芒硝(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桂枝(一錢) 桃仁(十個)
凡用三承氣者,須以手按病人,自胸至小腹,果有硬處,手不可近。又看其舌之燥滑何如,然後分當急下(大承氣),可少與(小承氣),宜微和胃氣(調胃承氣)之法用之。
小建中湯 治傷寒腹中急痛,陰陽相乖。
桂枝(一錢) 芍藥(二錢) 甘草(六分) 餳糖(三匙) 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
陰症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藥湯。腹痛甚,桂枝大黃湯。腹痛自利,小便清白,宜四逆、理中。
黃耆建中湯 治傷寒汗後身痛,脈遲弱者。
黃耆(炒,一錢五分) 芍藥(炒,二錢) 肉桂(去皮,一錢) 甘草(六分) 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
煎好,入餳二匙,煎一沸服。若微溏利,或嘔者不用。
汗多耗損陰氣,不能榮養筋骨,故痛。陽虛故脈遲,汗後故脈弱,此方建立中氣,使生長榮衛,通行津液,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
理中湯 治太陰即病,自利不渴,寒多腹痛。
人參 白朮(各二錢) 乾薑(一錢) 甘草(八分)
真武湯 治汗發過多,心下悸,頭眩身瞤,振振欲擗地者。
附子 芍藥 茯苓(各二錢) 白朮(一錢) 生薑(五錢)
心亡津液,腎氣欲上而陵心,故悸。汗多亡陽,虛邪內動,故眩瞤欲擗地,曰真武者,北方之神,能司水火,救偏方之不及。
白通湯 治少陰下利。
附子(三錢) 乾薑(一錢五分) 蔥白(三莖)
少陰主禁固二便,寒邪居之,則失其權矣,故下利。蔥白所以通陽氣也,薑、附所以散陰寒也。能散能通,差,足盡少陰之職。
服此湯,利不止,復厥逆無脈,乾嘔而煩,即加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服之。脈微續者生,脈暴出者死。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發熱脈沉。
麻黃(去節) 細辛(各五錢) 附子(三錢)
病發於陰當無熱,有熱者乃太陽經表裡相傳之症耳。少陰虛,則太陽之邪由絡直入。其不盡入者,留為表熱。故用麻黃以發汗,用辛、附以溫中,中外互攻,而賊邪讋服矣。
四逆湯 治太陰自利不渴,身痛脈沉。
附子(三錢) 乾薑 甘草(各一錢五分)
加甘草一倍,為通脈四逆湯。
四逆散 治陽氣亢極,血脈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脛之下。若陰症,則上過乎肘,下過乎膝矣。
柴胡 芍藥 甘草 枳實
陽邪傳入少陰,里有結熱,陽氣不能伸於四末,故四逆而不溫。用枳實,所以破結氣而除裡熱。用柴胡,所以升發真陽而回四逆。甘草和不調之氣,芍藥收失位之陰。夫傷寒以陽為主,四逆則有陰進之象。若用苦寒下之,必致陽益虧矣。故用此方。
甘草瀉心湯 治呃逆,脈洪大,心火上奔,肺不得納。
甘草(二錢) 黃連(五分) 半夏 人參 黃芩 乾薑(各一錢) 姜(五片) 棗(五枚)
胃寒呃逆,脈微細,乾薑、半夏、丁香、柿蒂治之。若因失下,大便實者,小承氣治之。
玄參升麻湯 治發斑咽痛。
玄參 升麻(各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陽毒升麻湯 治赤斑狂言,吐膿血。
升麻(一錢五分) 犀角(磨,一錢)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各八分)
陽症誤溫,當汗失汗,當下失下,或下早邪熱入胃,或下遲熱留胃中,皆致發癍。
赤者二方可治,紫黑必死。
世有內傷發斑者,胃氣虛極,一身之火,遊行於外,宜補以降之。此症人多不識。
發疹者,太陰風熱表症也,須防風、黃芩、薄荷、桔梗、蟬蛻治之。
桃仁湯 治狐惑聲啞。
桃仁 槐子 艾葉(各三錢) 大棗(二枚)
狐惑者,失汗所致,食少胃空,蟲咬其臟,則上唇生瘡為惑。蟲食其肛,則下唇生瘡為狐,其候齒燥,聲啞惡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舌上白胎,唇黑,四肢沉重,喜眠,服此須更以黃連、犀角清之。
黃連犀角湯
犀角(磨,三錢) 黃連(二錢) 烏梅(四個) 木香(磨,三分)
雄黃銳散 治食肛狐症。
雄黃 桃仁 苦參 黃連 青葙子
為末,艾汁丸,如小指尖大,棉裹納殼道中。
牛蒡根湯 治發汗不透,餘毒在心胞絡,令瘥後昏沉,甚至手足搐搦,或寒或熱。
牛蒡根 麻黃 牛膝 南星(各六錢)
好酒同研,濾去渣取汁,用炭火燒一地炕令赤,去火,投藥汁在內,燒令黑色,取出細研,酒調服五分,日三次。
牡蠣澤瀉湯 治前症,腰以下有水氣者。
牡蠣 澤瀉 蜀漆 商陸 葶藶 海藻 花粉
為末,米飲服。
黃龍湯 治發熱不退,或寒熱往來。
柴胡(五錢) 黃芩(炒) 甘草(炙,各二錢) 赤芍(三錢) 生薑 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