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感冒輕於傷寒,得之淺易,不必用寒門重劑。凡頭痛發熱惡寒者,陽氣不得舒伸也,薄荷湯、八宣湯消息之。兼痰嗽氣壅者,半夏散、藿香散。兼鼻塞聲重者,神朮散。兼停食吐瀉者,藿香和中散(見吐瀉)體虛者,參蘇飲。裡氣鬱結者,指迷湯(見胎。熱)平素有瘡癬,皮膚燥癢,忽兼感冒者,荊防敗毒散(見痘)主之。因感冒痰熱而發搐者,護子湯。
薄荷湯
薄荷 川芎 羌活 荊芥 甘草 白芷 防風 細辛 生薑 蔥白
八宣湯
葛根 升麻 川芎 甘草 麻黃 赤芍 陳皮 白芷
半夏散
蘇葉 蒼朮 茯苓 前胡 陳皮 枳殼 桔梗 甘草 半夏
藿香散
茯苓 紫蘇 藿香 蒼朮 陳皮 厚朴 桔梗 半夏 甘草 大腹皮
神朮散
蒼朮 藁本 白芷 細辛 川芎 羌活 甘草 蔥白 生薑
參蘇飲
紫蘇 枳殼 桔梗 茯苓 乾葛 甘草 前胡 半夏 陳皮 人參
護子湯 治偶感風邪,發熱身顫,手背反張,一劑即定。俗醫每以抱龍、牛黃殺人。
茯苓(三錢) 白朮(二錢) 人參(一錢) 柴胡(五分) 桂枝(二分)
咳嗽
小兒咳嗽,六淫之氣乘於肺也,與大人頗異。從外入者麻黃湯。(見傷寒。)發之長夏火旺,瀉白散清之。嗽而涎熱,咽喉不利,甘桔湯疏之。嗽而面青搐掣,散驚湯(見驚)解之。嗽而痰喘面赤,飲水不休,褊銀丸下之。久嗽則肺亡津液,須阿膠散補之。至若麻痘,或癖積,皆有痰嗽,則從專症治之,不必從事於此。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有嗽而聲啞者,蓋金實不鳴,金破亦不鳴,實則清之,破則補之,皆治肺之事也。
胎嗽乳嗽,用去心川貝母五錢,甘草一錢,紅砂糖調,臨臥服七分,藥儘自愈。未愈再服。
瀉白散
桑皮 炙甘草 地骨皮
甘桔湯
甘草 桔梗(各一錢) 阿膠(炒,五分)
褊銀丸
巴豆(去皮心油) 水銀(各五錢) 陳墨(火燒醋淬,八錢) 黑鉛(二錢五分,同水銀結砂子) 麝香(研,五分)
各研和勻,陳米糊丸,如綠豆大,一歲一丸,五歲以上五六丸,薄荷湯下。
阿膠散
明阿膠(麵炒,一兩五錢) 馬兜鈴(五錢) 黍黏子(炒) 甘草(炙,各一錢) 杏仁(七個) 糯米(五錢)
為末,每服一錢。
程格思曰:此方治屢嗽不止極效。又一法:薏苡仁一合,慈孝竹葉三十片,同洗淨,煮成粥湯,或仁或湯,聽其自吃,數次亦愈。
方鹿村曰:嗽有童子癆者,最屬難愈,用人中白,須天露者,不拘多少,炭火煅過,布包放青靛缸中,浸七日取起,曬乾為末,每服三錢,蜜湯送下,十日即瘥。
射干麻黃湯
射干 麻黃 紫菀 半夏 細辛(各八分) 款冬(一錢) 北五味子(十粒) 生薑 大棗
痰
小兒驚癇寒熱痘疹諸疾,未有不兼痰者。專症重則治其症,而痰自除。若無專症,反因痰而生他病者,青黛丸、利痰散子治其痰,重者以褊銀丸(見嗽)下之。飲食生痰,胸膈膨悶,健胃開涎散,濕痰作眩,青州白丸子,以參湯服之。
利痰散子
白醜(五錢) 檳榔(八分) 茵陳 木香(各五分)
為末,白湯下,每服一錢。
汪令凱曰:此方治小兒風癇多痰,癡而不慧者,大有神效。
青黛丸
橘紅 杏仁 枳實 黃芩 茯苓 白附子(各二錢) 栝蔞霜 半夏 膽星(各三錢) 大黃(蒸) 礞石 百部 麻黃(各一錢) 皂角(一條)
薑汁丸,芡實大,青黛為衣,滾水化服。
健胃開涎散
茯苓(三錢) 白朮 苡仁(各二錢) 人參 花粉(各五分) 陳皮 乾薑(各二分) 砂仁(一粒)
程潛庵曰:此方治小兒氣逆痰壅,經脈閉塞,手足厥冷,如慢驚者,神效。
青州白丸子 兼治驚風吐乳。
半夏 南星 白附子(各三兩) 川烏(五錢)
為末,浸水中五日,用糯米粉煎粥清,丸如芡實大,滾水沖薑汁化服。
瘧疾
小兒當乳母襁褓之時,以及嬉戲跌撲食飲之際,觸冒風寒暑濕,客於皮膚,積於臟腑,邪正相攻,陰陽偏勝。作,為寒熱往來。陽不足者,先寒後熱。陰不足者,先熱後寒。寒多熱少者陰勝陽,熱多寒少者陽勝陰。陰陽互攻,則寒熱相半。其初也,必內有痰食,致臟氣不流,故須清脾飲為消息。若胃中寒痰凝結,不易開解,草果飲一服愈之。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此亢則害,承乃制,子來救母之義,有止發之定期,其間日作者,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與陽爭不得出,故須間日。三日一作者,邪入於三陰也。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也。作於寅申已亥日者,厥陰也。作於辰戌丑未日者,太陰也。發在夏至後,處暑前者,三陽受病,傷之淺者,近而暴也,發在處暑後,冬至前者,三陰受病。傷之重者,遠而深也。發在子半之後,午之前,是陽分受病,易愈。發在午後者,是陰分受病,難愈。
凡治瘧,先問寒熱多寡,而參之脈症。大抵寒熱往來,皆屬少陽膽經,法用小柴胡湯(見傷寒加味,即清脾飲)為主。寒多者,加桂枝,有但熱不寒者,名曰癉瘧。陰氣孤絕,陽氣獨發,骨節疼痛,少氣煩冤,時時嘔逆,白虎湯(見傷寒)加桂枝主之。有但寒不熱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如但寒而脈或洪實,或滑仍當作實熱治。如但熱而脈或空虛,或微弱,仍當作虛寒治。
凡瘧將發之時,與正發之際,邪正混戰,治之無功,必待陰陽並極而退。邪留所客之地,然後攻之。或當未發二三時前,迎而奪之可也。
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陰氣上入於陽中,則惡寒。陽氣下陷於陰中,則惡熱。若此,又非小柴、白虎所宜,直須理中(見保產)補中、(見傷寒)六君(見五硬)之屬,加薑、桂治之。然方中亦必用升、柴,以提出陰中之陽,使水升火降,自無不愈。
呂晚村曰:大人元氣素虛,服瘧藥,不應,須補中益氣,倍柴胡、人參,加半夏、生薑立愈。間有不愈者,服桂附八味丸,最為神應。又產後及一切陰虛,俱有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唯用六味地黃湯(見囟)加柴胡、白芍、肉桂、五味子方效。若服瘧門諸方,禍不旋踵。
人有臟腑久虛,大便常滑,忽得瘧疾,嘔吐異常。趙養葵以二陳湯加人參、白蔻與服,遂覺氣脈頓平,寒熱不作。蓋白寇能流行三焦元氣,營衛一轉,寒熱自平,切不可用常山,益虛其氣。
久瘧失治,遂成瘧母。邪伏肝經,脅下有塊,此營衛虧損之候,以六君子湯加木香、肉桂、莪朮、鱉甲主之。
世以夜發為鬼瘧,非也。邪入陰分,發於六陰,宜四物湯(見麻疹)加知母、紅花、升麻、柴胡,提出陽分,方可截之。若時行不正之氣,真鬼瘧也。宜平胃散(見保產),加雄黃、桃仁。
青皮飲
白朮 黃芩 半夏 厚朴 青皮 茯苓 柴胡 甘草 草果 生薑 大棗
寒多加肉桂。
熱多加黃連。
草果飲
草果 常山 知母 烏梅 檳榔 甘草 穿山甲
知母性寒,治足陽明獨盛之火熱,使其退就太陰;草果性溫,治足太陰獨盛之陰寒,使之居於陽明。二經合和,則無陰陽交錯之變,是為君。常山主吐胸中痰結,是為臣,甘草和諸藥,烏梅去痰,檳榔除痰癖,破滯氣,是為佐。山甲穴山而居,遇水而入,出陰入陽,穿其經絡於營分,以破暑結之邪,為之使。
蜀漆散
蜀漆(燒去腥) 雲母(燒三夜) 龍骨(各等分)
未發前服。若溫瘧,加蜀漆一倍,臨發時服。
二陳湯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烏梅 生薑
柴苓湯 初發一二日服。
柴胡 白朮 黃芩 茯苓 豬苓 澤瀉 厚朴 甘草 人參 香薷(暑瘧加)
蒼朮湯
蒼朮 柴胡 黃芩 半夏 青皮 草果 檳榔 川芎 生薑 蔥白
瘧發三四度後,用水酒各半煎,溫服取汗。
截瘧方
藿香 白芍 橘紅 澤瀉 滑石 木通(各一錢) 犀角 羚羊角(各五分) 白朮(七分) 小丁香(研,末四分) 姜皮(二分)
空心服,服後餓半日,方許飲食,忌麵食大葷。
痢疾
古論小兒八痢,飢、飽、勞、役、暑、濕、風、驚。又謂觸冒天地八風之邪,然未有不因臟氣衰弱,濕熱盛於大腸而作者治法唯助其所能,而導其所滯,別無他主。
凡痢皆熱病,世以白痢為寒,非也。亦有用辛熱藥而愈者,蓋病微得熱,則鬱結開通,氣和而愈,甚者病轉劇。故治痢者,必以寒勝熱,以燥勝濕。少加辛熱佐之。為發散開通之用,如此無不愈者。
痢家腹痛後重,小便短少,口渴喜冷飲,大腸口燥結,是為挾熱下痢。舊法,用歸、芍和其血,香、檳、枳殼調其氣,紅花、生地、地榆涼其血,芩、連、梔、柏清其火,重則更以大黃湯盪滌之。然亦有挾寒下痢者,腹痛甚,唯口不渴,喜熱飲,小便清長,身不熱,腹喜熱手熨,須理中、薑、桂溫之。又有初起原系熱痢,遷延日久,各症不減,或反加重,理當別治,須補中益氣,倍用參、耆,一升一補。如小腹重墜,切痛奔豚,此兼屬少陰虛寒,急加吳茱萸、破故紙、肉桂、肉果,甚則加附子。更有純血者,加炒黑乾薑,虛回而痢自止。若必待血清痢止而後補,晚矣。
晚村曰:久痢必補,其法精絕。然痢與傷寒大異,頗有不渴,喜熱飲,便清身下熱,腹喜熱手熨,而仍屬火症者,挾寒二字須活看。
似痢非痢者,飲食所傷,胃中上升清華之氣,反從下降,是為飧泄,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癖,裡急後重,膿血交錯,數至圊而不能即便,亦須補中益氣,使升降之道行,其痢不治自愈。
有熱者,益氣湯,加姜炒黃連。有寒者,加薑、桂。寒兼少腹痛者,建中湯(見傷寒)。有風寒者,加羌活。肝氣乘脾者,倍柴胡,加芍藥、木香。滑泄者,加粟殼、訶子。如此不愈,更當從事命門。
如積滯已少,但虛坐努責,此下多亡血,須倍用當歸,更加入生血藥一二味。
後重有二:邪氣墜下者,圊後不減。虛努不收者,圊後隨減,可辨虛實。
噤口痢者,湯藥入口,隨出肛門,纏注急迫,多因熱毒熾甚,逆沖胃口,胃氣伏而不宣,急用吳茱萸、炒過黃連,合人參、糯米濃煎,細細呷之。但得潤下,便不吐矣。如吐再服。間亦有寒氣逆上者,用溫補之藥調之。
休息痢者,經年累月,愈而復發,此係寒積在大腸底,諸藥所不到,獨巴豆一味研炒,蠟丸,如龍眼大,空腹服之,再不復發。又有疳穰休息痢,須雞蠟丸治之。
世有瘧後痢者,亦有痢後瘧者,夫既為瘧後發泄已盡,必無暑熱之毒留為痢疾,此係元氣下陷,不能升舉,似痢非痢也。既為痢後,下多亡血,氣隨痢散,陰陽兩虛,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故寒熱交戰,似瘧非瘧也。二者俱用益氣湯,加溫補藥,其病不治自愈。
晚村曰:瘧後之痢,亦有邪未盡而變發者,當於益氣湯中,加清理之味。
世有疫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或頭痛壯熱,思入涼室,思吃冷水,狂言狂走,渾身肌肉疼痛,手不可著,忽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此太歲中,其年春夏內,多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寒熱之氣交爭,寒邪犯心,水火相敵,血變於中,所以赤痢尤多,如紫草、莧菜色。若白者,尚為輕,可治。法先奪其寒,以後隨症調理。
芍藥湯 行血調氣。
芍藥(一錢五分) 大黃(一錢) 黃芩 黃連 當歸(各八分) 甘草 檳榔 肉桂 木香(各五分)
痢不減,漸加大黃。
澤瀉湯
陳皮 厚朴 黃芩 黃連 檳榔 白芍 甘草 茯苓 滑石 大黃 澤瀉
程邁莊曰:治痢法,山楂五錢,去核為粉,滾水調服。赤痢加蜜少許,白痢加黑砂糖拌之極效。又法:楮樹葉炒乾為末,每服三錢,酒一杯,空心調下。白痢加砂糖一錢赤痢加蜜七分,砂糖三分。赤白相半,砂、蜜均,加噤口者,加兒茶末三分奇效。
王皂思曰:噤口痢用鹿角二三錢,煅存性為末,好酒送下極佳。又法:臘肉骨燒存性,碾極細,好酒送下。或糞蛆洗淨,焙乾為末,每用一二匙,米飲調服亦佳。
大黃湯
大黃(一兩,好酒煮,分二服,痢止勿服,未止再服,以利為度)
感應丸 新舊冷積並可下,神妙不可言,雖有巴豆,不令人瀉下,其積自然消化。
木香 丁香 肉蔻(各一兩五錢) 巴豆(七十粒,去皮心油) 百草霜 炮姜(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一百四十粒)
上先將木香、丁香、炮薑、肉蔻為末,入百草霜研,巴豆、杏仁另研,七味同和勻,用黃蠟六兩,溶成汁,濾去渣,以酒煮數沸傾出,候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起秤用,再以清油一兩,銚內熬令香熟,次下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乘熱拌和藥末,捻成錠子,丸如綠豆大,每日空心薑湯下五丸或十丸,量人大小加用。
香連丸
川黃連(一斤,去毛蘆) 廣木香(四兩)
外用吳茱萸四兩,當歸、白芍、川芎、生地、厚朴、車前、木通、枳殼、檳榔、茯苓、白朮、黃芩、香附、陳皮、蒼朮各二錢,水七碗,煎至四碗,濾去渣,將汁煮川連,至汁干為度,取起焙脆,同木香碾為細末,以老米粉和滴醋,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痢薑湯下。赤痢細茶下。
雞蠟丸
黃蠟(指大一塊,放杓內,火上熔化,入生雞子一個,拌炒,與兒空腹服之,最有神效)
吐瀉
小兒吐瀉,有因傷食者,吐出酸臭,瀉出糟粕,宜加味平胃散。有感寒停食者,胸腹刺痛,霍亂不寧,宜藿香和中湯。有伏暑者,小水不利,煩渴引飲,甚者轉筋寒熱,宜六和湯。若屢作屢止,最是小兒危候,吐瀉既多,胃氣虛極,急須七味白朮散,或參朮散。加山藥、扁豆溫補之,不則中氣頓絕,虛痰上湧,而須臾告變矣。
鄭明永曰:胃既虧敗,不能統攝諸氣歸元,而陽浮於外,更有身熱面赤,作渴而似熱症者,苟投涼藥,寧冀生乎。
加味平胃散
蒼朮 厚朴 山楂 陳皮 青皮 麥芽 砂仁 香附 甘草 藿香 小川芎
藿香和中湯
藿香 香附 紫蘇 蒼朮 厚朴 山楂 川芎 羌活 砂仁 麥芽 陳皮 白芷 甘草 生薑
六和湯
人參 白朮 木瓜 扁豆 香藿 厚朴 砂仁 杏仁 藿香 半夏 生薑 大棗 赤茯苓 炙甘草
此方兼治中酒胎產諸疾,誠以嘔吐泄瀉,便赤口渴,未有不從胃中濕熱來耳。
朱古愚曰:有嘔吐吞酸者,胃火也,生熟石膏等分,滴醋為丸,吞服自愈,酒人胸膈時悶,或作嘔逆,服之亦效。
七味白朮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木香 乾葛 藿香 煨生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