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積
小兒脾胃脆弱,飽則易傷,健脾丸、豬肚丸主之,枳朮丸參之。有寒者,指迷湯(見胎寒)。有熱者,去桂,加黃連。兼風寒者,藿香和中湯(見吐瀉)。久乃成積,肌瘦面黃,啟脾丸、丁香爛飯丸。傷生冷硬物,不能克化,心腹滿痛,三稜消積丸、四神消積丸、驚積參寶丸(見驚)朱銀丸(見臍風)。癖積,或乳或食,積久成塊,在於腹脅,挨癖丸、消乳丸、對金丸。有腹脹者,指迷湯。有濕氣內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泄,須大橘皮湯。
健脾丸
白朮(土炒) 扁豆(炒) 蓮肉(去心) 茯苓 薏苡仁(炒) 麥芽 山藥(各四兩) 五穀蟲 白芍(酒炒) 遠志(去心) 山楂 神麯 陳皮 澤瀉(各二兩) 甘草(一兩六錢) 砂仁(六錢) 桔梗(一兩二錢)
有積,加雞肫皮。
荷葉煎水打老米糊跌為丸,綠豆大,食遠白湯服一錢或二錢。
小健脾丸
白朮(四兩) 山楂 白芍 蓮肉 山藥 苡仁(各二兩) 麥芽粉 砂仁 枳實(麥麩炒) 陳皮(各一兩) 黃連(酒炒,七錢) 大粉草(炙) 木香(各三錢)
制服同上。
大健脾丸
白朮(三斤,飯上蒸五次) 廣陳皮(溫水洗) 茯苓(各一斤) 川黃連(薑汁炒) 枳實(去穰淨飯上蒸三次) 穀芽(炒去殼) 神麯(各半斤) 青皮(去穰土炒) 人參(各五兩) 吳茱萸(泡去苦水) 白蔻仁(各三兩) 木香(二兩) 當歸身(酒洗,六兩)
制服同上。
和中健脾丸
茅山蒼朮(去須,米泔水浸一宿,洗去泥曬乾,鹽水炒) 蓮肉 川黃連 山楂肉(酒浸蒸,各二兩) 人參(另研) 山藥 茯神 當歸身(酒蒸) 白芍(酒浸一宿) 白茯苓(用甘草七錢浸汁一碗,陳皮一兩四錢浸汁二碗,去渣入茯苓煮至汁干為度) 廣陳皮(略去白) 白朮(各一兩五錢) 陳倉米(一合) 荷葉(九張,切碎)
用水六碗,煎濃汁二碗,揀去荷葉,將米並汁磨成漿水,和藥末入石臼內搗極透。丸如綠豆大,每日中午薑湯下二錢,或清米湯、白滾湯早晚下之亦可。
至寶健脾丸
半夏曲(炒) 枳實 山藥(各一兩) 白朮(二兩) 香附(醋炒) 山楂 藿香 黃連 厚朴(薑汁炒) 麥芽(擂粉) 神麯 蘿蔔子(炒,各七錢) 陳皮 茯苓 白扁豆 白芍(各八錢) 粉草 人參(各五錢) 滑石(澄飛,一兩五錢) 砂仁 木香(各三錢)
煉蜜丸,龍眼大,不拘時服一二丸。極能進食消積,長肉生肌,其功甚大。
豬肚健脾丸
蓮肉(去心) 紅棗肉(去皮核,各四兩) 白茯苓(人乳拌曬,三兩) 扁豆(去皮炒) 山楂(去核,各二兩) 陳皮(一兩) 神麯(五錢) 雄豬肚(一具,裝入七藥紮緊煮爛放白內搗如泥添入) 金銀花(去葉淨) 白朮(陳土炒,各一兩) 蒼朮(泔水洗曬,五錢) 甘草(三錢,各為末同搗透,將原湯拌勻,曬乾另用) 老鍋焦(十兩,共磨細末,加白洋糖做成糕餅任服)
枳朮丸
白朮(六兩) 枳實(四兩)
荷葉包煨,爛飯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香橘丸
木香 神麯 厚朴 青皮 陳皮(各一兩) 麥芽 砂仁(各二兩) 三稜(一兩二錢)
蜜丸,龍眼大,每服一丸,薑湯或米湯下。
啟脾丸
人參 陳皮 扁豆 神麯 苡仁 山藥(各二兩) 白朮 茯苓(各一兩五錢) 甘草(去皮,六錢) 桔梗(炒,七錢) 白芍(八錢) 麥芽 蓮肉(各二兩)
龍眼肉四兩煮爛,和煉蜜搗丸,如龍眼大,空心米飲服。
方鹿村曰:此方治脾胃不和,體氣虛弱,面無血色,大有奇功。
丁香爛飯丸
丁香 丁香皮 甘草 三稜 莪朮(各一錢) 砂仁 益智仁 木香(各二錢) 香附(五錢)
湯浸餅丸同前法服。
三稜消積丸
丁香皮 益智仁(各三錢) 青皮 陳皮 茴香(各五錢) 神麯 莪朮 三稜(各七錢) 巴豆(和米炒去米二錢)
制服同前。
四神消積丸
陳皮(三兩) 厚朴 青皮(醋炒) 山楂 莪朮(煨切) 枳實(蒸) 檳榔 半夏曲 香附 麥芽 神麯(各二兩) 三稜(煨切) 吳茱萸 砂仁(各一兩) 白芥子(炒) 木香(各五錢)
蘿蔔煎湯跌丸,食遠白湯下。
程克庵曰:核桃一斤,略敲損,用皮硝四兩,同煮去硝,服桃。極能消積,小兒不肯藥者,宜與之。又法:荸薺與海蜇同煮,去蜇食薺亦妙。
對金丸
茅山蒼朮(一斤) 半夏 茯苓(各三兩) 枳殼(二兩) 粉草(六兩) 厚朴 陳皮(各十二兩) 小紅棗(去核,一百二十枚) 生薑(切片,四兩)
共作一劑用水十五碗,慢火煮乾,搗成餅,曬透為末,蜜丸桐子大,白湯服之。治一切肚腹飽脹食積,如神。
挨癖丸
代赭石(火煅醋淬) 木香 青皮 莪朮 大黃 五靈脂(各三錢) 巴豆(去油,一錢)
醋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食後薑湯下。
消乳丸
砂仁 陳皮 三稜 莪朮 神麯 麥芽(各五錢) 香附(一兩)
麵糊跌丸,白湯服。
大橘皮湯
陳皮 木香 滑石 茯苓 豬苓 檳榔 白朮 澤瀉 甘草 肉桂
疳積
小兒乳食不調,肥甘無節,積鬱既久,則熱生焉。熱蒸既久,則蟲生焉。有熱有蟲,而疳成矣。當其有積時,用藥消導,則熱退而蟲不生,及其將成,仍用莪、稜、檳、樸消其積,川連、胡連清其熱,史君、蕪荑、川楝、蘆薈殺其蟲,循次早治,亦可獲痊。迨至既成,胸陷腹滿,骨露齒張,肌硬目閉,則元氣脫去,雖盧扁奚為哉!
積疳之源,由脾胃虛弱,是所能者病也。然當消積清熱時,不可驟用補劑,益助病能。若先天元氣虛極,則六神散(見發熱) 與肥兒丸間服可耳。
母有孕,兒飲孕乳,多成積熱,久亦成疳,疳熱甚而成痢,清熱導滯湯(見麻疹)去蒡、翹,加莪稜。有癖塊者,挨癖丸(見食積),外以紅花膏貼之。
疳有名無辜者,壯熱羸瘦,頭露骨高,舌下有蟲,或腦後項邊有物如彈丸,按之轉動,軟而不疼,其內有蟲須速針出,不爾,便傳食臟腑矣。此症因夜露兒衣時,為鴟梟羽所汙而致。有丁奚者,手足細甚,頂小骨高,尻削體痿,腹大臍突胸陷,號哭不已。有哺露者,虛熱往來,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渴嘔噦。治法,皆不外肥兒、蘆薈、蕪荑之屬。
疳不可分冷熱,惟有瀉有不瀉耳。不瀉者,積熱無所發泄,故胸腹發熱特甚,瀉者積熱有所發泄,故胸腹不甚熱,然亦由積熱作瀉也。非冷也。方書有冷疳之名,謬矣。
肥兒丸
三稜 莪朮 青皮(俱醋炒) 神麯 使君子肉(各一兩) 蘆薈 檳榔 香附 陳皮 麥芽 蕪荑(各五錢) 川黃連 胡黃連(各八錢) 南木香(三錢)
曲芽另末。打糊和丸,如粟米大。二歲以下三分,五歲以下五分,空心米飲下,臨臥白湯下。有癖塊加阿魏(酒浸,研化)乾漆。(炒,各七錢。)
雞肝餅
五穀蟲(瓦上焙乾) 全蠍(各一兩,去毒) 人參 龍膽草(各三錢) 穀精草(五錢)
為末,每用二分,將陳酒糟一撮,雄雞肝一具,共搗成餅,放飯上蒸熟,以酒食之,輕者五六服,重者十服全愈。此方新安楊氏得自羅修遠家,屢獲奇效。如未應。更以五疳丸參之必效。
大蘆薈丸
治疳蟲蝕脊膂,身熱羸瘦,十指生瘡。頻咬指甲。
蘆薈 蕪荑 青黛 檳榔 川黃連(各二錢) 胡黃連 使君子肉(各七錢半) 南木香(三錢半) 蟬蛻(二十四隻) 麝香(少許)
豬膽二枚,取汁浸糕,丸如麻子大,量兒大小,米飲服之。
紅花膏
紅蓼花(一捆,煎汁去渣熬膏一碗) 阿魏 血竭(各三錢) 沒藥(五錢) 赤芍 當歸 麝香(各一錢)
各藥為末,入膏內攪勻,以青布照廣狹攤貼患處。
秘方五疳丸
乾蟾(一隻,置新瓦上實以土煉存性) 連翹(微炒) 青皮 莪朮 三稜 枳實(俱醋炒) 川黃連 胡黃連 蘆薈 丹皮 白蕪荑仁 桔梗(各二兩) 茯苓 神麯(炒) 澤瀉(炒) 白朮(土炒,各三錢) 木香(一錢五分)
共為細末,用雄豬膽二枚,取汁和水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錢二分,米飲下。
鄭補翁曰:余幼女病疳,兩目幾廢,偶得此方,服之神光復現。余友汪宗玉子亦患此,肌肉瘦削,飲食大減,諸藥無功,余以此授之,服一料而病去如掃。
程自閒曰:蟾蜍治疳,神妙不可言。夏月取溝渠中不跳不鳴,腹大多癩者一隻,置甕中,以糞蛆與食一書夜,將小袋盛放急流水內,浸去汙穢,新瓦上焙乾為末,入麝少許,揉飯為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凡小兒無辜疳積,丁奚哺露,一服熱退,二服渴除,三服瀉痢止。吾鄉有擅此利數世者,其方亦前人所備,偶為識出,因附以傳。
汪寧士曰:疳症眼目不明,小便如米泔色者,用大雄雞一隻,殺取肝肺膽三件,入酒小半盅共搗,濾去渣,滾酒沖服,瀉數次即愈。
大蕪荑湯 治無辜疳。
黃柏 羌活 柴胡 防風 白朮 茯苓 黃連 當歸 麻黃根 山梔仁 炙甘草 大蕪荑
腹痛
小兒驟然腹痛,其症不同,有挾熱者,其痛多緩,或一日數次,痛過一陣,則有時不痛,甚則面赤壯熱煩躁,指迷湯(見胎寒)去桂、夏,加翹、芍、梔、連。有感寒挾食者,其痛多急,連綿少有停止,甚者或如刀刺,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手足冷,面青或黑黯,亦宜前湯,或升消平胃散。有傷積者,時作時止,面黃目無睛光,或白睛,多貪睡,畏食,大便酸臭,亦宜升消平胃散,去羌、防、芎、蘇,加吳茱萸、炒過黃連、木香、肉桂。有蟲痛者,面㿠白,口中沫及清水出,聞煎炙食物香氣則甚,宜煎苦練皮、使君子肉,送下牛黃琥珀丸,殺其蟲則痛自止。
升消平胃散
蒼朮 厚朴 小川芎 香附 紫蘇(各五分) 砂仁 藿香 白芷 陳皮 羌活 防風(各三分) 甘草(炙,二分) 麥芽(六分) 山楂(一錢) 姜(一片)
牛黃琥珀丸
牽牛(二兩,麩炒香熟) 檳榔(一兩) 硃砂(不拘多少,以紅為度)
為末,空心糖湯服。
方事莘曰:此方追蟲積如神,功在疏利,不傷臟腑。
小便
小便有肥脂似膏,浮於小便之上,曰膏淋。先顫慄而後小便,曰冷淋。小便黃赤,澀痛而滴瀝,曰熱淋。心熱之極,傳於小腸,滲入於胞,為血淋。腎水結熱,便則莖中痛,滴瀝如砂石,痛引小腹,甚則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後醒,曰石淋。凡此有冷者,金匱腎氣湯,或指迷湯(見胎寒)加車前、牛膝。有熱者,木通散(見胎熱)加黃柏、石葦、海金沙。
小便閉塞不通,有三症:因冷濕乘虛入里者,五苓散(見目)加木香溫之,或絹裹炒鹽熨臍四傍。因暴熱所逼,澀而不通者,五苓加燈心、車前。熱逼而大便多痰癖者,紫霜丸。因膀胱不利為癃者,臟氣虛,邪熱壅塞,宣化不行,肚腹脹滿,非澀非痛,亦用前藥,或指迷湯、木通散消息之。若發熱口乾,或兼白濁,清心蓮子飲治之。
尿床及遺溺不禁,皆先天臟冷所致,雞腸散主之,指迷湯消息調之。
乳哺傷脾,尿白如米泔狀,久則成疳,指迷湯去桂,加麥冬、滑石、燈心。
諸疝者,陰氣內積,血泣成瘕,睪丸腫大吊痛,牽連臍下,至不可忍,指迷湯加川楝肉治之。
陰腫核腫者,內感外傷之氣,停結不散,指迷湯,加黑牽牛、桃仁泥,服時入鹽少許,外以牡蠣、乾地龍為末,雞子清調敷之。如無他症,但覺莖物通明,牡蠣一味,敷之甚效。
《金匱》腎氣湯
茯苓 山萸 山藥 丹皮 澤瀉 牛膝 熟地 肉桂 附子 車前子
清心蓮子飲
人參 黃耆 遠志 茯苓 甘草 黃芩 車前子 地骨皮 石菖蒲 柴胡 薄荷 麥冬 蓮肉
鮑殿一曰:生天門冬搗汁半盞服,能治淋血淋,痛不可忍,鬱金煎湯半盞,搗韭菜汁半盞,空心熱服,以糕壓之,治血淋,三服即愈。
紫霜丸 疏利臟腑實熱,亦治驚積痰癖食癇,溫壯諸熱。
代赭石(一兩,燒醋淬,以裂為度) 赤石脂(七錢,同赭石搗末) 巴豆(三十粒,去油心) 杏仁(五十枚,去皮)
同搗三千杵,如硬則少加煉蜜,更搗丸,如粟米子大,密器盛固,每服二丸,乳汁下。若不應,更服二丸。
雞腸散
雞腸草(二兩) 牡蠣(三錢) 茯苓 麥冬 龍骨(煅) 桑螵蛸(炙,各五錢)
為末,薑棗煎湯服,每次一錢。
一方無麥冬,有肉桂,不用雞腸草,即以雄雞腹內腸炙脆代之。
洪涵子曰:車前草搗汁,入蜜同熬,露一宿,清晨服之,治小便不禁神效。
葉秋林曰:初生兒七日不小便,用蔥白三四寸,加人乳搗如泥,敷兒口內,即與吮乳,須臾自通。
血
小兒飲食飢飽,脾胃內虛,不能克化,榮衛相沖,氣逆而血妄行,或吐或衄,亟須調其寒熱,疏其壅滯,黃芩、柏葉參症治之。若久而不愈,更服麥門冬飲子為當。
大便下血者,疳濕所傷,風邪自入,血鬱不行,滲於腸中,時下時止,久則肌發萎黃,而虛症見矣。指迷湯去桂、夏,加阿膠、地榆治之,或服烏梅丸。及有糞後紅者,時止時發,六一散(見麻疹)一料,加紅曲三兩治之。
小便出血者,心與小腸氣逆,致熱聚膀胱,而血滲入也,木通散或火府散治之。
黃苓湯
黃芩(為末,蜜丸芡實大,鹽湯化服)
柏枝飲
柏枝 藕節
俱曬乾為末,以鮮藕汁調下。
麥門冬飲子
五味子(十粒) 麥冬 黃耆(各一錢) 當歸身 人參 生地(各五分)
汪靜山曰:柏葉、石榴花為末,吹鼻治吐衄甚效。衄不止,水調白芨末,塗鼻上,並囟門立瘥。
火府散
木通 生地 甘草 黃芩
程未能曰:麥門冬去心,煎湯頻服盡四兩,治小便出血極佳。
烏梅丸
槐花(一兩) 柿餅(五個,燒存性)
烏梅肉二兩,蒸熟為丸,空心白湯服。
汗
小兒盜汗,肌肉虛也。亦緣心氣不足,津液不固,牡蠣散、團參湯主之。若泄瀉自汗。
遍身冷,脾胃大虛,參苓白朮散(見吐瀉)附子理中湯(見傷寒)俱可用。積症盜汗,亦脾冷所致,指迷湯。無故冷汗時出為驚汗,散驚湯(見驚)消息之。
牡蠣散
牡蠣 生地 黃耆 浮麥
團參湯
新羅人參 川當歸(各一錢) 雄豬心(一枚,洗淨切片)
新汲井水同煎,食前溫服。
撲汗方
牡蠣粉 黃連 貝母(各五錢) 米粉(一升和敷)
汗癍方
蜜陀僧 白礬 甘松 三奈 白殭蠶(炒) 皂角刺
肥皂同捶細,潤擦之。
疸
黃症多端,總不外濕熱蘊結,如盒曲相似。治黃之法,總不外加減瀉黃散為主。經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之苦寒,以除濕熱為君。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故用黃柏之苦辛寒,強筋骨為臣。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黃芩、山梔之用,以止煩滿為佐。濕淫於內,以淡泄之,故茯苓、澤瀉之用,以利小便導濕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