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本、內》二經
看書須要神化,既不可泥於書,又不可隨意駁。《本、內》二經,尤難理會。吾對此二書,寧可慢講,使多幾人明白,不敢粗粗過去。二書講畢,他書自易領會。
學醫不可分門戶宜宗《本、內》二經
近日治病,有三大論:一、吐汗下之法;一、辛涼之法;一、理脾之法。主吐汗下者,謂邪中於人,不用斯法,邪無出路。主辛涼者,謂人賴陽氣而生,熱多寒少。既有寒,亦隨陽化熱,不用斯法,其源不清,邪焉得去。主理脾者,謂人以脾胃為主,脾胃壯,正氣自足,邪無由入;脾胃弱,正氣自虛,邪乘而入,故正氣虛者,邪氣盛,不用斯法,不能立本,邪何能除。三說皆理圓意暢,反使學者有一國三公之勢。不知人之邪氣盛,亦能煎耗正氣,正氣虛,邪氣亦能乘之。內本無熱,初感風寒,亦不能遽投辛涼之劑。吐汗下創自仲聖,條理分明,立法嚴整,皆因病以施法,無臆度武斷之弊。辛涼創於二吳,然瑕瑜互見,已稍去仲聖之道。黃氏宗東垣,創理脾之法,執一之見,又在二吳之下。然二吳及黃氏,亦頗各具隻眼,不失醫中之傑。但後之學仲聖及二吳、黃氏者,不能會通其義,強分三派,私立門戶,互相傾軋,醫道一落干丈。吾人論病,首當揣情度理,分寒熱虛實,不可以無情無理之門戶,自相束縛。敖吾主學醫由《本、內》入手,即斯意也。
學醫宜矯時弊
人身強弱不同,氣血運行,遲速自異。邪之中人,亦因有深淺,故病同而治異。若內傷之病,血氣自虧,非僅藥餌所能奏效。當用藥以調其已傷,兼自養而勿使再傷,庶足以起沉菏。今人治病,或深信藥力,或不信藥力,或輕重不免失宜,或出奇動思制勝,或束於書,或泥於忌,或貪功妄進,或膽小不進,雖皆小誤,實關身命,要為醫家所必忌。至學識僅限於湯頭,閱歷不能辨表裡,雖語此而弗明,更不足責矣。故初學者教其入於正軌,升堂者教其進而入室。世俗種種之陋習,當掃而空之。查中醫以俗法為秘訣,向無開誠之討論,以傾軋為慣例,從無相助之大義。以上諸恥,希諸子引為己責以洗之,不特開醫學之光明,且益彰醫道之廣大。
學醫貴知新
學問不在駁人,而在翻新,吾講《內經》雖弗佳,無一句不從經文,無一句不按經旨。雖刪改者有之,杜撰者有之,要之非不尊經,不過翻新其義而已。《內經》除主要者,吾已發揮。其不主要者,待學醫諸子翻新,希留意。
學醫之步驟
張君問本人學醫之步趨,是否有誤?曰:學由《本、內、難》三經入手,自異庸俗。仲聖之學,淵源在此。因證立方,法極正確,論症嚴整不紊,論方君臣不亂,允推正則。俗醫不達,非逾越法度之外,即泥守章句之中。君以數學推運氣,以病論方,雖未盡善,然亦足濟世。君如好之,希共同討論。改革中醫,庶可放光明於世界,吾嘗論後人不知注書,僅知著書,以致真理晦沒,精粹蕩然,偽而亂真,貽人譏消,反疑古籍為方士之書,殊堪浩嘆。又其甚者,無交換學識之公心,有黨伐異同之私見,無怪醫道愈趨愈下也!
學醫至上之法
學醫之士,取下法者,為讀《湯頭》。取中法者,為講《脈訣》。取上法者,為推求醫理。但皆不足為至上之法。至上者,醫理藥性,皆宜貫通,大小通澀之方,亦宜洞徹。蓋配方之制,非具以上學問,不能合宜。果於醫理、藥性、方制三者,統籌兼顧,化而為一,配成方劑,始臻妙境。此條言之甚易,行之維艱,希諸子力爭上游,醫道始昌。
配方之法
配方之法,雖用藥不同,但易一、二味,則功用大差。例如理濕之用鮮生地佐滑石,若去滑石,則失理濕之能。如養陰之用生地、元參,若雜茯苓,則功用盡失。湯劑有僅用君藥一味為一劑者,有佐使配合至二十味為一劑者。今人以專用一味,不能收功,過十味則曰太雜。不問君臣佐使之理,僅隨意開藥七味或九味為一劑,而曰古方古法,吾不知其可也。
立方之道,為醫者所必須,然無真實學識,不能立嚴整之方。自來雜亂之方,固不可取,泥古之方,亦多誤事。立方宜先審病之標本,再嚴定君、臣、佐、使,俾藥與症針鋒相對,無懈可擊。是以嚴整之方,加減一味,增損一分,則效力全失。雖然欲於今時之醫界,求嚴整之醫方,殆幾希矣,諸子其精研詳究,自能出巧而成嚴整之方。
古無秘方
古人傳醫,有大道,無秘法。所謂秘者,皆後人矯揉造作,藉聳聽聞之語。即醫案各家,亦半出於造作,並非真相。吾講醫書,不敢謂宣傳奇秘,但亦堪信稍補醫界所不足。觀仲聖之方,對症下藥,意密法整,何等慎重,豈三五味至數十味藥之死方,徒事捃拾,不論症象,自詡不傳之秘者,所可同日語也?
審症當察天時及病因
人於天氣亢旱之時,陰無不虧,熱無不盛,故看春病,宜先度春之燥潤,再度去冬之燥潤,然後查病因之為寒熱、表裡、虛實,以定用藥之標準。庶病者免死於藥。否則執一以行。差如毫釐,謬以千里矣。
人身之病,在經、在衛、在營、在腑、在臟,名目繁多,認症略疏,變象立起,雖有簡便之方,亦多旁途,此層不可不想一極正確、極簡便之法。蓋病類雖繁,不過陰陽而已,推之亦不過氣血而已,再推之,又不過寒熱虛實四大綱耳。只須有精密之審切,自少錯誤。
臨證之要
臨證雖難,只要將大法認定,自少錯誤,初臨症者,如遇大症,先宜以輕劑問之。倘有經驗,則宜用大劑攻之。病體早愈一日,早養一日正氣。
論陰陽
醫學之理,首在陰陽。陰陽之理,既精且細。或曰:陰陽名目繁多,令人難辨,是陰陽無一定之理也。以無定之理之學而治病,豈能斷生死,起沈痾?此一說也。或曰:陰陽顯甚,如人則背陽而腹陰,物則表陽而里陰。推之萬物,陰陽判然。是陰陽甚易知,易知若此,豈不盡人而醫耶?此又一說也。然則欲知陰陽之理,難乎易乎?曰:知之則易,用之則難。陰陽有定而無定,亦無定而有定,或以理而推陰陽,或以氣而推陰陽,或以象而推陰陽,或以數而推陰陽。倘能因時而用,自爾妙化無窮,要之不外平衡而已。反是則陰陽錯亂,變端百出矣,燮理陰陽之謂何?
論五行
以制勝生成論五行,始知五行變化之妙。若以生克論五行,則為五行所拘,反不得其妙,若不以制勝生成或生克論五行,則大法已失。可隨意顛倒,不復成五行矣。故五行之理,至活而至嚴。
論風
風善行而數變,八節不正之風,或害空竅,或走經絡,或傳臟腑,迨久蘊內動,或鼓熱而作厥,或助寒而成痿,或耗氣而盜汗,或煎液而成痰。七情六淫,莫不由風媒介之,故風為百病之始。
虛風正風之分,邪風是正風,因邪風雖害人,然能生殺萬物也。動作鼓盪之風(人力所為者)為虛風,於人雖無大害,於物實無生殺權,故曰虛風。
風為熱者,因熱極而風,故風為熱。
論五音
角、徽、宮、商、羽,角音調和而亢直;徽音和美而柔順;宮音重濁而宏大,商音高揚而流利、羽音沈著而穩固。春萬物始生,其調亢直以應生。夏萬物生榮,其調柔和以應長。長夏為土,故調重大,以表其獨厚。秋主收斂,故調高揚以應之。冬主潛藏,故調沈穩以應之。此其正也。又因音有高低,故有太、少之分。又因天地人之不同,陰陽升降之變化,故上應天,中應人,下應地,而有上、中、下之分。蓋每音均有太、正、少及上、中、下,以應三陰三陽。太、正、少為陰,因本音之變音,故為三陰。上、中、下為陽,因陰陽升降之變音,故為三陽,要之本音、變音為靜,非本音、變音之變音為動。
五味之所欲
五味所欲,經無明文。然考其義,以酸收、苦堅、甘緩、辛散、咸軟之理推之,以同氣相求之義證之,是收、堅、緩、散、軟,即酸、苦、甘、辛、咸之所欲也。
九竅與臟腑之關係
九竅司五臟盛泄之職。耳能聞,可長心思。目能視,可和肝。鼻能嗅,可養肺。口能食,可納五穀而養臟腑。二陰排泄渣滓,以清臟腑,故人能為萬物之靈。
咽嗌之解釋
上曰咽,下曰嗌,合而言之曰喉。嗌法地,即咽喉之下口。
臟腑相表裡
臟腑賴募原而相連,因作用為表裡。心與小腸相表裡者,因小腸布氣之變化,賴心液之流通也。腎與膀胱相表裡者,因膀胱化氣而藏液,賴腎受血而灌輸也。肺與大腸相表裡者,因大腸之排泄,賴肺氣之升降也。肝與膽相表裡者,因膽汁之變化,賴肝之條達也。脾與胃相表裡者,因胃之消化,賴脾之消磨也。腑屬於表,臟屬於里。例如人之飲食,水穀先入胃,排粗布精,始由腑而入臟。《內經》云:「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似近此理。
募原之解釋
問臟腑賴募原而相連,募原何物也?曰:募原即隔膜。但橫為隔膜,豎為募原。以形論,為網油;以象論,為三焦。譬如銅煤油燈,統全部名之,曰燈,曰銅燈。分一部論之,有燈罩、燈托。夫燈猶三焦也。銅燈猶網油也,燈罩、燈托,猶募原、隔膜也。四名等於一物,故合三焦、網油、募原、隔膜等各而一之,曰三焦而已。問募原有半表半裡之說,信乎?曰:半表半裡,以氣化論耳。如不以氣化論,肺可為太陽,膀胱可為太陰。
兩感於寒之解釋
問《傷寒論》兩感於寒,[何〕所謂也?曰:兩感云者,既感於腑,復感於臟也。問兩感是否同時?曰:不同時。
腎為先天胃為後天
以氣血論,氣為先天,血為後天。以臟腑功能論,臟以腎為要,腑以胃為主。胃雖賴脾為消化,實賴腎氣以養之,腎水以潤之。然後脾之消化,始能化水穀以養形臟,是以胃之功能,因腎之技巧,始能施其功能。蓋腎無胃不能施其巧,胃無腎不能行其職。故以功能論,腎為先天,胃為後天。後人不明腎陽、腎陰之理,謬指腎氣為命門,更有以腎為炊之說。明其義不知其理,無怪有指鹿為馬之誤。
脾藏意
意靜而生動。脾為太陰,其性本靜,又司運化,從靜而生動,故藏意。
脾之動用
土賴天之雨露,地之泉水,而生萬物。然有生即有長,有長即有收,有收即有藏。故土在理言之,則法天地,主四時。在人言之,則升降陰陽,旁灌四臟。
胃主鳳
肺主皮毛而通天氣,又與大腸相表裡。胃上通於肺,下通大腸,故能主風。
胃行氣於三陽
胃陽明之氣,能行於少陽而助運化,又能行於太陽而化精微,逼糟粕。
脾行氣於三陰
脾太陰為老陰,少陰為所勝,厥陰為所不勝,此一說也。貫胃、屬脾、絡嗌,此又一說也。(脾貫胃絡隘,乃脾絡之行也。至脾統三陰者,乃太陰為統,萬物所歸。況脾為厥陰、少陰之開,脾血脈功用,又相連貫。)
膽可稱奇陽
膽雖藏有膽汁,然既非如臟之化血,又非如腑之化氣。不過承濁於肝,布汁於脾胃,助其消化。因有納布之能,故偏於陽。其作用別於臟腑,又偏於陽,故可稱奇陽。
君火相火
問何為君火、相火?曰:姑不論君、相火,先要明何謂火?以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之理證之,火非真火,即氣也。設真有火,則臟腑焦爛矣。壯火是腑中吸入之氣,少火是臟中呼出之氣。氣是少火之精而溫肌肉者。小腸承胃之氣,輸於三焦,由三焦送各腑而達各臟。心承腑之氣,輸於心包,由心包達各臟以養肌肉。故在腑,小腸為君火,三焦為相火。在臟,心為君火,心包為相火。
論榮衛
榮衛即血氣。血氣以體言,榮衛以用言也。然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衛並行於全身,分五十度。每晝夜運行一周,榮血周行五十度,復返於肺,與衛氣相會。衛氣周行五十度,亦返於肺,與榮血相會。每五十度之中,榮衛各當令二十五度。榮當令於夜,自午至子。榮出而衛入,榮氣略呈,衛氣略伏。衛當令於晝,自子至午。衛出而榮入,衛氣略呈,榮氣略伏。榮衛晝夜循環,有如日月,但日月不相見,而榮衛不相離也。故子午二時,為榮衛當令二十五度之交點。再榮雖外出,決不能達皮;衛雖內入,決不能至骨。二者互為當令,僅可分別氣之盛衰,不能過分位之內外也。
論脈
人身筋、經、絡皆有動脈、是以督脈在筋,任脈在經,寸口在絡。
《內經》論脈,以胃氣為主,以血氣為宗,以弦、鉤、毛、石、綏而定臟,再以浮、沉、中而候上、中、下三部。腑屬於臟,則未深論,《難經》推廣之,《脈經》又闡發之。以寸、關、尺而定臟腑,又以浮為腑,沉為臟;外感為浮,內傷為沉,但精確皆不及《內經》。然吾人取脈,先宜以綏急推胃氣之盛衰,再以弦、鉤、毛、石、綏推臟氣之所在,再以浮、沉及寸、關、尺之盛衰,推及表裡氣血,然後再以寸,關、尺參看臟腑之盛衰。得其所在,察其外證,嚴立方脈,自無大謬。
脈為醫之大疑,吾早擬略論之,但知脈者甚鮮。今諸子對脈,既入手研究,特論述以示正軌。
問胎脈如何?曰:婦人受孕,則陰脈滑動,陽脈滑大。自來氣血搏結者,無論病之有無,脈必有力而動。若滑則無病,無病而氣血搏結者,妊也。
問尺脈浮為女子不月之脈,有是說乎?曰:有則有之,但妊而感冒,尺亦浮滑。論脈之法,當以外證之所現,察氣血之所傷。以氣血之所傷,進而推求脈之理。如代陰脈遲,當用白虎。代陽脈數,當用理中。以此推之,思過半矣。否則執一以求,膠瑟刻舟,胡能論脈?
問在寸為肺脈,浮沉皆為肺病乎?曰:浮為大腸,沉為肺,故浮而短澀,病在肺;浮而長大,病在大腸。此指右寸一部之理言。若治病則當考其全體之證,不可囿於一部之理。
問沉脈亦有大腸病乎?曰:沉而散,溫在肺;沉而實,病在大腸。若以浮沉言,則腑浮而臟沉。若以病言,則又當以邪正考之,不可限於浮沉也,此脈之妙用也。
問治病診脈,是否應診全部?曰:外證考脈,全部及尺寸,皆當考察。益人之所以生者,賴氣血流動耳。病無論表裡、虛實、經絡、臟腑,皆由氣血不調所致。脈因氣率血行而現寸口,故氣血不調者,脈象必變。外證考脈,當先察全部,後審尺寸。若六脈皆浮而嗽,肺病也。若右寸浮,大便燥,腸病也。
問弦脈主何病。曰:六脈弦,肝病也。左三部弦,膽病也。右三部弦,食滯胃病也。脈等弦也,而變化無窮。若參透《內經》、《脈經》則知其妙。今人僅知默誦《脈訣》,誠捨本逐末矣。
問弦為肝脈,左三部弦,其理易曉,右三部弦,其理安在?又何以知為胃病?曰:肝、膽、胃病,三者俱載於經,但未剖別其理耳。肝脈當弦,肝藏血,肝為邪乘,血與邪搏,故六脈皆弦。邪在肝之表,而未達肝,且肝膽又居左,故左三部弦。設弦而不沉,雖六部亦為膽。設左關獨弦,沉亦為肝。胃有滯作痢,肝失疏泄,胃居右部,食滯胃病,故右三部弦。
問趺陽脈何屬?曰:趺陽同衝陽,穴名。在足背,屬於胃脈。
問奇經八脈之所在?曰:由三陰三陽推之,督脈在背為陽,任脈在腹為陰。故督脈屬於太陽,任脈屬於太陰。帶脈屬於厥陰,衝脈屬於陽明,二蹻屬於陽明,二維屬於少陰。再參經文,考外象,自然少誤。如腰痛,脈浮緊,則督脈為病。脈沉弦,則厥陰為病。
寒邪熱邪
邪無寒熱,以人氣血之寒熱為寒熱。氣血寒則為寒,熱則為熱。始霍亂邪正相爭也。熱盛為陽,寒盛為陰。在未分陰陽時,刺可立已。在既分陰陽後,非藥不瘳。
虛實
虛虛氣虛,陽猶內伏,故為合症,得生。虛症氣實,陽華外露,陽將脫,故為反症,必死。虛實指正氣而言,蓋歷邪而傷氣,氣在內受邪克而虛。是邪正相搏之時,及邪勝而深入,陽敗而外竄,反實,故死,即外強中乾之理也。
生陽死陰不治之理
心肺在呼吸為陽,在臟亦為陽。陽氣將竭,則陽中之真陰始消。肝腎在呼吸為陰,在臟亦為陰。陰氣將竭,則陰中之真陽始露,故死陰生陽皆不治。
內傷病難痊之理
人之患病,多由自失檢點。飲食能養人,亦能病人。飲食過量,易滯於腸胃,則腸胃垢生,內蘊邪熱,外感寒涼,病因以生。有謂內傷由勞累而得者,不知勞累能活筋骨,壯肌肉,不能病人。故農家少疾病,多壽考。內傷雖關七情,約之則二,曰欲、曰鬱而已。欲則傷腎,鬱則傷肝,水不濟金,木以剋土,則病成焉。內傷本可治,便以欲字已難去,郁字尤難去。欲字尚可勉強使之去,郁字斷非涵養不能去,是以內傷多難痊。
痓與痙之別
痓乃陰陽俱虛,火邪內灼,急而為痓。痓抽搐後,筋不舒,故筋先抽而後痛。痙乃濕邪內蘊,蒸筋作痛,痛而筋動作抽,故筋先痛而後抽。
嘔之分別
嘔而有物曰吐。嘔而無物曰乾嘔。欲嘔不能分乾濕,嗢嗢然如有物欲嘔曰欲嘔。鬱郁然膈不舒而欲嘔曰喜嘔。悶悶然氣不暢欲嘔而未嘔曰善嘔。
喘之分別
問陽明厥喘,因入經入臟而判生死,入經入臟,從何知之?曰:大喘則知其入經,似喘而汗出如油,則知其入臟。蓋熱蓄於胃,使各腑失其升降之能,胃之熱復上蒸於肺,致濁氣與肺氣相爭,故大喘。及熱入肺,則肺焦枯,欲大喘而肺已傷,其呼吸必不便,故似喘。肺傷太過,精華外走,故汗出如油。
泄之分別
問寒泄、熱泄、濕泄、滯泄之分。曰:分別之法不可拘定。一視口之渴否;二視溺之或短或長,或清或赤;三視腹之或脹或痛;四視脈之或弦或滑,或沉或緩,或數或遲。當得要領,再參以他證及日數,則分明矣。
論今春之病不發燒而脈沉細之故(甲子春)
去冬氣燥,蘊積臟腑。今春寒熱不定,又少風以應時。春既失風之宣發,則人受寒受熱,而無風可受,是以燥氣不得宣發而蒸金,故嗽症居多,次喉,次痧疹。因其不得宣發,故脈沉細而厥逆。治法:養陰清裡則生,溫散辛表則死。今春之症,雖脈沉細而厥逆,但口不渴即干,鼻雖流清涕,而目起矢,小便不赤即短,大便不燥即泄,皆火盛陰虛之象也。
胃脅串痛大便不燥口不渴之治法(甲子春)
現在時症,以胃脅串痛,大便不燥,口不渴者居多。此乃寒熱相搏,肝陽氣逆之故,治法宜用厚朴、杷葉、蘆根、鬱金、香附、莪朮、姜皮、軍炭、豆蔻、石斛、蓁艽、代赭石等品。忌用二冬、鮮生地、鮮石斛、元參、生軍等品。
少陽司天之病症及治法(甲子夏)
現交夏令,人皆以為少陰司天,不知今春無雨而寒,陽氣未得發越。春既未得發越,夏必發越。又因春寒而火氣內閉,其發越者必火也。少陰本宜暑熱而主靜,若火氣發越,則司天者為少陽,非少陰矣。少陽為三焦與膽,三焦為決瀆之官,人必貪飲,霍亂必應時而起,法宜香薷飲。膽為中正之官,人必患耳聾,頭昏,法宜白虎湯,佐清解。
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厥陰為肝與心包。人必多熱病,及卒然昏倒。熱病,法宜大涼養陰。卒然昏倒,法宜香竄開竅之品。按本季病之治法,以清解為主,香竄次之,陰柔又次之,陰柔除熱病外,不可妄投。以鮮生地佐滑石,或鮮石斛均尚可用。至二冬、元參等品,均宜慎之。又此病預防法,宜常服益元散。
夏末秋初宜用之藥品
吾於春末,已言宜用香竄苦寒之品。今夏季將終,濕已大行,太陽有司天之象,辛溫之藥,可先少用無妨。滋柔之品,非其時也。
夏多虛症
夏何以多虛症?蓋夏令繁華外秀。既外秀,故內虛。又夏日陽氣外泄,內必空虛。《內經·四氣調神論》篇言之綦詳。
治瘧之方(甲子秋)
以現令論,瘧之熱多冷少者,宜桂枝白虎湯加減之。冷多熱少者,宜柴胡承氣湯加減之。脾寒者,當用紅砒黑虎丸。久瘧者,當用青蒿鱉甲湯加減之。紅砒黑虎丸,以紅砒、黑豆制之,每豆一兩,加砒二分,粒如小豆子,水打成丸,病較輕者服一丸。忌熱、忌食、忌菸、宜涼、宜走。
治瘧者,或以邪在腠理,立柴胡湯以汗之。或以邪深入臟,立理中湯以補之。或以十二經皆有瘧,立法紛紛,奠知孰是,吾論無論在經、在腑、在臟,既均作寒作熱,又皆發於胃氣,故以清胃為法。熱甚以石膏清之,寒甚以紅砒溫之。但紅砒重量,不得過二釐。服砒後,勿坐、勿食、須飲涼水或冰,須遠行。柴胡湯之法,固因寒熱莫辨,愛立是法,俾邪從腠理而解也。不知此症得之於腠理,輕者可痊,重則難效。吾謂熱者用白虎湯,熱甚者用牛黃。寒者用承氣湯,寒甚者加白朮,佐紅砒。
凡瘧皆當清大腸,承氣湯雖大黃苦寒,然枳殼有下胃氣之力,薑、樸有逐胃寒之功,故生軍佐石膏則清胃熱,佐薑、樸則理胃寒。若胃中寒熱相結,以承氣湯為主。熱甚於寒者,加重生地,減輕姜樸。寒甚於熱者,加陳皮、木香。水氣聚結堅固為寒,寒固可用附子,熱亦可用少許附子為引,以鎮水氣。然此法不可妄用。
問瘧作寒作熱之原因。曰:三焦與心包,主輸送營榮之別臟,寒熱之作,乃由寒或熱搏於胃氣,致胃氣失其升降之能,故肺與大腸,因而絕其表裡相應之力,則寒熱作矣。瘧疾寒熱之作,與他病寒熱之作不同。他病寒熱之作,邪有定所。瘧則邪無定所,故專重治胃。以胃為後天,統主五臟六腑之氣血,而為五臟六腑之大源也。
問痎瘧之分。曰:痎者,風熱相結也,瘧者陰陽相爭也。其先寒者,乃三陽虛也,陽虛則陰盛,陰盛故寒。其後熱者,寒極生熱也。連日作者,邪在腠理也。間日作者,邪將薄腑也。
問截瘧用常山,於法當乎?曰:常山消水溫脾,治瘧可用,截字於義無取。
論傷寒
傷寒包括甚廣,故仲聖《金匱》,無溫症一門,已賅於傷寒中也。或曰傷寒與溫症為兩種,或曰仲聖溫症一篇已遺失。究之推度揣測,毫無根據。試讀《內經》,何嘗不明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耶。
論脫骨傷寒
此疾乃陽明症,或因藥誤,或因失調、致將邪熱攻入少陰,由少陰蒸入厥陰。諸節屬於筋,故按節潰爛。或因邪熱伏於骨中,由骨空之節而蒸筋,故曰諸節潰爛,脫骨傷寒。總之因始陽[傷]於寒,漸至邪熱脫落於骨中也。脫骨傷寒分陰陽,熱邪曰陽,寒邪由陽入陰曰陰。屬於陽者,十愈六七;屬於陰者,十愈二三。
各症問答十七則
問治痧疹之用藥?曰:痧疹治法,宜用鮮生地、鮮石斛、鮮蘆根、生軍、生石膏、二花、連翹、知母、寸冬、甘菊、薄荷、大青葉、茵陳、木通、通草、梔子、黃苓、川連、羚羊、犀角、紫雪、牛黃等品。忌用元參、天冬、荊芥、葛根、柴胡、麻黃、浮萍、三甲、防風、二活、當歸、紅花等品。再痧疹回緊之治法,惟通里氣一法可救。蓋何愈之候,為毒漸散,離體而播於空際。回緊之候,為毒忽陷,循際而深入臉理,初非真有回緊、回遲之不同也。
問喉症之治法?曰:喉症不同,濕熱閉症,牛蒡子、豆根,苓、連皆可用。白喉宜養陰;濕熱宜疏解宣下,忌養陰。起白非白喉,亦有陰虛不起白者。蓋白喉之白,與非白喉之白有別,不潤者為白喉。若有白而二便利,口渴不思飲者,非陰虛。若無白而二便不利,口渴思飲者,為陰虛。論症當互證情形,不可拗執一隅。謂白喉為陰虛之一種則可,謂有白即為白喉則不可。
問喉症有頭熱、身不燒、口不渴、吐泄、脈沉細者,如何治法?曰:此濕痹喉症也。且因痹而陰虛,先宜牛蒡子、豆根清宣之品。利止,宜大生地、正元參鎮潤之劑,吐者宜清宣兼下法,生軍可用。
問養陰清肺湯,有以為治白喉之主藥者,有以為治白喉之毒藥者。緣用之或收奇效或見敗象,結果不同,持說乃異,未知孰是?曰:白喉由於陰虛,故起白硬而少液,養陰清肺誠對症藥也,況症有輕重,在《忌表抉微》,亦不專限於養陰清肺湯也。後人不細讀,僅學其方,不學其理。致有濕熱潰爛之喉,亦視為白喉,誤投養陰劑者,豈能奏效耶!不悟用法之非,反誣立法之是,一誤再誤,靡所底止,不可以不辨。
問癲、狂、癇諸症之別?曰:狂屬陽,癲屬陰,故重陽為狂,重陰為癲。初得時辨之,癲則口吐白沫,而面白唇青,狂則否。查其形狀,凡語言罵詈,不避親疏,聲高氣粗為狂。語言呢喃,時作時止為癲。最重要者在查其目,目直而神不定為狂,目直而神時清時不清為癲。癇症有二種,一胎毒入於厥陰,多得之於童年。一由悶郁傷肝,多得之於成年。治之之法,古方雖有,但難去根。癇驚是因驚而癇。癇與風不同,風如卒然中風之類。癇時作時止,如羊角瘋之類。然風與癇皆得之於驚,此乃臟腑為熱所煎,猝逢驚恐,熱氣上逆,故在臟則為風,在腑則為癇。
問邪在大絡法宜引經之理?曰:邪不入經而流溢於大絡者(十五絡內之五臟絡曰大絡),謂之奇邪,法宜用藥餌將大絡之邪,引入在經、以便施治。緣人身之形臟,以經為斡,以絡為束,有如以骨為斡,以筋為束之理。邪中絡時,其邪雖輕,藥則難達。雖有香竄藥可以達絡,然或因熱邪,或因體虛,往往弊害立見。故不如先引絡邪,使入六經,再施相當之法,或補或瀉,邪自易出。
問逢冬作嗽之治法?曰:咳嗽之病,不一其類,逢冬必犯者最多。此症早輕暮重,脈洪者為陰素虛,及冬陽氣潛藏,陰虛陽擾而作嗽。當用鮮生地、元參以固陰,杷葉、蘆根以利肺即可。若用酸斂或宣通品,則難效。
問某君頭痛,壯熱、肢冷惡寒、口不渴,唇焦有泡、溺赤便燥,脈沉,此何症?治宜何法?曰:此症頭痛似表,肢冷惡寒似陽微,口不渴似濕。然認表,脈不浮;認陽微,脈不微;認濕,唇不滑,壯熱,唇焦有泡,溺赤便燥,乃系熱鬱於裡,蒸為壯熱。其唇焦有泡者,熱不宣也,故滋赤而便燥。其肢冷惡寒者,陽為熱鬱也。口不渴者,熱未發越也,故脈沉而不洪。法宜通里清熱,白虎承氣湯加減之:用生石膏、生軍、小枳實、知母、黃苓、川連、生草等藥。
問某君四肢厥冷作搐,脈微,系何症?治宜何法?曰:陽虛不達四肢,以致厥冷作搐,法宜助陽。附子(三錢) 陳皮(三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生薑(二錢) 半夏(三錢) 桂皮(二錢)
問某君畏冷口渴,氣促喜臥,尺寸俱大,此何病?治宜何法?曰:陽明為多氣多血之腑,若有滯熱,則有餘脈現,故經雲陽明脈大。傷寒以陰陽俱大及洪大為陽明之脈,是以陰陽俱大,系滯熱鬱於胃,兼困脾氣,陽氣不宣,則畏冷口渴氣促喜臥。法宜白虎承氣湯加減之,用生石青、小枳實、知母、生軍、甘草、粳米等藥。
問某壯男猝患氣喘汗出,脈沉,系何症?治法如何?曰:壯男猝病,非虛可知。汗出脈沉,陽明熱象。喘乃陽明之熱,蘊蒸於肺也。法宜小承氣、麻杏石膏湯加減之。
問某君頭痛身燒,飲黑糖姜水,覆被而臥,醒則汗出,頭痛解,身略熱,惟增喘,脈浮,治法如何?曰:風熱誤汗,致邪蘊於肺,故頭痛止而作喘。法宜辛涼,用生石膏、炙杷葉、鮮蘆根、甘菊、薄荷、二花、連翹等藥。
問某君脈遲緩、胸痛、嘔逆,系何症?治宜何法?曰:症系寒邪傷胃,以致胸痛,嘔逆而脈遲緩,法宜寬中溫胃,散寒降逆之劑:法半夏(錢半) 陳皮(三錢) 白朮(三錢) 厚朴(二錢) 木香(一錢) 茯苓(三錢) 生薑(三錢) 砂仁(六分) 炙甘草(一錢)。
問舒母年七十,熱病已愈,惟腰及脊骨作痛,何藥治之?曰:法宜養陰潤下活血。生軍現不可用。
問面部及頸項,起小粟作癢,宜何法治之?曰:症系風濕,法宜貯荊芥於袋中,用以擦癢,或用花露水擦之。
問外科治法,消托二者,以為何宜?曰:外科之法,雖分陰陽,往往以托法為上,不知治外科當以消法為主,托法次之。主治,分陰陽,審虛實,調氣血,為其常法。但身壯之人,雖潰亦可用消法,能使速痊。身虛者用托法,不過較消法略遲耳。消法不能離軍,托法不能離耆。主治,熱盛血虛,可以鮮生地代耆。惟金銀花,無論消托,皆當用之。
問針法補泄?曰:針法補泄,以呼吸定之為正法,以左右定之為偏法。人之五臟除脾居中權外,肺當在右,肝當在左。肝既在左,腎必屬焉。肺既在右,心必屬焉。吸則肝腎主之,故左主降。呼則心肺主之,故右主升。此左降右升之理。
婦科六則
問婦人年未五十,經血不行,腹大而動,兩脈滑動,逾十月,為疾為孕?於何證之?曰:以乳脹否為斷,乳不脹則宜舒氣活血,乳脹則宜舒氣養血。
問某婦腹大而動,經水不行,已及一年,按之腹軟,何藥治之?曰:症似氣滯,如乳不脹而脈數,宜用鬱金、杷葉、蘆根、葶藶。脈不數,則沉香、木香皆可用。惟恐臌症已成,則收效非易矣。
問某婦經水不行,已逾一月,身燒腹大,口渴思涼,其症為何?曰:太陰大傷,則脾失運化,肺失升降。如升降作用尚未全失,大小便通利,可治,不通利則不治。其口渴思涼,亦肺氣不能化液之故,與熱病之口渴思涼不同。
問康氏年逾四十,經閉已及十月,午後作燒,飲食即嘔,腹脅脹痛,青筋外露,咳嗽胸滿,口渴唇焦,身倦,便溏溺黃,此何病?治宜何法?曰:肝旺血虛,脾胃已傷,期以六月,無法醫治。
問某婦年近五旬,素日經水逾期,心常煩跳,口乾渴,頭暈,腹有條塊,脈細弱而弦,此何症?治宜何法?曰:脾氣虛弱,致失運化之力,不能運血下行,故經水逾期。血既不以時下,久留成聚,阻隔氣道,故心煩跳,乃氣不養於中焦也。口乾渴,頭暈,乃氣不能運液上達,潤咽榮頭也。脈細弱,乃脾氣不能運胃氣,使肺氣達於寸口也。脈弦,乃血聚阻隔氣道也。治法當用潞黨參、白朮為君以補脾,肉桂、陳皮為臣以化瘀,當歸、川芎為佐以潤咽榮頭,助參朮之力,用茯神、檳榔為使,茯神使當歸、白朮,以助脾氣而去心煩跳,檳榔使當歸,以燥其濕潤之性,俾專奏溫化之功,用伏龍肝為引,以土引藥入脾。
治經血不調,趕前帶下,善後丸藥方:西洋參(一錢) 生牡蠣(六錢) 真阿膠(三錢) 粉丹皮(三錢) 白朮(錢半) 杭白芍(六錢) 白(敗)龜板(六錢) 生鱉甲(六錢) 全當歸(四錢) 川芎(三錢) 建曲(四錢) 炒麥芽(三錢) 楂炭(四錢) 桃仁(四分) 火麻仁(四錢) 金斛(六錢) 鬱金(四錢) 鮮生地(四兩) 雞血藤膏(八錢) 蓋母膏(八錢溶化) 鮮藕汁(四兩) 以上各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錢半,空心服之。
兒科二則
問某兒年二歲,尿道不通,小便及腎囊皆腫,以田螺法治之,愈腫,此何病?治宜何法?曰:濕熱下注,壅塞不通,現情甚危,西法較速。中法用田雞活剝其皮,而以皮貼於腫部。內服利水藥,略佐升提。
問某女年十歲,口渴齒枯,唇白焦,舌華,便燥溺短,腹痛,目微赤,四肢串痛,足不能行,身皮甲錯,此何病?治宜何法?曰:滯熱日久,胃液大傷,正氣已虛,攻之不可,補之不能,危險有日,不可治矣。
論藥
論藥之性,宜審氣之厚薄,味之甘辛,質之輕重,及生長之時候,然後定寒熱,評功能,則乾鮮炮製,不學可知,其變化及相畏,相反,相助,皆不離生克之理,亦不問可知。若不察其本,僅記某藥寒、某藥熱,或畏某藥,或喜某藥,或反某藥,及某藥治某病。不特不能知變化性能,設執一書中未載之草木或金石,問治何病,必膛然無所答。
觀藥品芳腐之濃淡,則氣之厚薄分,辨甘辛之輕重,則味之厚薄定,察質地結合之空密虛實,則體量之輕重知。
藥味之性,因干、鮮而多不同。石斛干、鮮尚不甚差,人參、生地則不然。石斛干、鮮色俱黃,人參干則色微黃,鮮則色白潤。生地干則色純黑,鮮則色黃白。石斛色不變,故性亦不變。人參、生地色既異,性豈能同乎?有如人乳,鮮則色白,其性平。經日曝則色紅,其性大熱,即此理也。
凡藥皆俱毒性,人第知黃耆、生地為上品,然投黃耆於病溫者,投生地於虛寒者,或血寒者,實足以殺之。砒石、水銀,人皆知為大毒,然投砒石於脾寒者,投水銀於骨中毒者,立收起死回生之效。故有病必須服藥,無病萬不可服藥,蓋無藥不毒,以毒攻毒則利人,無毒招毒則禍人也。
問軍咀、軍炭,各於何種病為宜?曰:凡血瘀者宜用咀,停滯者宜用炭。
問半夏之效用?曰:升降疏轉陽氣。
問溫病痧疹,有用桃仁泥或不用之別,何也?曰:凡色不正,血未暢行者,宜用桃仁泥。
用藥於小節亦宜慎
醫者用藥,往往苦寒而加甘寒,或甘寒而加苦寒,皆由佐使不甚得法。例如有濕,則二冬不可用。陰虛無濕,則苓連不可用。否則佐使小失,雖服者未必增病,亦於愈期之遲速有關(某醫慣將生地、二冬、芩、連等藥,同方並用,因發此訓)。
中藥與西藥
中藥與西藥不同,有志之士,恆主用制西藥法以制中藥,用意固善。但西藥吾雖不知,以理度之,皆取其一種質,或一種液而已。中藥則不然,以氣之芳臭,色之黑白,味之甘鹹,質之輕重,液之多寡,而定其功用。若以西法提取之,則成分已差,效用必異,變中藥為西藥,殊不易也。然西藥若未經提取,亦未嘗不可為湯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