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須知醫之所以然,是編有正論,有翻論,有從治,有逆治,有外治,有內治,皆理之所以然也。果能爛熟胸中,自下手無弊。若拘拘於成方,則末矣。
蒙醫入手,要使脈理分明,病症雖有變化,而脈理之虛實寒熱,固確有可據也。線索在手,奏刀砉然,何往而不可乎?
是編就所見所治之症言之。其所未見者,尚多也,然脈理在我,雖所未見之症,其虛實寒熱,亦在於我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治病者亦當如是耳。
是編脈病藥味,同在數句之中,一診脈即知病,一知病即知藥,取其易於成方耳。本為蒙醫而設,不得不然也。
是編重重疊疊處甚多,閱之令人噴飯,然為蒙醫而設,不得不爾。即反覆告誡,猶恐其不知,故語多重覆,不敢以簡為貴也。
是編見症即錄,略無統紀,略無次序,然到處皆有病,到處皆有脈。到處皆有藥,雖無統紀次序,而病症能出脈理之外乎?是脈理固軍中之旗鼓也。守而勿失,斷無賁軍之將矣。
時下之症,或傷寒,或時氣,病雖不同,而用藥則同,以氣運所至,人不得而改也。亦有時下之症,或吐血,或咳嗽,有新得而然者,有久病而然者,病雖同而用藥大異,是又氣運不得而拘也。運用之妙,在於一心,豈可膠柱而鼓瑟乎?
藥味該有多少,只在顛倒勻和耳。看似相類,實不相類,以人身氣血各有攸當也。
牛黃散、紫金丹,本為嬰童而設。然大人之症,往往相類,有用作引子者,有用作線索者,人雖不同,理只一貫耳。(極仕之人,用時不過以一錢為度,假兩回吃。其人如或素弱,用時只以一分二分為率,便可以治病,不可過也。)
古今氣運有數,十年一變者。道光年間,吳又可《瘟疫論》最行,咸豐年間,便有不行,以其偏於清利,全無溫補也。如今氣運,又以除風利氣為主,化痰清熱為輔,目下甚行,過此以往,吾不敢知也。是又吳又可《瘟疫論》之類耳,然補偏救弊,亦古人所不禁也。易窮則變,變則通,羲文之所以終於未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