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諸疾,與常人殊故治法亦異,子居母腹,藉母氣固之,母氣不順子不得安, 必有墯落之患,子氣既損,母氣亦傷,治之者,或僅護胎孕,不敢攻疾,或亟於治疾, 不顧子氣,致子毋交損,大小殞亡,慘烈之禍,於此為甚,素問曰:婦人重身, 毒之何如,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大積大聚,可犯之也,衰其大半而止, 夫大積大聚,病之重者,苟不亟治,立見危迫,故必毒之,使邪去而孕安, 然恐藥勢太過,正氣易傷,故衰其大半,即止不治,古人立法,動出萬全, 不可不究也。 懷妊之後,必患惡阻,惡阻者,謂惡心阻其飲食也,由於經脈既閉,藏氣不宣, 津液停淤,水濕為患,故其候四肢沈重,惡食嘔吐偏嗜一物,頭痛眩暈多臥少起, 若面色如故,脈象和平此不須醫,但調其飲食,適其寒溫,緩緩可愈, 其甚者大嘔吐血,食飲不下,寒熱往來,心中憒悶惡聞食臭,肢節疼痛,疲怠自汗, 色萎肢瘦,勢若危殆,或施治不善,逆其胎氣,致暴作吐下困頓欲絕, 則宜服橘皮茯苓湯。 橘皮茯苓湯,橘皮〔一錢〕、茯苓〔二錢〕、蘇梗〔八分〕、歸身〔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炒〕、砂仁〔五分〕、生薑〔搗去汁三錢〕、青竹茹〔八分〕、炙甘草 〔五分〕,作一服。 三四服不愈,宜半夏茯苓湯,三五服必愈。 半夏茯苓湯,半夏茯苓〔各三錢〕、乾地黃生薑〔各二錢五分〕、 橘皮旋覆花細辛人參甘藥芎藭桔梗甘草〔各一錢七分〕,十二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分三服,若客熱煩渴,去細辛,加前胡知母〔各一錢七分〕,若冷痢者, 去乾地黃加桂心〔一錢七分〕、熬服後,忌生冷醋滑油膩等物,見千金方。 妊娠傷寒,以安胎為主,無犯胃氣,不可妄汗吐下,泄利小便,其候輕者,頭痛煩熱, 宜芎蘇飲。 芎蘇飲,芎窮紫蘇葉白芍藥白朮麥門冬陳皮乾葛〔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 〔三片〕、蔥白〔三莖〕,十味,作一服,見東醫寶鑑,甚者,壯熱不解,欲汗之, 宜蔥白湯。 蔥白湯,慈白〔十莖〕、生薑〔六錢〕,二味、以水一升,煮五合,作二服。 見千金方。不解,宜拭身法。 拭身法,麻黃〔二兩六錢〕、竹葉〔三合〕、石膏〔一升為末〕,三味, 以水二升六合,煮取一升去滓,冷拭身體,以故布掩頭額心胸,燥則易之,見千金方, 熱病者,宜豆豉湯。 豆豉湯,豆豉〔三合〕、蔥白〔一兩六錢〕,二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分三服, 取汗,見千金方。 大煩熱,宜葛根汁飲解之。 葛根汁飲,葛根汁〔六合〕,分三服,間四刻許,進一服,見千金方。 皆須用固孕法,以安其孕。 固孕法,取虌中黃土,水和塗臍,乾復塗之,見千金方。 又方,萍朴硝大黃蛤粉藍根等分貼臍上,見得效方。 妊娠煩懣悶瞀,謂之子煩此由痰濕堙鬱,熱氣薰蒸,上焦之氣,不得流暢,熱鬱過甚, 則胎動漏下,宜竹瀝湯。 竹瀝湯,竹瀝〔三合〕、麥門冬防風黃芩茯苓〔各一兩〕,五味,以水一升,煮六合, 分三服,日一,見千金方。 中風口噤,項背強直,筋脈拘攣發搐不止,痰盛昏迷或時作時止,名曰子癎, 宜四物湯,量加驅風逐飲之藥,甚則宜羚羊角湯。 羚羊角湯,羚羊角〔鎊〕、棗仁獨活五加皮〔各一錢二分〕、 防風薏苡仁當歸芎藭茯神杏仁〔各七分〕、甘草木香〔各五分〕、生薑〔三片〕, 作一服。 見醫學正傳 若因冬月,外感風寒,壅於肺絡,內風煽熾,故痰氣升逆,昏迷不醒,手足筋脈拘攣, 右手脈閉,左手脈數而濇,妊娠已七八月之間, 症屬子癎先用開肺氣清肝風之品以救之,宜鉤籐生地竹瀝飲。 鉤籐生地竹瀝飲,鉤籐〔三錢後入〕、大生地〔三錢酒炙〕、炒當歸〔三錢〕、 炒白芍〔二錢〕、明天麻〔一錢煨〕、川芎〔一錢五分〕、川貝母〔一錢去心〕、 製半夏〔一錢五分〕、蘇梗〔一錢〕、陳皮〔八分〕、川朴〔七分薑汁炒〕、 桔梗〔二錢〕、竹瀝三茶匙沖服,一劑不效,再服一劑。 若服前方,拘攣發搐減輕,痰去人稍明白者,用滋木清熱以息風,宜竹茹阿膠湯。 竹茹阿膠湯,青竹茹〔薑汁浸二錢〕、阿膠〔蛤粉炒二錢〕、炒當歸〔三錢〕、 黑山梔〔八分〕、大生地〔四錢〕、生白芍〔二錢〕、川芎〔一錢〕、 明天麻〔一錢煨〕、石決明〔三錢煆〕、陳皮〔八分〕、焦朮〔二錢〕, 右十一味,為一劑。 水腫脹滿,謂之子腫,其候或遍身浮壯,或手足攣腫,或肚腹壅大,高過心胸, 氣逆喘急,甚則損胎,此因水氣過甚,正氣不化,溢於皮肉,輕者產後即愈, 不必施治,甚者宜鯉魚湯。 鯉魚湯,鯉魚一頭〔重十兩〕、白朮生薑〔各一兩六錢〕、芍藥當歸〔各一兩〕、 茯苓〔一兩三錢〕,六味,以水四升,煮魚熟澄清,取二升六合內藥, 煎取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或苓朮湯。 苓朮湯,茯苓白朮〔各一兩三錢〕、黃芩杏仁〔各一兩〕、旋覆花〔三錢〕,五味, 以水二升,煮八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小水淋痛,謂之子淋,此由下焦氣化壅閉不行,故水道不剎,鬱而為痛, 宜葵子散解之。 葵子散,冬葵子赤茯苓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見金匱要略。 若使閉不通者,謂之轉胞,乃胎氣陷下,壅遏過甚氣道梗阻,故水不得通, 虛人多有之宜參朮飲。 參朮飲,人參白朮半夏陳皮芎藭當歸芍葵藥地黃〔各一錢〕。 甘草〔五分〕、生薑〔三片〕,作一劑,服後探吐之。見丹溪心 法,甚者宜腎氣丸。 腎氣丸,熟地〔八兩〕、山茱萸〔四兩〕、山藥〔四兩〕、丹皮〔三兩〕、茯苓 〔三兩〕、澤瀉〔三兩〕、附子〔一兩製〕、肉桂〔一兩〕, 丸如桐子大每服十王九米飲下,見金匱要略。 若遺溺者,白薇散主之。 白薇散,白薇芍藥各等分為末,酒服一錢,見千金方。 久嗽不止,謂之子嗽,此外感風寒也,甚則動胎,宜百合湯。 百合湯,百合〔三錢〕、紫苑〔一錢〕、貝母〔一錢〕、白芍〔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前胡〔五分〕、茯苓〔二錢〕、桔梗〔一錢五分〕、 蘇葉〔五分〕,九味,作一服。 下痢赤白,謂之子痢,其候腹中疼痛,裏急後重,不得以尋常治法施之,宜薤白飲。 薤白飲,薤白〔三合〕、石榴皮黃連各〔六錢〕、阿膠〔一兩〕、 地榆〔一兩炙〕,以水二升,煮六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注下不止,宜膠艾湯。 膠艾湯,阿膠艾葉石榴皮各〔六錢五分〕,以水二升,煮六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下膿血,宜白朮湯。 白朮湯,白朮當歸黃芩各〔三錢〕,作一服,見醫學正傳。 寒熱往來,一日一作,或間日一作,若有定期,謂之子瘧,發當夏秋,宜香薷保安湯。 香薷保安湯,香薷〔八分〕、柴胡羌活各〔五分〕、陳皮〔六分〕、白朮〔二錢〕、 黃芩〔一錢〕、炙甘草〔四分〕、當歸〔一錢五分〕、生薑〔一片〕、棗〔二枚〕, 作一服。 在冬春,宜驅邪湯。 驅邪湯,白朮藿香砂仁茯苓〔各一錢〕、橘紅草果〔各八分〕、甘草〔五分〕、薑 〔三片〕,作一服, 見丹溪心法。胸滿腹脹,氣逆上千,謂之子懸,此由中焦氣結之故,多得之憤鬱驚惶, 宜紫蘇飲。 紫蘇飲,紫蘇葉〔一錢五分〕、人參大腹皮芎藭陳皮白芍當歸各〔一錢〕、甘草 〔五分〕、薑〔三片〕、蔥〔三莖〕,作一服。 或蔥白湯。 蔥白湯,蔥白〔二十莖〕,以水一升五合,于銀石器內,煮取半升,頓服,并食蔥, 見婦人良方。 若心痛者,宜竹皮湯。 竹皮湯,青竹皮〔三合〕,以酒六合,煮三兩沸,頓服,見千金方。 腹痛者,宜芩朮湯。 芩朮湯,黃芩〔一兩〕、芍藥〔一兩三錢〕、白朮〔六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 分三服,見千金方。 腰痛者,大豆酒主之。 大豆酒,大豆〔三合〕,以酒三升,煮取六合,頓服,見千金方。 妊娠下血,謂之漏胞,甚則崩決不止,陰氣不固,熱動於內,傷其脈絡,故營血內溢, 血盡則死,宜地黃飲。 地黃飲,生地黃〔二兩六錢〕,清酒一升,煮三沸,去滓,頻頻服之或入雞血少許, 見千金方。 或地黃散。 地黃散,乾地黃搗末,酒服三指撮許,三服搓,見千金方。 若胎動不安,腹痛繞臍,腰背皆痛,卒有所下或叫號口噤,四肢厥冷者,宜艾葉湯。 艾葉湯,艾葉阿膠芎藭當歸〔各一兩〕、甘草〔六錢〕,以水二升六合,煮一升, 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因交合而動胎者,宜八物膠艾湯。 八物膠艾湯,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芎藭〔一錢五分〕、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二錢〕、乾地黃〔三錢〕、阿膠〔二錢〕、艾葉〔八分〕,見醫學入門。 因飲酒而傷者,宜黃芩湯。 黃芩湯,黃芩白朮當歸砂仁〔各一錢〕,作一服,日二,見得效方,因喜怒而傷者, 宜佛手散。 佛手散,當歸〔五錢〕、川芎藭〔三錢〕,作一服,丹溪心法, 因鬱悶而傷者,宜蔥白湯,見前子懸下。 因勞役而傷者,宜安脈湯。 安脈湯,人參白朮〔各二錢〕、當歸〔一錢五分〕、阿膠〔三錢〕、炙甘草陳皮 〔各五分〕、芎藭〔一錢〕、兔絲子黃耆〔各一錢五分〕、杜仲〔二錢〕, 因跌墮而傷者,宜續杜丸。 續杜丸,續斷杜仲〔各二兩〕,棗肉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見醫學入門。 若腰痛損傷,下血不止,宜馬通湯。 馬通湯,馬通汁〔三合〕、乾地黃阿膠〔各一兩三錢〕、當歸文葉〔各一兩〕, 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內馬通汁,及膠合烊,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胎奔上搶心危急之候,宜艾葉地黃湯。 艾葉地黃湯,艾葉〔一兩〕、阿膠芎藭芍藥甘草當歸〔各六錢〕、乾地黃〔一兩參錢〕 ,以水一升六合,煮取一升,內好酒一升,內膠令消, 分三服,見千金方。 甚者,血從口出,逆不得息,宜蟹爪湯。 蟹爪湯,蟹爪〔三合〕、甘草桂心〔各三錢〕、阿膠〔六錢〕,以東流水三升, 煮一升,內膠分二服,口噤不能服者,格口灌之,藥下便活也,生胎即安,死胎即下, 見千金方。 若因毒藥攻胎,胎動欲墮,血逆衝心,悶亂喘促,大汗不止者,宜白扁豆散, 以解其毒。 白扁豆散,白扁豆為末,新汲水調下二三錢,口噤者斡開灌之,見得效方若因高取物, 胞系有傷兒啼腹中,則令妊母曲身,向地拾物,須臾即止。 若腹中作鐘鳴聲者,取鼠穴中土噙之。 八九月瘖不能言者,不須治之產後即愈。 凡胎動,無故而動,及體素羸弱者,乃衝任脈虛不得固攝,當大補之腹痛者, 宜行其氣,損傷者,宜行其血,餘各因共所由治之。 未及期而產,謂之半產即墮胎也,損氣耗血,甚於正產,二三月猶輕, 六七月為長重,譬之果未熟而強摘之,其根蒂必傷也故凡半產,當與正產同其調養, 而尤加意焉,宜因其所傷而補益之,以善其後,前列諸法,皆可參用,若輕易視之, 則一次半產,後遂習以為常,不得謂非失治之過也,半產後,治疾之法,與正產稍異, 蓋正產惡露多,半產惡露少也,若有肢痛等疾,宜溫補之逐瘀破血之藥,用宜審察, 若數日後大熱而渴,面紅眼赤,欲飲涼水,晝夜不息,此大虛也,寒涼下咽, 即死不治,宜當歸補血湯。 當歸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二錢〕,水煎作一服,見內外傷辨, 若血崩不止者,宜攝陰湯。 攝陰湯,黃耆〔五錢〕、阿膠〔三錢〕、歸身〔二錢〕、白朮〔二錢〕、甘草 〔二分炙〕、稷櫚皮〔一錢炙〕、烏賊骨〔一錢五分炙〕、荊芥〔一錢炒〕,其他諸症, 並詳正產,相時度勢,消急用之,未可拘泥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