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產孕集 卷下 第十三章 去疾第十三

清·张曜孙
来源:重订产孕集

產後治疾,當以溫補為主,去瘀次之,千金方論曰:婦人產訖,五藏虛羸,惟得將補, 不可轉瀉,若其有病,不須駃藥,若行駃藥,轉更增虛,就中更虛,向生路遠, 朱彥修曰:胎前毋滯,產後毋虛,亮哉斯言,不易之法也,而方今醫者,用法多殊, 陽虛發熱,妄用放降,氣遊作喘,謂之痰火,豈未見千金諸說耶, 朱氏為滋陰降火之祖,而於產後大熱亦用乾薑,雖說理未明,而用法則合, 而宗其說者,并此而背之,可異也已。 脈經曰:產後之脈,洪實不調者死,沉微附骨者生,又曰:沈小者生, 實大堅強急者死,蓋產後當虛,沈小而微,虛寒之象也,當虛反實,則陰陽相并, 氣血瞀亂,素問所調氣并則無血,故脈象反盛,猶之其藏之脈,多屬堅強, 絕無生意者也,知脈理則知治法,知治法則知病情矣。 大凡產後諸疾,虛寒者十之六七,瘀滯半之,內傷外感又半之, 而總不外溫補二法,常有之候,曰惡露不行,曰發熱,曰尿血,曰無乳汁, 曰頭腦心腹腰筋痛,曰嘔逆曰淋瀝,曰遺溺,曰泄痢,曰便秘,曰陰腫痛癢, 曰交骨不合、其甚者曰傷寒,曰中風,曰浮腫,曰虛勞,凡此數者, 世俗犯之有終身不愈者,至中風虛勞,多歸不治,由古法久廢,下士多愚, 非必死之症也。 惡露之後,產後下血過少,腹滿而脹,痛引少腹,牽掣腰背,宜加味生化湯。 生化湯,加澤蘭〔二錢〕、延胡〔一錢五分〕、益母草〔三錢〕, 甚者逆搶心胸,手足厥冷,脣乾腹大,短氣促喘宜甘草湯。 甘草湯,甘草芍藥桂心阿膠〔各一兩〕、大黃〔一兩三錢〕,以東流水三升, 煮一升內膠,令烊,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敗血不下,成塊作痛,俗謂之兒枕痛,乃血瘕也,宜失笑散,立效散。 立效散,五靈脂為末,每服二錢溫盾調下,見局方。 古鐵酒。 古鐵酒,古鐵〔五錢〕,火燒令赤,以酒三合,入焠之溫服,見千金方。 烏賊骨湯冶之。 鳥賊骨湯,鳥賊骨〔三錢〕、桃仁〔二錢〕、當歸芎藭芍藥阿膠〔各一錢五分〕、 肉桂〔五分〕、五靈脂〔一錢〕,作一服。 產後發熱,其候大熱煩躁,晝輕夜重,或譫語神昏,脈虛大者虛也,宜當歸補血湯, 腹內痛,有塊者瘀也,宜生化湯〔方見調攝篇〕感冒者,宜補虛加乾薑湯。 補虛湯,加乾薑〔一錢〕,作一服,見丹溪心法。 四物炮薑湯。 四物炮薑湯,芎藭〔一錢五分〕、芍藥〔二錢〕、乾地黃〔三錢〕、 炮薑〔二錢〕、當歸〔三錢〕。 若因蒸乳而熱者,乳必脹痛,去乳汁即愈,若往來寒熱者,宜柴胡湯主之。 柴胡湯,柴胡〔八錢〕、黃芩人參甘草〔各一兩〕、生薑〔六錢〕、 大棗〔十二枚〕、半夏〔三合〕,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三服 見千金方。 新產無乳,其故有二,陽虛陰盛,無以化之,營血不得溫升,故不能生乳, 體素羸弱者,多有之,舊說所調血虛無乳者,即此候也,宜益陽以化陰,溫經以通絡, 宣營湯主之。 宣營湯,當歸黃耆阿膠〔各三錢〕、人參〔五錢〕、芎藭芍藥〔各二錢〕、 川貝母〔一錢〕、炮薑〔一錢〕、紅花甘草〔各五分〕,十味作一服。 氣滯血阻,脈絡不通,乳道壅閉,亦無乳,宜豬蹄湯。 豬蹄湯,豬蹄〔二枚〕、通草〔二兩〕,只清酒三升,浸之加水一升, 煮一升飲之,見千金方,達生編無通草,加生黃耆〔一兩〕、當歸〔五錢〕、 白芷〔五錢〕名通脈湯。 或貝母湯主之。 貝母湯,貝母〔一錢五分〕、連翹〔二錢〕、當歸川芎藭〔各二錢〕、 桔梗白芷〔各一錢〕、赤芍、川續斷〔各一錢〕、紅花〔五分〕, 頭痛者,血虛也,其候痛連巔頂,掣引腦頂,緊急欲死,厥陰少陽陽明之脈,會於巔, 絡於額,貫於腦,驟亡其血,脈絡不安,故震動而痛,宜小補血湯。 小補血湯,川芎藭〔三錢〕、黨參〔一兩〕、阿膠〔五錢〕、生薑〔二錢〕, 即少挾風邪,不可發散,宜一奇散主之。 一奇散,川芎藭當歸〔各二錢〕、荊芥穗〔一錢〕,作一服,見東醫寶鑑。 心腹疼痛,多由血瘀氣結,挾寒而起,宜芎歸理中湯。 芎歸理中湯,芎藭〔一錢五分〕、當歸黨參白朮〔各三錢〕、炮薑枳實〔各一錢〕、 桃仁〔一錢五分〕。 若虛羸而腹痛,少氣不得息,少腹拘急,牽引腰背,不能飲食者,宜內補當歸建中湯。 內補當歸建中湯,當歸〔一兩三錢〕、芍藥〔一兩六錢〕、甘草〔三錢〕、 生薑〔二兩〕、桂心〔六錢〕、大棗〔十八枚〕,以水三升, 煮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腰痛者,下焦虛寒,血滯不行,也宜續斷飲。 續斷飲,續斷〔三錢〕、當歸阿膠〔各二錢〕、杜仲〔三錢〕、桃仁延胡 〔各一錢五分〕、肉桂〔五分〕。 脅痛者,肝虛也,宜四物乾薑湯。 四物乾薑湯,當歸乾地黃芍藥〔各三錢〕,川芎藭乾薑〔各一錢五分〕、 棗〔五枚〕。 冬月產後臍下痛者,宜羊肉湯。 羊肉湯,羊肉〔四兩〕、當歸陳皮〔各二兩〕、生薑〔一兩〕,水一升, 酒五合,煮八合,分三服,見醫學正傳。 嘔逆之候,腹脹滿悶,食入即吐,此敗血瘀阻,胃氣不降也,宜抵勝湯。 抵勝湯,赤芍藥半夏澤蘭人參陳皮〔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薑〔七片〕, 作一服,見醫學正傳。 淋瀝遺溺,由於下焦虛寒,或產理不順,妄用膠法,損傷府絡,宜桑螵蛸散。 桑螵蛸散,桑螵蛸〔十五枚〕、鹿茸黃耆〔各一兩五錢〕、牡蠣人參赤石脂厚朴 〔各一兩〕,治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見東醫寶鑑。 鹿角霜飲。 鹿角霜飲,鹿角霜〔五錢〕、熟地黃〔八錢〕、黨參黃耆〔各三錢〕、 韭子〔一錢〕、肉桂〔一錢〕、兔絲子〔二錢〕, 損者,宜參朮膏。 參朮膏,人參白朮黃耆〔各二斤〕、熬膏每服二錢,米飲下,見丹溪心法。 或參朮飲,然宜速治,緩則無及矣。 參朮飲,人參〔二錢五分〕、白朮〔二錢〕、黃耆〔一錢五分〕、 陳皮桃仁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以豬羊脬〔一個〕,煮湯入藥再煎,去滓, 作一服,見丹溪心法。 尿血者,血隨溺下,滲瀝不已,甚則溺孔作痛,宜竹茹湯。 竹茹湯,竹茹〔六合〕、人參芍藥桔梗芎藭當歸甘草桂心〔各三錢〕、 乾地黃〔一兩三錢〕,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渴,或淋而渴者,宜竹葉湯。 竹葉湯,竹葉〔一升〕、生薑半夏〔各一兩〕、大棗〔十四枚〕、小麥〔二合〕、 甘草茯苓人參〔各三兩〕、麥門冬〔一兩六錢〕,以水三升, 煮竹葉小麥,取二升,內藥,直煮取九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產堆泄痢,多因脾虛感寒,其候雜下五色,或赤白膿血,日十數行,腹痛困頓, 宜芍藥湯。 芍藥湯,芍藥乾地黃〔各一兩六錢〕、甘草阿膠艾葉當歸〔各六錢〕,以水二升, 煮八合,內膠,分三服,見千金方。 甚者,桂蜜湯。 桂蜜湯,桂心甘草〔各六錢〕、乾薑〔六錢〕、附子〔三錢〕、蜜〔三合〕、 當歸〔一兩〕、赤石脂〔三兩〕,以水六升,煮一升,內蜜,煮數沸, 分三服,日一,見千金方。 禹餘糧湯。 禹餘糧湯,禹餘糧〔五錢〕、白朮乾薑〔各二錢〕、黨參〔一兩〕、茯苓〔三錢〕、 陳皮川芎藭〔各一錢〕、炙甘草木香〔各一錢〕,分二服, 久不已者,宜豆麥飲。 豆麥飲,大豆微熬,小麥蒲黃〔各三合〕、吳茱萸〔一合〕,以水三升,煮一升。 分三服,見千金方。 泄瀉者,宜安中湯。 安中湯,白朮〔二錢〕、當歸黨參〔各二錢〕、炙甘草陳皮砂仁麥芽〔各一錢〕、 生薑〔七片〕、大棗〔五枚〕。 或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黃耆〔一錢〕、人參白朮當歸〔各五分〕、甘草〔三分〕、 陳皮升麻〔各四分〕、柴胡〔五分〕、薑〔三片〕、棗〔三枚〕, 作一服, 見脾胃論。 便秘不通,多由津虧之故,或誤發其汗,陽泄於外,胃氣不降,宜澤府湯。 澤府湯,阿膠當歸〔各三錢〕、桃仁麻仁〔各二錢〕、黨參〔三錢〕、 紅花〔五分〕。 降胃湯。 降胃湯,人參陳皮〔各一錢〕,作一服。 陰腫痒痛,木鬱下陷也,宜溫肝湯。 溫肝湯,柴胡白芍川芎〔各一錢〕、當歸首烏白朮苡仁〔各三錢〕、蔥白〔七枚〕, 外以蛇床子煮湯熏洗之。 交骨不合,陽氣大虛也,宜十全大補湯。 十全大補湯,人參茯苓白朮〔各二錢〕、乾地黃黃耆當歸〔各三錢〕、白芍川芎 〔各一錢五分〕、肉桂〔一錢〕、甘草〔五分〕 或加味芎歸湯〔方見前〕。 產後傷寒,治法與產前同,產前宜安,胎產後宜補血,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柴胡〔三錢〕、黃芩〔一錢〕、人參半夏〔各一錢〕、 甘草〔五分〕、薑〔三片〕、棗〔二枚〕,作一服,見醫學入門。 若因傷寒時疾,熱入血室者,宜小柴胡加桃仁五靈脂湯,小柴胡湯,加桃仁五靈脂 〔各一錢〕。或柴胡地黃湯。 柴胡地黃湯,柴胡地黃丸〔各三錢〕、人參半夏黃芩〔各二錢〕、甘草〔五分〕、 薑〔三片〕、棗〔二枚〕,作一服,,見得效方。 熱渴者,熟地黃湯。 熟地黃湯,栝蔞根〔三錢〕、人參麥門冬〔各一錢五分〕、熟地黃〔一錢〕、 甘草〔五分〕、糯米〔百粒〕、薑〔三片〕,見得效方。 人參當歸飲治之。 人參當歸飲,人參熱地黃當歸白芍藥麥門冬〔各一錢〕、桂皮〔五分〕、 青竹葉〔十片〕、粳米〔一合〕、薑〔三片〕、棗〔二枚〕,見醫學入門。 中風之候,舌寒唇急,手指振動,甚則牙關緊急,手足瘈瘲,背項強亙一身皆重, 或痛或癢,嘔逆直視,角弓反張,名曰蓐風,此因虛氣冷濕,及勞傷所為, 千金方論曰:凡產後諸風,不得用毒藥,不得發汗特忌吐利,犯之必死, 蓋陽虛陰憊之候,中氣未定,乙木不得溫升,鬱而生風,播煽藏府,外則風冷襲之, 束其皮腠表氣壅遏,激烈愈增,內外交煽,津液消亡,筋脈攣縮,故手足瘈瘲, 牙關緊急,項背強直,角弓反張,諸症作焉,較之尋常中風之候,其甚十倍, 治亦如之,非可忽略為也,千金大豆紫湯。 大豆紫湯,大豆〔二升〕、清酒〔三升〕,以鐵鐺猛火炒豆焦,令煙出, 以酒沃之,去豆服三合一日盡之,見千金方。 獨活湯,獨活〔五兩三錢〕、大豆〔二升〕、舊酒〔三升〕,以漬獨活再宿, 若急用,微火養今減一升,另炒大豆焦,以此沃之,去豆,分五服,日三夜二, 見千金方。 華陀愈風散分。 華陀愈風散,荊芥炒為末每服〔三錢〕、豆淋酒調下,見得效方按豆淋酒, 即上大豆紫湯,每服一合。 海藏防風當歸散。 防風當歸散,防風當歸芎藭熟地黃〔各二錢五分〕、作一服,見東醫寶鑑。 皆精當可用,若中柔風者,舉體疼痛,自汗出,宜獨活當歸湯。 獨活當歸湯,獨活〔二兩六錢〕、當歸〔一兩三錢〕,以洒二升六合,煮取一升三合, 分四服,見千金方。 若夏秋,宜用浴法。 浴法,鹽〔一升六合〕、雞毛〔一把燒作灰〕,以水三斗三升,矣鹽作湯, 內雞毛奴浴之,見千金方。 產後浮腫,乃大虛也,脾恃中氣以運陰陽,中氣者陽氣也,產後亡血,陽氣大虛, 脾無所恃,失轉運之正,水氣停蓄,津液阻梗,木鬱於左,無升達之力金遊於右, 無下行之路,氣位壯上水,位於下,肺不降則水上逆,肝不升則氣下陷, 上逆則腫頭目,下陷則腫肚腹,四肢者,諸陽之本,脾之所屬也,血亡陽散, 失所依附,漁於四末,而水濕隨之,怒所泄越,故壅阻而為腫,前人論此, 謂惡血流入四肢,夫惡血淤滯,能為痿痹,而不為浮腫,淺小之見,無足深辨, 前人諸方,精者絕少,宜馭中湯。馭中湯,黃耆人參白朮〔各五錢〕、茯苓當歸 〔各三錢〕、炙甘草〔一錢〕、陳皮〔一錢〕、苡仁〔一兩〕、肉桂〔一錢〕、生薑 〔三錢〕、大棗〔十二枚〕,作一服。 小腎氣湯。 小腎氣湯,熟地黃當歸人參〔各三錢〕、澤瀉〔一錢五分〕、白朮〔五錢〕、 熱附子〔二錢〕、肉桂〔一錢〕、茯苓〔三錢〕,作一服。 若因中風而腫者,宜大豆酒治之。 大豆酒,大豆〔一升〕,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半,去豆,更煎減半升,內白朮 〔二兩六錢〕附子〔一兩製〕獨活〔一兩〕生薑〔二兩六錢〕添水三升,煮二升, 內好酒〔一升六合〕再煎,取一升五合,分五服,見千金方。 產後虛勞,名曰蓐勞,其候乍起乍臥,飲食不化,時作咳嗽,目昏頭痛,口渴盜汗, 寒熱往來,喘乏自汗,少氣驚悸,此古攝養不善,內傷七情,陽陷陰逆,升降倒置, 藏府交病,表裹均虧,誤用寒涼,即死不治宜羊肉湯。 羊肉湯,羊肉〔一斤去脂〕、當歸桂心甘草〔各六錢〕、芎藭〔一兩〕、 芍藥生薑〔各一兩三錢〕、乾地黃〔一兩六錢〕,以水五升,先煮羊肉取二升三合, 內藥,煮取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豬腎湯。 豬腎湯,豬腎〔一具去脂四破之〕、香豉〔用綿裹〕、白粳米、蔥白〔各三錢〕, 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任意服之,見千金方,或加當歸人參〔各六錢〕, 見廣濟方。 羊肉黃耆湯、 羊肉黃耆湯,羊肉〔十兩〕、黃耆〔一兩〕、大棗〔三十枚〕、茯苓甘草、 當歸桂心麥門冬乾地黃芍藥〔各六錢〕,以水六升,煮羊肉,取三升, 內諸藥,共煮六合,分三服,一日盡,見千金方。 鹿肉湯。 鹿肉湯,鹿肉〔一斤武兩〕、乾地黃甘草芎藭黃耆芍藥麥門冬茯苓〔各六錢〕、 人參當歸生薑〔各三錢〕、半夏〔三合〕、大棗〔二十枚〕, 以水八升,煮肉取四升,內藥,取一升六合,分四服,見千金方。 當歸芍藥湯,消息治之。 當歸芍藥湯,當歸〔一兩二錢〕、芍藥人參桂心生薑乾地黃甘草〔各三錢〕、 大棗〔二十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流汗不止者,宜鯉魚湯。 鯉魚湯,鯉魚〔十兩〕、豉蔥〔各三合〕、乾薑桂心〔各六錢〕, 以水三升煮魚,取二升內藥,煎六合去滓分二服,見千金方。 虛煩者,人參湯。 人參湯,人參當歸麥冬乾地黃桂心〔各三錢〕、大棗〔二十枚〕、粳米〔三合〕、 芍藥〔一兩三錢〕、淡竹葉〔一升〕,以水四升,先煎竹葉及米, 取二升六合,內藥,煮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甘竹茹湯。 甘竹茹湯,甘竹茹〔三合〕、人參〔三錢〕、茯苓甘草〔各六錢〕、黃芩〔一兩〕, 水二升,煮六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兼見大熱者,宜知母湯。 知母湯,知母〔一兩〕、芍藥黃芩〔各六錢〕、桂心甘草〔各三錢〕, 水二升,煮八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胸中並氣者,宜薤白湯主之。 薤白湯,薤白半夏甘草人參知母〔各六錢〕、石膏〔一兩六錢〕、栝蔞根〔一兩〕、 麥門冬〔一合五芍〕,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合,分五服,見千金方。 若因交合過早,勞損下血者,宜熟地黃湯。 熟地黃湯,熟地黃〔一錢五分〕、當歸蟹爪鹿角膠男子倱襠〔燒存性各一錢〕、 伏龍肝〔七分〕、白茯苓芍藥〔各五分〕、桂心甘草〔各二分五厘〕, 作一服,見醫學正傳。 凡此諸侯,皆常見之疾,達其理,通其法,無有不廖,外此則有趺仆損傷, 一切非常異候,皆不具著,明其大旨,推廣而貫通之, 亦可無所窒滯矣。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