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六卷

明.孙一奎
来源:赤水玄珠

吐酸門

論吐酸屬熱

《內經》曰: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云:少陽之勝嘔酸。夫酸者,肝木之味也。內火勝,制金,不能平木,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是以肝熱則口酸。或言為寒者,但謂傷生冷硬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主於和脾胃。豈知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蓋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而為熱,故傷寒熱在表,以麻黃湯發散,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也。凡內傷冷物者,或積陰勝陽而為病寒,或寒熱相摶,而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得汗泄身涼而愈也。或微而止為中酸,俗謂之醋心,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若久喜酸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謂能令氣鬱不通暢也。宜糲食菜蔬,使氣通利,則酸自不作矣。

論雜病吐酸與病機外邪不同

《發明》云:病機吐酸,皆屬於熱,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胃氣不受外邪,故嘔,仲景以生薑半夏治之。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藥療之必減。吐酸,是吐出酸水也。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咸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而瀉肺之實,以病機作熱攻之誤矣。蓋雜病醋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

辯《素問》、東垣論酸不同

丹溪云:或曰吐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言為寒,何也?予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積鬱之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鬱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鬱結濕熱之法,為未合經意。予常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炒,隨時令迭其佐使,蒼朮、茯苓為輔佐,湯浸炊餅為小丸吞之。仍教糲食蔬菜自養,則病易安。

劉宗厚曰:謹按吐酸一證,以病機言之,則屬於熱。以臟腑論之,則脾胃受病。以內邪言之,則痰飲宿食之所為。故治法:熱者寒之。脾惡濕以苦燥之。有痰飲者,清之、分利之。有宿食者,消之、導之、驅逐之。局方不察斯故,以噫醋吞酸、醋心吐酸水之證,併入於氣門中,率用溫熱之藥。豈吐酸專主於寒,而無他證也?故此一門,以敘河間、東垣、丹溪之論,其病源治法,無餘蘊矣。

停飲門

許學士云:余苦有二疾,一下血,二膈中停飲。下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始因年少時,夜坐作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飲食多墜左邊,半夜以後,稍困之,必飲酒二三盞,仍向左邊側睡。壯盛時殊不覺病,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減,十數日必嘔數升酸水,暑月止是右體有汗,漐漐常潤,左邊痛處絕燥。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少驗,間或中間,止得月餘復作。其補如天雄、附子、礬石;其利如牽牛、甘遂、大戟,備嘗之矣。予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不行,必盈科而行也。清者可行,濁者依前停蓄,蓋下無路以出之也。是以積之五七日,必嘔而出,稍寬,數日復作。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填科臼,則疾當去矣。於是悉屏諸藥,止服蒼朮三月而除。自此後,不復發嘔,胸膈寬,飲啖如故,暑月汗周體而身涼,飲亦從中下。前此飲漬其肝,目亦多昏眩,其後燈下能書細字,皆蒼朮之力也,故名其方曰神術丸。其蒼朮一斤,去皮切、末,用之,白芝麻半兩,水二盞,研濾取汁,大棗十五枚,煮爛去皮核,研,以麻汁成稀膏和入,搜臼杵熟,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白湯吞五七十丸,一日服二三次,忌桃李雀鴿。初服時,膈間必微燥,且以蒼朮制之覺燥甚,再進山梔子散一服,久之自不燥也。予服半年以後,止用燥烈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亦自然不燥。山梔散。用山梔一味,干之,為末,沸湯點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時宜運動,亦調息之法。

《脈經》云:胃脈虛,主胃中冷,苦吞酸頭痛。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喉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關脈沉,心下有冷氣,痞滿吐酸。據此,亦有胃冷吞酸者。

張子和治張風村一田叟。嘔酸水十餘年,乃留飲證也。醫皆以燥劑治之,不效,更以艾火燔針刺之,中脘臍胻瘡未嘗合。予以苦劑越之,出其涎如膠者二三升,談笑而愈。

噫腐噯酸,或每晨吐酸水數口,或膈間常如酸蜇,皆飲食傷胃所致。平胃散加神麯、麥芽、茯苓、半夏。

口吐清水,乃胃中濕熱所為。宜平胃散加白朮、茯苓、滑石、半夏,不宜純用涼藥。亦有黑寒而然者,理中湯主之。食鬱有痰,二陳加南星、黃芩、香附之類。治酸必用吳茱萸者,乃順其性而折之。

戴元禮云: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鬱遏,其食不得轉化,故作酸也。如穀肉在器則易酸也。

【治寒酸溫胃之劑】

東垣 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 丁香 人參(各二錢半) 陳皮(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生薑湯下。

加減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丁香(一兩) 半夏 陳皮(各五兩) 茯苓(三兩) 甘草(兩半)

每服五六錢,入生薑煎服。

《三因》 曲術丸 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 蒼朮(米泔浸三宿,洗淨,曬乾炒,一兩五錢) 陳皮(一兩) 一方有砂仁(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打神麯糊為丸,薑湯下。

加味平胃散 治吞酸食鬱所致。

平胃散加炒神麯、麥芽、薑棗煎服。

治吞酸因傷冷物所致,治食後吐酸水同。

乾薑(炒,二兩) 吳茱萸(炒,二兩)

為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服。

治噫酢咽方

吳茱萸(半斤) 生薑(三兩) 人參(二兩) 棗(十二枚)

水六升,煮二升,分三次,食前服。

治吐酸清水方

蒼朮(陳壁土炒) 白朮 茯苓 滑石 陳皮(各等分) 水煎服。

《聖惠》方 乾薑丸 治酒癖,停飲,吐酸水。

乾薑 葛根 枳殼 橘紅 前胡(各五錢) 白朮 半夏曲(各一兩) 吳茱萸 甘草(各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五十丸,米飲下。

三生丸 治中風痰涎,眩瞑,嘔吐酸水,頭疼噁心。

半夏(二兩) 南星 白附子(各一兩)

上並生為末,滴水丸,梧子大,以生面裹為衣,陰乾,每服十九至二十丸,生薑湯下。

【治熱之劑】

丹溪方 一方加炒山梔仁三錢。

吳茱萸(去枝梗,炒乾) 陳皮 黃芩(陳土炒。各五錢) 黃連(陳土炒,一兩) 蒼朮(七錢半) 一方有桔梗、茯苓各一兩。

上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一錢半,白湯下。

黃連清化丸

黃連(一兩) 吳茱萸(一錢) 桃仁(二十四枚) 陳皮(五錢) 半夏(一兩半)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百丸,薑湯下。

參茱丸 治濕而帶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嚮導,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痢。

六一散(一料) 吳茱萸(一兩,制)

上為末,飯丸。

丹溪又云: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衝上。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加青黛。

【解表之劑】

丹溪治一人,因外感涼氣與宿食相搏,心下酸戚,嘔清水,後有紅。

青皮 枳殼 紫蘇 木通 甘草(各三錢) 黃芩 桔梗(各一錢半) 人參(二錢) 麻黃(五分)

加姜,水煎服。

【寬中攻下之劑】

透膈湯 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脹,嘔逆痰涎,飲食不下。

木香 砂仁 檳榔 枳殼 厚朴 白豆仁 半夏 青皮 陳皮 甘草 大黃 朴硝

各等分,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熱服。

痰飲門

(膠固稠黏者痰也,清而稀薄者飲也。)

痰飲為病,所感不同。有因氣脈鬱塞而得之者;有因脾胃虛弱,不能運行水穀而得之者;有因痛飲飽食,停滯胃中而得之者;有因風寒暑濕之氣,入脾相搏而成之者;有因七情失節,臟氣不行,鬱而成之者。所感不同,病變甚多。或為喘,為咳,為嘔,為泄,眩暈嘈煩,悸忪愪祐,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痞膈,如風如癲,皆痰飲之所致也。飲有六:曰懸飲,溢飲,支飲,痰飲,留飲,伏飲。懸飲者,飲水流於脅,咳嗽引痛。溢飲者,飲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留飲者,其人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肋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伏飲者,膈滿喘咳,嘔吐,發則寒熱,腰背痛,目疾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

東垣謂痰飲皆濕熱相乘。如濕在心經為熱痰,結而為膠,其色紅。濕在肝經為風痰,其色青如沫。濕在脾經為濕痰,濕久為熱,其色黃。濕在肺經為氣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濕在腎經為寒痰,其色如唾。

王隱君云:痰清白者為寒,黃濁者為熱,熱鬱之甚或至帶血,血敗則黑,口吐白血者不治。白血者桃花色也。

子和云:入肺則多嗽,入大腸則為泄,入腎則為湧水,水在上則面浮,在下則胕腫,在中則為痞膈痰逆。

人之停飲留於胃脘,皆由胃氣虛弱,飲水、飲酒不能轉化,結為痰飲。行疾而漉漉有聲者,自有癖囊在胃內,飲水則滲入停蓄於其間,其狀若胞囊,不可速去,然亦不能為速害。若見變證百端,在上焦須以瓜蒂散吐之,在胃脘宜十棗湯下,然後以溫藥溫胃氣,丁香、茯苓、半夏以蕩散水飲,仍宜丁香半夏湯以拔其根。

熱痰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症,冷痰多成骨痹,濕痰多成倦怠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痰多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

或心下如停冰雪,心氣冷痛;或脊上每日一條如線之冷起;或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之交紐。又或如煙火上衝,頭目烘熱;或風毒腳氣;或嘔冷涎、綠水、黑、黑汁,甚為癆瘵、肺癰、腸毒。種種不一,皆痰飲之所為也。

嚴氏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自潤下從小便中出矣。又有病人原有痰積,其氣因痰而結滯者,則又必先逐去痰結,滯氣自行,豈可執一。

王隱君云: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潤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秘,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藥有效。

脾土上應於天,亦屬濕化。所以水穀津液不行,即停聚而為痰飲。夫人之病痰火者,十居八九,老人不宜速降其火,虛人不宜盡去其痰。攻之太甚,則病轉居而致危殆,須以固元氣為本。

有病喜吐痰唾,服八味丸而作效者。叔和云:腎寒多唾。蓋腎為水之官,腎能攝水,腎氣溫和,則水液潤下;腎氣虛寒,則邪水溢上。故用八味丸以溫利之。

《活人書》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

丹溪云:風痰多見奇症。凡風痰病,必用風痰藥,白附子、天麻、雄黃、牛黃、殭蠶、皂角之類。濕痰多見倦怠軟弱,濕痰宜用蒼、白二術,又用油炒半夏。熱痰多挾風,外症為多,用青黛、黃連、天花粉,大快膈上熱痰。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為先,白朮、黃芩、石膏之類,中氣不足加參、術。食積痰,神麯、麥蘖、山楂,欲吐食積痰,用蘿蔔子,油炒為末,漿水調下,探而吐之。食積痰必用攻,若氣虛者,用補氣藥送。老痰,海石、半夏、瓜蔞、香附、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郁痰,殭蠶、杏仁、瓜蔞、訶子、貝母、五倍子。痰而脾虛者,清中氣,二陳湯加白朮之類,兼用升提藥。內傷挾痰,必用參、朮、耆之類,多用薑汁傳送,或加半夏之類,虛甚加竹瀝。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梔子、芩連之類。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上動,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橘紅為臣,熱多加青黛。喉中如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老痰也,重者吐之,用瓜蒂散,氣實用荊瀝(仲景用半、樸、茯、姜,治之神驗。)痰結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化痰藥內加咸藥軟堅之味,瓜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以風化硝、薑、蜜丸噙化。凡人身上中下有塊,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出,吐中就有發散意。痰在膈上,必用吐之,瀉亦不出。痰膠固及脈浮者,俱用吐法。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皮裡膜外,以薑汁、竹瀝導之。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能開。二陳湯善治一身之痰,如在下加下引藥,在上加上引藥。潤下丸,降痰最妙。青礞石丸,重在風化硝。小胃丹,能逐貫胃痰積,然不宜多服。蒼朮治痰飲成窠囊者極效。海粉能治熱炎,降濕痰,軟結痰,消頑痰,最效,可入丸子,不可入煎藥。枳實瀉痰能沖牆壁。竹瀝能治膈間有痰,或癲狂,或健忘,或風痰最效,又能養血。荊瀝治痰稍重,用此二味,效速且穩當。二瀝治痰結在皮裡膜外及經絡,必佐以薑汁。韭汁治血滯不行,中焦有飲,取自然汁,冷飲三、四盞,以覺胸中煩躁不寧,後自愈。氣實熱痰,吐難得出,或成塊,或吐咯不出,及兼氣鬱者難治。中焦有痰,胃氣亦賴所養,卒不便虛,若攻之盡,則矣。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而多矣。

丹溪云:痰之為病,方論少有細述者,近惟《三因》略言,亦無加減法。夫痰之源不一: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氣而生者,有因風而生者,有因驚而生者,有積飲而生者,有多食而成者,有因暑而生者,有傷冷物而成者,有脾虛而成者,有飲酒而成者。其為病也,驚痰則成心包痛,癲疾;熱痰則煩躁,頭風,爛眼,燥結,怔忡,懊憹,驚眩;風痰成癱瘓,大風眩暈,暗風悶亂;飲痰成脅痛,四肢不舉,每日嘔吐;食痰成瘧痢,口出臭氣;冷痰骨痹,四肢不舉,氣刺痛;酒痰飲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虛生痰,食不美,反胃嘔吐;氣痰攻注,走刺不定。婦人於驚痰最多,蓋因產內交接,月事方行,其驚因虛而入,結成塊者,為驚痰,必有一塊在腹,發則如身孕,轉動跳躍,痛不可忍。凡人手臂,或動不得,或骨節遍身痛,坐臥不能,此痰入骨也。有人腳氣,久不治,骨節痛與腳氣藥不效,此痰病也。凡傷寒病後,嘔吐,藥不得入,亦因初病膈中有涎痰也。或因下之太早,而遂議其非痰,未為確論。傷寒發黃,亦是痰病,蓋因熱搏而成。凡大便秘者,亦是痰結。

左右關脈滑大者,膈中有痰也,可吐之。怕吐者,消息下之。凡人每日背上一條如線而寒起者,宜吐下之。凡病百藥不效,其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用妙應丸加減法。(方見走注疼痛,即控涎丹。)

洞虛子論痰之為病,成偏頭風,成雷頭風,成太陽頭痛。眩運如坐舟車,精神恍惚;或口眼瞤動;或眉稜耳輪俱癢;或頷腮四肢遊風腫硬,似疼非疼;或渾身燥癢,搔之則隱疹隨生,皮毛烘熱,色如錦斑;或齒頰似癢似痛,而疼無定所,滿口牙浮,痛癢不一;或噯氣吞酸,鼻聞焦臭,喉間豆腥氣,心煩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噴嚏而出;或因舉動而唾,其痰如墨,又如破絮;或如桃膠,或如蜆肉,或心下如停水,鐵閉滯妨悶,噯嚏連聲,狀如膈氣;或寢夢刑戮,刀兵劍戟;或夢入人家,四壁圍繞,暫得一竇,百計得出,則不知何所;或夢在燒人地上,四面煙火,枯骨焦氣撲鼻,無路可出;或不因觸發,忿怒悲啼,雨淚而寤;或時郊行,忽見天邊兩月交輝;或見金光數道,回頭無有;或足膝痠軟;或骨節腰腎疼痛,呼吸難任;或四肢肌骨間痛如擊戮,乍起乍止,並無常所;或不時手痹麻疼,狀如風濕;或臥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蟲所螫;或四肢不舉;或手足重滯;或眼如姜蜇膠黏,癢澀,開闔甚難;或陰晴交變之時胸痞氣結;或齒癢咽痛,口糜舌爛,及其奮然而發,則噴嚏連聲,初則涕唾稠黏,次則清水如注;或眼前黑暗,腦後風聲,耳內蟬鳴,眼瞤肉惕。惟洞虛子備此疾苦,述甚詳悉,乃能治療。病勢之來,則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郁,有如煙火上衝,頭面烘熱,眼花耳鳴,痰涎涕淚,並從肺胃間湧起,凜然毛豎,噴嚏千百,然後遍身煩躁,則去衣凍體,稍只片時;或春秋乍涼之時,多加衣衾,亦得暫緩;或頓飲冰水而定;或痛飲一醉,而終不能逐去病根。乃得神秘沉香丸方,屢獲大效,愈人數萬。但不欲輕傳匪人,故以隱語括之。詩曰:甑裹翻身甲帶金,於今頭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煅青礞倍若沉,十七兩中零半兩,水丸梧子意須斟,驅除怪病安心志,水瀉雙身卻不任。

大黃(蒸,八兩) 黃芩(八兩) 青礞石(一兩,硝煅如金色) 沉香(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白湯,食後空心服。

【治飲之劑】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苓桂術甘草湯 主之。

茯苓(四錢) 桂枝 白朮(各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服。小便自利,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亦前湯主之。

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甘草半夏湯 主之。

甘遂(去心,麵裹煮令透,曬乾,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制)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懸飲, 十棗湯 主之。

芫花(洗淨,醋拌,經宿,炒令黑勿焦) 甘遂(同前制,去心) 大戟(去皮,長流水煮一時,洗淨,日乾) 各等分為末。

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渣納藥末。強盛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下後以糜粥調之。

溢飲者,當發其汗, 大小青龍湯 主之。

大青龍湯

麻黃(去節,六錢) 桂枝(去皮,二錢) 甘草(炙,二錢) 杏仁(四枚,去皮尖) 石膏(二錢,研碎) 生薑(三錢) 大棗(二枚)

水三碗半,煎,去渣,溫服,取微汗,汗多者,溫粉撲之。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三錢) 五味子 半夏(各二錢) 乾薑 甘草(炙) 細辛 桂枝(去皮。各三錢)

水七碗,煮麻黃至六碗,去沫,內諸藥,煮取二碗。

隔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湯 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微利則愈。

木防己 石膏(各三錢) 桂枝(二錢) 人參(四錢)

水三碗,煎一碗,溫服。

加茯苓(四錢) 芒硝(三錢) 去石膏,名防己苓硝湯。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澤瀉湯 主之。

澤瀉(五錢) 白朮(二錢)

水碗半,煎一碗,溫再服。

支飲胸滿者, 厚朴大黃湯 主之。

厚朴(三錢) 大黃(六錢) 枳實(五分) 水煎溫服。

支飲不得息, 葶藶大棗瀉肺湯 主之。

葶藶(炒令黃色,搗丸如彈丸大) 大棗(十二枚)

先以水三升,煮棗至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小半夏湯 主之。(方在嘔吐門。)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 己椒藶黃丸 主之。

防己 椒目 葶藶(炒) 大黃(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錢。

卒嘔吐,心下痞,隔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方見嘔吐門。)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 五苓散 主之。

白朮 茯苓 豬苓(各三錢) 澤瀉(一錢) 桂(二錢)

上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飲暖水,汗出愈。

水氣去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 茯苓飲 消痰氣,能令食。

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三錢) 陳皮(二錢半)

枳實 生薑(各四兩)

水煎,連進三服,每一服後,如人行八九里,復進。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服後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 茯苓五味甘草湯 主之。

茯苓 桂枝(各四錢) 甘草(炙,三錢) 五味子(五錢) 作三服。

沖氣即降,而反更咳,胸滿者, 苓甘五味姜辛湯 主之。

茯苓(四錢) 五味子(五錢) 甘草 乾薑(各三錢) 細辛(三錢)

水三盅,煎一盅,日三服。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納半夏以去其水, 苓甘五味姜辛夏湯 主之。

茯苓 五味子 半夏(各四錢) 甘草 細辛 乾薑(各二錢)

水煎,日三服。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症應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納之。若逆而納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前方加大黃三錢以利之。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小半夏茯苓湯 主之。

半夏(三錢) 茯苓(一錢半)

生薑十片,水煎服。

五飲湯 治五飲最效。

旋覆花 人參 橘紅 枳實 白朮 茯苓 厚朴(制) 半夏(制) 澤瀉 豬苓 前胡 桂心 白芍藥 甘草(炙。各等分)

每兩分二服,姜十片,水二盞煎,去渣,溫服無時,忌肉食生冷等物,因酒成飲,加葛花、砂仁。

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弦細遲, 旋覆花湯。

細辛 陳皮 桂心 人參 甘草 桔梗 芍藥 半夏 旋覆花(各半兩) 赤茯苓

每服四錢,姜七片,煎,去渣,溫服。

木香半夏丸 治痰涎上湧,心胸不利,常服消痰寬膈。

半夏(一兩) 木香(七錢) 陳皮 茯苓 姜屑 人參 白附子 草蔻(各五錢)

上為末,麵糊丸,食後,生薑湯下五十丸。

降痰丸 治三焦氣澀,下痰飲,消食,利膈。痞滿,咳唾稠黏,面熱目赤,肢體倦怠,不思飲食。常服升降滯氣,消化痰涎。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枳殼(麩) 大黃 半夏(湯泡) 京三稜 黑牽牛(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食後,薑湯下。

【吐劑】

治哮嗽妙方

砒霜 面 海螵蛸(各一錢)

為末,水調,作餅子,慢火炙黃,再研令細。每服一字,用井花水作一呷服,良久吐出為度。小兒減半。忌食熱物。凡吐寒痰,藜蘆瓜蒂吐不透者,用附子尖妙。

瓜蒂散

赤小豆 瓜蒂(炒,等分)

上末,香豉一合,水二盞,煮作稀粥,去渣,取三分之一,和末一錢,頓服之。不吐少加,得快吐乃止。

三聖散

防風 瓜蒂(各三兩) 藜蘆(去苗及心,或一兩或半兩)

上為各粗末,每服約半兩,以齏汁三碗,先用二碗,煎三五沸,去齏汁,次入一碗,煎至三沸,卻將原二盞同一處煎二沸去渣,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吐為度。

稀涎散

豬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一兩,炙用之) 綠礬(半兩) 藜蘆(半兩) 白礬(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下。

【治濕和中之劑】

枳朮湯

枳實(半兩) 白朮(二兩)

水煎,作三服。

桔梗半夏湯

桔梗 半夏 陳皮 生薑 水煎服。

導痰湯 治一切痰涎壅盛,胞膈留飲,痞塞不通。二陳湯加枳實、南星,改用白茯用赤茯苓。

此方加桔梗(一兩) 木香(一兩) 沉香(半兩) 名二香導痰湯。又方,無二香,加人參、瓜蔞仁。

神術丸 治痰飲。(方在吐酸停飲門。)

茯苓澤瀉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並見前。

【治風痰之劑】

玉壺丸 治痰飲。(方在頭痛門。)

水煮金花丸 治風痰,頭眩,嘔吐,咳嗽。

南星 半夏(各一兩,生用) 寒水石(二兩) 白麵(三兩) 天麻(五錢) 雄黃(一錢)

滴水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日乾,煎漿水沸下藥,煮浮為度,漉出,淡漿水浸,另用薑湯下。通聖加半夏,亦可服。

【熱痰之劑】

小陷胸湯

半夏 黃連 瓜蔞仁 水煎服。

半夏丸

瓜蔞仁 半夏(制。各一兩) 薑汁打糊丸。

小黃丸

人參 黃芩 南星 半夏 生薑 薑汁糊丸。

【寒痰之劑】

消飲丸 兼治宿酒停飲,胸滿嘔逆,目視䀮䀮,腹中水聲,痛不思飲食。

白朮(五兩) 茯苓(二兩) 枳實(七錢) 乾薑(一兩)

上丸蜜丸,綠豆大,每服溫水下三十丸。

化痰丸

半夏(三兩) 陳皮 乾薑 白朮(各一兩)

薑汁糊丸,薑湯下二十丸。

溫中化痰丸

青皮 陳皮 乾薑 良薑

倍術丸 治五飲。

乾薑 肉桂(各半斤) 白朮(一斤)

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丁香半夏丸

檳榔(一兩半) 丁香 半夏(各一兩) 細辛 乾薑 人參(各半兩)

薑汁糊丸,服三十丸,薑湯下。

薑桂丸

南星 半夏 官桂(各一兩)

糊丸,綠豆大,薑湯下五七十丸。

【理氣之劑】

四七湯 治同六合。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蘇葉 厚朴(各三兩) 薑棗煎。

三仙丸

南星 半夏(各五兩) 香附(五兩)

糊丸,薑湯下四十丸。

蘇子降氣湯

前胡 厚朴 陳皮 甘草 川歸 桂(各二兩) 蘇子 半夏(各五兩) 薑棗煎。

六合湯 治七情氣鬱,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不出,咽不下,嘔逆噁心。

陳皮 半夏 茯苓 厚朴 香附 紫蘇莖

等分,每服四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加味化痰丸

人參 白朮 半夏(制) 茯苓 桔梗(各一兩) 枳實 香附 前胡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半夏末,薑汁糊丸,每服五十丸,白薑湯下。

二生湯 治胃冷有痰。

附子(生,去皮臍) 半夏(生。各等分)

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七分,溫服。加木香少許尤佳。

水玉湯 治眉稜骨痛不可忍,此痰厥也。

半夏(制)

每服三錢,姜十片,煎八分,食後溫服。又宜服溫膽湯。

仲景 茯苓飲 治胸停水飲,吐水,氣滿不飲食。

白朮 茯苓(各一兩) 人參(七錢半) 陳皮 枳實(各五錢)

每服水二盅,生薑一錢,煎七分服。

又方 治痰飲,吐水無時節者,其源以飲冷過度,遂令脾胃氣弱,食不消化,飲食入胃,則皆變冷水,反吐不停。

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任服,稍稍加至三錢匕。服盡一斤,終身不吐冷水,又不下利,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痰飲,服諸藥不效,服此即痊。

二賢散 此消痰飲之要藥也。

陳皮(二兩) 甘草(半兩)

為末,每服二錢,沸湯下。

治一切痰方 陳皮(一斤去穰,取紅,淨) 外以甘、鹽各四兩,水五碗,慢火煮乾,焙為末,白湯點服。

清健丸 治一切痰飲。

枳實 白朮(各二兩) 陳皮 半夏 南星 山楂(各一兩) 白芥子 黃芩 蒼朮(各一兩半) 川連 川歸 砂仁(各五錢)

上為末,用神麯五兩,為粉,取竹瀝二碗,薑汁半盞,煮糊丸,梧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白湯送下。

竹瀝達痰丸

半夏(滾薑湯泡透,去皮臍,瓦上微火炒,二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陳皮(去白,二兩) 大黃(酒浸透,曬乾,二兩) 白朮 黃芩(酒炒。各三兩) 甘草(炙) 人參 青礞石(各一兩,搗碎,用焰硝一兩,煅如金色) 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用竹瀝一大碗半,生薑汁二盞,和勻入鍋內,火熬一刻許,令熟,將前藥和搗為稀漿樣,瓷器盛,曬乾,仍以竹瀝薑汁如前法搗勻和,曬乾,如此三次,仍前竹瀝薑汁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一百,食遠,白米湯下。能運痰從大便出,不損元氣,神妙,神妙。

半夏利膈丸 治風痰,頭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黏,並治酒過停飲,嘔逆噁心,胸脅引痛,腹內有聲。

半夏(湯泡,三兩) 白附子(生用,二兩) 天南星(生用,一兩半) 白朮 茯苓(去皮) 白礬 人參(去蘆) 滑石(各一兩) 貝母(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

八味丸 治脾虛不得剋制腎水,多吐痰唾,而不咳者。

附子(炮,去皮臍) 桂心(各一兩) 山茱萸肉 山藥(各四兩) 白茯苓 澤瀉 牡丹皮(各三兩) 懷熟地黃(八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葉氏 分涎湯 治風痰留滯膈間,喘滿噁心,涎唾不利。

橘紅 人參 桔梗 枳實 半夏(湯洗七次令軟,每個切四片,用薑汁浸一夕) 天南星(去外皮,濕紙包,灰火煨香熟,取出各等分)

姜十片,每服三錢,水一盞煎,食後服。

《指迷》 茯苓丸 治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得轉移。

半夏(二兩) 茯苓(一兩) 枳殼(去穰,麩炒,五錢) 風化硝(二錢半)

上為末,薑汁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辰砂祛痰丸 治酒食過多酸鹹,作成痰飲,聚於胸中,凝則嘔逆噁心;流則臂痛,頭目昏眩,腰腳疼痛;深則左癱右瘓;淺則蹶然倒地。此藥神效。

硃砂(一兩,水飛,一半入藥,一半為衣) 半夏(四兩) 生薑(四兩,與半夏製作餅,陰乾) 陳皮 白礬(生) 荊芥(各一兩)

為末,薑汁湖丸,梧子大。每食後服五十丸,薑湯吞下。忌動風動氣物。

檳榔散 治胸膈停滯痰飲、腹中虛鳴,食不消化,時或嘔逆。

杏仁(去皮尖) 旋覆花(去枝梗) 半夏(湯洗七次) 檳榔 桔梗(去蘆,炒) 白朮 乾薑(炮) 橘紅(各一兩) 甘草(炙) 人參(各半兩)

吳仙丹(《百一選方》)。治痰飲上氣,不思飲食,小便不利,頭目昏眩。

吳茱萸(湯泡) 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滾湯溫酒任下。

辰砂化痰丸 治風化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頭目。

白礬(枯) 辰砂(飛。各五錢) 天南星(炮,一兩) 半夏(洗,三兩)

上為末,以薑汁麵糊丸,梧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防風丸 治風痰上攻,頭痛惡心,項急,目旋眩暈,痰涎壅滯,昏憒。

天麻(酒浸一夜) 甘草(炙) 川芎(各一兩) 防風(一兩) 硃砂(五錢,為衣)

上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一錢,荊芥湯下。

控涎丹(一名妙應丸)凡人忽胸背、手腳、頸項、腰膝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注,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又疑是風毒結取,欲作癰疽亂治,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疾狀,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思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夜間喉中如鋸聲,口流唾涎,手腳重,腿冷痹,氣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用是藥,不過數服,其疾如失。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真白芥子(各一兩)

上為末,煮糊丸,梧子大。曬乾,臨臥淡薑湯或滾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猛氣實加丸數不妨,其效如神。

加減法:腳氣加明松脂一錢,檳榔、木瓜各一兩,卷柏半兩。先以鹽水煎半日,次日白水煮半日,同前藥為丸,每服二十丸加至四五十丸,再服,下惡物立效。驚痰加硃砂、全蠍各二錢,每用八九丸,常與之,三五服去盡。酒痰加雄黃、全蠍各二錢,每服十丸。走注腰痛,加核桃三個,燒灰,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溫酒下。腳氣走注,於前方內加吳茱萸。驚氣成塊者,加穿山甲、炒鱉甲,燒,各三錢,玄胡索、蓬木各四錢,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以利為度。腎痹痛加朮鱉子,去殼,研,一兩,桂半兩。熱痰加盆硝等分,每服三兩丸。寒痰加胡椒、丁香、蠍、桂各等分。每服二十五丸。

茯苓半夏湯 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噁心欲吐,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脾胃。(方在嘔門。)

御愛紫宸湯 解宿酒,嘔噦噁心,痰唾,進飲食。

木香(半兩) 檀香(俱不見火) 藿香 砂仁 葛花 茯苓 官桂(各一兩) 陳皮 乾葛 良薑 丁香(不見火) 炙甘草(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煎,不拘時服。

柴胡半夏湯 治痰症,不敢見風,眼澀頭痛。有痰,眼黑,噁心,兀兀欲吐,風來覺皮肉緊,手足重難舉。居暖處有微汗便減,如見風即復作。(一名補肝湯。)

柴胡 蒼朮(各一錢半) 半夏(二錢半) 茯苓(二錢) 神麯(炒) 藁本(各一錢) 升麻(五分)

姜五片,水煎,食遠服。

枇杷葉散治痰逆,此藥溫胃思食。

青皮(去穰,炒) 草豆蔻(各半兩) 前胡 枇杷葉 人參 半夏(湯泡) 茯苓(去皮) 大腹皮 白朮 厚朴(去粗皮、薑汁炒。各一兩)

姜三片,每服四錢,水煎,不拘時,熱服。

清氣化痰丸 治上焦痰火壅盛,或嗽或喘,煩熱口乾,胸膈痞悶。

天南星(三兩) 半夏(湯泡) 黃連 黃芩(各五兩) 茯苓 栝蔞仁(去殼) 杏仁(去皮尖。各四兩) 陳皮 枳實(麩炒。各六兩) 甘草(二兩)

上為末,薑汁煮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後,薑湯下。

清氣化痰丸 清利胸膈,順氣化痰,寬中健脾,消導飲食,治痰之聖藥也。

半夏(半斤) 南星(六兩) 栝蔞 黃連 紫蘇子(炒) 蘿蔔子(炒) 枳實(麩炒) 橘紅 茯苓 山楂(各四兩) 乾薑(生) 香附子(炒) 甘草(炙) 黃芩(各二兩)

上將南星切作十字塊,半夏每個切作二塊,皂莢六兩,白礬三兩,多用水將南星、半夏、皂莢、白礬一處浸三宿,煮南星透為度,只將南星、半夏曬乾,同眾藥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加至百丸,食遠或臨睡茶清下。

怔忡驚悸門

生生子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不自安也。驚者從外而入,或耳聞異聲,目擊異物,驚而懼也。悸者,中心畏怯,動而怕驚也。怔忡止於心不自安,悸則心既動而又恐恐然畏懼,如人將捕之,驚而駭也。治怔忡之法,惟當益其心血,壯其神氣。治驚悸則有諸經之證,當分別治之。治驚之法,《內經》曰:驚者平之。平,常也,使平日常見常聞,則何驚之有。張子和治衛德新之妻,被盜而驚,乃以平法治之良愈。

黃帝曰:足陽明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動何也?岐伯曰:陽明者,胃也。胃者,土也,土惡木,故驚也。又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臥而驚者屬肝,臥則血歸於肝,今血不靜,血不歸肝,故驚悸於臥也。

仲景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飲水多必心下悸。五飲停蓄,閉於中脘,最使人驚悸。痰飲驚悸,皆屬於脾土。

東垣云: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瀉火與氣,以墜氣浮;以甘辛溫微苦,峻補其血,熟地、生地、柴胡、升麻、白芍、丹皮、川芎、黃耆之類,以防血溢上竭。(甘寒鎮墜之劑,謂丹砂之類。)

丹溪云:怔忡大概屬血虛與痰。有慮便動者屬虛,時作時止,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真覺心跳者,是血少,宜四物安神之類。又曰:病自驚而得者,驚則神不守舍,舍空得液則成痰也。血氣入舍,則痰拒,其神不得歸焉。(控涎丹加辰砂、遠志。)

豬心血丸 治勞役心跳,大虛症。

歸身 白芍 側柏 川芎(各五錢) 陳皮 甘草 黃連(各二錢) 硃砂(一錢)

上用豬心血丸。

溫膽湯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詳,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症,或短氣悸乏,或自汗。此膽虛能致脾,則脾之水飲作矣。

半夏 橘紅 竹茹 枳實(炒。各一兩) 甘草(炙,一兩) 白茯苓(一兩半)

每服五錢,姜五片,棗一枚,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服。

仲景 半夏麻黃丸 治心下悸。

半夏 麻黃(等分為末)

煉蜜丸,小豆大,飲服三丸。

鎮心丸 治驚悸。

辰砂(用黃松節油浸) 龍齒(用遠志苗醋煮)

上只取辰砂、龍齒等分,為末,豬心血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以麥門冬葉、綠豆、燈心、白蜜水煎,豆熟為度,臨臥湯下,小兒磨化半丸,量歲數與之。

密陀僧散 治驚氣入心絡,不能語者。昔有為狼及大蛇所驚,皆服此而安。

密陀僧研極細末,茶調下一錢匕,服即愈。

寒水石散 治因驚心氣不行,鬱而生涎,結為飲,遂為大疾忪悸,少遇驚則發,尤宜服之。

寒水石(煅) 滑石(飛) 生甘草(各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熱則新汲水下,怯寒則薑棗湯下。(加龍腦少許尤佳。)

定志丸 心氣不足,驚悸恐怯。

石菖蒲(炒) 遠志(去心) 茯苓(各二兩) 人參(一兩) 辰砂(五錢為衣)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安神鎮心丸 治驚悸,消風痰。

石菖蒲 遠志 人參 茯神 川芎 山藥 麥門冬 鐵粉 天麻 半夏 南星

茯苓(各一兩) 細辛 辰砂(各五錢)

上為末,生薑五兩,取汁,入水煮糊為丸,綠豆大,另以硃砂為衣。每服二十五丸,夜臥生薑湯下,小兒減半。

茯苓丸 治驚悸。(方在癲門。)

東垣 羌活勝濕湯 治臥而多驚悸,多魘冒,邪在少陽厥陰也,加柴胡五分。如淋加澤瀉五分。此下焦風寒,二經合病也。經曰:肺腎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不可也。

羌活 獨活 防風 藁本(各一錢) 蔓荊子(三分) 川芎(二分) 甘草(炙,五分)

水二盅,煎服。

東垣 硃砂安神丸 治外物所驚,宜鎮平之。

黃連(一錢半) 甘草(炙) 當歸 生地(各五分) 硃砂(一錢,飛)

上為細末,浸蒸餅為丸,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食後,津唾嚥下。(一方當歸、地黃各一錢。)

心澹澹動

《綱目》云:澹澹因痰動也。心澹澹動者,謂不怕驚而心自動也。驚恐,亦曰心中澹澹,恐謂怕驚而心亦動也。

其澹澹自動之病,屬二經,一屬厥陰心主。經曰:心主手厥陰之脈,是動則病,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視盛虛寒熱,陷下取之,是刺灸之法也。又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病心澹澹大動,胸脅胃脘不安,治以甘熱,是運氣之寒傷心主也。其二屬少陰病。經云: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噫,其傳為心掣是也。

怒在陰陽,為陰遏而不得伸也。經云:陰出之陽則怒。又云: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冤善怒。東垣云:多怒者,風熱陷於地是也。

怒屬肝膽。經云:在臟為肝,在志為怒。又云:肝藏血,血有餘則怒。又云:膽為怒。

丹溪治怒方

香附末(六兩) 甘草末(一兩)

上和勻,每服五錢,白湯調下。

運氣:怒皆屬木太過。《內經)曰: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又云:暴怒傷陽,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是也。

生生子曰:百青善怒,亦是肝氣太過,當益肺金以制之。毋徒平木,此五行勝復之理。用藥之法,亦當要識此意,不然,必不能杜根也。

善太息

運氣:善太息,皆屬燥邪傷膽。經云: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善太息。又云:陽明之勝,太息嘔苦。又云:少陰司天,地乃燥,悽愴數至,脅痛善太息是也。

《內經》善太息,皆取心膽二經。岐伯曰:思憂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出之。又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視足少陽脈之陷下者,灸之。

徐仲子士偉曰:家君肆業過勞,場屋屢北,志堅不懈,吐衄盈盆,虛羸骨立,夜臥合睫則夢爭鬥,轉鬥轉負,恐畏之態,無可名狀。呼號之聲,轟然若雷,而不能騰出於口。家人侍睡者,莫不縮首伸舌,如是者十年所矣。每五七夜必一發,過勞則連發,發尤猛。歷訪師友,多作心血不足,治惟補心安神。補心安神藥投之漠如也,終不識為何症。捫心苦思,思每達旦,更幾寒暑矣。一日,偶觀《素問·臟氣法時篇論》有曰:肝病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恍然驚悟,乃知為魂遊症也。何言之?夫夜臥屬氣於肝,肝主藏血藏魂者,作文既苦,衄血過度,則魂失養,惟是效睫若魘,則夢爭鬥,肝虛則膽怯,故多負多恐也。非峻補不奏功。又思草木之劑,不堪任重。乃以鹿角膠三錢,侵晨酒溶服。五日而睡臥安,半月而肌肉生,一月而神氣完,始能出戶。厥後每見血癥虛憊者,崩中眩暈者,投前劑莫不響應。夫人徒知鹿角膠補虛之功勝於參耆,而不知鹿角可以峻補肝血,蓋血盛而魂自安也。

生生子曰:恐與驚悸相似,實非驚悸也。張子和云:驚者為自不知,恐者為自知故也。蓋驚者聞響即驚,恐者心中恍恍然,自知如人將捕之狀,及不能獨自坐臥,必須人為伴侶,方不恐懼。或夜必用燈照,無燈燭亦恐懼者是也。

臟腑有四:一曰腎。經云:在臟為腎,在志為恐。又云:精氣並於腎則恐是也。二曰肝膽。經云:肝藏血,血不足則恐。戴人曰:膽者敢也,驚怕則膽傷矣。蓋肝膽實,則怒而勇敢,肝膽虛,則善怒而不敢也。三曰胃。經云:胃為恐。四曰心。經云:心怵惕、思慮則傷神,傷神則恐懼自失。

周本心年六十歲,形氣俱實,因大怒,正月間染病,心不自安,如人將捕之狀,夜臥亦不安。兩年後,欲飲,以人參、白朮、當歸身為君,陳皮為佐,加鹽炒黃柏、炙玄參各少許,煎服月餘而安。

(經云:恐傷腎。丹溪用鹽炒黃柏、炙玄參,引參歸等藥入補腎足少陰絡也。)

治膽虛常多畏恐,不能獨臥,如人捕之狀,頭目不利。

人參 枳殼 桂心 甘菊 茯神 五味子 山茱萸 枸杞子(各三分) 柏子仁 熟地黃(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

治膽虛冷,目眩頭疼,心神恐畏,不能獨處,胸中滿悶。

茯神(一兩) 枳殼(半兩) 遠志 防風 細辛 白朮 人參 前胡 桂心 甘菊 熟地黃(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溫服,不拘老幼,皆可服。

治膽虛目暗,喉痛,數唾,眼目眩冒,五色所障,夢見被人爭訟,恐懼,面色變者,補膽防風湯。

防風(一錢) 細辛 川芎 茯苓 甘草 獨活 前胡(各八分) 人參(七分)

棗二枚,水煎,食前服。

運氣:善恐皆屬肝木虛。經云: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紀,其病淫動注恐是也。

生生子曰:經云:恐傷腎。予在苕,見一友人與一女子私合,正值陽敗之際,為人驚破,恐懼走歸,精流不止而斃。又觀六十家小說載一女子與一少年,亦如上故事。特揭附此,以為好色傷生者之戒。

善悲

《內經》云:在臟為肺,在志為悲。又云:精氣並於肺則悲是也。肺虛補母。仲景云: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鬼神所附,數欠伸。 甘麥大棗湯 主之。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亦補脾氣。

許學士治一婦人,數次無故悲泣不止,或謂之有祟,祈禳請禱備至,終不應。予忽憶《金匱》有一證云:婦人臟躁悲傷欲哭,象如鬼神靈,數欠伸者,宜甘麥大棗湯。予急令治藥,盡劑而愈。古人識病制方種種,絕妙如此。

運氣云:悲證皆屬寒水攻心。經云: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紀,其病昏惑悲忘,從水化也。又云: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喜悲數欠。又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善悲時眩僕。又云:太陽之復,甚則入心,善忘善悲,治以諸熱是也。

妊娠善悲:《綱目》述管先生,治一妊娠四五個月,臟躁悲傷。遇晝則慘慼淚下,數欠象若神靈,如有所憑,醫與巫皆無所益,與仲景大棗湯一投而愈。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