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證門
郁脈多沉伏,郁在上則見於寸,郁在中則見於關,郁在下則見於尺,左右皆然。郁脈或促,或結,或澀。滑伯仁云:氣血、食積、痰飲,一有留滯於其間,則脈必因之而止澀矣,但當求其有神。所謂神者,胃氣也。夫郁者,結滯而不通暢之謂。當升而不得升,當降而不得降,當變化而不得變化,所以為郁。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丹溪云:病之屬郁者十常八九,但病有因別臟所乘而為郁者,有不因別臟所乘而本氣自郁者,此五郁也。又有氣鬱、血鬱、痰鬱、食鬱、火鬱、濕鬱六者,此六郁也。蒼朮、香附子、川芎。總解諸郁,故制越鞠丸通治之,隨證加入諸藥。按蒼朮氣味雄壯辛烈,開發水穀之氣,乃足陽明太陰之藥。香附子下氣最速,乃陰血中快氣之藥。一升一降,足以解散其鬱。川芎直達三焦,俾生髮之氣,上行頭目,下行血海,通陰陽氣血之使也。況蒼朮尤能徑入諸經,疏泄陽明之濕,故諸郁用之多效。
王汝言云:丹溪治病,不出乎氣、血、痰三者,故用藥之要有三: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久病屬郁,故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蓋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誤藥雜亂而成郁,故用三方。治病時以郁法參之,氣病兼郁用四君子加開鬱藥;血病、痰病亦然。
五臟本氣自郁證:心郁者,神氣昏昧,心胸微悶,主事健忘,治宜肉桂、黃連、石菖蒲。肝鬱者,兩脅微膨,噯氣連連有聲,治宜青皮、川芎、吳茱萸。脾郁者,中脘微滿,生涎,少食,四肢無力,治宜陳皮、半夏、蒼朮。肺郁者,皮毛燥而不潤,欲嗽而無痰,治宜桔梗、麻黃、豆豉。腎郁者,小腹微硬,精髓乏少,或濁或淋,不能久立,治宜肉桂、茯苓、小茴香。又有膽郁者,口苦,身微潮熱往來,惕惕然如人將捕之,治宜柴胡、竹茹、乾薑。
氣鬱者,其狀胸滿脅痛,脈沉而澀,宜二陳湯加蒼朮、川芎、香附子,或分心氣飲、木香分氣飲、七氣湯之類。血鬱者,其狀四肢無力,能食,便血,脈沉澀而芤,宜四物湯加桃仁、紅花、川芎、牡丹皮、香附子,或越鞠丸。痰鬱者,其狀動則喘,寸口脈沉而滑,宜二陳湯加南星、海石、枳殼、香附子、瓜蔞仁,或化痰丸。食鬱者,其狀噯酸,胸滿腹脹,不能食,或嘔酸水,惡聞食氣,宜二陳湯加蒼朮、神麯、麥芽、山楂、香附子,或保和丸。火鬱者,其狀瞀悶,小便赤澀,脈沉而數,骨髓中熱,肌痹熱,捫之烙手,宜二陳湯加黃連、青黛、貝母、香附子、川芎、蒼朮、山梔子,或火鬱湯。濕鬱者,其狀周身腫痛,或關節痛,陰雨則發,體重,頭重痛,脈沉而細,宜白芷、二朮、茯苓、川芎、香附子,或升陽除濕湯。
又有素虛之人,一旦事不如意,頭目眩暈,精神短少,筋痿,氣急,有似虛證。先當開鬱順氣,其病自愈。宜交感丹,不效用歸脾湯。
分心氣飲
木通 青皮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桂 桑白皮 大腹皮 羌活 紫蘇 生薑 燈草 大棗 水煎服。
交感丹
香附子(童便浸七日,曬乾,醋炒黃,一斤) 茯神(去皮心,人乳浸,日曬夜露七日夜,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空心滾湯細嚼一丸。
開鬱湯
香附子 蒼朮 川芎 貝母 神麯 山梔子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炙) 生薑 水煎服。氣加木香、枳殼、檳榔、紫蘇。血加桃仁、紅花、牡丹皮。痰加膽南星。食加山楂、麥芽、砂仁。熱加黃連、黃芩、柴胡。濕加羌活,倍蒼朮。
嚴用和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百脈流通。
氣鬱者,胸脅痛,脈沉澀。濕鬱者,周身走疼,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脈沉細。痰鬱者,動則喘咳,寸口脈沉滑。熱鬱者,瞀悶,小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數。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緊盛。
蒼朮、撫芎總解諸郁,隨症加入諸藥。凡郁皆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余仿此。
氣鬱:香附(童便浸) 蒼朮(米泔浸) 撫芎
濕鬱:白芷 蒼朮 川芎 茯苓
痰鬱:海石 香附 南星(薑製) 瓜蔞
熱鬱:山梔(炒) 青黛 香附 蒼朮 撫芎
血鬱:桃仁(去皮) 紅花 青黛 川芎 香附
食鬱:蒼朮 香附 山楂 神麯 針砂(醋製)
春加川芎,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
越鞠丸(又名芎術丸。) 總解諸郁。
蒼朮 香附 撫芎 神麯 梔子(炒)
為末,滴水為丸,綠豆大。
痿證門
痿
(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
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王注:肺熱則腎受熱氣,故足攣躄不得伸以行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肺藏氣,志若不揚則氣鬱,氣鬱不利,故喘息有聲,而肺熱葉焦也。)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本病》古經篇名也。大經,大經脈也。以溺血故空虛,脈虛則熱內薄,衛氣微,故發為肌痹,後漸脈痿。故曰傳為脈痿也。)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大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也。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下經》古經名,使內謂勞役筋肉,費竭精氣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此則謂害肉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謂伐腹中之陰氣也。)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曰:何以別之?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濡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曰: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謂陰毛中橫骨上下臍兩傍之豎筋也,上絡胞膈,下貫髖尻,又級於背腹,上頭項,故云宗筋。主束骨利機關。然腰者,腎之大關節,所以司屈,故曰機關。)衝脈者,經脈之海也。(十二經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曰:治之奈何?曰:各補其滎而通其輸,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時受月,謂受氣時月,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之類也。《痿論》。)
《素問》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手足三陰之經。)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手足三陽之經也。)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太陰陽明篇。)劉河間曰:四肢不舉,俗曰癱緩,故經所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脾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舉。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能至經,必因於脾,乃能受稟,令脾病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
脾實病痿:經云:脾病者,肉痿足不收。又云:脾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云:其犯雨濕之地,則為痿者是也。(夫所謂實,謂太過者,皆指脾之濕邪而言也。)
今採補通滎俞穴法於下:
肺熱葉焦,則肺喘鳴,生痿躄,色白而毛敗者。補其滎魚際,通其俞太淵。至秋病已。
心熱生脈痿,數溲血,樞不相提挈,脛縱不能任用於地,色赤而絡脈溢者。補其滎勞宮,通其俞太陵。至夏病已。
肝熱生筋痿,下白淫,口苦,筋急攣,色蒼而爪枯者。補其滎行間,通其俞太衝。至春病已。
腎熱生骨痿,足不任身,腰脊不舉,骨枯髓減,色黑而齒槁者。補其滎然谷,通其俞太谿。至冬病已。
脾熱生肉痿,乾渴,肌肉不仁,色黃而蠕動者。補其滎大都,通其俞太白。至長夏病已。
又痿躄足不收,取之少陽、陽明之別。經云: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又云:淫濼脞痿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又云: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病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者是也。
骨痿懈惰,取足少陰髓海。經云: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痠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又云:腦為髓之海,其俞上在於其蓋,下在風腑。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懈怠安臥。審其俞而調其虛實者是也。百節弛縱,取脾手太陽之絡。經云: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腋三寸,布胸脅,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取之脾之大絡也。又云: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脘五寸,實則節弛肘廢,取之所別者是也。
《甲乙經》曰:痿不相知,太白主之。(一云耳重,骨痿不相知。)足下緩失履,衝陽主之。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手足痿躄不能行,地倉主之。
腎脈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
陳無擇曰:人身有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內則有肝、心、脾、肺、腎以主之。若隨情妄用,喜、怒、勞、佚,致內藏精血虛耗,使皮血筋骨肉痿弱,無力以運動,故致痿躄,狀與柔風腳氣相類。柔風、腳氣皆外因,痿則內臟不足所致也。
論治痿獨取陽明之旨
生生子曰:《內經》治痿獨取陽明之法,乃治痿之大概也。原其病皆自肺中來,在於方萌之時,故獨治陽明,使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之意,是澄其源而流自清之謂也。設五痿之疾既痼,而陽明虛,宗筋縱,帶脈不引,足痿不用之時,而獨治陽明,斯亦晚矣。當即其五痿之所主者而參治之,庶得以盡其用也。按《內經》陽明虛,帶脈不引之後。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輸,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此雖兼針刺而言,實治痿之綱領也。
林氏曰:考之《內經》皮、肉、肌、骨、脈,五痿分屬五臟,如無擇所云者,似又當分治之可也。治陽明之法,只可治脾肺。若夫肝之筋痿,心之脈痿,腎之骨痿,其受病又自不同,豈可只取陽明而治之乎?故治筋痿宜養其肝,脈痿宜益其心,骨痿宜滋其腎,不可執一而論也。經亦曰:各補其滎而通其輸,調其虛實,云云。此可以見治法之不專於陽明也。
東垣清燥湯 治濕熱成痿,以燥金受濕熱之邪,是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涸,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運動。(方在暑門注夏類。)
健步丸 治膝中無力,屈伸不得,腰背腿腳沉重,行步艱難。
羌活 柴胡 滑石 甘草(炙) 防風 瓜蔞根(酒洗。各五分) 澤瀉 酒防己 川烏 酒苦參(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煎愈風湯送下。(愈風湯方在中風門。)
《三因》 加味四斤丸 治肝腎虛弱,熱淫於內,致筋骨痿弱不能勝持。
蓯蓉(酒浸) 鹿茸(燎去毛,切,酥炙) 五味子(酒洗) 菟絲子(酒煮透,炒,另研) 熟地黃 牛膝 木瓜 天麻(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溫酒或米飲下五十丸。劉宗厚曰:按此熱淫於內而溫補何也?然陰血衰弱,血不養筋,筋緩不能自持,陽燥熱淫於內,故用此養陽滋陰,陰實則水升火降矣。
藿香養胃湯 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虛,宗筋失養之故也。
藿香 人參 茯苓(各一錢) 白朮(二錢) 半夏曲 苡仁 山藥(各八分) 蓽澄茄 砂仁 神麯 陳皮(各六分) 甘草(炙,四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大防風湯 氣血兩虛,風濕相挾,麻痹痿弱,或久病痢後,腳弱緩痛,不能行履,或兩腳腫痛。(足脛枯臘,名鶴膝風症,其效如神。)
川歸 熟地 白芍 杜仲(薑汁炒) 黃耆 白朮(各一錢) 人參 防風 川芎 牛膝(各七分) 羌活 附子 甘草(炙。各四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鹿角膠丸 治血氣虛弱,兩足痿軟,久臥床褥,神效。常服補腎益精壯筋骨。
鹿角膠(一斤) 鹿角霜 熟地黃(各半斤) 當歸(四兩) 牛膝 菟絲子 人參 茯苓 白朮 杜仲(制。各二兩) 龜板(酥炙) 虎脛骨(酥炙。各一兩半)
上為末,將鹿角膠用無灰酒熔化,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丹溪云:有濕熱,有痰,有血虛,有氣弱,亦有死血者,有食積妨礙不降者。(上文論痿起於肺熱,實痿之本,論治法之大要也。而此云然者,蓋以其發而為病,所因所挾或有不同,而主治亦各當著其所重也。)
東垣取黃柏、蒼朮為下部要藥。丹溪即此意以治痿蹶痛風,取效甚多。
濕熱: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火之劑,黃柏、黃芩、蒼朮。
濕痰:二陳湯加蒼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薑汁。
血虛:四物加蒼朮、黃柏,下補陰丸。
氣虛:四君子湯加蒼朮、黃芩、黃柏。
已上方法,雖所主有不同,而降火清金,所謂治法之大要,而無不同也。
虎潛丸、補腎丸,皆治骨痿之劑也。肉痿當以清燥湯治之。
五加皮酒 治筋痿拘攣疼痛,不便屈伸。
五加皮(半斤) 蒼耳子(六兩) 枸杞子 苡仁(各四兩) 生地黃(二兩) 木香(五錢)
以好酒一大埕,將藥囊盛懸埕中,浸七日,取出焙乾,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空心,酒吞八九十丸。其酒聽飲,但常使酒氣頻相接為妙。
大生脈湯 治心熱脈痿,脛縱不任地。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天冬 黃柏 川歸 牛膝 紅花 枸杞子 生地
水煎服。有汗加黃耆。
王啟玄傳珠耘苗丹三方序曰:張長沙戒人妄服燥烈之藥,謂藥勢偏,有所助勝克流變,則真病生焉。猶憫苗不長而揠之者也。若稟血不強,合服此而不服,是不耘苗者也,故名耘苗丹。此丹養五臟,補不足,秘固真元,均調二氣,和暢榮衛,保神守中。
五味子(半斤) 巴戟(去心) 遠志(去心) 枸杞子 山藥 茯苓 肉蓯蓉(酒浸) 百部(酒浸一宿,焙) 杜仲(炒) 蛇床子 柏子仁 菟絲子(酒浸,另研) 防風(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食前,溫酒鹽湯任下三十丸。春干棗湯下。夏加五味子四兩,秋加枸杞子六兩,四季月加肉蓯蓉六兩。
衛生湯 補虛勞,強五臟,除煩熱,養真元,退邪熱,順血脈。
黃耆(八兩) 當歸 白芍(各四兩) 甘草(炙,一兩)
年老加酒半盞,同水煎。
何首烏酒 治骨軟風腰膝痛,行履不得,遍身搔癢。
何首烏,大而有花者,同牛膝各一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焙乾,於木臼搗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
蕭炳丹參酒方 治風軟腳弱,可逐奔馬,故曰奔馬草,極效。
丹參不拘多少,酒浸服下。
《本事》治筋骨諸疾,手足不遂,行動不得,遍身風瘡, 左經丸。
草烏(白大者,去皮臍) 木鱉(去殼) 白膠香 五靈脂(各三兩半) 斑蝥(五枚,去頭足翅,醋炒)
上為末,用黑豆去皮,生為末,一升,醋糊,同前藥共和勻,為丸,雞豆子大。每服一丸,溫酒磨下。治筋骨疾,但未曾經針傷損者,三五服立效。此藥曾醫一人,軟風不能行,不十日見功。專治心腎肝三經,通小便,除淋瀝,通營衛,活經絡。此方因淨聖寺僧得之,大有奇功。(所治乃濕痰汙血為病。)
又方 治丈夫酒色過度,下焦虛憊,足膝軟乏,小便滑數,外腎濕癢。
五味子(五兩) 菟絲子(酒浸透,研炒) 山藥 石蓮肉 茴香(各二兩) 白茯苓(一兩)
上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服。如腳氣及膝無力者,木瓜酒空心下六十丸,下午再服,妙。
龍虎丹 治痿。
鎖陽(七錢半) 敗龜板 虎骨 黃柏(俱酒炙) 乾薑(一錢半) 金箔(十片) 神麯 如懶言語加山藥七錢。
上糯米粉糊為丸,空心白湯吞下。
丹溪 補益丸 治痿。
白朮(二兩) 龜板 鎖陽(各酒炙) 生地 歸身 牛膝 白芍(俱酒浸。各一兩) 陳皮 乾薑(各七錢半) 黃柏(炒) 虎骨(酒炙) 茯苓(各五錢) 五味子(二錢) 甘草(炙,一錢) 菟絲子(酒蒸,研如糊,入余藥末,曬乾)
上以新鮮紫河車為丸,如無紫河車用豬骨髓為丸亦可。
神龜滋陰丸 治足痿。
龜板(酒炙) 黃柏 知母(各酒炒,二兩) 枸杞子 五味子 鎖陽(各一兩) 乾薑(半兩)
煉蜜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七十丸。與龍虎丹相兼服,妙。
丹溪治痢後腳弱漸細。
蒼朮(一兩) 白芍 龜板(酒炙,二兩半) 黃柏(五錢,酒炒)
上粥丸,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吞。
劉河間 十全散 者,蓋治氣血俱虛而四肢不用也;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痿黃,腳膝無力,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並治。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甘草 肉桂 當歸 川芎 熟地 白芍藥(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大錢,生薑三片,棗二枚,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溫服。桂、芍藥、甘草,小建中湯也;加黃耆,即黃耆建中湯也;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也;當歸、川芎、地黃、芍藥,四物湯也。以其氣血俱衰,陰陽並弱,法天地之成數,故名曰十全散。
壯元丸 治下元陽氣大虛,及脾有寒濕,足膝痿弱,大便不實,濕動生痰,面色黃白,惡風,懶語,一切倦弱及陰痿不起,飲食不思,虛弱等症。此方得遂州仙茅或漢中仙茅為君,妙不可言,屢驗。(昔在吳下,治行人公孫治質庵老先生,患痿不出戶者三年,用此收功。仕至江右憲副。)
山茱萸肉 杜仲(鹽水炒。各四兩) 破故紙(鹽水炒) 龜板(酒炙,各三兩) 鹿茸(酒炙) 菟絲子(酒浸透,研炒) 遠志(去蘆,甘草煮) 頭二蠶沙(炒) 人參(各二兩) 茯苓(一兩半) 大附子(童便煮,麵煨,七錢)
俱制淨藥,以乾山藥粉四兩,打糊為丸,梧桐子大。空心淡鹽湯或酒送下五六十丸,下午再服。
上方服後須痛斷房室,以培其根。勿恃此藥壯陽,而助其春興,自取其憊也。叮之,戒之。
金剛丸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床,益精補腎。
萆薢 杜仲(炒) 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浸,等分)
上末,酒煮豬腰子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腳氣門
腳氣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又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蓋脾主四肢,足居於下,而多受其濕,濕鬱成熱,濕熱相搏,其痛作矣。古無腳氣之說,《內經》名厥,兩漢間名緩風,宋齊之後,謂之腳氣。有從外感而得者,有從內傷而致者,其為濕熱之患則一而已。北方高燥,多飲酪肉食,及醇酒濕熱之物,下流足腔所致。南方卑下,濕氣迷滿山澤,血氣虛弱之人,或遇房失及負重遠行,沖冒雨雪,寒濕虛而襲,遂成此症。大抵風寒暑濕之氣,中於諸陽,病在外,其診多在足外踝及足背,宜散之而愈。中於諸陰,病在裡,其診多在足內踝及臁內,宜溫利之。外症自汗走注為風勝;無汗疼痛攣急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熱頑為暑勝。如四氣兼有,但推其多者為勝。寒則溫之,熱則寒之。在表則散,在裡則下。若大虛氣乏,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不可拘執不得服補藥之說。
大抵麻者為風,痛者為寒,腫者為濕。
痹論云:寒勝則蟲,熱勝則縱。(蟲者,皮膚中如蟲行之狀。)
嚴氏曰:腳氣南北所感,雖有內外之殊,然皆由腎虛而生。婦人病此者,亦由血海虛而得之。
《發明》曰:南方自外而入者,止於下脛腫痛。北方自內而致者,乃或至下手節也。治法初用解散,次必推蕩大便,以導其邪氣。
又曰:腳氣濕熱勝者,成水泡瘡,或成赤腫丹毒,或如疝氣,攻上引下。
脈法:浮為風,緊為寒,緩細為濕,洪數為熱。又沉而弦者亦為風,沉而緊者為寒,沉細為濕,沉數為熱。
又曰:脈弦者風,濡弱者濕,洪數者熱,遲者寒,微者虛,牢堅者實。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入心則謬妄嘔吐,食不入,睡不安。左寸脈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死。
入腎則腰腳腫,小便不通,呻吟,目與額皆黑,氣衝胸而喘。左尺脈絕者死。
《千金翼》云:《外臺》、《總錄》所錄皆謂南方卑濕露霧之地,其民腠理疏,陽氣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則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此因血虛氣弱,受清濕之邪,氣與血並行於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痹,虛則弱,故令痹弱也。後人名曰腳氣。《針經》云:有道以來,有道以去,治之多以灸焫為佳,以導引濕氣外出,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所制之方,寒藥少,熱藥多,用麻黃、川烏、姜附之屬。《內經》云:濕淫於外,以苦發之,麻黃苦溫發之者也。川烏辛熱,走而不能守,通行經絡;姜附辛甘大熱,助陽退陰,亦能散清濕之邪。又察足之三陰三陽是何經絡所起,以引用藥為主治,復審六氣中何氣當之,擇其佐使。孫真人云:醫者意也。隨時增損,初無定方,真知言哉。
東垣曰:「異法方宜論」云: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風寒冷冽,其俗飲酪而肉食。凡飲酪,以飲多飲速者為能。經云:因而大飲則氣逆。又云:食入於陰,長氣於陽,今乃反行陽道,是為逆也。夫乳酪醇酒,濕熱之屬,加以奉養太過,亦滋其濕。水性潤下,氣不能呴,故下疰於足脛,積久而作腫痛,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通評虛實論」云:穀人多而氣少,濕居下也,況酪醇酒之濕熱甚於谷者也。「至真要大論」云:太陰之勝,火氣內郁,流散於外,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下,此之謂也。若飲自倍,脾胃乃傷,胃氣不能施化,脾氣不能四布,故下流乘其肝腎之位,疰於足脛,加之房事不節,邪氣乘虛,遂成痼疾。孫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之,亦此意也。
《活人》云:腳氣屬冷者,小續命湯,煎成入生薑自然汁服之,最快。
丹溪曰:腳氣須用升提藥,隨氣血用。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痛,流注手足,痛不可忍。
羌活 甘草(炙) 黃芩(酒炒。各五錢) 當歸身 苦參(酒洗) 人參 升麻 葛根 蒼朮(各二錢) 豬苓 澤瀉 知母 防風(各三錢) 白朮(一錢半)
每用一兩,水煎,不拘時服。
羅太無治中書黏,年四旬,體魁梧,丙辰春,從徵揚州,腳氣忽作,遍身肢體微腫,其痛手不可近,足脛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騎馬,空兩鐙而以竹器盛之。以困急來告。予思《內經》有云:飲發於中,胕腫於下。又云:諸痛為實,血實者宜決之,以三稜針數刺其腫上,血突出,高二尺余,漸漸如線,流於地約半升許,其色黑紫,頃時腫消痛減。以當歸拈痛湯一兩半服之,其夜得睡,明日再服而愈。
蒼朮丸 治乾濕腳氣,筋脈拘攣疼痛不能行。
蒼朮(米泔浸,炒,四兩) 乳香 沒藥(各二兩,另研) 青鹽 牛膝(各五錢) 熟艾(四錢) 川烏(三錢) 全蠍(炒,二錢)
上為細末,共研藥和勻,以木瓜一個大者,切一頭留作蓋,去穰,入上件藥於內,蓋定,安木瓜於黑豆中,蒸令極爛,取出去皮,連藥研成膏,卻入生蒼末拌勻,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木瓜湯下。以溫鹽酒亦可,日三服,忌血與蒜。
丹溪腳氣腫痛方
黃柏(酒炒) 蒼朮(鹽炒) 川芎 生地 白朮 甘草梢 黃連 犀角 防風 木通 檳榔 熱加黃芩,痰加竹瀝、薑汁,時令熱加石膏,大便秘加桃仁,小便澀加牛膝。
食積流注者。
蒼朮 黃柏 防己 南星 白芷 犀角 檳榔 川芎 血虛加牛膝、龜板;如尋常腫者,專主濕熱,肥人加痰藥。
一婦人足腫。
黃柏 蒼朮 生地 川芎 牛膝(酒洗) 龍膽草 南星
腳弱筋痛。
牛膝(二兩) 白芍藥(一兩半) 黃柏(炒) 知母(炒) 龜板(酒炙。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酒糊為丸。
便溺阻澀,心下痞滿者,宜微下之。
東垣曰:楊太受云腳氣之疾,自古皆用疏下,為疾壅故也。然不可太過,恐傷脾胃。使營運之氣不能上行,反下注為腳氣。又不可不及,則壅不能消散。今立三方於後,詳而用之。
羌活導滯湯 腳氣初發,一身盡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隔,先以此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
大黃(酒煨,一兩) 羌活 獨活(各五錢) 川歸 防己(各三錢) 枳實(麩炒,二錢)
每服七錢,水煎服,服微利則已,量虛實加減。
開結導飲丸 飲食不消,心下痞悶。
陳皮 白朮 茯苓 澤瀉 麥蘖 酒麴 半夏(各一兩) 枳實 青皮 乾薑(各五錢)
如有積塊者,加巴豆霜(一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下。
又方 治濕熱並諸濕邪,腿膝重痛,足脛浮腫。
甘遂 威靈仙 葶藶 檳榔 赤芍 澤瀉 乳香(各二兩) 沒藥(一兩) 牽牛 大戟(炒,三兩) 陳皮(四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食前溫水送下。得更衣,止後服。忌酒二日,又忌面及甘草三兩日,食溫淡粥以補胃氣。
乙巳春,廉平章年三十八,身體充肥,腳氣始發,頭面渾身肢節微腫,皆赤色,足脛腫痛不可忍,不敢扶策,手著皮膚,其痛轉甚,起而復臥,臥而復起,晝夜苦楚,難以名狀。求予治之。平章以北土高寒,故多飲酒,積久傷脾,不能運化飲食,下流之所致。投以當歸拈痛湯一兩二錢,其痛減半,再服腫痛悉除。只右手指末微赤腫,以三稜針刺於爪甲端,多出黑血,赤腫全去。不數日,因食濕面,肢體覺疼,再以 大黃枳實湯 治之。
大黃(酒煨,三錢) 羌活(一錢半) 當歸(一錢) 枳實(五分)
夫腳氣之疾,皆水濕之為也。面滋其濕,血壅而不行,則肢節煩疼。《內經》曰:風能勝濕。羌活辛溫,透關節去濕,故以為君主,血留而不行,則當歸之辛溫散壅止痛;枳實之苦寒,治痞消食以為臣;大黃苦寒,以導面之濕熱,並治諸老血留結,取其峻駛以為使也。
上只作一服,水一盞半,煎八分,空心食前服,利不兩行,痛止。
控涎丹(方見痰飲門。)治腳氣,加胭脂一錢,檳榔、木瓜各一兩,卷柏五錢。先以鹽水煮半日,次日白水煮半日,同前藥為丸。每服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取下惡物,立效。
《衍義》云:有人嗜酒,日須五七十杯,後患腳氣甚危,或教以巴戟半兩,糯米同炒,去米不用,大黃一兩,銼炒,同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濕水下五七十丸,仍戒酒遂愈。
《本事方》治風氣積滯成腳氣。常覺沉微腫,發則或痛, 茵芋丸。
茵芋(炒) 苡仁(各五錢) 郁李仁(一兩) 牽牛(生,三兩,取頭末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棗湯下,未利再加十丸,日三服,以快利為度,白粥補之。
《三因》 千金丹 治腳氣上攻,心腎相擊,足心隱痛,小腹不仁,煩渴,小便秘或利,關節攣,皮疼痛,神效。
肉蓯蓉 石斛(各酒浸) 狗脊(去毛) 萆薢 茯苓 牛膝(洗) 地仙子 遠志(去心,炒。各一兩) 杜仲(去皮,炒) 熟地(各三兩)
上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本事》療丈夫腰腳痹緩急,行履不穩者。以萆薢二十四分,合杜仲八分為末,每日溫酒和服三錢匕,增至五錢,忌牛肉。
《活人》 苡仁酒 治腳痹。
苡仁 牛膝(各二兩) 海桐皮 五加皮 獨活 防風 杜仲(各一兩) 熟地(一兩半) 白朮(五錢)
上為粗末,入絹袋內,用好酒五升浸,春秋冬二七日,夏月七日。分作數服,逐帖浸酒,空心,每服一盞或半盞,日三四服,常令酒氣醺醺不絕。久服覺皮膚下如數百條蟲行,即是風濕氣散。
丹溪治一婦人,血少多氣,大便後腳痛而麻。
當歸(二錢半) 芍藥 白朮(各二錢) 陳皮 青皮(各一錢) 地黃(一錢半) 川芎(五分) 甘草(二分) 桃仁(十八枚)
上分二貼,水煎服。
韓彥正暴得疾,手足不舉,諸醫皆以為風,針手足亦不知痛。召孫尚證之,尚曰:此腳氣耳。用檳榔末三錢,生薑三片,乾紫蘇七葉,陳皮三錢。水煎服,數帖而安。
檳榔散 治腳腫。
陳皮 蒼朮(炒,等分)
水一大碗,酒半盞,同煎,去渣,調檳榔末二錢。
《聖惠方》治腳氣及風寒濕,四肢攣急,腳痛不可踐地。
紫蘇六兩,搗碎,水三升,研取汁,以蘇子汁煮粳米粥二合,和蔥豉椒姜,食之即止。
《濟世方》治一切腳氣神奇。
穿山甲前兩足者,燒存性,研細,入麝少許,多少隨入斟酌。要服此藥,須去他事,在晚不可進飲食,候至夜深腹空時調服,坐臥隨意。及雞鳴又一服,痛立止。過一二日便能步履如常,極妙如神。
《千金方》治腳氣十二風痹,不能行。 松葉酒。
松葉六十斤,銼細,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釀米五斗,如常法。另煮松葉汁以漬米,並饙飯釀,封頭七日後,澄飲之,取醉,得此酒力者甚眾。
《濟世方》諸般腳氣,一服除根。
防風 羌活 蟬蛻(各三分) 薄荷(五分) 紫蘇(四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以無灰酒半碗,熱服訖,服至一時久,即煎後藥,湯傾桶內,披厚衣於桶上坐,勿令走氣,將腳腿熏之,當自下而上汗出,直至頂門,其至頂門,其出如水,盡為度。
薰洗用:紫蘇(半斤) 忍冬花(四兩) 木饅頭(七個) 蘇木(二兩)
上為粗末,以水一盅,煎數沸,桶盛,分三度添用,只一次洗完,永除根。
東垣曰:《活人》云,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渫洗,皆醫之大禁也。為南方外感濕氣,乘虛襲人,為腫痛而言,非為北方內受濕氣,注下腫痛而言也。蓋濕氣不能外達,宜淋渫開導,泄越其邪,名曰 導氣除濕湯。
威靈仙 防風 荊芥穗 當歸 地骨皮 升麻 白芍 蒴藋葉(各等分)
水二斗,煮取一斗五升,乘熱淋洗。
五味敗毒散 治三陽經腳氣流注,腳踝上熱腫,寒熱如瘧,自汗或無汗。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枳殼 桔梗 甘草 人參 茯苓 川芎 大黃 蒼朮(等分)
每服四錢,姜三片,薄荷頭一個,水盅半,煎一盅,熱服。皮肌瘙癢加蟬蛻。
八味丸 治少陰腎經腳氣,腰脊疼,小指之下連足心,循內踝入跟中,腨內膕中內臁皆疼,上衝胸咽,嘔吐,自汗,小腹不仁,善恐。此症最急,以腎乘心,水剋火。死不旋踵。(方在虛怯門。)
紫蘇散 治風毒腳氣,腹內痰惡,腳重虛腫。
紫蘇 木通 桑白皮 茴香(各一兩) 枳殼(二兩) 羌活 獨活 荊芥穗 木瓜 青皮 甘草(各半兩) 大腹皮(十個)
每服三錢,姜三片,蔥白一莖,水煎服。
桑白皮散 治腳氣盛發浮腫,小便赤澀,腹滿氣急。
桑白皮 郁李仁(各一兩) 赤茯苓(二兩) 木香 防己 大腹子(各半兩) 紫蘇子 木通 檳榔 青皮(各七錢半)
每服三錢,姜水煎。
薏苡散 治腳氣弱痹腫滿,心下急,大便澀。
薏苡仁 防風 川芎 防己 豬苓 郁李仁 火麻仁 檳榔 羚羊角屑(各一兩) 枳實(七錢) 甘草(五錢) 桑白皮(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熟水調下。
紫蘇子湯 通治腳氣,中滿喘急,嘔吐,自汗。
紫蘇子(炒) 前胡 半夏 厚朴 甘草(炙) 川歸 黃芩(各二兩) 桂心 桔梗(各三兩) 虛甚者加炮附子(一兩。)
每服六錢,姜七片,棗二枚,水煎,食後服。
茱萸丸 治腳氣入腹,脹,不仁,喘悶欲死。
吳茱萸(洗) 木瓜(去穰,切片,干)
上酒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或米湯下。或以木瓜蒸爛研膏為丸,尤妙。
卷柏散 治遠年腳氣難治,此方特效。體虛人減半服。
卷柏(隨用,先以鹽水煮半日,次用冷水煮半日,火上焙乾,取東向者佳) 黑牽牛(取頭末) 檳榔 甘遂
上各為末,不得相雜,每服各一錢,惟檳榔末二錢,五更初濃煎蔥白湯下,至巳時取下惡物如魚凍,隨吃淡粥,病安。更宜服後藥:
大腹皮(三兩) 木瓜(二兩半) 蘇子(炒) 檳榔 荊芥穗 烏藥 陳皮 蘇葉(各一兩) 蘿蔔子(炒,五錢) 沉香(三錢) 桑白皮(炒) 枳殼(麩炒,各兩半)
每服三錢,姜五片,煎服。
檳榔湯 治腳氣,順氣防壅。
檳榔 香附子 陳皮 蘇葉 木瓜 五加皮 粉草(各一兩)
每服四錢,姜五片,煎服。婦人腳氣多由血虛,加川歸半兩;室女多因血實,加赤芍藥一兩半;大便秘結,虛弱者加枳實,盛者加大黃。
一方 治腳氣衝心,大便秘,宜服三黃散加土烏藥,春夏常服妙。
木瓜茱萸湯 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喘急。
木瓜 檳榔(各二兩) 吳茱萸(湯洗七次炒,一兩)
每服四錢,水煎,食前服。大木瓜二枚,吳茱萸五兩,二味並用水四碗,煎一碗,分二服。如人行十里久,再進一服,或汗、或吐、或瀉即瘥,不拘時服。
三將軍丸 治腳氣入腹衝心,大便不通。
吳茱萸 木瓜 大黃(各等分) 大黃或隨其病加減。
上米糊丸,如綠豆大。毒五十丸,粳米、枳殼湯下。未應,加丸數再服,以通為度。
杉木節湯 治腳氣衝心,或心脅有塊,毒勝痰逆,痞滿喘急,汗流搐溺,昏悶,上視,咬齒,甚至垂絕不知人。
杉木節(一大升) 橘葉(一升,無葉用皮亦可) 大腹子(七個,連皮銼碎)
上以童小便三升,煎一升半,分二服。若一服得快利,停後服。
木通散 治腳氣服熱藥太過,小便不通,臍下脹。
川歸 梔子 赤芍 赤茯苓 甘草(各一兩)
每服三錢,水煎。
蒼朮散 治一切腳氣。
蒼朮(米泔浸一日夜,鹽炒過) 黃柏(去皮,酒浸一日夜,炙焦)
每服四錢,水盅半,煎一盅,日進三四服。
烏藥酒 治一切腳氣發動。
土烏藥用粗皮,揩淨,以瓦片刮下屑,收於磁器內。以好酒一升,浸一宿,次日空心,去藥,只將磁器內所浸藥酒,熱湯上坐,溫入生麝香少許尤妙,一服即安。無麝香則多服,服後溏泄病去。
升麻散 治腳氣。
升麻 獨活 蒼朮 牡丹皮(等分)
上每服半兩,酒煎,空心服。如痛甚者,加麝香。
治六經腳氣發起赤腫者。
五苓散(一帖,內用桂枝) 蘇木(比上藥多些) 生薑(搗一塊)
水二盅,煎一盅,空心,連進三服。(至午時即不痛矣。)
治久患腳氣下體虛冷者。
五積散(一帖,水二盅半,煎一盅。攪下末藥同服) 龍骨 虎骨 乳香 沒藥 五靈脂(各一錢,為末)
輕腳丸 逐風去濕,消腫行血止痛。
地膚子 桃仁(各一兩,麩炒) 白朮 赤茯苓 赤芍藥 紫蘇葉 葫蘆巴 豬苓 澤瀉 檳榔 枳實 茴香(各半兩)
上煉蜜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空心紫蘇湯下,漸加至百丸,神效。
塗法:豬牙皂角(不蛀者) 大皂角(不蛀者) 南木香(各等分)
上為末,醋濃調,先於腫上不腫處,用藥圍塗之,闊三四寸,若圍然,截斷毒氣,不使衝上,次塗下面腫,只留腳尖不塗,仍剪腳甲出毒氣,時時用醋潤之。
凡用小續命湯、活絡湯,須兩料,候通身得汗,如續命湯香,疾乃去體。
活絡湯 治寒濕腳氣及一切疼痛諸疾。
白朮 杜仲(各六錢) 牛膝 附子(炮。各五錢) 甘草 人參 官桂(各二錢半) 川薑(炮,七錢半) 川歸(一兩二錢)
每五錢,水煎,病在上食後,病在下食前服。
椒囊法:川椒二三斤,實於疏布囊中,置火踏上,跣足踏椒囊,久久痊愈。
一方加切片檳榔並熟艾各三分之一,尤妙。
治腳氣止痛,草烏為末,同酒糟搗爛貼。薑汁調草烏貼亦可。薑汁調赤小豆、南星末,塗時吃熟蘿蔔令飲飽,以下氣。
治腳氣止痛。用牛皮膠一塊,銼碎,同麥麩炒成珠,研細末,每用酒調下一錢,其痛立止。如大便秘結者,服搜風順氣丸亦可。
腳氣衝心為厥逆
丹溪云:腳氣衝心,宜四物湯加炒柏,再宜湧泉穴用附子末,津唾調傅,上以艾灸,泄引其熱下行。
腳氣衝心,用白檳榔一個,如雞心大者,為末,用童便、生薑汁、溫酒共半盞,調作一服。(《廣利方》不用薑汁、酒,但用童便五合調服。再服治衝心悶亂不知人。)
三脘散 治腳氣衝心,腹氣飽悶,大便秘澀者最良。
獨活 白朮 木瓜(焙乾) 大腹皮(炙黃) 紫蘇(各一兩) 沉香 木香 川芎 檳榔(麵裹煨熟。各七錢半) 甘草(炙,半兩) 橘紅(三分)
每二錢,水煎,分三服,取便利為效。
大腹子散 治風毒腳氣,肢節煩疼,心神壅悶。
大腹皮 桑白皮 赤芍藥 木通 紫蘇 羌活 獨活 木瓜 荊芥 青皮(各一兩)
每服四錢,姜五片,蔥白七寸,水煎,空心溫服。
韋宙方療腳氣浮腫,心腹滿,大小便不通,氣急喘息者。以郁李仁十二分,搗碎,水研取汁,薏苡仁搗碎如粟米,取三合,以米作粥,空腹食之佳。
凡腳氣之病,始起甚微,多不令人識也。食飲嬉戲,氣力如故,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此為異耳。凡腳氣之候,見食嘔吐,憎聞食氣,或有腹痛下利,或大小便閉澀不通,或胸中衝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昏憒,或喜迷忘,語言錯亂,或壯熱頭痛,或身體極冷痛煩,或覺轉筋,或腫或不腫,或背腿頑痹,或時緩縱不隨,或復百節攣急,或小腹不仁,此皆腳氣狀貌也。腳氣有腫者,有不腫者。其小腹頑痹不仁者多不腫。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者,名腳氣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其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愈。黑人耐風濕,赤白人不耐風濕,瘦人肉硬,肥人肉軟則受病難愈。凡腳氣覺病候有異,決然氣急,即須大言使其恐懼,而氣下行為妙。治之稍緩,則氣上入胸脅逆滿,氣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寬者數日必死,不可不急治也。但見心下急,氣喘不停,或自汗數出,或乍寒乍熱,其脈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死。
治腎臟風,壅積,腰膝沉重。
威靈仙末,蜜和丸,梧桐子大。初服酒下八十丸,平明微利惡物,如青膿桃膠,即是風毒積滯也。如未動,夜再服一百丸。取下後,吃粥補之,一月,仍當服溫補藥。
治腎臟風攻註腳膝方
連珠甘遂(一兩) 木鱉子(一雌雄,去殼)
上為末,獖豬腰子二個,批開,用藥末一錢,摻勻,濕紙裹數重,火煨熟,放溫。五更初,細嚼,米飲下。積水多則利多,少則利少,宜軟飯將息。若患一腳,須看左右,如左腳用左邊腰子,右腳用右邊腰子,藥末止許一錢。壬子年在昆陵,有姓馬鬻酒者,宿患腎臟風,今一足發腫如瓠,自腰以下鉅細通為一律,痛不可忍,欲轉側面,人挾持方可動,或者欲以鈹刀決之,予曰不可,吾有藥。如上法服之,辰巳間下膿水數升,即時痛止腫退,一月後尚拄拐而行。予再以赤烏散令塗貼其膝,方愈。後十年至昆陵,率其子列拜以謝云:向腳疾至今不復作,雖積年腎臟風,並已失去,今健步自若矣。
《本草》云: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十年,良醫殫技莫能治。所親置之道傍,以求救者,遇一遊僧見之,告曰:此疾一藥可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為之入山求索,果得,威靈仙也。使服之,數日能步履,其後山人鄧思濟知之,遂著其法云:採得陰乾月餘,搗篩,溫清酒和二錢匕,空心服之。如人本性殺藥,可加及六錢匕,利過兩行則減之,病除乃停服,其性甚善。不觸諸藥,但惡茶及麵湯,以甘草、梔子代飲。
白濁門
生生子曰:白濁乃小病,今人亦有一二年不愈者,皆是用藥無律。今將吃緊要處,次第條陳,庶初學者有取則焉。大抵屬濕熱為多,緣中宮不清,痰濁下流,滲入膀胱,治當審小便痛與不痛,若小便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行後而痛者,氣之陷也;若小便頻數而痛,此名淋濁。治以二陳湯加木通、山梔、升麻、柴胡之類。若只濁而不痛,宜燥中宮之濕,二陳湯加蒼白朮、桔梗、升麻之類,提之即愈。若久濁而不痛為虛,宜補中益氣湯。陰虛下脫者加牡蠣、山茱萸澀之。久而陰虛腰膝痠疼,六味地黃丸;挾熱者加黃柏、知母,挾寒者加桂心、菟絲子、川巴戟之類;虛甚者加鹿茸。
有心、脾二經不足,但經思慮,其濁愈甚者,宜定志丸。善飲酒人,濕熱下流,用白螺螄殼,火煅醋淬,為末,三錢,用乾葛、青蒿、苦參(酒炒)各三錢,煎湯調下。
治法:以二陳湯加白朮、蒼朮、黃柏、升麻、柴胡、木通、石菖蒲。加生薑三片,燈心二十根,食前服。
前方加白葵花三五朵,極妙。白雞冠花亦佳。
凡治淋濁二症,先當用此以清中宮濕熱痰氣,即易愈。丹溪云:二陳湯加升提之法,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此端本澄源之意,服二三貼,然後看氣血孰虛,乃用對症之藥,此最萬全法也。時醫好用滲利之藥,殊不知久濁不愈者多陰虛,而滲利在所當忌。又不可先用補劑及止澀之藥,蓋此症始末有不因於濕熱下流者,補澀太早,反閉其邪,濁愈甚矣。由是有積年累月不效者,皆治法失先後次第故也。
丹溪 加減珍珠粉丸 治便濁極妙。(凡治便濁,先時以此丸合前湯兼服,其效甚速。)
蛤粉 青黛(此二味主胃中濁氣下流,降入膀胱) 樗皮(大燥濕熱) 滑石 黃柏 乾薑(鹽水炒褐色,味苦,斂肺氣下降,使生陰血)
上等分,炒神麯糊為丸,梧子大。空心下三五十丸。
秘傳二奇湯 治便濁疼痛神效,兼治偏墜。
升麻 烏藥
煎湯,食前服。若小便前痛者,以烏藥三錢,升麻減半,加小茴香五分,黃柏五分,木通五分,龍膽草五分,漢防己三分。若小便後痛者,升麻三錢,烏藥減半,仍加黃柏五分,柴胡五分。
若服前藥,頭覺作暈,此陰虛因升動其火故也,急以六味地黃丸料加黃柏、知母、麥門冬治之,一服而愈。若服前藥,胸中飽悶,此必中宮有痰,宜二陳湯加香附、白朮、炒曲消之。
茯苓丸 治心氣不足,思慮太過,腎經虛損,其陽不固,溺有餘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泄。
菟絲子(酒浸,研,五兩) 石蓮子(去殼,三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上酒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鹽湯下,常服亦能補虛。
金箔丸 治下焦虛,小便白濁、白淫,夜多異夢,遺泄。
補骨脂(炒) 韭菜子(炒) 晚蠶蛾 肉蓯蓉 山茱萸 桑螵蛸 菟絲子(酒浸) 牛膝(酒浸) 龍骨(各一兩)
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萆薢分清飲 治白濁,小便凝如脂油,光彩不定,凝腳如糊。
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 烏藥
各等分,每四五錢,水煎,臨服入鹽少許。一方加茯苓、甘草。
定志丸 治心氣不足,脾弱不能攝精,心腎不交,小便白濁。
遠志(去心蘆,淨,以甘草湯煮) 石菖蒲 白茯苓 人參 山藥
打糊為丸,食遠白湯送下五六十丸。
夢遺門(附:精滑不禁)
凡溪曰:夢遺主熱,精滑主濕熱。許學士曰:治夢遺有數種,有下元虛憊,精元不禁者;有年壯氣盛,久曠,經絡壅滯者;有情欲淫動,所願不遂者,名曰白淫。虛憊不禁者,宜補澀。壅滯者宜清心,以決其壅。所願不遂者,宜清痰熱,以豬苓丸治之。正如瓶中煎湯,氣盛盈溢者,如瓶中湯沸而溢。欲動心邪者,如瓶傾側而出。虛憊不禁者,如瓶中有罅而漏,不可一概用藥也。
《內經》云:主閉藏者腎也。又云:腎藏精,腎衰則不能管攝,故妄行而出精不時也。又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白淫、夢遺等症。先賢治法有五:
用辰砂、磁石、龍骨之類鎮墜神之浮游是其一也。
其二,思想結成痰飲,迷於心竅而遺者,許學士以豬苓丸導利其痰是也。
其三,思想傷陰者,潔古以珍珠粉丸降火補陰是也。
其四,思想傷陽者,羅謙甫以鹿茸、蓯蓉、菟絲子等補陽之藥是也。
其五,陰陽俱虛者,丹溪治一人,形瘦,便濁,夢遺,作心虛治,用珍珠粉丸、定志丸。內傷氣血不能固守,以致夢遺、精滑、便濁不禁者當補,以八珍湯加減,吞樗根皮丸。予嘗治一少年,夢遺無度,且精滑甚,玉莖才舉,其精即流,目見婦人,精即注下,夫婦之私皆廢,背心痛如被槌,兩耳皆聾,腰痠膝軟,此大虛症也。用補天丸加止澀之藥,鹿茸、沙苑蒺藜、白蠟之類,服之一月精固,二月耳聰而背心痛止,次年育女。
仲景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冷,目眩發落,脈極芤虛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以 桂枝龍骨牡蠣湯 主之。
桂枝 白芍藥 生薑 牡蠣(煅。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作八帖,水煎服。
豬苓丸
半夏(一兩,銼如豆大) 豬苓末(二兩)
先將一半炒半夏,色黃不令焦,出火毒;取半夏為末,糊丸,桐子大,候乾,更用前一半豬苓末子,同炒微烈,入砂瓶內養之。空心,溫酒鹽湯下三四十丸,常服於申未間溫酒下。
蕭氏云:此古方也,今盛行於時,而人多莫測其用。蓋半夏有利性,而豬苓導水,緣腎司閉藏,久用澀藥,及有鬱滯,用之使氣通而鬱散。予醫囊中嘗貯此藥,緩急與人三五服,皆隨手而驗。又云:詳治夢遺方,屬鬱滯者居大半,庸醫不知其鬱,但用龍骨、牡蠣等澀劑固脫,殊不知愈澀愈郁,其病反甚。嘗治一壯年,夢遺白濁,少腹有氣衝上,每日腰熱,卯作酉涼,腰熱作則手足冷,前陰無氣,腰熱退則前陰氣耕,手足溫,平旦多泄屁,暮多噫,時振,隔一旬、二旬必遺。脈朝弦滑而大,午後洪大。予知其有鬱滯也。先用沉香和中丸大下之,次用四物湯吞滋腎丸百粒,若稍與蛤粉等澀藥,則遺濁反甚,或一夜二遺,遂改用導赤散,大劑煎湯服之,遺濁緣止漸安。又一中年,夢遺,醫或與澀藥反甚,連遺數夜。愚先與神芎丸大下之,卻再製此豬苓丸服之,皆得全安。又丹溪先生治鎮守萬戶蕭伯善,便濁精滑不禁,百藥不效,試倒倉法而安。於此見夢遺屬郁者多矣。
嘗治丁氏一友,壯年體肥而色蒼,善飲酒,常兼人之食,每五日則夢遺一度,准准如此,醫近一年,罔效。季冬就予治。診左弦數,右三部皆滑數,知其酒多濕熱重,況厚味生痰,但清其濕熱,或可愈也。乃制一方,名曰 端本丸
苦參(二兩,《本草》苦參解酒毒,補陰氣,清濕熱,補陰最捷) 川黃柏(二兩) 牡蠣 蛤粉 白螺螄殼(煅,各一兩。此三味燥濕熱,清痰) 葛根(一兩,解酒熱而引清氣上升) 青蒿(一兩,清熱而利不便,是上下分消其濕也)
以神麯糊為丸,梧子大。空心及食前,白湯吞下七十丸,服至第五夜,竟不遺。至十九夜又被酒過醉,其夜又遺。乃令卻酒一月,未終劑而精固矣,次年生子。(端本丸至今行之,百發百中。)
潔古 珍珠粉丸 治白淫,夢遺精滑不收。(年壯節欲精溢者,降火補陰為主。)
黃柏(一斤,新瓦上炒赤) 真蛤粉(一斤)
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溫酒送下。法曰陽盛故精泄也。黃柏降火,蛤粉咸而補腎陰。
丹溪云:精滑不禁用蛤粉、青黛、香附、黃柏、知母之類。
大鳳髓丹 治心火太盛,陽狂不已,以補腎水。真陰虛損,心有所欲,速於感動,應之於腎,疾於施泄。此方固真元,降心火,益腎水,大有神效。
黃柏(炒,二兩) 縮砂(一兩) 甘草(半兩) 半夏(炒) 豬苓 茯苓 蓮芯 益智仁(各三錢五分)
上神麯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若只用黃柏、甘草、縮砂三味,名正鳳髓丹。古人云:瀉心者非也,乃瀉心包絡相火,益腎水之劑。
許學士 清心丸 治經絡熱,夢遺,心忪恍惚,膈熱。
黃柏一兩,研為末,加生腦子一錢,同研極細,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濃煎麥門冬湯下。
大智禪師云:夢遺不可全作虛冷治,亦有經絡熱而得之者。嘗治一男子,至夜脊心熱夢遺,用珍珠粉丸、豬苓丸遺止。終服紫雪,脊熱始除。又一男子,脈洪,腰熱,遺精,沉香和中丸下之,導赤散治其火而愈。由此知身有熱而夢遺者,皆熱遺也。
治夢遺之藥,若清之不止為虛寒。愚壯年得夢遺症,每四五夜必一遺,累用鳳髓丹、秘真丸,雖少效,終不能除根。後改用石菖蒲、遠志、韭子、桑螵蛸、益智、酸棗仁、牡蠣、龍骨、鎖陽等劑,為丸服,良愈。又一中年男子夢遺,以珍珠粉丸等藥與服之無效,亦以遠志、菖蒲等劑服之,隨手而愈矣。
河間 秘真丸 治白淫,小便不止,精氣不固,及有餘瀝,或夢寐多泄。
龍骨(一兩,另研) 硃砂(一兩,研細,留一分為衣) 大訶子皮(五枚) 縮砂(五錢)
上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溫酒白湯下,不可多服,恐太秘也。(思想外淫者,宜鎮心、導滯、補虛,此方得之矣。)
五苓丸 治虛而泄精,脈弦大,累與加減八物湯吞秘真丸,及珍珠粉丸,精泄不止。後用五倍子,澀脫之功,敏於龍骨、蛤粉矣。
海藏 烏金散 治夢泄精滑不禁。
九肋鱉甲,每用二枚,以清酒一碗,童便三盞,蔥白七寸,同煎七分,服之,日進二次。(此亦補陰意也。《本草》云:主心腹癥瘕堅積。)
東垣治男子夢與鬼交,心神恍惚。刮鹿角屑為末,三錢酒調下,日進二服。(《本草》云:鹿角逐惡氣惡血,然亦是補劑,否則何能治此。)
《婦人良方》 鎖精丸 治下元虛弱,小便白濁,白淫,白帶淋漓,小便頻數。
破故紙(炒) 五味子(炒) 白茯苓 青鹽(各等分)
上酒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鹽酒或鹽湯下。
固精丸 治胞冷虛寒,小便白濁,白淫,夢遺等云。
菟絲子(酒浸蒸炒) 五味子(炒) 白茯苓 桑螵蛸 牡蠣 龍骨(各煅) 韭子(炒) 白石脂(各等分)
酒糊丸,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汗門
(附:頭汗、手足汗、無汗)
治汗之法有數種,各列治於後:
陽虛自汗者,宜嚴氏耆附湯、黃耆建中湯。陰虛盜汗者,當歸六黃湯。熱甚盜汗者,正氣湯。濕勝自汗者,表虛,不任風寒者,周衛湯;痰熱者,涼膈散或滾痰丸。飲食飽甚,汗出於胃,宜消其食,詳所飽何物,以枳實、山楂之類治之。驚而奪精,汗出於心,宜紫石英、小草、龍骨、酸棗仁、人參之類。搖體勞舌,汗出於脾,宜歸脾湯,或當歸補血湯。疾起恐懼,汗出於肝,宜龍齒、酸棗仁、當歸、枸杞、山茱萸之類。持重遠行,汗出於腎,以山藥、山茱萸、熟地黃、鹿角膠、羊脊髓之類。
東垣治汗,春夏用黃耆,秋冬用桂枝。(此亦是治自汗法也。)
夏月汗多,口渴,氣喘促者,及陰虛注夏,體熱自汗,或盜汗者,急以生脈散加黃耆治之。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龍骨、牡蠣,治勞損盜汗殊妙。
耆附湯 治陽氣大虛,汗出不止,肢體倦怠。
黃耆(去蘆,蜜炙) 大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每服四錢,姜十片,水一盅,煎八分,食前溫服。
丹溪治陽虛汗多者。
人參、黃耆,少佐桂枝湯,甚者附子亦可用。按:此即東垣黃耆建中湯意也。
東垣 當歸六黃湯 治陰虛盜汗之聖藥也。
當歸 黃連 黃芩 黃柏 黃耆 生地黃 熟地黃(各等分)
每服七錢,水煎服。
東垣 正氣湯 治熱在陰分,盜汗。
黃柏(炒,二錢) 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食遠服。
許學士 人參丸 通治諸虛,補精氣,止肝邪,平補五臟虛羸,六腑怯弱,充肌膚,進飲食,止虛汗。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 石斛 五味子 黃耆(取頭末)
各一兩,為細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久服不熱,尤宜少年。
東垣 周衛湯 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
黃耆 麻黃根(各一錢) 生甘草 當歸梢 生黃芩 半夏(各五分) 豬苓 羌活(各七分) 麥門冬 生地黃(各三分) 五味子(七粒) 紅花 蘇木(各一分)
水煎,溫熱服。中風症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用麻黃而用根節也。
羌活勝濕湯 治濕勝自汗,惡寒重,添厚衣,心胸悶躁,頭目昏憒壅塞,飲食減,濕熱大盛,汗出不休,以風藥去其濕,以甘草瀉其熱。
甘草(炙,三錢) 黃耆(七分) 生甘草(五分) 生黃芩 酒黃芩 防風(各三分) 人參(三錢,以取氣益胃。已上藥瀉胸中之熱) 獨活(二分) 川芎 藁本(各三分) 升麻 柴胡(各五分,已上風藥勝其濕) 細辛 羌活 蔓荊子(各三分) 薄荷(一分。已上清利頭目)
上水二盅,煎盅半,才入後四味細辛等藥,再煎至一盅,熱服,一服而止,諸症悉去。
涼膈散(方見熱火門。滾痰丸方見痰門。)
附雜方
陳無擇 牡蠣散 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許學士云:亦治盜汗不止。)
黃耆 麻黃根 牡蠣(煅,研。各二錢)
上水煎,入浮小麥一百粒,不拘時服。
河間 白朮散 治飲酒中風,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如洗,久不治,必成消渴症。
牡蠣(煅,二錢) 白朮(一兩二錢) 防風(二兩半)
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計時。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多汗、面腫,倍牡蠣。
丹溪 白朮湯 治盜汗。
白朮(四兩,分作四制:一兩黃耆同炒;一兩石斛同炒;一兩牡蠣同炒;一兩麩皮同炒)
各味炒黃色,余藥不用,只用白朮研末。每服三錢,用粟米煎湯送下,藥盡為效。
《濟世良方》治盜汗,山藥為末,臨臥酒調下三錢。
《衍義》云:椒目治盜汗尤切,將椒目微炒,搗細末,用五錢。以生豬上唇煎湯一合,調勻,臨臥服,無有不效。蓋椒目能行水,治水蠱尤勝。
治盜汗,桑葉為末,茶服之。(治藥不應者累驗。出《醫說》。)
豆豉能治久盜汗,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二升,漬兩三日,取汁,任人服之,不瘥,更作三兩劑即止。
(愚謂此方出《綱目》,必是傷風,表中有風邪,以致毛腠不閉。豆豉原能發汗散邪,以邪散而腠理閉也。今取其能治久盜汗,豈豆鼓亦能補陰乎?錄此以備參考。)
《衍義》以煅過牡蠣、麻黃根等分,同研細末,治盜汗及陰汗。
頭汗
王海藏云:頭汗出,齊頸而還,血癥也。額上偏多,何謂也?曰:首者,六陽之所會也,熱熏蒸則汗出也。額上偏多,以部分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中州,頤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渠之餘,迫而上入於心之分,故發為頭汗。而額上偏多者,屬心之部,而為血癥也。至於雜症,陰火迫腎水上行,入於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同血癥倒治之。無問傷寒雜病,酒積下之。而心下痞者,皆血癥也。(可參痞門同治。)
生生子曰:頭汗亦非止血之一字可盡。予族伯,每飲食入腹,則登時頭面汗出如雨,齊頸而還,稍頃自收。此胃中有熱,陽氣虛甚而然。何則?頭面屬陽明為多,飲食入胃,衝動其熱,如霧露之升騰,越出而為汗。經謂云出天氣,雨出地氣是也。觀海藏以痞症為對,俱同血癥例治之。緣其以下多亡陰,謂亡陰而陽失依附,故飛越也。今益脾土而以血藥兼之,可謂得治法之本矣。
手足汗
手足汗乃脾胃濕熱內郁所致,脾胃主四肢。亦有腸胃中有實熱者,仲景承氣症,謂手足濈濈然汗出,乃腸胃熱甚而傍達四肢也。
東垣 安胃湯 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中虛風虛邪,久則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病,先除其汗,剽悍之氣按而收之。
黃連 五味子 烏梅(去核) 生甘草(各一錢) 炙甘草(六分) 升麻(四分)
水二盅,煎一盅,食遠溫服。忌濕面,五辛大料,發熱之物。
治腳汗。
白礬 乾葛(等分)
每用五六錢,水三碗,煎十數沸,洗。逐日洗一次,才三五日,自然無汗。
無汗
丹溪曰:盛夏浴食無汗為表實。一人脈澀而短,重取而弱,此久受濕傷,且多年無汗,過勞身熱,倦怠如沙病狀。
蒼朮 白朮 芍藥 甘草 紅花(各五錢) 陳皮(六兩) 當歸身(二兩)
分六帖,姜三片,煎服。
治夏月無汗成久嗽病, 半蘇散。
半夏 紫蘇葉
二味為末,入蛤粉、神麯、蜆殼灰等分,為末,以桃仁泥五錢,瓜蔞穰一枚,為丸。先服三拗湯三帖,卻服此丸,臨臥白湯送下七十丸。
治虛勞自汗不止, 芍藥黃耆湯。
黃耆(二兩) 白芍藥 白朮(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每服五錢,煨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參朮散 治同前,陽虛甚者加附子。
人參(一兩半) 白朮(二兩) 桂心(七錢)
每服五錢,水煎服。
消癉門
(啟玄子注:癉為消熱病也。)
渴而多飲為上消,消穀善飢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脂膏為下消。
東垣曰: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是也。以白虎湯加人參主之。
潔古曰: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謂之膈消。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治宜流濕以潤其燥。
上消者,經謂之膈消,渴而多飲是也。
治上、中、下三消水火圖:
上消:熬豬肚湯,羊肉冬瓜湯。上消手太陰,(大渴不止。)麥門冬飲子、化水丹。
中消:調胃承氣湯。癉成消中,而數小便,消中足陽明,胃熱消穀善飢,易老順氣散。
下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腎氣丸、地黃丸,腎消足少陰,(飲少溲多,小便如膏。)內化丸、風髓丹。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則渴飲不思。
東垣論消渴,末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聖濟總錄》皆為必死不治之症。惟潔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前人用藥,厥有旨哉。或曰:末傳瘡疽者,何也?此火邪勝也。其瘡痛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也,經曰: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急攻其陽,無攻其陰。治在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末傳中滿者,何也?以寒治熱,雖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臟腑有遠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皆適其至所為故。如過與不及,皆誅罰無過之地也。如膈消、中消,制之太急,速過病所,久而成中滿之疾。正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宜也。處方之際,宜加審焉。
《總錄》論消渴有三種:一曰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似麩片而甜者,消渴病也。二者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有似油而數者,消中病也。三者雖渴,飲水不能多,腿腳瘦小痿弱,小便數,此腎消也。特忌房勞。
《千金方》云:消渴病宜慎者有三:一忌酒,二忌房勞,三忌鹹食及面。能慎此三者,雖不服藥,亦可自愈。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嘗須慮患大癰,必於骨節間忽發癰疽而卒。
《內經》云:熱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東垣謂滑石治渴,本為竅不利而用之。以燥能亡津液也。天令濕氣太過者當用之,若無濕而用之,是犯禁也。(小便不利而渴,知內有濕也;小便自利而渴,知內有燥也。濕宜泄之,燥宜潤之。)
《內經》云: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又《脈經》曰:消渴脈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上消治例】(渴而多飲為上消。)
丹溪云:治消渴,養氣、降火、生血為主。瓜蔞根治消渴之神藥。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
人參石膏湯 治膈消,中焦煩渴,不欲多食。
人參(五錢) 石膏(一兩) 知母(七錢) 甘草(四錢)
每五錢,水煎,食後溫服。
潔古治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參湯主之。
王海藏治脾胃虛弱,大渴不止而食少,小便不利,大便不調,精神短少,腹窄狹如繩束。
白茯苓 橘紅(各一兩) 生薑(五錢)
上煉蜜丸,彈子大。每二丸,空心白湯化服。忌生冷硬物、怒發、思慮過度。如脈弦或腹中急甚者,加甘草三錢。
易老門 冬飲子 治老弱虛人大渴。
人參 枸杞子 白茯苓 甘草(各三分) 五味子 麥門冬(各五錢)
加姜,水煎服之。
羅太無 門冬飲子 治膈消,胸滿心煩,精神短少,多為消渴。
知母 甘草(炙) 瓜蔞仁 五味子 人參 葛根 茯神 生地 麥門冬(各一兩)
每五錢加竹葉十四片,同煎服。
火府丹治消渴。
《本事方》云:一卒病渴,日飲水三斗,不食者三月,心中煩悶。時孟冬,予謂心中有伏熱,與此丹數服,每服五十丸,溫水下。越二日來謝云:當日三服,渴止,又次日三服,飲食如故。此方本治淋,用以治渴得效。信乎,藥要變通,曷能執一?
丹溪治渴泄瀉,先用白芍藥、白朮、各炒,為末,調服,後隨症用藥。
錢氏 加減地骨皮散 治上消。
知母 柴胡 甘草(炙) 半夏 地骨皮 赤茯苓 黃耆 石膏 黃芩 桔梗 白芍藥
每三錢,姜五片,水煎服,食遠服。
東垣 止渴潤燥湯 治消渴,大便乾燥,喜溫飲,陰頭縮,舌上白燥,唇裂,口乾,眼澀難開,及於黑處如見浮雲。
升麻(一錢半) 柴胡(七分) 甘草(五分) 紅花(少許) 杏仁(六個,研) 桃仁(研) 麻仁(研) 防風 歸身 荊芥穗 黃柏 知母 石膏(各一錢) 熟地(二錢) 川椒 細辛(各一分)
水煎,食遠熱服。
化水丹 治手足少陰渴飲不止,或心痛者。(《本事》治飲冷水多者。)
川烏(臍大者,四枚,炮去皮) 甘草(炙,一兩) 牡蠣(生用,三兩) 蛤粉(用厚者,炮,六兩)
為細末,醋浸,蒸餅為丸。每服十五丸,新水下。心痛者醋湯下,立愈。飲水一石者,一服愈。王海藏此藥能化停水。
甘草石膏湯 治渴病痊愈再劇。舌白滑微腫,咽喉嚥唾覺痛,嗌腫,時渴飲冷,白沫如膠,飲冷乃止。
升麻(一錢半) 柴胡(七分) 甘草梢(五分) 石膏(六分) 黃柏 桃仁 防風 荊芥穗 生地 知母 當歸身(各一錢) 杏仁(六枚) 熟地 黃連(各三分) 細辛(一分) 紅花(少許) 川椒(三粒)
水煎,食後熱服。
丹溪云:消渴病退後,而燥渴不解,此有餘熱在肺經,可用參、苓、甘草少許,生薑汁冷服。虛者可用人參湯。
東垣六經渴治例
太陽經渴,其脈浮,無汗者,五苓散、滑石之類主之。陽明經渴,其脈長,有汗者,白虎湯、涼膈散之類主之。少陽經渴,其脈弦而嘔者,小柴胡湯加瓜蔞之類主之。太陰經渴,其脈細,不欲飲,縱飲思湯不思水者,四君子湯、理中湯之類主之。少陰經渴,其脈沉細,自利者,豬苓湯、三黃丸之類主之。厥陰經渴,其脈微引飲者,宜少少與之。
《聖濟》治時氣煩渴,用生藕汁一盞,入蜜一合和勻,分為三服。
【中消治例】(消穀善飢為中消。)
癉成為消中,胃中熱則消穀善飢。東垣曰:消渴中消,自古只治燥止渴誤矣,殊不知《內經》云:三陽結,謂之消。三陽者,足太陽也。又手陽明大腸主津液,所生病,熱則目黃、口乾,是津液不足也。足陽明主血,所生病,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是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悍烈,能助熱燥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陽脈太虛,則陰氣不得榮也,故肌肉皮膚而消削也。
《素問》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多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潔古治胃熱善消水穀,以甘辛降火之劑治之。用黃連末,生地、白藕各自然汁,牛乳各一升,熬成膏,和黃連末一斤,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日進十服。
河間 豬肚丸 治消渴。
豬肚(一具) 黃連(一兩) 天花粉(四兩) 麥門冬(四兩) 知母(一兩)
為細末,納豬肚中,線縫置甑中,蒸極爛,乘熱於石臼中杵,可丸為度,如硬加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渴則進之。
《三因方》多粱米、杜仲。《本草》云:豬肚能補中益氣,止渴。
調胃承氣湯,治消中,渴而飲,多食(此初起時宜服之。)
三黃丸 治三焦熱渴。
易老 順利散 治中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黃,微利至不欲食為效,不可多服。
厚朴 枳實(各一兩) 大黃(煨,四兩)
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食㑊者,謂食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亦易飢也。東垣云: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也。)
胃移熱於膽於膽亦曰食㑊。
河間 參蒲丸 治食㑊,胃中結熱,消穀善飢,不生肌肉。
人參 菖蒲 赤茯苓 遠志 地骨皮 牛膝(酒浸。各一兩)
上煉蜜丸,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下消治例】(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
羅太無治張芸夫,四十五歲,病消渴,舌上赤裂,飲水無度,小便數多。先師以此方治之食愈。消渴多傳瘡瘍,為不救之疾。既效後,亦無患,享年七十五而終,名之曰生津甘露飲子。治消渴上下齒麻,舌硬,赤爛腫痛,食不下,腹時脹滿疼痛,渾身色黃,目臼晴黃,甚則四肢痿弱無力,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兩丸冷甚。
生津甘露飲子(一方石膏用一兩二錢)
石膏(一錢二分) 人參 甘草(生) 山梔 白豆蔻 白芷 連翹 蓽澄茄 黃連 薑黃 藿香 炙甘草 杏仁 木香(各一錢) 白葵 麥冬 當歸身 蘭香 柴胡(各三) 黃柏(酒炒,一錢五分) 升麻根 知母(酒炒。各二錢) 桔梗(三錢) 全蠍(二枚,去毒)
上為末,湯浸蒸餅和勻,捏作餅子,曬乾,杵碎如黃米大。每服二錢,挑於掌內,以舌舐之,津液送下,或白湯,食後服之,神效。凡消渴為病,燥熱之氣勝也。《內經》云: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熱則傷氣,氣傷則無潤,折熱補氣,非甘寒之劑不能,故以石膏之甘寒為君。啟玄子曰: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故以柏、連、梔子、知母之苦寒,瀉熱補水為臣;以當歸、杏仁、麥門冬、全蠍、連翹、白葵、蘭香、甘草,甘寒和血潤燥為佐;柴胡、升麻,苦平行陽明、少陽二經,蓽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又用桔梗為舟揖,使浮而不下也。
東垣 和血養氣湯 治口渴,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裂,此藥生津,除燥,生肌。又名地黃飲子。
黃連(酒炒) 生地(各七分) 紅花(少許) 黃柏(酒炒,一錢) 升麻(一錢) 甘草(炙) 防己(酒洗。各三分) 桃仁(六枚) 當歸(四分) 知母(酒煮) 羌活(各五分) 麻黃根(三分) 口渴舌乾再加杏仁(六枚) 生甘草(三分) 小便數加石膏(六分)。
上作一服,水煎,稍熱。忌酒面房事。
清涼飲子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小便數。
羌活梢 柴胡梢 甘草梢 知母(酒製) 黃耆 黃芩(酒炒。各一錢) 升麻梢(四分) 防風梢 防己 生地(酒洗。各五分) 當歸(六分) 石膏 龍膽草 黃柏(各一錢五分) 紅花(少許) 桃仁 杏仁(各五枚) 甘草(炙,一錢)
水二盅,酒一小盞,煎服。
甘露膏 治消渴,飲水極多,善食而瘦,大便結燥,小便頻數。又名蘭香飲子。
石膏(二錢) 知母(一錢五分) 甘草(生) 防風(各一錢) 炙甘草 人參 半夏 蘭香 白豆蔻 升麻 桔梗 連翹(各五分)
上浸,蒸餅為丸,或捏作餅子,曬乾,碎如米大。每用淡薑湯下二錢。
黃連末治消渴要藥,加天花粉末、人乳,生地黃汁、生藕汁,二物為膏,入山藥末,搜和,以薑汁和煉蜜為膏,徐徐挑於舌上,以白湯少許送下亦可。能食而渴者,加石膏。
治消渴以天花粉為末,用人乳汁、生韭汁煎膏,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後白湯下。
《肘後方》治消渴,小便多者。煮瓜蔞根汁,飲之良。
《濟世方》云:治消渴無方可治者。用天花粉、大烏頭炒,等分,為細末,蒸餅丸。每服百丸,黑豆湯下。
已上四方,皆以天花粉為君。《本草》主消渴,止小便,通月水、乳汁。夫既能止小便,又能通月水,知其流濕潤燥,治消渴之要藥也。
《千金》 地黃丸 治腎渴。
黃連(四兩,為末) 生地(半斤,取汁,連渣拌黃連末,和勻曬乾用)
為細末,煉蜜為丸。食後,麥門冬湯下五六十丸。
麥門冬湯 治消渴,日夜飲水無度,飲下即溲。
麥門冬 黃連 冬瓜(各一兩)
每服五錢,水煎,去渣,溫服。若無干冬爪,用新冬瓜肉三斤,去穰,分作十二片,為十二服,每服用一片,劈破,水煎,日三服。
冬瓜飲子 治消渴,能食而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冬瓜(一枚) 黃連(十兩,為細末)
先以冬瓜破開去穰,摻黃連末在內,卻用頂蓋定,於熱灰中煨熟,去皮,切細,爛研,絞汁。每服一盞至二盞,日三服,夜一服。
三消丸 用好黃連為細末,不拘多少,切冬爪肉,研取自然汁,和成餅,陰乾,再為細末,用汁浸和,加七次即用,為末,仍以瓜汁為丸。煎大麥仁湯送下。尋常渴疾,只一服,效。
已上五方,黃連、冬瓜為君。丹溪云:冬瓜性走而急,久病與陰虛者忌之。又有黃連為佐,用者尤當裁酌。
治消渴,飲水不止,小便數。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宿。渴則飲之,每日一度,易水換螺為妙。又方,以水煮取汗,飲之,螺亦聽食。
愚按:已上諸方,列於下消之例,觀其用藥,在上中為多,亦是端本澄源之意。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故於真陰虛腎消之病。而又自有補下焦之藥也。用藥者宜審焉。
張子和治飲水百杯,尚猶未足,小便如沙,或如杏色。此方三五日,小便毒大注下,十日除根。此方子和自云:此重劑也,試有驗。
水銀(四錢) 錫(二錢,熔化,同水銀炒成砂子) 牡蠣 知母 密陀僧 紫菀 苦參 貝母(各一兩) 天花粉(半斤) 黃丹(半兩)
俱為細末,用雄豬肚,婦人用獖豬肚,一具,納藥於內,以麻線縫之。用新瓦二片,繩縛一二遭,別用米一升,天花粉末半升,於新水內煮熟。取出放冷,不用米及天花粉,只將豬肚並肚中藥,爛搗和為丸,如硬加蜜。食前米湯下三四十丸。(《三因方)無貝母。)
河間 胡粉散 治大渴,百方不痊者,亦治腎消。
黃丹 胡粉 澤瀉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各五錢) 天花粉(二兩半) 甘草(一兩)
蜜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止,多則腹痛,日進二服。
葛根湯 治消渴、消腎,日飲石水者。
葛根(三兩) 瓜蔞根 黃丹(各二兩) 大附子(泡,去皮臍,一兩)
蜜丸,桐子大。每十丸,日進三服,春夏去附子。
六味地黃丸 治腎消效。
經驗方 治消不止,下元虛者。用牛膝五兩,細銼為末,生地黃汁五升,晝曬夜浸,以汁盡為度,蜜丸。空心,溫酒下三十丸。久服壯筋骨,駐顏色,黑鬚發,生津液。
仲景治消渴小便反多,如飲水一斗,腎氣丸主之。
張子和治腎消以腎氣丸,本方加山藥一味外,桂附從四時加減:冬用一兩,春秋用三錢,夏用一錢。又法:腎氣丸去附子,加五味子一兩半。
張子和治諸虛不足,胸中煩悸,時常消渴,唇口乾燥,或先渴而欲發瘡,或病癰疽而後渴,宜用黃耆湯多服。(方見癰疽門。)
凡消渴而小便反多,有脂者,皆腎氣不管攝津液也。宜多多服黃耆,黃耆乃補氣之要藥。
《外臺秘要》治消腎,小便數。
鹿角一俱,炙焦,搗為極細末,酒服方寸匕,漸漸加之。心移寒於肺消者,飲一溲二不治。腎臟消爍,氣無所攝,故飲一溲二也。
口燥咽乾
(此尋常口乾者,非前消渴症也。)
《本事方》以 黃耆湯 治心煩躁,不生津液,不思飲食。
黃耆 人參 五味子 麥門冬 熟地 甘草 白芍藥(各三兩) 白茯苓(一兩) 天門冬(五錢)
每服三錢,薑、棗、烏梅同煎,食後服。
燥熱咽乾,忌南星、半夏。又渴者,不得利小便,是以五苓散在所當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