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門
(茲以傷飲、傷食為一門,而勞心竭力不足之症,則節抄東垣《脾胃論》附之。)
傷飲 傷食
生生子曰:傷飲、傷食之症,多是有餘,當另標一門,不當與內傷門混治,何者?夫內傷二字,乃病機總辭。凡諸勞心、勞神,耗竭精氣,及損傷營衛、臟腑、筋骨、血脈,莫不皆內傷病也。故古人有五勞七傷之謂,斯為不足之疾,症多類似,東垣《內外傷辨惑》已詳之矣。夫有餘當消,不足當補,天壤懸絕,症涉疑似而又溷為一門,恐初學於有餘中之不足,不足中之有餘,及純有餘,純不足之證,茫無分別,則用藥未免有虛虛實實不誤。予故所以另標為一門,庶幾易於錄治也。且也此證所患甚多,緊關妙處只三節,隨輕重緩急治之,百發百中。初食傷之時,填塞胸膈,脹滿疼痛,急宜用吐法,吐而出之。緣食未入於胃,停積膈間,吐之甚易,經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食已下膈入胃,則不可用吐法,強吐之,亦不能盡出。又不宜遽用下藥,下之早則傷中氣。胃既為飲食所傷,又復能受藥之傷乎?而清純沖和之氣,併為之下陷。故曰:雜病酒積下之早,亦作痞氣,惟當健脾消導,俟其盡入大腸。而痛在臍腹,乃可用下法下之。經謂: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是皆順其勢而利導之。殊易為力,故治亦無所誤也。
東垣曰:「陰陽應象大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飲也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肺病則為喘咳,為腫,為水瀉。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為物也,有形之血也。如「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痔。又云: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痢腸澼,當分寒熱輕重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糵、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大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然而不可過劑,過則反傷腸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不可過之。此聖人之深戒。傷飲多以五苓散為主。
五苓散 治飲,煩渴,飲水過多,或水入即吐,心中澹澹,停濕在內,小便不利。(方見暑門。)治傷冷飲者,煎五苓散送半夏枳朮九。治傷飲不惡寒,胸中微覺夯悶,身重,飲食不化者,或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去桂,依前斟酌服之。如瘀熱在裡,身發黃疸,食前濃煎茵陳湯調服,愈。
除濕散 傷馬牛乳酪,及冰水一切冷物。
半夏(湯泡) 乾薑(各三錢) 車前子(炒) 澤瀉(各五錢) 甘草(炙) 紅花(各二錢) 茯苓(七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白湯調下。
導飲丸 治水飲。
吳茱萸(三錢) 白茯苓 蒼朮(各一兩) 黃連(五錢) 獨活(七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服。
丹溪 茱萸丸 治飲。
白滑石(六兩) 甘草 吳茱萸(各一兩) 水丸服。
傷酒
東垣曰: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只當發散,汗出則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乃上下分消其濕。今之病酒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以元氣消爍,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酒疸下之早,久則為黑疸,慎不可犯,宜以葛花解酲湯主之。
王海藏曰:治酒病,宜發汗,若只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鬱則發之,以辛溫散之,是從其體性也。是知利小便,則濕去熱不去,若動大便,尤為疏陋。蓋大便者有形質之物,酒者無形之水,從汗而發之,是為近理,濕熱俱去。故治以苦溫,發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濕也。
《統旨》曰: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宜二陳湯加黃連、乾葛煎服。或沖和湯、縮脾湯、五苓散,用乾葛煎湯調服。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泄瀉,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之,並宜酒煮黃連丸。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隨氣上下,沖和湯加黃連、蓬朮。酒停胸膈為痰飲者,枳實半夏湯加曲糵,用吐法尤妙。
劉宗厚曰:酒者,是有形之物,即水飲同體也。今言無形元氣受病,不得傷於有形陰血者,蓋謂酒者濕熱之物,入胃則臟氣俱熱,逐氣升降之際,而半有消耗之矣。至傷於腸胃,則升之不散,降之不下,鬱於氣分無形之地位,故言無形之物,非若水飲性體全降於腸胃中也。若今人之飲醇酒則便少,此其可驗。是以傷則宜汗之,瀉之,不得用重峻下劑。蓋此等藥不能入氣分,反傷有形陰血耳。但斯意隱然,使人不能無疑。故或有辨之者,茲不復具。然昔人有用下劑者,蓋或有酒飲傷積日久,而汗之、泄之不能愈,則重峻下劑而或可哉。故用者自宜對症詳審,勿以辭害意可也。
東垣 葛花解酲湯 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青皮(三分) 木香 橘紅(各五分) 人參 茯苓 豬苓(各一錢) 神麯(炒) 澤瀉 乾薑 白朮(各二錢)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微汗,則酒病去矣。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此酗飲成病,自損元氣,惟病酒者宜之。
丹溪 烏梅丸 治酒毒,化痰消食。
烏梅(一斤) 半夏 白礬(各八兩) 生薑(二兩)
上為細末,以新瓦二片夾定,火焙三日夜為度,次入神麯、麥芽、陳皮、青皮、莪朮、枳殼、丁皮、大腹子各四兩,糊丸。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潔古 百杯丸 酒停胸中,膈氣痞滿,面色黃黑,將成癖疾,飲食不進,日漸羸瘦。如欲飲者,先服不醉。生薑(一斤,去皮切片,以鹽二兩淹一宿,焙乾) 橘紅 乾薑(各三兩) 木香 茴香(炮。各一錢) 廣朮(炮,三錢) 益智仁(二十粒) 丁香(五十粒) 砂仁 白豆蔻(各三十粒) 甘草(炙) 三稜(炮,各二錢)
上煉蜜丸,每一兩作五丸,硃砂為衣,薑湯嚼下。
酒煮黃連丸(方見下血門。)
《濟世方》 酒積烏梅丸
烏梅(一兩) 青木香(四錢) 砂仁(五錢) 巴豆霜(一錢) 半夏曲(七錢) 枳實(五錢) 杏仁(三錢) 黃連(一兩,酒浸一宿)
上蒸餅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八丸,白湯下。
傷食
生生子曰:傷食痛急者,用前上、中、下三法。不痛而發熱,頭疼痞悶者,究其所傷何物,寒熱孰多而為之治。今收各家方法,詳列於後。(東垣《脾胃論》中已具者,茲不復入,但於彼參治可也。)
丹溪曰:傷食惡食者,胸中有物,宜導痰補脾,用二陳湯加白朮、山楂、川芎、蒼朮服之。憂鬱傷脾,不思飲食,炒黃連、酒炒芍藥用清六丸末,加香附以薑汁浸,蒸餅糊為丸服。
《統旨》曰:傷食胸膈痞塞,吐逆咽酸,噫敗卵臭,畏食,頭疼,發熱,惡寒。病似傷寒,但身不痛,氣口脈緊盛,治中湯加砂仁或十香丸。
潔古 枳朮丸 治痞積,消食強胃。王海藏云:本仲景枳朮湯也。今易老改為丸治老幼虛弱,飲食不化,或臟腑軟弱者。
枳實(去白,麩炒,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末,荷葉包燒飯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朮湯下。服白朮者,本意不取其食速,但久服令人胃氣強,食不復傷也。
麴櫱枳朮丸 為人強食所致,心胸滿悶不快。
神麯(炒) 麥蘖(炒) 枳實(炒。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末,荷葉燒飯為丸,每服五十丸。
木香枳朮丸 破滯氣,消飲食,開胃。
木香 枳實(各一兩) 照上法為丸服。
又方 開胃進食。
木香(三錢) 人參 乾薑(各一錢半) 枳實(一兩) 白朮(二兩)
為末,照上法為丸,白湯吞五十丸。
檳榔丸 消食破滯氣。
檳榔(三錢) 木香 人參(各二錢) 陳皮(五錢) 甘草(一錢)
上蒸餅糊為丸,每服五十丸。
羅太無檳榔木香丸 疏三焦,寬胸膈,破痰飲,快意,潤腸。(方在氣門。)
丹溪 保和丸 治食積酒積。
山楂肉(一兩) 半夏(薑製) 蘿蔔子(炒) 黃連(薑汁炒) 橘紅 神麯(各五錢) 麥芽(炒,三錢)
上神麯糊為丸。每服七八十丸,薑湯下。
大安丸 脾經消導之劑。
山楂(二兩) 神麯(炒) 半夏(制) 茯苓(各一兩) 陳皮 連翹 蘿蔔子(炒。各五錢) 白朮(二兩)
上神麯糊為丸,每服五十丸。
白朮丸 治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
白朮 半夏(制) 神麯 枳實(各一兩,炒) 橘紅(七錢) 黃芩(五錢) 枯礬(三錢)
上浸蒸餅糊為丸,量所傷多寡,如減服之。如素食多用乾薑,故以黃芩瀉之。
半夏枳朮丸 治因冷食內傷。
半夏(薑製,二兩) 枳實(炒) 白朮(各一兩)
上末,荷葉飯為丸。(一方有澤瀉一兩,為小便淋也。)
木香乾姜枳朮丸 破滯氣,消寒飲食。
木香(三錢) 乾薑(炮,五錢) 枳實(炒,一兩) 白朮(二兩)
上荷葉飯為丸,每服五十丸。
丁香爛飯丸 治食傷太陰,又治卒心痛、胃疼。
丁香 甘草(炙) 三稜(炮) 廣朮(炮) 木香(各一錢) 丁皮 甘松(淨) 砂仁 益智仁(各三錢) 香附(五錢)
上浸蒸餅糊為丸,每服七十丸。
香砂和中湯 治飲食所傷,脾胃嘔吐,胸滿噯意,或胸腹脹疼。
藿香 砂仁(各一錢半) 蒼朮(二錢) 厚朴 陳皮 半夏 茯苓 青皮 枳實(麩炒。各一錢) 甘草(三分) 大便瀉去枳實、青皮,加麥糵、山楂。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加味枳朮丸
白朮(米泔浸,四兩) 枳實(去白,麩炒,二兩) 陳皮 半夏(炮) 神麯(炒) 麥芽(炒) 山楂肉(各一兩半) 如胃寒或冬月加砂仁一兩;氣滯不行加木香五錢;常有痰火,又兼胸膈痞悶加黃連薑汁炒、茯苓各一兩。
上末,荷葉飯為丸,每服五六十丸。
化食養脾湯
人參 白茯苓 陳皮 半夏 神麯(炒) 麥芽(炒) 山楂(各一錢) 砂仁(八分) 甘草(三分) 白朮(一錢半) 胸膈痞脹甚者加厚朴、枳實各一兩;胃脘痛加草蔻仁一錢;氣滯痰盛者去人參,加香附一錢半,夏倍之。
水三盅,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秘方 思食調中丸 脾胃久弱,飲食不消,氣滯,胸膈痞悶,嘔逆痰水。
白朮(米泔浸,二兩) 人參(七錢) 木香(五錢) 砂仁 香附 陳皮 半夏曲(炒) 神麯(炒) 麥芽(炒。各一兩) 甘草(炙,四錢)
上末,陳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
治中湯 即理中湯加青皮、陳皮。
十香丸 傷飲食,胸膈腹疼,或氣滯積聚,皆可服。
甘松(炒) 益智仁(炒) 香附子(各四兩) 京三稜(二兩) 莪朮(二兩) 青皮 陳皮(各三兩) 砂仁(一兩半) 木香 甘草(炒,一兩)
水浸,蒸餅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枳實半夏湯
枳實(麩炒) 半夏(泡。各五錢)
姜五片,水二盅,煎服。
治心腹膨脝,多食積所致。
南星(薑製) 半夏(薑製) 瓜蔞仁(各一兩半) 香附(童便浸,一兩) 黃連(薑汁炒,三兩) 青礞石(煅) 蘿蔔子(炒) 連翹 陳皮(各五錢) 麝香(少許)
上末,神麯糊為丸。
治因面內傷發熱頭痛作吐。
白朮(一錢半) 白芍 陳皮 蒼朮(各一錢) 茯苓 黃連 人參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口渴加葛根二錢。
《楊氏家藏》 豆蔻橘紅散 溫脾養胃,升降陰陽,和三焦,化宿食。
丁香 木香(各一兩) 人參 白豆仁 厚朴(薑製) 橘紅 神麯(炒) 乾薑(炒) 半夏曲 甘草(炒) 藿香 白朮(各五錢)
每服五七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紅丸子 溫脾胃,消寒冷食積,並治冷瘧。
京三稜 莪朮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五斤) 乾薑(炮) 胡椒(各二斤)
上末,醋煮糊為丸,梧子大,以礬紅為衣。每服二十丸,食後薑湯下。
消食化氣香殼丸 醒脾去積,順氣化痰。
青皮(炒) 陳皮(炒。各四兩) 蘿蔔子(炒) 木香 三稜(炒) 蓬朮 神麯 麥芽(各一兩,炒) 枳殼(炒,二兩) 半夏(二兩半) 枳實(炒,一兩) 香附子(醋炒,一兩半) 檳榔 山楂 草果(各一兩) 陳倉米(一升,同巴豆二十粒炒黃色,去巴豆不用)
上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漸加至七十丸,食後,白湯下。
青橘皮散 食過飽,痞悶,消食,化氣,醒酒。
青橘皮(去白,炒) 葛根(一兩) 砂仁(五錢)
為細末,濃茶調服。
寬中丸 治胸膈痞悶,停滯飲食。
山楂肉,蒸熟,為末,丸服。
除濕益氣湯 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
枳實(麩炒) 白朮 黃芩(各一兩) 蘿蔔子(炒半兩) 神麯(一兩) 紅花(三錢)
荷葉飯為丸,綠豆大,每服六十丸,白湯下。
二黃丸 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黃芩(二兩) 黃連(酒炒,一兩) 升麻 柴胡(各三錢) 甘草(一錢) 枳實(炒,五錢)
蒸餅糊為丸,每服七十丸,薑湯下。
白朮和胃丸 病久不能食,而臟腑或結、或溏,此由胃虛弱也。常服則和中理氣,消痰去濕熱飲食。
厚朴(炒) 半夏(各一兩) 白朮(一兩二錢) 陳皮(八錢) 檳榔 枳實(各二錢半) 木香(一錢) 人參(七錢) 甘草(炙,三錢)
上末,薑汁浸,蒸餅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
吳梅坡 沖和健脾丸 益心開胃健脾,寬胸順氣,進食和中,資扶三焦,培植五內。凡體欠強盛者,多服大有益也。慎勿以人參見疑。膈氣、膈食、翻胃、噎食、中滿者亦效。
白朮(炒,四兩) 白豆蔻(一兩,拌白朮末勻,飯上蒸) 人參(三兩) 陳皮(三兩,同參飯上蒸) 白茯苓(二兩) 山楂肉(二兩) 石斛(鹽水洗,同茯苓、山楂飯上蒸熟) 甘草(綿紙上炒焦黃色,七錢)
上各自為末,麥芽粉打糊為丸。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家傳 三因沖和丸 養心扶脾,疏肝開胃,暢達三焦,通貫五臟,贊坎離有升降之能,和表裡無壅塞之患。利用一元,斡旋五內,家傳四世之秘也。歌曰:醫家綱領在三因,多少鑽研那得真,發出肺肝玄妙處,信乎一決騰千金。
人參 石斛 白豆仁 廣陳皮(各為末。各一兩) 山楂肉(末,二兩)
已上五味合研勻,碗盛碟蓋,飯上蒸熟,取起待冷方開。此乃調胃補心。接丹田之氣也。
遠志(甘草湯泡,去心,取末,一兩) 山梔(炒焦色,取末,二兩) 香附(童便浸半日,洗淨,醋炒米,二兩)
此三味,共研勻,如上法蒸熟,勿令泄氣。乃透暢心胞,達膈間之滯氣也。
海石(末,二兩) 蒼朮(米泔浸,洗去浮皮,炒黃取末,二兩)
此二味如上法同蒸,乃消痰飲而通內外之用也。
川芎(末,二兩) 北柴胡(末,一兩) 青黛(一兩)
此三味和勻,蒸如上法,乃疏肝鬱,調達者也。
夫心為脾母,補心則土有力。肝為脾賊,平賊則土乃和。故曰安穀則昌。用谷糵取粉,打糊為丸,梧子大。曬乾,用益元散五錢,水飛過神砂五錢為衣,食後少頃白湯下。量人大小輕重丸數服之。常用五十丸,胃開氣順,少覺舒泰則減數服之。可與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相兼服。此丸不犯炎涼,久服無妨,平康為度。不拘內外諸病,服其該料之藥,而兼此丸,每日一服,則胃和脾壯,行諸藥以健成功。此秘妙之囑,慎毋忽焉。
參苓造化糕
人參(二兩,虛者用四兩) 白茯苓(四兩) 乾山藥 芡實 蓮肉(去皮心,炒) 苡仁(炒) 白扁豆(炒。各半斤) 糯米(打白炒,五升) 白糖霜(二斤半)
上為末,磁瓶收貯。每用四五錢,白湯隨加白糖霜調服,一日三四次。此平調脾胃,久服精神倍加。
【吐法】
瓜蒂散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瓜蒂、赤小豆,為末,每服一錢匕,溫漿水調下,取吐為度。設兩手脈不絕無者,不可便用此藥,恐損元氣,令人胃氣不復。若止胸中窒塞不通,以指探去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吐之,得吐則已。如是食不得去者,方用此藥吐之。
【攻下之劑】
備急丸 療心腹諸疼,卒百病。
大黃 乾薑 巴豆(去皮。各一兩)
上擇精品者,為末,蜜和搗千杵,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大小量之。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刀刺痛,氣急,口噤,屍厥卒死者,以酒或湯服之;口噤以物攪開灌之,藥一下咽,須臾差,更與三丸,以腹中鳴轉,即吐下便愈;若口噤,須折齒灌之。忌蘆筍、豬肉、冷水、肥膩之物。易水張先生又名獨行丸,乃急劑也。
神妙列仙散 飲酒所傷,以致遍身疼痛,腰腳強跛,手足頑麻,胃脘疼痛,胸膈滿悶,肚腹膨脹,嘔吐瀉痢,及酒食停久,或一切積聚,黃疸,熱鼓,並皆治之。
沉香 木香 茴香(炒) 檳榔(各一錢) 萹蓄(三錢) 大黃(微炒,一兩) 麥芽(一兩半) 瞿麥(五錢)
上末,每服三五錢,五更熱酒調下。能飲者,多飲二三杯不妨,仰面臥,手叉胸前,至天明,取下大便如魚腦,小便如血,效。忌生冷、硬物、葷腥、惟啖米粥。
木香和中丸 和脾胃,消宿食,利胸膈,化痰涎,除膈熱,進飲食。
木香 黃芩 青礞石 枳殼 檳榔 青皮 橘紅(各五錢) 白滑石(二兩) 沉香(二錢) 大黃(一兩一錢) 黑牽牛(取頭末,二兩三錢)
上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或茶清下。
木香檳榔丸 一切氣滯,心腹痞滿,脅肋脹悶,大小便結澀不利者。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枳殼 莪朮(煨) 黃連 黃柏(各一兩) 香附 大黃(炒) 黑醜(取頭末。各三兩)
上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生薑湯下,以利為度。
枳實導滯丸 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痞悶不安。
茯苓 黃芩 白朮 黃連(各三錢) 澤瀉(二錢) 大黃(一兩) 枳實(炒) 神麯(各五錢)
上蒸餅糊丸,綠豆大,每服七十丸。
三黃枳朮丸 傷食肉濕面,辛辣厚味之物,填塞悶亂。
黃芩(二兩) 黃連 大黃(煨) 神麯(炒) 白朮 陳皮(各一兩) 枳實(炒,五錢)
上蒸餅為丸,服如上。
海藏 神應丸 一切冷物、冷水及潼乳酪,小腹痛,腸鳴,水穀不化。
巴豆 杏仁 乾薑 百草霜(各五錢) 木香 丁香(各二錢) 黃蠟(一兩)
先將黃蠟用醋煮,去渣,將巴豆、杏仁同炒黑煙盡,研如泥,將蠟再上火,入少油溶化,入在杏仁等藥內攪勻,旋下丁香等藥,研勻,搓作挺子,油紙裹子旋丸。每用三五丸,食前米飲下。
秘方 化滯丸 理一切氣,化一切積。奪造化,有通塞之功;調陰陽,有補瀉之妙。久堅瀉沉疴,磨之自消;暴積乍留,導之立去。
丁香(去苞) 木香 青皮(去白) 橘紅 黃連(各二錢半) 京三稜(煨) 莪朮(煨。各五錢) 半夏曲(二錢,俱為末,五分) 巴豆(去殼,滾湯泡過,再研開,去心膜,以瓦器,用好酒煮乾,用六錢,研細和前藥末,再研入後藥) 烏梅(肉厚者去核,焙乾為末,用五錢,以米醋調,略清,慢火熬成膏,入前藥)
上共和勻,以麵糊為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人盛者十丸,五更陳皮湯下。常服磨積。不欲瀉者,津液嚥下。停食飽悶,枳殼湯下。但有所積物,取本物煎湯,冷下。因食吐不止,津液嚥下即止。食瀉不休,及霍亂嘔吐,俱用冷水下。赤痢,甘草湯冷下。白痢,乾薑湯冷下。心痛,石菖蒲湯下。小腸氣痛,茴香酒下。婦人血氣,當歸湯下。若欲攻積熱,薑湯下,仍加丸數,未利再服,瀉不止,飲冷水一口立止。小兒量歲數加減服。疳積米飲下。孕婦勿服此藥,得熱則行,冷則止。
丹溪 小胃丹
芫花(好醋拌勻,過一宿,於瓦器上不住手炒至黑色,勿令焦) 甘遂(濕面色,水浸半日,洗曬乾。一雲水浸,冬七日,春秋五日,或用水煮亦可) 大戟(水煮一時,洗,曬乾,各半兩) 大黃(濕紙裹煨,勿焦,焙乾,再以酒潤,炒熟,焙千,一兩半) 黃柏(炒,三兩)
上末,以白朮膏丸,蘿蔔子大,臨臥津液吞下,或白湯送下。取其膈上濕痰熱積,以意消息之,欲利,空心服。一方加木香、檳榔各五錢,蒸餅糊為丸,每服七八十丸。
東垣 蠲飲枳實丸 逐飲消痰,導氣清膈。
枳實(炒) 半夏(制) 橘紅(各二兩) 黑醜(取頭,末,三兩)
上末,麵糊為丸,每五十丸,食後薑湯下。如所食在膈間,兀兀欲吐,及鬱悶亂,以物探吐,甚者用瓜蒂散。
海藏 金露丸 肉傷心痞,氣下升降,水穀不消。
大黃(一兩) 枳實(炒,五錢) 桔梗(二兩) 黑醜(二錢半)
上末,荷葉燒飯丸,每服白湯下三五十丸,常服減半。一方姜糊丸。
傷狗肉不消,心下堅硬,或腹脹口乾,發熱,妄語,水煮蘆根汁飲之。
傷魚鱠及生鮓,停在胸膈不化,必成癥瘕,馬鞭草搗汁飲之,飲生薑汁亦消,橄欖煎湯飲之亦佳。
傷豆腐,以蘿蔔煮食,或用蘿蔔子煎湯飲之消。
傷蟹用紫蘇,生薑煎湯飲。
傷瓜果,以健脾消食之劑內加麝香服之,立消。
不能食
生生子曰:不能食者,由脾胃餒弱,或病後而脾胃之氣未復,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滿而惡食也。治當補益以開豁之,丹溪導痰運脾之法皆是也。下元虛亦令人不思食。宋黃山谷《刀筆手柬》載云:有將菟絲子淘淨,炒乾,日服數匙,酒下,服之十日,飲食如湯沃雪。又有服補脾藥不效,用二神丸治之愈。
羅謙甫云:脾胃弱而飲食難任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宜錢氏異功散補之,自然能食。或嗜食太過,傷脾而痞滿嘔逆,權用枳朮丸一服,慎勿多服。昔人有治久瘧後,食少汗多,先用補劑加黃連、枳實月餘,食反不進,汗亦不止,因悟謙甫之言,純用補劑,又令粥多於藥,氣虛甚者加附子一二分佐之。
錢氏 異功散 治脾胃虛弱,難任飲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粉草 橘紅 木香(各等分)
加薑棗,煎服。
二神丸 脾胃虛弱,全不思飲食,服補脾藥不效者。
破故紙(炒,四兩) 肉果(生,二兩)
上末,肥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片煮爛,去姜剝去棗核,研膏入藥末,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鹽湯下。
積聚門
《皇帝針經》百病始生得三云:積者,蓋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凝澀則寒氣上入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脹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大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成外傷於寒,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不散,津液凝澀滲著而不去,而成積矣。《難經》云:肝之積名曰肥氣,肥氣以季夏戊巳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巳日得之。心之積名曰伏梁云云,脾之積名曰痞氣云云,肺之積名曰息賁云云,腎之積名曰奔豚云云,並見本方。
滑伯仁曰:越人之意,蓋以五行之道,推其理勢之所有者,演而成文爾。初不必論其感,亦不必論其還不還,與其必然否也。請以所勝傳不勝,及王者不受邪,遂留結為積觀之,則不以詞害意,而思過半矣。
論婦人腸覃石瘕
「水脹篇」云: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寶鑑》曰:夫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則出矣。今寒客於子門,氣塞不通,血壅不流,而衃以止之,結硬如石,是名石瘕也。此氣先病而血後病,故月事不來,則可宣導而下出者也。故《難經》云: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此之謂也。非大辛之藥不能已,可服見睍丹。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痞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夫腸者大腸也,覃者延也。大腸以傳道為事,乃肺之腑,腑主衛,衛為氣,氣得熱則泄,寒則凝。今寒客於大腸,故衛氣不營,有所繫止,而結瘕在內帖著,其延久不已,是名腸覃也。氣散則清,氣聚則濁,結為瘕聚,所以惡氣發起,息肉乃生,小漸益大,至期而鼓,其腹則如懷子狀也。此氣病而血未病,故月不斷以時下,本非妊娠,可以此為辨矣。
劉宗厚曰:按此謂石瘕為血壅不流,故月事不來;腸覃為氣聚而濁結成瘕,故血未病,月水不斷。而知此二積之異,然亦有諸積所致,或有病癰膿而似此二證者,不可不察也。
積聚論
丹溪曰:痞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一云痰積。)在左為血塊。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用醋煮海石、醋煮三稜、蓬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為丸,石鹼白朮湯吞下。瓦壟子能消血塊,次消痰。石鹼一物,有痰積有塊可用,洗滌垢膩,又能消食積。治塊當降火消食積,食積即痰也。行死血塊,塊去須大補。凡積病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則根除矣。凡婦人有塊多是血。
生生子曰:積聚一症,《難經》以某日得積及不受欲還之說,後人皆難遵信。此下諸書,雖亦各有發明,終未有能擴其蘊而可為萬世法者。近汪子良特揭而辨之,乃分表裡、邪正、臟腑、內外。曰積、曰聚,及著治驗數條,多有啟悟。與丹溪治案,可相表裡,深有功於《難經》者。而後人得以此取則焉,幸亦大矣。謹述於下:
汪子良曰:嘗讀《難經》積聚之說而疑之,雖有及於病情,而其說自相矛盾,有膠固而難通。予慮後學之誤於承用也,為之辨論,附以積聚常變之法,亦有自效於匡救之忠已乎。
「五十五難」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又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連年不已,以季夏戊已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脾,脾季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季夏戊巳日得之。)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旺,旺者不受邪。心腹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庚辛日得之。)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盆,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旺,旺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洒寒熱,喘嗽,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旺,旺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夫謂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是以血氣分陰陽也。殊不知陰血陽氣也,皆能成積,但臟腑所主之不同耳。心肝多主於血,丹溪所謂在左屬血是也。脾肺多主氣,本文所謂肺積息賁者是也。息者氣之息也,是陽氣亦能成積。況又曰:氣之所積名曰積,與其積陰之說不相合矣。又謂積者五臟之所生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殊不知有形質之物,積滯不行,則為之積,五臟六腑俱有之。如仲景所謂熱結膀胱,搏血,蓄積下焦,其人如狂,小腹滿硬,而小便自利,抵當湯主之。又東垣所謂食積腸胃,腹滿卒痛者,備急丸下之。是六腑之位,亦有其積,豈謂積於臟乎?至論肝積肥氣,夫肥氣者,言其皮裡膜外有塊,以致皮膚有肥滿之狀,所謂瘧母是也。此肝之外積,非肝之內積也。又謂脾積痞氣,夫脾居於右脅,今積在於心膈之位,乃與本文積在本位之說不相合矣。又謂腎積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乃與聚證走動相類,與本文積屬陰沉伏之比不相合矣。且五臟之積,未言所因,治何所據。又謂肝積於季夏戊巳日得之之類,其說之失明者,自當知之。愚謂積伏而有常處,其症靜也,因於血氣、痰食、水火之所成。聚者對散而言,散而無形,或集為有象,其症動也,因於氣虛不能運行之所致。作於腹中者屬內,作於皮膚四肢者屬外。如血積,左脅作痛,日輕夜甚,其脈沉澀者,所謂在左屬血,治用芎、歸、紅花、蘇木、麝香、肉桂、莪朮之類。又有火鬱,左脅而痛甚者,治用當歸龍薈丸之類。又有裡熱蓄水,在於左脅而作痛者,如仲景所謂心下痞硬,痛引脅下,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十棗湯主之。又有食積,右脅而作痛者,所謂在右屬食,丹溪云:右脅一條降起作痛,色不紅者,此食積也。予嘗用補中益氣湯去陳皮加青皮、草果、木香之類。又有食塊積於右脅而不痛者,宜治消導為主,如白朮、枳實、三稜、莪朮、砂仁、吳茱萸之類。又有痰飲積於心膻作痛,才食熱辣湯則暫止,而脈沉滑,治用白螺丸之類。又有氣積胸中而為脹痛、喘急,脈沉者,治用紫蘇、杏仁之類。又有水積胸膈作痛,手不可近,身涼脈沉緊者,治用陷胸湯之類。又有濕鬱心膈而為痞滿者,治用大消痞丸之類。所謂五臟之積者如此。又有積於六腑之位者,余嘗治一人,膈下大痛,有塊不移,嘔吐不食,吐兼腹痛,此中焦吐也,從於積,用紫沉丸下之而愈。又嘗治一人,腹中大痛不移,才得大便,其痛稍減,兩尺脈沉弦而澀,他醫作房後陰症治之,弗應。余曰:據其尺脈陰沉,當作陰症治之。據其大便去後而痛減者,此食積也,用備急丸下之而已。又嘗治一婦,產後將及一月,小腹之位有塊如雞卵作痛,日輕夜重,嘔吐,寒熱,此血積也,治用芎、歸、肉桂、莪朮、乳、沒、琥珀、麝香之類,一服而塊消,諸症悉退。又《寶鑑》云:寒氣客於子門,則氣塞不通,血壅不流,而衃以止之,結硬如石,是名石瘕,見睍丸主之。又云:清濁之氣結聚腸外,成如懷妊,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名曰腸覃,晞露丸。又嘗治一婦人,經閉三月,臍下脹痛不移,他醫作血積治弗效。予曰:此氣虛不能上升而陷於下也,丹溪所謂陽病極於下者此也,治用人參陳皮而安。又嘗治一人,臍左有塊不痛,或時降起,此亦食積也,治用白朮、三稜、莪朮、砂仁、吳茱萸、木香、神麯,糊丸服之;外於塊上灸之而消。又嘗治一人,小腹左邊有塊,堅痛不移,大便燥結,或因惱怒辛苦即作膈痛,嘔吐不食,諸醫罔效,已一年餘。余作痰火治,用順氣消痞丸(遠志肉、酒炒黃連、薑製厚朴各二兩,海藻、昆布、青皮、山楂肉、神麯、蒼朮、川歸、枳實各一兩,玄明粉六兩,同牛肉一斤,切碎煮熟,焙乾,同前諸藥為末,醋煮蒸餅糊為丸。每服二錢,空心湯下。未及一月而塊消痛止。)又治一人,右脅塊痛,用三補丸加梔子、蒼朮,服至半月而愈。所謂六腑之積者如此。其餘菜果、酒肉、寒冷等積,可類推焉。腑之積甚者倒倉法治之,此皆內積之症治者也。又有外積者,作於皮膚四肢之位也。如癰疽、瘰癧、瘧母之類,治各從其所宜。夫癰疽屬陽者,仙方活命飲之類;屬陰者,內托復煎湯類。瘰癧未消者,破結散之類;已破者,如神散之類。瘧母,又名肥氣,宜降痰火之劑。余嘗治一人,瘧後左脅之下皮裡膜外有塊,大如掌許,用七胰散治之,(瓦楞子煨、天蓼花子各二兩,為末,豬胰七個,針亂刺孔,同玄明粉四兩煮熟,入前二末,搗爛,焙乾,為末。每服二錢,酒下。為丸服亦可。)服之而效,此皆外積之症治者也。且以聚病言之,夫內聚者腹中走痛也,由於氣虛不能運行故耳。余嘗治一人,腹中有塊作痛,或上或下,或有或無,此聚也。治用人參、黃耆、白朮、當歸、枳殼、木香之類而止,此內聚之症治者也。又有外聚者,亦由氣衰滯於四肢百節作痛,痛作隨腫,痛退隨消。經曰: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此也。治用補氣散邪之劑,如人參、黃耆、白朮為君,佐以羌活、五加皮、薏苡仁之類,此外聚之症治者也。由是觀之,積者,由於氣、血、痰、食、水、火之所成,而有臟腑外內之分也。聚者,由於氣虛不運之所致,而有表裡邪正之別也,則常變虛實之治得矣,《難經》之說云乎哉!
湯氏 三稜散 治積氣肚痛。
砂仁 甘草(炒) 益智仁(炒,去殼) 三稜 莪朮 青皮(去穰,炒。各等分)
上末,白湯點下。
散聚湯 久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心腹絞痛,攻刺腰脅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
半夏 檳榔 當歸(各三分) 陳皮 杏仁(去皮尖,炒) 桂(各二兩) 茯苓 甘草(炙) 附子(泡) 川芎 枳殼 厚朴 吳茱萸(湯洗。各一兩) 大黃(看勢輕重用)
每服四錢,水煎。大便利者去大黃。
大七氣湯 治同上。
京三稜 蓬朮 陳皮 益智 香附(各一兩半) 肉桂 藿香 甘草 青皮 桔梗(各三兩)
每服五錢,水煎。
玄胡丸 內消癥瘕,氣結,蟲煩,心腹脹痛。
玄胡索 川歸 青皮 木香 雄黃(飛,另研) 檳榔 廣朮(炮。各四兩) 京三稜(炮,六兩)
上末,入雄黃拌勻,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不拘時。
木香三稜散 和胃進食,消化生冷物,心腹刺痛。
木香 神麯(炒。各一兩) 京三稜(炮) 甘草(炙。各二兩) 廣朮(六兩) 益智 橘紅(各四兩)
上末,每二錢,入鹽,沸湯點服。
五食丸 虛實積氣,蠱脹積塊,水氣,年深癥瘕。
大戟(去皮) 甘遂(生。各半兩) 牙皂(去皮子,生) 芫花(醋浸一宿,炒黃) 胡椒(各一兩) 巴豆(去心膜,二十個,研,半兩)
上末,入巴豆和勻,糊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氣實者十丸,夜臥,水一盅,用白米、白麵、黑豆、生菜、豬肉各少許,煎至半盅,去渣,用湯下藥。忌油膩黏滑物。
聖散子 遠年積塊,及婦人乾血氣。
硇砂 麥糵(各六兩) 大黃(八兩) 乾漆(燒過) 萹蓄 茴香(炒) 檳榔(各一兩) 如婦人乾血氣,加穿山甲二兩,炮。
上細末,每三錢溫酒調下,仰臥。此藥只在心頭,至天明大便如魚腸,小便赤,為驗。並無毒,神效。小兒用一錢,十五以上二錢,空心服之更效。
荊蓬煎丸 破痰癖,消癥塊,及冷熱積聚,順氣消食。
木香 檳榔 枳殼 青皮 茴香 三稜(各一兩,酒浸,冬三日,夏一日) 廣朮(二兩,醋浸,冬三日,夏一日。以去皮巴豆二十個,同炒黃色,去巴豆不用)
上末,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三稜丸 治五穀等積食。
陳倉米(一兩,巴豆五枚,去殼同炒焦色,去巴豆不用) 陳皮 三稜(各一兩) 砂仁(各二錢) 麥芽 木香(各一錢)
上末,醋糊丸,綠豆大。每十五丸至二十丸,薑湯,食遠服。
麴櫱丸 治熱酒積,噫酸脅痛。
神麯 麥芽(各一兩) 黃連(五錢,同巴豆五粒炒黃色,同用)
上末,沸湯和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遠薑湯送下。
一方 治冷酒積。平胃散加丁香、砂仁、麥芽、神麯、薑、棗、鹽煎服。
水積丸
甘遂一錢,為末,以豬槽頭肉一兩,細切,搗爛,和末作一丸,紙裹火煨令香熟,取出。臨臥嚼細,酒嚥下,取下病根。若治酒積,用棗湯吞下。
涎積炒粉丸 積聚涎塊結於心腹,乾嘔刺痛。
蚌粉(一兩) 巴豆(七枚,去殼及膜)
上二味,同炒赤色,去巴豆,以醋丸,桐子大。丈夫臍腹痛,炒茴香酒下二十丸;婦人血氣,姜酒下;敗血衝心,童便和當歸酒服;常服薑湯下。
茶積丸 治茶積,飲食減少,面黃腹痛。
陳倉米(半升,巴豆七粒,去殼同炒赤色,去巴豆) 青皮 陳皮(各二兩)
上末,醋丸,如綠豆大。每二十丸,食後淡薑湯下。
又方 花椒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二十丸,茶湯任下。
茶瘕散 治茶積。
黃芩 石膏 升麻(等分)
為末,每三錢,砂糖湯調下。
鱉甲桃仁煎丸 治諸積。
桃仁(泡,去皮尖,五兩,水研濾汁三升) 三稜(煨) 木香 檳榔 青皮(各一兩) 鱉甲(醋炙黃,三兩)
上末,將桃仁汁慢火熬二升,再加醋一升,再熬如糊,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淡醋湯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晞露丸 感寒氣凝結腸外,久為癥瘕疼痛,名腸覃。
廣朮 三稜(各一兩,酒浸,用巴豆三十粒,去殼,同朮、稜炒黃色,去巴豆不用) 乾漆(炒) 川烏(炮,各五錢) 茴香(炒) 青皮 雄黃(各三錢) 穿山甲(炮,二錢) 硼䃋(四錢,研) 輕粉(一錢) 麝香(五分)
上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阿魏丸 諸積聚癥瘕痞塊。
山楂 南星(皂角水浸) 半夏(同上) 麥芽 神麯 黃連(姜炒。各一兩) 連翹(炒) 阿魏(醋浸) 瓜蔞 貝母(各五錢) 石鹼 風化硝 蘿蔔子 胡黃連(各二錢半)
上末,薑汁浸,蒸餅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見睍丸 婦人石瘕,狀如懷子者。
大附子(炮) 鬼箭羽 紫石英(各三錢) 肉桂 玄胡索 澤瀉 木香(各二錢) 血竭 水蛭(一錢,炒煙盡) 檳榔(二錢半) 桃仁(三十枚,炒) 三稜(五錢) 大黃(二錢,同三稜酒浸一宿,焙)
上末,酒糊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食前鹽湯或酒下。
脾積膏 治諸積神效。
雞子(五枚) 阿魏(五分) 黃蠟(一兩)
鍋內一處煎,分作十服,溫湯空心服。諸物不忌。設腹痛是積化動,十日後當有血從大便中出,是其效也。
煎紅丸專治久積有蟲者。
雷丸 檳榔 三稜 莪朮(各醋煮) 木香 蕪荑 黑醜 狗脊 大黃 使君子 鶴蝨 牙皂 錫灰 茵陳 黃丹(各等分)
為末,以茵陳煎湯為丸,梧子大,外以黃丹為衣。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每用一錢,空心以酒下。(福建者,以冷茶吞。)
奇驗方 黑羊肝一副,入左顧牡蠣三錢,黃蠟一兩,水煮肝爛,食肝並湯,空心,食肝盡即效。但不厭其苦,須多服效。
敷方 蕎麥麵水調,圍硬處,內用皮硝蔥重重鋪三層,以火熨之,日三次。外服橘半枳朮丸加莪朮。
又方 以紅曲為糟,將生威靈仙同搗極爛敷之,外覺痞塊消即拭去,遲恐壞肌膚。
熨痞方 吳茱萸三升,研碎,酒煮熟,以布裹熨癥上,冷更炒,更番熨之,癥逐移走,熨之消乃止。
二仙膏 貼痞氣及積塊。
明礬 雄黃
為末,先將二兩,水糊和成膏,貼患處,俟大便如膿下即愈。未愈,再以二兩和膏,貼之即效。
七胰散(汪子良論中七胰散有瓦楞子)
只用皮硝七錢,每一錢擦一胰,醃七日,鐵器上焙乾燥,為末。又水紅花子只用七錢,無瓦楞子。
羅太無 乾柿丸 取虛實積下膈甚妙。
硃砂(飛為衣) 沒藥 牙皂(去皮弦子,為末) 乾薑(炮) 乾漆(炒煙盡) 三稜(炮) 輕粉 青礞石(煅。各一錢) 巴豆(三十粒,去皮膜,醋煮十沸) 水銀(一錢,鉛一錢,結成砂子)
上末,和勻,飯丸,綠豆大。煎柿蒂湯冷下三丸或五丸,有孕婦人勿服。
神功助化散 男婦腹中痞塊,不拘氣血食積所成。
萹蓄 麥芽(各五錢) 瞿麥穗 甘草(各五分) 木香(一錢半) 沉香 神麯(各二錢半) 大黃(二兩)
上末,和勻,男以淡竹葉、甘草等分煎湯,及無灰酒同調服。婦以紅花、燈心、當歸等分煎湯,及無灰酒同調服。(俱酒多於湯。)忌油膩、動氣之物及房事一月。其藥夜服,大小便見惡物為度。此方神妙,不可盡述。
紅丸子 大人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面黃,腹脹,四肢無力。酒積不食,乾嘔不止,脾連心胸及兩乳痛,婦人脾血積氣,諸般血癥、氣塊,及小兒食積,骨瘦,面黃,腹脹,氣急,不嗜飲食,漸成脾虛,並宜服之。(方見傷食) 。
二賢散 進食消積塊。
橘紅(一斤,淨) 甘草(四兩) 鹽(半兩)
用水三四碗,從早煮至夜,以爛為度,水乾則添,日乾,為末,淡薑湯調下。有塊者加薑黃半兩,氣滯者加香附二兩,俱同前藥煮。氣虛者加沉香半兩,噤口痢加蓮肉二兩,去心,俱另人。
小三稜煎 食瘕,酒癖,血癥,氣塊,時發刺痛,全不思飲食,積不消,心腹堅脹,痰逆嘔噦,噫酢吞酸。
京三稜 蓬朮(各四兩) 芫花(一兩,去梗葉)
上同入甕器中,用米醋五升浸滿,封器,以炭火煨令乾,取出稜、術,將芫花以余醋炒令微焦,焙乾,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十五丸,薑湯下。
豬腰子方 治腹中有塊。
豬腰子一雙,切薄片,木鱉子肉一兩,與豬腰片相間縛定,外用濕紙包,火煨熟,去紙,擂盆內搗如泥,入黃連末和丸。每二十丸,烏梅甘草湯下。第二服二十五丸,三服三十丸,漸加至以痛為度。大便利,其塊自消,神效。
《元戎》 溫白丸 治心腹積聚久壅,痞塊大如杯碗;黃疸,嘔吐,滿悶,上氣腹脹,心下堅結,上搶心,傍及脅;十種水病,八種痞塞;翻胃、吐逆,噎膈;五種淋疾,九種心疼;積食不消成瘧,連年不瘥;及一切風,身體頑痹,不知痛癢,或半身不遂,眉發墮落;七十二種風,三十六種遁屍疰忤,癲癇;或婦人諸疾,斷續不生,下淋瀝,五邪失心,憂愁思慮不樂,飲食無味,月水不調,及一切病有似懷孕,羸瘦,困弊,或歌,如鬼所使等症。
川烏(去皮臍,炮,二兩半) 紫菀 菖蒲 柴胡 厚朴(制) 吳茱萸 桔梗 皂莢(去弦子,炒) 茯苓 乾薑(炮) 人參 黃連 巴豆(去油,研炒) 桂 蜀椒(去目,炒。各五錢)
上末,入巴豆令勻,蜜丸桐子大。每三丸,薑湯下,食後,臨臥服,加至五六丸止。
肝之積肥氣,溫白丸加柴胡、川芎治之;心之積伏梁,溫白丸加菖蒲、桃仁、黃連治之;脾之積痞氣,溫白丸加乾薑、吳茱萸治之;肺之積息賁,溫白丸加人參、紫菀治之;腎之積奔豚,溫白丸加丁香、茯苓、遠志治之。
肥氣丸 肝之積在左脅下,如覆杯,脈弦而細。
青皮 當歸 蒼朮(各一兩半) 蛇含石(煅,醋淬七次) 蓬朮 三稜 鐵孕粉(各二兩,與三稜。蓬朮同入醋煮一伏時)
上末,醋煮,米糊丸,綠豆大。每四十丸,當歸酒送下。
伏梁在心下結聚不散,用桃奴三兩,為末,空心溫酒調下。桃奴,樹上干桃子是也。(正月採,經冬不落者。)
肺喘久不愈為息賁, 五靈丸。
五靈脂(二兩半) 木香(半兩) 馬兜鈴(炒,一兩) 葶藶
上末,棗肉丸,桐子大。每二十丸,薑湯下,日三服。
《本事》云:肺之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令人洒洒寒熱,喘嗽,發肺癰, 棗膏丸。
葶藶子 陳皮 桔梗(各等分)
上後二味末,入葶藶研勻,煮肥棗肉和丸,桐子大。每五七丸,米飲下。予嘗患停飲,久漬肺經,食已必嚏喘,覺肺系大急,服此良驗。
當歸丸 治婦人月經不調,血積。
當歸 赤芍 川芎 熟地 京三稜 廣朮(各五分) 神麯 百草霜(各二錢半)
上末,酒糊丸,桐子大,溫水下。
尚書媳婦馬氏,年三十二,腹中血塊作疼,經五六年,形已骨立,眾皆曰不可為,奈其未死,何家甚貧,而大小愍之。一日召杜至,告杜曰:但以濟物為懷則可,業已請召明公非所言也。遂以少物帛贈杜,杜不受,曰:但服其藥必獲安,無以是為疑。遂示方,用沒藥、牛膝、乾漆、當歸各半兩,硇砂、木香、水蛭炒、紅娘子炒、紅花、牡丹皮、硃砂各一分,海馬一個,斑蝥去翅足炒,十四個,為末,酒醋各半斤,熬為膏,每日天明用一皂子大,酒醋化下。一月病退,六十日漸安,果如其言。
黑神丸
神麯 茴香(各四兩) 木香 川椒(炒香出汗) 丁香(各半兩) 檳榔(四個) 乾漆(六兩,半生半熟,用薑湯煮半日令香)
上除椒漆外,五物皆半生半炒,為細末,用前生熟漆和丸,彈子大。又用茴香十二兩,鋪陰地蔭干,候外干,並茴香收器中,至干,去茴香,用治腎氣膀胱痃癖,及疝墜,五膈,血崩,產後諸血,漏下赤白,並一丸,分四服。死胎一丸,皆綿灰酒下。若難產,炒葵子四十粒,杵碎,酒煎下。諸疾下過三服,痃氣十服,膈氣癥癖五服,血瘕三丸。一婦有塊如杯,每發痛不可忍,諸藥莫愈,投此丸三服,杯塊盡消,終身不復作矣。
沒藥散 治一切血氣,臍腹作痛,產後惡露,兒枕痛。
血竭 沒藥(並細研) 桂心 當歸 蒲黃 紅花 木香 玄胡索 乾漆(炒) 赤芍(各等分)
上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食前。血塊衝心痛甚者,以大順散三錢,酒調服,立止。
牡丹散 婦人久虛羸瘦,血塊走注,心腹疼痛。
牡丹皮 玄胡索 桂心 當歸(各一兩) 牛膝 赤芍藥 莪朮(各三兩) 京三稜(一兩半)
每服三錢,水酒各半盞,煎服。
芍藥湯 治產後諸積不可攻,宜養,去熱。
芍藥(一斤) 黃芩 茯苓(各六兩)
上每服半兩,水煎,日三服。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載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刺灸,只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奇病論」王注云:氣逆息難,故名息積也。用息賁法治之亦可。)
磨積丸
胡椒(一百五十粒) 木香(二錢半) 全蠍(十枚,去毒)
上末,粟米糊丸,綠豆大。每十五丸,陳皮湯下。
化氣湯 治息積。
木香 砂仁 桂心(各二錢半) 甘草(炙) 茴香(炒) 丁香皮 青皮 陳皮 乾薑 蓬朮(炮,各半兩) 沉香 胡椒(各一錢)
上末,每服二錢,姜蘇鹽湯調下,婦人醋湯服。
肝之積 肥氣丸 治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咳逆㾬瘧,連年不已。
厚朴(半兩) 黃連(七錢) 柴胡(二兩) 椒(四錢) 巴霜(五分) 川烏(炮,去皮臍,一錢二分) 乾薑(五分) 皂角(去皮弦子,煨,一錢半) 白茯苓(一錢半) 廣朮(炮) 昆布 人參(各二錢半) 甘草(三錢)
上除茯苓、皂角、巴豆外,為極細末,再另研巴霜,旋入和勻,煉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兩丸加服,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上後積藥,依此法服之。春夏秋冬另有加減法,在各條下。秋冬加厚朴一半,通前重一兩,減黃連一錢半。若治風癇,於一料中加人參、茯苓、菖蒲各三錢,黃連只依春用七錢,雖秋冬不減。淡醋湯,空心服下。
加減肥氣丸 治同前,仲夏合此。
柴胡 厚朴(各半兩) 黃連(一兩) 川椒 甘草(各五分) 肉桂 川烏(各二錢) 巴霜(六錢) 乾薑 人參(各半兩)
上細末,旋入巴霜,研勻,煉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空心,淡醋湯下,大便利。秋冬去乾薑半錢,加厚朴一倍,減黃連一半。
心之積 伏梁丸 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心煩。
黃連(一兩半) 人參 厚朴(去皮,薑製。各半兩) 黃芩(三錢) 肉桂 紅豆 茯神 丹參(各一錢) 菖蒲 乾薑 巴霜 川烏(炮,去皮臍。各五分)
上末,研巴霜,旋入和勻,煉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日加一丸,漸加至大便溏,從二丸加服。食遠,淡黃連湯下。周而復始,即減半勿服。秋冬加厚朴半兩,減黃連半兩,黃芩不用。
鱉甲湯 治伏梁積氣,心下如臂,痞痛不消,小便不利。
鱉甲(去裙,醋炙黃色) 三稜 大腹皮 芍藥 當歸 柴胡 生地(各一兩) 官桂 生薑(切片,焙乾。各三分)
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入生薑、木香半錢,同煎至八分,空心溫服。
脾之積 痞氣丸 在胃脘,腹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厚朴(制,半生半炒) 黃連(八錢) 吳茱萸 黃芩 白朮(各三錢) 白茯苓(另為末) 澤瀉(各一錢) 巴豆霜(另研,四分) 乾薑(炮) 縮砂 茵陳(各一錢半) 川烏(炮,去皮臍) 川椒(炒。各五分) 桂(四分) 人參(一錢)
上末,旋入巴霜、茯苓和勻,煉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日加一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食遠,淡甘草湯下。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加減痞氣丸 孟秋合此。
黃芩(酒炒) 益智 吳茱萸 歸尾 橘紅 附子(各三分) 厚朴(一錢) 黃連(酒炒) 半夏 紅花(各五分) 青皮 廣朮 神麯 茯苓 昆布 熟地 人參 炙甘草 巴霜 葛根(各二分) 澤瀉
上末,蒸餅糊丸,桐子大。初服二丸,日加一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甘草湯下。
《宣明》 白朮丸 治息積脅下,氣逆妨悶,喘息不便呼吸,引痛不已,不可針灸,宜導引服藥爾。
白朮 枳實 官桂(各一兩半) 人參(二兩) 桔梗(醋炒) 陳皮 甘草(各一錢)
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日三服。
加減息賁丸 仲夏合此。其積為病,寒熱喘咳,氣上奔,脈澀,失精,亡血,氣滯則短氣,血凝泣則寒熱相參,氣分寒,血分熱,治宜益元氣,泄陰火,破氣,消其堅也。
川烏 乾薑 桔梗 白豆蔻(各一錢) 人參 桂枝(各二錢) 陳皮(八錢) 黃連(一兩三錢) 紫菀 厚朴 茯苓 川椒(炒,去汗) 京三稜 天門冬(去心。各一錢半) 青皮(七分) 紅花(少許) 巴豆霜(四分)
上末,蒸餅糊為丸,桐子大。初服二丸,日加一丸,加至大便微溏,從二丸加服,食前薑湯下。忌酒、面、辛辣、生冷物。
腎之積 奔豚丸 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及男子內結七疝,女從瘕聚帶下。
苦楝(酒者,三錢) 黃連(炒,五錢) 白茯苓 澤瀉 菖蒲(各二錢) 川烏(炮) 丁香(各五分) 玄胡索(一錢半) 全蠍 附子 獨活(各一錢) 巴豆霜(四分) 厚朴(薑製,七錢) 肉桂(三分)
上末,旋入巴豆霜、茯苓和勻,蜜丸桐子大。服法如前,食遠,淡鹽湯下。秋冬加厚朴半兩。如積熱堅大,先服前藥不減,於一料中加牡蠣三錢,疝帶勿加。如大積大聚,消其大半乃止藥,過劑則死。如積滿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積,當先服本臟積藥,諸疾自愈,是其本也,余積皆然。如服藥人覺熱,加黃連;如服藥人氣短,加厚朴;如服藥人悶亂,減桂。
治積要法
許學士云: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硃砂、水銀治肉積;神麯、麥芽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甘遂、牽牛治水積;雄黃、膩粉治痰積;巴豆、礞石治食積,各從其類也。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須要認得分明,是何積聚,兼見何證。然後增加佐使之藥;不爾,反有所損,要在臨時通變也。治積當察其所痛,以知其病有餘不足,可補可瀉,無逆天時。詳臟腑之高下,如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客者逐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強者奪之,咸以軟之,苦以瀉之,全真氣藥補之,隨其所積而行之。節飲食,慎起居,和其中外,可使必已。不然,遽以大毒之劑攻之,積不能除,反傷正氣,終難復也。可不慎歟!
治魚蟹積,香蘇散多加生薑、陳皮、橄欖,煎服。
果菜積,平胃散加丁香、麝香,為末,鹽湯調服。
索粉積,紫蘇濃煎汁,加杏仁泥服,即消。
面積,阿魏丸,濃煎蘿蔔子湯下。
糍糕傷積,酒面五錢,木香一錢,為末,鹽湯調服,口有酒香是效。
治婦人血塊,有孕難服峻藥。
香附子(四兩,醋煮) 桃仁(一兩,去皮尖) 海石(二兩,醋煮) 白朮(一兩) 神麯糊為丸。
奇方 治一切癥瘕積聚。
鱉甲(一兩,醋煮) 三稜(五錢,炮) 白朮(五錢) 青皮 桃仁 紅花 昆布(各二錢) 香附(醋煮,七錢)
上末,糊丸,梧子大。每一錢,煎白朮湯下。
治中脘有塊,中常跳動。
橘紅(四錢) 桃仁(去皮尖,二錢) 木通(一錢) 白朮(八錢) 水煎服。
治中脘水飲積塊,堅大如盤。
白朮(二兩) 枳實(七枚)
分三服,水煎。
治小兒疳積,大安丸加胡黃連末五錢,神麯糊丸,黍米大,米飲下。
丹溪治一人,肚左邊帶脅下有塊,先吃匾食牛乳者成氣痛,又因酒肉,塊大如桃,食減三分之一。
滑石(五錢) 白朮(四錢) 陳皮 三稜(各三錢) 蘿蔔子 黃連 連翹(各一錢) 乾葛(二錢半) 桃仁(三十枚) 甘草(炙,一錢半) 黃芩(一錢)
分三帖,水煎服。
一婦脅下有塊,大如掌,脈澀,時作熱,此虛中有氣積,先與補虛,次與磨積藥。
白芍藥 當歸尾(各四錢) 白朮(三錢) 青皮 川芎 木通(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磨積藥
三稜(醋煮,一錢) 青皮 枳實 桃仁 大黃(各五錢) 桂枝(一錢半) 海藻(醋煮,三錢)
神麯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一人有塊在脅內,有痰熱,汗不得泄,兩脈大而散軟,此挾虛症。
三稜(五錢) 黃連 白朮 連翹 木通(各三錢) 人參(二錢半) 桂 川芎(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吞下保和丸。
一婦瘧後左脅下有塊,小便少。
厚朴 柴胡(各二錢) 三稜 青皮 木通(各五錢) 白朮(六錢半) 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服。
一人因飽食牛肉、豆腐,患嘔吐,又不節飲食,右脅下生一塊,漸長大如掌,痛發則見,痛止則伏,脈弦數,性急,塊上不可按,按之愈痛,痛則必吐黃酸苦水,此足太陰食積濕痰。
荔枝核(二枚,燒) 山梔仁(五枚,炒) 枳實(十五枚) 山楂(九枚) 吳茱萸(炒,九粒)
一方有人參。急流水一盞,煎沸,入生薑汁服,四帖,止其痛,卻與消塊藥。
消塊藥方
半夏末(六錢,皂角六枚,水煮,取汁拌半夏末,曬乾) 黃連(炒,五錢) 石鹼(二錢)
上末,以糖球膏為丸,胡椒大。
驚風成塊者,妙應丸加穿山甲炒、鱉甲燒,各三錢,玄胡索,蓬朮各四錢。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以利為度。(妙應丸即控涎丹,方見痰門。)
酒積方,累效。(即烏梅丸,方出傷飲門。)
《衍義》有人病心腹滿煩,彌二歲。診曰:腹有蟲,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刻吐一碗,如拇指,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此殺毒蟲之驗也。
丹溪治食積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運,身熱,時作時止。
黃連(一兩半,吳茱萸、益智仁同炒) 山梔(半兩,炒) 川芎 神麯 桃仁(去皮尖) 三稜 蓬朮(各半兩,並醋煮) 香附(童便浸) 山楂(各一兩) 蘿蔔子(炒,一兩半)
一方有青皮半兩,白芥子炒一兩半。上面糊丸。
治婦人血塊,牛膝根,切,焙乾,酒煎溫服效。
腸覃生於腸外,月事時下。石瘕生於胞中,月事不以時下。二痛皆似蠱脹。(並見脹門。)
產後消血塊。
滑石(三錢) 沒藥(二錢) 血竭(一錢)
上末,醋糊丸,如惡露不下,以五靈脂為細末,麵糊丸。白湯下,陳皮湯下妙。
又方 消血塊。
香附(童便浸) 桃仁(去皮尖)
為末,醋糊丸。
陳無擇云:導引法隨意行之皆可。愚謂或按摩滿處,或手足相屈伸,或八段錦,或六字氣之類,以氣通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