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八卷

明.孙一奎
来源:赤水玄珠

痰證

外證憎寒壯熱,惡風自汗,胸滿,氣上衝,咽不得息,頭不痛,項不強,若涎多者,亦隱隱頭疼。脈有寸浮者,亦有寸伏者,以意參之。柴胡半夏湯、金沸草散、大半夏湯,氣上衝,瓜蒂散吐之。(此亦風痰證也,如食積痰、虛損痰,不用此藥。)

傷食

亦頭疼惡寒身熱,但左手脈和平,右手脈緊盛,知為食,大橘皮二陳湯。心腹滿脹,大柴胡湯下之。胸滿嘔吐者,瓜蒂散吐之。(亦夾食傷寒也。全傷食者,恐不可用柴胡。)

虛煩

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頭不疼,身不痛為異耳。表既虛,不可汗。里不實,不可下。叔和云:虛煩有熱不可攻。

腳氣

傷寒傳足不傳手,所以寒濕之氣蒸於足,發則類傷寒,其證頭疼身熱,肢節痛,大便閉,或嘔。但初病時,起於腳膝屈弱,不能移動為異耳。感於寒,所患必冷,越婢、小續命湯入生薑汁最妙。感於暑,所患是熱,小續命去附子減桂一半。腳腫木瓜散、檳榔散。大便秘,脾約丸。

論傷寒用藥法則

標本逆從之既明,五劑之藥須用識。且如表汗用麻黃,無蔥白不發。吐痰用瓜蒂,無豉不湧。去實熱用大黃,無枳實不通。溫經用附子,無干姜不熱。甚則以泥清水加蔥白煎之。竹瀝無薑汁,不能行經絡。蜜導無皂角,不能通秘結。非半夏、薑汁不能止嘔吐。非人參、竹葉,不能止虛煩。非小柴胡,不能和解表裡。非五苓散,不能通利小便。非天花粉、乾葛,不能消渴解肌。非人參、麥門冬、五味,不能生脈補元。非犀角、地黃,不能止上焦之吐衄。非桃仁承氣,不能破下焦之瘀血。非黃耆、桂枝,不能實表間虛汗。非茯苓、白朮,不能去濕助脾。非茵陳,不能去黃疸。非承氣,不能制定發狂。非枳橘,不能除痞漏。非陷胸,不能開結胸。非羌活,不能治四時之感冒,身疼。非人參敗毒,不能治春溫。非四逆,不能治陰厥。非人參白虎,不能化斑。非理中烏梅,不能治蛔厥。非桂枝麻黃,不能除冬月之惡寒,熱隨汗解。非姜附湯,不能止陰寒之泄利。非大柴胡,不能去實熱之妄言。陰陽咳嗽,上氣喘息,用加減小青龍,分表裡而可汗下。此傷寒用藥之大法也。

陰經用藥格法

太陰脾土,性惡寒濕。非乾薑白朮,不能燥濕也。

少陰腎水,性惡寒燥。非附子,不能溫潤。

厥陰肝木,藏血榮筋。非芍藥甘草,不能滋養。此經常之道。

治傷寒看證大略

凡證有頭疼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否也。何則?蓋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風從上來,陽先受之,寒從下來,陰先受之。風與寒常相因,感冒之時則又不同,及其證之外見者則一也。

《一提金》脈要

人之陰陽,即為先天。人之氣血,即為後天。脈者非血非氣,乃血氣之先,即營行之道路。又問曰:既知先後天之脈理,須明持脈之要。曰舉、曰按、曰尋三字。若此不明,即陰陽表裡虛實何以別之。持脈者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

《截江網》論脈

雜病以弦為陽,傷寒以弦為陰。雜病以緩為弱,傷寒以緩為和。兩手無脈曰雙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必有正汗也。寸口陽脈中或見沉細者,但無力者為陽中伏陰。尺部陰脈中或見沉數者,為陰中伏陽。寸口數大有力為重陽,尺部沉細無力為重陰。寸脈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實,宜汗;浮而無力,主風邪表虛,宜實。尺脈沉而有力,主陽邪在裡為實,宜下;無力主陰邪在裡為虛,宜溫。寸脈弱而無力,切忌發吐。尺脈弱而無力,切忌汗下。初按來疾去遲,名曰內虛外實;去疾來遲,名曰內實外虛。尺寸俱同名曰緩,緩者和而生也。汗下後脈靜者生;躁亂身熱者死,乃邪氣勝也。溫之後脈來歇至者,正氣脫而不復生也。純弦之脈名曰負,負者死。按之解索名曰陰陽離,離者死。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傷寒撮要》論脈

左右手脈俱急緊盛,是夾食傷寒。右手脈來空虛,左手脈來緊盛,是勞力傷寒。左手脈來緊,右手洪滑,或寸脈沉伏,身熱惡寒,隱隱頭痛,喘咳煩悶,胸脅體痛,是夾痰傷寒。左手脈來緊澀,右手脈沉數,心胸脅下小腹有痛處,是血鬱內傷外感。

六經圖正治法

足太陽經委中穴,在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膕中央,即膝後相對腿彎中也。目內眥在面前眼內邊。神庭在中間額上。額,額角也。

足太陽經

此圖玉枕、至陰二穴,膀胱經穴也。風府穴,督脈穴也。膀胱與督脈會於頂巔,連於風府,太陽症項強,故並及之。

足太陽膀胱經圖。頭為諸陽之首,故多傳變,受病為先也。其脈起於目內眥,從頭下至項,連風府,行身之背,終於足也。其證頭頂痛,項強腰疼,骨節痛。經曰:太陽頭痛,脈浮,項背強而惡寒,嘔逆身疼,或已發熱,或未發熱者,俱宜發表,不可輒下之,表邪乘虛內陷,傳變不可勝數。又不可利小便,利之則引熱入里,其害不淺。若本病煩熱小便不利者,乃利之,則不禁。如小便自利如常,則不可利也。凡有汗不得再發汗,汗多不得利小便。

足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過神庭,彎至玉枕,過項夾背脊,由後廉而下,至小趾外側至陰穴止。

【太陽經見證法】

假如先起惡寒者,本病。已後發熱者,標病。若有一毫頭痛惡寒身熱,不拘日數多少,便宜發散,自然熱退身涼,有何變證。

此處寒熱標本,指病之先後言。上文本病煩熱之本字,指六經標本言。不可混看。

【辨證法】

表虛自汗者,為風傷衛氣,宜實表。表實無汗者,為寒傷營血,宜發表。

【診脈法】

診脈,大凡皮膚之上,輕手按之便得,曰浮。脈浮緊有力為傷寒,脈浮緩無力為傷風。

【用藥法】

冬月正傷寒,用升陽發表湯,即加減麻黃湯。冬月傷風,用疏邪實表湯,即加減桂枝湯。春秋無汗,用羌活沖和湯發表,有汗用加減沖和湯實表。腹痛小建中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夏月無汗用神術湯,有汗用前加減沖和湯。

足陽明經

此圖神庭穴督脈穴也。陽明經神庭過,故載之。

足陽明胃經圖。乃兩陽合明於前也。一曰腑者居中土也,萬物所歸也。其脈起於鼻額,上頭額,終於目,循於面,行身之前,終於足也。經曰:傷寒二日陽明脈大。又曰: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

足陽明起於鼻兩傍,上頭維,從乳中近外傍而下前廉梁丘穴,至大趾次趾之端厲兌穴止。

【陽明經見證法】

頭額痛,目痛,鼻乾,不眠,微惡寒,是足陽明胃經受病。假如先起目痛,惡寒身熱者,陽明經本病。已後潮熱自汗譫語發渴大便實者,正陽明胃腑標病。夫本宜解肌,標宜急下,看消息用之。

【辨證法】

目痛,鼻乾,微惡寒,身熱,病在經。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便實,不惡寒,病在腑。

【診脈法】

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按之乃得之,脈見微洪,為經病。按至筋骨之間,重按之乃得,脈見沉數,為腑病。

【用藥法】

微惡寒,自然目眶痛,鼻乾,不眠者,用柴葛解肌湯,即加減葛根解肌湯。渴而有汗不解者,如神白虎湯,即加減白虎湯。潮熱譫語發渴,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斑黃狂亂,不惡寒反怕熱,大便實者,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俱在秘方六一順氣湯加減治之。

足少陽經

足少陽膽經,其脈起於目銳眥,上頭角,絡耳中,循胸脅,行身之側,終於足也。前有陽明,後有太陽,居二陽之中,所以居半表裡。經曰:尺寸俱弦者,足少陽受病。其證頭痛目弦,口苦胸滿,耳聾脅痛,或心煩喜嘔,或胸中煩悶而不嘔,或心下病硬,或寒熱往來,或發熱寅申時尤盛,或身微熱者,皆少陽也。凡頭角痛,耳中痛,耳中烘烘而鳴,耳之上前後腫痛,皆少陽所主部分,其火為之也。若口苦者,少陽之膽熱,脅下硬者,少陽之結也。

足少陽起於目銳眥,上頭角,絡耳中,過乳外傍,從兩脅由外廉而下至小指次指之端竅陰穴止。

【少陽經見證法】

假如先起惡寒身熱耳聾脅痛者,本病。已後嘔而舌乾口苦者,標病。緣膽無出入,病在半表半裡之間,此宜小柴胡湯加減,和解表裡治之,再無別湯。本方有加減法。此經有三禁,不可汗、下、利也。若治之得法,有何壞證。當須識此,毋致忽焉。

【辨證法】

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舌乾,便屬半表半裡證。不從標本,從乎中治。

【診脈法】

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按之乃得,脈見弦數本經。

【用藥法】

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舌乾者,用柴胡雙解飲。即加減小柴胡湯。若陽明少陽合病,則脈弦而長,此湯加葛根、芍藥。

足太陰經

此圖膻中穴任脈穴也,太陰脈過此,故載之。

足太陰脾經圖。脾為中榮宮之坤土也。其脈始於足大指,上行至腹,絡於嗌,連舌本,行身之前也。若寒邪卒中直入本經者,一時便發腹痛,或吐或利,宜溫之。如四日而發腹滿嗌乾者,此傳經之邪也,宜和之。若太陽病下之早,因爾腹痛者,此誤下之而傳也。凡治太陰症,自利不渴,脈沉細,手足冷,急溫之。若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主之。若發熱脈數者,少陽之邪未解,小柴胡湯主之。如自利不渴者,臟有寒也,宜理中湯,甚者加附子。重則回陽救急湯,即加減四逆湯。腹滿嘔吐食不下者,宜理中湯。手足冷,脈沉細者,宜四逆湯。若傳經邪熱內陷腹痛者,宜桂枝芍藥湯主之。

足太陰從足大趾隱白穴,由內廉而上,環小腹,上乳內,傍膻中,其別從乳外近厥陰而上至喉下人迎止。

又云:凡陽經傳來之邪,終是陽明腑證,皆不當和,亦不可用桂枝,只三承氣選用。其用桂枝者,中在陰經,未入陰腑也。

【太陰經見證法】

腹滿自利,津不到咽,手足溫者,是足太陰脾經受證。假如先起腹滿咽乾者,本病。已後身目黃,標病。內有寒熱所分,不可混治。臨病之際,用在得宜。

【辨證法】

腹滿咽乾,發黃者,屬腑熱。自利不渴或嘔吐者,屬臟寒。

【診脈法】

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方得,脈沉而有力,宜當下。脈見沉百無力,宜當溫。

【用藥法】

腹滿咽乾,手足溫,腹痛者,桂枝大黃湯,即加減桂枝湯。身目黃者,茵陳大黃湯,即加減茵陳湯。自利不渴,或嘔吐者,加味理中飲。重則回陽急救湯,即加減四逆湯。

足少陰經

足少陰腎經圖。為人身之根蒂也。其脈始於足心,上行貫脊,循喉,絡舌本,散舌下,注心中,行身之前也。若因欲事腎虛者,寒直中之也。其證一二日便發,故發熱脈沉足冷,或惡寒倦臥,宜溫經散寒。若五六日而發躁舌乾者,此傳經之熱邪,宜急下之,恐腎水乾也。如其脈沉細足冷者,又不可下,急溫之。脈沉疾有力者。乃可下之。凡少陰飲水而小便色白者,下虛有寒,引水自救非熱,宜溫之。蓋少陰傷寒,多因勞傷腎經之所致,有緊有慢,其害甚速,宜溫之,不可以寒涼之藥妄投之也。但脈沉足冷,雖發熱者,急宜溫腎以扶元氣。

足少陰起於足心湧泉穴,由內廉而上,在太陰經之後,行入乳內傍近膻中,至喉下人迎止。

【少陰經見證法】

假如先起舌乾口燥者,本病。已後譫語,大便實者,標病。至陰經則難拘定法,或可溫而或可下。因分直中者寒證,傳經者熱證,是其發前人之所未發也。

【辨證法】

大要口乾渴而譫語,大便實者,知其熱,須詳。嘔吐瀉利不渴,或惡寒腹痛者,別其寒。

【診脈法】

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方得,脈見沉實有力,宜當下。脈見沉遲無力,宜當溫。

【用藥法】

口燥咽乾,渴而譫語,大便實,或繞臍硬痛,或下利純清水,心下硬痛者,俱是邪熱燥屎使然,急用六一順氣湯,分輕重下之,即承氣湯有加減法。無熱惡寒,厥冷踡臥,不渴,或腹痛嘔吐瀉利,沉重,或陰毒手指甲唇青,嘔逆,絞痛,身如被杖,面如刀刮,戰慄者,俱是寒邪中里使然。急用回陽救急湯溫之,即四逆湯有加減法。

足厥陰經

此圖一經,從缺盆下乳上入里,會於頂巔。

足厥陰肝經圖。厥者盡也,六經之尾也。其脈起於足大指上,環陰器抵小腹,循脅肋,上口唇,與督脈會於巔頂,行身之前側也。若本經不足,寒邪直中之也。一日便發吐利,小腹痛,寒甚者,唇青厥冷囊縮,急宜溫之,並著艾灸丹田、氣海以溫之。若六七日發煩滿囊拳者,此傳經熱邪,厥深熱亦深也。若脈沉疾有力者,宜急下之,若脈微細者,不可下也。凡傷寒傳至厥陰經,則病勢極矣。然死生在於須臾,可不謹察之也。大抵熱深厥亦深,則舌卷囊縮,陰寒冷極亦舌卷囊縮也。當要仔細而辨其冷熱之治,其法微矣。

足厥陰起足大趾大敦穴,由內廉而上,在太陰經之前,行入小腹,過脅下,從乳外傍彎入乳內傍,至中脘而止。其入里行者,會於巔頂也。圖內不載。

【厥陰經見證法】

假如先起消渴煩滿者,本病。已後舌卷囊縮者,標病。亦有寒熱兩端,不可概作熱治。

【辨證法】

煩滿囊拳消渴者,屬熱。口涎沫不渴厥冷者,屬寒。似虛不嘔,清便,必自愈。

【診脈法】

脈沉實者,宜當下。脈沉遲者,宜當溫。脈浮緩者,病自愈。

【用藥法】

消渴煩滿,舌卷囊縮,大便實,手足乍冷乍溫者,急用六一順氣湯下之。即承氣湯有加減法。口吐涎沫,或四肢厥冷不溫,過乎肘膝,不渴,小腹絞痛,嘔逆者,急用茱萸四逆湯。即回陽救急湯。有加減法。

煎藥法

發汗藥,先煎麻黃一二沸,後入余藥同前。

一、止汗藥,先煎桂枝。

一、和解藥,先煎柴胡。

一、下藥,先煎滾水入枳實。

一、溫藥,先煎乾姜。

一、行血藥,先煎桃仁。

一、利水藥,先煎豬苓。

一、止瀉藥,先煎炒白朮。

一、消渴藥,先煎天花粉。

一、止痛藥,先煎白芍藥。

一、發黃藥,先煎茵陳。

一、發斑藥,先煎青黛。

一、發狂藥,先煎石膏。

一、止嘔藥,先煎半夏。

一、勞力感寒,先煎黃耆。

一、濕證藥,先煎蒼朮。

一、感冒傷寒,先煎羌活。

一、暑證藥,先煎香薷。

一、痓病藥,先煎防風。

一、腹如雷鳴藥,先煎煨生薑。

已上俱以主病者先煎,余藥俱後入同煎。

劫病法

一、傷寒發狂奔走,人難制伏,先於病人處生一火盆,用醋一碗,傾於火上,其煙衝入鼻內即安。方可察其陽狂陰躁,親切用藥無差。若初起頭疼,發熱惡寒方除,已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牆上屋,罵詈叫喊,大渴欲死,脈來有力,乃因邪熱傳裡,陽盛發狂,當用寒藥下之,此為陽狂。凡見舌卷囊縮者,不治。若病起無頭疼,身微熱,面赤戴陽,煩躁,脈來沉微無力,欲坐臥於泥水中,乃因寒熱而發躁,手指甲面色青黑,冷汗不止,心腹結硬如石,躁渴欲死,即陰證似陽,當用熱藥溫之。此為陰躁。凡見厥冷、下利、譫語者,不治。須詳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一、傷寒腹中痛甚,將涼水一盞,與病人飲之,其痛稍可者屬熱。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已,而或繞臍硬痛,大便結實,煩渴,屬燥屎,急用寒藥下之,若食痛同治法。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蓄血,亦用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則愈。此三者,皆痛隨利減之法也。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利,急用熱藥救之。須詳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一、傷寒直中陰經,真寒證,甚重而無脈,或吐瀉脫元而無脈,用好酒薑汁各半盞,與病人服之,其脈來者可治,當察其脈用藥,不拘脈浮沉大小,但指下出見者生。如用此法脈不至者必死。又當問病人何處有痛證。要知痛甚者,脈必伏,宜隨病制宜,方為吉兆。如無痛證,用此法而脈不至者,不為吉兆。尤當問病人,若平素原無正取脈,須用覆手取之,脈必見也。此屬反關脈,診法與正取法同。若平素正取有脈,後因病診之無脈者,亦當覆手取之,而脈出者,陰陽錯亂也,宜和合陰陽,如覆取正取俱無脈者必死,此為良法。

一、傷寒舌上生苔,不拘白滑黃黑,俱用井水浸青布片,於舌上洗淨後,用生薑片子,時時醮水刮之,其苔自退。凡見舌生黑苔芒刺者必死。此熱毒入深,十有九死,是腎水克心火也。若發黃者,用生薑渣,時時周身察之,其黃退。若心胸脅下有邪氣結實,滿悶,硬痛,用生薑一片搗爛去汁,炒微燥帶潤,用絹包,於患處款款熨之,稍可,又將渣和勻前汁炒乾再熨,許久,豁然寬快,俱為良法。

一、傷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將山梔炒黑為細末,吹入鼻中,外將水紙搭於鼻沖,其血自止。若點滴其血不成流者,其邪在經未解,照後秘方用藥,不在此法。

一、傷寒熱邪在裡,服轉藥後,鹽炒麩皮一升,將絹包,於病人腹上,款款熨之,使藥氣得熱則行,大便易通矣。

一、傷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其血見黑必止。如無韭汁,用雞子清亦可。正謂赤屬火而黑屬水也。

一、傷寒直中陰經真寒證,或陰毒證,身如被杖,腹中絞痛,嘔逆,沉重,不知人事,四體堅冷如石冰,指甲唇青,藥不得入口,六脈沉細,或無脈欲絕者。淨蔥縛一握,切去根葉,取白三寸許,如餅。先用麝香半分,填於臍中,後放蔥餅於臍上,以火熨之,連換二三餅。稍醒,灌入生薑汁,煎服回陽救急湯。如不醒,再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逼邪出於外,以復陽氣。如用此法,手足溫和,汗出即醒者,為有生也。如用此法,手足不溫,汗不出,少省人事,必死。

一、傷寒熱病,熱邪傳裡,亢極無解,用黃連煎水一盞,放井中頓冷,浸青布搭於胸中,徐徐換之。待熱勢稍退即除,不可久漬。夏月用此法,冬月不宜用。

一、傷寒服藥轉吐出不納者,隨用竹管重捺內關,後將生薑自然汁半盞熱飲,其吐即止。大凡服寒藥熱飲,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和服之。如要取汗,雖辛甘之劑亦宜熱服,如要止汗,雖辛甘溫之劑亦宜溫服,此為良法。

一、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先用皂莢末捻紙燒煙衝入鼻,有嚏可治。隨用吐痰法,用皂莢末五分,半夏、白礬各三分,為細末,薑汁調服,探吐後,服導痰湯加減治之。無嚏不可治,此為良法。

一、治乾霍亂不得吐者,用滾湯一碗,入皂莢末三分,鹽一撮,調服探吐,切莫與米湯,與之即死,是穀氣反助邪氣也。

一、中寒卒倒昏迷不醒者,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入,稍醒後,服加味理中飲,為效。如不飲酒人,止用薑汁灌之,依此法調治,冬月有之,余月不多見。

製藥法

一、用附子,去皮臍,先用鹽水薑汁各半盞,用砂鍋煮七沸,後入黃連、甘草各半兩,再加童便半盞,再煮七沸。住火,良久撈起,入磁器盛貯,伏地氣一晝夜。取出曬乾,以備後用,庶無毒害。頂圓臍正,一兩一枚者佳。

一、用川大黃,須錦紋者佳。銼成飲片,用酒拌勻,燥干後用,不傷陰血。如年壯實熱者,生用不須制。

一、用麻黃,去節,先滾醋湯略浸片時,撈起以備後用,庶免大發。如冬月嚴寒,腠理至密,當生用不須制。

一、用吳茱萸,將鹽水拌勻,炒燥,庶無小毒。

一、用附子後,身目紅者,乃附子之過。用蘿蔔搗水濾汁二大盞,入黃連、甘草各半兩,犀角三錢,煎至八分服之,以解附子毒,其紅即除。如解遲,必血從耳口鼻出者必死。無蘿蔔,用蘿蔔子搗水取汁亦可。如無蘿蔔子,用澄清泥漿水亦可也。

一、用大黃後瀉利不止者。用烏梅二枚,炒粳米一撮,乾薑二錢,人參、炒白朮各半兩,生附子皮一錢半,甘草一錢,升麻少許,燈芯一握,水二大盅煎之,去渣,後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即愈。取土氣以助胃氣也。

用麻黃後汗出不止者。將病人發披水盆中,足露出外,用炒糯米半升,龍骨、牡蠣、藁本、防風各一兩,為細末,周身撲之,隨後秘方用藥,免致亡陽而死。此為良法。

羌活沖和湯 治太陽傷風,有汗脈浮緩。

羌活 白芷 黃芩 甘草(各一錢半) 防風 白朮 生地(各一錢半) 川芎(五分)

上如前煎法,若一服汗仍未止,加黃耆一錢半,白芍一錢,仍未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藥各一錢。

葛根湯 治太陽陽明項背強急,無汗惡風,脈帶弦浮而發熱。又治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利,此湯並主之。

葛根(一錢) 甘草 麻黃(各二錢,去節,湯泡二次)

水二盅,姜四片,棗二枚,煎,略微覆取汗。

獨活散 治傷寒溫熱等症。

羌活 獨活 防風 枳殼 黃芩 麻黃(泡二次) 人參 細辛 茯苓 炙甘草 蔓荊子 甘菊花 石膏

水二盅,姜三片,薄荷五葉煎。

敗毒散 治傷寒溫疫,風溫,頭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睛疼,尋常風眩拘急。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 人參 甘草(各等分)

水二盅,如常煎服。

六神通解散

麻黃 黃芩 滑石(各二兩) 石膏(一兩) 甘草(一兩半) 蒼朮(四兩)

治時行,三日前加蔥白香豉煎服而汗之,立效。中病即止,不可盡劑。

升麻湯 治傷寒中風頭疼,憎寒壯熱,肢體疼痛,發熱惡寒,鼻中干,不得臥。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疾疫,及暴熱之頃忽然變寒,身體疼痛,頭重如石。

升麻 甘草 芍藥 葛根(各等分)

每服七八錢,煎如常法,若老人去芍藥,加柴胡、茯苓、人參各一錢。

五積散 治陰經傷冷,脾胃不和,感冒寒邪。

蒼朮(二十四兩) 桔梗(十二兩) 陳皮(八兩) 白芷 茯苓(各四兩) 甘草 枳殼(炒。各五兩) 肉桂 人參 川芎(各二兩) 厚朴 半夏 芍藥 當歸 麻黃 乾薑(各三兩)

上十六味,除枳殼、肉桂、陳皮,其餘共一處,生搗為粗末,用酒拌勻,曬乾,分作六分,大鍋內文武火炒令黃色,不得焦,擲冷。入殼、桂、陳皮、和勻,每服五錢,水二盅,姜三片,煎一盅服。

婦人血風證,因崩漏大脫血,或前後血,因而涸燥,其熱未除,尋衣摸床,撮空閉目,不省人事,揚手擲足,搖動不安,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內有燥熱之極,氣粗鼻乾而不潤,上下通燥,此為難治,宜服生地黃黃連湯。

治男子去血多,亦有此症,其妙不可容言。

生地黃黃連湯

川芎 生地 當歸(各七分) 赤芍藥 梔子 黃芩 黃連(各三分) 防風

每服五錢,水煎清飲,徐徐呷之。如脈實可加大黃下之,大承氣湯,氣藥也,自外而之內者用之。生地黃黃連湯,血藥也,自內而之外者用之。氣血合病,循衣撮空,治同。

自氣而之血,血而復之氣者,大承氣湯下之。自血而之氣,氣而復之血者,生地黃黃連湯主之。二者俱不大便,此是承氣湯對子,又與三黃石膏湯表裡,皆是三焦胞絡相火之用也。病既危急,只得以此湯降血中火耳。不拘婦人男子,去血過多而有此症者,皆宜服之,無不效者。

秘用三十七方注就注

三十七捶法

升麻發表湯 即麻黃湯附加減法。治冬月正傷寒,頭疼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緊,無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發汗,以頭如斧劈,身如火熾者宜此湯。有汗者勿用。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升麻 川芎 防風 白芷 羌活

本經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而喘者,本方加乾葛去升麻。本經發熱惡寒身體痛者,本方加蒼朮、芍藥去杏仁。本經惡寒發熱,身癢面赤者,以其不得小便出故也,本方去白芷、升麻、杏仁,加柴胡、芍藥。本經頭痛發熱惡寒,胸中飽悶者,本方加枳殼、桔梗。本經感寒深重,服湯不作汗者,再宜服二三劑,而汗不出者死。

本經汗後不解者,宜再服,量症輕重,用麻黃升麻,分多寡為當。

水二盅,姜三片,蔥白二莖。捶法,加江西豆豉一撮煎之,熱服,取汗有神。宜厚被覆首,凡中病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加別病。

疏邪實表湯 即桂枝湯附加減法。治冬月正傷風,頭痛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緩、自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實表散邪,無汗者不可服。

桂枝 芍藥 甘草 防風 川芎 羌活 白朮 如汗不止加黃耆。喘加杏仁、柴胡。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捶法,加膠飴二匙溫服。

羌活沖和湯 以代桂枝、麻黃、青龍各半等湯,此太陽經之神藥也。治春夏秋非時感冒,暴寒頭艱,發熱惡寒,脊強,無汗,脈浮緊。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是表症,宜發散,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此湯非獨治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治雜症亦有神也。冬寒亦可用,惟黃芩須輕投耳。

羌活 蒼朮(各一錢半) 防風 黃芩 川芎 白芷 甘草 生地黃(各一錢) 細辛(五分,不可多)

水二盅,煎八分,熱服,溫被蓋覆取微汗。濕土司天,加蒼朮一錢五分,天久淫雨亦加。如渴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不渴不加,冬月禁之。如胸中飽悶,加桔梗、枳殼,去生地。夏月加石膏、知母,名神術湯。如服此湯後,不作汗,本方加蘇葉,喘而惡寒身熱,本方加杏仁、生地,汗後不解宜服。要汗下兼行,加大黃乃釜底抽薪之法。其春夏秋感冒非時傷寒,亦有頭疼惡寒、身熱、脈緩,自汗,宜實表。本方去蒼朮,加白朮。汗不止,加黃耆。即加減沖和湯。再不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藥一錢有神。捶法,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盅,加蔥白搗汁五匙,再煎一二沸,如發汗熱服,止汗溫服。

柴葛解肌湯 即葛根湯附加減法。治足陽明胃經受邪,目痛鼻乾,不眠,微頭疼,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腑病別治法。

柴胡 葛根 甘草 黃芩 芍藥 羌活 白芷 桔梗 本經無汗惡寒甚者,去黃芩加麻黃,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蘇葉。本經有汗而渴者,治法在如神白虎湯下,即白虎湯。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捶法,加石膏末一撮煎之,熱服。

柴胡雙解散 即小柴胡湯附加減法。足少陽膽經受證,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來弦數,屬半表半裡,宜和解。此經無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利也。止有小柴胡一湯,隨病加減,再無別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人參 陳皮 芍藥

若只小柴胡湯無芍藥。本經症小便不利加茯苓;脅痛加青皮。本經嘔者,入薑汁、竹茹。痰多加瓜蔞、貝母。寒熱如瘧加桂。渴加天花粉、知母。齒燥無津液加石膏。嗽者加五味、金沸草。壞症加鱉甲。本經症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乎腑,證雖滿悶,尚為在表,只消小柴胡加枳、梗。未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虛煩類傷寒證,本方加竹葉、炒粳米。本經與陽明合病,本方加葛根、芍藥。婦人熱入血室,加當歸、紅花。男人熱入血室,加生地黃。老婦人傷寒無表證,其熱勝者,本方加大黃,甚者加芒硝。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捶法,加生艾汁三匙煎之,溫服。

小柴胡湯證註釋

治太陽病十日已去,脈細而嗜臥,外雖已解,設胸滿痛,與服之。若脈浮者,麻黃湯。傷寒五六日,來往寒熱,胸脅苦痛,默默不飲食,心煩喜嘔,或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者,此湯主之。血氣弱,腠理開,邪氣因與正氣相搏結於胸下,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致使嘔也,此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傷寒五六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此湯主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此湯主之。太陽病過經十餘日,發汗吐下後四五日,柴胡湯證仍在者,先以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致如瘧狀,此湯主之。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脈沉亦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症,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也,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可與此湯。設不了了,得尿而解。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症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在者,復與小柴胡湯。心下痞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腹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氣,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以上屬太陰經。

末後五六日,嘔而發熱至太陰經一段,俱太陰證。節庵並及者,見太陰證,柴胡亦有當與不當與者。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不利者,與此湯。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皆可與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腎氣因和,濈然汗出而解。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身前後腫,刺之少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此湯主之。以上屬陽明經。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此湯主之。若已吐下後,發汗,溫針,譫語,小柴胡湯證罷,此為壞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以上屬少陽經,嘔而發熱,宜服此湯。傷寒已後更發熱,此湯主之。若脈浮者,以汗解之。屬陽易差後勞復脈證。

彭用光加減法:如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瓜蔞仁。煩者熱也,嘔者逆氣也,今煩而不嘔,則熱聚而氣不逆,邪氣欲漸成實也。參甘恐補,去之無助熱,夏味辛散,去之以無逆氣也。瓜蔞仁苦寒,用之以通鬱熱於胸中。若渴者去半夏,恐燥津液,加人參之甘潤,瓜蔞根之苦潤相合,則津液生而渴已也。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寒邪入里,裡氣不足,寒邪壅則腹中痛,芩苦寒性堅而寒中,去之則中氣易和;芍藥味酸而和中,加之則裡氣得通而腹痛自愈。如脅下痞硬,去大棗之甘溫,恐令滿,加牡蠣之醋咸,則痞消而硬軟矣。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之苦寒,恐蓄水浸行,加茯苓之甘淡,能滲利則津液通矣。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微熱恐有表邪,加桂枝取汗,發散表邪也。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肺氣逆則咳,參棗姜甘溫中則肺氣愈逆,故去之。用五味子之酸,收斂肺氣,乾薑之辛熱,以散內之寒氣,則咳自止。若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合病。頭略痛,發熱耳聾脅痛,或往來寒熱如瘧,和解散治之。和解散即小柴胡湯加減。如嘔逆,加姜九片,陳皮一錢,如頭痛惡寒,加羌活、防風各一錢;寒熱間作,加桂枝一錢。夏月中暑,發熱頭痛,加黃連一錢。春天溫病時行,加生地黃、川升麻一錢。瘧疾或先寒後熱,加川常山、尖檳榔半錢。各要未發時煎服。傷寒惡寒頭項強發熱,前方沖和湯內去細辛、蒼朮,加白朮二錢。

桂枝大黃湯 即桂枝湯加大黃,附加減法。治足太陰脾經受症,腹滿而痛,咽乾而渴,手足溫,脈來沉而有力,此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黃 枳實 柴胡 本經腹滿,不惡寒而喘者,加大腹皮,去甘草。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捶法,臨服入檳榔磨水三匙,熱服。

中雲:看此證,不如三承氣湯選用,或一日初傳太陰乃可。觀仲景書,或者邪中陰經而留於腹者也。不然必外證未全除可也。不然此方亦當用在壞證例,非本經藥也,直說陽症傳來者誤也。

加味理中飲 即理中湯附加減法。治太陰脾經受症,自利不渴,手足溫,身無熱,脈來沉而無力,此屬臟寒。

乾薑 白朮 人參 甘草 肉桂 陳皮 茯苓

厥陰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實者,本方加大黃、蜜少許利之。本經腹濡滿時減者,本方去甘草。本經嘔者入半夏薑汁。本經踡臥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後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薑汁調服和之。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捶法,臨服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取土氣以助胃氣。

茵陳將軍湯 即茵陳湯附加減法。治足太陰脾經,腹滿,身目發黃,小水不利,大便實,發渴或頭汗劑頸而還,脈來沉重者宜用。

大黃 茵陳 山梔 甘草 厚朴 黃芩 枳實

大便自調者,去大黃、厚朴,加大腹皮,利小便清為效。

水二盅,姜一片。捶法,加燈草一握,熱服。

導赤飲 即五苓散附加減法,治小水不利,小腹滿,或下焦蓄熱,或引飲過多,或小水短赤而渴,脈沉數者,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亡津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

茯苓 豬苓 澤瀉 桂枝 白朮 甘草 滑石 山梔

中濕身目黃者,加茵陳。水結胸證加木通、燈芯。如小水不利而見頭汗出者,乃陽脫也,此死證。自得病起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湯治之。此因熱結膀胱太陽經之裡症也,一名太陽本病。

水二盅,姜一片,燈芯二十莖。捶法,入鹽二字。

六一順氣湯 以代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三一承氣湯、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也。舉世無人知此奇妙耳,秘之莫與俗人言。附加減法。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等症,悉皆治之。

大黃 枳實 厚朴 甘草 黃芩 柴胡 芒硝 芍藥

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揚手擲足,揭去衣被,狂妄斑黃,大便實者,俱屬正陽明胃腑病,依本方。口燥咽乾大便實,屬少陰,依本方。下利純清,心下硬痛而渴者,屬少陰,依本方。怕熱發渴,譫妄,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者,陽厥證,屬厥陰,依本方。舌卷囊縮者難治,須急下之。熱病目不明,謂腎水已竭,不能照物,病已篤矣,惟宜急下,依本方。目中不了了,即目不明也。

轉屎氣者,謂下泄也,有燥屎焉,當下,依本方。如更衣者,止後服,不必盡劑。不更衣,宜再少與,大便通者愈。若結胸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者,依本方去甘草加甘遂、桔梗。凡傷寒過經,及老弱,並血氣兩虛之人,或婦人產後有下症,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症未除而里症又急,不得不下者,用此湯去芒硝下之即吉。蓋恐轉藥硝性躁急,故有此戒。大凡傷寒邪熱傳裡結實,須看熱氣淺深用藥。今之庸俗,不分當急下、可少下、宜微和胃氣之論,一概用大黃、芒硝,亂投湯劑下之,因茲枉死者多矣。余謂傷寒之邪,傳來非一,治之則殊耳。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全俱,宜大承氣湯,厚朴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寒,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調胃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樸,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調胃之名,自此立矣。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之能除痞,大黃之泄實,去芒硝,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本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症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亦宜用此。故經云: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大承氣湯最緊,小承氣湯次之,謂胃氣湯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其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仲景又云:盪滌傷寒熱積,皆用湯液,切禁丸藥,不可不知也。

上先將水二盅,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槌法臨服時入鐵鏽水三匙,調服立效。取鐵性沉重之義,最能墜熱開結有神。此千金不傳之秘。

如神白虎湯 即白虎湯附加減法。治身熱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脈來微洪。

石膏 知母 人參 甘草 山梔 麥冬 五味

心煩者加竹茹一團。如大渴,心煩,背惡寒者,依本方去山梔,加天花粉。無渴不可服此藥,為大忌。

水二盅,姜一片,棗一枚。 槌法,加淡竹葉十片。

三黃石膏湯 此湯治傷寒後五心煩熱,舌燥,表裡皆實,怫鬱陽毒發斑黃,身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十指皮脫,六脈洪大滑數,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過經不解,已成壞症,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溫症而成此症者。又八九日,已經汗下後,脈洪數,身壯熱,拘急沉重,欲治其內,由表未解,欲發其表,則里症又急,趑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營衛不通,遂成此症。又治汗下後三焦生熱,脈洪數,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加衄,身目俱黃,狂叫欲走者,通用此湯治之有神。

石膏(一兩半)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七錢) 山梔 麻黃 香豉(二合)

每服一兩,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細茶一撮煎之,熱服。未中病再服。

三黃巨勝湯 此湯治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舌卷囊縮,難治者,權以此湯劫之。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香豉,加大黃、芒硝是也。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槌法,臨服入泥漿清水二匙,調服即安。

中和靈寶飲 治兩感傷寒,起於頭痛惡寒發熱,口燥舌乾,以陽先受病多者,先以此湯探之,中病即愈。

羌活 防風 川芎 生地 細辛 黃芩 柴胡 甘草 乾葛 白芷 石膏

水二盅,煨生薑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黑豆一撮煎之,溫服取微汗為愈。如不愈,表症多而甚急者,方可用麻黃葛根為解表。如里多而甚急者,先以調胃承氣攻裡是也。如以陰經自中病,發熱下利,身疼痛,脈沉細無力,不渴倦臥昏重者,又當先救里,溫之,回陽救急湯,是分表裡寒熱而治,此其權變大法。古云兩感雖為死證,復有可救之理。乃用藥先後寒熱之劑,及發表攻裡之序,不用,故狂死者多矣。此方良可。

桃仁承氣對子 即桃仁承氣湯附加減法。治熱邪傳裡,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目黃,譫語燥渴,為蓄血癥。脈沉有力,宜此湯下盡黑物即愈。未服前而血自下者為欲愈,不宜服。

桃仁 桂枝 芒硝 大黃 芍藥 柴胡 青皮 當歸 甘草 枳實

水二盅,姜三片。槌法,臨服入蘇木煎汁三匙服。

消毒青黛飲 治熱邪傳裡,裡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於皮膚而為斑也。輕則如疹子,重則如錦紋,重甚則斑爛皮膚。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下不下,或下後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也。然而斑之方萌,與蚊跡相類,發斑多見於胸腹,蚊跡只在於手足。陽脈洪大,病人昏憒,先紅後赤者斑也。脈不洪大,病人自靜,先紅後黃者蚊也。其或大便自利,短氣怫鬱,氣短,燥屎不通,又如果實靨者,盧醫復生,不能施其巧矣。凡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便是發斑之候。

黃連 甘草 石膏 知母 柴胡 玄參 生地 山梔 犀角 青黛 人參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槌法,臨服入苦酒一匙,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

生地黃連湯 治鼻衄成流,久不止者。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

黃芩 山梔 甘草 桔梗 生地 黃連 柴胡 川芎 芍藥 犀角(如無,升麻代之)

水二盅,棗二枚,煎八分。槌法,臨服入茅根搗汁磨京墨調服。如無茅根,以藕搗汁亦可。

外用劫法,水紙搭於鼻沖。

加味犀角地黃湯 治煩躁,漱水不下咽者,屬上焦有瘀血。

犀角 生地 芍藥 甘草 桔梗 牡丹皮 陳皮 紅花 當歸

水二盅,姜三片,槌法,臨服入生藕節搗汁三匙,溫服。

回陽救急湯 即四逆湯附加減法。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證。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止則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無力。

熟附子 乾薑 人參 甘草 白朮 肉桂 陳皮 五味 茯苓 半夏

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嘔吐不止加薑汁。泄瀉不止加升麻、黃耆。

水二盅,姜三片煎之,臨服加麝香三釐調服。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加別病矣。如未止,可用前理中飲加減治之無妨。

回陽反本湯 治陰盛格陽,陰極發躁,微渴面赤,欲坐臥於泥水井中,脈來無力,或脈全無欲絕者。

附子 乾薑 甘草 人參 麥門冬 五味 臘茶 陳皮

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二盅煎之,臨服入蜜五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

柴胡百合湯 治瘥後昏沉,發熱,渴而錯語失神,及百合勞復等證。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知母 百合 生地 陳皮

渴加天花粉。胸中煩熱加山梔。頭微疼加羌活、川芎。嘔吐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瘥後乾嘔、錯語、失神、呻吟、睡不安者,加黃連、犀角。咳喘加杏仁、百合,甚加麻黃。心中驚惕為血少,加當歸、茯神、遠志。虛汗加黃耆。脾倦加白朮。腹中雷鳴加煨生薑。勞復時熱不除,加葶藶、烏梅、生艾汁。

水二盅,棗一枚,姜三片。捶法,加醋鱉甲煎之,溫服。

如聖散 治剛柔二痓,頭搖口噤,身反張,手足攣搐,頭面赤,項強急,與瘛瘲同此法。

羌活 防風 川芎 白芷 柴胡 芍藥 甘草 當歸 烏藥 半夏 黃芩 有汗是柔痓,加白朮、桂枝。無汗是剛痓,加麻黃、蒼朮。口噤咬牙者,如大便實者,入大黃利之。

水二盅,姜三片,煎之,臨服入薑汁、竹瀝溫服。

溫經益元湯 治因汗後太虛,頭眩,振振然欲擗地,並肉瞤筋惕,及因發汗太多,衛虛亡陽,汗不止。或下後利不止,身疼痛者,並皆治之。

熟地 人參 白朮 黃耆 甘草 芍藥 當歸 生地 茯苓 陳皮 肉桂 大附子

如飽悶,加枳殼,去地黃。如瘦人,去芍藥。有熱,去附子。利不止,加炒白朮、升麻、陳壁土,去當歸、地黃。嘔者,加薑汁製半夏。渴者,加天花粉。汗後惡風寒屬表虛,去附子、肉桂、生地,加桂枝、膠飴。

水二盅,姜三片,棗一枚,加糯米一撮。捶法,煎之溫服。

逍遙湯 治有汗傷寒瘥後,血氣未平,勞動助熱復還於經絡。有因與婦人交接,淫欲而復發,不易有病者,謂之勞復,內交接淫欲而無病人反得病者,謂之陰陽易,余曾見舌出數寸而死者多矣。此證屬難治,必宜此湯。

人參 知母 竹青(卵縮腹痛倍加黃連) 甘草 滑石 生地 韭根 柴胡 犀角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之。臨服入燒裩襠末一錢半調服,有黏汗出為效。不黏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陰頭腫則愈。

升陽散火湯 治有患人叉手冒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不可呼為風證而用風藥,誤死者多矣。蓋汗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人參 當歸 柴胡 芍藥 黃芩 甘草 白朮 麥冬 陳皮 茯神 有痰加薑製半夏。大便燥實,譫語發渴,加大黃。泄漏者,加升麻、炒白朮。

水二盅,姜三片,棗一枚。捶法,入金首飾煎之,熱服。

再造飲 治有患頭疼發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用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苟不識此,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陽虛不作汗,故有此證,名曰無陽證。

黃耆 人參 桂枝 甘草 細辛 熟附子 羌活 防風 川芎 煨生薑 夏月加黃芩、石膏,冬月不加。

水二盅,棗二枚,煎至一盅。捶法,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黃龍湯 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殊不識此證,但見下利,便呼為漏底傷寒,而便用熱藥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邪傳裡,胃中燥屎結實。此利非內寒而利,乃逐日自飲湯藥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結熱。利證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前六一順氣湯。

大黃 芒硝 枳實 厚朴 甘草 人參 當歸 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之。後再加桔梗煎一沸,熱服。

調營養氣湯 即加減補中益氣湯。治有患頭疼身熱,惡寒微渴,濈然汗出,身痛,腳腿痠疼,沉倦,脈空浮而無力。不可因見頭疼惡寒發熱,便呼為正傷寒,而大發其汗,所以輕變重,而害人多矣。此勞力內傷氣血,外感寒邪,宜少辛甘溫之劑愈。名曰勞力感寒證。故經云: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有下證者,大柴胡湯下之則緩。

人參 黃耆 當歸 生地 川芎 柴胡 陳皮 甘草 細辛 羌活 防風 白朮

元氣不足者,加升麻少許,須知元氣不足者,至陰之下求其升。口渴加天花粉、知母。喘嗽加杏仁,去升麻。汗不止加芍藥,去升麻、細辛。胸中煩熱,加山梔、竹茹。乾嘔,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桔梗、枳殼,去生地、甘草、黃耆,白朮少許。痰盛者加瓜蔞仁、貝母,去防風、細辛。腹痛去耆朮,加芍藥、乾薑和之。有因血鬱內傷,腹有痛處,或大便黑,加桃仁、紅花,去芍、辛、羌、防、黃耆、白朮,甚者加大黃,下盡瘀血則愈。後去大黃調理。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捶法,入蔥白二莖煎之,溫服。

道赤各半湯 治患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即不思。形如醉人,俗不識此,而誤人者多矣,殊不知熱傳手少陰心也。心火上而迫肺,所以神昏,名越經證。

黃連 山梔 黃芩 滑石 甘草 知母 犀角 茯神 麥冬 人參

水二盅,薑棗煎之,加燈芯一握,煎沸,熱服。

益元湯 治有患身熱,頭疼全無,不煩,便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不識者,呼為熱證,而用涼藥,遂至誤人。殊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曰戴陽證。

熟附子 甘草 乾薑 人參 五味 麥冬 黃連 知母 蔥 艾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捶法,臨服童便三匙,頓冷服。

桂苓飲 治有患,初得病無熱,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切勿呼為狂發,誤用下藥,死者多矣,此因熱結膀胱,名如狂證。

豬苓 澤瀉 桂枝 甘草 白朮 知母 黃柏 山梔 蕀葉

水二盅,姜三片,煎一盅。捶法,再加滑石末一錢,煎三沸,溫服,取微汗為效。

當歸活血湯 有患,無頭痛,無惡寒,止則身熱、渴,小水利,大便黑,口出無倫語。設如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劑則誤矣,殊不知內傳心脾二經,使人昏迷沉重,故名挾血如見祟。

當歸 赤芍 甘草 紅花 桂心 乾薑 枳殼 生地 人參 柴胡 桃仁 服三帖後,去桃仁、紅花、乾薑、桂心,加白朮、茯苓。

水二盅,姜一片,煎之。捶法,入酒三匙調服。

加味導痰湯 有患憎寒壯熱,頭疼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庸醫皆作傷寒治之多誤,殊不知此因內傷七情,以致痰迷心竅,神不守舍,神出舍空,空則痰生也,名曰挾痰如見祟。痰證類傷寒,與此同治法。

茯苓 半夏 南星 枳實 黃芩 瓜蔞仁 白朮 陳皮 甘草 桔梗 人參 黃連 年力壯盛,先用吐痰法,後服此湯。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捶法,臨服入竹瀝、薑汁,溫服。

加減調中飲 治食積類傷寒,頭疼,發熱,惡寒,氣口脈緊盛,但身不痛,此為異耳。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輕則消化,重即吐下,此良法也。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白朮 山楂 神麯 枳實 草果 黃連 乾薑

腹中疼加桃仁。痛甚,大便實熱,加大黃下之,去山楂、草果、神麯、乾薑。心中兀兀欲吐者,與乾霍亂同吐法。用滾水一碗,入鹽一撮,皂角末五分探吐。

水二盅,姜一片,臨服入木香磨汁調服,即效。

加減續命湯 治腳氣類傷寒,頭疼,身熱,惡寒,支節痛,便秘嘔逆,腳軟屈弱,不能轉動,但起於腳膝耳。禁用補劑及淋洗。

防風 芍藥 白朮 川芎 防己 桂枝 甘草 麻黃 蒼朮 羌活

暑中三陽,所患必熱,脈來數,去附子、桂枝、麻黃,加黃柏、黃芩、柴胡。寒中三陰,所患必冷,脈來遲,加附子。起於濕者,脈來弱,加牛膝、木瓜。起於風者,脈來浮,加獨活。元氣虛,加人參少許。大便實者,加大黃。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燈芯二十莖。捶法,臨服入薑汁調服。

芩連消毒飲 時天行大頭病,發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取作痰症治之。其喉痹者,亦照此方治。

柴胡 甘草 桔梗 黃芩 川芎 荊芥 黃連 防風 羌活 枳殼 連翹 射干 白芷

先加大黃利去一二次,後依本方去大黃,加人參、當歸。

水二盅,姜三片,煎一盅,加鼠黏子一撮,再煎一沸。捶法,入竹瀝、薑汁調服。初起不可用大黃,末後不減,方可量加。

加味六神通解散 治時行三月後,謂之晚發,頭痛身熱惡寒,脈洪數,先用沖和湯,不愈,後服此湯。

麻黃 甘草 石膏 黃芩 滑石 蒼朮 川芎 羌活 細辛

水二盅,姜三片。捶法,入豆豉一撮,蔥白二莖,煎之,熱服,取汗,中病即止。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