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一卷

明.孙一奎
来源:赤水玄珠

小便出血

《良方》曰:心主於血,通行經絡,循環臟腑,得寒則凝澀,得熱則妄行,失其常道則溢,滲於脬則小便出血也。

薛氏曰:前症肝經血熱者,加味逍遙散。怒氣血傷者同治,調送血餘灰妙。若肝經風熱,用前散送子芩丸。氣血俱虛者,八珍散送血餘灰。膏粱積熱者,清胃散加槐花、甘草。風熱傷胃者,四君子加防風、枳殼。胃虛不能攝血者,補中益氣。鬱結傷脾不能攝血者,濟生歸脾湯。

一婦小便出血,服四物蒲黃之類,更加發熱吐痰。加芩連之類,又飲食少思,虛症蜂起。肝脈弦而數,脾脈弦而緩。此因肝經風熱,為沉陰之劑,脾傷不能統血,發生諸臟而熱也。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丸而痊。

蒲黃鹿茸散 治勞損尿血、發熱、內熱,或寒熱往來,口乾作渴。

蒲黃(炒) 鹿茸(炙) 當歸 生地 葵子(炒) 續斷(酒炒。各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日三服。

發灰散 起居所傷,小便尿血,或忍尿脬轉,臍下急痛,小便不通。又治肺疽,心衄,內崩,吐血,舌上出血,俱妙。(《本草》云:能療瘀血,通關膈,利水道,破癥瘕癰腫,狐疝刺痛疰雜瘡,療脬轉,通大小便,止咳嗽鼻衄。)

上每服二錢,米醋湯調下。

生地黃散 血熱尿血。

生地(二錢) 黃芩(炒,五錢) 阿膠(炒) 側柏葉(炒。各一錢)

上水煎,食前服。

當歸散 血分熱尿血。

川歸 羚羊角屑 赤芍(各五分) 刺薊葉(一錢) 生地(一錢) 上水煎服。

又方 治血分有熱。生地黃搗汁,每用一小盞,日三服。

又方 治血分熱尿血。用炒蒲黃末,每以二錢,溫酒下。

鹿角膠散 鹿角膠炒為末,二兩,作二服,長流水調妙。

陰腫

《良方》曰:陰腫因胞絡素虛,風邪客之,乘於陰部,血氣相搏故也。

薛氏曰:氣血虛弱,補中益氣湯;肝經濕熱,龍膽瀉肝湯。又當與陰癢、陰挺、陰冷相參而治。

又云:一婦陰中腫悶,小便澀滯,兩脅作腫,內熱晡熱,月經不調,時或寒熱。此因肝經鬱怒,元氣下陷,濕熱壅滯。朝用歸脾湯加柴胡、升麻,解鬱結,補脾氣,升元氣;夕用加味逍遙散,清肝火,生肺血,除濕熱。各數劑,諸症悉愈。又用四君、芎、歸、丹皮,調補肝脾,而經水如期。

菖蒲散 治月水澀滯,陰戶腫痛。

菖蒲 當歸(炒。各一兩) 秦艽(二兩)

上每服五錢,入蔥白,水煎服。

白礬散 治陰腫堅痛。

白礬(五錢) 甘草(五分) 大黃(一兩)

上為末,水調如棗大,綿裹內陰中,一日兩換,以愈為度。

陰癢

《良方》曰:陰癢為三蟲在腸胃之間,因臟虛而蝕,輕則陰中癢,甚則陰中痛也。

生生子曰:前症亦有虛者,古人有用人參一兩,煎湯服之而愈。予曾治一宦婦,年廿一,疹出未彌月而犯房事,熱因下陷,陰中癢甚,每一發,神魂颼然,兩手抓壁,口中咬物,鮮血淋漓,爪脫肉破而不遑顧。七日肌肉如削,諸洗插方,歷試無功。作蟲治尤劇,欲懸梁求死。予為籌之,乃虛熱陷入至陰,當從陰引陽,以黃耆六錢,甘草二錢,防風一錢,柴胡二錢,水煎,食前服之,其疾頓止。此引金伐木之法也。

薛氏曰:前症屬肝經所化,當用龍膽瀉肝湯,逍遙散,以主其內。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黃末,或雞肝,內陰中,以制其蟲。

一婦胸膈不利,內熱作渴,飲食不甘,肢體倦怠,陰中悶癢,小便赤澀,此鬱怒傷肝脾所致,用歸脾湯加山梔而愈。復因怒,患處並小腹脹痛,用小柴胡加芎、歸、山梔、芍藥痛止,用山梔入逍遙散而痊。又因勞役,患處腫脹,小便仍澀,用補中益氣加山梔、茯苓、丹皮而瘳。

一方 新桃葉搗,綿裹內陰中,一日三易。

大黃散 治陰癢。

大黃(微炒) 黃芩 黃耆(炙。各五兩) 赤芍 玄參 蛇床子 山茱萸

為末,酒調服二錢。

又方 杏仁燒灰,乘熱綿裹納陰中,日二易之。

又詩曰:玉戶生瘡時痛癢,皆因房色損其元,黃蔥水洗二三次,杏仁燒灰油調痊。加麝香尤妙。

又方 鯽魚膽搽之妙。

陰挺下脫

《良方》曰:婦人陰挺下脫,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子臟虛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

薛氏曰:前症當升補元氣為主。若肝脾鬱結,氣虛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若肝火濕熱,小便澀滯,龍膽瀉肝湯。

一婦陰中突出如菌,四圍腫痛,小便頻數,內熱晡熱,似癢似痛,小便重墜。此肝脾鬱結。蓋肝火濕熱而腫痛,脾虛下陷而重墜也。先以補中益氣加山梔、茯苓、車前子、青皮,以清脾火、升脾氣,更以加味歸脾湯調理脾郁,外以生豬脂和藜蘆末塗之而收。

一婦陰中挺出五寸許,悶痛重墜,水出淋漓,小便澀滯。夕與龍膽瀉肝湯分利濕熱,朝與補中益氣湯升補脾氣,諸症漸愈。再與歸脾湯加山梔、茯苓、川芎、黃柏,間服調理而愈。後因勞役或怒氣,下部濕癢,小水不利,仍用前藥即愈。

一方 治陰挺下脫。

當歸 黃芩(各二兩) 牡蠣(二兩半) 蝟皮(一兩,炙) 赤芍(兩半)

上為末,每以二錢,食前溫酒調下,米飲亦可。

治陰挺長出玉戶數寸者,疼痛不可忍,飲食不進,用前方治其內,仍以大黃、山茨菇、石膏、牡蠣、乳香為細末,水調,揣熟,捏作條子,如中指大,陰乾,插入玉戶,其痛即止。

陰瘡

薛氏曰:此症乃七情鬱火傷損肝脾,濕熱下流,其外症陰中突出如蛇、如菌、如雞冠,或生蟲濕癢,或潰爛出水,或腫悶墜痛。其內症體倦內熱,經候不調。或飲食無味,晡熱發熱。或胸脅不利,小便痞脹。或赤白帶下,小水淋澀。其治法:腫痛者,四物加柴胡、丹皮、山梔、膽草。濕癢者,歸脾湯加柴胡、山梔、丹皮。淋澀者,龍膽瀉肝湯加白朮、丹皮。潰腐者,逍遙散、山梔、川芎。腫悶墜痛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梔、丹皮,佐以外治之法。

一婦素性急,陰內痛,小便赤澀,怒而益甚,或發熱,或寒熱,此肝經濕熱所致。用芎、歸、炒梔、柴胡、苓、朮、丹皮、澤瀉、炒芍、車前、炒連、甘草,數劑漸愈。乃去黃連、澤瀉,又數劑痊愈。

一婦臍腹上下並玉戶遍生濕瘡,狀如馬瓜瘡,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減,身面微腫,眾作惡瘡治,反劇,愈痛。急令洗去。乃用馬齒莧四兩,青黛一兩,同搗爛,敷瘡上,即時癢止痛定,而熱亦退。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散客熱。每敷藥僅得一時久,藥已乾燥,再塗新濕藥又安。凡如此二日,僅減三之一,五日減三之二,自此二十日全安。緣此婦嗜酒貪啖魚蟹發風之物,而中下焦蓄風熱之毒氣,當作腸癰內痔等疾,後當禁酒及發毒之物。

一方 治玉戶生瘡。

杏仁(燒存性) 雄黃 明礬(各五錢) 麝香(一錢二分)

上為末,敷之。

又方 飛丹研極細,生桐油調搽,二三日效。

交接輒血出痛

薛氏曰:一婦每交接便血出作痛,此肝火動脾而不能攝血。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而愈。若出血過多而見他症,但用前藥調補肝脾。

《千金方》療交接血出。

伏龍肝 桂心(等分)

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

胎前惡阻及痰逆不食

惡阻者,謂嘔吐噁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脈息和順,但覺肢體沉重,頭目昏弦,好食鹹酸。甚者或作寒熱,心中憤悶,嘔吐痰水,不能支持。古謂之子病。由胃氣怯弱,中脘停痰之所致也。

薛氏曰:脾胃虛弱,嘔吐不食,用茯苓半夏湯。蓋半夏乃健脾化痰滯之主藥也。痰涎壅滯,飲食少思,胎氣不安,為必用之藥。須倍加白朮。然半夏、白朮、陳皮、砂仁,善能安胎氣,健脾胃也。予嘗用之驗甚,若兼氣惱,更加柴胡。因風寒須用參蘇飲。

生生子曰:前症亦有因火者。故丹溪用抑青丸。前人亦有用濟生竹茹湯者。予歷歷見為火症者多,寒者間而有之。亦有愈治而愈逆者,便當勿藥待之,俟胃氣和,當自瘳矣。

茯苓半夏湯 妊娠脾胃虛弱,飲食不化,嘔吐不止。

半夏(炮,炒黃) 陳皮(各一錢) 白茯苓(二錢) 砂仁(炒,一錢) 炙甘草(五分)

薑、棗、烏梅,水煎服。二貼後用茯苓丸。

茯苓丸 妊娠煩悶,頭暈,聞食吐逆,或胸腹痞悶。

赤茯苓 人參 桂心 炮姜 半夏(炮,炒黃) 橘紅(各一兩) 白朮(炒) 葛根 甘草(炙) 枳殼(麩炒。各二兩)

上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日三服。

白朮湯 胃虛惡阻,吐水,甚至十餘日粥湯不入。

白朮(炒,一錢) 人參(五分) 丁香 炙甘草(各二分)

上姜水煎服。

保生湯 妊娠惡阻,少食,嘔吐,或兼吐瀉作渴。

人參(一錢) 炙甘草 白朮(炒) 香附 烏梅 橘紅(各五分) 上姜水煎服。

仲景 乾薑人參半夏丸 治妊娠嘔吐不止。

乾薑 人參 半夏(等分)

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米飲下,十日三服。

歸原散 惡阻嘔吐不止,頭痛全不入食,諸藥無效。

人參 甘草 川芎 當歸 芍藥 丁香(各五錢) 茯苓 白朮 陳皮(各一兩半) 桔梗(炒) 枳殼(炒。各二兩半) 半夏(炮,炒黃,一兩)

上每服五錢,加姜六片,棗一枚,水煎服。

已上五方,治寒痰惡阻之劑也。

竹茹湯 惡阻,嘔吐,不下食。

青竹茹 橘紅(各二兩) 生薑 茯苓(各四兩) 半夏(五兩)

上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人參橘皮湯 惡阻,嘔吐痰水。

人參 橘皮 白朮 麥冬(各一兩) 甘草(三錢) 厚朴(制) 白茯苓(各五錢)

上每服五錢,加青竹茹一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妊娠嘔吐痰水不食。

生蘆根(一兩) 橘紅(七錢) 生薑(一兩) 檳榔(三錢) 上作三次,水煎服。

妊娠惡食,心中煩憒,熱悶,嘔吐。

竹茹 麥冬(各二兩) 前胡(二兩) 橘紅(一兩) 蘆根(一握)

水一大升,煮半升,作二次,食前服。

已上四方治熱痰惡阻之劑也。

羅太無 半夏茯苓湯 惡阻,心中憒悶,頭目眩暈,四肢怠倦,百節煩痛,胸膈痰逆,嘔吐噁心,嫌聞食氣,好啖酸鹹,多臥少起,全不進食,先服此湯,次服前茯苓丸。

半夏(泡,炒黃,一兩二錢) 赤茯苓 熟地黃(各七錢半) 芍藥 旋覆花(《千金方》無此,而有細辛、紫蘇) 橘紅 人參(各半兩) 川芎 桔梗 甘草(各五錢)

上每服五錢,姜七片,水煎,空心服。

若有客熱、煩渴、口瘡,去橘紅、細辛,加前胡、知母七錢半。若腹冷下利,去地黃,加炒桂心五錢。若胃中虛熱,大便秘,小便赤澀,加大黃七錢半,去地黃,加黃芩二錢半。

胎動不安

妊娠胎動,或飲食起居不節,或衝任經虛,或因過酒,房室,擊觸跌撲,損動臟腑。或脾氣虛弱,誤服藥餌。或感冒風寒。當各推其因而施治之。有因母病而胎動者,但治其母,而胎自安。有胎不堅固動及母疾,但安其胎,而母自愈。面赤舌青,其胎已死。面青舌赤,吐沫,其母必死。唇口色青,兩邊沫出,子母俱死也。

薛氏曰:前症胎氣鬱滯者,紫蘇飲。脾氣虛弱者,六君子湯加紫蘇、枳殼。鬱結傷脾者,歸脾湯加柴梔。鬱怒傷肝脾者,四七湯加芎歸。怒動肝火者,加味小柴胡湯。若胎已死,急用平胃散加朴硝腐化之。

丹溪曰:產前當清熱養血,因火動胎,逆上喘急者,以條芩、香附之類,為末,調下。墜胎乃氣虛、血虛、血熱所致。懷妊嗜物,乃一臟之虛。黃芩安胎妙藥,乃上中二焦之劑,能降火下行,加白朮為安胎聖藥也。俗不知以為寒而不取用。殊不知產前宜清熱,令血循經而不妄行,故能養胎。

又曰:將臨月胎熱,以三補丸加炒香附、白芍,蒸餅為丸服。抑熱以三補丸,以地黃膏為丸。孕至八九個月,必用順氣,須枳殼、紫蘇梗。

固胎方法。

川芎 地黃 黃芩(各五分) 歸身 人參 白芍 陳皮(各一錢) 白朮(一錢半) 甘草(三分) 黃柏 黃連(俱少許) 桑寄生(一錢)

上每服五六錢,加糯米五十粒,水煎服。血虛不安者,加阿膠。腹痛者,加砂仁,能止痛安胎行氣故也。(方無黃連,名固孕丸。)

仲景云:妊娠宜常服 當歸散。

當歸 黃芩 芍藥 芎藭(各一兩) 白朮(半斤)

上為末,酒調服方寸匕,日二服,常服之即易產,胎無苦疾,產後百病悉主之。

《肘後方》治胎動不安。

取苧根如足大指者一尺,水煎服。(一方有生薑五片。丹溪云:苧根大能補陰血而行滯血。)

立效散 治胎動不安,如重物所墜,冷如冰。即佛手散也。

縮砂散 治胎動不安,墜在須臾,痛不可忍,神效。

砂仁(連殼炒黑,為末)

每服二錢,酒下。

鉤藤湯 妊娠胎動,腹痛,面青,冷汗,氣欲絕者。

鉤藤鉤 當歸 茯神(去木) 人參(各一錢) 苦梗(一錢半) 桑寄生(一錢)

上水煎服,煩熱者加石膏。

黃耆湯 氣虛胎動腹痛下水。

糯米(一合) 炙黃耆 川芎(各一兩)

水煎,分三服。

順氣飲子 產前服之安胎。

紫蘇葉 木香(煨) 人參 草豆蔻 茯苓(各一兩) 炙甘草(五錢) 大腹子(一兩,氣虛者去之)

上每服三五錢,加苧根三寸,糯米三十粒,水煎服。

安胎寄生湯 妊娠下血,或胎不安,或腰腹痛。

桑寄生 白朮(各五分) 茯苓(四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安胎飲 體倦惡食,或胎動腹痛,或下血,發熱腰痛。

炙甘草 茯苓 川歸 熟地 川芎 白朮 黃耆 白芍(炒) 半夏(泡) 阿膠(炒) 地榆(各五分)

加薑、棗,水煎服。

又方 好銀煮取水,入蔥白作羹食之妙。

生生子曰:按《良方》云:妊娠婦人倘氣血虛弱,無以滋養其胎,終不成能也,宜下之,以免其禍。若胃氣壯實,衝任榮和,如魚之處淵,得其所也。宜必盡方技以補養之,庶無所誤。設因病而胎不能安者,不得不下之藥劑,亦須謹慎。

桂心散 妊娠因病而胎不能安者,以此下之。

桂心 瓜蔞 牛膝 瞿麥(各五分) 歸尾(一錢) 上水煎服。

又方 牛膝一兩 酒煎,食前,空心服下。

又方 生雞子一枚,鹽三錢,攪勻,服之立下。

佛手散更妙,凡胎死者即下,生者即安。

胎漏下血

(附:卒然下血,下如豆汁。)

《良方》曰:妊娠經水時下,由衝任氣虛不能約制。蓋心小腸二經相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故妊娠,經水壅之以養胎,蓄之以為乳。若經水時下,名曰胞漏,血盡則斃矣。

丹溪曰:胎漏有因氣虛者,有因血虛者,有因血熱者,不可不察也。

薛氏曰:前症有風熱者,以防風黃芩丸。若因血熱,加味逍遙散。血虛,二黃散。血去太多,八珍湯,未應,補中益氣湯。若因肝火,用柴胡山梔散。脾虛,加味歸脾湯。若因事下血作痛,八珍湯加阿膠、熟艾。脾胃虛者,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下陷者倍升麻、柴胡。晡熱內熱,用逍遙散。亦有血氣盛,養胎之外而有餘者,不必服藥。

卒然下血,《良方》謂冷熱不調,七情失宜,氣血不和所致。若傷於胎則痛,血去多則墮矣。

薛氏云:前症氣怒者,小柴胡湯。風熱,用一味防風丸。血熱,用一味子芩丸。脾氣虛,六君子湯。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

一婦妊娠六月,每怒下血,甚至寒熱,頭痛,脅脹,腹痛,作嘔少食。予謂寒熱頭痛,乃肝火上衝,脅脹腹痛,乃肝氣不行。作嘔食少,乃肝侮脾胃。下血,乃肝火血熱。用小柴胡加芍藥,炒黑山梔、茯苓、白朮而愈。訶子能止胎漏,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

安胎散 治卒然腰痛下血。

熟地 艾葉 白芍(炒) 川芎 黃耆(炒) 川歸 阿膠(炒) 甘草(炙) 地榆(各五分)

加薑、棗,水煎服。

子芩丸 治肝經有熱妄行。用細條芩沉實者,炒為末,每服一錢,以鐵秤錘燒赤,淬酒,熱調服。若脾胃虛者,不宜用。

防風丸 治肝經有風,血因妄動而不歸經。防風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防風黃芩丸 治肝經有風熱致血崩,便血尿血。用條芩(炒焦)、防風,等分,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米飲或酒下。

二黃散 治胎漏下血,或內熱晡熱,或頭痛頭暈,煩躁作渴,或脅肋脹痛等症。

生地、熟地為末,每用三錢,煎白朮枳殼湯調服。(二黃杵膏為丸尤妙,庶不枯槁而有力也。)

芎歸膠艾湯 妊娠下血腹中痛,為胞阻,以此安之。

艾葉 阿膠(炒) 川芎 當歸(各三兩) 甘草(一兩)

上細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內膠溶盡,分三服。

立聖散 治妊娠下血不止。

雞肝三枚,用酒一升,煮熟,頓食之大效。

阿膠散 妊娠無故下血不止。

阿膠三兩,炒,為末,酒一升半,煎令溶,一服愈。

又方 治血熱下血,及胎漏下血不止。

阿膠二兩,為末,生地黃半斤,搗取汁。

以清酒三升,絞汁,分三服。

又方 治胎漏下血不止,胞干即死,宜急治之。

生地黃汁(一升) 陳酒(五合)

同煎三五沸,溫三服,以止為度。

枳殼湯 治虛熱胎漏下血,或因事下血。

枳殼 黃芩(各半兩) 白朮(一兩)

水煎,食前分三服。

《本事方》治胎下血不止。桃奴(桃樹上幹不落桃子是也。)燒存性,為末,水調服妙。

妊娠胎漏下黃汁,或如豆汁、白漿,或如赤豆汁。予歷見此症,不早治,其胎必墮。

《大全》方 治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胎動腹痛,乃氣虛也。

糯米(五升) 黃耆(六兩)

水七升,煎取二升,分四服。

薛氏云:若肝脾濕熱,用升陽除濕湯。肝脾風熱,加味逍遙散。肝脾鬱怒,加味歸脾湯。脾胃氣虛,用錢氏白朮散。若脾氣下陷,補中益氣湯。風入腸胃,用胃風湯。

東垣 升陽除濕湯 治婦人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失節,或勞傷形體,或素患心氣不足,因飲食勞倦,致令心火乘脾,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皆脾土受邪也。

柴胡 羌活 蒼朮 黃耆(炒。各錢半) 防風 升麻 甘草(炙) 藁本(各一錢) 蔓荊子(七分) 獨活 當歸(各五分)

上水煎,食前服。

胃風湯 治風邪乘虛客於腸胃,水穀不化,泄瀉下注,腹脹虛滿,腸鳴作痛,及腸胃虛熱,下如豆汁或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 白朮 茯苓 川芎 川歸 白芍 桂皮 粟米

上水煎,食遠服。

銀苧酒 治妊娠下黃汁,或如赤豆汁。

苧根(去黑皮) 好銀(各一斤)

水九升,煮取四升,每服入酒半升,煎,分二服。

《脈經》曰:婦人懷軀六月、七月,暴下鬥余水,其胎必倚而墮,此非時孤漿預下也。(胎漏下水乃徐徐而下,今暴下而多,故知胎墮。)

胎氣上逼(子懸也。)

妊娠將養如法,則血氣調如,胎得其所,而產亦易,否則胎動氣逆上逼,臨產亦難,甚至危矣。

陳良甫云:治一婦人,有孕七個月,遠歸忽然胎上衝心而痛,坐臥不安,兩醫治之無效,遂說脫已死矣。用蓖麻子研爛加麝香貼臍中以下之,命在垂亡。召陳診視,兩尺脈絕,他脈平和。陳問二醫作何症治?答曰:死胎也。陳曰:何以知之?曰:兩尺脈絕,是以知之。陳曰:否,此子懸也。若是胎死,卻有辯處。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吐沫,母死子活。唇口俱青,母子俱死。今面不赤,舌不青,其子未死,是胎上逼心,宜以紫蘇飲治之。至十服,其胎遂不逼不安矣。

紫蘇飲 治妊娠胎氣不和,逼上脹滿疼痛。(謂之子懸。)兼治臨產驚恐氣結,連日不下。

紫蘇葉(一兩) 大腹皮 人參 川芎 陳皮 白芍(各五錢) 當歸(三錢) 甘草(一錢)

上銼,分三服,每服加姜四片,蔥白七寸,水煎至七分,空心服。

曾有累日產不下,遍服催生藥不效,此必坐草少早,心存一點畏懼,氣結而不行,非不順也。《素問》云:恐則氣下。蓋恐則精神怯,怯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氣乃不行,得此藥一服便產。及治妊娠六七月子懸,每用此數數有驗。不十服,胎便近下而安。

《大全》方 治胎上逼煩悶,並治胎動困篤。

蔥白二七莖,濃煮汁飲之。若胎未死則安,已死即下,如未效再服。若唇口青黑,手足厥冷,須佐以當歸湯。(《本草》云:蔥白通陽氣安胎,此方神妙,脈浮滑者宜之。)

當歸湯 治胎動煩躁,或生理不順,唇口青黑,手足厥冷。

人參 當歸 阿膠(炒) 炙甘草(各一錢) 蔥根(連白一握)

上水四碗,煎四味,減半去渣,入蔥再煎至一碗,分二服。

薛氏云:一妊婦,每因恚怒,其胎上逼,左關脈弦洪,乃肝火內動,用小柴胡加茯苓、枳殼、山梔而愈。但體倦不食,用六君子調養脾土,加柴胡、枳殼調和肝氣,乃瘥。

又一妊婦,胎上逼,胸滿噯氣,飲食少思,此脾氣鬱滯,用紫蘇飲,頓安。又用四君子加枳殼、柴胡、山梔而瘥。

大聖散 治妊娠怯悸,夢驚,心腹脹滿,連臍急痛。

白茯苓 川芎 麥冬 黃耆(炒) 川歸(各一錢) 人參 炙甘草 木香(各五分) 加生薑,水煎服。

白朮湯 妊娠遍身痛,或衝心欲死,不能飲食。

白朮(五兩) 黃芩(二兩) 芍藥(四兩)

上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緣胎有水,致痛兼易產。

妊娠心腹痛

妊娠心腹痛,或宿有冷疾,或新觸風寒,或痰飲相搏。或痛傷胞絡,必致動胎,甚則傷墮。

妊娠卒心痛氣欲絕。

川芎 當歸 茯苓 厚朴(制。各一錢) 水煎服。

當歸芍藥湯 妊娠心腹急痛,或去血過多而眩暈。

白芍(炒) 當歸 茯苓 白朮(炒) 澤瀉(各一錢) 川芎(二錢) 上水煎服。

阿膠散 治胎痛腹痛。

白茯苓 白朮(炒) 川芎 阿膠(炒。各一錢) 當歸 陳皮(各二錢) 甘草(炒,三分)

上薑棗,水煎服。

熟艾湯 治妊娠心腹痛,或吐血衄血。熟艾如拳大,水煮,服之效。中惡亦妙。

有癥者宜去癥(凡胎動多在當臍,今動在臍上,故是癥也。)此癥宜以仲景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 妊娠腹痛不能忍,或偶有所傷,胎動不安,命將絕者。砂仁不以多少,連皮炒黑色,或單用仁炒為末,熱酒調下二錢。不飲酒者米飲下。但覺腹中熱,胎已定矣。懸命須臾者,以砂仁湯吞桂枝茯苓丸,又名奪命丸。專治婦人小產下血,子死腹中。其婦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黃黑,胎上搶心,悶絕欲死,冷汗自出。或食物,或誤食草藥,傷動胎氣,下血不止。胎或未損者,服此即安。胎已死者,服此即下。腐爛者亦能取下。此方原系異傳,丹溪亦稱其神。此即仲景桂枝茯苓丸,但用淡醋湯嚼下耳。

桂枝 茯苓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 赤芍藥

上各等分,蜜丸,彈子大,淡醋湯嚼下一丸,不知漸至三丸。

妊娠腰背痛

腎主腰,胎繫於腰,痛甚者,或因勞役傷損則胎墮也。

薛氏曰:若外邪所傷,用獨活寄生湯。勞傷元氣,八珍湯。杜仲、砂仁、膠艾。脾腎不足,以前藥加白朮、補骨脂。氣血鬱滯,用紫蘇飲加桔梗、枳殼。肝火所動,以小柴胡湯加白朮、枳殼、山梔。肝脾鬱結,用歸脾湯加柴胡、枳殼。

一妊婦頸項強直,腰背作痛,此膀胱經風邪所致,用《拔萃》羌活湯,一劑而愈。又用獨活寄生湯及八珍湯,以祛邪固本而痊。

通氣散腎虛腰痛神效。

破故紙炒,為末,空心,每服二錢,嚼胡桃肉半個,以溫酒下。

杜仲丸 治妊娠腰背痛。

杜仲(炒) 川續斷(酒浸)

各等分,為末,煮棗肉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酒或米飲下。

膠艾湯 治腰腹疼痛,胎動欲落,即前妊娠下血安胎飲是也。

熟地 艾葉 白芍 川芎 黃耆 阿膠 川歸 甘草(炒)

各等分,加薑、棗,水煎服。

獨活寄生湯 治足三陰虛,風濕所侵,腰膝歷節作痛。

獨活 桑寄生 續斷(酒炒) 杜仲(薑汁炒) 細辛 秦艽 牛膝(酒炒) 茯苓 白芍(炒) 桂心 川芎 防風 人參 熟地 川歸 粉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

一婦苦腰痛,數年不愈。用白朮一味,大劑服,不三月而痊。乃胃氣虛閉之症。白朮能利腰臍之血,故安胎而治痛也。

《拔萃》 羌活勝濕湯 治頭疼脊痛,腰似折,項似拔。

羌活 獨活(各一錢) 藁本 防風 炙甘草(各五分) 川芎 蔓荊子(各二分)

上水煎服,如身重腰沉沉然,是濕熱也。加黃柏一錢,附子五分,蒼朮二錢。

妊娠小腹痛

薛氏曰:一妊婦小腹作痛,其胎不安,氣攻左右,或時逆上,小便不利。用小柴胡湯加青皮、山梔清肝火而愈。後因怒,小腹脹滿,小便不利,水道重墜,胎仍不安。此亦肝木熾盛所致。用龍膽瀉肝湯一劑,諸症頓愈。乃以四君子加柴胡、升麻,以培脾土而安。

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濕熱,兩抝腫痛,或小腹痛、脅痛,小便澀滯等症。

龍膽草(酒拌,炒黃) 澤瀉(各一錢) 木通 生地 川歸 車前子(炒) 山梔(炒) 黃芩(炒)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阿膠散(嚴氏名膠艾湯。) 不問妊娠月數深淺,或顛仆,或因毒藥,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搶心短氣。

熟地 艾葉 白芍 川芎 黃耆 阿膠 川歸 甘草(炙。各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入薑、棗,水煎服。(《金匱》方無黃耆。)

妊娠心腹脹滿

薛氏曰:若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用藿香正氣散。若食傷脾胃,用六君子湯。若陽氣壅滯,用紫蘇飲。

一妊婦,飲食停滯,心腹脹滿,或用人參養胃湯加山楂、青皮、枳殼,其脹益甚,其胎上攻,噁心不食。右關脈浮大,按之則弦。此脾土不足,肝木所侮,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而愈,後小腹痞悶,用補中益氣湯升舉脾氣乃瘥。

妊娠數墮胎

夫胎乃陽施陰化,榮衛調和,經水完全,十月而產。若血氣虛損,不能養胎,所以數墮也。凡妊婦腰痛多致墮胎。

薛氏曰:丹溪云:陽施陰化,胎孕乃成,血氣虛乏,不能榮養其胎則墮。譬如枝枯則果落,藤痿則花墜。嘗治賈氏婦,每有妊至三月前後必墜。診其脈左右大而無力,重則澀,知其血虛也。補其中氣使血自榮。時正初夏,教以濃煎白朮湯下黃芩末二錢,與數十貼,得保而生。因而思之,墮於內熱而虛者,於理為多。曰熱、曰虛。蓋妊至三月,上屬相火,所以易墜。不然,何以黃芩、熟艾、阿膠等為安胎之妙如此也。大抵治法須審某月屬某經育養而藥之。

生生子曰:胎猶瓜也。瓜生於藤,藤肥而瓜壯,未熟而調者,由藤槁而風搖也。胎藏母腹,繫於命門。命門者,督脈之所循也。又衝任二脈為血之海,妊婦而經不行者,血蓄以養胎也。足月而生者,猶瓜熟而蒂落也。苟內無所傷,外無所感,何墮之有?衝任督三脈一宗,衝脈由氣街而行足少陰,任脈起於胞門子戶,由會陰而行腹,督脈系廷孔,由會陰在則行背,歷長強,循腰腧命門而上巔。驗今之墮胎者,苟非衝任之不足,必由色欲之縱恣,淫火一動,則搖撼其督脈,胞門亦由之而不閉,胎斯墮也。胎墮必腰痛者,腰腧命門皆督脈之所歷,胎又繫於命門故也。觀牝獸之護胎,則可推其所慎矣。牝牡交合有節,懷胎之後,牡獸近身,則蹄而遠之。是以交而必孕,孕而必育者,由交合之有節也。懷妊而不遠欲,即幸不墮,生子亦必脆弱多疾,痘疹亦多。險逆皆淫火鍛鍊所致。觀丹溪曰虛、曰熱,抑豈無其所自乎。予故揭而告諸保孕者,當知其所慎重,至於藥劑則虛熱二字為之本矣。是以八珍、阿膠、杜仲、黃耆、黃柏、黃芩、桑寄生、香附,為安胎之妙者,得非治其本歟!

凡保胎當理脾胃,脾胃為倉廩,五臟六腑之所稟受,胚胎由之以滋養也。胃屬陽明,陽明者衝任長也。

一方 鯉魚二斤者一尾,粳米一升,用鹽醬和煮食之甚善,一日食三次為佳。

芎藭補中湯 懷妊血氣不能榮養,以致半產,早能服此,預先補之,不致於墮。

乾薑(煨) 阿膠(炒) 芎藭 五味子(各五分) 黃耆(炒) 川歸 白朮(炒) 杜仲(炒) 白芍藥(各一錢) 人參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虛寒所宜。)

《千金》 保孕湯 氣血不足,每至三四月而墮,當預服之。

人參 黃耆 白朮 川歸 甘草 黃芩 杜仲 桑寄生 川續斷 白芍藥 砂仁

加糯米五十粒,水煎,食遠服。若氣痞悶不舒,加厚朴、蘇梗。若腹疼加熟艾葉、香附。見血下,加升麻、地榆、椿根白皮、阿膠。

醋附丸 治數墮胎者,此藥甚妙。亦治崩漏帶下,積聚癥瘕,臍腹㽲痛。

香附子擦去毛淨,用好醋煮透,焙乾,為末,仍以醋打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

《脈經》曰:婦人懷胎一月之時,足厥陰脈養之。二月,足少陽養。三月,手心主脈養。四月,手少陽脈養。五月,足太陰脈養。六月,足陽明脈養。七月,手太陰脈養。八月,手陽明脈養。九月,足少陰脈養。十月,足太陽脈養。諸陰陽脈,各養三十日,手少陰、太陽不養者,上為乳汁,下主月水也。值養胎之經者,不可針灸。犯之必墮胎。

胎不長

《良方》曰:妊娠而胎不長者,因有宿疾,或因失調,以致臟腑虧損,氣血虛弱,而胎不長也。當治其疾疚,益其氣血,則胎自長矣。

生生子曰:曾見一宦婦,每妊至五六則墮,如此者三次,胎甚瘦小,詢知少時患哮嗽,因而背駝,軀亦矮小,因腹中不舒,其胎不能長。後治其哮嗽,再孕乃不墮,竟足月而產一子。此固偶然,則良方宿疾之說,似不巫矣。

薛氏曰:一婦胎六月,體倦懶食,面黃晡熱而胎不長。因勞欲墜,此脾氣不足也。用八珍湯倍加參朮茯苓,三十餘劑脾胃漸健,胎安而長矣。

生生子曰:昔在西吳有張氏婦年二十三,孕適三月,迎予胗之,其脈兩尺皆澀,左手短弱,右關不充,據脈澀不當有好,而其夫云:向已受胎者二,俱彌月而產,體皆不完,始無舌,次無水火門戶,產下隨死而無生氣,今第三孕矣,心憂之。以翁治法多奇思,幸投劑而保全之也。予以脈參之,多為神志不足,因處一方,曰壯神益志保孕湯。即語之曰,是方每月可服十貼,過八月則不必服矣。彼欣然從而服之,足月產一女,形全而氣壯。及再有妊,未服藥,雖生一女,完矣而頭面為白膜遮蔽,隱隱僅見耳目口鼻,而亦隨死也。後又孕,適予歸省,其婦心憂失措,夫諭之曰,無恐,前保孕方在,向以未服,乃致乖舛,今可急服也。照方服如前,至期生一子而無恙。舉家以此方為神,錄而置之香火堂中尸祝之,此亦愚見之偶中者。人以旋服旋效而遂神之也,亦其家為富而甚不仁,丘里銜之,當其產而偵之,其產而怪,以為作惡之報,迨產子而無恙,即以鄙為保孕之神,至今傳頌不衰也。予因記其事,並戒夫人之為惡者。

壯神益志保孕湯

茯神 當歸 酸棗仁 人參 遠志 山藥 黃耆 鹿角膠(各一錢) 白朮(二錢) 砂仁(三分) 甘草(四分)

加圓眼肉五枚,棗二枚,水煎服。

黃耆湯 治妊娠不長,更安胎和氣。

黃耆(炒) 白朮(炒) 陳皮 麥冬 白茯苓 前胡 人參(各五分) 川芎 甘草(炒。各三分)

上薑、棗,水煎服。

《集驗方》用鯉魚長尺許者,如食法整理,飲其汁,則胎漸大而長矣。然亦須每月服數次為妙。

墮胎血下不止

墮胎後復損經脈而下血不止,甚則煩悶致死,皆以調補胃氣為主。

薛氏曰:一妊婦墮胎,昏憒,不時吐痰。自用養血化痰之劑,昏憒不省,自汗發搐,痰涎湧出,彼以為中風,欲用祛風化痰。予曰:此屬脾氣虛寒所致,遂用十全大補湯加炮姜,二十餘劑尋愈。

墮胎下血煩滿,寒熱狂悶。鎊鹿角屑為末,每服三錢,水調下,日三服。

墮胎下血腹痛。

阿膠(炒,一兩) 艾葉(五錢) 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加鹿角膠一錢,臨服入童便半酒杯,立止。

人參黃耆湯 治小產氣虛,血下不止。

人參 黃耆(炒) 當歸 白朮(炒) 白芍(炒) 艾葉(各一錢) 阿膠(炒,二錢) 水煎服。

未足月欲產

妊娠未足月而痛欲產者,知母丸佳。氣血不足者,芎歸補中湯倍加知母。或八珍湯內加之。血熱所宜。

薛氏曰:一妊婦,八月胎欲墜如產,臥久少安,日晡益甚。此氣血虛弱。朝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隨愈,更以八珍湯調理而安。

芎歸補中湯 治氣血虛而欲產。

艾葉(代姜) 阿膠(炒) 川芎 五味子(炒杵) 川歸 白朮(炒) 黃耆(炒) 人參 芍藥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杜仲(一錢)

水煎,作二次服。

知母丸 十月未足而痛如產。兼治產難及子煩。

知母為末,蜜丸,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或酒下。

又方 月數未足而似欲產,腹痛。

槐子 蒲黃

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酒吞三十丸,痛止為度。蒲黃一味,以井水調服亦佳。

《千金方》治月未足而欲產。菖蒲根搗汁一二升灌下。(《本草》云:菖蒲治胎動不安下血。)

過期不產

妊娠月足而過期不產者,當補血行滯。羅先生以四物湯加香附、桃仁、枳殼、縮砂、紫蘇,水煎服之,數貼即生。

妊娠咳嗽

夫肺內主氣,外主皮毛。腠理不密,寒邪乘之則咳嗽。秋則肺受之,冬則腎受之,春則肝受之,夏則心受之。其嗽不已,則傳於臟腑,妊娠病久不已,則傷胎也。

薛氏曰:若秋間風邪傷肺,用金沸草散。夏火邪剋金,用人參平肺散。冬寒邪傷肺,用人參敗毒散。春風邪傷肺,用參蘇飲。若脾肺氣虛,用六君子,芎、歸、桔梗。若血虛,桑皮、杏仁、桔梗。腎火上炎,用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脾胃氣虛,風寒所傷,補中益氣湯加桑皮、杏仁、桔梗。

又治一妊娠氣喘痰甚,諸藥不效,素有帶下,始於目下有浮氣,兩月其面亦然,此氣虛而有痰飲也,用六味丸料數劑而愈。

一妊婦嗽則小便出,此肺氣不足,腎氣虧損,不能司攝。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土金,六味丸加五味,以生腎氣而安。

一妊婦咳嗽,其痰上湧,日五六碗許,諸藥不應。予以為此水泛為痰,用六味丸料,及四君子湯各一劑稍愈,數貼而安。

一妊婦,因怒咳嗽吐痰,兩脅作痛,此肝火傷肺金。以小柴胡湯加山梔、枳殼、白朮、茯苓,治之而愈。但欲作嘔,此肝侮脾也,六君子加柴胡、升麻而痊。

桔梗湯 治風寒咳嗽,喘急不食。

天冬(去心) 赤茯苓(各一錢) 桑皮 桔梗(炒) 紫蘇 貝母 人參(各五分) 麻黃(去節) 炙甘草(各三分)

上加姜,水煎服。

馬兜鈴散 治咳嗽氣喘。

馬兜鈴 苦梗 人參 甘草 貝母(各五分) 紫蘇(一錢) 橘紅 大腹皮 桑皮(各一錢) 五味子(十一粒) 上姜水煎服。

百合散 咳嗽胸膈煩悶。

川百合 紫菀 麥冬 苦梗 桑皮(各五分) 甘草(三分) 竹茹(二分)

加姜,水煎服。

妊娠傷寒涎多咳嗽。

知母 杏仁 天冬 桑皮(各五分) 姜,水煎服。

加味參蘇飲 治項背拘急,鼻塞頭眩,時發寒熱咳嗽。即參蘇飲加五味子、杏仁是也。

妊娠吐血衄血

妊娠吐血衄血,由七情臟腑所傷,氣逆於上,致血上溢不止,心悶甚者多死,或墜胎也。宜用《局方》必勝散。

薛氏曰:若肝經怒火,先用小柴胡、山梔、生地,次用前藥合四物,後用加味逍遙散。若肝經風熱,防風子芩丸。心經有熱,硃砂安神丸。心氣不足,茯苓補心湯。思慮傷心,妙香散。胃經有火,犀角地黃湯。膏粱積熱,加味清胃散。肺經有火,黃芩清肺飲。因氣鬱滯,紫蘇飲子。氣不攝血,用補中益氣湯。腎經虛火,六味地黃丸。

紫蘇飲 治妊娠失調,胎氣不安,上攻作痛,或氣逆失血。(方在胎上逼卷中。)

一妊婦因怒失血,兩脅脹痛,小便淋澀。此怒而血蓄於上,隨火出也。用小柴胡合四物,四貼血止。用六君子安胎飲,調理全安。

必勝散 治男子婦人,血妄流溢,或吐咳衄血。並妙。

小薊(連枝用) 人參 蒲黃(炒) 熟地 川歸 川芎 烏梅(去核。各一錢半) 水煎服。

黃芩清肺飲 治妊娠肺熱吐,及治肺熱小便不利。

黃芩(炒) 山梔(炒。各一錢) 鹽豉(二十粒) 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 治醇酒厚味,唇齒作痛,或齒齦潰爛,並頭面頸項疼痛,及妊娠吐衄。

川歸 黃連(炒,一錢半) 生地 丹皮(各一錢) 犀角 連翹(一錢二分) 升麻(二錢)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便秘加大黃。

子煩

《良方》曰:妊娠苦煩悶者,以四月受少陰君火以養精,六月受少陽相火以養氣,若母心驚膽寒,多有是症。

《產寶》云:是心肺虛熱或痰積於胸。若三月而煩者,吐涎惡食。大凡停痰積飲,寒熱相搏,吐甚則胎動不安。

薛氏曰:內熱子煩用竹葉湯。氣滯用紫蘇飲。痰滯用二陳加白朮、黃芩、枳殼。氣鬱用分氣飲加川芎。脾胃虛弱,用六君子加紫蘇、山梔。

竹葉湯 妊娠心驚膽怯,終日煩悶,名曰子煩。

白茯苓(二錢) 防風 黃芩 麥冬(各一錢) 竹葉(十片)

水煎服。一方有知母。

人參散 熱乘心脾,煩熱,乾渴。

人參 麥冬 赤茯苓 地骨皮 黃芩(炒) 乾葛 甘草(五分) 犀角(鎊。各一錢) 水煎服。

竹茹湯 妊娠煩躁,或胎不安。

淡竹茹一兩,水煎服之。

知母丸 知母一味,炒為末,棗肉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

分氣飲 脾胃虛弱,氣血不和,胸膈不利,或痰氣喘嗽,飲食少思。

陳皮 茯苓 半夏 桔梗 大腹皮 蘇葉 白朮(炒) 枳殼(炒) 山梔(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加薑、棗,水煎服。

治子煩,口乾不得臥,用黃連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