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方歌括 卷一

清·陈修园
来源:长沙方歌括

太陽方

桂枝湯

治自汗惡風。頭疼體痛。發熱。脈浮緩。名曰中風。(方下所言證治。照仲景內臺方原文。建安許宏集議。與傷寒論詳略不同。後仿此。)

桂枝(三兩 去皮。桂枝止取梢尖嫩枝。內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後仿此。)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炙。) 生薑(三兩 切。) 大棗(十二枚 擘)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歌曰 項強頭痛汗憎風。桂芍生薑三兩同。棗十二枚甘二兩。解肌還藉粥之功。

蔚按。桂枝辛溫陽也。芍藥苦平陰也。桂枝又得生薑之辛。同氣相求。可恃之以調周身之陽氣。芍藥而得大棗、甘草之甘。苦甘合化。可恃之以滋周身之陰液。師取大補陰陽之品。養其汗源。為勝邪之本。又啜粥以助之。取水穀之津以為汗。汗後毫不受傷。所謂立身於不敗之地。以圖萬全也。

桂枝加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背強。反汗出惡風者。

桂枝(三兩 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切。) 大棗(十二枚 擘) 葛根(四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將息及禁忌法。

歌曰 葛根四兩走經輸。(太陽之經輸在背。)項背反汗濡。(邪之中人。始於皮膚。次及肌絡。次及經輸。邪在經輸則經輸實而皮毛虛。故反汗出而惡風。)只取桂枝湯一料。加來此味妙相須。(一本。芍藥減去一兩。)

張令韶曰。桂枝湯解肌。加葛根以宣通經絡之氣。蓋葛根入土最深。其藤延蔓似絡。故能同桂枝直入肌絡之內。而外達於膚表也。

桂枝加附子湯

治太陽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桂枝湯原方。加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歌曰 汗因過發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難。尚有尿難風又惡。桂枝加附一枚安。

男元犀按。太陽之臟即是少陰。太陽病本宜發汗。發之太過而為漏不止。必用附子以固之。重至肢厥。必用四逆輩以救之。若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皆汗出過多脫液。尚喜腎中之真陽未亡。

只用附子大補少陰之氣。得桂枝湯為太陽之專藥。令陰交於陽則漏止。漏止則液不外脫。而諸證俱除矣。

桂枝去芍藥湯

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

桂枝湯原方。去芍藥。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治同前。更加微寒者。

即前方加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惡寒止。停後服。

歌曰 桂枝去芍義何居。胸滿陰彌要急除。若見惡寒陽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蔚按。傷寒論大旨。以得陽則生。上節言汗之遂漏。慮其亡陽。此節言下後脈促胸滿。亦恐亡陽。蓋太陽之氣。由至陰而上於胸膈。今因下後而傷胸膈之陽。斯下焦濁陰之氣僭居陽位而為滿。脈亦數中一止而為促。治宜急散陰霾。於桂枝湯去芍藥者。恐其留戀陰邪也。若見惡寒。為陽虛已極。徒抑其陰無益。必加熟附以壯其陽。方能有濟。喻嘉言、程扶生之解俱誤。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過經。)如瘧狀。(與往來寒熱不同。故曰如瘧。)

發熱惡寒。(現出太陽經真面目。)熱多寒少。(太陽以陽為主。熱多是主勝客負。為將解之兆。)其人不嘔。(邪不轉屬少陰。)清便欲自可。(邪不轉屬陽明。)一日二三度發。(瘧之寒熱有定候。此則或二或三。無定候也。太陽之陽氣有權。則邪氣有不能自容之象。) 脈微緩者。(微則邪衰。緩則正復。)為欲愈也(自起句至此為一節。言邪輕欲自解。不藥可愈也。)脈微(上節以微與緩對舉。此節但云微而不云緩者。以邪衰而正亦衰也。)而惡寒者。(上節以發熱惡寒對舉。此節但云惡寒不云發熱。便是大眼目處。且熱多寒少為主勝

客負之兆。若寒多熱少即為客勝主負之兆。況但寒無熱之證乎,此陰陽俱虛。(陰陽認作氣血則誤甚。要知太陽以陽為主。今脈微即露出少陰之沉細象。惡寒即露出少陰之厥冷及背惡寒象。不獨太陽虛。即少陰亦虛也。陰陽指太少言最切。)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自脈微至此句為一節。提出虛字。便可悟芍藥甘草附子湯之法。又可悟四逆湯及附子湯之法矣。師不出方。即引而不發之道。)面色反有熱色者。(反字是大眼目。言脈微惡寒。面色不宜有熱色。今反見熱色者。以其人陰陽雖曰俱虛。而陽氣尚能鼓鬱熱之氣而見於面色。)未欲解也。(欲字可味。太陽以陽為主。猶幸陽氣未敗。尚能鼓過經之邪見於面色。獨恨陽氣已虛。不能遂其所欲。令作小汗而解。)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申上未欲解意,辨面色之熱。兼徵之周身作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邪欲出而不能自出。故藉此方以助之。自面有熱色至此。又是一節。通章以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一句為主。言過經之病也。下分三節。節節相承。一層剝起一層。自有注傷寒論以來。千百餘年無有一人道及。今特詳註之。)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一兩) 生薑(一兩) 甘草(一兩 炙。) 麻黃(一兩 去節。) 大棗(四枚) 杏仁(二十四枚 湯浸。宜去皮尖及兩仁者。後仿此。)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渣。溫服六合。

歌曰 桂枝一兩十六銖。甘芍姜麻一兩符。杏廿四枚棗四粒。面呈熱色癢均驅。

蔚按。內臺載此方。即桂枝湯原方分兩。加麻黃三兩。杏仁七十個。白水煎服。取微汗。許宏方議云。桂枝湯治表虛。麻黃湯治表實。二者均曰解表。霄壤之異也。今此二方合而用之。乃解其表不虛不實者也。

桂枝二麻黃一湯

治太陽病。若形如瘧。日再發。汗出必解。

桂枝(一兩十七銖)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 生薑(一兩六銖) 杏仁(十六個) 甘草(一兩二銖) 大棗(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

歌曰 一兩六銖芍與姜。麻銖十六杏同行。桂枝一兩銖十七。草兩二銖五棗匡。

蔚按。服桂枝湯宜令微似汗。若大汗出脈洪大。為汗之太驟。表解而肌未解也。仍宜與桂枝湯以啜粥法助之。若形似瘧日再發者。是肌邪表邪俱未淨。宜桂枝二以解肌邪。麻黃一以解表邪。

白虎加人參湯

治發汗後熱不退。大煩渴飲水者。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碎。綿裹。) 甘草(二兩 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服桂渴煩大汗傾。液亡肌腠涸陽明。膏斤知六參三兩。二草六粳米熟成。

蔚按。上節言服桂枝大汗出而邪反不能淨。宜仍服桂枝以發汗之。或桂枝二麻黃一湯合肌表而並汗。皆所以竭其餘邪也。此節言大汗出外邪已解。而汗多亡陽明之津液。胃絡上通於心。故大煩。陽明為燥土。故大渴。陽氣盛。故脈洪大。主以石膏之寒以清肺。知母之苦以滋水。甘草粳米之甘。人參之補。取氣寒補水以制火。味甘補土而生金。金者水之源也。

桂枝二越婢一湯

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此湯主之。

桂枝(十八銖) 芍藥(十八銖) 麻黃(十八銖) 甘草(十八銖) 大棗(四枚) 生薑(一兩二銖) 石膏(二十四銖)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煎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歌曰 桂芍麻甘十八銖。生薑一兩二銖俱。膏銖廿四四枚棗。要識無陽旨各殊。

論中無陽二字。言陽氣陷於陰中。既無表陽之證。不可發其表汗。故用越婢湯。方中石膏質重而沉滯。同麻黃之勇直入於裡陰之中。還同桂枝湯復出於肌表而愈。

蔚按。本方分兩甚輕。大抵為邪氣輕淺者設也。太陽以陽為主。所云熱多寒少。是陽氣欲勝陰邪之兆。所云脈微弱。是指脈不緊盛。所云無陽不可發汗。是指此證此脈。無陽邪之太盛。不可用麻黃湯發其汗。只用此湯清疏營衛。令得似汗而解也。書中陰陽二字。有指氣血而言。有指元陰元陽而言。有指腑臟而言。有指表裡而言。有指寒熱而言。有指邪正而言。非細心如發者。每致誤解。即高明如程扶生輩。亦以無陽二字認為陽氣虛少。甚矣。讀書之難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治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者。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茯苓(三兩) 白朮(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

歌曰 術芍苓姜三兩均。棗須十二效堪珍。炙甘二兩中輸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蔚按。上節言太陽之氣內陷於脾而不能外達。此節言太陽之氣內陷於脾而不能轉輸也。用桂枝湯後。而頭痛項強翕翕發熱無汗之證仍在。其病機在於無汗二字。知桂枝湯之不能絲絲入扣也。或者悔桂枝湯之誤而下之。無如表證悉具。轉因誤下而陷於脾。以致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其病機在於小便不利四字。桂枝之長於解肌。不長於利水。服五苓散多飲暖水以出汗。師有明訓。知桂枝之不可不去也。太陽之氣陷於中土。心下為脾之部位。故滿而微痛。脾不能轉輸其津液。故小便不利。今用桂枝湯去桂而加白朮茯苓。則轉輸靈而小便自利。小便利而太陽之氣達於內外。而內外之邪俱淨矣。又按。經方分兩輕重。變化難言。有方中以分兩最重為君者。如小柴胡湯。柴胡八兩餘藥各三兩之類是也。有方中數味平用者。如桂枝湯。芍、桂、生薑各三兩而以桂枝為君是也。有一方各味等分者。如豬苓湯。各味俱一兩而以豬苓為君是也。有方中分兩甚少而得力者。如甘草附子湯中。為使之桂枝四兩而所君之甘草只二兩是也。又如炙甘草湯中。為使之地黃一斤而所君之炙甘草只四兩是也。然此雖輕重莫測。而方中有是藥而後主是名。未有去其藥而仍主其名。主其名即所以主其功。如此證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為太陽桂枝證仍在。因其誤治。遂變其解肌之法而為利水。水利則滿減熱除而頭項強痛亦愈。主方在無藥之處。神乎其神矣。

甘草乾薑湯

治誤汗。煩躁吐逆而厥者主之。

甘草(四兩) 乾薑(二兩 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

歌曰 心煩(火盛。)腳急(熱盛灼筋。)理須明。攻表誤行厥便成。二兩炮姜甘草四。熱因寒用奏功宏。

蔚按。誤服桂枝湯而厥。其為熱厥無疑。何以又用甘草、乾薑乎。而不知此方以甘草為主。

取大甘以化薑、桂之辛熱。乾薑為佐、妙在炮黑。變辛為苦。合甘草又能守中以復陽也。論中乾薑俱生用。而惟此一方用炮。須當切記。或問亡陽由於辛熱。今乾薑雖經炮帶些苦味。畢竟熱性尚存。其義何居。答曰。此所謂感以同氣。則易入也。子能知以大辛回陽主薑、附而佐以膽尿之妙。便知以大甘復陽主甘草而佐以乾薑之神也。推之殭蠶因風而死。取之以治中風。驢為火畜。大動風火。以伏流之阿水造膠。遂能降火而熄風。皆古聖人探造化之微也。仲景又以此湯治肺痿。更為神妙。後賢取治吐血。蓋學古而大有所得也。

芍藥甘草湯

治誤汗傷血。厥逆腳攣急主之。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 炙。)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歌曰 芍甘四兩各相均。兩腳拘攣病在筋。陽旦誤投熱氣爍。苦甘相濟即時伸。

蔚按。芍藥味苦。甘草味甘。苦甘合用。有人參之氣味。所以大補陰血。血得補則筋有所養而舒。安有拘攣之患哉。時醫不知此理。謂為戊己湯。以治腹痛。有時生熟並用。且雲中和之劑。可治百病。凡病人素溏與中虛者。服之無不增劇。誠可痛恨。

調胃承氣湯

治汗後惡熱譫言。心煩中滿。脈浮者主之。

大黃(四兩 去皮。酒洗。) 甘草(二兩 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歌曰 調和胃氣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黃四兩足。法中之法妙無窮。

蔚按。此治病在太陽而得陽明之陽盛證也。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火淫於內。治以苦寒。君大黃之苦寒。臣芒硝之鹹寒。而更佐以甘草之甘緩。硝、黃留中以泄熱也。少少溫服。亦取緩調之意。次男元犀按。調胃承氣湯此證用之。可救服桂枝遺熱入胃之誤。太陽之陽盛證用之。能泄肌熱以作汗。陽明證用之。能調胃氣以解微結。內臺方自注云脈浮者三字。大有意義。

四逆湯

治下利清穀。三陰厥逆。惡寒。脈沉而微者。此方主之。此乃溫經救陽之峻劑也。

甘草(二兩 炙。) 乾薑(一兩 半。) 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歌曰 生附一枚兩半姜。草須二兩少陰方。建功姜附如良將。將將從容藉草匡。

蔚按。四逆湯為少陰正藥。此證用之以招納欲散之陽。太陽用之以溫經。與桂枝湯同用以救里。太陰用之以治寒濕。少陰用之以救元陽。厥陰用之以回薄厥。

次男元犀按。生附子、乾薑。徹上徹下。開闢群陰。迎陽歸舍。交接十二經。為斬旗奪關之良將。而以甘草主之者。從容籌劃。自有將將之能也。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