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方
柴胡桂枝湯
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此湯
主之。又發汗多。亡陽譫語。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甘草(一兩) 桂枝(一兩半) 芍藥(一兩半) 生薑(一兩半) 大棗(六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歌曰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湯入複方全。(生薑、大棗、甘草二方俱有。只取桂枝湯之半。須記之。七方。大、小、輕、重、奇、偶、復。)陽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作仔肩。
蔚按。小柴胡湯解見本方。此言傷寒六七日。一經已周。又當太陽主氣之期。其氣不能從胸而出入。結於經脈以及支絡。故取桂枝湯以除發熱惡寒。藉小柴胡湯以達太陽之氣從樞以轉出。
柴胡桂枝幹薑湯
治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
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此湯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乾薑(二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 甘草(二兩炙。) 栝蔞根(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歌曰 八柴二草蠣乾薑。芩桂宜三括四嘗。不嘔渴煩頭汗出。少陽樞病要精詳。
張令韶曰。傷寒五六日。厥陰主氣之期也。厥陰之上。中見少陽。已發汗而復下之。則逆其少陽之樞。不得外出,故胸脅滿微結。不得下行。故小便不利。少陽之上。火氣治之。故渴。無樞轉外出之機。故不嘔。但頭汗出者。太陽之津液不能旁達惟上蒸於頭也。少氣欲樞轉而不能。故有往來寒熱之象也。厥陰內屬心包而主脈絡。故心煩。此病在太陽而涉厥陰之氣。不得少陽之樞以外出。故曰此為未解也。用柴胡、桂枝、黃芩。轉少陽之樞而達太陽之氣。
牡蠣啟厥陰之氣以解胸脅之結。蔞根引水液之上升而止煩渴。汗下後中氣虛矣。故用乾薑、甘草以理中。
半夏瀉心湯
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以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此湯。
半夏(半升 洗。) 黃芩(三兩)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三兩姜參炙草芩。一連痞證嘔多尋。半升半夏棗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蔚按。師於此證。開口即云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證俱在者。五六日乃厥陰主氣之期。厥陰之上。中見少陽。太陽之氣欲從少陽之樞以外出。醫者以他藥下之。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胸。但滿而不痛者為痞。痞者否也。天氣不降地氣不升之義也。芩、連大苦以降天氣。薑、棗、人參辛甘以升地氣。所以轉否而為泰也。君以半夏者。因此證起於嘔。取半夏之降逆止嘔如神。亦即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以生薑易乾薑是也。古人治病。不離其宗如此。
附結胸臟結痞證辨
結胸為陽邪。臟結與痞為陰邪。但臟結結於下。痞結結於上也。結於下者感下焦陰寒之氣化。結於上者感上焦君火之氣化也。
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此方主之。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渣。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者服半錢匕。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目更服。加半錢匕。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歌曰 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將十棗煮湯行。中風表證全除盡。裡氣未和此法程。
蔚按。太陽為天。天連於水。太陽中風。風動水氣。水氣淫於上則嘔逆。水氣淫於下則下利。水氣聚於心下。則為痞且硬滿引脅而痛也。其人漐漐汗出。頭痛。乾嘔短氣。汗出等證。宜辨。若惡寒為表未解。不可攻之。若不惡寒為表解而里未和。宜用此湯。第三味皆辛苦寒毒之品。直決水邪。大傷元氣。柯韻伯謂參、術所不能君。甘草又與之相反。故選十棗以君之。一以顧其脾胃。一以緩其峻毒。得快利後糜粥自養。一以使穀氣內充。一以使邪不復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盡美又盡善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緊者。此方主之。若有惡寒者。表未解也。宜先解表。然後攻痞。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痞證分歧辨向趨。關浮心痞按之濡。大黃二兩黃連一。麻沸湯調病緩驅。
蔚按。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內陷之邪與無形之氣搏聚而不散也。脈浮在關以上。其勢甚高。是君火亢於上不能下交於陰也。此感上焦君火之化而為熱痞也。方用大黃、黃連大苦大寒以降之。火降而水自升。亦所以轉否為泰法也。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漬。僅得其無形之氣。不重其有形之味。使氣味俱薄。能降而即能升。所謂聖而不可知之謂神也。
附子瀉心湯
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此湯主之。
大黃(二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愚按。麻沸湯漬者。微取氣不取其味也。)
歌曰 一枚附子瀉心湯。一兩連芩二大黃。汗出惡寒心下痞。專煎輕漬要參詳。
蔚按。心下痞。是感少陰君火之本熱也。復惡寒者。覆呈太陽寒水之本寒也。汗出者。太陽本寒甚而標陽大虛而欲外撒也。治傷寒以陽氣為主。此際豈敢輕用苦寒。然其痞不解。不得不取大黃、黃連、黃芩之大苦大寒。以解少陰之本熱。又恐亡陽在即。急取附子之大溫。以溫太陽之標陽。並行不悖。分建奇功如此。最妙在附子專煮扶陽。欲其熟而性重。三黃蕩積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
生薑瀉心湯
治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此湯主之。
生薑(四兩) 甘草(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黃連(一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汗余痞證四生薑。(太陽寒水之邪傷於肌膚之表者從汗而解。入於軀殼之裡者不從汗而解。)芩草人參三兩行。一兩乾薑棗十二。一連半夏半升量。
次男元犀按。太陽為寒水之經。寒水之氣傷於外者。可從汗而解之。寒水之氣入於裡者。不能從汗解之。汗出解後。而所現之證俱屬水氣用事。為本條之的證。惟心下痞硬。為諸瀉心法統共之證。陳平伯云。君生薑之辛溫善散者宣泄水氣。復以乾薑、參、草之甘溫守中者培養中州。然後以芩、連之苦寒者滌熱泄痞。名曰生薑瀉心。賴以瀉心下之痞。而兼擅補中散水之長也。倘無水氣。必不用半夏、生薑之辛散。不涉中虛。亦無取乾薑、參、草之補中。要知仲景瀉心湯有五。然除大黃黃連瀉心湯正治之外。皆隨證加減之方也。
甘草瀉心湯
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此方主之。
甘草(四兩) 黃芩(三兩) 乾薑(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下余痞作腹雷鳴。甘四姜芩三兩平。一兩黃連半升夏。棗枚十二擘同烹。
陳平伯曰。心下痞。本非可下之實熱。但以妄下胃虛。客熱內陷。上逆心下耳。是以胃氣愈虛。痞結愈甚。夫虛者宜補。故用甘溫以補虛。客者宜除。必藉苦寒以泄熱。方中倍用甘草者。下利不止。完穀不化。此非稟九士之精者不能和胃而緩中。方名甘草瀉心。見泄熱之品得補中之力而其用始神也。此伊尹湯液所制。治狐惑蝕於上部則聲嗄者。方中有人參三兩。
赤石脂禹餘糧湯
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此方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一斤) 太一禹餘糧(一斤)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歌曰 赤石餘糧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湯欣。理中不應宜斯法。爐底填來得所聞。
張令韶曰。石性墜下。故以治下焦之利。非僅固澀也。下焦濟泌別汁而滲入膀胱。故利不止者。又當利其小便以分別其水穀焉。夫心下痞屬上中二焦。此復言不特上中二焦不和而成即下焦不和而亦能成痞也。
柯韻伯曰。甘、薑、參、術。可以補中宮元氣之虛。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此利在下焦。故不得以理中之劑收功矣。然大腸之不固。仍責在胃。關門之不閉。仍責在脾。二石皆土之精氣所結。實胃而澀腸。急以治下焦之標者。實以培中宮之本也。要知此證土虛而火不虛。故不宜於薑、附。若濕甚而虛不甚複利不止者。故又當利小便也。又曰。凡草木之藥。皆稟甲乙之氣。總不若稟戊己之化者。得同氣相求之義。又有爐底補塞之功。
旋覆代赭湯
治汗吐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此方主之。
旋覆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甘草(三兩 炙。) 半夏(半升)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按。內臺方代赭石五兩。半夏止用二兩。)
歌曰 五兩生薑夏半升。草旋三兩噫堪憑。人參二兩赭石一。棗十二枚力始勝。
俞麟州曰。此即生薑瀉心湯之變法也。夫二條皆有心下痞硬句。而生薑瀉心湯重在水氣下趨而作利。旋覆代赭湯重在胃虛挾飲水氣上逆而作噫。取治水氣下趨而利者。必用生薑以散水。胃虛挾飲而噫者。必用赭石以鎮逆。二條對勘。益見仲景制方之妙。
羅東逸云。此方治正虛氣不歸元。而承領上下之聖方也。蓋發汗吐下後。邪雖去而胃氣之虧損亦多。胃氣既虧。三焦亦因之而失職。陽無所歸而不升。陰無所納而不降。是以濁邪留滯。伏飲為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方中以人參、甘草養正補虛。薑、棗和脾養胃。所以定安中州者至矣。更以赭石得土氣之甘而沉者。使之斂浮鎮逆。領人參以歸氣於下。旋覆之辛而潤者。用之開肺滌飲。佐半夏以蠲痰飲於上。苟非二物承領上下。則何能除噫氣而消心下之痞硬乎。觀仲景治下焦水氣上凌振振欲擗地者。用真武湯鎮之。利在下焦大腸滑脫者。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固之。此胃虛於中。氣不及下。復用此法領之。而胸中轉否為泰。其為歸元固下之法。各極其妙如此。
桂枝人參湯
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此方主之。
桂枝(四兩) 人參(三兩) 白朮(三兩) 乾薑(三兩) 甘草(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枝。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歌曰 人參湯即理中湯。加桂後煎痞利嘗。桂草方中皆四兩。同行三兩術參姜。
蔚按。太陽外證未除而數下之。未有不致虛者。裡虛則外熱內陷。故為協熱利不止。協。合也。同也。言但熱不虛。但虛不熱。皆不足以致此也。太陽之氣。出入於心胸。今太陽主陽之氣因誤下而陷於下。則寒水之陰氣反居於陽位。故為心下痞硬。可與甘草瀉心湯條。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句互參。方用人參湯以治裡虛。桂枝以解表邪。而煮法桂枝後納者。欲其於治里藥中越出於表以解邪也。
沈丹彩曰。此與葛根黃連湯同一誤下而利不止之證也。而寒熱各別。虛實對待。可於此互參之。彼因實熱而用清邪。此因虛邪而從補正。彼得芩、連而喘汗安。此得理中而痞硬解。彼得葛根以升下陷而利止。此藉桂枝以解表邪而利亦止矣。
瓜蒂散
治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
瓜蒂(一分 熬黃。)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按。內臺方有昏憒者亦不可吐句。)
歌曰 病在胸中氣分乖。咽喉息礙痞難排。平行瓜豆還調豉。寸脈微浮湧吐佳。
蔚按。太陽之脈連風府上頭項。今云不痛不強者。不在經脈也。太陽之氣出入於心胸。今云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是邪氣欲從太陽之氣上越也。寸脈微浮者。氣欲上越之象也。然欲越而不能遽越。其寒水之氣不在經亦不在表。而惟在於胸中。故曰胸中寒。方取瓜蒂之苦湧。佐以赤小豆之色赤而性降。香豉之色黑而氣升。能使心腎相交。即大吐之頃神志不潰。此所以為吐法之神也。又論云。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諸家解互異。惟徐靈胎以邪在胸中陽氣不能四達解之。甚為簡妙。
黃芩湯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 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不下利而嘔者。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 炙。)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歌曰:棗枚十二守成箴。二兩芍甘三兩芩。利用本方嘔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
蔚按。仲景凡下利證俱不用芍藥。惟此方權用之以泄陷里之熱。非定法也。
張令韶曰。此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而下利與嘔也。合者彼此合同。非如並者之歸併於此也。太陽主開。少陽主樞。太陽不能達樞以外出。而反從樞以內陷。故下利。與黃芩湯清陷里之熱。而達太陽之氣於外。若嘔者。少陽之樞欲從太陽之開以上達也。故加半夏、生薑。宣達其逆氣。以助太陽之開。
黃連湯
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此方主之。
黃連(三兩) 甘草(二兩 炙。) 乾薑(三兩) 人參(二兩) 桂枝(三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歌曰 腹疼嘔吐藉樞能。(少陽為樞。)二兩參甘夏半升。連桂乾薑各三兩。棗枚十二妙層層。(一本。甘草三兩。)
王晉三曰。此即小柴胡湯變法。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乾薑易生薑。胸中熱嘔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氣阻遏陰陽升降之機。故用人參、大棗、乾薑、半夏、甘草專和胃氣。使入胃之後。聽胃氣之上下敷布。交通陰陽。再用桂枝宣發太陽之氣。載黃連從上焦陽分瀉熱。不使其深入太陰。有礙虛寒腹痛。
桂枝附子湯
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此方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 炮。)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 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大棗方中十二粒。痛難轉側此方探。(此方藥品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同。但分兩之輕重不同。其主治亦別。仲景方法之嚴如此。)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
按即上方加減。故論中雲一方二法。
白朮(四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三枚 炮。)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爾。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也。
歌曰 大便若硬小便通。脈澀虛浮濕勝風。即用前方須去桂。術加四兩有神功。(身重痛不能轉側。風濕病也。前方治風勝於濕。此方治濕勝於風。)
蔚按。師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風濕之邪盛也。濕淫於中。無上達之勢。故不嘔。濕為陰邪。無陽熱之化。故不渴。邪盛則正虛。故脈浮虛而澀。但前方主桂枝。為風勝於濕。風為天之陽邪。主桂枝之辛以化之。後方去桂加朮。為濕勝於風。濕為地之陰邪。主白朮之苦以燥之。或問苦燥之品。不更令大便硬小便自利乎。曰。太陰濕土喜燥而惡濕。濕傷脾土。則不能輸其津液以入胃。師所以去解表之桂。而出補中之術也。且濕既去而風亦無所戀而自除。經方無不面面周到也。
甘草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此方主之。
甘草(二兩) 白朮(二兩) 桂枝(四兩) 附子(二枚 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言初服之始。)
歌曰 朮附甘兮二兩平。桂枝四兩亦須明。方中主藥推甘草。風濕同驅要緩行。(宋本金匱玉函經,甘草、白朮各三兩。)
王晉三曰。甘草附子湯。兩表兩里之偶藥。風淫於表濕流關節。治宜兩顧。白朮、附子顧里勝濕。桂枝、甘草顧表勝風。獨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關節。義在緩而行之。若驅之太急。風去而濕仍留。反遺後患矣。
白虎湯
治發汗後大熱不解。多汗出。不惡寒。大渴能飲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條從內臺方原文。與傷寒論稍異。)
知母(二兩) 石膏(一斤 碎。綿裹。) 甘草(二兩 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 陽明白虎(證)辨非難。(大熱多汗。大渴飲水等為陽明證。易辨。)難在陽邪背惡寒。(論中背惡寒三字兩見。一見於少陰證附子湯。一見於此湯。一寒一熱。須辨於釐毫之間。為死生大關頭。)知六膏斤甘二兩。米加六合服之安。
蔚按。白虎湯傷寒論凡三見。太陽條治脈浮滑。厥陰條治脈滑而厥。又治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等證。而原本此方列於太陽條甘草附子湯之下者。言外見風寒濕燥火之氣俱括於太陽之內。且下一條炙甘草湯。亦即潤燥之劑。可知傷寒論非止治風寒二氣也。
柯韻伯曰。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灼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故兼浮也。蓋陽明屬胃。外主肌肉。雖有大熱而未成實。終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兩擅內外之能。故以為君。知母苦潤。苦以瀉火。潤以滋燥。故以為臣。用甘草、粳米調和於中宮。且能土中瀉火。作甘稼穡。寒劑得之緩其寒。苦藥得之化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連於中也。得二味為佐。庶大寒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也。煎湯入胃輸脾歸肺。大煩大渴可除矣。白虎為西方金神。所以名湯。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
炙甘草湯
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主之。
甘草(四兩 炙。)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人參(二兩) 阿膠(二兩) 大棗(三十枚) 麻仁(半升) 麥冬(半升) 生地(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又名復脈湯。
歌曰 結代脈須四兩甘。棗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麥一斤地。二兩參膠酒水涵。
蔚按。周禹載云。本條不言外證。寒熱已罷可知。不言內證。二便自調可知。第以病久正氣大虧。無陽以宣其氣。更無陰以養其心。此脈結代心動悸所由來也。方中人參、地黃、阿膠、麥冬、大棗、麻仁。皆柔潤之品以養陰。必得桂枝、生薑之辛以行陽氣。而結代之脈乃復。尤重在炙甘草一味。主持胃氣以資脈之本原。佐以清酒。使其捷行於脈道也。其煮法用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以煎良久。方得爐底變化之功。步步是法。要之。師第言結代者用此方以復之。非謂脈脫者以此方救之也。學者切不可泥其方名。致誤危證。推之孫真人制生脈散。亦因其命名太誇。庸醫相沿。貽害豈淺鮮哉。
男元犀按。此證必緣發汗過多所致。汗為心液。心液傷則血虛不能養心。故心動悸。心液傷則血不能榮脈。故脈結代。取地黃、阿膠等。為有形之品補有形之血另立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