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方歌括 卷五

清·陈修园
来源:长沙方歌括

陽明方

大承氣湯

治陽明病大實大滿。大便不通。腹痛大熱。其脈沉實者。此方主之。(此內臺方原文。與傷寒論大同小異。)

芒硝(三合 內臺方。三兩) 大黃(四兩 酒洗。) 枳實(五枚 炙。) 厚朴(半斤 去皮。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歌曰 大黃四兩樸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樸枳先熬黃後入。去渣硝入火微熏。

蔚按。承氣湯有起死回生之功。惟善讀仲景書者方知其妙。俗醫以滋潤之脂麻油、當歸、火麻仁、郁李仁、肉蓯蓉代之。徒下其糞而不能盪滌其邪。則正氣不復。不能大瀉其火。則真陰不復。往往死於糞出之後。於是咸相戒曰。潤腸之品。且能殺人。而大承氣湯。更無論矣。甚矣哉。大承氣湯之功用。盡為那庸耳俗目所掩也。

張隱菴曰。傷寒六經。止陽明少陰有急下證。蓋陽明秉悍熱之氣。少陰為君火之化。在陽明而燥熱太甚。緩則陰絕矣。在少陰而火氣猛烈。勿戢將自焚矣。非腸胃之實滿也。若實在腸胃者。雖十日不更衣。無所苦也。仲師所云急下六證。若究省不到不敢急下。致病此者鮮有能生之。且予嘗聞之曰。痞滿燥實堅五證皆備。然後可下。噫。當下者。全不在此五證。

小承氣湯

治陽明病潮熱。大便難。脈沉而滑。及內實腹痛者。此方主之。(內臺方。原文。)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 炙。去皮。) 枳實(三枚 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歌曰 樸二枳三四兩黃。小承微結好商量。長沙下法分輕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男元犀按。三承氣俱陽明之正方。調胃承氣。其方已載於太陽篇。故不復列。傷寒論云。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言陽明病者。胃不和也。言不吐不下者。胃不虛也。胃絡上通於心。陽明之燥火與少陰之君火相合。故心煩。可與此湯。解見太陽本方下。至於大承氣。取急下之義。陽明譫語潮熱。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及二陽並病潮熱。及陽明下後心中懊憹而煩。胃有燥屎。及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此有燥屎。及少陰證口燥咽乾。或自利清水色純青等證。俾奏功於頃刻。小承氣取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之義。陽明病熱未潮。大便不硬。恐有燥屎。少與此湯轉矢氣者。可與大承氣攻之。若不轉矢氣者不與。及太陽病吐下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令邪去而正不傷。論中逐條俱有深義。張令韶云。胃與大腸小腸交相貫通者也。胃接小腸。小腸接大腸。胃主消磨水穀。化其精微。內灌溉於臟腑。外充溢於皮毛。其糟粕下入於小腸。小腸受其糟粕復加運化。傳入於大腸。大腸方變化傳道於直腸而出。故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是大承氣者。所以通泄大腸而上承熱氣者也。故用樸實以去留滯。大黃以滌腐穢。芒硝上承熱氣。小承氣者。所以通泄小腸而上承胃氣者也。故曰微和胃氣。是承製胃府太過之氣者也。不用芒硝而亦名承氣者以此。若調胃承氣。乃調和胃氣而上承君火之熱者也。以未成糟粕。故無用枳、樸之消留滯。此三承氣之義也。承者制也。謂制其太過之氣也。故曰。亢則害承乃制。

柯韻伯曰。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之不去。由於氣之不順也。故攻積之劑。必用氣分之藥。因以承氣名湯。方分大小。有二義焉。厚朴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名大承氣。大黃倍厚朴。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味寡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大小之分以此。且煎法更有妙義。大承氣用水一斗。煮枳、樸取五升。內大黃再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何哉。蓋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和緩。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後枳、樸除其痞滿。若小承氣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黃而煎法不同。此可見微和之義也。

按張憲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無專成之義。天尊地卑。一形氣也。形統於氣。故地統於天。形以承氣。故地以承天。胃土也。坤之類也。氣陽也。干之屬也。胃為十二經之長。化糟粕。運精微。而成傳化之府。豈專以塊然之形亦惟承此乾行不息之氣耳。湯名承氣。確有取義。非取順氣之義也。憲公此解。超出前人惜其所著傷寒類疏。未刊行世。憲公諱孝培。古吳人也。

豬苓湯

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脈浮發熱者主之。

豬苓(一兩) 茯苓(一兩) 澤瀉(一兩) 滑石(一兩) 阿膠(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澤膠豬茯滑相連。咳嘔心煩渴不眠。煮好去渣膠後入。育陰利水法兼全。

述 此湯與五苓之用。有天淵之別。五苓散治太陽入本。太陽司寒水。故加桂以溫之。是暖腎以行水也。此湯治陽明少陰結熱。二經兩關津液。惟取滋陰以行水。蓋傷寒表證最忌亡陽。而裡熱又患亡陰。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之津液也。若過於滲利。則津液反致耗竭。方中阿膠。即從利水中育陰。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故仲景云。汗多胃燥。雖渴而里無熱者。不可與也。

蜜煎導方

治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也。大便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也。(內臺方原文。)蜜(七合。)

上一味。於銅器內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著字正韻直略切。黏也。)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原本。無宿食一句。近本增之。必有所據。)

歌曰 蜜煎熟後樣如飴。溫納肛門法本奇。更有醋調膽汁灌。外通二法審誰宜。

蔚按。津液內竭。便雖硬而不宜攻。取蜜之甘潤。導大腸之氣下行。若熱結於下。取豬為水畜以制火。膽為甲木以制土。引以苦酒之酸收。先收而後放。其力始大。其宿食等有形之物一下。而無形之熱亦盪滌無餘矣。

按內臺方云。將蜜於銅器內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滴水中堅凝。可用。蘸皂角末捻作挺。以豬膽汁或油潤穀道。內之。少頃欲大便。乃去之。又豬膽汁方。以豬膽汁二枚。以小竹管插入膽口留一截。用油潤。內入穀道中。以手將膽捻之。其汁自內出。一食頃。當大便下。又用土瓜根削如指狀。蘸豬膽汁內入穀道中。亦可用。

茵陳蒿湯

治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方主之。又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此方主之。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煎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色狀。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歌曰 二兩大黃十四梔。茵陳六兩早煎宜。身黃尿短腹微滿。解自前陰法最奇。

柯韻伯曰。太陽陽明俱有發黃證。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則熱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則熱不得下利。故瘀熱在裡而發黃。(按太陽之發黃。乃太陽之標陽下合太陰之濕氣。陽明之發黃。亦陽明之燥熱內合太陰之濕化。若止病本氣。不合太陰。則不發黃。故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也。張令韶之說最妙。)然里有不同。肌肉是太陽之裡。當汗而發之。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按柯韻伯移此方於太陽篇。亦有見解。然原本系是陽明。聖經必不可擅改。)心胸是太陽之裡陽明之表。當寒以勝之。故用梔子柏皮湯。乃清火法。腸胃是陽明之裡。當瀉之於內。故立本方。是逐穢法。茵陳稟北方之色。經冬不凋。傲霜凌雪。遍受大寒之氣。故能除熱邪留結。率梔子以通水源。大黃以調胃實。令一身內外瘀熱悉從小便而出。腹滿自減。腸胃無傷。乃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陽明利水之聖劑也。又按仲景治陽明渴飲有三法。太陽篇之五苓散微發汗以散水氣者不與焉。若大渴煩躁小便自利者。白虎湯加參清火而生津。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豬苓湯滋陰以利水。若小便不利而發黃腹滿者。茵陳湯以泄熱令黃從小便出。病情治法。胸有成竹矣。竊思仲景利小便。必用氣化之品。通大便。必用承氣之品。以小便由於氣化也。茲小便不利。不用二苓者何。本論云。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小便故也。須知陽明汗出多而渴者。不可用。則汗不出而渴者。津液先虛。更不可用明矣。此主以推陳致新之茵陳。佐以屈曲下行之梔子。不用枳、樸以承氣。與芒硝之峻利。則大黃但能潤腸泄熱。緩緩而行。故必一宿而腹始減。黃從小便去。而不由大腸去。仲景立法之奇。匪夷所思耳。

麻仁丸

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此方主之。

麻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 炙。) 大黃(一斤 去皮。) 厚朴(一尺 去皮。炙。) 杏仁(一升 去皮尖。熬。研作脂。)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漸加。以知為度。

歌曰 一升杏子二升麻。枳芍半斤效可誇。黃樸一斤丸飲下。緩通脾約是專家。(一本。厚朴亦是一斤。)

男元犀按。脾為胃行其津液也。今胃熱而津液枯。脾無所行而為窮約。故取麻仁、杏仁多脂之物以潤燥。大黃、芍藥苦泄之藥以破結。枳實、厚朴順氣之藥以行滯。以蜜為丸者。治在脾而取緩。欲脾不下泄其津液。而小便數已還津液於胃中。而大便難已也。

蔚按。古今權量尺寸不同。考之內臺方。麻仁四兩。杏仁六兩。芍藥、枳實各二兩。厚朴三兩。大黃八兩。蜜丸如梧桐子大。熟水下五十丸。

梔子柏皮湯

治傷寒身發黃發熱。

梔子(十五枚) 甘草(一兩) 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里郁業經向外驅。身黃髮熱四言規。(身黃髮熱之外無他證。)草須一兩二黃柏。十五枚梔不去皮。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治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湯主之。

麻黃(二兩 去節。) 連翹(二兩) 赤小豆(一升) 甘草(二兩) 生梓白皮(一升 一本一斤 內臺三兩) 杏仁(四十枚 去皮尖。) 大棗(十二枚) 生薑(二兩)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歌曰 黃病姜翹二兩麻。一升赤豆梓皮誇。棗須十二能通竅。四十杏仁二草嘉。

蔚按。梔子柏皮湯。治濕熱已發於外。止有身黃髮熱而無內瘀之證。此治瘀熱在裡。迫其濕氣外蒸而為黃也。麻黃能通泄陽氣於至陰之下以發之。加連翹、梓皮之苦寒以清火。赤豆利水以導濕。杏仁利肺氣而達諸藥之氣於皮毛。薑、棗調營衛以行諸藥之氣於肌腠。甘草奠安太陰。俾病氣合於太陰而為黃者。仍助太陰之氣。使其外出下出而悉去也。潦水者雨後水行洿地。取其同氣相求。地氣升而為雨。亦取其從下而上之義也。

少陽方

小柴胡湯方

(本論無方。此方列於太陽篇中。今補其方名。)

論以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言少陽之上。相火主之。少陽為甲木。諸風掉眩。皆屬於木。主風主火。言少陽之氣化也。

論云。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此言少陽自受之風邪也。

論云。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此言少陽自受之寒邪也。

論云。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此邪從太陽轉屬。仍達太陽之氣從樞以外出也。

論云。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此言當審汗吐下溫針四者之逆而救之也。

少陽未列專方。當於太陽陽明篇求之。

太陰方

論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結硬。此總論太陰氣之為病也。

論又云。太陰病脈浮。可發汗。宜桂枝湯。

論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此二節。言太陰病在外者宜桂枝以解肌。在內者不渴。無中見之燥化。屬本臟有寒。宜四逆輩。曰輩者。理中湯、丸等溫劑俱在其中也。

論云。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此言太陰寒證外亦有熱證也。經云。太陰之上。濕氣主之。中見陽明。若不得中見之化。則為臟寒之病。若中見太過濕熱相併。又為發黃之證。小便自利者不發黃。至七八日。驟得陽熱之化故暴煩。陰濕在內故下利。然下利雖甚。亦當自止。所以然者。以太陰中見熱化。脾家實倉廩之腐穢當自去也。

論云。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此言誤下轉屬之證也。又云。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弱易動故也。此承上節脾家實。宜芍藥、大黃以行腐穢。而脈弱者大便陸續而利出。宜減芍藥、大黃以存胃氣。甚矣。傷寒之治。首重在胃氣也。

桂枝加芍藥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枝加大黃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大實痛者。

即前方加大黃。(二兩。)

歌曰 桂枝倍芍轉輸脾。泄滿升邪止痛宜。大實痛因反下誤。黃加二兩下無疑。

述 桂枝加芍藥湯。倍用芍藥之苦降。能令桂枝深入於至陰之分。舉誤陷之邪。而腹痛自止。桂枝加大黃者。以桂、姜升邪。倍芍藥引入太陰。鼓其陷邪。加大黃運其中樞。通地道。去實滿。棗、草助轉輸。使其邪悉從外解下行。各不相背。

少陰方

論云。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此以少陰標本水火陰陽之氣。見於脈證者為提綱也。內經云。少陰之上。君火主之。又云。陰中之陰腎也。少陰本熱而標寒。上火而下水。神之變。精之處也。論中言少陰自得之病。或得太陽之標。或得君火之化。或得水陰之氣。或在於表。或在於里。或在於經。或歸於中土。俱明神機樞轉上下出入之至理。故其方亦寒熱攻補表裡之不同。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此方主之。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 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麻黃二兩細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始得少陰反發熱。脈沉的證奏奇功。

蔚按。少陰病始得之。是當無熱。而反發熱。為太陽標陽外呈。脈沉為少陰之生氣不升。恐陰陽內外不相接。故以熟附子助太陽之表陽而內合於少陰。麻黃、細辛啟少陰之水陰而外合於太陽。須知此湯非發汗法。乃交陰陽法。

麻黃附子甘草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此方主之。

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 炮。) 甘草(二兩 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甘草麻黃二兩佳。一枚附子固根荄。少陰得病二三日。里證全無汗豈乖。

蔚按。少陰病自始得以至二三日。無下利厥逆大寒之裡證。又無心中煩不得臥熱化之裡證。又無口燥咽乾自利清水腹脹不大便當急下之裡證。可知病少陰而得太陽之表熱。非汗不解。而又恐過汗以傷心腎之真液。故於前方去細辛。加甘草之補中。取中焦水穀之津而為汗。則內不傷陰。邪從汗解矣。須知此湯變交陰陽法。為微發汗法。

黃連阿膠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主之。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四兩黃連三兩膠。二枚雞子取黃敲。一芩二芍心煩治。更治難眠睫不交。

男元犀按。少陰病但欲寐為提綱。此節云心中煩不得臥。是但欲寐之病情而變為心中煩。可知水陰之氣不能上交於君火也。心煩之極而為不得臥。可知君火之氣不能下入於水陰也。此為少陰熱化之證。方中用黃連、黃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藥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雞子黃補離中之氣。阿膠補坎中之精。俾氣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煩止而得臥矣。此迴天手段。

附子湯

治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宜此方主之。又少陰病身體痛。

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宜此方主之。

附子(二枚 生用。)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朮(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生附二枚附子湯。術宜四兩主斯方。芍苓三兩人參二。背冷脈沉身痛詳。

蔚按。論云。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宜此湯。此治太陽之陽虛不能與少陰之君火相合也。又云。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宜此湯。此治少陰君火內虛神機不轉也。方中君以生附子二枚。益下焦水中之生陽以達於上焦之君火也。臣以白朮者。以心腎藉中土之氣而交合也。佐以人參者。取其甘潤以濟生附之大辛。又佐以芍藥者。取其苦降以泄生附之大毒也。然參、芍皆陰分之藥。雖能化生附之暴。又恐其掣生附之肘。當此陽氣欲脫之頃。雜一點陰柔之品便足害事。故又使以茯苓之淡滲。使參、芍成功之後從小便而退於無用之地。不遺余陰之氣以妨陽藥也。師用此方。一以治陽虛。一以治陰虛。時醫開口輒言此四字。其亦知陽指太陽。陰指少陰。一方統治之理乎。

桃花湯

治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此湯主之。又少陰病二三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主之。

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內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歌曰 一升粳米一斤脂。脂半磨研法亦奇。一兩乾薑同煮服。少陰膿血是良規。

張令韶曰。少陰病下利膿血。桃花湯主之。此感少陰君火之熱。不病無形之氣化。而病有形之經脈也。經謂心之合脈也。又謂陰絡傷則便血。赤石脂色赤而性澀。故能止下利膿血。乾薑、粳米溫補中焦以資養血脈之源。所以治之。論又云。少陰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此言二三日至四五日。值太陰主氣之期而脾絡不通。則為腹痛。脾絡不通不能轉輸。則為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則水穀不分而為利不止。陰絡傷則為膿血。石脂為山之血脈凝結而成。故治經脈之病。下節言便膿血可刺者。所以申明病在經脈之義也。

吳茱萸湯

治厥陰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主之。又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主之。又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一升 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升許吳萸三兩參。生薑六兩救寒侵。棗投十二中宮主。吐利頭疼煩躁尋。

蔚按。少陰之臟。皆本陽明之水穀以資生。而復交會於中土。若上吐下利則中土大虛。中土虛則氣不行於四末。故手足逆冷。中土虛不能道手少陰之氣而下交。則為煩。不能引足少陰之氣而上交。則為躁。甚則煩躁欲死。方用吳茱萸之大辛大溫以救欲絕之陽。佐人參之沖和以安中氣。薑、棗和胃以行四末。師於不治之證。不忍坐視。專求陽明。是得絕處逢生之妙。所以與通脈四逆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三方鼎時也。論云。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又云。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此陽明之正方也。或謂吳茱萸降濁陰之氣。為厥陰專藥。然溫中散寒。又為三陰並用之藥。而佐以人參、薑、棗。又為胃陽衰敗之神方。昔賢所以有論方不論藥之訓也。

豬膚湯

治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主之。

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歌曰 斤許豬膚鬥水煎。水煎減半滓須捐。再投粉(白粉。五合。)蜜(白蜜。一升。)熬香服。煩利咽痛胸滿痊。

張令韶曰。此方合下四方。皆以少陰主樞。旋轉內外。無有止息。逆則病也。夫少陰上火下水而主樞機。下利者。水在下而火不得下濟也。咽痛者。火在上而水不得上交也。上下水火不交則神機樞轉不出。故胸滿。神機內郁。故心煩。豬為水畜。膚取其遍達周身。從內而外。亦從外而內之義也。蜜乃稼穡之味。粉為五穀之精。熬香者。取香氣助中土以交合水火。轉運樞機者也。

甘草湯

治少陰咽痛者。

甘草(二兩 生用。)

上一味。以水一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甘草名湯咽痛求。方教二兩不多收。後人只認中焦藥。誰識少陰主治優。(後賢童便隔湯燉服。甚見超妙。)

桔梗湯

治少陰咽痛。與甘草不差者。與桔梗湯。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斤。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甘草湯投痛未瘥。桔加一兩莫輕過。奇而不效須知偶。好把經文仔細哦。

述 少陰之脈。從心系上挾咽。二三日乃三陽主氣之期。少陰君火。外合三陽。上循經脈。故咽痛。甘草生用。能清上焦之火而調經脈。若不瘥。與桔梗湯以開提肺氣。不使火氣壅遏於會厭狹隘之地也。

苦酒湯

治少陰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主之。

半夏(洗破十四枚) 雞子(一枚 去黃。)

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

歌曰 生夏一枚十四開。(洗破十四枚。)雞清苦酒攪幾回。刀環捧殼煎三沸。咽痛頻吞絕妙哉。

蔚按。一雞子殼之小。安能納半夏十四枚之多。近刻以訛傳訛。即張令韶、張隱菴、柯韻伯之明。亦仍之。甚矣。耳食之為害也。余考原本。半夏洗破十四枚。謂取半夏一枚。洗去其涎。而破為十四枚也。舊本破字模糊。翻刻落此一字。以致貽誤至今。特正之。

張令韶曰。此治少陰水陰之氣不能上濟君火也。君火在上。熱傷經絡。故咽中傷生瘡。經曰。諸痛瘡瘍。皆屬心火是也。在心主言。在肺主聲。皆由腎間之生氣所出。少陰樞機不能環轉而上達。故不能語言聲不出也。張隱菴有云。人之聲音。藉陰中之生氣而出。半夏生當夏半。感一陰之氣而生。故能開發聲音。破十四枚者。七為奇數。偶七而成十四。是偶中之奇。取陰中之生陽也。雞卵屬金而白象天。肺主金主天。助肺以滋水之上源也。刀為金器。環者還也。取金聲環轉之義也。苦酒醋也。書曰曲直作酸。經曰少陽屬腎。一以達少陽初生之氣。一以金遇木擊而鳴矣。火上三沸者。金遇火而三伏。三伏已過。金氣復矣。樞轉利。水氣升。金氣清。則咽痛愈而聲音出矣。

半夏散及湯

治少陰咽中痛者主之。

半夏(洗。) 桂枝 甘草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巳。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少冷。少少咽之。

歌曰 半夏桂甘等分施。散須寸匕飲調宜。若煎少與當微冷。咽痛求樞(少陰主樞。其氣逆於經脈。不能環轉四散。故咽痛。)法亦奇。

蔚按。少陰主樞。熱氣不能從樞而出。逆於經脈而咽痛。為甘草湯證。寒氣不能從樞而出。逆於經脈而咽中痛。為半夏散及湯證。半夏運樞。桂枝解肌。甘草緩痛。和以白飲者。即桂枝湯啜粥之義。從中以達外。俾內外之經脈通而少陰之樞機出入矣。如咽痛不能服散。以湯少少咽之。取其輕捷。即湯亦同於散也。

白通湯

治少陰病下利者。此方主之。

蔥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 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

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者。此方主之。服湯已。脈暴出者死。脈微續者生。

白通湯中加豬膽汁(一合) 人尿(五合)

上如法湯成。內豬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亦可用。

歌曰 蔥白四莖一兩姜。全枚生附白通湯。脈微下利肢兼厥。乾嘔心煩膽尿襄。(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男元犀按。白通湯主少陰水火不交。中虛不運者也。用生附啟水臟之陽以上承於心。蔥白引君主之火以下交於腎。乾薑溫中焦之土以通上下。上下交。水火濟。中土和。利自止矣。

蔚按。白通加豬膽汁湯。張令韶之注甚妙。令韶謂脈始於足少陰腎。主於手少陰心。生於足陽明胃。誠見道之言。少陰下利脈微者。腎臟之生陽不升也。與白通湯以啟下陷之陽。若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心無所主胃無所生腎無所始也。白通湯三面俱到。加膽汁、人尿調和後入。生氣俱在。為效倍速。苦鹹合為一家。入咽之頃。苦先入心即隨鹹味而直交於腎。腎得心君之助則生陽之氣升。又有附子在下以啟之。乾薑從中以接之。蔥白自上以通之。利止厥回。不煩不嘔。脈可微續。危證必仗此大方也。若服此湯後脈不微續而暴出。燈光之回焰。吾亦無如之何矣。

通脈四逆湯

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此方主之。

甘草(三兩) 乾薑(三兩 強人四兩) 附子(一枚 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歌曰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納亡陽此指南。外熱裡寒面赤厥。脈微通脈法中探。(一本。甘草止用二兩。)

加減歌曰 面赤加蔥莖用九。腹痛去蔥真好手。蔥去換芍二兩加。嘔者生薑二兩偶。咽痛去芍桔須加。桔梗一兩循經走。脈若不出二兩參。桔梗丟開莫掣肘。

參各家說 陽氣不能運行。宜四逆湯。元陽虛甚。宜附子湯。陰盛於下格陽於上。宜白通湯。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宜通脈四逆湯。蓋以生氣既離。亡在頃刻。若以柔緩之甘草為君。豈能疾呼散陽而使返耶。故倍用乾薑。而仍不減甘草者。恐散渙之餘。不能當薑、附之猛。還藉甘草以收全功也。若面赤者。虛陽上泛也。加蔥白引陽氣以下行。腹中痛者。脾絡不和也。去蔥加芍藥以通脾絡。嘔者。胃氣逆也。加生薑以宣逆氣。咽痛者。少陰循經上逆也。去芍藥之苦泄。加桔梗之開提。利止脈不出者。穀氣內虛。脈無所稟而生。去桔梗加人參以生脈。

四逆散

治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

甘草 枳實 柴胡 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二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上一煮字衍文。)

歌曰 枳甘柴芍數相均。熱厥能回察所因。白飲和勻方寸匕。陰陽順接用斯神。

加減歌曰 咳加五味與乾薑。五分(去聲)平行為正路。下利之病照此加。辛溫酸收兩相顧。悸者桂枝五分(去聲)加。補養心虛為獨步。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去聲)此方為法度。腹中痛者裡氣寒。炮附一枚加勿誤。泄利下重陽郁求。薤白三升水煮具。水用五升取三升。去薤納散寸匕數。再煮一升有半成。分溫兩服法可悟。

張令韶曰。凡少陰病四逆。俱屬陽氣虛寒。然亦有陽氣內郁不得外達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枳實形圓臭香。胃家之宜品也。所以宣通胃絡。芍藥疏泄經絡之血脈。甘草調中。柴胡啟達陽氣而外行。陽氣通而四肢溫矣。若咳者。肺寒氣逆也。用五味、乾薑。溫斂肺氣。並主下利者。溫以散之。酸以收之也。悸者。心氣虛也。加桂枝以保心氣。小便不利者。水道不行也。加茯苓以行水。腹中痛者。裡寒也。加附子以溫寒。泄利下重者。陽氣鬱於下也。用薤白以通陽氣。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