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醫書夥矣,上自《靈樞》《素問》,啟發元微。後則張仲景、劉河間、朱丹溪、李東垣諸名賢,以及近世玉路張氏、西昌喻氏、云間黃州二李氏、景岳張氏,類皆各有心傳,創立至論。業是者,自當博覽詳辨,精思審問,以求折衷,臨證又復變通,法古而不泥古。夫然後得以知醫名,否則皆不得謂之知醫也。乃今世之所謂知醫者。大都墨守一家,或固執成方,存以方試病之幸心,鮮因病立方之灼見,而不知醫者。亦遂敬而聽之。其貽誤為不少矣。(煦)甚慨焉,頃閱梁子材先生所輯《不知醫必要》一書,悉心披閱,見其條分縷晰,簡易詳明,俾不知醫者,得以遇病檢閱,心目瞭然,按證施方,有所把握,不致為庸庸者所誤。此中造福,功德豈有量哉。因捐資亟付手民,壽之棗梨,以傳於世。(煦)不知醫,亦勉志鄙見於簡端云爾。
光緒七年孟春月旭階氏岑春煦謹序
序
子翁先生,僕之莫逆友也。當僕蒞貴任時,見其人有澹臺子羽風,非公不至,心焉欽慕之而未敢以瑣屑致請也。及遇有疾延診,視其方無多藥數,而一投輒效,若海上仙,未嘗不嘆翁醫理之精,真於此道三折肱也。既而文郎以少年舉於鄉,並捷南宮,榮膺中書職,而翁亦選授靈川儒學,遂數年不相見,惟以雙鯉時通往來,而聞翁所至之處,全活多人,彌信功之不下良相焉。己卯秋,僕適卸布山篆,僑居省垣,翁以所著《不知醫必要》編問序於僕。披閱之下,見其中論症顯明,選方詳慎,知翁誠能博覽諸名醫之作,而得其竅要,又參以數十年閱歷,舉凡時疾雜症之紛紜蕃變,無不並蓄兼收,瞭如指掌,始匯為一編也。記有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如翁之少而習,長而安,老而不倦,與三世醫無以異,殆所謂括古今之奧旨,成一家之微言者乎。僕本不知醫,常因疾求醫,非特時醫不知翁之簡要,即良醫亦鮮如翁之審慎也。信之於素,更徵之實,翁之集為是編,無非因疾用藥之一言蔽之也。是為序。
光緒五年季秋山左愚弟焦肇駿撰
自序
古來醫書,自《靈素》而下,代有著作。然類皆卷帙浩繁,義理精奧,吾人各有所事,既不能捨己業而習之。一旦有病,不得不託之於醫。夫醫所以濟人也,識有不到,即未免殺人。嘗見世之市醫,往往抄用歌訣,執而鮮通。幸而病愈,不知何藥之投,若未愈,則不憚以人試藥,始而輕,繼而重,卒至於危而不可救。以父母妻子之性命,誤於庸庸者之手而不自知。予甚嘅焉。丙午秋,領鄉薦後,家居數載。暇時輒取前人所著方論,擇其辨症顯明,藥皆常見者,刪繁就簡,並參以己見,彙集成編。因遭兵亂,半已散亡。今任苜蓿閒官,謹將所存者檢出,失者補之,略者增之,以便人抄錄。倘不知醫者,誠能家備一書,臨症翻閱,庶不至為庸醫所誤,未嘗無小補云。
光緒六年仲秋七十老人子材梁廉夫書於靈川學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