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医案 卷下

清·日本·北山友松子
来源:北山医案

卷下

【風勞】奉診某君脈數次。或浮而滑。或弦而數。或滑而數。兩關前猶甚。聞自秋仲外感鼻塞。或用敗毒。正氣等劑。發表。延至冬初。晡熱痰紅。或用滋陰降火。及至臘末。猶患惡寒晡熱。頭痛額痛。鼻乾齦腫。痰嗽聲重。或用補中益氣。數症還復。百藥齟齬。非藥草之不靈。計症候之不明也。茲承某君命。不敢隱諱。略窺線道。以陳始末。夫風天之陽氣。百病之長也。營衛失調。皮膚不密。陽邪外襲。傷人尤速。一失其治。傳入腠理。再失其治。傳入骨髓。不能泄越者。內作骨蒸而成風勞矣。論其變。或令人寒熱。或嗽吐血。遺精盜汗肌瘦等症作矣。豈曰盡屬陰虛而用滋降。再曰。中氣虛弱。而用補益。枉投藥劑。坐觀其效。如眾盲摸象者哉。故藥分三陰三陽以施。症隨各經各脈以斷。縱得外邪之傷。乘其邪淺。藥不數服而得愈矣。原某君數症。雖經幾月。幸年壯氣旺。陽邪不為傳變。唯滯於一經也。謂一經者。足陽明也。自迎香交入鼻。歷承泣起頭維。循鼻外入上齒。及走下關頰車數穴云。所患數症。不外斯經。申酉晡時。足少陰表裡所主。土一受邪。侮其所勝之水。則晡熱作矣。經曰。應於申末發者。謂之潮熱。邪在胃也。脈浮滑弦數。陽也表也。乘其脈勢。先以表散陽明之邪。候其脈和。後以調理陽明之土。則無實實虛虛之患矣。所用藥方考略陳如下。

升麻 葛根 白芍藥(各五分) 當歸(二分) 白芷(二分) 甘草(二分)

芷葛升麻。辛甘輕清之品也。辛甘法乎陽。可以發陽明之表。輕可以治陽明之實。清可以理陽明之滯。以白芍斂其清發之氣。以甘草可以緩其陽明之土。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佐以當歸之甘溫。和芍藥之酸寒。調其營。又和炙甘之溫平。和其衛。營衛調而外邪伏。陰陽和而寒熱除。是以加味之升麻葛根湯。由乎陽明之症而所設也。

前方上五貼諸症如失。唯鼻塞耳。脈左右關尚弦。再加二味於前方。慮一味之和滯不專。姑置之。

加芎辛(各三分) 去歸

上六貼。鼻氣通暢。頭面爽快。六脈平和。飲食自若。然因歲末年始。出入甚繁。初四日。覺皮膚惡風。今猶平快矣。承某君命。再一制方云。

前上升葛數劑。諸症速痊。昨似有風寒之狀。然脈既平和。不可過服表劑。亦不可峻補。將前劑宜合友賢之補益。湯料想適中也。特考藥品。再驗萬一。

人參 黃耆 白朮 陳皮 當歸 柴胡 升麻 川芎 白芷 白芍 葛根(各二錢) 炙甘(一錢)

參耆朮陳。甘溫而補右。芎歸柴芍。味厚而調左。升葛白芷。引從藥以行表。國老之甜。和眾藥以緩勢。一補而惡寒退。一發而惡風散。一升而上部症和。一斂而中州氣平。或曰醫王湯病後固宜分兩。得不眾東垣氏之古制而用等分。無乃逾古賢之法乎。曰。吾聞之矣。用藥如用兵。方其陣圖也。苟執其方。而不考其藥。如將之師。師唯執其陣其圖。以遺其兵勢也。臨機不能應變。而不致倒戈棄甲者鮮矣。是以君臣佐使異用。寒熱虛實異劑。輕重異宜。亢承異制。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東垣立方。以參耆為君。以脾胃為言。予之變方。以升葛為引。以固表為用矣。古人有言曰。世或操禁方為口實。剽竊陳言。甚託言師心倍古昔而自用。誖之誖者也。與其自用。無寧有方。與其執方。無寧窮理。誠萬世方家之指南也。曰子之合和補益升葛二方。分兩果有理乎。曰。既陳之上矣。能升其清。則濁自降。清濁復位。營衛斯調。

【吐瀉】紀州五旬男經霜路十餘日。因病後患不服水土。吐痰瀉利。覺四肢怠倦。脈左關弦數右弱。

〔初用方〕 生半夏 生陳皮 白茯苓 白朮 人參 厚朴 藿香 青皮 白芥子 萊菔子 甘草 

〔次方用〕 固真飲子 〔終用方〕 三子養心湯

【肛癰】中年男常患小腹弦縮。飲食不甘。過則屎結尿數。覺口中粗淡。本年八月肛門腫痛。膿汁不斷。脈弦弱數。

人參 白朮 當歸尾 陳皮 柴胡 沒藥 桃仁 槐花 白芷 甘草節 川芎 益智 地榆 黃耆

【內痔】壯男患內痔。直腸腫痛。膿汁不幹。

當歸 桃仁 枳殼 苦參 白芷 地榆 紅花 甘草節 兼用苦參丸每服十丸

【淋濁】 紀州大井氏。壯年患濁。莖痛發疳。愈後清汁不幹夢遺。令服忍冬草一斤余。脈數而弦。兼患淋濁。陰囊左邊腫核。

〔初用方〕 當歸尾 川芎 黃柏 甘草梢(各三分) 忍冬(五錢) 肉桂 橘核 牛膝(各二分) 〔次用方〕 黃芩 黃柏 肉桂 龍骨 車前子 當歸 熟地黃 山梔子 黃耆梢 甘草梢 牡蠣 柴胡 辰砂 〔次用方〕 白朮 肉桂 茯苓 澤瀉 豬苓 木香 川楝子 蘇木 木通 檳榔子 橘核 川芎 生薑 鹽 茴香 蓮肉 〔次用方〕 補中益氣湯對五苓散加 橘核 酒黃柏 吳茱萸 生薑 鹽 車前子 茴香 〔次用方〕 黃耆 蓮肉 人參(各二錢半) 黃芩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各一錢半) 附子 肉桂 檳榔子 熟地黃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牡丹皮 青皮 橘核 〔次用方〕 八味地黃丸料加橘核 延胡索 茴香 川楝子 〔終用方〕 同方 加石菖 甘草 烏藥 益智 鹽 龍骨

【目疾變證】壯歲男前年患眼。上盛下虛。飲食不成肌肉。脈舉之似緩。按之全無。

〔初用方〕 固真飲子 〔終用方〕 升麻葛根湯 加薄荷 白芷 決明子 獨活 細辛 黃柏(酒炒) 當歸 夏枯草 甘菊花

【瘧後變證】水野氏。前二年患瘧。後噯氣。嘈雜。腋汗。腰痛。足弱。遇寒則便結。疝動則溺黃。臍腹痛。睡則身麻。夜不能寐。雙眼矇眛。肌肉瞤動。右脅築塊。脈弦而少數。

〔初用方〕 破郁丹料 〔終用方〕 固真飲子 加青皮 香附子

【瘧後瘛瘲】遠藤氏四旬。十年前。患瘧三載。後右手戰。左右有時不便。四肢冷或足熱。項太陽筋強。兩脅筋強。或築。左胸鳩尾及臍邊動氣。一或用氣。則目眩身搖。遇食則瀉上氣。頭痛。遇冬腰冷。久坐則兄痹。不知脫履。時患濁麻。

〔初用方〕 人參養胃湯 加黃柏(酒炒) 青皮 鱉甲 〔次用方〕 沉香天麻湯加青皮檳榔子 茯苓 黃柏 車前子 〔次用方〕 半夏白朮天麻湯 加青皮 羌活 〔次用方〕 人參敗毒散 去人參加木瓜 薏苡仁 黃芩黃柏 〔次用方〕 前劑去木瓜 黃柏 薏苡仁 加黃連 芍藥 〔次用方〕 羌活 獨活(各一錢) 藁本 防風 甘草 川芎(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 附子(五分) 〔終用方〕 羌活 威靈仙 黃芩 甘草 酒香附 桔梗 當歸 皂角刺 防風

【頭痛眩暈】一壯男四年前。正月停食已前頭苦痛如釘。眩暈至今。腹內不和。心下攻築。或瀉利。或耳鳴。

半夏白朮天麻湯 加青皮 〔又用〕 交感湯 加甘草

【胸痛失眠】十八歲男子身體衰弱。時吐痰。早晚和靜。子午勞倦。胸痛上氣。不寐。小腹無力。脈細數弱而不調。

補脾瀉肝湯對定志丸料 加陳皮 香附子 酸棗仁

【喉右結核】白樫氏內人。壯年右喉結軟核。臨夜咽乾口渴。或身體痛無定所。噯出氣。則胸寬。不噯則緊。脈上部滑數。下部五動弱。

〔初用方〕 破郁丹料 或藿香正氣散 〔次用方〕 加味四七湯 加酒黃連 〔終用方〕四物湯 去熟地黃 加生地黃 香附子 薄荷 桔梗 酒黃柏 知母 甘草

【左脅動氣】澀谷氏。左脅動氣上升。目眩。頭或覺痠痛。背脊強。手足甚冷。停食則易飢。多食則倒飽。

〔初用方〕 半夏白朮天麻湯 加香附子 青皮 〔次用方〕 升麻葛根湯對平胃散 加羌活 川芎 白芷 細辛 藿香 天麻 石菖 生薑 〔次用方〕 沉香天麻湯 加青皮 〔終用方〕 升麻葛根湯 加羌活 細辛 川芎 天麻

【耳鳴身痛】四旬男。患下疳。愈後耳鳴身痛。一醫用藥。鳴定嘔逆。脈浮細弱。

〔初用方〕 附子理中湯 〔次用方〕 六君子湯 加天麻 〔終用方〕 前劑 加乾薑 黃柏

【發斑】寺本氏。肌體壯熱。發斑有汗。不食。面赤。眩暈。足弱。

玄參升麻湯 倍白芍藥

【痰嗽】伊達氏。五十歲。多年患痰嗽。日則少靜。至夜半後。痰甚嗽多。或耳鳴目昏。腹脅沖弦氣動。多食則嗽愈甚。大便秘。小便如常或澀。

三子養親湯 加栝蔞實 海浮石(醋製)

【耳鳴腳弱】石原氏。壯年四月間。遍身發小瘡。如麻如斑。服藥愈後。傷風吐痰。左手足不便於動。左脅如有物沖氣動。耳左鳴不聞。有時腳膝弱。或左腕腫。脈左右上部浮弱數。下部弱而數。

當歸 川芎 芍藥(各二錢) 威靈仙 忍冬(各三錢) 羌活 黃柏 石菖 紅花(各二錢五分) 蟬退(一錢) 防風 枳殼(各七分) 甘草(五分) 生地黃(一錢) 桂枝(三分) 柴胡 升麻(各八分)

【頭痛耳聾】岡村氏。壯歲患頭痛。不食吞酸上氣。或胸痛四肢冷。耳右聾左鳴。目昏足膝麻痹。或舌強嚥干。眩暈吐痰。健忘遺精。或小便溷濁。脈上部弱數。下部似滑。

〔初用方〕 益氣聰明湯對六君子湯 加天麻 天南星 石菖 獨活 〔終用方〕 通明利氣湯

【潮熱發斑】二旬男。肌腹日晡發熱。頭面無汗。四肢覺冷。惡聞食氣吐逆。遍身將發斑狀。頭痛脈沉數。或弦數。

〔初用方〕 太無神朮散對升麻葛根湯 加玄參 〔終用方〕 不換金正氣散對升麻葛根湯 加石菖 枳實 人參 生薑

右數貼前症愈。發黃。眼色如金。口渴。

茵陳五苓散 加葛花

【疝瘕惡候】高田氏。患氣鬱。腹圍作聚。少食。白濁。脈左右俱澀。五動一止。或三動一止。醫為惡候。予曰。是。然醫書言疝之變症。惡候百出。

〔初用方〕 行氣香蘇散 加青皮 山楂子 木香 或去三味 加茴香 青木香 三稜 莪朮 木通 〔次用方〕 三和散 覺臍上下氣動。脈三十動一止。二十五動一止。〔終用方〕 人參 乾薑 肉桂(各一錢) 甘草 黃柏 知母(各五分)

【胸脅動氣】一壯男。患左腹攻築。行步無力。胸脅氣動。飲食減少。

〔初用方〕 行氣香蘇散 加青皮 山楂 木香 天麻 半夏 〔終用方〕 八物二陳湯

【腹冷跗腫】青木氏肥壯。常苦小腹冷。足弱或跗腫。

蒼朮(五錢) 黃柏(三錢) 甘草(五分) 牛膝(八分) 生薑(八分)

【腹痛肚脹】一男子。因食魚生腹痛。左甚作瀉。脈實。常患腹脹。面赤上氣。

厚朴 山楂子 青皮 木香 藿香 縮砂 甘草 芍藥 烏梅 檳榔皮 半夏 陳皮 香附子 青黛共十四味

【疝瘕】五旬男。平素用心太過。仕官朝夕無暇。常犯疝症。小腹冰冷。及腰脊。或覺腹內如轉索。或肚腹如絮柔痰支心下。腳腿痠弱。脈沉細無力。或細動似弦。

十全大補湯 去肉桂 白朮 加附子 羌活 防風 製半夏 乾薑 陳皮 杜仲 牛膝

【狐疝痔漏】一男常患狐疝。或濕或隱。下血數年。在四季八專之令。右脅結塊如碗。不動不痛。覺腰背冷。頭鳴。目眩。小過於食。則吐飲一口。多年病痔瘻脫肛數症。

〔初用方〕 二陳湯 加蒼朮 川芎 香附子 羌活 青皮 〔次用方〕 芍藥 當歸尾 地榆 桃仁 枳實 厚朴 青皮 〔次用方〕 清氣化痰湯 〔次用方〕 藁本 白芷 羌活 天麻 威靈仙 細辛 蔓荊子 生地黃 當歸 便香附 山梔子 陳皮 〔次用方〕 香砂平胃散 〔終用方〕 活血化痰湯 加地榆 黃連

【傷食痞氣】一男常患肚弱傷於食。右脅痞氣。臍下亦然。或似傷風。肩背緊。或秋末痰支咽喉。或聞鳥羽聲。則胸心怔忡不時。口舌或咸。有時便燥。脈滑數。右關無力。

〔初用方〕 二陳湯 加青皮 蒼朮 茴香 香附子 川芎 〔次用方〕 行氣香蘇散 〔終用方〕 柴物湯對二陳湯 加知母 黃柏 延胡索

【心腹脅痛】高柳氏患心腹胸脅痛楚。面白唇紅。

〔初用方〕 蒲黃 五靈脂(各一錢) 木通 赤芍藥(各五分) 黃連(一錢二分) 附子(二分) 〔次用方〕 椒梅湯對七味清脾湯 加紫蘇 白茯苓 〔次用方〕 當歸 茯苓 陳皮(各一錢) 白芍藥 酒黃連 山梔子 酒香附(各八分) 青皮 川芎 半夏 厚朴 柴胡(各七分) 吳茱萸 甘草(各四分) 〔次用方〕 推氣散 加厚朴 沉香 木香 〔次用方〕 黃連 吳茱萸 木香 沉香 延胡索 香附子 桂心 薑黃 砂仁 〔終用方〕 當歸 茯苓 青皮 陳皮(各一錢) 白芍藥 黃連 山梔子 香附子(各八分) 川芎(各六分) 半夏 厚朴 柴胡(各七分) 甘草 吳茱萸(各四分)

【積氣眩暈】河島氏患腹肚積氣不食。體瘦。發作則眼暈背強。手足冷。或夢遺惡食。

〔初用方〕 半夏白朮天麻湯 加青皮 香附子 〔終用方〕 分心氣飲

【鼻痔】淺井氏。平常少飲。左鼻孔生痔。體溫則通。遇寒則塞。

〔初用方〕 補中益氣湯 加白芷 細辛 辛荑 木通 川芎 石菖 〔終用方〕 辛荑 木通 防風 細辛 藁本 升麻 白芷 葛根(各三錢) 黃芩 甘草 薄荷 石菖(各一錢五分)

【潮熱盜汗】安西氏內人二十歲。因產後喪孩。至六月後。發熱晡時。或盜汗。不食。醫治後。體瘦弱。面赤。或盜汗。不食。脈七動無力。左右項生癧。六七顆。經水或居。

〔初用方〕 黃芩 柴胡 桃仁 玄參 犀角 赤芍藥 牡丹皮 生地黃 〔次用方〕 活血化痰湯 加地骨皮 牡丹皮 紅花 桃仁 延胡索 香附子 白朮 酒黃柏 〔次用方〕 柴胡 連翹 黃芩尾 甘草 三稜 牛蒡子 蘇梗 黃連 紅花 栝蔞根 知母 貝母 白芷 葛根 生薑 〔次用方〕 桃仁 赤茯苓 柴胡 三稜 白朮 貝母 酒芩 山梔子 桔梗 當歸尾 縮砂 甘草 陳皮 栝蔞根 紅花 皂角刺 生地黃 〔次用方〕 山梔子 柴胡 葛根 川芎 黃連 芍藥 地骨皮 當歸 白朮 茯苓 紅花 桃仁 牛膝 甘草 〔次用方〕 栝蔞枳實湯 去當歸 加桃仁 紅花 牛膝 赤芍藥 當歸尾 〔終用方〕 加味逍遙散對四物湯 加貝母 栝蔞根 紅花 桃仁 牛膝

【腫瀉絕證】一奴。勞役後病瀉。面部四末虛腫。色青黃。痰喘不眠。不進飲食。言語呢喃。脈左寸不應。餘部浮弱。或弱數五動半。余醫治將及半載。病日篤。並無寸驗。予曰弱則衛氣敗。弱數營將奪。不救。其主再三求請曰。服子之藥一貼。雖瞑目在九泉之下。亦無怨矣。予不得已用藥。七日浮腫退。痰喘止。粥飲進。呢喃定。外症悉平。唯脈不復。予曰無奈矣。其主再求曰。服子之藥。得其神驗。更乞一治。予曰獨參湯大貼。延三日之命也。後果然。

〔初用方〕 當歸厚朴湯對六君子湯 加木瓜 阿膠 煨生薑 〔次用方〕當歸 厚朴 前胡 甘草(各五分) 肉桂 陳皮(各七分半) 蘇子 半夏(各一錢) 人參(二錢) 〔次用方〕 六君子湯對錢仲陽白朮散 兼用獨參湯 〔次用方〕 駐車丸每二十粒粥飲下 〔終用方〕 消氣散

【咳嗽】五旬男。患咳嗽。或飲食。或睡臥。身暖愈嗽。脈滑。

三子養親湯對二陳湯 去半更 加生半夏

山楂子 香附子 神麯 栝蔞仁

【稜骨痛】岸本氏患稜骨痛。五六年。或咽乾。齦腫。頭痛。面目腫。右脈滑。

升麻 白芷 蒼朮 薄荷 黃芩 甘草 防風 半夏 羌活 天南星

【麻痹不遂】紀州落合氏。前年患疸。愈後右脅築塊。左足麻痹而弱。左半身覺不便。常耳鳴。或夢泄。脈五動。

三妙散 加當歸 川芎 青皮 獨活 甘草

【咳嗽夜劇】六旬男。自去冬。初覺傷風吐痰。咳嗽至夜尤甚。頭汗如流。脈弦澀。

三拗湯對二母散 加製半夏 阿膠 五味子 款冬花 桑白皮

【痰嗽痹弱】西村氏患痰嗽。腳腿痹弱。腰腹沉重。及秋似傷風狀。脈或滑數。或弦數。

除濕清熱卻痰丸對三妙散

【四肢痛痹】七澤氏老母患四肢不便。動則痛楚。背肩強急。手腕結核。前服六味地黃丸料不愈。

〔初用方〕 當歸 赤芍藥 黃耆 羌活 鬱金 防風 獨活 川芎 甘草 桂枝 陳皮 半夏 茯苓 〔次用方〕 羌活 獨活(各一錢) 藁本 防風 川芎 防己 當歸 芍藥 熟地黃 蒼朮(各五分) 甘草 蔓荊子(各三分) 〔終用方〕 人參養榮湯 加羌活

【魚口結塊】戶田氏患魚口。愈而結塊。手足時發紅點。脈實。

防風通聖散 去芒硝 石青 加黃柏 木通 牛膝 紅花 再去四味 倍防風 加大力子 蟬退

【內障失明】木材氏患內障。左失明。右少光。頭重耳鳴。前與補中益氣湯。及益氣聰明湯。六味丸等劑。右眼復光。今春為官役自紀至武。路途勞神。覺鼻塞。眼暗。上氣。等症。脈左浮弦。右弱弦。

〔初用方〕 蔓荊子 羌活 決明子 當歸 川芎 芍藥 黃耆 熟地黃 甘草 防風 陳皮 蒼朮 升麻(炒) 柴胡(炒) 沙參 共十五味 〔次用方〕 前劑 加青皮 人參 〔終用方〕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各二錢) 五味子(二十粒) 黃柏 山茱萸 牡丹皮 澤瀉 茯苓(各二錢) 熟地黃(四錢) 甘草(五分)

【頭痛目眩】字藤氏性急。左脅衝動攻築。或頭痛目眩。或吐痰鼻塞。夜不安眠。自正月初旬。遍身似傷風。然後吐痰。盜汗。頭痛。目眩。晡熱。數症往復。脈滑而無力帶弦。

〔初用方〕 天南星 甘草 柴胡 白芷 牙皂 黃連 枳實 栝蔞仁 川芎 赤芍藥 蘇子 香附子(便制) 貝母 天麻 白芍藥 前胡 桂心 黃耆 茯苓 人參 細辛 當歸 麥門冬 陳皮 甘草(各一兩) 生半夏(七錢半) 〔終用方〕 當歸六黃湯

【瀉痢】八旬男。患休息痢二年。及本年正月。傷食泄利愈重。至月初醫灸數處。亦作溏瀉。或嘔吐頭痛腹滿。脈弦細。

〔初用方〕 藿香正氣散 加酒黃連 兼用駐車丸 〔次用方〕 茯苓 白朮 人參 陳皮(各三分) 乾薑 甘草(各一分) 白芍藥 澤瀉(各二分半) 升麻(八釐) 〔終用方〕 白朮 陳皮 茯苓(各三分) 人參(一分) 縮砂 酒香附(各二分) 甘草(五釐) 半夏(一分五釐) 當歸(五分) 杏仁(二分)

【結氣衝動】木村氏。習射數年。胸腹結氣衝動。或肩背痛。或頭痛上氣。或不食等症。

〔初用方〕 二陳湯對三子養親湯 加天麻 酒香附 〔終用方〕 香附子(四錢) 白茯苓(一錢) 天麻 青皮(各八分) 甘草(四分) 木香(一錢) 當歸(一錢)

【羸弱】布施氏。肥胖。病後覺體弱。

二陳湯對平胃散 加桑白皮 白殭蠶 白芷

【咳血】一男。患咳血。寢汗脈數。

陳皮 白茯苓 甘草 桑白皮 當歸 天門冬 麥門冬 黃芩 山梔子 芍藥 生地黃 紫菀 阿膠

【腳氣】壯男患痳濁。愈後髮腳氣。腫痛。

人參敗毒散 去人參 加木瓜 牛膝 蒼朮

【內痔】四旬余男。患內痔。結糞疼痛不已。夜甚。脈左弦尺弦實。右浮弦五動余。

當歸尾 赤芍藥 川芎 荊芥 地榆 枳殼 槐花 酒黃連 生地黃 防風 乳香 沒藥 桃仁 甘草節

【疳瘡】一男患疳瘡。逾年不愈。狀如燭殘。臉腫遺膿。脈弱散而似滑。或弱數。

〔初用方〕 黃耆尾 人參(各三錢) 甘草節(五分) 當歸 白芷 皂角刺(各二錢) 〔次用方〕 黃耆(六錢) 當歸(二錢) 川芎 柴胡 生地黃 芍藥 甘草節(各二分) 白芷(二錢) 〔終用方〕 人參敗毒散去人參 加金銀花 防風 薏苡仁 連翹 黃柏 皂角刺 木瓜 木通

【下疳瘡毒】林氏患瘡毒下疳。愈後肢體弱。兩腿緊痛。缺盆肩井左右發數十塊。或潰或愈。脈動而弱。

〔初用方〕 十六味流氣飲 加木瓜 〔次用方〕 疏經活血湯 〔次用方〕 四物湯 加黃柏 木瓜 檳榔子 蒼朮 〔次用方〕 同方 加黃耆 防風 杜仲 羌活 人參 牛膝 甘草 附子 黃柏 檳榔子 沒藥 〔終用方〕 當歸拈痛湯 加附子 細辛 乾薑 防風 茯苓 山茱萸

【手戰舌強】四旬男。常患右手風戰。本月初日晨唇緩舌強。不能言語。至巳時漸復。至今二十餘日。每早如前。昨今二日口無食味。脈左弦數。右弦數弱。

〔初用方〕 烏藥 陳皮(各二錢) 川芎 白芷 枳殼 桔梗(各一錢) 荊芥 白殭蠶 乾薑(各五錢) 甘草(三分) 或加黃連(酒炒) 羌活 或加防風 〔次用方〕 瓜蔞枳實湯 加石菖 半夏 人參 白芷 〔次用方〕 藿香正氣散 加人參 石菖 葛花 〔次用方〕 八味順氣散 〔次用方〕 定志丸料 加木香 當歸 酸棗仁 〔終用方〕 治心虛手振藥劑(十五味)

【痘瘡】十七歲女子。初九日發熱。初十日見痘。是夜經水適行。十一日酉時痘發遍身。滿面根窩不潤。咽喉乾渴。肌體尚熱。脈浮滑數。用當歸芍藥川芎葛根牛蒡子連翹木香生地黃等劑。四物補其血。則紅點能潤。又理經水。葛根解其肌。則脈自能和。兼行陽明。牛蒡連翹化痘毒。以治十二經之火。香可以去穢。故用木香而淨其經水之汙。輕可以治實。故佐葛根而治其肌表之壅。又木香能行血藥之滯。芍藥善斂輕發之氣。

【痰核】豐州青木氏女。患痰盛發熱。項生一物。如橘大。焮腫疼痛。咽乾口渴。一醫與清涼散。合二陳湯。治十餘日並無寸效。不食三日矣。請於診。左寸關弦數。右大數。予曰此方宜矣。但二陳湯未可也。原用清涼散加山豆根栝蔞仁枯黃芩三貼。而痰退熱止。仍以清涼散為末。醋調敷痛處。明日其腫即退。舉家神之。

【脫肛】一富商。年六十餘。頭項腫痛。不能搖動。一醫用人參敗毒散數十貼。熱退腫如故。又用內托之藥不效。請予診之。脈虛緩。左尺澀。及伸手乞診。轉身之際。皺其兩眉。眼看身下。予曰。平素莫犯脫肛麼。患者曰。已多年矣。予乃知前用敗毒散之非。撮補中益氣湯加茯苓酒芍藥倍人參黃耆三貼而膿出。七貼而收功。外貼拔膿滋血膏藥。

【項下腫核】大阪一婦人。年三十餘。項下腫痛結一核。紅如柿子。一醫用人參敗毒散。數日不效。請予治之。仍用前方加海帶昆布山豆根黃芩黃連瓜蔞仁五貼。而腫消熱退。外用海帶以下六味粗末。連錢草汁。和醋調貼。

【肝鬱血瘀】一官家婦人。常患兩脅有物衝上亶中。則口中乾燥。頭痛目眩面熱足冷大便常澀少。諸醫治十一年矣。或止或發。不能去根。少有思慮則發。又不飲食。命予診之。兩手弦數六動余矣。予曰此肝氣有餘以致矣。一醫曰。某常診多年矣。此生成脈矣。予曰豈有是哉。人長脈遲。年老脈緩。是其常也。此必前醫補之過也。以小柴胡湯去人參加川芎地骨皮檳榔子枳殼青皮七貼。而胸寬上部病減半。仍用香附四制合大黃四製為丸。服二百餘丸。用煎湯送下。大便頓解。目眩如忘。通身發斑瘙癢。脈五動矣。予曰。脈動如此。必有十全。雖想前醫用調經補血熱藥峻補多年矣。行年五旬余。經水不斷。已前發熱。今發斑者。乃血燥而然。有物衝上者。乃瘀血也。用四物湯合小柴胡湯。加牛膝紅花桃仁便香附黃柏作大貼。頓飲四貼。下瘀塊如碗者數次。連下紫黑臭膿經水。十餘日後。診脈只四動半矣。予知症痊。用川芎當歸酒香附黃柏數十貼收功。

【健忘怔忡】一侍女年三十餘矣。常患健忘。如怔忡。夢中作驚。大便秘結。血塊衝上。頭暈目眩。不思飲食。五年餘矣。醫用歸脾逍遙八珍等湯。及清心丸。安神散等藥不效。求治於予。余制一方。牽牛大黃檳榔子枳殼桃仁紅花牛膝滑石為丸。每旦服三十丸。抑陰湯下。數日眩暈止。大便寬。覺胸中涼快矣。予曰未也。必須大下血塊。又用四物湯服前丸藥數百丸。下瘀塊黑膿者七日。後用沉香木香烏藥香附子藿香紫蘇山梔子陳皮茯苓白朮甘草五貼。再加當歸川芎芍藥黃芩十餘貼。諸症如忘。後用加味逍遙散。調理出入。月餘全效。

【血塊衝動】井上氏女。年十八。患血塊衝動。面青口乾。發脫。經不調。眾醫不效。請予治。用香附烏藥蔓荊子白芷沉香菊花川芎黃芩桔梗黃連為散。以小柴胡湯去人參加青皮煎湯送下。日二服。數日後。病症減半。發不脫矣。再用四制香附加桃仁紅花莪朮三稜枳殼檳榔為丸。以四物湯送下。諸症如失。仍用小柴胡湯加減全效。

【腳氣危候】阪陽一賈。常慣使氣。一事忤意。則終日不食。一日事不如意。忽患兩腳冷痹。氣上衝胸。食輒吐而失味。足冷麵熱。諸治數日。其勢彌急。求予診之。弦數。予曰。此腳氣也。不急治則危矣。屬撮蘇子降氣湯加木瓜。又令灸風市三里絕骨各七八十壯。灸未畢。湯已成。便使服之。且灸且服。至三四時許。病勢稍減。服五十餘貼而平。

【卒中痰厥】一男五旬肥白。常用心機。一日會客。忽暈倒不省人事。痰壅喉鳴。鼻鼾脈浮滑。會有客醫先灌蘇合香丸不應。欲作傷食治。予診畢曰。氣虛而得痰厥症也。宜醫林三生飲。加人參。一醫曰。何以然。曰虞天氏曰。肥人中風。或口喎肢麻。不分左右。皆作痰治。又曰。肥人多濕。宜用烏附是也。脈浮而滑。且喉鳴鼻鼾故耳。遂與

南木香(一錢半) 南星(生六錢) 川烏 附子(各生三錢) 人參(五分)

上作七貼加焙姜煎服。而得回陽。後用六君子湯加天麻而痊。肥白之人。知其素有痰症。而卒用心。正氣奪而忽暈倒。痰壅喉鳴。故多用南星以驅其頑痰。鼻鼾氣奪。故加人參以復其根本。佐用木香以理其氣。川烏附子性猛而躁。故用於元陽暴絕之時。追回發陽而成其功也。方名三生。生用其藥。而存其勇烈之性耳。或曰得子之法。病愈十之八。中風之因。有五不治。鼻鼾居其數也。子何神焉。令病者而脫其死耶。曰是言也。誠知醫之用焉。病證有疑似。元氣有強弱。子言鼻鼾一症。謂肺絕也。猶有說。師曰。肥人中風者。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肥者氣必急。故令鼻鼾。乃痰涎壅盛。所以氣急有假似之不同也。宜熟思之。

【痰嗽失血】一童患痰嗽。吐血發熱。不食。胸痞乾嘔。用白朮人參黃耆乾薑伏龍肝名白朮散。服十貼。症減大半。服五十貼而瘳。若拘於熱症之常而用寒涼。乃為泉下鬼耳。醫而未至於變法之權。則烏足語此。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