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囊秘喉書 卷上 類證

清·杨龙九
来源:重订囊秘喉书

(一)乳蛾

有單有雙,有連珠,多因酒色過度,鬱結而生。初起,一日疼,二日紅腫,三日有形。如有細白星者,若發寒熱,即飛蛾之凶症也。四日凶勢定,治之,四五日可愈。其症生於喉旁,左屬心,右屬肺。又云:在右者為喉,肺病,因氣而得。在左者為咽,胃病,因食熱毒而生。一邊者單,二邊者雙,二星上下相連,狀如纏袋,又如蠶繭子樣者,為連珠,單者輕雙者重,連珠者更重,發寒熱者凶。若傷寒後,患蛾及閉者,不治。又有急者,旦發暮死。又有慢蛾風,四五日可治。又血蛾,用銀針挑破血泡,即愈。【諤按:甲寅秋,張蘭章夫人,痰凝氣滯,木鬱不達,近感風邪,包裹裡熱,蘊而不化,咽喉偏右白腐頭痛,咳而無痰,單乳蛾之凶症也。脈細弦,苔白,用宣肺疏氣化痰清熱法,炒荊芥、桑葉、杭菊、杏仁、連翹、象貝母、廣鬱金、制香附、黑山梔、朱赤苓、生決明、蛤殼、白蒺藜、薄荷葉、玉桔梗為方,外吹,用師授中白散、柳華散,合冰梅丹,一劑霍然,(中白散諸方,另載於增錄一束內。)】

(二)喉菌

因憂鬱過思,血熱氣滯而生,婦人多患之,狀如浮萍,略高而厚,紫色,生於喉嚨兩旁,難求速愈,輕則半月,重則月餘。治者要得法,患者須守戒,忌口戒欲,並一切毒物。【諤按:此症如四七、烏沉、二陳、半、貝、旋覆花湯,及逍遙丸之類,均可選用。】

(三)蟻毒瘻

項下忽腫一塊,漸延至頸,偶破,出水碗許,爛久不合。此因食中偶食毒蟻所生,故名之。初起者,易治,久者難痊。

(四)喉癬

此虛火上炎,肺受燥熱,致攻喉間,生紅絲,如哥窯紋,又如海棠葉背紋。乾燥妨食,或痛或癢,雖不喪命,亦難速愈,如用藥遲延,不守戒忌,必生重症。久則失音不救,勞症多患之。【諤按:凡患喉症,均當忌口戒欲。前於師處臨診,見有一石姓女者,患咽痛,經師治愈後,忽一日復來診,猝然失音,帝丁紅腫,診脈尺大而浮,知其不戒欲之故。乃用養陰攝納法而愈。又按:今人患溫病或濕溫等症,一見喉中癢痛,即以為喉癬,遂送猴齋猴,無所不至。實非喉癬症,積習之陋,可嗤可嘆。】

(五)塞喉風

喉痹敘毒,痰涎稠實,而發寒熱,關上可治,關下難治。【諤按:塞喉風純系痰氣阻塞,用余自制霹靂針開關,繼用中白烏牛散及柳華秘藥吹之。內服以滌痰通便為要。】

(六)喉癰

因過食辛辣炙爆,厚味醇酒,感熱而發,或七情鬱結而生,皆屬肺病。(景華按:林佩琴云:胃大腸二經,喉間無形,但紅腫而痛,重者亦發寒熱,頭疼四五日可愈。有白星者為蛾。無星者名癰。)

(七)䵟舌喉癰

肥人感熱性躁,多生此症。凡舌下生如小舌樣者,為䵟舌,如連喉腫痛為喉癰,此乃心脾二經之鬱火,上攻使然。䵟舌兼喉癰併發,其勢最重,速治可愈。傷寒後發者,難治。如氣閉不通,無形無聲,多是危症。【諤按:又有一種外喉癰,咽喉不痛,生於頦下,紅腫穿潰,一候即愈。甲寅秋,治一張姓者,暑熱內蘊,透發肌膚,暑癤瘰瘰,頦下結核,紅腫作痛,已成下喉癰,勢難消散。宜清營化毒,速潰速愈,以止其蔓。方用銀花、連翹、大貝母、姜山梔、防風、赤苓、苡米、夏枯草、蟬衣、竹葉、西赤芍。服一劑後,即用刀開,潰後膿泄稀少,腫勢不退,脈弦勁,宜托毒化膿,腫消為要。方用炒牛蒡、炒荊芥、防風、連翹、大貝母、金銀花、黑山梔、蟬衣、鉤鉤、白蒺藜鹽水炒、生甘草、地丁草、薑、竹茹、薄荷葉,外摻自制去解妙丹,一候即愈。(內癰以不潰為妙。)】

(八)纏喉風

因心中燥結而發,先二日,必胸膈氣緊,呼吸氣促,忽然咽喉腫痛,手足厥逆,頸紋如縛,熱結於內,腫繞於外,且麻且癢,喉中紅絲纏緊,指甲或白或青,手心壯熱,喉腫而大,痰聲如鋸。其症最急,初起即治,可救。若過一日夜後,目直視而睛定,聲如雷鳴者,不治。探以燈火近患人口邊,即吹滅者,不治。若見喘急,額汗,危在旦夕矣。腎經有熱致令心火盛也。(原注:吹丹內必加牛黃為妙。)【諤按:纏喉風較塞喉風,勢猛而險,一則開關化痰而愈。一則必須顧及少陰,而初起總以開痰為要。】

(九)喉刺

多因勞病未愈,虛火上炎,營血已竭,其症上顎有紅點,密密如蚊齧痕。此是危篤將殂,慎勿視之,以取謗怨也。

(十)酒毒喉痹

外見赤腫,內形如雞子,其色鮮紅,光亮如鏡,發熱惡寒,目睛上視。此心脾積熱,形象雖凶,速治可愈。【諤按:河間論治喉痹,猶之救火,即《內經》火鬱發之之意,發為發汗,然咽喉中不能發汗,故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

(十一)喉瘤

生於喉間兩旁,有單有雙,形有圓眼大許,血絲相里似瘤者,故名之。此因肺經受熱,多語損氣,或怒中高喊,或誦讀太急,或多飲燒酒,倘吃炙爆硬物,犯之即痛,不犯不痛。須斂神晏息,以清降之藥治之,便愈。【諤按:此與梅核氣症相似,因於七情鬱結,痰凝氣滯而成。不可妄用刀針,宜吹余冰梅丹,合白金散,內服如四七、越鞠、旋覆、蔥絳之屬,可冀向愈。】

(十二)喉肉球

如圓眼核樣,有根線,長五寸許,吐球出外,方可飲食,以手輕捻,痛徹至心。此球是心肺受熱所生也。

(十三)心出氣

舌上忽有簪孔,出不止者,此屬心經火甚也。(景華按:此症是舌衄之類,治當補心清火。)【諤按:此症用蒲連散摻之,內服如梔、連、翹、芩等,可愈。(出字下,似脫一血字。)】

(十四)喉百葉

咽喉中有生肉,層層相疊,漸腫有孔,出臭氣者,是因肺受熱毒所致也。

(十五)牙槽風

初起,先齒痛不已,復牙根肉即浮腫,紫黑色,或出血,久則腐爛而臭也。

(十六)牙漏

即前症相同,久則不愈,齒縫出白膿,極難調治,甚則齒落。如落上左邊門牙,一概不治。以上二症。俱屬胃腎虛熱也。

(十七)牙䵟

屬胃火,如豆大,或內或外,生無定處。

(十八)牙宣

齒縫出血,上屬脾,下屬胃,實火上攻所致。亦有胃虛火動,腐爛牙根,以致滲漏不已。

(十九)牙癰

初起,生一小塊於牙根肉,或上或下,或內或外,其狀高起而硬,此脾胃火也。【諤按:此症患者極多,大都內蘊熱而外束風邪所致,必牽引頰車,牙咬為之開合不利。宜用大豆卷、桑葉、荊、防、角針、殭蠶、象貝、連翹、薄荷、甘桔、川芎、蟬衣、鉤鉤、蒺藜之屬,一二劑即愈。余治此症,屢試屢驗。昧者用膏藥一貼,悶成壞症,夥矣。】

(二十)牙菌

生於牙根,紫黑色,高起如菌狀。此係火甚血熱,而兼氣滯,或好飲燒酒,酒濕傷脾,濕鬱生火,致有此症。【諤按:此症宜用苦辛溫法,疏氣化痰,兼解毒治之,如銀花、甘草、綠豆衣之屬,均可用。】

(二十一)穿牙疔毒

先三日牙疼,發寒熱,痛不可忍,牙根上發一塊紫色者是,未破者為疔,已破者為毒。其色紅者可治,如青色者不治。

(二十二)走馬疳

或因胎毒,或痘後發毒攻齒,牙根腐爛成疳,殺人最速。鼻梁發紅點如珠者,不治。惟螻蛄散可治。疳如醬色,一日爛一分,二日爛一分,故曰走馬,以喻速也。齒落盡者死。

(二十三)小兒走馬疳

及牙槽風,俱要防齒落,左邊上門牙,為牙中之主,此牙一落,則余牙盡落矣,最重難治。若此牙不落,別牙雖落,治之可生。穿腮不治。有螻蛄散可治。青黑色者,難治。痧後疳,單用梧桐葉煎湯洗腳,即刻痊愈,應驗如神。【諤按:走馬疳之猝起者,宜用涼藥。若系病後而起,宜用附子、半夏加蔥白,搗爛,紮腳底,可愈。相傳單方極多,類皆有效有不效,總之隨起隨治,尚有可愈之理。惟此症之涎唾極毒,一切器具,如押舌等,用後必須揩擦乾淨,免致傳染。】

(二十四)崩砂口疳風

是舌下,牙根上,腫赤,口內作痛,如湯熱,牙根漸爛。亦能脫落牙齒。

(二十五)舌癰

舌赤腫大,屬心經火盛,地角亦紅腫,又舌上腫痛色黃,名舌黃,亦屬心火。【諤按:此與下三症,均宜大清心熱,用犀羚合敗毒散之類,並宜吹秘藥及孟英錫類散等。均妙。】

(二十六)重舌

舌下生小舌樣,其色或紅或紫,又名雀舌。小兒胎毒,亦有患此。

(二十七)蟬舌

亦前症之類,如生舌根,連喉腫者,名為䵟舌,非比重舌易治,治之不明,恐難速愈。此心經受熱,毒氣出於舌下也。

(二十八)連珠口疳風

自舌上起一小泡,發一個,又一個,甚者七八個,連珠而生,舌黃,舌上腫痛,獨生舌中者,名為舌楊梅,俱屬心火。治用口疳藥吹之。

(二十九)木舌

舌腫大如煎熟豬肝,不能轉動,是憂鬱所致。又有一種,生舌根下,狀如白棗,即重舌,有青紫筋者,不能速愈。初起,不疼,不發寒熱,漸漸腫大。初起即治可愈,遲則難痊。【諤按:此屬陰症,治宜大辛溫,蒸動腎陽方可。若用寒涼,便誤。】

(三十)蛾口

一名雪口。初生月內小兒,滿口舌上白屑,如蛾口樣者,故名之。形如腐衣,後變黃色,轉如黑色者,不治。若口如魚口,或作鴉聲者,難治。此心脾積熱,又名迷口。【諤按:此症余用柳華散吹,另以真青布濕薄荷水拭之,極效。】

(三十一)馬牙

初生小兒,胎內已受熱毒,見風而生,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是。此症初發,必打噴嚏,含乳在口,或吞或吐,而不吮,其病已深,若不急治,入腹而死。凡百日後,不患此症。

(三十二)懸癰

生於上顎,形如紫李子樣,墜下抵舌,其人口不能言,舌不能伸,頭不能低,仰面而立,鼻中時出紅涕,若不速治,至毒入腦,即死。又有一種(堅俱蟲毒風),上顎略腫,水食不下,狀如雞子,如破爛穿顎,即名天穿,不治。(景華按:堅俱一二字,文理不通,想傳鈔之誤,姑存之備考。)

(三十三)松子風

口內滿喉,赤如肝脹,口吐物出,氣逆關閉,不能飲食,凶症也。

(三十四)結毒

隨經絡而發,或口,或舌,不拘定處,爛久不愈者是也(認定經絡部分)。【諤按:結毒隨症皆有,不必喉症為然。】

(三十五)紫舌脹

屬心火,內必煩躁悶亂。

(三十六)舌菌

多因氣鬱而生,如菌狀,或如木耳樣,色紅色紫,皆屬心火。治用金丹、碧丹和吹,內服煎劑,同舌癰法。

(三十七)帝中喉風

即喉嚨花腫脹重者,至於發泡,蓋塞咽喉,氣難呼吸。此屬腎虛火旺,並感風熱而生。

(三十八)頰癰

胸前紅腫,形現在外,亦欲內攻,甚則喉腫閉而出膿。

(三十九)蜂子毒

與前症相似,或在臉腮,癢爛,或在喉間舌下,色黃如蜂者,凶症也。

(四十)面癰

與前症相仿,又名爛頰風、腮頰風。毒結盡牙處腫,大抵皆屬鬱火也。

(四十一)托腮癰

生於腮下,因過食厚味,多因醇酒熱毒所結而生也。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