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心驚中風方論第十七〔凡七道〕
論曰:產後心悶氣絕,眼張口噤,通身強直,腰背反偃,狀如癎疾,心忪驚悸, 言語錯亂,皆是宿有風毒,因產心氣虛弱,風因產發成風疰。 防風、當歸、茯苓、漢防己、麻黃〔去節各八分〕、秦艽、人參、芎藭、獨活、 白鮮皮、甘草〔炙〕、白微各六分、石膏〔十二分〕、竹瀝〔二升〕,右水七升, 先煮麻黃掠去沫下諸藥,入竹瀝,煎取二升半,去滓,三服,忌菘菜豬肉生冷。 療產後狂語,志意不定,精神昏亂,心氣虛,風邪所致。 茯苓、乾地黃〔各十二分〕、遠志〔十分〕、白微、龍齒〔各十分〕、甘草〔炙〕、 人參、防風、獨活〔各八分〕,右以銀一大斤,水一斗五升,煎取七升,下諸藥, 煎取三升,分溫三服,忌如前。 療產後心虛,忪悸不定,亂語謬說,精神恍惚不定,當由心虛所致。 人參、甘草〔炙〕、芍藥、當歸、生薑〔各八分〕、遠志、茯苓〔各十分〕、桂心 〔六分〕、門冬〔去心〕、大棗〔各十二分〕,右水八升,煎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療產後心氣虛損,卒驚強語,或歌哭嗔笑,性氣不定。 上銀〔一斤〕、桂心、甘草〔各六分〕、細辛〔四分〕、人參、生薑、遠志、茯神 〔各八分〕、生地黃〔二十分〕、龍骨〔一分〕、大棗〔一枚〕,右水八升, 煮銀取一升半,入諸藥煎,分三服,溫溫進。 療產後多虛弱羸瘦,苦大汗痢,皆至於死,此重虛故,故患中風謬語,昏悶不知人者。 人參、茯苓、羌活、桂心、大棗、遠志〔各十分〕、竹瀝〔一升半〕,右水六升, 煮取三升,下竹瀝,更煎取二升,分為三服。 療產後身忽痓,口噤面青,手腳強急。 右竹瀝二升,飲之最佳。 產後惡寒壯熱,一夜三五度發惡語,口中瘡生,時時乾嘔,困乏欲絕。 人參、獨活、白鮮皮、葛根、防風、青竹茹、遠志各六分、茯神〔八分〕、白歛 〔十分〕、玄參〔十二分〕、竹瀝〔二升半〕,右銀一斤水,一斗五升,煎取七升, 下諸藥,重煎取三升,分溫三服,忌魚酒麵等物。
產後餘血奔心煩悶方論第十八〔凡十五道〕
論曰:餘血奔心,蓋是分娩不了解,便與童子小便并扞心下,及臥太早, 兼食不相宜之物所致,但能依方療之,無不痊可。 療產後心中虛熱煩悶,氣欲絕。 大棗〔十二分〕、茯苓〔十二分〕、生薑〔八分〕、甘草〔五分〕、竹瀝〔一升〕、 人參〔六分發熱方用〕、粳米〔若食小加三合〕、生麥門冬〔二十分〕,右水六升, 煎取三升,方下竹瀝,更煎取二分,分溫三服。 餘產後餘血不盡奔衝,心煩悶腹痛。 生地黃、芎藭〔各三兩〕、枳殼〔炒〕、芍藥〔各三兩〕,右擣篩為末,酒服方寸匕, 日進二服。又方 生藕〔研汁〕, 右飲二升甚效。 又方 清酒〔一升〕、生地黃汁〔一升〕, 右相和,煎一沸,分為兩服。 療產後腹內塊痛不止。 芎藭、當歸、芍藥、乾薑〔各二兩〕, 右擣羅為末,酒調方寸匕,日三服。 療產後下血不盡,腹內堅痛不可忍。 當歸、芍藥、桂心各三兩、桃仁〔一百二十枚〕, 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二服,如未瘥,加大黃三兩。 療產後血結下不盡,腹絞痛不止。 大黃〔別浸〕、當歸、乾地黃各十分、芎藭、芍藥、桂心〔各八分〕、甘草炙、黃芩 〔各六分〕、桃仁〔四十九枚〕,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下大黃,更煎三沸, 分為三服。 療先患冷氣,因產後發腹痛。 芎藭、桂心、當歸、茱萸、茯苓、芍藥、 甘草〔各六分〕、桃仁〔十分去尖〕, 右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產後心腹切痛,不能食,乏氣忽熱。 當歸、芎藭、黃芩、人參、甘草、芍藥、防風、生薑〔各三分〕、桃仁〔八十枚〕, 右水七升,煮取二升,下大黃,更煎三沸,分作三服。 療產後血不盡,腹中除痛無計。 青木香、當歸、牛膝、芎藭、黃耆、芍藥〔各八分〕、大黃〔十三分浸〕、芒硝 〔十二分〕,右水七升,煎取二升,後下大黃,更煎三沸,分三服。 療產後血下不止,虛羸迨死。 蒲黃〔二兩〕,右水二升,煎取八合,頓服。 療產後血泄不止,無禁度。 乾地黃末, 右酒服匙頭,日三四服。 療產後餘血攻心,或下血不止,心悶面青,冷氣欲絕。 羊血,右以一盞頓服,如不定,更服立效。 療氣痛欲死。 槐雞〔半兩〕,右為末,用酒濃煎,頓服立愈。 療產後餘血作痛兼塊者。 桂心、薑黃,右等分為末,酒服方寸匕,血下盡妙。
產後渴不止方論第十九〔凡二道〕
療產後渴不止,飲水,小便數多。 土瓜根、栝蔞根、人參、甘草、牡蠣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右水九升, 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療產後大渴不止。 蘆根〔切一升〕、栝蔞〔三兩〕、人參、甘草、茯苓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生麥門冬〔四兩〕,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頓服,四劑即瘥,忌菘菜。
產後淋病諸方論第二十〔凡六道〕
論曰:產後患淋,因虛損後有熱氣客於胞中,內虛則起數,熱則小便澀痛,故謂之淋, 又有因產損血氣,血氣虛則挾熱,熱搏於血,血即流滲於胞中, 故血隨小便出為血淋者,如雨之淋也。 療產後淋病小便澀痛或血淋者。 瞿麥、黃芩、冬葵子各二兩、通草〔三兩〕、大棗〔十二枚〕,右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分作兩服。 療產後血淋。 車前子、睢麥各四兩、黃芩〔三兩〕、鬱金〔一兩末〕,右水六升,取二升, 下鬱金末分三服 廣濟療產後卒患淋穴便澀痛及血淋。 冬葵子〔三合〕、石葦〔二兩炙去毛〕、通草、黃芩、滑石、茯苓〔各三兩〕, 右水二升,煎取一升,下滑石空心服。 集驗療產患淋小便痛。 石葦〔炙去毛〕、黃芩〔各二兩〕、通草、芍藥、甘草、冬葵子〔各三兩〕、榆白皮 〔五合〕,右水二升,煎取一升,空心溫溫服。 經效療產後氣淋熱淋。 貝齒〔兩枚燒作末〕、葵子〔二兩〕、石膏〔五兩〕、陽石末三兩,右水二升, 煎取一升,下兩般末空心服。 療產後淋小便痛及血淋。 黃茅〔五兩〕、瞿麥〔二兩〕、車前子〔二兩〕、通草〔三兩〕、冬葵子〔二合〕、 鯉魚齒〔一百枚為末〕, 右水二升,煎取一升,入齒末,空心分兩服。
產後虛羸下痢方論第二十一〔凡三道〕
論曰:產後本虛患痢,更加羸弱,飲食不進,便痢無常,赤白不定, 蓋因飲食傷於生冷之致。 療產後虛羸,下痢膿血腹痛。 黃連、芍藥、甘草、當歸、乾薑、人參〔各八分〕、艾葉〔三分〕,右水七升, 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忌豬鹿肉。 療產後痢不禁止,因乏氣欲絕,無問赤白水穀。 黃連、厚朴各三兩、芍藥、黃柏〔各二兩〕,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 療產痢赤白,心腺絞痛羸困。 地榆、石榴皮、黃連各三兩、當歸〔二兩〕、薤白〔切一升〕,右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產腰痛羸瘦補益玉門不閉方論第二十二
療產後少氣,困乏虛煩。 人參〔十二分〕、甘草、桂心、茯苓、芍藥〔各八分〕、生地黃、生麥門冬 〔各十二分〕,右水九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療產後喘乏氣羸,腺內絞痛,血汗出。 黃耆、人參、茯苓、甘草、當歸、芎藭五味子、白朮〔各八分〕、澤蘭葉、 橘皮各六分、訶子、麥門冬〔各十二分〕、桂心、乾地黃〔各十二分〕,右擣羅為散, 煉蜜和丸,如梧桐子,空心酒下三十丸,日再服。 療產後風虛,羸弱勞瘦,不生肌肉。 黃耆、當歸、芍藥、人參〔各二兩〕、桂心、甘草〔炙〕、芎藭、生薑各八分、大棗 〔十二枚〕,右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療產後虛勞,骨節疼痛,頭疼汗不出。 當歸、人參、生薑各二分、黃耆〔三兩〕、豉〔五合〕、粳米〔三合〕、豬腎 〔一對切〕、薤白〔切三合〕,右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取六升,後下諸藥,煎至二升, 分為三服。 又方 豬腎一對,右入蔥豉作臛,如常食之。 療產大虛,心腺急痛,血氣上搶心,氣息乏補益方。 黃耆、白朮、當歸、甘草〔炙〕、人參各二兩、生薑〔四兩〕、白羊肉, 右水一斗九升,煮肉取五升,後下諸藥更煎取三升為三服。 療產後陰腫,下脫肉,出玉門不閉。 石灰〔一斤炒令色黃〕,右水二升,投灰中,停冷澄清,重燒以浸玉門, 斯須平後如故。
產後中風方論第二十三〔凡十五道〕
論曰:產後中風,由產傷動血氣,勞損臟腑,未平復起,早勞動,氣虛而風邪氣乘之, 故中風,風邪冷氣,客於皮膚經絡,但疼痹羸乏,不任少氣, 若又筋脈挾寒則姅急喎僻,挾溫則弛縱緩弱,若入諸藏,恍惚驚悸, 隨其所傷臟腑經絡而生病。療產後中風口噤,不任大小獨活湯。 獨活〔四分〕、乾薑〔六分〕、甘草〔二分〕、生薑〔六分〕, 右水二大升,煎取一大升,分為兩服。 小品大豆湯,主產後中風困篤,或背強口噤,或但煩躁,或頭身皆重,或身癢, 劇者嘔吐直視,此皆虛冷中風直餌此。 大豆〔三升炒令極熟〕,右以銅器盛清酒五升沃之,密封良久,去豆分為三服, 服了覆衣取微汗,身才潤即愈,產後皆宜服,一則防風,二乃消血。 張仲文療產後中風受寒,遍身冷直,口噤不識人等方。 白朮〔四兩〕,右酒三升,煎取一升,頓服之效。 千金雞糞酒,療產後中風,及男子諸中風,井產後百疾神效方。 烏雞糞〔三升〕、大豆〔二升〕,右先炒豆令聲絕,次炒雞糞令黃,以酒一升, 先淋雞糞,取汁淋大豆,每服一升。 重者凡四五日,服之極妙。 經效療產後風虛頭痛,語言時僻。 乾葛、防風、茯苓、麥門冬〔各八分〕、芍藥、芩〔各六分〕、犀角〔四分〕、甘草 〔三分炙〕,右水二升,煎取七合,分為兩服。 療產後中風心忪悸,或志意不定恍惚,言語錯亂方。 人參〔六分〕、茯神、麥門冬、羚羊角〔各八分〕、黃芩白鮮皮、甘草〔各四兩〕、 石膏〔十二分〕,淡竹瀝〔兩大合〕, 右水二大升,煎取七合,煎取七合,下竹瀝分為三服。 療產後中風,身背拘急如束,并渴。 芎藭、芍藥、羌活、羚羊角、酸棗仁〔各四兩〕、桑白皮〔六分〕、防風〔五分〕, 右水四升,煎取二升,分溫三服。 療產後中風,四肢拘束筋節掣痛,不得轉側,角弓反張。 麻黃〔八分去節〕、生薑、桂心、白朮各四分、防風、芍藥〔各六分〕、芎藭〔五分〕 、甜竹瀝〔二合〕,右水三升,先煎麻黃掠去沬,下諸煎取七合,方下竹瀝, 更煎三沸,食後分三服,取微汗為度。 療產後中風,血氣不散,邪氣入藏,狂言妄語,精神錯亂,腰痛骨疼。 麻黃、茯神各八分、防風、白鮮皮〔各六分〕、杏仁、當歸、桂心〔各四分〕、芍藥、 獨活〔各五分〕,右水二升五合,煎取九合,空腹熱服。 療產後中風,身體疼痛,四肢痿弱不遂,羌活湯。 羌活、芍藥、黃耆〔各六分〕、乾葛、麻黃、乾地黃〔各八分〕、甘草、桂心 〔各四分〕,右水二升,先煎麻黃去沬,後下諸藥,取八合,食後熱服,覆衣出汗愈。 療產後中風,煩渴。 紅花子〔五合微熱研碎〕,右水一升,煎一匙頭,取七合,徐徐呷之。 療產後中風,口噤四肢頑痹不仁,或如角弓張。 羌活、防風〔各三兩〕、大豆〔一升炒令皮拆〕,右酒五升,先浸兩味,經宿, 將炒豆熱投酒中,攪勻,蜜封一日,以湯煮瓶良久,服八合,覆衣取汗急速, 且以豆淋,服羌活、防風亦佳。 療產後中風,腰背強直,時時反張名風痙。 防風、葛根、芎藭、乾地黃〔各八分〕、麻黃〔去節〕、甘草、桂心、獨活、漢防己 〔各六兩〕、杏仁〔五枚去尖〕,右水八升,煮麻黃去沫,後下諸藥,煎取三升, 分溫三服。 療產後中風口噤,潰悶不能言,身體痙直。 羌活、防風、秦艽、桂心、甘草、葛根〔各三分〕、生薑〔八分〕、附子〔一隻炮〕、 杏仁〔八十枚去尖〕、麻黃〔十分去篩〕,右水九升,先煮麻黃去沫,後下諸藥, 取二升,分為三服。 療產後中風口噤,拘急困篤,腰背強直時反張。 大豆〔二升炒令聲絕〕,右清酒六升投之,煮三四沸,去滓飲之,令微醉,如汗出瘥, 切勿觸風,如已成風者,加雞糞白和豆炒,同喫,兼飲竹瀝佳。
產後餘血上搶心痛方論第二十四〔凡六道〕
論曰:夫產後血上搶心,由產後氣虛挾宿冷,冷搏於血,則凝結不消,氣逆上者, 則血隨上衝擊而心痛也,凡產後餘血不盡,得冷則結,與氣相搏則痛困,重遏於寒, 血結尤甚。 乾地黃、當歸、獨活、吳茱萸、芍藥、乾薑、甘草〔各三兩〕、細辛〔一兩〕, 右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分三服,忌生冷。 經效療產後氣虛,冷搏於血,血氣結滯,上衝心滿脹,當歸湯。 當歸、桂心、芎藭、橘皮、生薑、吳茱萸各二兩、芍藥〔三兩〕,右水三升, 煮取一升,空心服。 千金治產後內虛,寒氣入腹,腹中絞痛,下赤白痢,妄言見鬼,羊肉湯。 甘草炙、當歸、芍藥〔各一兩〕、肥羊肉〔一斤去脂〕, 右水六升,先煮肉取二升,去肉入諸藥,更煎取一升,分作兩服。 千金翼茱萸酒,論心腹內外痛。 吳茱萸〔十二分〕,右酒二大升,煎取一升,空心分兩服。 必效療腹中絞刺痛方。 羌活〔二大兩〕,右酒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分為兩服。 千金治產後渴少氣。 麥門冬、淡竹葉〔各十二分〕、大棗〔七枚〕、生薑、甘草、人參〔各六分〕、小麥 〔五合〕,右水二升半,煎取一大升,去滓分兩服。
產後汗不止方論第二十五〔凡五道〕
論曰:產後汗不止,夫汗由陰虛而得,又加之裏虛表實,陽氣發於外,故汗出為陰虛, 是令汗出,為陰氣虛弱未平復也,凡產後皆血氣虛,故多汗,因遇風邪,則變為疾也。 千金治產後風虛,汗出不止,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大棗〔十二枚〕、附子、桂心〔各四兩〕、芍藥〔八分〕、生薑〔六分〕,右水三升, 煎取七合,空腹分為兩服,忌豬肉冷水生葱等物。 經效療產後汗不止。 黃耆〔十二分〕、白朮、牡蠣、茯苓、防風、乾地黃、麥門冬各八分、大棗〔七枚〕, 右水二升,煎取七合,空心分為兩服。 千金治產後餘疾,腹中絞痛,不下食,瘦乏。 當歸、黃耆、芍藥〔各六分〕、乾地黃、白朮〔各八分〕、桂心、甘草〔各四分〕、 大棗〔十四枚〕,右水二升,煎取八合,空心作兩大服,忌生葱。
產後冷熱痢方論第二十六〔凡二道〕
療產後驟血不止,續命湯。 白蜜〔一匙頭〕、生薑〔一片〕,右同煎候蜜色赤,投童子小便一升,去薑, 更煎兩沸,分為三服,頓服之。 廣濟治產後腹痛氣脹,脅下悶,不下食,兼微痢。 茯苓、人參、當歸、甘草〔各六分〕、生薑、陳橘皮〔各四分〕、厚朴〔八分炙〕, 右水二升,煎取七合,空心分為兩服,忌如前。
產後虛羸方論第二十七〔凡三道〕
論曰:產後虛羸者,因產損傷臟腑,勞侵氣血,輕者將養滿日即瘥,重者日月雖滿, 氣血猶不調和,故患虛羸也。 廣濟治產後風虛冷氣,腹肚不調,補益悅澤。 澤蘭、桂心、遠志、厚朴〔炙〕、石斛、白芷、續斷、防風、乾薑〔各三分〕、芎藭、 白朮、柏子仁、黃耆〔各四分〕、甘草、當歸〔各五分〕、赤石脂、乾地黃〔各六分〕 、人參〔三分〕,右擣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五十丸,忌如前。 桃仁煎,療產後百病,及諸氣,補益悅澤。 桃仁〔一千二百枚去皮尖炒熟研如膏〕,右酒一斗五升,研濾三四遍,如作麥粥法, 以極細為佳,內長頸小瓶中,密封頭,內湯中,煮一日一夜,使瓶口常出湯上, 勿令沒,熟後以酒服一合,日再服。 千金增減澤蘭丸,療產後百病,治血補虛勞。 澤蘭、防風、甘草、當歸、芎藭〔各七分〕、乾薑、麥門冬〔各八分〕、附子、白朮、 桂心、細辛〔各四分〕、柏子仁、乾地黃、石斛〔各六分〕、人參、牛膝〔各五分〕、 厚朴、葉本〔各二分〕,右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忌如前。
產後煩渴方論第二十八〔凡二道〕
經效理產後血氣心煩渴。 紫葛〔三大兩〕,右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呷之效。 集驗療產後心煩渴。 瓜蔞根、人參、甘草炙各六兩、麥門冬〔二分〕、大棗〔七枚〕、生地黃〔十二分〕, 右水二大升,煎取八合,食後分為兩服。
產後煩悶虛熱方論第二十九〔凡六道〕
論曰:產後煩悶虛熱,夫產即臟腑勞傷,血氣傷而風邪乘之,搏於血,使氣不宣, 而痞澀則生熱,或肢節煩疼口乾,但因生熱,其煩悶由產後血氣虛弱未復, 而氣逆乘之,故煩悶也,其氣故令脅滿,妨不下食。 生地黃汁〔一升〕、當歸〔一兩半〕、清酒〔五升〕、生薑汁〔三合〕、童子小便 〔二升〕,右相和合煎三四沸,分溫四服,中間藥消進食,食消更進藥。 經效理血氣煩悶,脅肋脹滿及痛。 芍藥、蒲黃、延胡索各四分、當歸〔六分〕、荷葉蒂三枚炙,右水二升,煎七合, 後入蒲黃,空心服兩服。 又方 生藕,右取汁,煎兩沸,飲兩服效。 集驗療產後血氣煩悶。 酒〔二合〕、生地黃汁〔一升〕,右相和,煎一兩沸,分為兩服,立效。 千金療產後血氣喘,心煩悶不解。 淡竹葉、麥門冬、小麥、茯苓〔各二分〕、甘草、生薑〔各一兩〕、大棗〔七枚〕, 心悸,加人參二兩食少,加粳米〔二合〕,右水二升,煎取七合,食後分為兩服。 療產後血下不盡, 煩悶腹痛。羚羊角〔炭火上燒作膠二兩古方燒作灰〕、芍藥〔二兩炒黃〕、枳殼 〔二兩炒令焦黃色〕,右擣羅為散,水調方寸匕,服之。
產後血瘕方論第三十〔凡四道〕
論曰:產後血斷,由新產之後,有血氣相搏,謂之瘕,瘕者,假也,謂其痛浮走無定, 緣內宿有冷血氣,不治,至產血下即少,故成此疾也。 童子小便〔三升〕、生藕汁〔一大升〕、地黃汁〔一升〕、生薑汁〔三升〕, 右先煎三味,合三分,減二次,下薑汁,慢火煎如稀餳,每取一合,煖酒調服。 療血瘕痛,臍下脹,不下食。 當歸〔八分〕、桂心、芍藥、蒲黃、麟竭〔各六分〕、延胡索〔四分〕,右為散, 空心溫酒調下兩錢匕。 千金療血瘕。 乾地黃〔一兩〕、烏賊魚骨〔二兩〕,右為散,空腹溫酒下兩錢匕。 又方 鐵秤錘〔燒赤〕,右以酒一升淬之,分為兩服。
產後餘疾痢膿血方論第三十一〔凡八道〕
論曰:產後餘病,由產勞傷臟腑不足,日月未滿,起早勞動,虛損不補,為所傷冷, 氣力瘦乏,若風冷入於胃,胃傷虛冷,則血即變白膿,膿血相雜,冷熱不調, 為滯痢也。深師方。 黃連〔六兩〕、烏梅〔三兩〕、乾薑〔二兩〕,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梧子大, 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忌如前。 廣濟療產後赤白痢,臍腹絞痛。 當歸、黃連〔各八兩〕、艾葉、地榆、甘草〔炙〕、龍骨、厚朴、黃芩、乾薑各六兩, 右水二大升,煎取七合,空心分兩服。 經效療產後赤白痢,臍下氣痛。 厚朴〔八分〕、當歸、枳殼、訶子〔各六分〕、甘草〔五分〕、肉豆蔻〔五枚〕、 薤切〔三合〕,右水一升,煎取九合,空心分為三服。 張仲文療產後赤白痢,腹中絞痛。 黃連、阿膠〔炙〕、蒲黃〔各一兩〕、梔子仁、當歸黃芩,右為散, 空腹米飲下方寸匕,日兩服。 救急療產後赤白痢,腹中絞痛。 芍藥、阿膠、艾葉〔各二兩〕、乾地黃、甘草、當歸各三兩,右水一升,煎取八合, 空心分兩服。 必效療產後赤白痢,腹中絞痛,不下食。 當歸、石榴皮、地榆〔各二兩〕、白芰荷、黃連〔各十二兩〕、黃柏〔一分〕、犀角 〔四兩〕、黃芩、枳殼、甘草、升麻〔各六分〕、茜根〔八分〕、粳米〔二合〕、薤白 〔切一升〕,右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二十丸。 療產後血痢,小便不通,臍腹痛。 生馬齒菜,右擣取汁三大合,煎一沸,下蜜一合調,頓服。 千金療產後水痢,霍亂下痢無度。 白石脂、乾薑〔各十二分〕, 右為散,麵粥為丸,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
產後小便赤方論第三十二〔凡二道〕
論曰:產後小便數,此由胞內宿有冷,因產後冷發動,冷氣入腹,虛弱不能制, 其小便即數,有遺尿者,由產用氣,傷於膀胱,而冷氣入於胞,胞囊決漏,不禁小便, 故令遺失,多因產難之所致。 廣濟療產後小便不禁。 雞屎〔燒作灰〕,右研細,空腹酒服方寸匕。 千金翼療產後小便數及遺尿。 桑螵蛸〔三十枚炒〕、鹿茸〔炙〕、黃耆〔各三兩〕、赤石脂、厚朴〔炙〕、牡蠣 〔各二兩〕,右擣羅為末,空心米飲下方寸匕,忌冷茶毒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