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效產寶 卷下

唐·昝殷
来源:经效产宝

產後小便遺血方論三十三〔凡四道〕

療產後大小便利血。 車前子、黃芩、蒲黃、乾地黃、牡蠣、芍藥〔各六分〕,右為散,空心, 米飲服方寸匕,忌麵蒜。 崔氏療產後血氣滲入大小腸。 車前草汁〔一升〕、蜜〔一大合〕,右相和,煎取一沸,分為兩服。 又小便利血。 亂髮燒灰研如粉,右米飲服方寸匕。 古今經驗療產後勞傷熱,大小便赤澀。 雞蘇〔一分〕、通草〔十分〕、冬葵子〔三合〕、芍藥、滑石、芒硝各八分、生地黃 〔十二分〕,右水三升,煮取八合,下芒硝,空心分三服。

產後大小便不通方論第三十四〔凡四道〕

論曰:產後大小便不通,腸胃本挾於熱,因產大小便血俱下,津液竭燥,腸胃痞澀, 熱氣結於腸胃,故不通也。 集驗療產後津液竭燥,大小便不通。 芍藥、大黃、枳殼、麻仁研〔各二兩〕,右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空心, 熟水下二十丸,漸加之,以利為度。 經效療大便不通,熱氣結於腸胃。 大黃〔二兩〕、芒硝〔一兩〕,右水一大升,煎取六合,下芒硝,空心,作兩服。 古今錄驗療產後大便不通。 黃芩、芒硝〔各六分〕、大黃、芍藥、杏仁〔去皮尖研如膏各八分〕,右為末,蜜丸, 梧桐子大,空心,煎水下十五丸,漸加,以利為度。 千金療產後熱結,大便不通。 蜜〔五合火煎令強以水投中良久取出〕, 右捻如拇指大,長二寸,內下部即通。

產後寒熱方論第三十五〔凡四道〕

論曰:產後寒熱,因產勞傷血氣,使陰陽不和,反相乘剋,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陰陽相激,故發寒熱,又產餘血亦令人寒熱,其腹時痛則是也。 療產後虛弱喘乏,作寒熱,狀如瘧,名為蓐勞。 豬腎〔一具切去膜〕、豉〔五合綿裹〕、白梁〔二合〕、癎白切〔一升〕、人參、 當歸〔各一兩〕,右水二升,煎取八合,分為兩服。 經效療產後虛煩頭痛,氣短欲死,心亂不解。 淡竹茹、乾葛〔各八分〕、甘草〔六分〕、麥門冬子〔三合〕、小麥〔二合〕、石膏 〔十二分〕,右水二升,煎取八合,食後分為兩服。 療產後虛熱煩痛。 乾地黃、牡蠣、茯苓〔各八分〕、芍藥〔十二分〕、黃芩、桂心各六分, 右水二升,煎取一升,分為兩服。

產後咳嗽方論第三十六〔凡三道〕

論曰:喘嗽肺臟微寒,即成喘嗽,又因產後氣虛,風寒傷於肺,故令咳嗽。 集驗療產後風傷寒,咳嗽多疾,唾粘。 甘草、桔梗〔各六分〕、款冬花〔四分〕、生麥門冬〔各十二分〕、蔥白〔一握〕、 豉〔二合舊方不蔥白與豉〕,右水二升,煎取八合,食後,良久兩服。 經效療咳嗽多痰,唾粘氣急。 前胡、五味子、紫菀、貝母〔各六分〕、桑白皮、茯苓〔各八分〕、淡竹葉〔二十片〕 ,右水二升,煎取八合,食後分為兩服。 療產後咳嗽氣喘。 百部根、桔梗各六分、桑白皮〔十二分〕、乾百合、赤茯苓各八分,右水二升, 煎取七合,食後,分兩服。

產後氣痢方論三十七〔凡六道〕

論曰:妊娠之時,脾胃氣挾於冷,大腸氣虛,因產後轉加虛損,或誤食生冷酒麵, 便成痢疾,赤白氣不和,赤黃胃熱,或青色極冷也。 療產後氣痢不止。 青木香〔三分〕、訶子皮〔八分酥炙令黃〕,右為散,空心,米飲調方寸匕,服之。 療產後赤白痢疾。 黃連〔八分〕、阿膠〔炙六分〕、赤茯苓、當歸、黃檗〔各四分〕、乾薑〔三分〕, 右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粥飲二十丸。 療產後水痢。 枳殼〔四分〕、厚朴〔炙〕、茯苓、黃連各六分、當歸〔三分〕,右水一升, 煎取八合,空心,分為三服。 又方 黃連〔六分〕、烏梅肉〔五分〕、石榴皮、當歸、赤石脂〔各四分、乾薑〔三分〕, 右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 療產後下痢,赤白有血。 赤石脂、黃連、地榆〔各六分〕、當歸〔四分〕、乾薑、甘草〔各三分〕、厚朴 〔十二分〕、薤白〔七莖〕,右水二升,煎取八合,空心,分兩服。 療產後血痢不止。 臭樗根〔六分〕,右為末,水和丸,如棗核大,麵柦作飩餛,每度煮二七個,熱吞之。

產後血暈悶絕方論第三十八〔凡十道〕

論曰:產後血暈者,其狀心煩,氣欲絕是也,亦有用心過多而暈,亦有下血極少亦暈, 若下血多暈者,但煩而己,下血少而氣逆者,則血隨氣上撩,心下滿急, 此二者難並為暈,而症狀各異,當問其產婦血下多少即知,須速投方藥,若不急療, 即危其命也,凡暈者,熱血氣乘虛奔逆上所致也,但才分解了,燒秤錘江石令赤, 置器中,向產母床前帳裏投醋淬之,得醋氣可除血暈之法也,十日內時時作, 此法不妨暈者,如日月之有暈也。 經效產後虛悶,汗出不識人。 雞子〔三個〕,右打破吞之便醒,不醒者,可灌童子小便,入腹即醒,若久不醒, 忽時時發者。 此為有風,因產血氣暴風虛風行脈中,若虛去血多者,尤甚也。 產後血氣暴虛,汗出。 淡竹葉,右煎湯三合,微溫服之,須臾再服。 又方 馬齒菜〔葉研取汁三大合如無用乾者亦得〕,右煎一沸,投蜜一匙,令勻頓服。 廣濟療產後血暈,心悶不識人,神言鬼語,氣息欲絕。 芍藥、甘草〔各一兩〕、生地黃汁〔一升〕,丹參〔四分〕、生薑汁、蜜〔各一合〕, 右水二升,煎取八合,下地黃、薑、蜜汁,分兩服。 療產後惡露不多,下腹絞痛。 大黃〔八分〕、牛膝〔六分〕、芍藥、蒲黃〔各四分〕、牡丹皮、當歸〔各二分〕, 右為末,空心煖酒,服方寸匕。 救急療產後血不盡,疼悶心痛。 荷葉〔炒令香〕,右為散,煎水調方寸匕,服。 療初平安血氣煩悶。 童子小便〔五合〕、生地黃汁〔三合〕,右煎三沸,溫再服。 療產後血暈虛悶。 蒲黃〔四分〕、紫葛、芍藥〔各八分〕、紅藍花〔十二分〕,右水二升,煎取七合, 入生地黃汁二合,更煎三五沸,每服三合。 產後血暈,心悶亂恍惚如見鬼。 生益母草〔汁三合根亦得〕、地黃汁〔二合〕、小便〔一合〕、雞子〔三枚取清〕, 右煎三四沸,後入雞子清,勻攪,作一服。 產後血暈,狂語不識人,狂亂。 童子小便〔五合〕、地黃汁〔一合〕、赤馬通〔七枝〕、紅雪〔八分〕,右以上二味, 浸馬通絞去滓,下紅雪,溫兩服。

產後乳無汁方論第三十九〔凡五道〕

論曰:氣血虛弱,經絡不調所致也,乳汁勿投於地,蟲蟻食之,令乳無汁, 可臥東壁上佳。 療產後乳無汁。 土瓜根、漏蘆〔各三兩〕、甘草〔二兩〕、通草〔四兩〕,右水八升,煎取兩升, 分溫三服,忌如常法。 又方 土瓜根,右為末,酒調兩錢匕,日進二三服效。 又方 母豬蹄〔二枚切〕、通草〔六兩〕,右以綿裹,煮作羹食之,最好。 又方 漏蘆、通草、土瓜根〔各三兩〕、甘草、桂心〔各一兩〕,右為散,飲服方寸匕, 日進三服。 又方 栝樓末, 右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夜流出。

產後乳結癰方論第四十〔凡十九道〕

論曰:產後宜裂去乳汁,不宜蓄積,不出惡汁,內引瘀熱,則結硬堅腫,牽急疼痛, 或渴思飲,其嬭手近不得,若成膿者名姤乳,乃急於癰,宜服連翹湯,利下熱毒, 外以赤小豆末,水調塗之,便愈,忽數,擔去乳汁,忽小孩手勻動之, 忽大人含水嗍之,得汁吐之,其汁狀如膿,若產後不曾乳兒,蓄積乳汁,亦結成癰。 產後姤乳并癰。 連翹子、升麻、芒硝〔各十分〕、玄參、芍藥、白歛、漢防己、夜干〔各八分〕、大黃 〔十二分〕、甘草〔六分〕、杏仁〔八十枚去尖〕,右水九升,煎取三升,下大黃, 次下硝,分三服。 又方 右熟擣傅腫上,日三度易之,并葉煎汁飲之,亦佳,食之亦得,姤乳及癰並差。 又方 地黃,右取汁,塗熟即差。 療乳腫。 右以馬溺塗之,立愈。 療婦人發乳,丈夫發背,爛生膿血後,虛成氣疾。 黃耆、地黃、麥門冬、升麻、人參、茯苓〔各三兩〕、當歸、芍藥、遠志、甘草 〔各一兩〕、大棗〔十枚〕,右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兩服。 療乳頭裂破。 右以丁香為末,傅之立愈。 療姤乳及癰。 葵莖及子,右擣篩為散,服方寸匕即愈。 又方 雞屎,右為末,服方寸匕,須臾三服愈。 又方 皂莢〔十條〕,右以酒一升,揉取汁,硝石半兩,煎成膏傅之。 療諸癰不散,已成膿,懼鍼,令自決破下。 右取白雞內翅,及第一翎各一莖,燒末服之,即決。 又方 取雄雀糞白者研塗上,乾即易之。 療乳癰初得令消。 赤小豆、莽草,右等分為末,苦酒和傅之愈。 療發背乳癰,四肢虛熱大渴。 竹葉〔切三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九升〕、生地黃〔六兩〕、黃芩、芍藥、人參、知母、 甘草〔各二兩〕、升麻、黃耆、麥門冬、栝樓〔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以竹葉汁煮取三升,渴則飲之。 療乳腫方。 升麻、白歛、大黃〔各三兩〕、黃芩、芒硝〔各二兩〕,右水二升,煎取一升,下硝, 分為兩服,後以綿縕藥貼腫上,日夜勿停即差。 又方 黃檗〔一分末〕、雞子白,右調和勻塗之,乾則易,立愈。 又方 苧根,右擣傅之愈。 又方 鹿角,右於石上磨取濁汁塗上,乾則易之。 又方 鹿角,右燒作灰,以酒調塗之立愈。 又方 粢米粉〔炒令黑〕,右以雞子白和如泥,以塗帛上貼之,穿帛作穴,以泄癰毒氣, 易之效。

產後乳汁自出方論第四十一〔凡三道〕 論曰:產後乳汁自出,蓋是身虛所致,宜服補藥以止之,若乳多溫滿急痛者,溫熨之。 療乳癰始作。 大黃、樗實〔各三兩〕、芍藥〔六分〕、馬蹄〔炙六分〕。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