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有五肥,人之濕多起於脾。脾主濕,又濕主土,土氣不旺,濕邪無路可出,出則變而為痰,化而為熱,所為濕生痰,痰生熱是也。濕熱痰體已既有年,姑置勿論,且論病經兩候痛瀉起因,繼寒熱往來,一日日三度發其間,呃忒頻頻,七日而止,顯系冷風外感,內從少陽而入,裡氣不納,上逆沖激,出入無定使然。當時汗出太多,雖有口舌嘔惡等症,卻難和以小柴胡湯。現在汗已不少,吐亦未除,下亦通矣,三法自盡,而瘧疾仍作,胸前痞悶,右脈大虛,邪氣還盛,汗吐下三法既不可施,惟有和寒溫三例尚可以行。常見丹田有熱,胸上有寒,白胎滑者,仲景曾有一方,喻氏師之以為和上下法之計;又見汗吐下三法之後,胸前作痞,噫氣不舒者,用旋覆代赭石湯,通其陽,鎮其逆。俾得呃不再起,想亦未始不合也。然以此治法不獨為新病而設,即舊時之濕熱生痰亦與焉。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不和於已虛之後。竊恐虛波暗起,不可忽略。候諸高明先生政。
川連 乾薑 炙草 復花 赭石 人參 半夏 桂枝 茯苓 陳皮 白芍 草果仁 生薑 紅棗 附子(青鹽拌炒) 生於術(姜水拌炒焦)
又轉方
今晨寒熱又作,來勢頗輕,嘔亦稍松,苔亦尖薄,所受風寒濕熱卻有暗化之機,似屬佳兆。無如脈之弦滑都帶空象,元氣陽氣實已內虛。虛而有邪,不得不扶正化邪為法。蓋恐邪未盡而正先盡耳。
制川樸 於朮 人參 桂枝 草果仁 乾薑 炙草 茯苓 川連 復花 赭石 陳皮 白芍 姜 紅棗 製半夏
又
二爺之病,風邪外感,內蒸濕熱痰濁。古人所謂夾病,此等症是也。何以見之,風入少陽,則為寒熱往來,半在表,半在裡,出而與陽爭則寒,寒宜不飲,入而與陰爭則熱,熱宜發渴。今寒時喜熱飲,熱時反不渴,若無濕熱痰濁,何以如是耶?是以舌苔滿布,面已晦滯,脈已帶滑,盡見空濡之象,欲去其風,必須化濕化痰化熱,以除兼夾之邪,則風邪尋路而出,不被兼夾所持矣。然熱自痰生,痰從濕化,即欲化痰化熱,先宜化盡濕邪。嘉言云:舍助陽,別無驅濕之法。明示人以溫通為主,將來附子理中連理輩一定章程。其中損益尤須臨病斟酌,活法在諸高明公也。設使兼夾之邪日化一日,而瘧機未脫,仍可用小柴胡湯和之,或寒熱漸輕,但師其意不取其方,亦未為不可然,而諸高明自有見識,不必多言。此亦因主人之囑,聊以應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