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济方 卷一

宋·王衮
来源:博济方

傷寒

人參煮散

治內傷寒冷、外傷寒氣、嘔吐煩熱、頭疼、身不疼、及氣虛傷寒。

人參(一兩) 白朮(三分) 陳橘皮(去白) 乾薑(炮) 杏仁(去皮尖)

甘草(炙) 枳殼(各半兩) 芍藥(三分) 蠻姜(一分,聖濟總錄作高良薑)

上九味同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五片,棗二枚,水一盞,煎至七分,熱服,再以稀粥助之,汗出瘥。

金沸草散

治傷寒壯熱、風氣壅盛、頭目心胸不利,婦人血風朝發、丈夫風氣上攻,狀如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疼、項筋緊急,時發寒熱,皆類傷風,有寒氣則出汗,如風盛則解利。

荊芥穗(四兩) 旋覆花(三兩) 前胡(三兩) 半夏(一兩,洗淨,薑汁略浸) 赤芍藥(一兩) 麻黃(去節,三兩) 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同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棗同煎,至六分,熱服,如汗出,並三服,陳自明管見良方,但頭不疼,項不強,為異耳。

石膏散

治傷寒,頭疼不可忍者。

石膏(一兩) 麻黃(一兩,去根節) 何首烏(五錢) 乾葛(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一片,水一盞同煎,至八分溫服。

太一散

治傷寒頭痛。

大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甘草(半兩,生 石葦半兩,去毛) 石膏(二兩) 滑石(二兩)

上五味,同為細末,每服二錢,蔥白薄荷茶調下。

人參訶子散

治傷寒氣不順,食嘔,胸膈不利,有時泄瀉。

人參 乾葛 厚朴(去皮) 地黃(各二分) 丁香(一分) 訶子(七枚) 豆蔻(一個,去皮。)

上七味,同為末,水一盞,末二錢,入生薑棗同煎,熱服。

沉香散

治傷寒嘔,結痞,心胸真氣虛弱,脈息沉細,正氣補元奪命。

沉香 舶上茴香 青橘皮(去皮) 蓽澄茄 胡椒 川楝子 陳橘皮(去白,各一兩。)

上七味,同生杵為末,如患者。但得心頭有氣,未斷亦服之,每服二錢,蔥白三莖,各長一寸,擘破,入酒,並童子小便。各半盞,煎至六分,放溫和滓服,患重者,不過三兩服,氣正脈生。

柴胡散

治傷寒日數過多,心中氣悶,或發疼痛,狂言不定,煩躁不得睡,大小便不通。

柴胡(一兩,去苗) 大黃(一兩) 朴硝(一兩) 甘草(半兩) 枳殼(一兩,去穰。)

上五味為末,每服三大錢,水三盞,煎至六分溫服,一日只二服,不可多服,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或當此候,吃下毒氣藥,通利,即不用服柴胡散,或狂言須服大有奇效。

陷胸散

治心胸悶結,喘不定,服之自汗出。

大黃(一兩半) 甘草(半兩) 枳殼(半兩,去穰)

上三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七分盞,煎二三沸,溫和滓服,汗出為度,六日內,多使此散,如無證不用。

豆蔻散

治兩感傷寒、結胸,壯熱惡寒,飲食不下,大小腸秘塞,陰毒昏沉,臍下水結,撮痛,四肢逆冷,心躁,不省人事,食癥結聚,心下逆滿,坐臥不省。

肉豆蔻(二枚) 麻黃(去根,一分) 木香(一分) 緙蛜(五個,糯米炒令黃,去米) 吳茱萸(一銖) 白朮(一分) 乾薑(二銖,炮 大黃八銖,濕紙裹,煨 訶黎勒二枚,炮) 茯苓(去皮,八銖) 甘草(一分,炙 附子八銖,炮,去皮) 青橘皮(二七片) 桂心(三銖) 檳榔(二枚) 當歸(一分)

上一十六味,同為細末,每服三錢,棗三枚,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熱服,蓋覆。若胸腹內痛,空心服必效,如稍溏利,無妨。

金針丸

治傷寒結胸氣逆,並手足冷,吐嘔不定。

陽起石 不灰木 阿魏(各半兩) 巴豆(二十五粒,去皮心,不去油) 杏仁(二十五枚,去皮尖)

上五味同為細末,用軟粟米飯為丸如彈子大。每服取一丸,穿一眼子,於燈上燒,煙絕為末,以生薑米飲調,服之,以利為效。

仙茅丸 治傷寒結胸,及惡候者,大效。

仙茅(一分) 貫眾(半兩) 黑附子(半兩,去皮) 蓽茇(一分) 乾薑(半兩) 甘草(少許) 巴豆(去皮心,半兩)

上七味,同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下結胸,生薑棗湯,下一丸,五七日患者,更打破一丸,同前湯下。如常傷寒,只用冷漿水下,如轉後,須用順氣微表藥服之,汗出瘥。

人參散

治傷寒,和氣溫中,安神魂(五日內服。)

人參 茯苓(去皮) 白朮(米泔浸一宿) 陳橘皮(各一兩)

上四味,杵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生薑二片,煎至六分,溫服之,每日三服。

順氣散

治傷寒脾胃氣不和,汗前汗後,嘔逆腹脹,虛氣攻刺,心脅疼痛,及治咳嗽。(見羅適傷寒救俗方。)

厚朴(去粗皮,薑汁浸炒黃) 茴香(炒) 陳皮(浸,去穰,焙) 蒼朮(米泔浸一宿,炒) 枳殼(湯浸去穰,麩炒黃) 川芎(炒) 桔梗 杏仁(去皮尖,炒) 白芷(炒) 甘草(炙) 麻黃(去節)

上各等分為末,杏仁別研,一處和勻,每服二錢,蔥白三寸,姜二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此藥調理傷寒汗後氣虛,甚有奇效,凡病人若手足指節逆冷,嘔惡,有陰毒傷寒之證,急並三五服,自然回陽,順氣,汗出,如服了覺身熱,汗久未行,卻並服金沸散表之。年老傷寒,不問陰陽二毒,並先服順氣散,三兩服後,方服金沸散,表汗。少壯者若是陽毒,並先表汗,後用此藥調氣,若被風雨逼濕,並宜服之。

返陰丹

治傷寒厥逆。

太陰元精石(一兩) 硫黃(一兩) 硝石(一兩,各為末) 膩粉(半兩)

上四味,依次第布在干熨斗內,用紙蓋覆,慢火煨久,候藥上有黃芽生起,便止,傾乳缽內,閉氣,細研五七百下,用蒸餅為丸,如皂子大,若傷寒脈候微細,四肢冷逆者,及曾經轉瀉者,煎艾湯約一盞,先熱吃艾湯一半,細嚼一丸,以湯下之,須臾汗出便瘥,重者二丸必愈,神妙。

正元散

解傷寒聖濟總錄云:治傷寒陰證,脈候沉細。

麻黃(去節) 陳皮(去白炙) 大黃(生) 甘草(炙) 乾薑(炮) 茱萸 官桂(去粗皮) 芍藥(生) 附子(炮,去皮臍) 半夏(湯洗七遍)

上十味,唯麻黃多於眾藥一倍,余藥減用一半,同搗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熱服,如出汗,須候汗乾,可去蓋覆。凡才覺傷寒,四肢頭目骨節疼痛,便服此藥,如人行五里許,再服,或連吃三服,立見汗出,便瘥。若患陰毒傷寒,更入退陰散半錢,同煎,或傷冷傷食,頭昏氣滿,及心腹諸疾,服之無有不見效者。

退陰散

川烏頭(炮) 乾薑(各半兩)

上二味,同為粗散,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半盞,去滓,溫服。此藥大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息沉細,頭痛腰重,連吃三服。若小小傷冷,每服一匙,入正元散,鹽一捻,若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立止。

奪命丹

治陰陽二毒衝心。

硃砂(二兩) 金箔(八十片) 膩粉(半兩) 黃蠟(三兩) 巴豆(八十個紙裹,出油。)

上五味,同為末,煉蠟和丸如雞豆大,每服以膩粉一錢,米飲一盞調下,如人行一里,藥性動,下惡物,如藥在其中,取出,掘一地坑,埋三伏時,取出,除卻上面黑物,以麝香裹養之,如更用時,擘為兩處,重為丸。一粒可療五七人,神聖之功,卒難序述。

風證

燒肝散

治三十六種風,二十四般冷,五勞七傷,一切痢疾,脾胃久虛,不思飲食,四肢無力,起止甚難,小便赤澀,累年口瘡,久醫不瘥,俱依此法服之,必愈。

茵陳 犀角 石斛 柴胡(去苗) 白朮 芍藥(各半兩) 乾薑 防風 紫參 白蕪荑 桔梗 人參 胡椒 吳茱萸 官桂(去皮,各一兩)

上一十五味,同為末,以羊肝一具,如無,即獖豬肝代之,分作三分,淨洗,去血脈脂膜,細切,用末五錢,蔥白一莖,細切,相和,以濕紙三五重裹之,後掘地坑,內以火燒令香熟,每日空心,生薑湯下,大段,冷勞不過三服見效。

骨碎補丸

治風虛攻疰,遍身筋骨疼痛,坐臥不能,飲食減少,行步無力,元氣耗損。

威靈仙 草烏頭(各半兩) 白附子 荊芥(各一兩) 自然銅(醋淬,半兩) 半夏(湯洗七遍,半兩) 蓯蓉(一兩,酒浸切) 沒藥(一分) 骨碎補(半兩,去毛) 牛膝(一兩) 地龍(一分,去土) 縮砂(半兩,去皮)

上一十二味,同搗為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臨臥空心,茶酒任下,服至十日,於皮膚間,覺微微行,是藥效,婦人以醋湯或當歸酒下。

馬蘭花煎丸

治元臟虛風壅熱,上攻下疰,腳氣等證。

馬蘭花(一兩) 大附子(一兩,泡去皮臍,切同馬蘭花,以水一升半煮,水乾,焙) 巴豆(春夏二十二粒,秋冬三十八粒,擘破和殼,同芫花,和醋一升半拌,煮醋乾,焙) 芫花(一兩) 白附子(一兩) 破故紙(一兩) 牽牛子(半兩) 檳榔(半兩) 陳皮(一兩,去瓤) 羌活(一兩)

上十味為末,醋麵糊為丸如桐子大,食前服,或臥時空心加減,自五丸加服,丈夫艾鹽湯下,婦人橘皮湯下。

草還丹

治風順氣,調利三焦,明耳目,益真元,肚筋骨,駐顏容,保生延壽。

仙茅 川羌活 防風(去頭) 金毛狗脊(去毛) 紫花白朮 茯苓(去皮,各一兩) 乾薑 九節石菖蒲 白醜(各一兩半) 葳靈仙(二錢) 何首烏 蒼朮(各一兩)

上十二味,各要新好者,洗擇淨焙乾,並生用,細杵為末,以白生砂蜜和為劑,再入臼,杵三千下,煉熟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冷水下,不嚼,婦人月候不通,紅花酒下,半月見效。

牛膝煎丸

大治下元氣虛,冷氣流注,腳膝無力,行步不能,狀似軟風,補益真陽。

川烏頭(五兩,逐日三度換水,浸令透軟,去皮臍,細切,用好酒三升,漸漸下熬成膏,更細研) 木瓜(三個,下面剜去,取瓤核,將好艾先熟,杵為末,入在木瓜內,填實,蒸熟,細研如泥止) 海桐(皮) 牛膝(去蘆) 羌活(去蘆) 巴戟 蓯蓉(各一兩半) 青鹽(細研) 青橘皮(去白)舶上茴香 金毛狗脊(去毛) 萆薢(各二兩)

上一十味,焙乾,杵羅為末,以前二味膏,攪和令勻,相度莫令硬,丸如桐子大,每日空心,溫酒或鹽湯下,三十丸,勿嚼。

牛膝海桐皮煎丸

治腎臟風,並腎俞氣,有時上攻耳目頭,而背膊,及流注手臂腰腳,筋絡頑麻,疼痛,或時無力,耳作蟬鳴,以至重聽,大壯筋骨,補元氣。

牛膝(半斤) 海桐皮(半斤,二味細銼,杵為末,用好酒五升,於銀石器內,熬成膏) 附子(二兩,炮,去皮臍) 赤箭(一兩) 川烏頭(二兩,炮去皮臍) 川苦練(二兩) 五加皮(一兩) 虎腦骨(四兩,塗酥,炙令黃色) 大黃(二兩半) 桃仁(二兩,去皮尖,以麩炒黃色) 赤芍藥(一兩) 肉桂(一兩,去皮) 當歸(一兩) 麻黃(一兩,去根節) 地龍(一兩,去土微炒) 川芎(二兩) 木香 獨活 沒藥(研) 乳香(研) 防風(去蘆) 骨碎補 麒麟竭 舶上茴香 沉香 乾蠍 天南星(生用,各一兩) 硇砂(半兩,研,飛過) 麝香(半兩,研)

上二十九味,修事淨,同為末,再研令勻細,後入前膏內,和勻,再杵三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溫酒或鹽湯下十丸,忌生冷油膩毒物等。

天雄沉香煎丸

治下元積冷、傷憊、陽事不能、筋骨無力,或成下墜,及小腸氣痛,並腎臟風毒攻疰,脾胃不和,腰腳沉重。

天雄(四兩,生用,銼碎) 防風(二兩,生用) 緊小黑豆(二兩,淨拭,生用) 漢椒(四兩) 草烏頭(四兩,生用) 附子(四兩,生用) 牛膝(二兩) 沉香 天麻(各二兩,生用,以上九味以無灰酒一斗於銀鍋內,慢火煨,不得令大沸,酒盡為度,焙令乾) 丁香 木香 羌活 乾薑(各一兩) 官桂(三兩,去皮) 肉蓯蓉(三兩,酒浸,去土,炙熟) 紫巴戟(二兩,去心)

上一十六味,同杵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日空心,溫酒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此藥兼明耳目,雄氣海,駐顏色。

金粉丸

治風,冷氣流疰,腳膝疼痛,行步艱難,久患不瘥。

川烏頭(一兩,每個擘開作兩片) 牛膝(一兩,去苗,酒浸,細切之) 何首烏(一兩,擘破)

上三味,用大豆一斗,淘揀淨,先入一半,在甑內,次下此三味在內,更用余大豆蓋之,蒸可半日許,取出藥,於篩子內,陰乾為末。別入地黃、金粉一兩拌,和勻,以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木瓜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

紫金丹

治腎臟風,上攻下疰,虛腫疼痛,補暖丹田,大進飲食,及療婦人血風,血氣流注,筋骨疼痛,或發寒熱,口苦舌乾,四肢煩倦,血海久虛,兼化痰涎。

黑附子(半兩,炮,去皮臍) 丁香(半兩) 硇砂(半兩) 縮砂(半兩,去皮) 當歸(半兩) 天南星(半兩,炮) 半夏(半兩) 肉豆蔻(五個) 自然銅(一兩,火煅,於醋內淬七遍) 木香(半兩) 防葵(半兩) 青葙子(半兩) 硃砂(半兩) 水銀(一分)

上一十四味,先將水銀硃砂硇砂三味,同細研,余即一處為細末,和勻,以醋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薄荷茶下十丸,或薄荷酒下,亦可日二服。

勞證

夫勞者牢固也,勞傷也。經曰:五勞六極七傷,皆因營衛不調,血氣虛損或房、或酒、或大病愈後有失調理,因變證候,其狀極多,不能備舉,大抵春夏劇,秋冬瘥。

鹿茸丸

治虛勞傷憊,腰腳疼痛少力,精神不爽,飲食減退,駐顏益氣。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鹿茸(二兩,去毛,塗酥,炙微黃) 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酸棗仁(三分,微炒) 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去皮,炙乾) 巴戟(一兩,去心) 防風(二分,去蘆) 白茯苓(一兩,去皮) 白蒺藜(三分,去刺,微炒) 萆薢(三分,銼) 桂心(三分,去皮) 石斛(一兩,去根,銼) 補骨脂(一兩,微炒) 當歸(一兩) 羌活(三分) 牛膝(一兩,去苗) 木香(三分)

上一十七味,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

鱉甲散

治五心煩熱,飲食減少,狀似勞氣。

鱉甲(一兩半,醋炙) 常山(一兩,生) 大黃(一兩,炮) 甘草(三分,半生,半熟) 柴胡(一兩,去蘆焙) 石膏(一兩)

上六味,杵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小麥一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卻將二服滓,再煎作一服,神效。

神效喝起散

治丈夫女人背胛勞倦,肢節痠疼多困少力,飲食無味,面黃體瘦,或發寒熱。

鱉甲(洗淨,醋炙令黃) 柴胡(去苗) 秦艽 牡丹皮 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上五味,同為末,每服三錢,用獖豬石子一個,去筋膜,以蔥白一寸椒末一錢,同研如糊,入椀,與藥相和,用童子小便一小盞,煎三五沸,入藥末,攪勻,盞蓋子蓋之,放溫服。

人參半夏丸 治患勞氣,心胸煩悶,痰涎壅塞,不思飲食,頭目昏眩。

半夏(一兩,湯洗二七遍) 大腹皮(二枚) 人參(三分) 枇杷葉(三分,去毛炙) 鱉甲(三分,醋炙令黃) 柴胡(三分,去苗) 茯苓(一兩,去皮) 前胡(三分,去苗) 橘皮(三分,去白) 芍藥(半兩)

上一十味,同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溫服。

羌活煮散

治風勞攻疰四肢,背胛痠痛,上焦虛熱,心胸躁悶,面無顏色四肢昏沉,多困少力,元藏虛憊,腰腳沉重,日漸羸瘦,冷氣時攻腸脅,癘刺脹滿,酒後痰唾稠多,(聖濟總錄,作羌活湯,用棗二枚,蔥白二寸)

羌活(二兩) 荊芥(二兩,去梗) 附子(二兩,去皮臍) 秦艽(二兩,去蘆) 人參(一兩) 麻黃(二兩,去節) 茯苓(一兩,去皮) 牛膝(二兩,酒浸一宿) 白蒺藜(二兩,酒浸一宿,焙) 沉香(一兩) 鹿茸酥(炙) 萆薢(二兩,薑汁浸) 甘草(一兩) 當歸(一兩) 牡丹皮(一兩) 漢防己 官桂(各一兩,去皮) 半夏(一兩,薑汁浸一宿)

上一十八味,同搗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棗一枚,蔥白一寸,煎至七分,溫服,空心午前臨臥各一服,忌動風物。

沉香鱉甲煮散

治脾腎風,勞氣攻疰背膊,四肢煩倦,百骨節痠疼,吃食減少,心胸不快,涕唾稠黏,多困少力,面色黑黃,肌膚瘦瘁。

沉香 木香 人參 黃耆 紫巴戟(去心) 牛膝(去苗) 秦艽(去蘆) 柴胡(去蘆) 茯苓 川當歸 荊芥(各半兩) 半夏(生薑汁浸二宿,炒令黃色,半兩) 羌活(三分) 肉豆蔻(四枚,去殼)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桂心(一兩,不得近火,去皮) 鱉甲(一兩,醋炙令黃) 乾地黃(三分) 乾蠍(一分,生。)

上件洗擇,焙乾,杵羅為末,每服二錢,用水一大盞,蔥白二寸,姜三片,棗二枚,同煎七分,空心、夜臨、日午、食前、各一服,忌毒物。

金花丸

治急熱勞煩躁,羸,面目痿黃,頭痛目澀,多困少力。

黃芩 黃連(宣州者) 川大黃(各一兩)

上件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食後,溫水下十五丸二十丸。治鬼交多饒驚魘。

川楝子(十個,炮) 胡蘆巴(一分) 舶上茴香(一兩) 柴胡(半兩) 附子(一個,炮,去皮臍) 鱉甲(一個,醋炙令黃) 宣連(半兩)

上件同杵為末,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茶酒任下。

青蒿煎丸

治骨蒸勞。

青蒿(一斤,切,淨洗去土) 甘草(一兩,炙黃色,為末)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另研) 柴胡(一兩,去蘆為末,銀州者) 鱉甲(一兩,去裙,醋浸,炙令黃赤色,為末) 蜜(二合)

上先用童子小便五升,煎青蒿,取一升,去蒿滓,入小淨鍋子內,再煎,如稀餳,入酥少許,及蜜,藥末等,熬成膏,可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忌豬肉、面、毒物。

橘皮煎丸

治冷勞、瘦疾、目暗、手足攣急、形容枯瘁、食不消化、腹脹不能納食、食物無味、面黃力弱、積年腸風、痔疾、痃癖氣,一切勞病。女人血症氣塊、赤白帶下、子宮冷甚、宿水露血、治五種膈氣、冷膈、熱膈、氣膈、思憂膈、四肢無力、饒睡。此藥大能通利五藏,明目,出一切風冷。

陳橘皮(一斤,去白) 官桂(去皮) 乾薑(炮) 川當歸(炙,以上四味,另研,細) 荊三稜(炮) 附子(炮,去皮臍) 萆薢(以上三味另杵羅) 神麯(各六兩) 烏頭(炮,水煮三五沸) 木香(各一兩) 川椒(去子,炒出汗,一兩) 大麥蘖(四兩) 厚朴(去皮,薑汁炙,以上六味,另杵羅,留出半兩蘖末。)

上件,用無灰好酒四升先煎上四味,如人行十里,更下次三味,又如人行十里,次入下六味,又添酒兩碗,煎成膏,取出,以留出者麥蘖末相和勻,再搗一千下,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茶酒任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午時再服,忌生蔥、豆豉。此藥煎,若用銀石砂鍋,極妙。如無,即取好熟使鐺,淨刷,洗無油膩。先於鐺抹真酥,次下酒,及下藥,用慢火煎,不住以銀匙攪直候如膏,取出,於淨盤中勻攤,候硬軟得所,搗好,眾手為丸,曬乾。此藥如久服,即補氣、壯真元、駐顏色、進飲食。

燒肝散

治丈夫女人、五勞七傷、胸膈滿悶、飲食少味、腳膝無力、大腸虛滑、即或口內生瘡、牙齒宣露、及遍療婦人風血氣塊者。

肉豆蔻(三個,和皮) 官桂(三分,去皮) 香白芷(半兩) 當歸 人參 破故紙 茯苓 桔梗(各半兩。)

上八味為末,每服四錢,羊肝四兩,批作片子,摻藥在上令勻,以刀背微槌,以南粉塗濕紙裹,文武火燒令香熟為度,放冷,用米飲嚼下。

沉香散

治丈夫女人、五勞七傷、熱無力、小便黃赤、吃食無味、心多驚悸、骨節痠疼、心胸痞悶、兩脅疼痛、散滯氣。

沉香 檳榔 大附子(炮,去皮尖) 人參 茯苓(去皮) 當歸(去蘆) 官桂(去皮) 前胡 黃耆 枳殼(麩炒) 乾薑(炮,各半兩) 柴胡(去苗,一兩) 訶子(炮,去核) 甘草 五味子(各一兩) 雀腦芎(半兩) 半夏(二兩,用漿水煮三十沸,細切小片子,焙乾用之) 草豆蔻(三分,炮,去皮。)

上件為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生薑二片,棗子二枚同煎,至七分,溫服,日可三服。

柴胡膏

治五勞七傷、肢體煩倦、日漸消瘦、行步稍難、飲食不進。

柴胡(半兩) 赤芍(一兩一分) 白蒺藜根(一兩一分) 川附子(炮) 青皮 吳茱萸 陳皮(各半兩) 青木香(一分) 烏雞(一隻,淨去骨皮毛腸肚,唯擇肉。)

上八味為末,入烏雞肉內,再杵成膏,於瓷器內收貯,每食前,用鹽酒一盞,膏一匙頭,調服,常令患人有酒容,只服兩日,便見效驗。

大柴胡鱉甲散

柴胡 秦艽 常山 貝母 山梔子 甘草 烏梅 豉心 鱉甲(醋拌炙) 黃芩(各一兩) 生薑(半兩) 大黃(半兩) 桃枝 柳枝 蔥白 薤白(各一握) 糯米(半合。)

上一十七味,杵為末,分作八貼,用水一升,酒一盞,同煎,至八分,作三服,早、午、晚,日三服,兩貼滓並煎作一服,此方累醫較人大段瘦者,即吃藥大效。

炙肝散

治男子五勞七傷、手足痠疼、四肢煩倦、多患口瘡、咽喉不利、心胸痞滿、不思飲食、久積瀉痢、腳膝浮腫、日漸消瘦。

柳桂 吳白芷 羌活(溫水洗,浸過) 獨活 芍藥(各一兩) 訶子皮(七個,好者) 白朮(半兩) 蠻姜(半兩)

上杵為末,每服用獖豬肝一具,淨除筋膜,切如柳葉狀,換水七遍,控干,用藥末十錢,鹽一分,同拌令勻,作丸,串子,以慢火炙熟,空心任意服之,以生薑粥下之。

延壽散

治男子女人少童等,傳屍諸勞,嗽、寒、熱、百般變候,並宜出卻蒸汗勞蟲,永去根本。

牡丹皮 附子(炮,去皮臍) 柴胡(去苗) 秦艽 鱉甲(酒浸,炙令赤色,各半兩。)

上五味,同為細末,入人中白半兩,同研,以瓷器盛之,每服,用豬石子一枚,蔥白椒末,同一處,細銼如膏,入藥末三錢匙,拌和,以童便一盞,水半盞同煎令沸溫服,其患人帖體著皂紗衫一領,服後,衣物蓋覆,令惡汗出,黏膩盡出,仍脫皂衫、揩拭、身干、避風將息。每七、一度、服後、汗輕即住,皂衣遂以皂角湯泡洗,安息香烘乾,末後用了,即棄於十字路中,或長流水內,永瘥。

養正膏

治傳屍出汗,取闢蟲邪。

鱉甲(一兩,醋浸,炙令黃,淨去根,杵碎) 天靈蓋(用七匙頭大一片,淨洗,酥塗,炙令黃色) 桃柳桑枝(各七莖,長各七寸許) 桃仁(四十九個,去皮尖) 安息香(一分) 青蒿 淡豉(三七粒) 蔥白(二莖。)

上八味,隔夜以水一升,浸至五更,煎取半升,再以童便半升同煎,取四合,又用檳榔一個為末,麝香一錢,將所煎藥去滓,調下,至日高二丈時,放溫,頓服,以衣蓋汗出,審看十指,汗出如藕絲,五色,臭穢,汗出後,仍瀉下蟲狀惡物盡,甚者,旬日再服,永效。

延齡膏

治一切勞。

蝦蟆 鶴骨 丁香 棗葉 鰻鱺 木香 豬牙皂角(各等分) 麝香(另研細,少許。)

上為末,用羊腸大者盛之,縛定兩頭,於飯甑上,蒸熟為度,取出,候冷,以竹刀子割開,同腸研細,再入麝香,同研令勻,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到辰巳間,用茅香熟水吞下一百丸,更看病人強弱,漸漸服之,須得一度吃盡一百丸,後以衣被蓋之,出汗,病甚者略露面,其蟲逡巡後汗出,屍蟲如麥麩大,余者皆,微壯,出盡汗後,病人其身體輕快。十去三四也,候汗乾後,即一時換卻原著衣服,並臥物等,初服藥,見當時隨藥便盡吐出,並不住,即難療。或一百丸存六七十丸,猶可醫,別以新藥補數,如藥全住,疾無不退,服藥後忌一切動勞等物。此藥,病甚者吃及兩服,至三服,即永除根本,一服後,別用吃無觸忌,治勞煮散三五服為妙,初出汗,頻換手帕揩之,約兩炊飯久,腸勞隨瀉下,一度,別用盆一個盛之,其蟲皆微壯,浮在上面動,服藥後如不吐,甚妙也。一生永忌觸犯藥,苦參、人參、空青、麥門冬、烏頭、切忌服之。

鬼哭飲子

治一切勞。

阿魏(一分,使童便磨一處) 東引桃枝(小者一大握,槌碎) 甘草 青蒿(一大握,如用其子,只用一兩半) 檳榔(一兩,為末) 蔥白(二寸,連根。)

上用童便二升,浸桃枝、甘草、青蒿、蔥白、四味。一宿,來日五更初,煎取六合,去滓,然後入阿魏,更煎兩沸,分為二服,每服臨吃時,入檳榔末半兩,同服,如覺心頭惡,必吐,吐後更進第二服,如是服前一服後,心頭安穩,即須進二服,必然通轉當下,必見惡物,服時仍不得令人與患者面對,恐惡蟲飛入人口鼻內。

此藥如是女人患,須是男子面向北與煎,如男子患,卻須女人向北與煎,仍忌貓狗見,患者春吃二服,秋吃三服,每年五服,勞蟲並盡,即去病根。

血證

順中散

治肺臟壅熱毒,則胸膈壅滯,血與氣皆逆行,上於肺,肺壅不利,故令人吐血不止,朝夕不住,發寒熱,氣喘促,紅物至多,頻頻嘔吐,漸至勞劣。

檳榔好者一枚 大黃半兩 甘遂半兩 木香半兩 茴香半兩 白牽牛子半兩 青皮半兩,湯浸,去白,焙。

上件同杵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木香煎湯下,或木香酒下,亦得,如作常服,茶酒任下一字。如曾中藥毒,嘔逆,黑血至多,不能飲食,服此順中散,亦能解毒止血。

治暴吐血不止方

用人參一味為末,每服一大錢,以雞子青投新水半盞,調下。

雌黃丸

治吐血衄血。

雌黃一兩,用小瓷合子內盛,上用不灰木末一錢,雲母末一錢,蚯蚓糞一錢,水飛黃丹一錢,滴水和勻,作餅子,蓋頭,石脂鎖口灰半碗,蓋合子上,用三斤炭燒,如不聞藥香,未得住火,如聞香即住火,為度,放冷取出,淨去上面樻子藥滓,令淨,研細末入下二味。

馬兜鈴子(去皮) 甘草(此二味,候雌黃燒下,秤約及錢許,餘隻各用四錢半。)

上件同研為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以綿裹一丸,含化。

漢防己散

治咯血。

漢防己 萬州黃柏(各一兩一。)

上件同細搗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小麥二十粒,同煎,七分,食後溫服。盜汗

煎麥散

治營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飲食進退,肌瘦面黃。

大鱉甲(二兩,醋煮三五十沸後,淨去裙襴,另用好醋,煮令香) 銀州柴胡(二兩,去苗) 大川烏頭(一兩,炮製,去皮臍) 元參(三兩) 乾漆(一兩,炒) 乾葛(一兩) 秦艽(二兩去土) 人參(一兩) 茯苓(一兩)

上件為末每服二錢,先用小麥三七粒,煎湯一盞去麥,同煎至七分,溫服,食後或臨臥時服之,如久患後,亦宜服此以退其勞倦,調順經絡。

如智散

治五心虛煩,夜多盜汗,面色黃瘁,四肢少力,多困饒睡,飲食不進。

萎蕤 川芎 青皮(去白) 肉桂(去皮) 木鱉子 當歸(去須) 羌活 秦艽 柴胡(去苗) 烏梅黃耆(以上各一兩) 甘草(如五心發熱,即減半兩,不用一兩。)

上同杵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青蒿頭子七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若冬月無青蒿,以薑棗代煎之。

地骨皮散

治骨蒸壯熱,肌肉減瘦,多困少力,夜多盜汗。

地骨皮(水洗) 秦艽水(洗淨) 柴胡(去蘆) 枳殼(去白,麵炒) 知母(生用) 當歸(去須) 鱉甲(去裙襴,醋炙黃色。)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碗,桃柳枝頭各七個,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每日空心臨臥各一服。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