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九

清·陈士铎
来源:辨证录

大便閉結門 九則

人有大便閉結者,其症口乾舌燥,咽喉腫痛,頭目昏暈,面紅煩躁,人以為火盛閉結也,誰知是腎水之涸乎。夫腎水為肺金之子,大腸與肺為表裏,肺能生子,豈大腸獨不能生水乎?不知金各不同,金得清氣則能生水,金得濁氣不特不能生水,反欲得水以相養,放大腸得氣之濁,無水則不能潤也。雖然大腸之開闔,雖腎水潤之,亦腎火主之也。而腎火必得腎水以相濟,無腎火,而大腸洞開矣。無腎水以濟腎火,則大腸又固結而不得出,故腎虛而大腸不通,不可徒瀉大腸也,瀉大腸愈損其真陰矣。此等之症,老人最多,正以老人陰衰乾燥,火有餘而水不足耳。治法但補其腎中之水,則水足以濟火,大腸自潤矣。方用濡腸飲:

熟地二兩 當歸一兩 肉蓯蓉一兩,水洗澹水浸,一日換水五次 水煎,空腹服。

一連數劑,無不通者。

此方用熟地補腎,用當歸生血潤腸,用蓯蓉性動以通便,補陰而非亡陰,於老人尤宜,而少年腎虛之輩,亦何獨不利哉。

此症用濡腸湯亦效。

熟地 當歸各一兩 升麻五分 牛膝三錢 水煎服。

人有大便閉結,小腹作痛,胸中曖氣,畏寒畏冷,喜飲熱湯,人以為火衰閉結也,誰知是腎火之微乎。夫大腸屬金,金宜畏火之刑,何無火而金反閉耶?不知頑金非火不煆,所以大腸必得火始能開闔。大腸者,傳導之官也,有火則轉輸無礙,無火則幽陰之氣閉塞,其輸輓之途,如大溪臣壑,霜雪堆積,結成冰凍,堅厚而不可開,倘得太陽照臨,則立時消化,非大腸有火則通,無火則閉之明驗乎。然而大腸本經,不可有火也。火在大腸,則大腸有太熱之虞;火在腎中,則大腸無大寒之懼。倘腎中無火,則大腸何以傳化水穀哉。治法必須補腎中之火,不必通大腸之結也。方用溫腸開閉湯:

巴戟天一兩 白朮一兩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附子二錢 水煎服。

此方用巴戟、熟地、山茱萸以補腎,至陰之中,仍有至陽之氣,又用白朮以利腰臍。因附子直通其腎,迅達於膀胱,則火氣熏蒸。陽回黍谷,雪消冰泮,何至固結閉塞哉。

此症用煖陽湯亦效。

白朮 肉蓯蓉各一兩 附子一錢 水煎服。

人有大便閉結,煩躁不寧,口渴舌裂,兩目赤突,汗出不止,人以為火盛閉結也,誰知是胃火之沸騰乎。夫陽明胃火一發,必有爍乾腎水之禍。大便不通,正胃火爍乾腎水也。似宜急救息其火,但火性炎上,若以細微之水潑之,則火勢愈烈而不可止,必得滂沱大雨,傾盆倒甕,淋漓澆灌,則燎原之火庶几盡息。方用竹葉石膏湯:

石膏一兩 知母三錢 麥冬一兩 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人參五錢 竹葉一百片 粘米一撮 水煎服。一劑火瀉,二濟便通,改用清肅湯:

玄參一兩 麥冬五錢 白芥子三錢 竹葉三十片 甘菊花二錢 生地三錢 陳皮五分 丹皮二錢 水煎服。十劑大便永無閉結之苦。

前用白虎湯,以火勢太盛,不得已暫救腎中之水也。但石膏辛散,而性又猛烈,頻用多用,反致損耗真陰,真陰一耗,則前火雖消,後火又將復起,況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與其瀉火以損陰,何若補水以制陽之為得,所以改用清肅湯,補水以息陽火之餘燄耳。

此症用潤胃丹亦效。

石膏五錢 知母一錢 玄參一兩 生地五錢 牛膝三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人有大便閉結,胸中飽悶,兩脇疼痛,嘔酸作吐,不思飲食,人以為火之作祟也,亦知為肝火之故乎。夫肝屬木,木易生火,火旺似宜生脾胃之土,土又生金,何至大腸無津,成閉結之症?不知肝中之火,乃木中之火,半是雷火也。雷火最能爍水,試看連陰久雨,必得雷電交作,始散陰霾,正爍水之明徵也。故肝火不動則已,動則引心包之火而沸騰,引陽明之火而震動,火多而水有不涸者乎,水涸而大腸安得不閉結哉。故欲開大腸之閉,必先瀉肝木之火,則肝氣自平,不來剋土,胃脾之津液,自能轉輸於大腸,而無阻滯之苦矣。方用散火湯: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炒梔子三錢 柴胡三分 大黃一錢 地榆二錢 水煎服。一劑大便通,二劑肝火盡散,不再閉結也。

此方專入肝以瀉火,又能舒肝之鬱,蓋肝不鬱則肝火必不旺。肝火一散,各經之火無不盡散,豈獨留大腸一經之火哉。況方中原有地榆,又專解大腸之火者也。

此症用丹黃湯亦神。

炒梔子 丹皮各三錢 白芍五錢 甘草 黃芩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大便閉結,口乾唇裂,食不能消,腹痛難忍,按之益痛,小便短澀,人以為大便之火閉也,誰知是脾火之作祟哉。夫脾乃濕土,得火則燥,宜為脾之所喜,何反成閉結之症?不知土太柔則崩,土太剛則燥;土崩則成廢土,士燥則成焦土也。然而土焦,非陽明之燄下逼,必命門之火上炎,二火合攻,脾之津液涸矣。水穀之入,僅足供脾之用,何能分潤於大腸乎,大腸無津液之潤,則腸必縮小,不能容物,安得不閉結哉。治法須急救脾土之焦,又必先瀉陽明、命門之火,始脾土得養,自易生陰,陰生而津液自潤,何必通大腸之多事哉。方用救土通腸湯:

玄參二兩 當歸一兩 生地一兩 知母一錢 厚朴一錢 升麻五分 大麻子三十粒 水煎服。二劑大便必通,減去大麻子與知母,再用四劑,脾火盡散,大便不再結矣。

此方玄參、生地補脾土之陰,又是瀉命門、脾胃之火,當歸取以潤腸,知母、厚朴取其下行以解熱,升麻提脾土之氣,則陽升而陰自降,大麻子最潤大腸而引火下行,不使陰氣上升,正助升麻以提陽氣。陽既升而陰又降,則津液無乾澀之虞,何患大腸之不通哉。

此症用助陰湯亦效。

玄參 當歸 生地各五錢 知母一錢 牛膝三錢 水煎服。

人有大便閉結,舌下無津,胸前出汗,手足冰冷,煩悶發躁,大眥紅赤,人以為大便之火閉也,然亦知是心火之焚燒乎。夫心與小腸為表裏,未聞心與大腸有妨礙也。然大腸雖不與心為表裏,實與肺為表裏,心火之盛刑肺,即刑大腸矣。蓋大腸屬金,心火太盛,則心不能受,自分其火與大腸。而大腸又最畏心火,火盛爍金,可立而待也。雖肺能生水,肺與大腸有表裏之關切,豈無津液之降,以救大腸之枯渴。無如肺先受心火之刑,自救不遑,親子如腎,尚不能分潤,安有餘波以及兄弟,來救援大腸乎?此大腸之所以不通也。治法宜急瀉火,但徒瀉其火,無汪洋甘澤之降,恐不足以濟大旱之渴也。必須以大雨淋之,則旱魃之氣頓除,而河渠盡通矣。方用掃氛湯:

黃連三錢 玄參三兩 沙參一兩 當歸一兩 麥冬一兩 丹皮一兩 瓜蔞二錢 水煎服。一劑心火降,大便即通,不必二劑。

此方用黃連以直解其心中之熱。然徒用黃連,不益之玄參,則黃連雖寒而性燥,火雖解而大腸之燥如故也。得玄參之潤,以匡贊黃連,則浮遊之火,不特盡除,且潤以去燥,不啻如夏熱之時,忽得大雨,既去火炎,又霑瀀渥也。至於沙參生陰,當歸生血,麥冬涼肺,丹皮涼腎,無非斷四路之氛,使其不來助心中之燄。加入瓜蔞,使火存於心中者,盡隨濡潤之藥下降而消滅之也。火滅水生,則大腸之炎氛頓掃,欲不通得乎,所以一劑而奏功也。

此症用散襟湯亦效。

黃連 丹皮各三錢 當歸 麥冬各一兩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

人有大便閉塞不通,咳嗽不寧,口吐白沫,咽喉乾燥,兩腳冰冷,人以為三焦之火旺也,誰知是肺經之火旺乎。夫肺屬金,大腸相表裏最為關切者也。肺火之旺,何竟傳入於大腸?不知肺乃嬌臟,僅可徵火熏蒸,不可猛火鍛鍊,故一遇火生,即移其熱於大腸也。且肺主皮毛,肺氣少虛,風寒襲之,因肺中正氣與邪氣相戰,寒變熱而風變邪,肺因生火,自爍其津,肺與大腸既相唇齒,肺之津涸,大腸之液亦竭矣。治法但宜輕治肺火,而不可重施。以輕清下降之味,少抑其火,庶胃中之火,不來助炎,心中之火,不來添旺,則肺火自散,陰液自生,大腸不必通而自通也。方用抑火湯:

山豆根二錢 黃芩三錢 麥冬一兩 天門冬五錢 當歸一兩 升麻五分 水煎服。

二劑肺火清,又服二劑,大腸之閉開,再服二劑全愈。

此方抑肺金之火,又不傷肺金之氣,肺金得養,津液通而大腸潤矣。

此症用芩麻地冬湯亦效。

麥冬二兩 黃芩 天門冬各三錢 升麻 甘草各一錢 生地五錢 水煎服。

人有大腸閉結不通,飲食無礙,并無火症之見,亦無後重之機,有至一月不便者,人以為腎中之無津也,誰知是氣虛而不能推送乎。夫大腸無津,固不能潤,而氣弱亦不能行。陽氣一衰,則陽不能通陰,而陰與陽相隔,水穀入於腸,各消各化,不相統會,故留中而不下也。治法不可滋陰以降之,亟當助陽以升之也。方用升陽降濁湯:

人參五錢 黃芪五錢 白朮五錢 當歸五錢 柴胡三分 荊芥五分 麥冬五錢肉桂一錢 附子一分 水煎服。一劑大通。

此方純是補陽分之藥,止麥冬、當歸少益其陰,則陽氣勝陰,始有偏旺之勢,又得附子、肉桂直入於至陰之中,引柴胡、荊芥升提其陽氣也。陽氣一升,陰氣立降,安能阻塞之哉。

此症用潤輸湯亦效。

黃芪五錢 當歸一兩 川芎五錢 升麻五分 紅花五分 麥冬 肉蓯蓉各五錢 水煎服。

人有大便閉結不通,手按之痛甚欲死,心中煩躁,坐臥不寧,似乎有火,然小便又復清長,人以為有便屎留於腸中也,誰知有畜血不散乎。夫畜血之症,傷寒多有之,今其人並不感風寒之邪,何亦有畜血之病?不知人之氣血,無刻不流通於經絡之中,一有拂抑,則氣即鬱塞不通,血即停住不散,於是遂遏於皮膚而為癰,留於腸胃而成痛,搏結成塊,阻住傳化之機,隔斷糟粕之路,大腸因而不通矣。治法宜通大腸,佐之逐穢之味,然而草木之藥,可通無形之結,不能通有形之結也。血乃有形之物,必得有形相制之物,始能入其中而散其結。方用抵當湯治之。

水蛭三錢,剪碎如米粒大,炒黑 虻蟲二錢,各為末 桃仁十四粒,研碎 大黃五錢 水煎調服。一劑而大便通,頓失痛楚矣。

蓋大黃泄下,其勢最猛,得水蛭、虻蟲、桃仁破血之味相佐,其破堅逐穢之效更神。此等閉結,不速通利,必有發狂之變。但何以辨其為畜血之病乎?全在看其小便之利與不利耳。蓋畜血之病,小便必利,以血不能入於膀胱之中,故膀胱之氣能行能化,無害其下出之水道耳。故見小便利而大便結者,用抵當湯萬無差謬耳。

此症用大黃散瘀湯亦神。

水蛭炒黑,三錢 大黃 丹皮各三錢 當歸一兩 紅花三錢 桃仁十四個 生地五錢 水煎服。

小便不通門 六則

人有小便不通,點滴不能出,急悶欲死,心煩意躁,口渴索飲,飲而愈急,人以為小腸之熱極也,誰知是心火之亢極乎。夫心與小腸為表裏,小腸熱極而癃閉,乃熱在心而癃閉也。蓋小腸之能開闔者,全責於心腎之氣相通也。今心火亢熱,則清氣不交於小腸,惟烈火之相迫,小腸有陽無陰,何能傳化乎。小腸既不能傳化,膀胱何肯代小腸以傳化耶。況心腎之氣,既不入於小腸,亦何能入於膀胱,以傳化夫水哉。治法瀉心中之火,兼利其膀胱,則心腎氣通,小便亦通矣。方用涼心利水湯:

麥冬一兩 伏神五錢 蓮子心一錢 車前子三錢 水煎服。二劑水出如注,四劑全愈。

此方補心之藥,即涼心之藥也。在心既無太亢之虞,在小腸又寧有大乾之患。況又有滑利澹滲之味以通其水,則心氣自交於腎,腎氣自交於膀胱,氣化易於出水,豈尚有不通之苦哉。

人有小腸不通,眼睛突出,面紅耳熱,口渴引飲,煩躁不寧,人以為上焦之火盛也,誰知是膀胱之火旺乎。夫膀胱與腎為表裏,膀胱必腎氣相通,而後能化水,是膀胱之火,即腎中命門之火也。膀胱無火不能化水,何火盛反閉結乎?不知膀胱得正火,則水易分消,得邪火而水難通利。蓋膀胱乃太陽之經也,太陽最易入邪,一入邪而寒變為熱。熱結於膀胱,乃邪將散之時也。邪既將散,宜火隨溺而泄矣,何反成閉結之症?蓋因邪將出境,惟恐截殺去路,故作威示強,屯住於膀胱耳。治法不必泄腎火,但利膀胱,則邪去如掃。方用導水散:

王不留行五錢 澤瀉三錢 白朮三錢 水煎服。一劑通達如故,不必二劑。

此方逐水至神,因王不留行性速善走,故用之以袪除耳。閉原在膀胱,利膀胱而閉自開,何用張皇輕投迅利之劑耶。

人有小便閉結,點滴不通,小腹作脹,然而不痛,上焦無煩躁之形,胸中無悶亂之狀,口不渴,舌不乾,人以為膀胱之水閉也,誰知是命門之火寒乎。夫膀胱者決瀆之官,腎中氣化而能出,此氣即命門之火也。命門火旺,而膀胱之水通;命門火衰,而膀胱之水閉矣。或曰:小水之勤者,由於命門之火衰也。火衰正宜小便大利,何反至於閉塞也?不知命門之火,必得腎水以相養,腎水衰而火乃旺,火旺者,水無力以制之也。無水之火,火雖旺而實衰;無火之水,水欲通而反塞。命門火衰而小水勤,衰之極者,勤之極;勤之極者,閉之極也。人見其閉,錯疑是膀胱之火,反用寒劑,愈損其命門之火,膀胱之氣益微,何能化水。改投利水之藥,轉利轉虛矣。治法必須助命門之火。然徒助命門之火,恐有陽旺陰消之慮,必須於水中補火,則火生於水之中,水即通於火之內耳。方用八味地黃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丹皮三錢 山藥五錢 澤瀉三錢 茯苓五錢 肉桂二錢 附子一錢 水煎服。一服即如注。

八味湯乃水中補火之聖藥也。水中補火,而火無大炎之懼;火中通水,而水無竭澤之虞。即久閉而至于胞轉,以此方投之,無不奏功於眉睫,況區區閉結哉。

此症用行水湯亦甚效。

熟地二兩 巴戟天 茯神 芡實各一兩 肉桂二錢 水煎服。

人有小便不通,目晴突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皮膚欲裂,飲食不下,獨口不渴,服甘淡滲泄之藥皆無功效。人以為陽盛之極也,誰知是陰虧之至乎。夫陰陽不可離也。淡甘滲泄之藥,皆陽藥也。病是無陰,而用陽藥宜乎,陰得陽而生矣。然而無陰者,無陰中之至陰也。陰中之至陰,必得陽中之至陽而後化。小便之不通,膀胱之病也。膀胱為津液之府,必氣化乃能出。是氣也,即陽中至陽之氣也。原藏於至陰之中,至陽無至陰之氣,則孤陽無陰,何以化水哉。治法補其至陰,而陽自化也。方用純陰化陽湯:

熟地一兩 玄參三兩 肉桂二分 車前子三錢 水煎服。一劑小便如湧泉,再劑而閉如失。

此方又勝於滋腎丸,以滋腎九用黃柏、知母苦寒之味以化水,不若此方用微寒之藥以化水也。論者謂病勢危急,不宜用補以通腎,且熟地濕滯,不增其閉澀之苦哉。詎知腎有補無瀉,用知母、黃柏反瀉其腎,不虛其虛乎。何若用熟地純陰之品,得玄參濡潤之助。既能生陰又能降火,攻補兼施,至陽得之,如魚得水,化其亢炎而變為清涼,安得不崩決而出哉。或謂既用熟地、玄參以生陰,則至陽可化,何必又用肉桂、車前子多事。然而藥是純陰,必得至陽之品以引入於至陽,而又有導水之味,同群共濟,所以既能入於陽中,又能出於陽外也。矧肉桂止用其氣以入陽,而不用其味以助陽,實有妙用耳。

此症用加生化腎湯亦神。

熟地四兩 生地二兩 肉桂三分 水煎服。

人有小便不出,中滿作脹,口中甚渴,投以利水之藥不應,人以為膀胱之火旺也,誰知是肺氣之乾燥乎。夫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上焦之氣不化,由於肺氣之熱也。肺熱則金燥而不能生水,投以利水之藥,益耗其肺氣,故愈行水而愈不得水也。治法當益其肺氣,助其秋令,水自生焉。方用生脈散治之。

人參一兩 麥冬二兩 北五味子一錢 黃芩一錢 水煎服。二劑而水通矣。

生脈散補肺氣以生金,即補肺氣以生水是矣。何加入黃芩以清肺,不慮伐金以傷肺乎。不知天令至秋而白露降,是天得寒以生水也。人身肺金之熱,不用清寒之品,何以益肺以生水乎。此黃芩之必宜加入於生脈散中,以助肺金清肅之令也。

此症用麥冬茯苓湯:

麥冬三兩 茯苓五錢 水煎服。

人有飲食失節,傷其胃氣,遂至小便不通,人以為肺氣之虛也,誰知是胃氣下陷於下焦,不能升舉之故乎。夫膀胱必得氣化而始出,氣升者,即氣化之驗也。氣之升降,全視乎氣之盛衰,氣盛則清氣升,而濁氣降;氣衰則清氣不升,而濁氣不降矣。若胃者多氣之府也,摹氣皆統之,胃氣之盛衰,尤為眾氣之盛衰也。所以胃氣一虛,各經眾氣多不能舉。故脾胃虛而九竅皆為之不通,豈獨前陰之閉水哉。治法必須提其至陽之氣,而提氣必從胃始也。方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二錢 黃芪三錢 白朮三錢 當歸二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三分 柴胡一錢 升麻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小便通矣,再劑全愈。

此方用參、芪甘溫之味,補其胃氣;以升麻、柴胡從化原之下而升提之,則清升濁降,而肺氣不虛,自能行其清肅之令,何至有閉結之患哉。

內傷門 二十三則

人有好食肥甘烹炙之物,遂至積於胸胃久而不化,少遇風邪,便覺氣塞不通,人以為傷風之外感也,誰知是內傷於食,因而外感乎。凡人胃氣若強,則土能生金,肺氣必旺,外邪不能從皮毛而深入也。惟胃氣之虛,則肺金亦虛,邪始能乘虛而入。然胃不能自強,必假飲食之助,故胃氣開則食易消,胃氣閉則食難化,食易消則胃強,食難化則胃弱。世人多食,本欲助胃也,誰知多食反以損胃乎。胃損則胃弱,胃弱則肺何能強以外衛夫皮毛乎。是邪因內傷而入,非邪無引而直入也。治法烏可純治外感哉。方用護內湯: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麥芽一錢 山查五粒 甘草一錢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枳殼五分 神麯八分 肉桂二分 水煎服。一劑氣塞通,二劑全愈。

此方乃消食神劑,又能法逐外邪,且不傷胃氣,真治內傷感邪初起之良法也,所以二劑奏功耳。

此症用參茯甘桔湯亦效。

山查十粒 麥芽 入參 桔梗各一錢 枳殼 甘草各五分 茯苓三錢 水煎服。

人有饑飽勞役,傷損津液,以致口渴舌乾,又感風邪,頭痛發熱,人以為外感也,誰知是內傷於陰乎。夫人身非血不養,血足而津液自潤,傷血而津液自少,血少則皮膚無養,毛竅空虛,風尤易入。然風雖入於皮膚,而不熊驟進於經絡,以陰虛而陽未衰也。陽與邪戰而發熱,故頭痛耳。治法不必補陽,補其陰血之虛少,佐之袪風之味,則陰陽和合,邪安能久留哉?方用養陰辟邪丹: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蔓荊子五分 川芎三錢 天花粉一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一劑邪解,二劑全愈。

此方補血以養陰,則津液自生,原因津液之虧而邪入,津液足而邪有不出者乎。況川芎、蔓荊子能袪頭上之邪,柴胡、炙甘草更善解紛之妙,天花粉與茯苓善消痰利濕,引邪盡從膀胱而去。治陰虛內傷感邪,莫良於此。倘用攻於補陽之中,則陽旺陰消,邪轉熾矣,烏能速愈哉。

此症養津湯亦可用。

柴胡 半夏 甘草 蔓荊子各一錢 丹皮 麥冬各三錢 玄參四錢 神麯五分 水煎服。

人有饑飽勞役,又感冰雪之氣,或犯霜露之感,遂至腹痛畏寒,身熱不解,人以為外感之症也,誰知是陽氣之內傷乎。凡人陽氣壯盛者,雖受冰雪霜露而亦不懼,惟饑飽損其脾胃,勞役困其體膚,則臟腑經絡自先虛冷,此邪之所以易入也,雖有外邪,俱作正虛治之。況腹痛畏寒,尤是虛冷之驗,外身雖熱,內寒又何疑乎,方用加味六君子湯治之。

人參一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半夏五分 肉桂一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一劑痛止,而蕩其內寒也。

倘疑身熱而外邪之盛,純用袪風利濕之劑,則損傷陽氣,不啻下石,勢必變症蜂起,成不可治之症矣。

此症用雙桂湯亦效。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肉桂 甘草各一錢 桂枝 羌活各五分 水煎服。

人有懷抱素鬱,悶悶昏昏,忽然感冒風寒,身熱咳嗽,吐痰不已,雖似外感,誰知是肝氣不舒,因召外感邪。夫肝氣最喜條達,一遇憂鬱之事,則澀滯而不可解,正喜外風之吹動,則內鬱可舒。無如內鬱之甚,則木中生火,風火相合,而熱乃熾也,故感冒風寒,所以作熱。風火作威,肝不畏金之剋,反去侮肺,肺氣不甘,兩相戰鬥,肺又懼火刑,呼救於腎子,而咳嗽生矣。雖有津液,又為肝中風火所耗,而津液變為痰涎。治法自宜急散肺中之風,然風雖散,而火尤存,則火以引風,非救本之道也。尤宜舒肝之鬱,則火息而風尤易散也。方用逍遙散加味治之。

柴胡一錢 白芍三錢 當歸二錢 甘草一錢 白朮一錢 陳皮五分 茯苓二錢 炒梔子一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身熱解,二劑咳嗽除,三劑全愈。

此方解鬱之聖藥,亦袪風之神劑也。直入肝中,舒泄其湮鬱之氣,鬱解而風自難留。加入半夏以消痰,梔子以退火,更能相助為理,所以奏功益捷也。

此症用舒解散亦效。

白芍 當歸各二錢 天花粉 香附各一錢五分 青皮 神麯各五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

人有忍饑受餓,腹中空虛,時遇天氣不正,時寒時熱,遂至胸膈悶塞,宛如結胸,人以為外邪相侵,誰知是內傷其胃氣乎。夫胃為水穀之海,雖多氣多血,然亦因能受水穀而氣血始旺。故水穀多受而胃強,水穀少受而胃弱。今既饑餓強忍,則胃無水穀,胃火沸騰,遏抑之而不舒,則胃氣消亡,天時不正之寒熱,自易相感,乘虛入於胃中而不散,因現悶塞之狀。治法必須助胃弱而使之強,則邪不戰而自退也。方用加味四君子湯: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分 柴胡一錢 枳殼五分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全愈。

論理既感寒熱,自宜用熱藥以袪寒,用寒藥以散熱。然而用寒用熱之藥,必皆先入於胃,胃既空虛,寒熱相戰,必以胃為戰場矣,胃弱何能堪乎。故寒熱兩有所不用,惟以健胃為主,佐之和解之味於補中散之也。

此症用和腹湯亦效。

人參 柴胡 甘草 神麯 厚朴各一錢 白朮二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人有素耽麯蘖,日在醉鄉,忽感寒疾,不可以風,人以為外傷於風也。誰知內傷於酒乎。夫酒醉之時,熱性可以敵寒;酒醒之時,邪風易於浸正。蓋酒能散氣,氣散則陽虛,而腠理、營衛無不空虛,邪所以易入也。故好飲之人,無不氣虛,氣虛而邪入,助其氣而邪自出矣。方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二錢 黃芪三錢 當歸三錢 白朮五錢 甘草三分 陳皮五分 升麻三分 柴胡一錢 水煎服。一劑氣旺,不畏風矣,二劑全愈。

東垣先生制此方,以治內傷而兼外感實神,以之治傷酒而感冒風邪者,尤為相宜。便不用此方以升提陽氣,而專用袪風逐邪之味則散盡真氣,風邪轉不肯出,必至輕變重,而重變死也,何不慎歟。

人有貪戀房幃,縱情色慾,遂至感冒外邪,傷風咳嗽,睡臥不寧,人以為外感於風也,誰知內傷於腎乎。夫腎為肺子,泄精過多,必取給於肺母,腎虛而肺亦虛,肺氣不能充於毛竅,邪即乘虛而入。倘以為外邪之盛,日用散風之劑,則肺氣益虛,腎水又來取資,是內外盜肺之氣,肺金安得不困乎。肺氣既困,不特不能生腎中之水,且反耗腎中之氣,遂至變勞、變怯者比比也。治宜補其肺金,更補其腎水,使腎不盜母氣,則肺自得子援,子母兩旺,外邪自衰,不戰而遁矣。方用金水兩滋湯:

麥冬一兩 天門冬三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熟地一兩 茯苓三錢 山藥五錢 肉桂三分 白朮三錢 紫菀一錢 白芥子二錢 水煎服。二劑睡臥安,四喇咳嗽除,十劑全愈。

腎虛感邪最難愈之病也,以散邪之藥,不能直入於腎經耳。詎知腎虛感邪,邪不遽入於腎,仍在肺乎。散肺經之邪,仍補其腎中之水,腎得其益,肺又無損,正善於散邪也。

此症用增減六君湯亦效。

人參 熟地 白朮各五錢 甘草 陳皮 神麯各五分 柴胡一錢 茯苓三錢 肉桂三分 水煎服。

人有防危慮患,日凜恐懼之懷,遂至感冒風邪,畏寒作顫,人以為外感於風也,誰知內傷於心膽乎。夫恐起於膽,懼起於心,過於恐則膽氣先寒,過於懼則心氣先喪。膽寒則精移,心喪則精耗,精移精耗,心與膽不愈虛乎。心膽氣虛,邪易中矣。夫膽屬少陽,膽氣既怯,則邪入少陽,膽不勝任,故畏寒而作顫。倘再用袪風之藥,則耗損膽氣,膽耗而心氣更耗矣。心膽二經之氣耗,邪又何所畏,肯輕出於表裏之外乎。治法自宜急助其膽氣之壯,膽不寒而心亦不喪,則協力同心,袪除外邪,自易易耳。方用加減小柴胡湯:

柴胡一錢 白芍一兩 茯神五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一劑膽氣壯,二劑心氣安,三劑風邪盡散。

此方用柴胡以和解膽中之邪,實佐白芍、茯神、麥冬補膽氣之弱,而即補心氣之虛也。二經得補而氣旺,恐懼且不畏,又何懼於外邪哉。

此症用攸利湯亦可治。

白芍五錢 茯神三錢 甘草 半夏 人參各一錢 青皮五分 柴胡一錢 水煎服。

人有處得意之境,過於顴娛,盡情喜笑,遂至感寒畏風,口乾舌苦,人以為外感也,誰知內傷於心包乎。夫心包乃膻中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是歡娛者,正心包之職掌,喜樂何至相傷?惟喜樂太過,大笑不止,未免津乾液燥耳。夫心包護君以出治者也。心包乾燥,必盜心之氣以自肥,將內府空虛,則宵小之輩,乘機竊發,而邪易入矣。治法自宜急補心中之氣,心氣既旺,心包亦必同旺。蓋國富而家自不貧,自然協力同心以禦外,何至有四郊之多壘哉。方用衛君湯:

人參二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菖蒲一錢 蘇葉一錢 半夏一錢 桔梗一錢 丹參一錢 水煎服。一劑津液生,二劑風邪散,三劑全愈。

此方心與膻中均補之藥也,心與心包原不可分,治內寧何愁外擾乎。

此症用滋生湯亦效。

人參 柴胡 天花粉各一錢 巴戟天 茯神 白朮各二錢 甘草 神麯各五分 肉桂三分 麥冬三錢 水煎服。

人有終日思慮憂愁,致面黃體瘦,感冒風邪,人以為外感之病,誰知是內傷於脾腎乎。夫人後天脾胃,先天腎也,二經最不宜病,然最易病也。天下無不思之人,亦少無愁之客,但過於思慮,則脾土之氣不升,胃土之氣不降,食乃停積於中州而不化,何能生津生液,以灌注於五臟乎?甚矣!思慮之傷人也,而憂愁更甚。蓋思則傷脾,憂則傷腎。腎傷則腎水不能滋肝,而肝無水養,仍剋脾胃之土,故憂思二者相合,則脾腎兩傷,而外邪尤易深入,欺先後二天之皆虛也。人至先後二天皆虛,其元虛之弱,為何如乎。治法烏可散邪,而不扶正哉。方用脾腎雙益丹: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巴戟天一兩 山藥一兩 茯苓五錢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肉桂五分 山茱萸三錢 水煎服。二劑風邪全散,十劑全愈。

此方補土之中,有補水之味,補水之內,有散邪之劑。有補之益,而無散之傷,實乃治憂思內損之神方,非止治憂思外感之妙藥也。

此症用復正湯亦妙。

熟地 白朮各五錢 柴胡 山茱萸 茯苓 丹皮各二錢 甘草一錢 山藥三錢 神麯五分 貝母五分 水煎服。

人有動多氣惱,大聲罵詈,覺飲食坐臥居處晉接,無非可怒之場,遂至感觸風邪,身熱胸滿,兩脇作脹,人以為風邪外感,誰知是肝經內傷乎。夫肝性急,氣惱則肝葉開張,氣愈急矣。急則氣不能順而逆作,血不能藏;逆則氣不能舒而脹生,血亦不暢。木鬱不泄,木乃生火,火鬱不宣,火乃生風。內風與外風齊動,則內火與外火同焚,此風邪之所以易入,不可徒袪於外也。方用風火兩消湯:

白芍一兩 炒梔子三錢 柴胡二錢 天花粉二錢 甘草一錢 車前子二錢 丹皮五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全愈。

此方治肝經之內火、內風也。然而外來風火,未常不可兼治,故兩治之而奏功也。倘不用白芍為君,單用柴胡、梔子之類,雖風火亦能兩平,肝中氣血之虛,未能驟補,風火散後,肝木仍燥,怒氣終不能解,何如多加白芍,既能補肝,又能瀉風火之得哉。

此症用卻忿散亦妙。

柴胡 半夏 甘草 薄荷 黃芩 神麯各一錢 當歸 茯苓各三錢 白芍四錢 炒梔子二錢 水煎服。

人有晝夜誦讀不輟,眠思夢想,俱在功名,勞瘁不自知,饑餓不自覺,遂至感入風邪,咳嗽身熱,人以為外感之症,誰知內傷於肺乎。夫誦讀傷氣,氣傷則肺虛,而腠理亦虛,邪即隨虛而入於肺。肺虛不能敵邪,呼腎子以相救,腎水亦正無多,力難上灌於肺,而肺氣往來於肺腎之間,故咳嗽而不自安也。治法急補其肺氣可也,然肺為邪所侮,補肺則邪更旺,而肺愈難安。必兼補胃土之氣,以生肺氣,則邪不能奪,然補胃而不佐以散邪之品,則肺畏邪侵,未必能受胃氣之益,惟於胃中散邪,則邪畏土氣之旺,聽肺氣自生,而邪乃遁矣。方用助功湯:

人參二錢 茯苓三錢 麥冬五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 半夏一錢 黃芩五分 水煎服。

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愈。

此方肺胃同治也。助胃中之氣,即助肺中之氣;瀉肺中之火,即瀉胃中之火;袪肺中之邪,即怯胃中之邪。邪入肺中,未有不入陽明者也。肺中邪散,寧有遁入陽明者乎。

此症亦可用來復湯。

人參 茯苓 白朮 天花粉各三錢 遠志 甘草各一錢 黃連三分 麥冬一兩 陳皮三分 蘇葉一錢五分 水煎服。

人有終日高談,連宵聚語,口乾舌渴,精神倦怠,因而感冒風寒,頭痛鼻塞,氣急作喘,人以為風邪外感,誰知是氣血內傷乎。夫多言傷氣,而血生於氣,氣傷而血未有不傷者。況多言則津液盡耗,津液亦陰血之餘。氣屬肺,血屬肝,氣血兩傷,即肺肝之兩傷也,往往邪入之而最易。惟是邪既乘肺肝之虛,深入於二經之中,使氣逆於下,而上不通。將何以治之?仍治其肺肝之虛,少佐散邪之藥則得矣。方用兩治湯:

白芍五錢 當歸三錢 麥冬五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 蘇葉八分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

此方入肝、入肺,補氣、補血、消淡、消火各各分治。二劑便可奏功,正不必多也。

此症用加減補中湯亦妙。

生地 人參 茯苓各三錢 白朮 當歸各五錢 甘草 半夏各一錢 黃芪一兩 川芎一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

人有貪眠樂臥,終日倘徉枕蓆之上,遂至風邪襲之,身痛背疼,發熱惡風,人以為風邪外感,誰知脾氣之內傷乎。夫脾主四肢,四肢倦怠,多欲睡眠,以脾氣之不能運動也。略為睡臥,亦足養脾氣之困,然過於睡臥,則脾氣不醒,轉足傷氣,已虛益虛,安得不招外風之入乎。專治其風,必至損傷脾氣,脾氣因虛而招風,袪風而重傷脾氣,邪且欺脾氣之虛而不肯出。人不知用補脾之法,往往變證蜂起也。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

人參三錢 黃芪五錢 白朮五錢 當歸二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升麻三分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神麯一錢 水煎服。一劑經,二劑又輕,三劑全愈。

補中益氣湯正益脾聖藥。況睡臥既久,脾氣下陷,正宜用之以升提下陷之氣。加半夏、神麯者,以久睡脾氣不醒者,飲食多致生痰,二味最善醒脾,故用之也。

此症用加味益氣湯亦妙。

人參二錢 白朮五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陳皮五分 半夏一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

人有終日呼盧,長夜鬥頁,筋痠背痛,足重腹饑,以至感冒風邪,通身皆痛,身發寒熱,人以為風邪外感,誰知血氣內傷乎。凡人日用尋常,原易損傷氣血,況呼盧鬥頁,勞其心神,損傷氣血為尤甚。無奈,世人借此為消閒適意之具,以致耗散氣血,邪已入身,猶然不悟。為之醫者,復昧其內傷之因,惟治其外感之病,正氣益虧,邪氣愈旺,非變為癆瘵之疴,必成為怯弱之疾矣。故治法須大補氣血,少加以和解之品,則正氣足以袪邪,而邪自外遁也。方用十全大補湯加減治之。

人參三錢 黃芪五錢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白朮三錢 陳皮五分 白芍三錢 熟地三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一劑汗解,二劑熱退,連服數劑全愈。

此方乃氣血兼補之方,氣血不足,舍此原無第二之劑。原方有肉桂以補命門之火,但呼盧鬥頁之人,未免火有餘而水不足,故去肉桂易之柴胡,於補中和之,則邪尤易散也。

此症用兩治湯亦效。

生地 人參各三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 半夏 川芎 柴胡各一錢 黃芪一兩 當歸五錢 水煎服。

人有爭強好鬥,或赤身不顧,或流血不知,以致風入皮膚,畏寒發熱,頭疼脇痛,人以為風邪外感,誰知筋骨之內傷乎。夫筋屬肝,骨屬腎,肝血足而筋舒,腎水滿而骨健,是筋骨必得髓血之充也。世人之耗髓血者,無過泄精,人盡知之。鬥毆以耗髓血,人未盡知也。蓋鬥毆之時,必多動怒,怒起而肝葉開張,血多不藏,而血自耗;肝血既耗,必取給於腎水,腎水供肝,木火內焚,又易乾爍。腎且資肝血之不足,何能分潤於骨中之髓乎?血與髓兩無有餘,筋安得舒,骨又安得健乎?人至筋骨兩無旺氣,風邪乘虛而侵,不能拒絕。治法宜急救其虛,方用四物湯加味治之。

熟地一兩 當歸五錢 川芎一錢 白芍五錢 柴胡一錢 牛膝三錢 金釵石斛二錢 丹皮二錢 白芥子一錢 水煎服。

四物湯補血之藥,亦補髓之藥也。原因髓血虛而入邪,補髓血而邪自易出,故少加柴胡和解風邪,隨手即散。彼專治風邪,不補髓血者,尚昧于治內傷之法也。

此症用護骨散效。

牛膝 丹皮各三錢 金釵石斛 山萸各二錢 熟地 白芍 當歸各五錢 柴胡 天花粉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終日捕魚,身入水中,時而發熱,畏寒惡冷,人以為風濕之外感也,誰知是肺氣之閉塞乎。夫肺本主氣,氣旺則周流一身,從皮毛外泄,雖有外邪之感,不能損傷。倘肺氣少虛,則氣有停住之虞矣。身入水中,遏抑皮毛,則虛氣難以舒轉,濕且中之。夫濕本外受,今從皮毛旁入,致使一身之氣閉塞不通,此畏寒惡冷之所以起也。肺氣既虛,則皮毛不能外衛,水冷金寒,肺氣與濕邪相戰,則身熱生矣。此熱乃肺氣之虛,不能敵邪而身熱也。治法補其肺氣為主,兼帶利水之味,則正旺而邪自易散。方用利肺湯:

紫蘇一錢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茯苓五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 半夏一錢 神麯三分 附子一分 水煎服。一劑熱解,二劑寒冷俱不畏矣,三劑全愈。

此方補肺氣之不足,不見利水,水自從膀胱而去。惟其內傷以致邪入,故不必治外感耳。

此症用宣閉湯亦效。

黃芪 茯苓各五錢 人參 猪苓各三錢 澤瀉二錢 半夏 肉桂 羌活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憂思不已,加之飲食失節,脾胃有傷,面色黧黑不澤,環唇尤甚,心中如飢,然見食則惡,氣短而促,人以為內傷之病,誰知是陰陽之相逆乎。夫心肺居於上焦,行榮衛而光澤於外;腎肝居於下焦,養筋骨而強壯於內;脾胃居於中焦,運化精微,灌注四臟,是四臟之所仰望者,全在脾胃之氣也。倘脾胃一傷,則四臟無所取資,脾胃病而四臟俱病矣。若憂思不已,則脾胃之氣結;飲食不節,則脾胃之氣損。口者,脾氣出入之路,唇為口之門戶,脾氣通於口而華於唇,金水反侮土,故黑色著於唇,非陰陽相反而成逆乎。不惟陽明胃脈之衰而面焦已也,是脾胃陰陽之氣兩有所虧,烏可不急救其中州之土乎。方用和順湯:

升麻五分 防風三分 白芷三分 黃芪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三分 白芍三錢 白朮五錢 茯神三錢 炮薑五分 午前服。連服十劑,黑色盡除,再服十劑,諸病全愈。

此方乃補中益氣之變方,升陽氣以散陰氣之治法也。凡陽氣下陷於陰中,則用補中益氣之方升提陽氣。倘陰氣上浮於陽中,則用此方升散其陰氣,皆能奏功之甚速也。

此症用調逆湯亦效。

人參 茯苓 白芍 生地 沙參各三錢 白朮五錢 甘草五分 蘇子 神麯各一錢 荊芥二錢 水煎服。

人有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軟,發熱,小便白而濁,脈虛大而數,人以為內傷之病也,誰知是由思慮過度而成之者乎。夫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膻中之火也。膻中手厥陰之經,性屬陰而主熱,古人以厥陽名之,以其火起之不可遏也。越人云:憂愁思慮則傷心。心氣一傷,心血自耗,心血既耗,心氣遂不能自主,每欲寄其權於相火,而相火欺君火之弱,即奪心之權而恣肆矣。治法宜以水濟火。然見火勢之熾張,用寒涼以濟之,則心氣益虛,愈激動其焦焚之害矣。宜亟補其心氣之虛,大滋其腎水之涸,則心火寧靜,相火不安而自安矣。方用坎離兩補湯:

人參五錢 熟地一兩 菟絲子三錢 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丹皮二錢 炒棗仁三錢 北五味子一錢 茯苓三錢 桑葉十四片 山藥五錢 白朮三錢 水煎服。連服數十劑而愈。

此方心腎兩補,腎水上濟於心,水足而火無亢炎之禍,自然火息而有滋潤之樂也。心中清淨而外有轉輸,則心包何敢竊柄,勢必相合而得生也。

此症用鎮神湯亦效。

人參 炒棗仁 茯苓 山藥各五錢 遠志一錢 巴戟天三錢 甘草五分 黃速三分 水煎服。

人有勞倦中暑,服香薷飲反加虛火炎上,面赤身熱,六脈疾數無力,人以為暑火之未消也,誰知是內傷於中氣乎。凡人中氣充足,則暑邪不能相犯,暑氣之侵,皆氣虛招之也。然則內虛發熱,烏可不治虛而治邪哉。況夏月伏陰在內,重寒相合,反激動虛火之升上,此陰盛隔陽之症也。治法宜補陽退陰,然而陰盛陽微之際,驟用陽藥,以入於眾陰之中,未必不扞格而不相入,必熱因寒用,始能不違陰寒之性,以奏其助陽之功也。方用順陰湯: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附子二錢 乾薑一錢 青蒿二錢 白扁豆三錢 水煎,探冰冷服之,必出微汗而愈。

此方用薑、附入於參、朮之中,未免大熱,與陰氣不相合,乃益之青蒿之寒散,投其所喜,且又熱藥冷服,使上熱得寒,不至相激,及到中焦,寒性除而熱性發,不特不相格,及至相宜耳。

此症用參朮二香湯亦效。

人參三錢 香薷一錢 甘草一錢 砂仁一粒 神麯五分 白朮二錢 陳皮五分 藿香五分 水煎服。

人有形體素虛,忽感風邪,遍身淫淫,循行如蟲,或從左腳腿起,漸次而上至頭,復下行於右腳,自覺身癢有聲,人以為奇病也,誰知內傷而氣不足乎。夫氣血自行,周流不息,何至生病?惟氣血止而不行,皮毛之間,即有淫癢之病生矣,此氣血之衰也。氣血大衰而皮毛焦,氣血少衰而皮毛脫。氣血既衰,又少有微邪,身欲自汗,邪又留而不去,兩相爭鬥,拂抑皮膚之間,因而作癢,不啻如蟲之行,非真有蟲也。傷寒症中,汗多亡陽,亦有身如蟲行之病。夫傷寒本是外感,然至於亡陽,則外感變為內傷矣。今非傷寒,亦現蟲行之象,非內傷而何?治法大補氣血,氣血行而身癢自愈也。方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一兩 黃芪一兩 當歸五錢 白朮五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升麻五分 柴胡一錢 玄參三錢 桑葉二十片 水煎服。十劑全愈。

補中益氣湯原是大補氣血之神劑,多用參、芪尤為補氣,氣旺而血自旺,更能流行也。方中加玄參、桑葉者,身癢多屬於火,能退浮遊之火也,桑葉善能止汗,汗多者發癢,止其汗而癢自止也。

此症用蠶蝎歸芪湯亦效。

當歸 黃芪各五錢 茯苓三錢 僵蠶 半夏各一錢 全蝎一個 陳皮五分 水煎服。

人有色白神怯,秋間發熱頭痛,吐瀉食少,兩目喜閉,喉啞昏昧,不省人事,粥飲有礙,手常搵住陰囊,人以為傷風重症也,誰知是勞倦傷脾之故乎。夫氣本陽和,身勞則陽和之氣變為邪熱,不必有外風襲之而身始熱也。諸陽皆會於頭,陽氣一虛,則清陽之氣不能上升,而邪熱遂乘之,熏蒸於頭而作痛,不必有外風犯之,頭始痛也。清氣不升,則濁氣不降,上下拂亂,安得不吐瀉哉。人身之脈,皆屬於目,眼眶屬脾,脾氣既傷,日無所養,欲不閉而不可得也。脾之絡連於舌本,散布於舌下,脾傷則舌之絡失養,此言語之難也。咽喉雖通於肺,然脾虛則五臟皆虛,肺虛而咽喉難司出入,心之神明亦因之昏瞀矣。陰囊屬肝,脾虛則肝欲來侵,頻按其囊者,惟恐肝木之旺,土虧之極,反現風木之象也。治法大健其脾土,則風木之象自消矣。方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黃芪五錢 當歸三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三分 甘草五分 柴胡一錢 升麻三分 製附子三分 水煎服。二劑輕,十劑全愈。

病本內傷,用補中益氣湯自中病情。方中加入附子者,蓋參、芪、歸、朮非得附子則其功不大,建功亦不甚神。況用止三分,亦無太熱之虞,轉有反正之速也。

此症用加減歸脾湯亦效。

人參 當歸 茯苓 白朮 白芍 各三錢 甘草 半夏各五分 川芎二錢 白豆蔻一粒 柴胡 遠志 棗仁各一錢 麥冬五錢 水煎服。

人有日坐於圍爐烈火之邊,以致汗出不止,久則元氣大虛,口渴引飲,一旦發熱,人亦以為外感於風,誰知是肺金受火之傷乎。夫肺本屬金,最畏火氣,外火雖不比於內火,然肺氣受二火之煎逼,自然不得其養矣。況肺乃腎水之母,肺自難養,何以能生腎水,腎水不生,日索母乳,母病不能應,則子亦病矣。子母兩病,勢必至皮膚不充,風邪易入,不必從膀胱風府之穴而後進也。然則治法何必治風,但補其肺氣,大滋其腎水,則肺金得養,內難藏邪,風從皮膚而入者,仍從皮膚而出矣。方用安肺散:

麥冬五錢 桔梗二錢 生地三錢 白芍三錢 茯苓三錢 紫蘇二錢 款冬花一錢 天門冬三錢 紫苑一錢 黃芩三錢 熟地三錢 山茱萸二錢 玄參五錢 貝母五分 水煎服。

而身熱解,二劑全愈。

此肺腎同治之法,安腎正所以安肺。倘不顧肺氣,一味袪邪,是因傷益傷矣,不變為勞怯者幾希矣。

此症用蘇桔湯亦效。

蘇葉 桔梗 甘草各一錢 生地三錢 沙參 白芍各五錢 黃芩 天花粉各二錢 當歸三錢 玄參一兩 水煎服。

疝氣門 附奔豚八則

人有感浸寒濕,睪丸作痛者,冷即發痛不可忍,此濕氣之入於腎經也。夫濕侵於腎,宜病在腰,何以腰不痛而痛在睪丸乎?不知睪屬腎,腎氣不至睪丸,則外勢不能振興。蓋因腎得濕則寒,寒在腎即寒在睪丸,而氣結於腰腎之中,宜睪丸之不應矣。其睪丸作痛者,因疝氣之成,雖成於腎氣之寒,亦成於睪丸之濕也。當日泄精之後,人坐於寒濕之區,內外兩感,睪丸獨受之矣。治法溫其腎中之寒,消其睪丸之濕,病去如掃矣。方用救丸湯:

肉桂二錢 白朮二兩 茯苓一兩 薏仁一兩 橘核一錢 水煎服。一劑、二劑輕,三劑痛除,十劑全愈,不再發也。

此症乃少陰腎經之病,腎中寒極,而腎氣不通;腎中濕重,而腎氣更滯。去其寒濕,而腎氣自行於睪丸之內。況肉桂、橘核尤善入睪丸,自然手到功成也。

此症亦可用桂荔湯:

白朮二兩 肉桂二錢 山藥一兩 小茴香二錢 荔枝核三個,敲碎 水煎服。

人有感浸濕熱,亦睪丸作痛,遇熱即發,然痛不至甚,此熱氣之入於腎經也。夫腎最惡熱,腎中虛火自旺,尚有強陽不倒之虞。況邪火相侵,熱以濟熱,睪丸作痛,烏能免哉。但火性甚急,火痛宜不可久,何終年累月不愈,即或暫時無恙,遇熱復發者何為也?蓋因熱而又得濕耳。熱性急而濕性遲,濕熱交攻,熱欲散而濕留,濕欲潤而熱燥,睪丸之內,竟成陰陽乖異,求其不痛得乎。治法去其濕熱之氣,疝病自除矣。方用利丸湯:

茯苓一兩 薏仁一兩 沙參二兩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十劑斷根,不再發也。

此方以茯苓、薏仁分消其濕氣,以沙參化其腎中之熱,且沙參善能治疝,故兩用之而成功耳。

此症用沙參湯亦甚效。

茯苓 白朮 沙參各一兩 甘草一錢 丹皮五錢 肉桂二分 水煎服。

人有睪丸作痛,氣上沖於肝,兩脇脹滿,按之益疼,人以為陰寒在腹,誰知是厥陰之氣受寒也。蓋睪丸不獨通腎,而且通肝。陰器者,宗筋之聚也。筋屬肝,睪丸可升可降,其膜實聯絡於陰器之間,故肝病而筋亦病,筋病而睪丸亦病矣。睪丸之痛,上沖於肝者,正顯同氣者其病亦同,乃肝氣之沖於睪丸耳。方用睪丸湯:

白芍二兩 小茴香三錢 橘核一錢 柴胡一錢 沙參五錢 水煎服。一劑痛少止,二劑痛大止,三劑兩脇之脹滿盡除,四劑全愈。

此方平肝氣而不沖於睪丸,得小茴香、橘核、沙參之類散睪丸之邪,兩丸安奠,何至上下相連而痛哉。

此症用解疝湯亦神。

肉桂二錢 白芍 白朮各二兩 柴胡一錢 沙參五錢 水煎服。

人有膀胱閉癃,小水不利,睪丸牽痛,連於小腸相掣而疼者,皆云小腸之氣,誰知是膀胱之熱結耶。夫膀胱化水者也,膀胱寒則水不化,熱亦不化,水不化而熱結膀胱,水必分於經絡。水人睪丸,丸乃日大,往往有囊大如斗而不能消者,是必分消其水矣。然但消其水,不解其熱,則膀胱之火,直趨睪丸,其疼更甚。方用散丸湯:

茯苓一兩 野杜若根枝一兩 沙參一兩 水煎服。一劑痛除,二劑丸漸小,連服二劑,水泄如注,囊小如故矣。

此方之奇,奇在杜若,非家園之社若也,乃野田間所生藍菊花是也。此物性寒而又善發汗,且能直入睪丸以散邪,故用以助茯苓、沙參既利其濕,又瀉其熱,所以建功特神。惟是此藥發汗,服此方後,即用當歸補血湯數劑,以補氣血,則自無太虛之患也。

此症用散癃湯亦佳。

茯苓一兩 車前子三錢 肉桂二分 萆薢二錢 甘草一錢 黃柏 知母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睪丸作痛,後變為不痛不疼者,名曰木腎,乃寒極而氣不通也。此症初起,必感寒濕,因而行房,又感寒濕,則濕入於睪丸之中,寒結於睪丸之外,遂至不痛不疼。此種疝氣,非用桂附不能直入睪丸,以通其氣。然無散邪之藥,雖用桂附,止可興陽,而睪丸之邪終久難散。且散邪之藥甚多,而能散睪丸之藥甚少,此世人所以治木腎之病,不能多效耳。方用化木湯:

白朮二兩 附子一錢 肉桂一錢 杜若根一兩 柴胡一錢 水煎服。即擁被而臥,身必發汗,必至雙腎之外,汗出如雨而後止。一劑即愈也。

此方白朮利腰臍之氣,杜若根發睪丸之邪,得附子、肉桂通達內外,柴胡解其肝中之濕,故一劑奏功如神耳。

此症用衛睪丹亦妙。

附子 甘草 玄胡索 柴胡各一錢 白朮三兩 肉桂三錢 黃芪一兩 水煎服。

人有生狐疝者,日間則縮入而痛,夜間則伸出而安,且能強陽善戰,此乃真正狐疝。若日縮夜伸不能久戰者,仍假狐疝也。假狐疝乃寒濕之症,用前救丸湯治之即愈。至於真狐之疝,成於神道之旁行房,或於星月之下交感,乃祟憑之也。疝既不同,治亦宜異,大約狐疝淫氣未散,結於睪丸之內,狐最淫而善戰,每於夜間媚人,蓋狐屬陰也。日間縮入不可以戰,戰則疼痛欲死,此祟禁之也。凡祟亦屬陰,入夜則陰主令矣。人身之陽氣,入於陰之中,陰與祟之陰相合,則同氣相得,祟不禁焉,反得遂其善戰之歡,及至精泄陽氣奔出,純陰無陽又復作痛矣。治法似宜袪逐其祟,然祟之入也,必乘其虛,不補虛而逐祟何能愈乎。方用逐狐湯:

人參一兩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肉桂三分 橘核一錢 白薇一錢 荊芥三錢 半夏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全愈。

此方純助其陽,陽氣旺,則陰氣自消,狐疝不逐自愈矣。或謂夜伸善戰,正陽火之旺也,助其陽氣,未必非增其妖氣也,何助陽而祟滅乎?蓋日間陽氣用事,祟乃遏抑其陽氣而不敢出,至夜乃乘陰氣,借交合而聚於陰器之間,乃陽旺之假象,非真旺也。吾助其陽氣,則陽氣勃發身中,晝夜皆是陽氣,祟亦何敢附之。況方中又益以舒鬱逐邪之味,消痰解祟之品,此陰不敵陽,祟棄之而去矣。非助陽,而烏得奏功之神如此哉。

黃芪二兩 肉桂三分 甘草 柴胡各一錢 貝母三錢 沙參一兩 水煎服。二劑即愈。

人有外感寒邪,如一裹之氣從心而下,直至於陰囊之間,名曰奔豚,言其如豕之奔突,其勢甚急,不可止遏,痛不可忍,人為外寒之症,誰知是心包、命門二經之火衰乎。夫心包之火與命門之火一在心,一在腎,二火未常不相通也。入有此二火相通,則寒邪不能侵,二經火衰,寒邪得而中之矣。然寒氣入內,宜先犯心,何反下趨於腎囊乎?蓋腎氣虛寒,脾經又濕,寒與濕同氣相親,故逢濕則急趨而下,勢甚便也。此等之症,痰如風雨之來,乃一時暴病,非長年之久疾也。似疝而非疝耳。治法不可作疝治,補心腎之虛,溫命門、心包之火,去脾經之濕,不必治奔豚而自愈也。方用安豚丹治之。

人參五錢 白朮五錢 肉桂一錢 山藥一兩 巴戟天五錢 蛇床子三錢 附子五分 茯苓三錢 遠志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即安,二劑全愈。

此方補心、補腎,則心腎氣足,後用桂、附熱藥,始足以駕馭其猛烈之氣,轉易袪除。然邪勢既急,而藥過於猛烈,則急以治急,未免有太剛之懼,加入甘草之緩,緩急相濟,邪不難制,無有死鬥之失也。

此症亦可用參苓桂朮湯。

白朮二兩 肉桂二錢 人參五錢 半夏五分 茯苓二錢 水煎服。

人有小水甚勤,睪丸縮入,遇寒天更痛者,此膀胱之寒結也。夫膀胱之化水,命門之火化之也。似乎命門寒,而膀胱始寒,膀胱之寒結,獨非命門之寒結乎,孰知膀胱亦能自寒也。此症多成於人坐寒濕之地,寒氣襲入於膀胱而不能散,雖有命門之火,亦不能化。蓋命門之火止能化內濕而不能化外濕耳。外濕既留於膀胱,勢必與命門之真火相戰,邪盛正衰而痛作矣。治法必須直袪膀胱之寒濕,則睪丸舒展,痛亦自止。方用辟寒丹:

肉桂三錢 茯苓五錢 白朮五錢 甘草一錢 橘核三錢 荔枝核三個,搗碎 同水煎服。

二服即少減,四服全愈。

此方用肉桂為君,既能溫命門之火,復能袪膀胱之寒;白朮、茯苓又是利水之劑;橘核、荔核更善定睪丸之痛;非肉桂相引,不能直入而散其寒結也。

此症用朮桂湯亦妙。

白朮二兩 肉桂一錢 水煎服。

陰痿門 五則

人有交感之時,忽然陰痿不舉,百計引之,終不能鼓勇而戰,人以為命門火衰,誰知是心氣之不足乎。凡入房久戰不衰,乃相火充其力也。陰痿不舉,自是命門火衰,何謂是心氣不足?不知君火一動,相火翕然隨之,君火旺而相火又復不衰,故能久戰不泄。否則君火先衰,不能自主,相火即慫恿於其旁,而心中無剛強之意,包絡亦何能自振乎。故治陰痿之病,必須上補心而下補腎,心腎兩旺,後補命門之相火,始能起痿。方用起陰湯: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 巴戟天一兩 黃芪五錢 北五味子一錢 熟地一兩 肉桂一錢 遠志一錢 柏子仁一錢 山茱萸三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而陽舉矣,再服四劑而陽旺矣,再服四劑,必能久戰不敗,苟能長服至三月,如另換一人,不啻重堅一番骨,再造一人身也。

此方大補心腎之氣,不十分去溫命門之火,而火氣自旺。世人不識補心以生火,則心氣既衰,火旺則焚心矣。不識補腎以生火,則腎水既虧,而火旺則損腎矣。心焚而腎損,雖火旺何益乎?及足以燒乾陰血,勢必陽旺陰消,而不可救耳。

此症用濟陽丸亦妙。

人參六兩 黃芪半斤 鹿茸一個,酒浸切片,又切作小塊,粉炒 龜膏半斤 人胞一個,火焙 麥冬四兩 北五味一兩 炒棗仁三兩 遠志二兩 巴戟天半斤 肉桂三兩 白朮八兩 菟絲子一斤 半夏一兩 砂仁五錢 黃連八錢 神麯一兩 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服一月陽舉矣,且能善戰。

人有精薄、精冷,雖亦能交接,然半塗而廢,或臨門即泄,人以為命門之火衰,誰知是脾胃之陽氣不旺乎。夫脾胃屬土,土生於火,脾胃之陽氣不旺,仍是命門之火衰。蓋命門之火乃先天之火,脾胃之土乃後天之土也。後天之土,本生於先天之火,先天之火不旺,則後天之土不能生。然脾胃之土雖屬後天,而其中未常無先天之氣,命門之火寒,則脾胃先天之氣,何能生哉?命門既不能生脾胃先天之氣,而脾胃後天之氣益加衰微,欲其氣旺而能固,精厚而不薄,烏可得乎。治法必須補先天命門之火,更補後天脾胃之土,則土氣既旺,火又不衰,庶幾氣溫精厚乎。方用火土既濟丹: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山茱萸一兩 菟絲子一兩 山藥五錢 巴戟天一兩 肉桂一錢 水煎服。連服十劑而精厚矣,再服十劑而精溫矣,再服三月永不再弱。

是方健脾胃之土,仍是補命門之火,濕氣去而精純,寒氣去而精煖,寒濕既除,除氣消亡而陽氣健旺,何至成怯弱之病哉。

此症用旺土丹亦甚佳。

人參六兩 白朮 黃芪各一斤 巴戟一斤 茯苓五兩 山萸肉半斤 菟絲子八兩 肉豆蔻二兩 北五味一兩 肉桂三兩 破故紙四兩 杜仲八兩 山藥八兩 芡實八兩 神麯三兩 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服一月,陽事改觀,而精亦不薄冷矣。

人有年少之時因事體未遂,抑鬱憂悶,遂至陽痿不振,舉而不剛,人以為命門火衰,誰知是心火之閉塞乎。夫腎為作強之官,技巧出焉,藏精與志者也。志意不遂,則陽氣不舒。陽氣者,即腎中之真火也,腎中真火,原奉令於心,心火動而腎火應之,心火抑鬱而不開,則腎火雖旺而不能應,有似於弱而實非弱也。治法不可助命門之火,如助命門之火,則火旺於下,而鬱勃之氣不能宣,必有陽旺陰消之禍,變生癰疽而不可救,宜宣通其心中之抑鬱,使志意舒泄,陽氣開而陰痿立起也。方用宣志湯:

茯苓五錢 菖蒲一錢 甘草一錢 白朮三錢 生棗仁五錢 遠志一錢 柴胡一錢 當歸三錢 人參一錢 山藥五錢 巴戟天三錢 水煎服。二劑而心志舒矣,再服二劑而陽事舉矣,不必多劑也。

蓋此病原因火閉而悶其氣,非因火寒而絕其燼也,故一升火而陽痿立起矣。

此症用啟陽娛心丹甚佳。

人參二兩 遠志四兩 茯神五兩 菖蒲一兩 甘草 橘紅 砂仁 柴胡各一兩 菟絲子 白朮各八兩 生棗仁 當歸各四兩 白芍 山藥各六兩 神麯三兩 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服一月,陽不閉塞矣。

人有天分最薄,無風而寒,未秋而冷,遇嚴冬冰雪,雖披重裘,其身不溫,一遇交感,數合之後,即望門而流,此命門之火太微也。夫命門雖是先天之火氣,而後天功用實可重培。第命門藏於腎中,乃無形之火也。有形之火,宜以火引火;無形之火,宜以水引火。以火引火,而火反不旺;以水引火,而火自難衰,此補命門之火,與補他火實不同也。方用扶命生火丹:

人參六兩 巴戟天一斤 山茱萸一斤 熟地二斤 附子二個 肉桂六兩 黃芪二斤 鹿茸二個 龍骨醋焠,一兩 生棗仁三兩 白朮一斤 北五味四兩 肉蓯蓉八兩 杜仲六兩 各為細末,蜜為丸,每日早晚各用五錢。服三月,自然堅而且久。

此方填精者,補水以補火也。何加入氣分之藥?不知氣旺而精始生,使但補火而不補氣,則無根之火,止能博旦夕之歡,不能邀久長之樂。惟氣旺則精更旺,精旺則火既有根,自能生生於不已。況氣乃無形之象,以無形之氣,補無形之火,則更為相宜,所以精又易生,人亦易長耳。

此症用壯火丹亦甚佳。

人參五兩 巴戟天八兩 白朮炒 熟地各一斤 山茱萸八兩 肉蓯蓉 枸杞各八兩 附子一個,用甘草三錢煎汁泡過,切片,炒熟 肉桂三兩 破故紙炒 茯苓各四兩 北五昧一兩 炒棗仁三兩 柏子仁二兩 山藥 芡實各五兩 龍骨醋焠,為末,一兩 各為末,蜜為丸。服二月,堅而且久。

人有中年之時陽事不舉,雖婦女捫弄而如故,即或振興,旋即衰敗,此心包之火氣大衰也。夫心包之火相火也。心包火旺,力能代君行事;若心包火衰,心火雖動,如相臣臥病,氣息奄奄,欲其奮身勤王,其可得乎。且心包之火,與命門之火正相通也,未有心包寒而命門能獨熱者,所以心包之火微有扶之而不起者。治法溫其心包,不必溫其命門也。方用:

人參一兩 巴戟天一兩 肉桂三錢 炒棗仁五錢 遠志二錢 茯神一錢 良薑一錢 附子一錢 柏子仁二錢 黃芪五錢 當歸三錢 菟絲子二錢 水煎服。連服十劑,興趣自生,服二十劑,陽旺不倒矣。

此方名為救相湯,專治心包虛寒之症,不止振舉其陽也。方中雖治心包,實皆統治心者。蓋補其心君,則君王富足,而相臣自強,相助為理矣。

此症用輔相振陽丸亦佳。

人參五兩 巴戟天十兩 炒棗仁 麥冬各五兩 菟絲子十兩 遠志 柏子仁 肉桂各二兩 茯神 枸杞各三兩 黃芪八兩 當歸 仙茅各四兩 白朮六兩 人胞一個 陳皮五錢 陽起石火煆,醋焠,一兩 各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晚各服四錢,滾水下。三月陽事振發。

痰證門 二十一則

人有腸胃之間,瀝瀝有聲,飲水更甚,吐痰如湧,人以為痰飲之病,誰知是胃氣之虛乎。夫胃為水穀之海,飲食無不入於胃中,遊溢精氣,上輸脾胃,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此胃氣之旺而然也。倘胃氣一虛,僅能消穀,不能消水,由是水入胃中,不存於胃而下流於腸,故瀝瀝有聲也。其症初猶不覺,久之水之精華,變為混濁,遂成痰飲,團聚於呼吸難到之處而上湧矣。然則痰之來也,由於胃氣之虛;痰之成也,由於水氣之盛。治痰必先消水,消水必先健胃,但徒補胃土,而胃氣不能自旺。蓋胃氣之衰,由心包之氣弱也,補胃土必須補心包之火耳。方用散痰湯:

白朮三錢 茯苓五錢 肉桂五分 陳皮五分 半夏一錢 薏仁五錢 山藥五錢 人參一錢 水煎服。

此方即二陳湯之變也。二陳湯止助胃以消痰,未若此方助心包以健胃。用肉桂者,不特助心包之火,且能引茯苓、白朮入於膀胱,以分消其水濕之氣,薏仁、山藥又能燥脾,以洩其下流之水,水瀉而痰涎無黨,不化痰而化精矣,豈尚有痰飲之不愈哉。

此症用運痰湯亦效。

人參 半夏各三錢 茯苓一兩 陳皮三分 益智仁五粒 肉桂一錢 水煎服。

人有水流脇下,咳唾引痛,吐痰甚多,不敢用力,人以為懸飲之病,誰知是胃氣之怯乎。夫飲水宜入於腸,今入於脇,乃胃氣之逆也。第胃不怯,則胃之氣不逆,胃氣旺而水怯,胃氣怯而水旺。欲使水逆而歸於順,必使胃旺而後可導其水勢之下行,提其胃氣之上升,自然怯者不怯,逆者不逆也。方用弱痰湯:

人參一錢 茯苓五錢 荊芥一錢 薏仁一兩 陳皮五錢 天花粉三錢 枳殼三分 白芥子二錢 水煎服。

上能消膜膈之痰,下能逐腸胃之水,助氣則氣旺,而水降矣。倘徒用消痰之藥,不補其胃氣之虛,則氣降而水升,泛濫之禍不止矣。

此症用加味四君湯亦效。

人參 白芍各三錢 白朮 茯苓各五錢 陳皮五分 益智仁一錢 甘草三分 水煎服。

人有痰涎流溢於四肢,汗不出而身重,吐痰靡已,人以為溢飲之病,誰知是胃氣之壅乎。夫天一生水,流灌無處不到,一有瘀蓄,則穢濁叢積,水道泛濫而橫流旁溢矣。凡水必入胃,胃通而水何能積。惟胃土有壅滯,水不走膀胱而順流,乃由胃而外滲於四肢,四肢無泄水之路,必化汗而出。然水能化汗,由於胃氣之行也。今胃既壅阻,胃氣不行,何能化汗,水又何從而出。身重者,正水濕之徵也。四肢水濕不能出,自然上湧而吐痰矣。治法必順其性,因勢利導之,庶几泛濫之害可除。開胃土之壅,而膀胱小腸之水道自通。然土壅由於肝木之剋,宣肝氣之鬱,補胃氣之虛,胃壅可開矣。方用啟閉湯:

白朮三錢 茯苓五錢 白芍三錢 柴胡五分 豬苓一錢 厚朴一錢 澤瀉一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而痰消,再服四劑而身輕矣。

此方即四苓散之變也。加入柴、芍以舒肝,加入厚朴以行氣,加入半夏以消痰,自然氣行而水亦行,氣化而痰亦化矣。

此症用白花飲亦佳。

白朮五錢 薏仁 茯苓各一兩 甘草五分 天花粉三錢 柴胡一錢 枳殼五分 水煎服。

人有咳逆倚息短氣,其形如腫,吐痰不已,胸膈飽悶,人以為支飲之症,誰知是胃氣之逆乎。夫胃為水穀之海,宜順不宜逆,順則水化為精,逆則水化為痰。然逆有深淺之不同,逆淺而痰入於胸,逆深而痰入於膈。然而胃氣之逆,致痰飲上行,竟入於胸膈之間,則其逆亦甚。而逆何以至此也?胃為腎之關,腎虛而氣沖於胃,則胃失其啟闔之權,關門不閉,反隨腎氣而上沖,腎挾胃中之痰而入於肺,肺得水氣而侵,故現水腫之狀,咳逆倚息之病生。其症似乎氣之有餘,而實氣之不足,故短氣而不可以接續也。治法轉胃氣之逆,而痰可降;補腎氣之虛,而胃可順矣。方用轉胃湯:

山藥一兩 薏仁一兩 人參一兩 白朮五錢 牛膝三錢 附子一分 陳皮三分 蘇子二錢 麥冬一兩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一劑胃氣平,二劑胃氣轉,三劑咳逆短氣之症除,四劑全愈。

此方轉胃為名,而實所以轉腎氣之逆也。腎逆而後胃逆,然則轉腎正所以轉胃也。此等之病,非此大劑,則胃之氣必不能通於腎之中,而腎之氣必不能歸於腎之內。倘日日治痰,則耗損胃氣,而腎氣益逆,何日是降痰之時哉,勢不至於死不已也。

此症用加味參朮苓桂湯亦佳。

人參 茯苓 麥冬 山藥各五錢 白朮一兩 破故紙一錢 蘇子 肉桂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終日吐痰,少用茶水則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人以為水在於心,誰知火鬱於心乎。夫心屬火,最惡者水也,若心氣不虛,水之入胃,正足以養心,而水亦不敢直入以犯之。惟心氣之虛,火先畏水,而水即乘其畏以相攻,火欲出而不得出,自鬱於內而氣不得宣,故築動而短氣,非氣之真短也。火既與水相戰,則水正火之仇也,傷水惡水又何疑乎。治法不可徒利乎水也,利水必先消痰,而消痰必至損胃,胃氣損而心氣愈虛,水與痰終難去也。必須補心以生胃,散鬱以利水,則火氣旺而水不能侵,自不至停於心下而變為濕痰也。方用勝水湯:

茯苓一兩 車前子三錢 人參三錢 遠志一錢 甘草三分 菖蒲一錢 柴胡一錢 白朮一兩 陳皮五分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四劑全愈。

此方六君子之變也。補心散鬱並而行之,心氣健而火氣自通,火氣通而胃之氣自旺,土旺自能制水,何畏於水之攻心哉。

此症用加減運痰湯亦效。

人參三錢 茯神一兩 益智仁一錢 菖蒲一錢 澤瀉五錢 肉桂五分 水煎服。

人有口吐涎沫,渴欲飲水,然飲水又不能多,仍化為痰而吐出,人以為水之在肺也,誰知是肺氣之熱乎。夫肺主氣,行營衛,布津液,周流於一身,不可停住者也。惟水邪入之,塞其氣道,氣凝不通,液聚不達,遂變為涎沫。而清肅之令失,肺乃生火以自焚,故引外水以救內火,然內火終非外水可息,外水亦非內火易消,故不化精津,仍變為痰涎而上吐也。治法清肺金之熱,不取給於外水,則水不入肺,而涎沫可解。然肺金失清肅之令,不止水邪之故。蓋水邪之入肺,因心火之剋肺也。肺因火邪相侵,原思水以相濟,水乃乘其渴而入之,故欲解肺金之熱,必須清心火之炎。方用解炎湯:

黃連五分 天花粉二錢 黃芩一錢 麥冬一兩 茯苓五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三分 陳皮三分 神麯五分 水煎服。一劑渴解,二劑痰消,不必三劑。

此方清心肺之熱,而痰氣過升,亦非所宜。加入茯苓下行於膀胱,則火隨水走,其勢自順,既能消痰,又能降火,何至肺氣之壅塞乎。且此方雖消痰降火,不耗損肺金之氣,此痰之所以易消,火之所以易降也。

此症用息沸飲亦佳。

麥冬二錢 款冬花一錢 茯神二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三錢 黃芩二錢 天花粉二錢 竹葉三十片 水煎服。

人有少氣身重,口吐清水、清痰,人以為水在脾也,誰知是脾氣之寒乎。夫脾為濕土,所惡者水,喜者火也。火衰則水旺,水旺則火衰,必然之理也。蓋無火則土為寒土,水不能燥,而且有凝凍之憂,即有徵火,僅可化水,而不能化津,但能變痰,而不能變液。且火既衰微,止可化上焦之水,不能解下焦之凍。此清痰、清水所以上吐而不下行也。濕流於四體,身安得不重乎。治法必須利水清痰,以燥脾土之氣。然而脾中無火,雖脾土之衰,由於腎火之弱也。不補腎中之火,則釜下無薪,土如冰炭,安能大地陽回,變濕污之地為膏壤之區乎。故必須補腎火之旺,而土自燥,土燥而濕自除耳。方用燥土湯: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肉桂二錢 人參三錢 破故紙一錢 山藥五錢 芡實五錢 砂仁三粒 益智仁一錢 半夏二錢 水煎服。

此方燥脾者居其七,燥腎者居其三,似乎仍重在補脾,而輕在補腎。不知脾喜燥,而腎惡燥,使燥腎之藥太多,則腎先受損,何以益脾乎,此用藥之妙於權衡也。

此症亦可用加減運痰湯:

人參 茯神各三錢 白朮五錢 肉桂一錢 白豆蔻一枚 陳皮五分 神麯一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

人有痰氣流行,脇下支滿,發嚏而痛,輕聲吐痰,不敢重咯,此非水氣在肝,乃鬱氣在肝也。夫肝藏血而不藏水,宜水之所不到。然而肝氣鬱則血不藏矣,血不藏而水乘隙而入肝,而肝終不藏水,水乃留伏於肝之外而不散,肝氣本鬱以招水,又因水而愈鬱,肝氣之逆可知矣。脇下正肝之部位,肝氣已鬱,即無水邪相犯,尚有脹急之症,水停脇下,安得不支滿乎。發嚏而痛者,以火鬱未宣,得嚏則火欲出而不得出,因弔動作痛也。治法必須達肝氣之鬱,少佐以消痰分水之藥,則隨手奏功矣。方用開痰飲: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炒梔子一錢 陳皮一錢 薄荷一錢 枳殼三分 蒼朮二錢 茯苓五錢 水煎服。二劑肝氣之鬱舒,四劑脇滿之痛去,不必五劑。

此方專解肝鬱,鬱舒火散,自不下剋脾胃之土,上引痰涎之閉矣。寧尚有水停脇下,以增痛滿者哉。

此症可用疏痰湯:

白芍 茯神各五錢 甘草 神麯 半夏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水泛為痰,涎如清水,入水即化,人亦不知為腎中之痰,豈知腎寒而精變為痰乎。夫各經之痰,皆外水入而化痰,惟腎中之痰乃內水所成,故心肝脾肺之痰,可以用攻,而獨治腎中之痰,必須用純補之藥,不可少間攻痰之味。蓋腎中之痰,乃純陰之水也,陰火非陽火不能攝。陽火者,水中之火也。陰水泛而火微,陽水旺而火伏,大補其水中之火,不必降痰而痰自降矣。方用八味地黃湯:

熟地一兩 山藥五錢 山茱萸五錢 澤瀉三錢 丹皮三錢 茯苓一兩 肉桂二錢 附子一錢 水煎服。一劑水泛為痰者立時即消。

天下治痰之捷效,未有勝於此方者也。然亦止可治腎寒而痰泛者,不可執此方以概治痰也。蓋痰非腎泛,則痰為外邪,何可以治內痰者移而治外痰乎?惟真正是腎水上泛者,用此方實效應如響,然亦必須多用茯苓與熟地之分兩相同,則腎水歸源,而上、中、下三焦之濕氣盡行消化,始無伏留之弊。萬勿執定仲景夫子原方,謂茯苓不可多用,故又表而出之。

此症用復陰丹亦妙。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芡實 山藥各一兩 肉桂一錢 水煎服。

人有吐痰純是白沫,咳嗽不已,日輕夜重,人以為肺火之痰也,誰知腎熱而火沸為痰乎。此等之痰,乃陰虛火動,大約成癆瘵者居多,即古之所謂吐白血也。其痰一似蟹涎,吐之不已,必色變如綠涕之色,即癆瘵之已成,而不可救療者也。然而癆瘵而吐白沫,是腎絕之痰也。亦有未成癆瘵,與陰虛之火初動,而即成此痰,與癆瘵已成者尚有分別,何可置之不救。世人一味治痰,絕不識治腎中之陰,不變成癆瘵而不止。夫火沸為痰者,成於腎火之太旺,由於水衰之極也。腎可補不可瀉,補腎水之衰,即所以瀉腎火之旺,故用補陰之藥以制陽,不可用瀉陽之品以救陰也。倘見其腎火之旺,而輕用黃柏、知母,毋論火不可以驟息,痰不可以遽消,且擊動其火,以變為癆瘵者比比也。治法但補水以逐痰,則痰消於烏有矣。方用定沸湯:

熟地二兩 山茱萸一兩 麥冬一兩 北五味二錢 茯苓一兩 山藥一兩 玄參一兩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連服二劑,火沸之痰不知其何以去也。此方宜連服十劑,不可見二劑之效,便撤飲不服。

蓋火沸之痰,實本於陰虛,而陰虛之火,非多服補陰之藥,則陰不能大長,火不能急散也。病者以此方為續命之湯,醫者以此方為奪命之劑,幸勿輕棄之也。

此症用歸沫湯亦大妙。

熟地二兩 山萸肉 玄參各一兩 天冬 女貞子 生地 百合各三錢 款冬花一錢 水煎服。

人有偶感風邪,鼻塞咳嗽,吐痰黃濁,人以為痰塞胸膈也,法宜吐,誰知風邪塞於肺經乎。夫邪在肺,古人亦有用吐而效者,以肺氣閉塞,謂吐中有發散之義也。然必大滿大實之症始可用吐,如瓜蒂散湧出其痰是也。若鼻塞咳嗽,吐痰黃濁,非大滿大實可比,何必用吐法哉。且不宜吐而吐,必有損傷胃氣之憂,胃氣傷而肺氣亦傷。肺胃兩傷,舊疾雖去,而新痰復生,一吐不已而再,再吐不已而三,必變為不可治之症矣。故毋論虛人不可吐,即實人亦不可輕吐,以吐後必須守戒,五臟反覆而氣末易復,一犯戒而變症蜂起也。況肺邪閉塞之痰,亦易於表散。蓋肺氣閉塞於風邪。非閉塞於痰也。散其邪而肺氣自通,肺氣通而痰自化,王道原自平平,尚吐者霸道也。霸道可間用,不可常用,慎勿謂吐法神於表散,而盡用吐也。方用散痰湯:

桔梗三錢 紫蘇二錢 黃芩一錢 麥冬五錢 半夏二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一劑鼻塞通,二劑咳嗽止,三劑痰濁化,四劑全愈。

此方名為散痰,其實散肺之邪也。

此症用二紫湯亦效。

紫蘇葉 紫苑各一錢 桔梗二錢 甘草 枳殼 黃芩各一錢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

人有寒氣入胃,結成寒痰,日日嘔吐,人以為寒痰在胃,誰知是胃氣之虛,而寒結為痰乎。凡人胃氣旺,則水穀入而化精,原不生痰。惟胃氣虛,僅能消穀,不能消水,則水積而為痰矣。然而胃虛者,火氣之衰也。火旺則土旺,火衰則土衰,土衰不能制水,故不變精而變痰也。夫胃土自寒,尚且水變為痰,況外寒又侵胃乎。內外之寒合,自然痰涎日多,下不能化,必至上湧而吐矣。袪寒其可緩乎?惟是袪胃土之寒,必須補心火之旺,火旺土堅,何痰不化哉。方用六君子湯加味治之。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三分 半夏一錢 肉桂二錢 水煎服。

六君子湯原是補脾胃之聖藥。胃病而治脾者,脾胃為表裏,脾健而胃更健也。肉桂上補心火,而下尤補腎火也。心火旺而胃溫,腎火旺而脾熱,脾胃兩熱,寒痰有不立消者哉。

此症用加味參朮苓附湯亦甚效。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附子二分 神麯一錢 麥芽一錢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

人有熱氣入胃,火鬱成痰,痰色黃穢,敗濁不堪,人以為熱痰作祟,誰知是胃火之未消乎。夫胃本屬土,胃火之盛,由於胃土之衰也。胃土衰而外熱犯之,似與胃相宜,何以反化為痰乎?蓋胃土既虛,則水穀之入不能生津以潤土,而土氣太乾,必索外水以相救,水多火勝,而不相化,胃土抑鬱而不伸,胃火亦搏結而不發,痰何能消,必變為黃穢敗濁之色矣。然則治法不必治痰,補胃氣之虛,少加散火抒鬱之味,則胃土復強,消痰更易。方用疏土湯:

白朮三錢 茯苓五錢 乾葛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三分 陳皮五分 天花粉三錢 竹葉三十片 甘菊二錢 柴胡五分 水煎服。一劑胃鬱解,二劑胃火散,三劑胃痰消,四劑全愈。

此方補胃重而瀉火輕,以鬱火之痰原未常大旺也。故補胃而火可散,散火而鬱自解,況方中原有葛根、柴胡以解其鬱乎,鬱開痰豁,必至之勢也。

此症亦可用玄石花粉散:

石膏二錢 白朮三錢 茯苓五錢 天花粉 玄參各三錢 水煎服。

人有感雨露之濕,或墻垣土房之濕,以致濕變為痰,成為痰飲。肢節痠痛,背心作疼,臍下有悸,人以為濕痰成病,誰知是脾氣之濕,濕以助濕乎。夫脾最惡濕,必得腎火以燥之,則汙泥之土,始成膏壤,水入脾中,散精而無留伏之害。惟腎火衰微,不能生脾土,而脾土愈濕,土濕自易成痰。又加天地之水氣,兩相感召,則濕以添濕,痰更添痰矣。治法補腎火以生土,補火之藥,仍於補脾之中用之,則火無亢炎之禍,土有健順之宜。方用五苓散治之:

白朮一兩 豬苓三錢 澤瀉二錢 茯苓一兩 肉桂二錢 半夏三錢 水煎服。一劑臍下之悸除,二劑肢節、背心之疼痛止,三劑痰飲盡消,四劑全愈。

五苓散乃利水之神劑也。肉桂溫命門之火,更能引濕痰化水,盡趨於膀胱而出。尚恐舊痰已化,而新痰又生,故加入半夏以消之,助苓、朮之醒脾,尤能奏健土之功也。土生火中,火旺土內,一方而火土兩安,脾腎兼補,此五苓散之功也。

此症用制涎湯亦效。

茯苓 薏仁 白朮 山藥各五錢 肉桂一錢 半夏二錢 水煎服。

人有陰虛枯槁,肺氣困乏,嗌塞喉乾,咯痰動嗽,此肺氣之燥也。夫肺之燥,必非一日,夏傷於熱,秋必病燥。肺屬金,而金最畏火,夏火炎炎,肺金不能敵火氣之剋耳。但金既畏火剋,即宜發燥,何待火退金旺之時反現燥象?不知金畏火刑,而金尚出其肺中之液,猶可以敵火氣之炎,迨火令既過,金無所畏,不足之氣形焉,轉難濟肺氣之乏,勢必求外水以止渴。然而外水止可入胃,給不可以入肺,且肺氣既燥,肺難自顧,何能下生腎水,乃腎中取給又不免,則燥且益燥,咳嗽吐痰之症生矣。治法似宜補脾胃,以生肺金矣。然健脾助胃之藥,性多燥烈,以燥投燥,則肺中之津液未能遽生,反足以添其火炎。必須於潤肺之中而大補其腎水,腎水足而肺金得養,子富而母自不貧也。且肺金之氣,夜藏於腎,向因腎涸,力難迎肺金,以歸藏於腎之內,肺乃取給於腎,而腎之水不足以供肺之用。肺乃半途而返,不忍入於腎子之宮;腎見肺金之燥,出其涸竭之水以濟之。涸竭之水,水中有火也,肺不敢受,於是不變津而變痰。此痰也,肺未常欲其上升,無如上焦火旺,肺液乾枯,不得不取資於痰,以暫救其嗌燥,故咯而升痰。迨痰既上升,而上焦之火,彼此相鬥。嗽又生矣。方用潤燥飲:

麥冬一兩 熟地一兩 蘇子一錢 白芥子二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三錢 天門冬三錢 山茱萸五錢 北五味五分 人參一錢 水煎服。二劑肺潤,四劑腎潤,十劑全愈。

此方用二冬以潤肺,用熟地、茱萸以補腎,肺腎相通,加人參、五味以益氣,氣旺而津液尤易生也。又恐過於補腎,而不上走益肺,故加升提之味,使益肺多於益腎。尚慮用參以助燥,更入蘇子、甘草使之調和於上焦之間,同白芥子以消膜膈之痰,又不動火以增燥,亦何致有痰嗽之患哉。

此症亦可用潤稿湯治之。

熟地 麥冬 葳蕤各一兩 甘草五分 百合五錢 貝母一錢 水煎服。

小兒痰氣壅阻,竅隧不開,手足逆冷,有如風症,人以為慢脾風也,誰知是脾虛而痰盛乎。夫小兒以脾健為主,脾土不旺,則所食之水穀,盡變為痰。痰氣既盛,則經絡之間無非痰結,竅隧閉塞,氣即不能展舒矣。脾主四肢,手足者,脾之所屬也,脾氣既不能展舒,何能運動夫手足乎,此逆冷之所以成,而非外風之中也。風性甚動而且急,使真有風入,則疾風暴雨,勢不可當,安有迂緩舒徐者乎?無奈前人巧立名色,謂是慢驚之風,創造牛黃、犀角、蛇、蝎等藥以療之,遂至殺小兒如草菅,深可痛惜!使早用健脾之劑,少佐之以袪痰之藥,則無兒不可活也。方用健土開涎散:

人參五分 茯苓二錢 陳皮二分 薏仁二錢 乾薑二分 砂仁一粒 白朮二錢 天花粉五分 水煎服。一劑風定,二劑痰消,三劑全愈。

此方健土以消痰,與六君子湯不相上下。然六君子用半夏以消痰,未免有耗氣之失,不若此方專利脾中之濕,又能通氣溫中,更勝於六君子也。倘執此方,概治小兒之痰,庶幾全活者眾矣。

此症用健運湯亦佳。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甘草 枳殼 蘇葉、半夏各三分 益智仁三粒 白豆蔻一粒 水煎服。

人有老痰結成粘塊,凝滯喉嚨之間,欲嚥不下,欲吐不能,人以為氣不清,誰知是肝氣之甚鬱乎。此等之痰,必成黃穢之色。蓋留於膜膈之上也,老人虛人最多。此痰非舒發肝木之氣斷然難消,然徒舒肝木之氣,不大補肝中之血,則脇間之燥不能除,膜膈之痰亦不能化。然而肝中之血,腎水之所滋也,補肝必須補腎,而兼消痰。方用潤燥破痰湯:

白芍一兩 香附一錢 青黛五分 天花粉二錢 白芥子二錢 玄參五錢 茯苓三錢 山藥三錢 水煎服。一劑痰易吐,二劑痰易嚥矣。連服四劑而痰塊開矣,再服四劑而老痰盡消。

此方肝腎兩治,肝氣宣而肝血養,則肝火不搏聚於胸中,自然老痰不凝滯於脇內。惟是老痰最難速化,此方必須多用,但不可責其近功耳。

此症用寬膜湯亦效。

白芍三錢 枳殼三分 甘草五分 神麯三錢 白芥子三錢 炒梔子一錢 白朮二錢 鬱金一錢 水煎服。

人有痰在膈上,大滿大實,氣塞不能伸,藥袪而不得下,人以為邪在上也,誰知是邪在下乎。夫上病宜療下,何以古人用上治吐法而能愈乎?此亦一時權宜之法,非可常用之道。世人遵張子和之教,一見滿實之症,便用吐藥,誰知儘可不吐哉。凡見滿實之症,下之自愈,但下不同耳。下之者,乃袪入胃中,非袪入腸中也。痰涎上壅於膈,原是胃氣之盛,而本於胃火之盛也。瀉胃火之有餘,自然現胃氣之不足,胃氣無滿實之象,膈中滿實,安能重滿重實耶?勢必痰氣頓消,盡落於胃中矣。何必湧痰上吐,損傷胃氣,使五臟之盡反覆哉。方用降痰舒膈湯:

石膏三錢 天花粉三錢 厚朴一錢 枳殼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五錢 益智仁五分 水煎服。一劑滿實平,二劑滿實盡除,痰亦盡下。

此方瀉胃火而降痰,實有奇功。雖其性亦迅烈不平,然勝於吐法實多也,世人欲用吐法者,先用此方,不效後再用吐藥,有益於生命無窮,幸勿哂醫學平庸,謂用藥之膽怯也。

此症亦可用伸膈湯治之。

瓜蔞三錢 半夏三錢 枳殼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人有遍身俱長大小之塊,纍纍不一,人以為痰塊也,誰知是氣之不行,而痰因結之而不散乎。夫怪病多生於痰,身中長塊,亦怪病之一也。然而痰生塊結,必有其故。蓋痰之生本於濕,塊之結成於火,故無濕不能生痰,而無痰不能成塊。第痰之生也,雖生於濕,塊之成也,雖成於火,苟氣旺而濕又何留,濕苟不留,火又何從而起,是消塊不必去火,惟在於消痰,亦不必全消夫痰,又在亟補其氣,蓋氣旺則痰消,痰消則塊亦消也。方用二陳湯加味治之。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五錢 陳皮二錢 半夏三錢 白芥子三錢 薑炒黃連五分 水煎服。十劑消半,三十劑全消。

此方本消痰之聖藥,亦消塊之神劑,塊成於痰,消痰即所以消塊也。

此症亦可用礬石消壘散。

澤瀉 半夏各三錢 茯神 白朮各五錢 薏仁一兩 附子二分 人參二錢 甘草五分 白礬一錢 黃連三分 水煎服。十劑自消,

人有性喜食酸,因多食青梅,得痰飲之病,日間胸膈中如刀之刺,至晚而胸膈痛止,膝䯊大痛,人以為胃中之寒,誰知痰飲隨氣升降而作痛乎。夫痰在上宜吐,痰在中宜消,在下宜降。今痰飲在胸膈之間,是痰在上焦也。不可用消痰、降痰之法,必當用吐藥吐之。惟是吐痰必傷其氣,毋論大吐之後,使臟腑反覆,多傷胃氣。而多食酸味之人,則肝木必旺,而恣肆其橫逆之勢,以傷中州之土矣。土傷則胃氣更損。雖久積之痰頓失,新長之痰安保其不再聚乎。治法於吐中而仍行其補胃、平肝之法,使痰去而正又不虧之為得也(症傷於酸,必用吐法以開之也,乃吐不傷經,尤善用吐也。)。方用:

參蘆一兩 瓜蒂七枚 白芍一兩 白芥子一兩 竹瀝二合 水煎服。一劑必大吐,盡去其痰,其痛如失。然後用二陳湯調理,不再痛。

前方名為倒痰湯,用參蘆以扶胃土,用白芍以平肝木,用白芥子、竹瀝共入於瓜蒂之中,吐痰即用消痰之藥,使餘痰盡化,舊痰去而新痰不生,得治痰之益,又絕其傷氣之憂也。

此症用蔞蘇飲亦佳。

瓜蔞三錢 甘草一錢 半夏三錢 蘇葉三錢 竹瀝一合 陳皮一錢 水煎服。

人有偶食難化之物,忽然動驚,因而飲食減少,形體憔瘁,面色黃瘦,顛寒作熱,數載不愈,人以為勞瘵之症也,誰知痰裹其食而不化乎。夫傷食之病,未有手按之而不痛者,況痰裹其食,其痛尤甚,何以經歲、經年而人未知也?且食至歲月之久,宜當消化,何久留在腹乎?不知食因驚而留於腹者,食存於兩脇之旁,外有肋骨護之,手按痛處不能及也。食因痰裹,痰既不消,食亦不化,故有留中數載,仍為舊物,人所未知也。兩脇之地,乃肝木之位,痰食積於中,自生如瘧之症,發寒發熱,狀似勞瘵,以勞瘵治之,則驚氣不解,而痰食如故,病何能愈哉。治法開其驚,降其痰食,數載之病一朝可去。方用釋驚湯治之。

白芍一兩 當歸五錢 青木香三錢 大黃三錢 枳實一錢 白芥子三錢 茯苓三錢 枳殼一錢 甘草五分 麥芽一錢 山查十粒 水煎服。一劑而痰食盡下,不必再劑。

此方消痰降食,專走於兩脇之間,開其驚氣,故奏功如神耳。

此症用易消散亦效。

山查三錢 麥芽三錢 白朮一兩 鱉甲一兩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附子一片 水煎服。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