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十四

清·陈士铎
来源:辨证录

幼科

驚疳吐瀉門 七則

兒科之病,驚、疳、吐、瀉為多,四者又相為終始。大約因疳而成吐,因吐而成瀉,因瀉而成驚。故小兒口內流涎,乃疳之兆也。起首即治疳,而吐瀉之症不作,又何致驚症之生也。惟其失治疳症,而胃氣受傷矣。小兒純陽,原無損于陰氣。傷胃氣者傷陽氣也,陽傷陰亦傷矣。傷陰者,傷脾氣也。人生後天以脾胃之氣為主,脾胃兩傷,無氣以養心,而驚之症起矣。是驚乃虛病,而非有外風之入也。然則吐、瀉、驚俱脾胃之虛寒,而疳乃脾胃之實熱也。不知小兒因多食水果,以致口熱而成疳。口熱似乎陽旺也,然而陽極則變為陰矣。故疳症既久而作吐,正陽變為陰之驗也。可見驚、疳、吐、瀉俱是虛症,補脾胃而四病皆易愈也。世醫分驚為風,分疳為熱,分吐、瀉為寒,亦未深知小兒之症耳。孰知單治脾胃之虛,而四症不必治而自愈也。方用活兒丹:

人參三錢 白朮一錢 甘草一分 茯苓二錢 陳皮一分 巴戟天一錢 白芍一錢 柴胡二分 當歸五分 山查五分 神麯三分 水煎服。一劑而驚、疳、吐、瀉無不即安,二劑全愈,三劑不再發也。

此方健脾開胃,又能平肝,使肝亦無鬱滯之患,自能疏通土氣,變剋土之肝反為益土之肝矣。脾胃無非生氣,而吐瀉自止,何至四肢無養,變成角弓反張之急慢驚風哉。

小兒生疳,上下牙床盡腫,口角涼涎,咳嗽不已,咽喉腫痛,人以為疳症脾熱也,誰知是胃火之上升乎。夫既是胃火,宜用泄火之藥,瀉火而不效者,以火過於盛,將陽變為陰矣。故用降火之藥以瀉火而火不降,轉至困憊者,正《內經》所謂壯火食氣也。蓋少火宜瀉,而壯火宜補。不補胃以治火,反瀉火以損胃,安得而不加困憊哉。治之法,補其胃氣之虛,少加息火之味,則疳症不治而自愈矣。方用平肝湯:

茯苓三錢 白朮一錢 陳皮二分 神麯五分 麥冬二錢 元參二錢 桔梗一錢 蘇葉三分 人參三分 枳殼二分 黃芩三分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而疳症愈,不必四劑也。

此方補胃以散火而火自平者,以火出于土之中也。土健而火藏,土衰而火現,故補其土而火藏于下,又何至上升于口頰之間乎。況方中有解火之味在于補之內,則土引火而自歸,火亦隨土而自息矣。

小兒生疳之後,飲茶水則吐,後則不飲茶水而亦吐,困弱之極,人以為熱吐也,誰知是熱變為寒而吐乎。夫疳症本熱也,疳久則寒者,以胃土之傷,土衰則火旺,火旺則土亦衰,土益衰而前火之旺自減,火土兩衰,安得不寒乎。況小兒最喜者,生冷也。土衰又加生冷,自然作吐矣。故止吐以健胃為主,單用止吐之藥,吾未見其能止也。即偶止吐于一時,未必不動吐于後日,惟健胃以止吐,則胃強而吐不再發也。方用六君子湯加味用之。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片 半夏五分 神麯三分 陳皮三分 白荳蔻一粒 水煎服。一劑即止吐,二劑全愈。

此方健胃以止嘔,治大人尚有成功,況小兒乎。小兒嘔吐,世人視為輕症,往往不以為意,變成大病而不可救。以胃氣之傷不能生養夫四肢,而角弓反張之病現,乃陰虛而成之也。今以此方扶其胃氣,胃健而飲食能受,既無嘔吐之傷,自有灌注之益,又何至有驚風之病哉。

小兒大吐之後,忽然大瀉,雖吐止而瀉不肯止,倦怠之極,人以為吐變瀉則其氣順矣,誰知其氣愈逆乎。夫吐乃傷胃,而瀉乃傷脾也。氣順宜吐止而愈矣,今吐止而大瀉,乃胃傳於脾矣。由腑而入臟,是由表而入裏也,較吐更甚。蓋吐症補胃而可愈,而瀉症宜兼補脾。雖脾胃有同治之法,補胃自必補脾,但吐後作瀉,則補脾必須補胃也。方用生脾助胃湯:

人參三錢 白朮三錢 甘草三分 肉桂一錢 茯苓五錢 神麯五分 附子一片 水煎服。

一劑而瀉止,二劑全愈。倘服之不應,不必治之矣。

此方治小兒之瀉,效驗如嚮,百人中可救九十,彼不應者,乃陰陽兩絕之人也,非藥之過耳。世人見參、附如酖毒,不敢浪用。醫生用之,亦輒抵毀,自陷於死亡,哀哉。

小兒上吐下瀉,眼目上視,死亡頃刻,其狀宛似慢驚風,人以為驚風之症也,誰知是脾胃之氣將絕乎。小兒至此,亦人鬼之關也。若作慢風治之,用牛黃等丸,下喉即死矣。夫脾胃之氣將絕,是陰陽之氣欲脫也,非急救其氣,何能再活。救氣之藥,舍人參無第二味也。世間之藥,無過人參,至四、五錢以救嬰兒之吐瀉,無論近人無此膽氣,即古人亦無此方法,毋怪嬰兒之多亡也。予逢異人,訓予救小兒垂危之症,惟有多用人參,可變危為安。鐸試之,無不奇效。蓋小兒脾胃虛寒,以致上吐下瀉,正至危之症也,宜多用人參以救之。方用安兒至寶湯:

人參五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巴戟天三錢 附子一錢 麥芽一錢 枳殼三分 檳榔三錢 車前子二錢 白荳蔻三錢 扁豆二錢 蘿蔔子一錢 水煎服。一劑即吐止,再劑瀉即止,三劑全愈。

此方全在用參、附之多,所以能奪命於將危,以人參能回陽于既絕,附子能續陰于已亡也。然非群藥佐之,則陰陽不能分清濁,而積穢亦不能袪除耳。故用參、朮以補氣,少少袪除,自能奏功。否則,烏可已傷而再傷,已絕而重絕乎。世人但尚袪除,全不識補中用攻之法,所以勞而無功也。

小兒吐瀉之後,角弓反張,時而驚悸牽搐,人以為驚風之病也,誰知非風也,乃肝剋脾胃之土而土氣欲絕耳。此時萬不可治風,一治風以定驚,則立刻亡矣。蓋既經吐瀉則陰陽兩亡,所存者幾微之氣耳。不急救脾胃以續氣,反散風邪以損其氣,欲不趨于陰得乎。且脾胃欲絕,補脾胃之土,而不補命門、心包之火,則土寒而陽不可以遽回,陰不可以驟長。故必須補火以生土,補土以止驚。方用續氣湯: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巴戟天五錢 肉桂一錢 生棗仁三錢 遠志二錢 茯苓五錢 乾薑三分 附子三分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安,二劑更安,三劑全愈。

此方以十歲為準,每歲減二分。毋論慢驚、急驚,以此方投之,無不立效。蓋急慢驚風俱是虛症,非急為風而慢為虛也。世人以驚為風誤矣。不作風治則十人九活,一作風治則十人十死,以虛而兼風治則十人八死,以大虛治,而絕不治風,則十人十活也。喻嘉言謂驚風二字乃前人鑿空之談,勸行醫者絕口不道其言,雖過于憤激,然亦深憫小兒之誤死于非命,不得不大聲以救之也。但喻嘉言所立之方,尚兼風治,猶未洞悉底裏,不若直補土以救驚,補火以生土也。

小兒驚症有慢驚、急驚之分,世以急驚屬之風,慢驚屬之虛,以此區別治療,生者頗多,似乎其說之不可易矣。誰知似是而非,亦殺人之說也。蓋小兒從無有驚風之症,此岐天師之所未定,而雷公之所不論者也。驚風二字,乃末世之醫創言以殺小兒者也。自此言出,殺小兒不啻數百萬矣。小兒何嘗有風,一作風治,千人千死,嗟乎!天心仁愛,何為使小兒不識不知,任其夭蕩耶。鐸授異人之教,救小兒驚症,絕不治風,無論急驚、慢驚,以人參湯調服,立刻奏功。不敢自秘,罄書竹簡,以聽世人公用。

人參三兩 自朮半斤 茯苓三錢 半夏一兩 廣木香三錢 柴胡一兩 檳榔五錢 荊芥炒黑,五錢 白芍三兩 山查一兩 枳殼一兩 麥芽五錢 神麯一兩 甘草一兩 乾薑一兩 麥冬去心,一兩 石菖蒲五錢 薄荷葉五錢 各為細末,蜜丸如龍眼大。凡遇急慢驚症,用一丸,以人參三錢煎湯泡開送下,無不全活。

方名保赤定驚丹。輕者一丸,重則二丸,無有不愈者也。泡開必須用人參煎湯,多多益善。若不用人參,效驗不能十分之捷,然亦可免死亡之兆也。願世人共佩吾言,萬勿執驚症為風症,忍為殺人之醫也。

便蟲門 二則

小兒便中下寸白蟲,或蜉蛔之蟲,或吐出長短之蟲,種種不一,人以為濕熱之蟲也,誰知是脾胃之傷乎。小兒最喜食生冷之物,自然濕熱無疑。然而脾胃氣健,雖有濕熱,自易分消。惟是脾胃之氣傷,則難于運化,不生津液而生蟲矣。倘徒治蟲而不補其脾胃,則脾氣不能消,胃氣不能化,蟲且安居無恙矣,夫何益哉。惟補其脾胃之氣,則氣旺而自能治蟲,再佐以殺蟲之藥,蟲將何隙以逃生乎。此治之法,必須補中用攻也。方用治蟲丹: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百部一錢 檳榔五分 使君子十箇 枳殼五錢 白芍三錢 甘草三分 白薇二錢 黃連二分 半夏五分 水煎服。二劑而蟲盡化為水矣。但服藥之後,務須忌飲湯水茶茗。

此方殺蟲之藥離多,然入之健脾平肝之劑內,則正氣無傷,而蟲又殺盡,乃兩得之道也。

小兒有糞門邊拖出長蟲,不肯便下,又不肯進入直腸之內,不痛不癢,人以為蟲口咬住也,誰知乃祟憑之乎。夫蟲口咬住,必然作痛。今安然如故,豈蟲口之自咬耶。蟲既不咬,宜隨糞而俱下。今不下而留半截于中,非祟憑而何。病既祟憑,宜非藥物可治,然而人有一念之悔心,醫即有一種之治法。使人苟遷善而求醫無術,又何以見吾道之大哉。況父母未有不愛其子者,見其子生蟲之異,未必不疑自身之譴尤,而畏鬼神之作祟,或告天而代為請禱,或信佛而自訴祈求。然而醫無以應之,不幾阻人改過之門乎。鐸得異人之傳,用藥外點蟲身,則立刻化為水。方名點虯丹:

水銀一錢 冰片一錢 硼砂一分 雄黃三分 樟腦一錢 輕粉三分 白芷一錢 薄荷葉三分 各研絕細末,以不見水銀星為度。水調少許,點蟲頭或身上,少刻即盡化為水。但點藥之時,必虔拜上天,然後點之則驗。否則,或驗或不驗也。不須內服煎藥,至奇之方也。

余恐負異人之傳,故罄書之辨證論後。異人者,余遊南嶽所逢道士,自號雷公,狀貌殊異。傳鐸《活人錄》,奇方最多,此方其一也。

痘瘡門 十五則

小兒將出痘,身必發熱,口必發渴,眼必如醉,此時當以表藥散之,則火毒大解。無如世人未敢信為出痘,因循數日,見點而始用表散。有形之解與無形之解大有不同,所以輕變重,而重變死也。雖然,見點不用表藥則火毒又將安解,豈不藥得中醫而可望其自愈乎。不知能善用表散之藥,正自有功耳。大約痘瘡初出之時,不可不用表散之藥,而又不可全用表散,當于補中表散之,則正氣無傷,而火毒又可盡解也。方用至慈湯:

人參三分 荊芥炒黑,三錢 生甘草一錢 柴胡一錢 當歸三錢 茯苓二錢 陳皮三分 麥冬二錢 元參三錢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一劑火毒少除,二劑火毒全散,不必三劑也。若已見點,則重變輕,而死變生矣。

此方正用柴胡、荊芥以疏通其表裏,得元參以去其浮遊之火,得生甘草以敗其毒。妙在人參、歸、冬之類俱是補氣補津之味,佐前藥以充其力,使無壅閉之憂,以速其至隱之火毒也。世人冶痘,一見用補,無不驚懼。誰知火毒非補,萬不能由內而發于外。能于補中用表散之法,何愁小兒之不盡登于壽考也。此方十歲為準,如週歲小兒,用十分之一,每歲增加可也。若十歲之外小兒,宜加人參而已,餘味不必加也。

小兒已出痘,遍身上下盡是鮮血點,粒粒可數,此至佳之痘也。不必發散,只須助其正氣,自然飽滿貫漿,收靨亦速,九日而始回矣。然而純用補劑,又慮呆補而無疏通之氣,恐速于見功,未免升上而不能降下,亦非治之善也。方用安幼湯:

當歸三錢 荊芥一錢 元參三錢 陳皮三錢 熟地三錢 麥冬三錢 生甘草五分 生地一錢 黃連一分 丹皮一錢 貝母三分 水煎服。一劑而綻,不必二劑也。

此方妙在補中帶散,則痘瘡力足,無內怯之憂;散中實補,則痘瘡大泄,少外阻之禍。世人不知治法,往往一味是補,所以多留後患耳。至于一味呆散,未有不將佳痘而變為惡瘡者,每至死亡猶以為胎毒之未盡淨也,仍用散火敗毒之劑,以至不救。謂非醫殺之,而欲冀免于陰報也,得乎。幸人善用其方以安幼耳。

小兒出痘,其痘瘡之色紅盛,煩渴,大便乾燥,小便短澀而黃赤,脈洪大不倫,舌上生瘡,此陽症之瘡也,切忌用濕熱之味。然又不可見為大熱,而即用寒涼之藥,恐火熱太盛,驟得寒涼,而火不肯遽退,熱不肯驟解,反至生變者有之。治法宜用寒而佐以化熱之品,用涼而輔以散火之味,則不違火熱之性,而自得寒涼之益也。方用全痘散火湯:

元參三錢 黃芩一錢 生甘草一錢 梔子一錢 桔梗二錢 生地二錢 荊芥三錢,炒黑 當歸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熱毒火毒盡行解散矣。

此方用芩、梔以清火,又得元參以退其浮遊之火,更妙在用荊芥、桔梗引火外出,而生地、當歸滋其腑臟之燥,則雨潤風吹,有不變火宅而清涼者乎。所以獲解散之功而無背違之失也。

小兒出痘,痘瘡虛空,而色又清白,發癢中塌,身寒顫咬牙不已,腹中虛脹,上吐下瀉,脈復沉細微弱,此陰症之痘瘡也。蓋內寒之極,瘡不能發出,必須用大補氣血之藥,而佐以溫熱之味,則瘡無冰凍之虞。倘不知其故,而亦用寒散之品,則痘瘡內陷,而死亡頃刻矣,是陰痘戒用陰分之藥明甚。然而其中有似是而非者,又不可不辨,以痘瘡之善變也。色白,虛也,而發癢又有實症;身寒,涼也,而發顫又有熱症;腹脹,虛寒也,而吐瀉又多實熱之症。既非虛寒,而亦用溫熱之品,安得不死乎。然則,終何以辨之?吾辨之于舌焉。舌紅者熱,舌白者寒也。舌紅而帶白者,熱中之寒;舌白而微紅者,寒中之熱;舌大紅而又燥,熱之極也;舌純白而又滑,寒之極也。倘舌白而又滑,此陰症無疑。方用袪陰救痘丹:

人參一錢 當歸三錢 白朮三錢 附子三分 荊芥一錢 黃芪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色白者即變為紅,陽回而寒之氣盡散矣。

此方用參、芪、歸、朮以補氣血,氣旺而陰自難留,血足而陽自可復。然後益之附子,則奏功始神。方中又加荊芥者,以附子直攻其內,非荊芥則不能引附子外散耳。

痘瘡初出,隱於肌肉之間,不見點粒,人以為瘡毒之內藏而不肯遽出也,孰知是氣虛而不能推送以發于外乎。論理用升麻、桔梗、羌活之類亦能外發,然而不補其氣,而惟用散藥,吾恐元氣益虛,痘發之後,未必無他病之生,尚非治之善者也。方用發痘散:

生黃芪二錢 甘草五分 當歸一錢 桔梗一錢 荊芥一錢 防風二分 水煎服。一劑而點粒見,再劑而痘盡出也,可以不必再服藥矣。

此方之妙,雖用桔梗、荊芥、防風之散藥,而實得黃芪、當歸補氣之力,則易于推送,所以火毒不能隱藏,一齊而盡出也。

痘瘡已見點後,熱氣大盛,瘡粒過多,人以為火毒之太甚,誰知是血虛而不能以潤乎。若止用發散之劑,而不用補血之藥,則火盛水乾,痘難貫漿矣。故必須于補血之中,而少佐之以解毒也。方用養痘湯: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連翹五分 麥冬一錢 天花粉三分 木通三分 甘草二分 水煎服。一劑而熱退,二劑而瘡粒明淨,盡行貫漿矣。

此方之妙,妙在當歸、麥冬、川芎為君,而少用連翹、木通、天花粉為佐使,則血旺而火不過炎,熱消而毒不內隱,故能速于收功而又無後患也。

痘瘡已出,四、五日後大小不等,根窠不甚紅澤,色暗頂陷,不能起發者,人以為火毒之倒塌也,誰知是血氣之虧欠,欲出而不能,欲發而不得。倘徒用化毒之藥,則毒反不消。倘徒用催漿之藥,則漿反不貫,變生不測,往往有入于死亡者。治之法,必須于補氣之中而輔以化毒催漿之味。方用催痘湯:

人參三分 牛蒡子一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黃芪二錢 茯苓一錢 桔梗五分 陳皮二分 連翹三分 肉桂半分 水煎服。一劑而色紅,二劑而頂突貫漿矣。

此方之妙,妙在用參、芪、歸、芎之多,而發散化毒為佐使。氣足而不袪于中,血足而不陷于內,自然痘色潤澤而肥滿矣。

痘瘡至六日,毒宜化,漿宜行矣。乃顏色不紅綻肥滿,是氣血大虛也,萬不可徒攻其火,而妄用敗毒之味也。必須以補氣補血為主,方用護痘萬全湯:

人參五分 黃芪一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一錢 陳皮三分 牛蒡子三分 桔梗五分 天花粉三分 水煎服。一劑紅潤而肥滿矣,不必二劑也。

此方之妙用,全不去消毒攻火,但補氣血而痘自外發。且補中有散,而補非呆補,更易奏功。所以有益無損,而收萬全之效也。

痘瘡七、八日,宜漿滿足矣。今瘡平漿薄,飲食少減,人以為毒氣之內陷也,誰知是氣血之不充乎。夫氣血之不充者,由于脾胃之氣弱也。脾胃氣弱,則肝血不生,肝血不生,則脾胃之氣更弱,又何能致漿足而瘡突哉。治之法,必須大補其脾胃之氣,而少佐之補血之品。氣血旺而脾胃自健,脾胃健而痘瘡安得不充滿乎。方用保痘湯: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黃芪二錢 當歸二錢 麥冬二錢 陳皮五分 荊芥一錢 如癢,加白芷三分、蟬蛻二分,不癢不必加也。如痘色白而薄,倍加參、芪,一劑而白者不白,薄者不薄矣。

此方純是補氣血,而補氣更重于補血者,以血得氣而易生也。氣足血旺,何愁漿薄哉。自然飲食倍增,漿老結靨矣。

痘瘡至九日、十日之後,漿稀痂薄,人以為痘毒之內蘊也,誰知仍是氣血之虧乎。夫氣虛補氣,血虛補血,又何礙乎。然而氣血雖虛,而痘毒未清,不兼顧火毒,一味呆補,則火毒內藏,亦恐痘愈之後,有回毒之虞,必須於補中微散之為得也。方用全痘湯: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 牛蒡子一錢 茯神三錢 陳皮三分 當歸三錢 通草一錢 甘草五分 荊芥一錢 金銀花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漿厚靨高矣。

此方用人參而不用黃氏者,以黃芪過于補氣,且恐有脹滿之虞,不若多用人參,既補氣而復無增悶之嫌耳。尤妙在用牛蒡子、金銀花于補中瀉毒,得補之益,而更獲散之利,真善後之妙法也。

痘瘡至十一二日,身發潮熱,飲食不思,當靨不靨,痂落無托,人以為毒氣之猶存也,誰知是氣血之虛而毒多未化乎。方用化痘仙丹:

當歸三錢 白芍二錢 人參一錢 山查五粒 黃芪三錢 荊芥一錢 牛蒡子一錢 防風三分 甘草一錢 金銀花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胃氣開,思飲食矣,二劑全愈。

此方之妙,用金銀花與荊芥、牛蒡子、參、芪、歸、芍之中,則胃氣不傷,脾氣大旺,氣血既潤,復不剋士,則火毒全解,又安有留餘之患。大凡痘瘡不補,則火毒不出,而痘瘡純補,則火毒亦不盡出也。今于補中用散,所以未出能出,而既出者盡出也。

痘已見形,又出一層紅斑者,此夾疹痘也。或似斑而非斑,或零星錯雜,皆是夾疹之症。人以為痘毒之深,前未發出,而後再發也。誰知痘出之時而又感寒風,使內熱留中,閉塞湊理,激動腑毒而並出乎。治法宜臟腑並治,然治臟不若先治腑也。蓋痘毒出于臟,疹毒出于腑,臟之毒深,腑之毒淺,淺之毒先散,而深之毒亦自難留,故治痘須先治疹。方用分痘湯:

升麻一錢 元參三錢 麥冬三錢 當歸二錢 青蒿二錢 生甘草二錢 半夏五分 生地三錢 荊芥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疹全散矣。

此方退陽明之火,解肺經之熱,妙在多用升麻引火向外,發于皮毛,雖曰消疹,而實所以成痘也。又何必冶疹之後,再去治痘哉。

痘症雖發全,數日之後身復發熱,遍身發出紅斑,癢甚,愈抓愈癢,先出大小不一如粟米之狀,漸漸長大如紅雲片。人以為痘毒之尚存,從前未經暢發,故如此,誰知是痘毒全無,乃收痂大愈之後放心縱欲,飲食過傷,又兼風熱而成之。此名為蓋痘疹,似痘而非痘也。治法散其風熱,而不必顧其痘毒。然風熱既解,即有毒亦無不共解矣。方用安痘湯:

玄參五錢 當歸三錢 連翹一錢 白芍二錢 丹皮二錢 荊芥二錢 甘菊花二錢 升麻五分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斑輕,再劑而斑盡散矣。

此方化毒而不耗其氣,解熱而不損其血,所以風熱全消,而痘無變症耳。

痘瘡五、六日後,色變純黑,或炭灰之色,頭頂陷下不起,飲食到口即吐,此死症無疑,所謂壞症也。世醫到此無不辭去,然而死中可以求生,勿以其壞症而輕棄之也。蓋小兒純陽之氣易離,而陰氣難絕,倘有一線之陰可續,則引陰以接陽,往往死者可以重生,而生者得以不死。我受異傳,何敢獨秘不共傳以救萬世之小兒乎。方用起死救兒丹:

人參三錢 元參一兩 金銀花一兩 白朮二錢 當歸三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荊芥二錢 天花粉二錢 茯神三錢 水煎服。一劑黑變為紅,再劑而陷者起,乾者潤,飲食知味矣。

此方之妙,全在用金銀花與玄參之多,既能解毒,復善散火,而又助之參、朮、歸、冬,則足以濟二味之力,而益成其袪除之功。所以能轉敗而為勝,起死而變生也。萬勿驚其藥品之重與用參之多,而減去其分兩。蓋藥不重,火毒難消;參不多,則陰陽難復矣。願人加意於此方,以救小兒于危險哉。

小兒痘瘡治之不得法,多至不救,誰知痘瘡可以不治治之乎。夫兒已生瘡,何可聽其自生乎,所謂不治治之者,服吾藥可使之不生痘,不必用藥以治痘也。夫兒之生痘瘡者,感父母之淫氣以生之也。解其淫氣而又助之化毒之品,安得而生痘哉。前人亦知此意,曾造稀痘丹,或治截痘法,然服之有驗有不驗者,未能深窺痘毒之源與解毒之藥也。蓋解毒之品未有不損人元氣者,元氣一虛,毒即難解。且毒成于火,而清必用寒涼之藥,但小兒脾胃最忌寒涼之藥,一服寒涼,土氣匱乏,而火毒又安能外泄乎,此所以服之而不效也。鐸逢異人之傳,方法平平,而取效實奇。方名止痘丹:

生甘草一錢 金銀花三兩 元參一兩 貝母五分 苦參三錢 丹皮三錢 黃芩二錢 將七味擇天赦日,用水二碗,煎一碗,不必兩煎。將此一碗汁,重湯又熬至三分,用茯苓五錢為細末,將汁調為丸,如米粒大。俟半週之時,將藥用蜜拌與小兒食之,二日服完,必下黑糞,永不出痘矣。痘既不生,何有死亡之痛哉。

疹症門 三則

小兒發熱二、三日,肌膚之間隱隱發出紅點,如物影之搖動,時有時無者,此影疹也。人以為發斑之傷寒也,誰料是出疹發表,熱毒外散,偶遇大寒大風生冷之犯,故皮膚閉塞,毒氣內收,壅住于腠理之間。其症,皮膚之際片片皆紅或變白,白或轉紅,紅或轉紫,氣喘腹滿,甚而作痛,毒氣入臟,欲出不能,存亡頃刻,至危之病也。治之法,必須化斑,而不必治疹。蓋疹與斑總皆熱毒耳。方用消斑化疹湯:

元參五錢 歸尾三錢 石膏三錢 白芍五錢 地骨皮三錢 丹皮三錢 荊芥二錢 木通一錢 青蒿三錢 升麻一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斑化疹散,二劑而消歸于無有矣。

此方不多用大寒之品,止用微寒之味者,以疹斑之病,雖起于大熱,然亦因臟腑之乾燥,內無水制而外現也。今滋其津液,則水足以制火。又得引火解毒之藥,直走皮膚,火毒欲內攻而不可得,又安得不外泄而解散者乎。況方中用玄參為君,原能清浮遊之火,何必又多用大寒藥以撲滅其炎威而傷臟腑,所以奏功既神而又無大害耳。

小兒出疹,口中大渴,父母暢與之水,快甚,遂恣其酣飲,乃嘔吐不止,因變瀉痢,喘嗽不寧,小便不利,陰囊浮腫,脇痛筋軟,膨脹之症生。人以為火熱之不解也,誰知飲水過多,水蓄不消之病乎。夫心火亢炎,因而作渴,飲水必入于心,心不受水,而傳于脾,為嘔吐瀉痢矣;傳于肺,為咳嗽矣;傳于腎,為小便閉而囊濕浮腫矣;傳于肝,為脇痛筋軟膨脹矣。夫水本剋火,然水多則滯,火反得水以滋其沸騰,疹消而他病生焉。治法不必治疹,而惟在於分消其水勢,水涸而疹亦痊矣。方用分水消疹散:

茯苓三錢 車前子三錢 木通二錢 豬苓二錢 薏仁一兩 桔梗一錢 荊芥五分 白朮三分 水煎服。一劑水從小便出矣,連服二劑,水盡而愈。

此方專治水也。止用桔梗、荊芥以少提其氣,不特水氣因升提而下行倍速,且使餘疹亦從膀胱而下泄也。但二味既是提氣,何不用升麻提之?不知升麻提氣,必使疹毒由皮毛而出,反足以掣製利水之藥之肘,不若荊芥、桔梗雖提氣而不走皮膚,反能佐二苓群品共走膀胱,水與疹而同治也。

小兒發疹之後,牙根潰爛,肉腐出血,臭穢沖鼻,人以為餘毒未盡,身上遊熱之不退也,誰知皆醫治疹而不治浮火之故。使熱積皮膚,不用解散清涼之劑,以致毒火入胃,久而不散,因作祟也。此等之病,必須仍散其火熱之毒。倘不知治法,縱兒恣食肥甘,濕熱動蟲,勢必變為走馬牙疳,穿腮落齒,或面頰浮腫,環口青黑,唇崩鼻壞,生瘡作癢,肉腐唇敗,而不可救者多矣。方用救疹散毒湯:

玄參三錢 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 茯苓三錢 白果十箇 白薇一錢 青蒿三錢 麥冬三錢 陳皮三分 荊芥五分 生地三錢 乾葛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愈。

此方乃和乾之味,而不用大涼之藥者,以疹病既愈,其勢雖盛而火毒實輕,正不可以外證之重,而即用重瀉之味以劫奪之也。世人一見此等之病,輕用苦寒瀉藥,往往輕變重,重變死,不可不慎。

喫泥門 一則

小兒數歲後,好喫泥土,人謂胃氣熱也,誰知是肝木之旺耶。肝木過旺來剋脾胃之土,而土虛不能敵肝,思得土以助脾胃,故見泥土而思食也。治之法,平其肝木之旺,補其脾胃之虛,則土氣無虧,自然見土而不嗜也。方用六君子湯加減治之。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五分 陳皮五分 半夏三分 白朮五錢 黃芩五分 白芍五錢 黃土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肝氣平,二劑而脾胃之氣轉,四劑不思食泥也。

此方原是健脾胃之聖藥,加入黃芩以清肝火,白芍以平肝,肝平火清,而脾胃自得其養矣。尤妙加入黃土者,借土氣以安脾,投其所好。兩六君子湯諸藥,益足以展其健運之功耳。

胎毒門 一則

小兒生半歲或一、二歲,忽身上、手足上、肚腹上、兩臂上成頭面上長成大瘡,久變為毒,百藥治之而罔效者,此非小兒之毒,乃父母之毒也。當時結胎或感楊梅之惡氣,及其坐胎之後或感淫氣之火邪,遂至貽害於小兒。治之不得其法,半多死亡,實可憫也。吾遇異人之傳,治胎毒小兒已數十人矣,皆服之得生。我不傳方,不特失異人傳鐸之善心,而且使小兒可救之病,以不得吾方而失援,則小兒之死,不猶之鐸殺之乎,鐸則何敢?故寧傳世,使世服方而嘆或有不效,斷不可不傳,使世之怨無方以救子也。方用:

金銀花二兩 生甘草三錢 人參二錢 天花粉二錢 黃藥三錢 錦地羅三錢 水煎服。

二劑而毒全消。倘外口不愈,另有外治之方,用:

蝸牛三錢 生甘草三錢 冰片一錢 兒茶三錢 輕粉一錢 麝香三分 樟腦三錢 黃丹三錢 水粉三錢 枯礬三錢 地龍糞五錢 各研極細末,以麻油調敷瘡口上,不到數日,自然瘡內生肉,而瘡口外斂,真神方也。輕者用前方而不必用外治,重者內外合治,無不速愈矣。

鐸從萬世起見,將此仙方輕易傳世,願世人廣傳,體鐸之心為心,切勿自恃為奇,隱而不傳,以受天譴也。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