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葉梗,味辛,氣微溫,無毒。入心、肺二經。發表解肌,療傷風寒,開胃下食,消脹滿,除腳氣口臭。蘇子降氣定喘,止咳逆,消膈氣,破堅症,利大小便,定霍亂嘔吐。紫蘇雖有葉與梗、子之分,而發表解肌,止喘定嘔,未嘗有異。但葉與梗宜少用,而子可多用也。蓋葉、梗散多於收,而子則收多於散,亦在人臨症而酌用之耳。
或問蘇葉表散風邪,古人加人參同治,奏功如響,何也?曰:蘇葉不得人參,其功不大。今人一見用人參以祛邪,輒驚駭不已,宜乎醫生之不敢用,往往輕變重,而不可救。夫邪初入人體,正氣敢與邪戰,用參以助正氣,則正氣旺,而又得祛邪之便,則群邪自行解散,此用參於蘇葉之內,大有深意也。至於風寒已感三四日,則不可輕用人參,當看虛弱壯盛而用藥矣。
或又問蘇子定喘,有喘症用之而不效者,何也?蓋喘症有虛、有實,未可謂蘇子定喘,而概用之也。蘇子止可定實喘耳,虛喘而用蘇子,增其喘矣,豈特不效而已哉。
或疑蘇子正是治虛喘之藥,先生反謂虛喘用蘇子而愈增喘,其義何乎?蓋虛喘者,乃氣虛也。蘇子雖能定喘,而未免耗氣,氣耗則氣愈虛而喘更甚。故治虛喘者,必須大加人參、熟地之藥,而不可增入蘇子,以增其喘也。
或問蘇葉散風邪之聖藥,用之以發表中之風邪,尤為相宜,乃用之以散里中之風邪,往往不效,其必有義存焉。先生既深知《本草》之微,願備有以教我。曰:蘇葉之義,不過散表邪耳,原不深入於裡。既不能深入,又何能散在裡之風邪哉。然而以所不能深入之故,予則可宜也。蘇葉性輕而味厚,性輕則上泛,味厚則下沉,宜乎可以通達內外矣。然而,性輕而香,味厚而辛,辛香則外馳易而內入難,故但散在表之風邪,而不散在裡之風邪也。
或問宗奭有言:脾胃寒人,食紫蘇多滑泄。果有之乎?曰:紫蘇乃風藥也,善能平肝。土為木製,則人多滑泄。肝木既平,則脾土得養矣。況紫蘇辛溫,辛能祛濕,溫能祛寒,脾胃寒之人,宜無所忌,何致滑泄耶,惟是辛香之味,能散人真氣,暫服無礙,而久服有傷,亦當知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