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知黃芩為少陽藥而不識其所以然,竊思其色青勝於黃,得甲膽之氣,又中空似膽府,氣寒能清膽熱。膽屬少陽相火,相火者佐君而行其令者也,人賴此火以動作云為,故氣分之熱,少陽為多。治氣熱之藥,亦惟黃芩為方中易見。
金以黃為貴而黃屬土,黃有土金相兼之德,故黃芩亦入肺胃與大腸,表裡之熱無不能解,本經所以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也。
黃連入心脾,而心脾皆主血。黃芩入膽肺,而膽肺皆主氣。鄒氏三偶之說,全然未當。即如黃芩湯,是用黃芩清少陽氣熱。其加芍藥,亦非用以入血(說詳芍藥)。
本經黃連主腸澼腹痛,黃芩主腸澼不主腹痛。觀仲聖黃芩湯、黃連湯之治,正相符合。蓋腹痛為太陽病,或寒或熱,必涉於血。黃連入脾清血熱而兼入心胃,故治腹痛亦治腸澼。黃芩為膽經氣藥,能由肺達腸胃而不能入統血之脾,故治腸澼不治腹痛。潔古以為治脾濕者,未之詳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