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經絡

清·姚澜
来源:本草分经

(補)人參

甘溫微苦,大補肺中元氣,其性主氣,凡臟腑之有氣者皆能補之。生陰血亦瀉虛火,凡服參不投者服山楂可解,一補氣一破氣也。按:老山真參近時絕少,惟行條參其性味與人參雖同而力極薄,出關東,不論大小,但須全糙白皮為上,半糙者次之,若皮色微黃雖糙難辨紅熟者多偽,不可用。修條力甚薄,而其性橫行手臂,指臂無力者服之有效。參鬚與修條相同,其力尤薄。參蘆能湧吐痰涎,虛者用之以代瓜蒂,然亦能補氣,未見其盡吐也。

高麗參

氣味略似人參,而性較溫。初服似有力,數日後便不覺矣。野者不可得,種者愈大愈佳。東洋參 野者皮白,狀類西洋參而色香味無異人參,性則微涼,近皆種者,形似人參而性溫,聞種時皆用硫黃故也。若以之代黨參,較為輕清,非可代人參也。

黃精

甘平,補氣血而潤安五臟,益脾胃潤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風濕。

大棗

甘溫,補中益氣,滋脾土潤心肺,調營衛通九竅,助十二經,和百藥,脾病人宜食之。加入補劑與姜並行,能發脾胃升騰之氣。風疾痰疾俱非所宜。紅棗功用相仿,而力稍遜。南棗不入藥。生棗甘辛,多食生寒熱。

甘溫,補虛養氣,助五臟厚腸胃,北產陳麥良,新麥熱,南產壅氣助濕熱。

鹿肉

甘溫,補中強五臟,通脈益氣力。

羊肉

甘熱,屬火,補虛勞益氣力,開胃壯陽道,能發痼疾及瘡。羊胲結成羊腹中者,治反胃。羊角明目殺蟲。生羊血治血暈,解一切毒。

鱔魚

甘大溫,補五臟,去風濕,能走經絡。

淡菜

甘鹹溫,補五臟益陽事,治虛勞消瘻氣。

人乳

甘鹹,純陰無定性,潤五臟補血液,清煩熱理噎膈,利腸。有孕之乳為忌乳,最有毒。

人氣

治下元虛冷,日令童男女以時隔衣進氣臍中,甚良。或身體骨節痹痛,令人更互呵熨,久久經絡通透。

紫河車

甘鹹溫,大補氣血而補陰之功尤為極重,治一切虛勞損極,大有奇效,且根氣所鍾必達元海。病由膀胱虛者用之尤宜。清水洗至淨白,用鉛壺隔湯煮極爛,連汁入藥。或煮略熟文火焙乾用,有胎毒者傷人,須以銀器試之。

(和)甘草

味甘,通行十二經,解百藥毒,生用氣平,補脾胃、瀉心火、而生肺金;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入涼劑則瀉熱,入峻劑則緩急,入潤劑則養血,能協和諸藥,使之不爭。頭湧吐,消上部腫毒。梢達莖中。

香附

辛香微苦微甘,通行十二經八脈氣分,調一切,氣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解六郁利三焦消積調經,乃治標之品,損氣耗血。

連翹

見心和。

合歡皮

甘平,和血補陰,安五臟和心志,蓋心脾調和則五臟自安矣。

蕪荑

辛苦溫,散滿⿰火濕,化食殺蟲,祛五臟、皮膚、肢節風濕,能療鱉瘕蟲痛。

海桐皮

苦平,入血分,祛風去濕殺蟲,能行經絡達病所,治牙蟲癬疥。

乳香

苦溫,辛香善竄,入心,通行十二經,調氣活血,去風舒筋,托裡護心,香徹瘡孔,能使毒氣外出,消腫止痛生肌。

沒藥

苦平,入十二經,散結氣通瘀血,消腫定痛生肌。

竹瀝

甘苦寒滑,清痰降火,行經絡、四肢、皮里、膜外之痰,凡痰因風熱燥火者宜之,薑汁為使。虛者與參同用,使人參固其經,竹瀝通其絡,則甘寒氣味相得益彰。

荊瀝

甘平,開經絡除風熱,化痰行氣血,為去風化痰之妙藥,用牡荊俗名黃荊,燒取瀝。

廣皮

見肺和。

枳椇子

甘平,止渴潤五臟,解酒毒。按:葛根、葛花解酒毒而發散不如枳椇。

菠菜

甘溫而滑,利五臟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中,止渴潤燥,根尤良。

薺菜

甘溫,利五臟,益肝和中。根益胃明目,同葉燒灰治痢。

白豆

甘平,補五臟,暖腸胃,調中,助十二經脈,腎病宜食之。豆葉利五臟、下氣。豆腐甘鹹寒,清熱散血,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

大熱有毒,用為嚮導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藥至極高之分,和血行氣,逐穢暖水臟,最能亂血動火致濕熱諸病,醇而無灰、陳者良。按:石灰能解酒酸,造酒家多用之,而有灰之酒傷人。燒酒散寒破結,損人尤甚。

靈砂

甘溫,養神志安魂魄,通血脈調和五臟,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吐逆、冷痛,殺精鬼,小兒驚吐服之最效,為鎮墜神丹也。硫黃合水銀煉成。

百沸湯

助陽氣,行經絡,半沸者飲之傷元氣作脹。

鵜鶘油

鹹溫滑,透經絡,治聾痹、癰腫諸病,不入湯丸。

蜂蜜

甘滑,生性涼清,熱熟性溫,補中潤燥解毒,調營衛通三焦,安五臟通便秘,止諸痛和百藥,與甘草同功,滑腸。同蔥食害人,食蜜飽後食鮓令人暴亡。黃蠟甘淡微溫性澀,止痛生肌,續絕傷止瀉痢。

(攻)大戟

苦辛寒,專瀉臟腑水濕,逐血發汗,消癰通二便閉,瀉火逐痰,其汁青綠亦能瀉肝。陰寒善走,大損真氣。紫色者上,白者傷人,須去骨用,中其毒者惟菖蒲能解之。

甘遂

苦寒,瀉腎經及隧道水濕,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治大腹腫滿、痞積、痰迷,去水極神,損真極速,麵煨用。

商陸

苦寒,沉陰下行,與大戟甘遂同功,療水腫、脹滿、蠱毒、惡瘡。

芫花

苦溫,療五臟水飲、痰癖、治瘴瘧,毒性至緊,虛者忌之,醋煮用。根療疥。

防己

大辛苦寒,入膀胱,去火邪,能行十二經,通腠理利九竅,瀉下焦血分濕熱,療風行水,降氣下痰。性險而健,惟濕熱壅遏及腳氣病凡下焦濕熱致二陰不通者用此治之。有二種,漢防己治水用,木防己治風用。

鶴蝨

苦平,殺五臟蟲,治蛔痛。

巴豆

辛大熱大毒,峻下開竅宣滯,去臟腑沉寒積滯,治喉痹急症。生用急治,炒黑緩治,去油名巴豆霜,大黃、黃連、涼水、黑豆、綠豆汁能解其毒。

蘇木

甘鹹辛平,入三陰血分,行血去瘀,因宣表裡之風。

枳實

苦酸微寒,破氣行痰,消痞止喘,利胸膈寬腸胃。

枳殼

性味功用與枳實同,惟實則力猛而治下,其瀉痰有沖牆倒壁之功,殼則力緩而治上,能損胸中至高之氣,為異耳。

角刺

辛溫,搜風殺蟲,通竅潰癰,其鋒銳直達病所。

檳榔

苦辛溫,能墜諸藥下行,攻堅破脹消食,行痰下水散邪,殺蟲醒酒,瀉胸中至高之氣至於下極,凡氣虛下陷者宜慎用。

輕粉

辛冷燥毒,劫痰涎,消積殺蟲,善入經絡,不可輕服,今人用治楊梅毒瘡,能劫邪從牙齦出,然毒入經絡筋骨,血液耗亡多成痼疾,惟土茯苓能解其留毒。粉霜略同。

虻蟲

苦寒有毒,攻血,遍行經絡,色青入肝,極能墮胎。

穿山甲

鹹寒,性猛善竄,入肝胃,功專行散,能出入陰陽,貫穿經絡,入營分以破結邪直達病所。通經下乳,消腫潰癰,止痛排膿,和傷發痘,為風瘧瘡科要藥。

蘄蛇

甘鹹溫,性竄,內走臟腑,外徹皮膚,透骨搜風,截驚定搐,治風濕、癱瘓、疥癩、皮骨尤毒,宜去淨。

烏梢蛇

功用與蘄蛇同,無毒而力淺,大者力更減。

(散)威靈仙

辛鹹溫屬木,宣疏五臟,通行十二經,行氣祛風破積,治風濕痰飲諸病性極快利,積疴不痊者服之有效,然大走真氣耗血,用宜詳慎。

防風

見膀胱散。

蒼耳子

甘苦溫,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治頭面諸疾、遍身瘙癢、去刺用。採根煎熬名萬應膏,功用略同。

冰片

辛香善走,體溫用涼,先入肺傳於心脾,而透骨通竅散鬱火,辟邪消風化濕,風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血脈肌肉,輒用冰麝反引風入骨,莫之能出。

蔥白

辛散平,發汗解肌,通上下陽氣而活血解毒,白冷青熱,取白用同蜜食殺人,青葉治水病足腫。

白芥子

見肺散。

麝香

辛溫香竄,開經絡通諸竅,內透骨髓外徹皮毛,搜風,治諸風、諸氣、諸血、果積、酒積,辟邪解毒殺蟲,風在肌肉者誤用之,反引風入骨,用當門子尤勝。

桑蠶

甘溫有毒,祛風而走竄經絡,其性與穿山甲相近,用以發痘大傷元氣。桑蟲矢功用略同。

(寒)牛旁子

辛苦寒滑,瀉熱散結,宣肺氣,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經,散諸腫、瘡毒、腰膝滯氣。根苦寒,治中風,貼反花瘡。

青黛

鹹寒,瀉肝,散五臟鬱火,解中下焦蓄蘊風熱,敷癰瘡。

菾菜

甘苦涼滑,利五臟通心膈,搗汁治時行壯熱,止熱毒痢。

茭白

甘冷而滑,利五臟,去煩熱。根名菰根,冷利甚於蘆根。

白苣

苦寒,利五臟通經脈,開胸膈滯氣,解熱毒利腸。

萵苣

苦冷,功同白苣,又能通乳汁,殺蟲蛇毒。子下乳汁,通小便。

絲瓜

甘冷,涼血解毒,除風化痰,通經絡行血脈,消浮腫發痘瘡滑腸下乳,用筋。

木耳

甘平,利五臟宣腸胃,治五痔、血症。地耳甘寒,明目。石耳甘平,明目益精。

大麥

甘鹹微寒,補虛除熱,益氣調中,實五臟化穀食。大麥面平胃下氣,消積涼血。

小粉

甘涼,和五臟調經絡,醋熬消癰疽、湯火傷。

綠豆

甘寒,行十二經,清熱解毒,利水和脾,功在綠皮,去皮即壅氣,煮湯加蜜或鹽冷飲。粉撲痘瘡潰爛。

元精石

鹹寒而降,治上盛下虛,救陰助陽,有扶危拯逆之功。

人中黃

見胃寒。

金汁

見胃寒。

(熱)蘄艾

苦辛,生溫熟熱,純陽香燥,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而尤為肝脾腎之藥,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血溫中,開鬱調經殺蛔,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附子

辛甘,大熱純陽,其性浮多沉少,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失散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裡之寒濕,治督脈為病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生用發散,熟用峻補,誤服禍不旋踵中其毒者黃連、犀角、甘草煎湯解之,或用澄清黃土水亦可。烏附尖吐風痰,治癲癇,其銳氣直達病所。側子大燥,發散四肢,充達皮毛,治手足風濕。

花椒

辛苦溫,散寒燥濕,溫中下氣,利五臟去老血,殺蟲。

乾薑

辛熱,燥脾濕,開五臟六腑,通四肢關節,宣諸絡脈,逐寒發表,溫經定嘔,消痰去滯,炒黃用。如與五味子同服,亦能利肺氣而治寒嗽。

炮姜

辛苦大熱,除胃冷而守中兼補心氣,祛臟腑沉寒錮冷,去惡生新,能回脈絕無陽,又引血藥入肝而生血退熱,引以黑附則入腎祛寒濕。

大蒜

辛熱,通五臟達諸竅,消食闢穢,去寒滯解暑氣,殺蛇蟲毒,氣味重濁,多食則昏目損神,搗敷治鼻衄不止、關格不通,亦能消水利便,如切片灼艾灸癰疽良,須用獨頭者,佳至百補俗說不足信也。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