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

清·姚澜
来源:本草分经

(補)黨參

見脾補。

黃精

見通行補。

黃耆

見肺補。

天生術

見脾補。

益智仁

見脾補。

甘薯

見脾補。

韭菜

見腎補。

米仁

甘淡微寒,而力和緩,益胃健脾,滲濕行水,清肺熱,殺蛔。

扁豆

甘平中和,輕清緩補,調脾和胃,通利三焦,降濁升清除濕,能消脾胃之暑,專治中宮之病,炒則微溫,多食壅氣。葉治霍亂吐瀉。

秈米

見脾補。

燕窩

見肺補。

野鴨

甘涼,補中益氣,平胃消食,大益病人,治熱毒療瘡癤,能殺臟腹蟲。

牛乳

見大腸補。

羊乳

見大腸補。

豬肚

見脾補。

(和)甘草

見通行和。

蒼朮

見脾和。

三七

甘苦微溫,散瘀定痛,能損新血,治吐衄癰腫金瘡杖瘡,大抵陽明厥陰血分之藥。

馬蘭

見脾和注。

砂仁

見脾和。

白豆蔻

見肺和。

草豆蔻

見脾和。

半夏

辛溫,體滑性燥,和胃健脾,兼行膽經,發表開鬱,下氣止嘔,除濕痰利二便,能行水氣以潤腎,燥和胃氣而通陰陽,治一切脾濕之症,血家渴家汗家慎用,肺燥者不可誤服,須制用,亦有造麴者。

土茯苓

見大腸和。

萆薢

甘苦平,入肝胃,祛風去濕,以固下焦,堅筋骨,凡陽明濕熱流入下焦者,此能去濁分清,有黃白二種,白者良,名粉萆薢。

菝葜

主治與萆薢、土茯苓略同,似系一類數種也。

石斛

甘淡微咸微寒,清胃中虛熱,逐皮膚邪熱,虛而有火者宜之,味苦者名木斛,服之損人。

白米飯草

見肺和。

松子

見肺和。

厚朴

苦辛溫,入脾胃,瀉實滿,散濕滿,平胃調中,消痰化食,破宿血,散風寒,殺臟蟲,治一切客寒犯胃濕氣侵脾之症。

白檀香

見肺和。

阿魏

見脾和。

木瓜

見肝和。

荷葉

見脾和。

煨姜

見脾和。

小茴香

辛平,理氣開胃,得鹽則入腎,亦治寒疝。八角茴香又名舶茴香,辛甘平,功用略同。

麻仁

見脾和。

陳米

甘淡平,養胃去濕熱,除煩渴利小便。

米露

用粳米舂極白,如蒸花露法蒸取汁,輕清善補,凡胃氣極弱不能進粥飲者用之最宜。

穀芽

甘溫而性不損元,健脾開胃,消食和中,下氣化積,為健脾溫中之聖藥,炒用。

蒸餅

甘平,和中養脾胃,消積滯,活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陳者良。

建曲

甘平,健脾暖胃,消食下氣,化滯調中,逐痰積破癥瘕,除濕熱止瀉痢。

面神麯

辛甘溫,開胃行氣,調中化水穀,消積滯,治痰逆目痛。

禹餘糧

見大腸和。

爐甘石

甘溫,胃經藥,燥濕止血,消腫祛痰,金銀之苗也,金能勝木,故為木疾之要藥,制用。

甘爛水

見脾和。

刺蝟皮

苦平,開胃氣治胃逆,涼血。肉甘平,理胃氣治反胃。脂滴耳聾。膽點痘後風眼。

殭蠶

見肺和。

(攻)大黃

大苦大寒,入脾胃肝心包大腸血分,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用以盪滌腸胃,下燥結而除瘀熱,能推陳致新,治一切實熱血中伏火,峻利猛烈,非六脈沉實者勿用,病在氣分而用之為誅伐無過。制熟稍緩,酒浸亦能上行除邪熱。

王不留行

見奇經攻。

雷丸

見大腸攻。

甜瓜蒂

苦寒,胃經吐藥,能吐風熱痰涎上膈宿食,亦治濕熱諸病。甜瓜性冷,解暑而損陽,凡瓜皆冷利,早青尤甚。

麥芽

見脾攻。

紅曲

見脾攻。

元明粉

見大腸攻。

芒硝

見大腸攻。

朴硝

見大腸攻。

穿山甲

見通行攻。

(散)桔梗

見肺散。

升麻

見脾散。

秦艽

見肝散。

防風

見膀胱散。

白芷

見肺散。

葛根

辛甘平,入胃兼入脾,能升胃氣上行入肺而生津止渴,發汗解肌,散火鬱,解酒毒藥毒,治清氣下陷泄瀉、傷寒瘧痢,太陽初病勿用,恐引邪入陽明也。升散太過上盛下虛者慎之。葛花解酒毒尤良。生葛汁大寒,解溫病大熱,治吐衄。

辛夷

見肺散。

生薑

辛溫,行陽分,宣肺氣,暢胃口,散寒發表,解鬱調中,開痰下食,能散逆氣,為嘔家聖藥,又能消水氣行血痹闢瘴氣。薑汁辛溫而潤,開痰尤良。姜皮辛涼,和脾行水。

(寒)知母

見腎寒。

白茅根

見脾寒。

白頭翁

見大腸寒。

白蘚皮

見脾寒。

白薇

見奇經寒。

麥冬

甘微苦微寒,潤肺清心,胃經正藥,瀉熱生津,化痰止嘔,治嗽行水。

漏盧

苦鹹寒,入胃大腸,通肺小腸,瀉熱解毒,通經下乳,殺蟲療瘡。

茵陳

見膀胱寒。

大青

苦鹹大寒,專解心胃熱毒,治傷寒時疾陽毒,取莖葉用。

鮮生地

見腎寒。

蘆根

甘寒,和胃降火止嘔,清上焦熱,用逆水者。蘆筍解魚蟹河豚毒。

花粉

酸甘微苦微寒,降火潤燥滑痰,生津解渴行水,治胃熱膀胱熱,療瘡毒,虛熱者宜之。

通草

見肺寒。

薔薇根

見大腸寒。

梔子

見心寒。

竹茹

甘微寒,開胃郁,清肺燥,涼血,除上焦煩熱,兼清肝火,涼胎氣。

甘微寒,利膈下氣,化熱爽胃,消痰而能損元。

枇杷葉

見肺寒。

石蓮子

見心寒。

甘蔗

甘微寒,和中助脾,除熱潤燥消痰,能令胃氣下行,利二便。

見肺寒。

蒲公英

苦甘寒,入腎陽明經,瀉熱化毒,專治乳癰疔毒,亦為通淋妙品。

大豆黃卷

甘平,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破惡血,療濕痹。

石羔

甘辛淡降,體重氣輕,胃經大寒之藥,兼入肺三焦氣分,清熱降火,發汗解肌,緩脾止渴發斑疹,亦止中暑自汗,先煎。

犀角

苦酸鹹寒,清胃中大熱,涼心瀉肝,祛風利痰,解毒療血,治驚狂斑疹諸症,能消胎氣,角尖尤勝,磨汁用。

蟾蜍

辛涼微毒,入胃,退虛熱行濕氣,治蟲䘌癰疽療疳。蟾酥辛溫有毒,治疔毒諸疳,能爛人肌肉。

人中黃

甘寒入胃,大解五臟實熱,清痰火消食積,甘草經糞浸者或用皂莢。

金汁

與人中黃同而更勝。

(熱)肉果

見脾熱。

蓽茇

辛熱,除胃冷,祛痰散陽明浮熱,亦入大腸經,治瀉痢,散氣動火。

良薑

辛熱,暖胃散寒,下氣止痛。子溫肺醒脾,能散寒燥濕。

白附子

辛甘,大熱純陽,陽明經藥,能引藥勢上行,治面上百病,祛風痰痹濕,此藥無復真者。

丁香

辛溫純陽而燥,泄肺溫胃,大能療腎壯陽事,治胃冷嘔逆症,非虛寒勿用。

炮姜

見通行熱。

大茴香

見命門熱。

鍾乳

甘溫,胃經氣分藥,補陽利竅,其氣剽悍能令陽氣暴充,惟命門火衰者可暫用之。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