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童某某,女,66岁,2020年11月5日初诊。
患者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紧,自觉气往上涌,感累不适,咯白痰,口干。胸片检查无异常。曾到华西医院就诊,做胸部CT检查无异常。考虑诊断“哮喘型气管炎”。自诉服药两月,咯痰减少,但气往上涌症状无改善。停药后咯痰症状加重。自诉服中药无数,而气上涌无改善。纳尚可,二便可,眠一般,半夜易醒,醒后不易入睡。患者上月因“打嗝口干不适”就诊于陈老处,陈老予以麦门冬汤治疗,症状改善。诊疗过程中患者谈及既往一年多来因“气紧气往上涌”就诊经历,自诉目前仍有此症状,且近来咯咸痰不适。希望陈老一并诊治。
既往史: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可。
刻下症:神不佳,慢性病容,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舌尖嫩红,有裂纹白苔,脉沉细。
查体:无特殊。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喘证(肺肾阴虚)
治法:滋补肺肾,纳气平喘
选方: 八仙长寿丸;
用药:熟地黄15g 山萸肉20g 山药30g 茯苓15g
泽泻15g 牡丹皮15g 麦冬30g 五味子12g
3剂 每日一剂,水煎取汁500ml, 1日3次,饭后温服。
10月28日患者二诊,诉服药后气紧气往上涌症状改善,自诉近一年多来人从未如此轻松,精神转佳,咯痰减少,痰咸减轻。纳可,二便可。舌质淡舌尖嫩红,有裂纹白苔,脉沉细。原方加熟地黄20g,山萸肉30g.继服4剂。
11月5日患者三诊,气紧气上涌症状明显改善。咯痰减少,痰咸不明显。眼干,半夜口干,半夜醒不易入睡。舌质淡有裂纹白苔,脉沉细。原方加砂仁15g.盐黄柏20g,炙甘草15g,继服4剂。
11月12日患者四诊,偶有气上涌情况,咯痰减少,半夜口干。舌质淡有裂纹薄白苔,脉沉细。去砂仁、盐黄柏、炙甘草,加龙骨、牡蛎、代赭石各30g.继服4剂。
讨论:喘证,喘即气喘、喘息,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致喘病。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
该患者自觉气紧不适,气往上涌,偶有累不适感。现代医学检查未发现异常。根据患者自诉症状,中医辨病为喘证。患者老年女性,有糖尿病病史。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体质偏于阴虚。患者口干,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舌尖嫩红,有裂纹白苔,脉沉细。提示患者阴虚体质。患者长期气紧,气往上涌,考虑肺肾亏虚,肾不纳气。患者咯痰咸。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咸入肾。《王孟英医案》载:“张与之令堂久患痰嗽碍卧,素不投补药。孟英偶持其脉曰:‘非补不可!’予大剂熟地,一饮而睡。与之曰‘吾母有十七载不能服熟地矣,君何所见而重用颇投。’孟英曰:‘脉细痰咸,阴虚水泛,非此不为功。’”足见痰咸多见于阴虚水泛之证。而张景岳的金水六君煎更是被认为是治疗痰咸的代表方。陈老曾用金水六君煎治疗咳嗽痰咸,效果显著。该患者未运用金水六君煎治疗,而选用八仙长寿丸。`
八仙长寿丸,别名麦味地黄丸。出自《寿世保元》。由地黄、山茱萸、怀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麦冬、五味子组成。主治肾虚喘嗽。是肺肾同治之方。方中麦冬能清养肺阴,五味子滋肾敛肺,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增加养阴生津之功,是治疗肺肾阴虚、咳嗽虚喘。该患者长期气紧,气往上涌,考虑肺肾阴虚,肾不纳气。故选八仙长寿丸补肺肾之阴,纳气平喘。患者一诊后气紧气上涌症状明显改善。二诊加大熟地黄与山萸肉用量加强补肾。三诊患者诉眼干口干不适,考虑虚阳上浮,加封髓丹。四诊患者诉偶有上涌症状,考虑肾不纳气,加龙骨、牡蛎、代赭石加强潜镇功能。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陈老谨守病机,辨证施治,是吾辈学习之楷模。(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