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某,男,38岁。1992年8月12日初诊。诉发作性眩晕、肢体麻木5月。患者近五个月来,遍身麻木,头晕头胀,肩背酸痛,胸闷不畅,烦躁不安,夜寐梦多,手足欠温,有时有不自主抖动,二便调。患者情绪较紧张,曾经各医院作EKG、EEG、头颅CT等,均无异常发现,经某医院神经科查血钾3.6mg%,服中西药数月未愈。既往尚健,无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史。
刻下见身体麻木,头晕头胀较剧,伴肩背酸痛,胸闷不畅,烦躁不安,夜寐梦多,手足欠温,时颤动,面色稍黑,情绪颇焦虑,对答切题,心肺(-),BP110/70mmHg,四肢活动好,舌苔薄脉小弦。
辨证分析:引起眩晕原因甚多,概括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端,更常见的为数者夹杂为患。本案烦躁不安为虚火内扰之征,四肢抖动、眩晕时作为风象,浑身麻木乃气血不和之征。
诊断:(气血阴阳失调,风火上扰型)眩晕(西医称为神经官能症)。
治法:补气活血,燮理阴阳,平肝祛风。
方药:黄芪40g,丹参20g,生熟地(各)20g,川连10g,熟附块12g,黄芩24g,川柏15g,羌活18g,当归18g,大蜈蚣2条,炙僵蚕15g,生石决明30g。7剂。
8月19日二诊:全身麻木药后有减,项背及二肩仍有酸胀感,胸闷耳鸣胸痛,心中怅然恐慌,四肢乏力酸软,二便调,舌苔薄脉弦细。取前意佐以甘麦大枣汤法。药用:黄芪40g,羌活18g,熟附块12g,桂枝15g,川连10g,丹参20g,延胡索20g,煅磁石24g,党参18g,甘草15g,淮小麦30g,大枣7枚。7剂。
8月26日三诊:全身麻木基本消除,胸闷耳鸣,心慌头胀仍有,眩晕好转,四肢酸软,夜寐欠佳。舌苔根部微腻,脉弦细。再以前法化裁。方药:黄芪40g,防风己(各)15g,生白术20g,桂枝18g,生甘草18g,制半夏15g,丹参24g,川连10g,枣仁15g,石菖蒲9g,远志6g,党参18g。14剂。
11月11日四诊:头晕头胀,耳鸣胸闷均减轻,近2天来胃脘部有闷痛感,按之舒,咽痒咯痰较浓,纳尚可,二便调,浑身麻木已除,舌苔薄,脉弦细。症已缓解,改调和胃气。药用:生白术20g,川连12g,党参20g,高良姜12g,制香附12g,生姜3g,大枣5枚,干姜15g,黄芩12g,生甘草18g,延胡索18g,牡蛎30g。7剂。
按:患者麻木、眩晕五月,久经多项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考虑系官能症可能。从中医诊断分析,眩晕的成因甚多,丹溪有“无痰不作眩”,景岳有“无虚不作眩”,虞搏有“血瘀致眩”,但从临床看,更多的是风火痰瘀虚交相为患,属本虚标实。
裘沛然治本案以协调气血阴阳为主,兼以平肝祛风,先投当归六黄汤加附子、丹参、蜈蚣、僵蚕、石决明等。用附子者效法仲景真武汤治“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之意。裘沛然每用附子治头眩头痛诸症,即使无明显寒象,经过适当配伍,也能取得较好疗效。可见一药之用,不可妄言,什么情况下可用,什么情况下不可用。其原则有二条“有是病用是药”,适当配伍,所谓“去性取用”是也。
当归六黄汤原为阴虚盗汗而设,裘沛然用此方非囿于盗汗一症,诸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及其他杂病等。此方补泻兼施,气血并调,本案中伍以附子,则有燮理阴阳,协调气血之功,是案数剂后诸症显减,可见一方之用,也不可泥执。治病以方,用方在人,法不必拘,方不应泥,古方今病皆相能也。
▲裘沛然,国医大师(1913.1.10-2010.5.3),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医泽广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