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馨治疗湿热蕴阻胁痛(胆石症并感染)医案

来源:

颜某,女,26岁。

因作寒热,右胁肋疼痛,全身发黄,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胆石症并感染”。治疗数日无效,患者拒绝手术治疗,故来我院中医病房住院。

初诊:1971年4月30日

高热不退,身目发黄,右胁肋疼痛不能转侧,深呼吸及咳嗽则疼痛加重,肝脏肿大,压痛明显,不能进食,时作恶心,呕吐黄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彻夜不眠。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肝胆气郁,失于疏泄,湿热胶结,腑气不通。法当疏肝郁、泄肝火、清湿热、通腑滞。

柴胡5g   龙胆草10g   茵陈15g   黄连7g   栀子10g   瓜蒌10g   枳壳7g   大黄10g   玄胡10g   金铃子10g   银花10g 连翘10g   甘草4g    三剂

二诊:1971年4月23日

体温降低,胁痛稍缓,仍恶心呕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略润,脉洪数。治拟原法兼以咸寒软坚。

原方加芒硝10g    三剂

三诊:1971年4月26日

体温正常,恶心呕吐已止,黄疸续退,能少量进食,胁肋疼痛减轻,大便泄而不畅,尿仍短赤。脉滑稍数,重按有力。发热虽退,肝胆湿热仍盛,守方再服三剂。

四诊:1971年4月29日

大便通畅,尿量增多,胁痛已愈,身黄著减,肝肿大缩小,仍感压痛。湿热未尽,肝胆郁滞。治宜清利湿热、化瘀软坚。

茵陈20g   栀子10g   黄柏10g   郁金10g   丹皮7g   柴胡5g 青皮7g   鳖甲10g   龙胆草5g   瓦楞子7g   滑石10g   车前子10g 木通10g   甘草4g    六剂

五诊:1971年5月5日

身黄基本消退,肝肿大显著缩小,食饮增进,二便通调,睡眠安宁。舌质润,苔薄白,脉息平和。从原方加减。

茵陈15g   金钱草10g   柴胡5g   郁金5g   丹皮5g   焦栀6g 白芍5g   鳖甲10g   瓦楞子7g   云苓10g   猪苓10g   泽泻10g 甘草4g    六剂

六诊:1971年5月11日

肝肿已消,身黄尽退,一切复常。嘱出院后续服原方六剂,暂忌荤油。

按:肝胆疏泄失常是导致胆汁郁滞的原因,胆汁郁滞,又使肝胆疏泄功能进一步减退,反复影响,互为因果。胆为中精之腑,大肠为传导之腑,腑气不通则郁滞不解,湿热久郁,熬炼胆汁,则成结石。先生认为胆汁郁滞,腑气不通是本案的病理特点,治疗关键在于泻热通腑、破滞开郁,使湿热浊气得从大便排出。初诊用大黄通腑泻热疗效不佳,二诊加芒硝咸寒软坚,连进六剂,腑气通畅,郁滞解除,疗效十分显著。可见芒硝利胆排石的作用确实较强。因胆道郁滞已久,使肝脏瘀滞肿胀,四诊以后,方中除清热利湿药外,增加了活血化瘀之品,以消除肝脏肿胀。六诊病虽痊愈,出院时仍嘱暂忌荤油,继服疏肝利胆之药,以资巩固,防止复发。

李元馨先生,字文炳,号大勉,江西临川博溪村人。生于公元1893年,卒于公元1984年,享年九十一岁。祖父圃孙,精于歧黄之术,著名于抚州。先生早年丧父,从祖父习医,尽得其传。悬壶赣东六十余载,医术高明,学验俱丰,誉驰四方,遐迩同钦,为江西省当代著名中医之一。兹辑录李元馨先生医案选萃,以飨读者。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