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王某,女,30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因后背部胀痛伴口干口苦一月余,加重半个月,于2023年7月14号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一个多月前后背部胀痛,未予重视,未正规治疗,半月前疼痛加重,自行去药店购买消炎利胆片口服(具体用量不详),疗效不佳且症状逐渐加重,遂来我处寻求中医药治疗。患者现症见:后背部、胃脘胀满疼痛,口干口苦,反酸,烧心,打嗝,饮食睡眠正常,小便正常,大便稍干,日一次,舌暗红,苔黄,脉沉弦细。患者自带消化系彩超报告示:慢性胆囊炎,胆囊泥沙样结石充满胆囊腔(范围约4.1cm×1.9cm);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2023-7-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诊断:胆胀(肝胆湿热证)
治则: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枳实15g、厚朴15g、茵陈30g、金钱草30g、海金沙20g、威灵仙30g、蒲公英20g、夏枯草20g、猫爪草20g、石见穿20g、黄连10g、延胡索30g、干姜10g、车前子20g。
上方14付,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嘱其忌生冷、辛辣刺激、油煎油炸食物,调情志,慎起居。同时嘱其每日服用鸡内金、金钱草、蒲公英各20g代茶饮。
二诊:2023年7月29日。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后背部胀痛症状消失,口干口苦症状减轻,胃部偶尔疼痛,二便正常,近期无反酸,烧心,打嗝症状。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加土茯苓30g。14付,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三诊:2023年8月14日。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胃痛、口干、口苦症状均较前减轻,无其他不适。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复查消化系彩超(2023-8-14黑龙江省中医医院),报告提示:胆囊壁毛糙、胆囊结石(结石范围:3.3cm×0.7cm)。上方加石韦20g、大黄5g。14付,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同时嘱其每日服用鸡内金、金钱草、蒲公英各20g代茶饮,长期服用,随诊。
按:胆结石是消化内科常见病,患者可无特殊表现,常有右胁肋疼痛不适、肩背部放射性疼痛、腹胀等症。在西方发达国家胆结石的患病率高达10%~20%,我国的胆结石患病率约10%,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临床多见结石嵌顿并发感染,可诱发患者出现急性胆囊炎、黄疸、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早治疗。该病在中医学上并无明确记载,常根据其证候表现归属于“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其病因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素虚及虫积损伤等,基本病理因素为血瘀、湿热、气滞、痰湿。胆为中精之腑,其性清净,最恶湿热。湿热之邪偏盛侵入机体,或素体亏虚复感湿热之邪留滞肝胆,可使少阳气机不利,胆失疏泄,胆腑中清不降,湿郁化热,胆液久瘀不畅,煎熬胆汁,聚而为石。胆结石初期以湿、热、瘀之实邪偏盛为主,疾病后期随着湿热瘀邪侵犯日久,病情反复发作,邪伤正气可导致正气耗损亏虚。
本案患者平素工作忙碌,压力较大,导致饮食不规律、饮食不节,且喜食辛辣之品,脾运失健,湿浊内生,湿热之邪灼煎胆汁,则生砂石。治宜清热利湿,利胆排石,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三金汤加减,具有能疏肝理气,排石止痛之功效,主治因浊蕴肝胆、肝郁气滞引起的胁肋部疼痛。笔者认为,胆结石其病成在胆腑而病解在肠。肠腑为胆石去路,也是胆汁排泌的终点。在临床上,胆腑湿热炽盛时,多伴有肠腑闭塞;肠腑气机一通,则胆腑疾病多可向缓。故无论是在急性发作期,还是结石预防时,泄肠通胆均是排石去病的良策,以承气类方加减,亦常选用三金汤、蒲公英等缓泻药物,但要注意根据疾病虚实及体质强弱准确把握其使用频率及强度。
张雅丽,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著名中医消化病,肿瘤专家;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