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牛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臌胀(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医案

来源:

李某,男,时年47岁,因“反复乏力、腹胀3年余”于2015年04月27日初诊。

【发病过程】

缘患者2011年12月下旬工作劳累后开始出现乏力、腹胀,无身目黄染,无发热恶寒,无恶心呕吐,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乙肝5项提示HBsAg、HBeAb、HBcAb(+),肝功:ALT 55U/L,AST 69U/L,ALB 35g/L,TBIL 50.1umol/L;HBV-DNA定量:2.88×10E5 cop/ml;血常规:PLT 56×10e9/L;上腹部CT平扫+增强:肝硬化、脾大、腹水。诊断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予护肝降酶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此后在当地医院门诊坚持服用中药汤剂治疗,但症状时有反复。2015年2月初患者症状反复,遂至我院住院治疗,予行部分脾动脉介入栓塞术,术后予护肝降酶、补充血浆及白蛋白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后出院,之后间断在我院门诊服用中药治疗。

【首诊证候】

临床症见:乏力,精神疲倦,腹胀明显,进食后加重,无恶心呕吐,无腹痛,无身目黄染,口干口苦,纳眠差,小便黄,大便可,双下肢浮肿,舌暗淡,边尖齿痕,有瘀斑,苔薄黄稍腻,脉弦细。

既往史:1991年因身目黄染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经治疗后痊愈;既往在我院住院期间曾输注浓缩红细胞、血浆及补充白蛋白;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病史;否认结核、伤寒等其他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

个人史:嗜烟40余年,20支/日,间断少量饮酒史20余年,否认其他特殊不良嗜好;适龄婚育,育2女,配偶及女儿均体健。否认家属有乙肝等相关病史。

查体:神清,精神疲倦,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未见黄染,胸颈部未见毛细血管扩张,肝掌征(+),蜘蛛痣(-),腹部稍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1横指可触及,边缘钝,质软,无触痛,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麦氏点无压痛,肝脾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扑翼样震颤(-)。

辅助检查:(2015年4月我院)肝功12 项:ALT 49U/L,AST 33U/L,ALB 35g/L,TBIL 22.5umol/L;腹部B超:符合肝硬化声像,脾脏栓塞术后,少量腹水。血常规、离子3项、血氨等未见明显异常。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中医诊断:臌胀(肝郁脾虚,湿瘀热结)。

治则治法:以标本兼治为则,以疏肝健脾、清热祛湿、活血利水为法。

方药:苍牛防己黄芪汤加减。

处方:①中药汤剂:苍术20g,白术30g,怀牛膝30g,防己15g,黄芪30g,党参15g,大腹皮30g,白芍10g,路路通15g,柴胡5g,薏苡仁30g,甘草5g,田七片15g,郁金15g,共7剂,上药加水800ml,煎取200ml,温服,日一剂。

②脐饼Ⅰ号方敷脐,并配合红外线灯照射脐部,每次45分钟,每日一次,1周为1疗程。

③食疗可选用鲤鱼赤小豆汤:鲤鱼500g(去鳞及内脏),赤小豆50g,煎汤服用。

④进入四季中医慢病管理。

【随诊过程】

复诊:

服上药后复诊,二诊患者腹胀已消退,诸症改善,仍自觉肢体困倦,舌暗淡,边尖齿痕,有瘀斑,苔薄白稍腻。

治疗:中药汤剂于前方去路路通,改苍术30g,白术60g,共7剂,上药加水800ml,煎取200ml,温服,日1剂。余治疗同前,治疗后,患者腹水消退,诸症改善明显,后坚持中医慢病管理随诊,病情稳定。

【按语】臌胀虽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实证多为湿热积聚,气机不畅,肝胆疏泄不利,气滞血瘀,血不归经,津液外渗;虚证,以肝脾肾气虚为主,诚如《景岳全书》云:“但凡病肿胀者,最多虚证”,本病的治疗,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很多文献将其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等,其用药体现了攻补兼施的一致性。

苍牛防己黄芪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甚效,察其方既有苍术、白术健脾燥湿利水,防己苦寒通络利水,又有怀牛膝补肝肾活血通络行水,再佐以黄芪补益,能达到利湿热而不伤阴液的功效。首诊患者乏力、腹胀明显,伴双下肢浮肿,故用苍牛防己黄芪汤加减,其中路路通为池教授临床常用,池教授认为其对于肿胀类病疗效较好,正如《本草纲目拾遗》所言:“枫果去外刺皮,内圆如蜂窝,即路路通,其性能通行十二经穴,故《救生苦海》治水肿胀用之,以其能搜逐伏水也。”二诊遗留肢体困倦,脾虚明显,故重用苍白术,白术补脾补气,苍术燥湿发汗,其中白术“内含甘润之油质,可以滋脾之阴,外发辛香之温性,故可以畅达脾之阳,尤以浙产之油质最厚,可补脾之膏油,油不沾水,故能利水,其气香味甘而苦温,能升发,故补脾土,使脾土之气上达,和肝气以伸脾气,为补脾之正药”(唐容川《本草问答》)。经治后患者诸症消失,病情好转,继续予疏肝健脾,化湿活血,巩固疗效。

此外,臌胀属于慢性病,病情复杂,易出现血证等其他变证,本例患者病情反复,池教授运用内治、外治、药膳食疗、中医慢病管理等多手段进行治疗,体现了其对于臌胀治疗“倡导多维施治”的临证经验。

▲池晓玲,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中医哲学访问学者。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指导老师,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池晓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