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脾胃治疗脾湿不化水肿医案

来源:

吴某,男,12岁。1975年3月5日初诊:其父代诉在2个月以前患扁桃体炎,服消炎药后,扁桃体炎虽愈,而继发急性肾炎,于1974年12月25日住某医院,1975年3月4日出院,为期65天。住院期间,中西药共进,截至目·前,尚存在腰痛,面目浮肿,手紧胀。现症见:病儿精神呆钝,上下眼睑晦黯,环唇青色,舌苔薄白,脉虚数。尿检查:蛋白(十),管型0~1个/HP,红细胞5~7个/HP。

证属脾湿不化。治疗宜调和脾胃。药用:

茯苓9克,泽泻6克,猪苓6克,白芍4.5克,厚朴4.5克,枳壳4.5克,陈皮1克,甘草1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3月19日):服上方12剂。浮肿消失,腰痛愈,手不紧,眼睑晦黯灭迹,环唇仍微青色,脉数减,舌净。脾湿未尽除。仍予原方,嘱服7剂。

三诊(4月3日):尿检查:蛋白阴性,红细胞3~7个/HP,面色红润,精神活泼。嘱长期服玉米须每日60克,煎水代茶。并适当休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3个月后,曾会面,云完全告愈。

【按】本方陈皮、枳壳、厚朴、甘草和胃理气,因胃主中焦,为水谷之海,胃气不和,则出纳之关皆不利,故水谷之津皆积聚而生变。此方为调和脾胃之剂,斡旋中州,则升降出纳之气得行。水谷各从其道而输泄。更以二苓(茯苓、猪苓)、泽泻下输于膀胱,可治水肿。(引自《中医肾病临证荟萃》)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