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时年62岁,2014年1月10日初诊。诉心胸前汗多5年余。患者近5年不分时间心胸以上汗多,尤其胸部、头部、背部汗多,经常大汗时吹电扇,有时脚凉,胸部以下未出过汗,胸汗多时心慌,心悸,小便黄热,大便不成形,痔疮出血,舌红,苔薄黄,脉细。既往查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有支气管肺炎病史。
处方:党参15g,麦冬30g,五味子10g,山萸肉10g,生地黄30g,川木通3g,竹叶10g,槐花30g,生甘草6g。10服,水煎服,每日1服,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3月14日二诊:服上方20服后,出汗减少,休息时出汗少,运动时出汗多,时有全身发凉,双脚冰凉,后背痛,小便色黄,心慌,心悸,双膝乏力,纳可,大便不成形,舌暗红,苔白腻,脉细。
处方:熟地黄10g,生地黄10g,当归10g,黄芩10g,黄连6g,黄柏10g,生黄芪30g,浮小麦30g,煅牡蛎30g(先煎),桑叶10g。7服。
4月2日三诊:服上方14服后汗出减轻,仅劳累紧张时汗出多,夜间盗汗,胸口、头部汗出,口不渴,不喜饮水,背沉背痛,双下肢无力,小便黄,有热感,大便可,但易干,易出血(痔疮史),大便后胃脘和小腹有热感,头昏沉,喜长太息,易情绪低落,纳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舌下络脉瘀阻,脉细,上方加槐角30g,栀子10g,夏枯草30g。10服。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高之人多见汗多、心悸、心慌、小便赤热等症状,是阴虚火旺之证,首方不用当归六黄汤而用生脉散合导赤散,盖“汗为心之液”。汗多伤心君之阴,故以生脉散加生地黄、山萸肉以复心之阴液,稍佐导赤散以清心火;因有痔疮出血,加槐花清肠止血。二诊时,心阴已复,仍存肾阴不足之阴虚火旺汗出之症,故以当归六黄汤单刀直入,滋阴泻火,固表止汗。此治有先后之异,宜细参之。同时,为了增强止汗之力,加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桑叶清热止汗。
张磊,第三届国医大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汗证的治疗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10月31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