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瑞霞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阳厥证医案

来源:

张某某,女,16岁,2020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手脚冰凉1月。该患者为一名正就读于某重点中学的学生,平素学习压力较大,1月前开始出现手脚冰凉,夜间尤甚,添衣加被均不能改善,影响日常生活及学习。现症见:手脚冰凉,伴双脚汗出较甚,颜面痘疹,食纳可,夜休可,二便调,舌红赤,苔厚,少津。脉弦细。月经史:11岁初潮,周期规律,色、量、质均正常,末次月经2020年09月20日。辨为肝郁气结,化火伤阴之阳厥病。治当以疏肝调气,滋阴降火为法。方选小柴胡汤加减,处方:北沙参12g,醋柴胡6g,姜半夏12g,甘草6g,地骨皮15g,黄芩6g,白芍15g,牡丹皮15g,厚朴10g,砂仁6g(后下),连翘10g,炒山药15g。6剂,水煎400ml,分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

二诊:(2020年10月29日):患者诉服药后手脚冰凉、双脚汗出等症缓解,颜面痘疹较前减少,食纳可,夜休可,二便调。舌红赤,苔白,脉弦。上方去地骨皮、黄芩、山药,加地黄12g,川牛膝10g,炒栀子6g,继服6剂,服法同前。

三诊:(2020年11月12日):患者诉手脚复温,双脚汗出及颜面痘疹较上周明显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弦细。上方去川牛膝、连翘,加地骨皮15g,知母10g。9剂,水煎服,分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现仍坚持门诊就诊,以期彻底痊愈。

按:阳厥证是指以手足厥冷、或手足冷至肘膝关节为主要症象的临床常见病。又称四肢逆冷、手足厥冷、手足厥逆、四逆等。对于本病的治疗,大部分医家常常针对患者表象,取“疗寒以热药”之意,投以温里驱寒,补虚助阳之中药治疗,往往难以见效,甚则导致患者症状逐渐加重,令人烦忧。《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有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这是医圣张仲景对于手足厥冷发生机理的概括。裴瑞霞教授遵仲景之学,从本病的病因病机出发,认为今人多伴情志问题,发病时常有肝郁气结、脏腑气机逆乱、阴虚内热等病机特点,明确指出四肢厥冷并非真为虚寒之证,本质是为阳郁厥逆,阳气不能顺接,郁闭于内,不达四末,不能畅达为主要病机。故在治疗阳厥证时常以“和法”为基本治疗准则,以调和疏通为主,敛阴和阳、清热泻火为辅。临床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效如桴鼓。笔者有幸忝列裴老师门下,通过门诊跟师略有所得,现将跟师整理的老师辨治阳厥证案例分享如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早有提出:“治病必求于本”之治疗观。裴教授遵仲景之学,继承秦晋高氏流派“和法”之思想,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肝郁气结,郁而化热,阳热郁闭于内,不达四末所致。裴教授言:“该病本质为气机阻滞不通、阴阳失衡、不相顺接、阳郁于内,不达四末,故治疗时当用和解,调和的手段论治,气机调畅,阴阳自和则百病不生。此外,还应注重整体审察,辨证论治,分清虚实,抓住病证的本质,准确辨析病因病机,切勿见是症便用是药,被患者病情表象误导,从而失治、误治”。本案患者为某重点中学学生,平素学习压力较大,加之近期准备考试,继而思虑过度,气机郁结,壅遏阻塞于内,日久化火伤阴,邪热郁闭于内,阳气被阻,阴阳逆乱,阳气不达四末,脏腑之气与四末之气不相顺接,故见手脚寒凉如冰。气机郁滞,化火生热,火热迫津外泄,而见汗出。气郁化火,循经上炎头面,故见颜面痘疹。结合患者舌苔脉象,可知患者此时阴津已伤,虚火旺盛。故治疗以疏肝调气,滋阴降火为法,方选小柴胡汤加减。考虑该患者阴液耗伤较甚,故用北沙参代替原方中的人参以达养阴生津之效;山药补脾养胃,与北沙参合用可增其养阴生津之力;柴胡为“升阳之佳品,厥阴之妙剂”,可疏泄气机之郁滞,升散内郁之阳气,使内郁之阳气布散于四肢,则手足渐温;肝疏泄不利可导致脾不能正常运化水湿,肝火可炼液成痰,故加黄芩、半夏、厚朴、砂仁等以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从而恢复中焦脾胃升降之职,中焦道路通畅,有利于肝气之升发,继而阳气自升,不得郁闭。柴胡升散,黄芩、半夏苦燥,故加白芍酸甘敛阴,以防阴液被伤;丹皮、地骨皮、连翘同用,清热泻火解毒;诸药合用,使肝气舒,气机畅,气血和,阴阳平,疾病向愈。裴教授指出只有抓住并解决病变的根本机理,才能做到治病求本。正所谓“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

裴瑞霞,陕西省中医重点专科、西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全国名中医高上林先生,全国名中医高上林工作室负责人,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