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女,26岁,2020年7月22日初诊。
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经间期出血,色淡,淋漓不尽,多出求医,予以中西医治疗(具体不详),遂至陈老处就诊。现症见:经间期出血,色淡,淋漓不尽,时感腰酸痛,眠一般,纳差,时感胃部胀满不适,二便可,舌淡,苔白,脉弱。
诊断:经间期出血(气血亏虚)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加减当归补血汤加味
当归15g 黄芪30g 桑叶30g 三七10g 枸杞子30g 陈皮15g 菟丝子15g 薏苡仁30g 败酱草30g 砂仁10g后下 沙苑子15g
5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2020年07月30日二诊:患者诉腰酸痛较前好转,中药效不更方,续服6剂。
2020年08月13日三诊:患者诉本月未出现经间期出血,腹部胀满不适较前好转,中药于前方基础上去败酱草、薏苡仁,加杜仲15g,党参30g,白术20g,炙甘草15g,续服5剂。
2020年10月12日,患者因“腰痛”前来就诊时,诉近2月未再出现经间期出血。
讨论:经间期出血,即排卵期出血,它是指在月经中期,即排卵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性的阴道出血。若出血期长,血量增多,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致崩漏。
西医认为,排卵期出血的病因尚未阐明,目前大多认为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关,在排卵期,会出现雌激素水平的短暂下降,这个时候如果情绪波动或者过度疲劳等,雌激素水平就可能出现急剧下降,此时较低的雌激素就不足以维持子宫内膜的稳定,就会出现子宫内膜的部分脱落,从而出现排卵期的少量阴道出血。大多数情况下,排卵之后会很快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从而迅速修复子宫内膜,出血停止。西医对排卵期出血的治疗,一般是给予雌激素药物如戊酸雌二醇,或者给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或者给予短效避孕药如达英-35、妈富隆等治疗,从而达到止血的作用。使用西药治疗,虽然用药简便,可以快速止血,但只是治其标,停药后易复发,难以得到良好的远期疗效,而且有诸多副作用,部分患者有心理恐惧感,用药依从性很差[1]。
中医古籍并无“排卵期出血”、“经间期出血”等病名,其病症记载散见于“月经先期”、“赤白带下”等,历代医家多认为此病多与肾虚、肝郁、脾虚以及冲任脉损伤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湿热、血热、气虚、血瘀有关。
加减当归补血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由黄芪、当归、三七、桑叶组成,为当归补血汤化裁而来。当归补血汤乃一补血名方, 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其中黄芪一两, 当归二钱, 黄芪五倍于当归, 正是气为血帅, 气可生血之意也。而加减当归补血汤, 在原方基础上添入三七、桑叶两味药,三七根为止血之圣药,加桑叶,既可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专主老年崩漏, 其组成配伍简而不陋, 寓补气、生血、滋阴、化瘀止血之法于一张方剂之中。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载: 本庄黄氏妇, 年过四旬, 因行经下血不止, 彼时愚甫弱冠, 为近在比邻, 延为诊视, 投以寻常治血崩之药不效, 病势渐至垂危, 后延邻村宿医高鲁轩, 投以傅青主女科中治姥妇血崩方, 一剂而愈[2]。同时,此书中亦载有运用此方治疗产后下血之医案。岳美中曾提出用加减当归补血汤治疗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 崩漏不止, 常有殊效[3]。李晶晶、周英[4]认为加减当归补血汤的疗效和适用范围可见并非局限于老年血崩之证, 对于符合病机者, 经过适当化裁, 都有其显著疗效。因而, 临证之中, 见妇人精神衰惫, 疲乏少力等一派气虚血亏之象, 经血漏下难止, 色不甚鲜红, 可杂见少许血块于经血之间, 且病程较久者, 可以使用该方治疗。
本案患者纳差,气血生化乏源,同时,先天不足,气血亏虚,气不统血,故而出现经间期出血,舌淡,苔白,脉弱为气血亏虚之征。同时,患者还存在在脾肾亏虚,故而组方中加入了补肾健脾之药。之后,患者未再出现经间期出血,为治疗有效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