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女,37岁。2021年5月23日初诊。
因发现左胁肋下腋前线肿块就诊,肿块大小约3cmX 3cm,颜色呈黯红色,质地软,边界不清,肿块中间无脓头,伴局部肿胀,按压时疼痛不明显,全身无畏寒、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查体:体温36.8C ,血压126/ 73mmHg,心率83bpm,胃口欠佳,喜热饮,脉弦,口苦咽干,舌体淡胖,苔薄白,大便溏稀,无臭味,小便3~5次/天。5天前曾在外院行B超检查:皮下炎性包块,诊断为“皮肤痈疮" ,予以头孢呋辛酯片口服5天后,效果不佳。现予以中药治疗:小柴胡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术附汤+乳香、没药制成中药颗粒剂。因半夏与附子属于中药十八反,而且患者咽干,故去半夏。具体组成:柴胡15g.黄芪20g,黄芩、党参、甘草、生姜、红枣、桂枝、白芍、白术、附子各10g,乳香、没药各8g。7剂。
2021年5月30日复诊:左胁肋下痈疮缩小,大小约2cmX2cm,质地变硬边界清,中间已化脓溃烂流出黄色液体,局部肿胀明显消失,无全身发热。查体:胃口好转,喜热饮,脉弦。偶有口苦,咽干基本好转,舌体淡胖、舌苔薄白,二便无殊。嘱痈疮清创消毒并继续服用上述颗粒剂7剂。
2021年6月6日三诊:皮肤痈疮已结痂,大小缩至lcmXlcm,质地硬,边界清楚,局部无红肿热痛,偶有发痒。查体:患者胃口佳,脉浮,无口苦咽干,舌苔薄白,二便无殊。嘱局部痈疮继续消毒。
按:痈疮之病发展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或伴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该患者痈疮发病部位为左胁肋下腋前线处.属于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胁肋部肿痛,脉弦,口苦咽干,病属柴胡证,而且病程I周,抗生素治疗无效,肿块颜色为黯红色,质地软,边界不清,肿块中间无脓头,无局部发热,按压疼痛不明显,无畏寒、无全身发热,属于痈疮中的气血两虚型,法当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故选用小柴胡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术附汤+乳香、没药。小柴胡汤为和解剂,主治少阳病证: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益气和血、通痹之效。术附汤功可暖肌、补中益气止汗。乳香行气活血,没药活血散瘀,二药合用,临床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敛疮生肌之功。
肝主筋,膜性组织皆为筋,筋柔即胸膜、膈膜、肺泡膜、肌腱、结缔组织、血管壁等的弹力纤维组织顺应性好。肺纤维化最主要表现是肺泡膜、肺间质的弹力纤维组织顺应性差,弥散、通气受限,主要的病理因素是痰、瘀、毒。柔肝之法顺应肝的自然属性,肝柔则筋柔.筋膜组织弹性、顺应性好,体现在肺上即肺间质组织顺应性好。肺脏不耐寒热,易为燥伤,所以养肺当以润肺为先。加之本病肺脏失清,不离痰、瘀、毒,亦需清肺。故我们在临床着重应用柔肝清肺法。柔肝清肺基本方以青蒿、白芍、生脉饮(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柔肝润肺,当归、黄芪合四君子汤益气养血,柴胡、黄芩、炒枳壳疏肝清肺.姜半夏、茯苓降气化痰,丹参当归活血祛瘀。整体方剂主次分明、标本兼顾,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浙江中医杂志》2022年5月 第57期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