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医案

来源:

患者,女,30岁,已婚,2010年3月13日初诊。患者4个月前发现左乳内上有一肿块,表皮红肿,触之稍痛。遂至上海某医院门诊就诊,核磁共振提示:左乳感染性病变;左乳穿刺提示:左乳慢性炎症,未见恶性细胞。给予青霉素治疗10余日,病情未见好转,肿块稍有增大,建议单纯乳房切除手术。患者为求保守治疗,遂至本院就诊。

刻下:左乳肿块轻微疼痛,大便欠畅,纳可,寐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本院B超提示:双乳乳腺增生症;左乳B区6点钟处透声差,无回声区;浆乳改变;左腋下淋巴结肿大。检查:左乳晕内下触及12 cm×10 cm肿块,质嫩,压痛明显,表面皮肤轻度红肿,乳头一侧凹陷,可触及左腋下肿大的淋巴结。专科检查:双乳对称,双乳乳头先天凹陷畸形,左乳晕内下可及大小约12 cm×10 cm的肿块,皮肤微红,肤温略高,质中,边界欠清,活动度不大,无波动感,有轻压痛。右乳未有异常。左腋下可及肿大淋巴结。

西医诊断:左乳浆细胞性乳腺炎;

中医诊断:粉刺性乳痈(肝经郁热)。

治则:疏肝清热、活血消脂。

方药:柴胡6 g,制香附9 g,郁金12 g,蒲公英30 g,天葵子9 g当归12 g,赤芍12 g,丹参30 g,莪术30 g,白花蛇舌草30 g,鹿衔草30 g,山楂15 g,茶树根15 g。

水煎服,每日1剂,14剂。

金黄膏 5盒外用,把金黄膏平摊于清洁纱布上,外敷于左乳肿块处,每日更换。嘱患者治疗期间忌油炸类及辛辣刺激类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经常擦洗凹陷乳头等。   

2010年4月10日二诊:上药连服1个月,药后肿块局部缩小至9 cm×6 cm,质地较前软,大便仍欠畅,苔薄,边尖红,脉弦数。辨证为肝经郁热,治以疏肝清热、活血消脂化浊。方药:柴胡6 g,制香附9 g,郁金12 g,蒲公英30 g,天葵子9 g,当归12 g,赤芍12 g,丹参30 g,莪术30 g,白花蛇舌草30 g,鹿衔草30 g,山楂15 g,茶树根15 g,虎杖15 g,何首乌12 g,决明子9 g。14剂。金黄膏5盒外用,用法同上。   

2010年5月8日三诊:上药再进1个月,局部肿块明显缩小,大小约4 cm×2 cm,质地较软,肿块中有一破溃口,有少许脓液渗出,大便改善,苔薄,脉细弦。二诊方加黄芪30 g、皂角刺15 g、三棱9 g。14剂。5号药线配合九一丹外用引流;青黛膏外敷。    2010年7月3日四诊:局部肿块缩小至2 cm×2 cm,溃破口基本愈合。上方去皂角刺,加制大黄6 g。青黛膏外用。上方又进1个月,局部肿块已不明显。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