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平,女,16岁,门诊号:872084,初诊日期1972年12月4日。
主诉:左手食指背部红肿,左前臂起红线五天。
现病史:五天前左手食指背部近指根处起一小白庖。当天晚上开始发烧,体温39℃以上。次日中午,局部红肿明显,并起红线,查白细胞计数17,400/立方毫米。曾服清热解毒的丸药及外用药,一天后烧稍退,但局部红肿未消,红线向上臂蔓延到肘窝以上。病后食纳差,尿黄赤,大便不干,口渴。
检查:体温38.7℃,左侧食指背侧红肿隆起中央有脓样白头,中心破溃,疮口局部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周围发红而且肿起,范围有3×2.5厘米大小,有灼热感及明显压痛,境界尚清楚,沿前臂内侧有暗红色线状索条延及肿窝上方,腋下淋巴结未扪及。
脉象:滑数。
舌象:舌苔薄白,舌质稍红。
西医诊断:手背部疖肿,合并急性淋巴管炎。
中医辨证:火毒蕴结,毒势蔓延(红丝疔)。
立法: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方药:
金银花一两 连翘五钱 公英一两 地丁一两 黄芩三钱 花粉一两 生地一两 赤芍三钱 白茅根一两 人工牛黄散(附方1)五分,分二次冲服。外用芙蓉膏(方见325),
12月8日服上方三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复查白血球计数5900/立方毫米,手背红肿感轻,红晕逐渐消失,疮面已愈合,红线完全消失,食纳恢复正常。按前方稍佐活血通络之剂,以疏通气血:
金银花五钱 连翘五钱 公英五钱 生地五钱 花粉五钱 赤芍三钱 姜黄三钱 鸡血藤五钱
12月日手背红肿消失,皮色恢复正常,眠、食、二便均正常,临床治愈。
本例系手背部疔毒。开始误认为是一般的疖,未引起重视,仅投以清热解毒之丸药,未能控制。继而引起红丝疔。因为中医所谓之疔,比疖根深而毒热重,故见恶寒发热,不容忽视。而本例最初治疗时,病重药轻。如若进一步发展很可能引起“疔毒走黄”,所以赵老医生在此特别强调“疖”与“疔”的鉴别。要从形态、毒热、病位等方面去区分,否则必然会贻误病情。赵老医生重用金银花、连翘、公英、地丁、黄芩清热解毒之剂,又因其发热五天,症见口渴、尿赤,已有伤阴之势,故用生地、花粉、白茅根清热养阴,佐以赤芍凉血活血,另加人工牛黄解其毒热。抓住毒热的主要矛盾方面,集中药效,力争转机。药后热退毒势见减,红丝疔已消退。由于毒热壅滞经络,局部红肿未全消。复诊时佐以姜黄、鸡血蘼以疏通经脉。毒热得解,气血流畅,肿势得消。通过本例的治疗,足以说明临证时对于常见的“小病”(疖肿),应当明确鉴别是疖还是疔,才不致于贻误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