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36岁,教师,于2006年7月26日就诊。患者晨起因左足癣起疱奇痒而用针挑破以止痒,下午出现发热,左下肢疼痛、活动不便,左足局部红肿疼痛,急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见全身酸软无力,饮食不佳,面色发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红丝疔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症,现代医学的急性淋巴管炎属于本病范畴。自2006年6月以来,笔者采用针刺治疗红丝疔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8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为发病当天,最长6天;上肢发病5例,下肢发病13例;曾用抗生素治疗者16例,未经治疗者2例。临床可见病变部位有一条或数条红线向肢体近端延伸,硬而有压痛;深层淋巴管炎不出现红线,但患肢出现肿胀、压痛,局部所属淋巴结肿大疼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等。查体常可见患肢有损伤或手足癣继发感染。
2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取局部阿是穴(红肿部位边缘)、合谷、太冲;配穴:高热者加十二井穴、大椎,局部红肿热痛且红丝明显者,加用砭镰法。
操作: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采用长40mm毫针,红肿部位边缘用围刺法,即与红肿皮肤表面呈15°角刺入,沿皮向中心平刺15mm,行捻转泻法;双侧合谷、太冲直刺20mm,行捻转泻法;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量约3~5mL;大椎向上斜刺20mm,行提插捻转泻法。针刺以局部出现明显的酸麻胀痛感为度,每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
红丝明显者采用砭镰法,用三棱针在红丝尽端(即颜色变浅处)浅刺皮肤,将其挑断,或沿红丝所行部位,寸寸挑断。具体方法为采用拇指同身寸法,每隔1寸,左手夹起施术部位的两侧,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约0.3 cm挑断红丝,并用拇指和食指挤压针孔周围皮肤令其出血,出血量约3~5mL。
3 治疗效果
局部红肿消退、结痂,皮肤温度正常,脓性分泌物消失,无压痛,体温恢复正常,淋巴结恢复正常大小,血常规正常,为治愈。针刺2次治愈者5例,3次者9例,4次者3例,5次者1例。治愈率为100.0%。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6岁,教师,于2006年7月26日就诊。患者晨起因左足癣起疱奇痒而用针挑破以止痒,下午出现发热,左下肢疼痛、活动不便,左足局部红肿疼痛,急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见全身酸软无力,饮食不佳,面色发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T:38.5 ℃,左足面第2、3趾间红肿,从第2趾至小腿内侧皮肤有红线1条,由粗逐渐变细,腹股沟处隐约可见,触之发热、疼痛,患肢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10.5×109/L。
中医诊断:红丝疔。
西医诊断:急性淋巴管炎。
遂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治疗1次后,红丝向远心端回缩6 cm,当晚体温恢复正常,疼痛缓解。连续治疗4次,临床症状缓解,体征消失,患肢可自由活动,淋巴结未触及,血常规正常。
5 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内有火毒凝聚,外有皮肤破损感染邪毒,以致流窜经络,迅速向近心端走窜,甚者可内攻脏腑而见壮热烦躁、眩晕呕吐、神识昏愦等“疔疮走黄”的危候,治疗上应遵循《内经》的“血实宜决之”的基本原则。笔者在临床治疗中确立了泻火解毒的治疗原则,从而达到火毒得泻、气血疏通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淋巴管炎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从破损的皮肤或其他感染灶蔓延到局部引流区的淋巴管所引起的淋巴管的急性化脓性感染。针灸实验也证明,急性炎症白细胞计数增高者,针刺后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因此针刺具有良好的抗炎退热作用;同时刺络放血方法对实验性发热家兔也有显著的降温和降低白细胞的作用。本病是由火毒所致,直刺毒邪所留之处可引火毒外出、通络止痛,正如《灵枢・终始》所言“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及《难经・二十八难》所言“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在三阳经中阳气最盛,故泻之可清阳热、祛火毒,且现代研究也表明合谷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具有疏肝理气、泻火解毒之功效;大椎为督脉治疗疔疮、热病的要穴;采用三棱针点刺十二井穴及砭镰法点刺红丝,以泻其恶血,使火毒随血而泄,也正合《灵枢・小针解》所提出的“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之意。本法治疗红丝疔疗效确切,且经济简便,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