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娟等火针散刺治疗初期有头疽验案

来源:

患者,男性,48岁,2014年7月18日初诊。主诉右项部突然红肿硬结伴疼痛半月余、加重1周。近日右侧头项部结块(约5 cm×5 cm)肿痛加重,颈部转动明显受限,且肿痛面积扩大,肉眼可见右侧头项部肿块、触之周围皮肤肿胀、灼热、皮色不变、根深蒂固、边界清楚,伴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辅助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颈部CT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骨质退行性改变。

中医诊断:有头疽。辨证属湿热蕴毒,治则:舒经活络、散结止痛。

治法:患者取俯伏坐位,肿块周围火针散刺(选择结块外围处),中央部点刺。

操作:局部消毒后,医者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特制的三头粗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红后,立即垂直刺入肿块,深约至基底的1/3~1/2,迅速出针后立即用无菌棉球压按10 s以减少疼痛,随后继续点刺其他部位,将肿块外围用火针散刺8针、肿块中央点刺1针,直刺1.5~1 cm。嘱其患处3 d不能沾水,以防感染。

2014年7月25日复诊,患者自述治疗当天感觉肿块缩小,周围皮肤变软。此次治疗将针刺范围相应缩小,感觉针下阻碍感减小。采用上述方法治疗3次后,右头项部肿块近于消失,触之皮肤已无明显硬结、无疼痛,周围皮肤变软,与正常皮肤平,血常规正常。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常组织,随访1年未复发。

体会: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本病为外感风温、湿热之邪凝聚肌表;内有情志所伤,湿热火毒内生致脏腑蕴毒;内外毒邪相互搏结、凝聚肌肤、经络阻隔,多属于热证。火针疗法是将火针烧红后,快速刺入病变部位的疗法。国医大师贺普仁将以火针为主的疗法总结为温通法。此法借火力激发经气、疏通气血,临床应用范围广泛。近年来笔者利用火针在临床上治疗多种疑难、顽固性疾患,多取良效。部分医家认为,火针温通治疗的适应症是寒证,热证属于禁忌证。笔者认为,火针温通法可清热解毒、祛腐排脓、软坚散结、通经止痛,既可用于寒邪疾患,也可用于热邪所致疮痈肿痛。且火针用于热证古已有之,唐《千金翼方》记载,“处疖痈疽,针惟令极热”,将火针用于治疗疮疡痈疽等疾患。《景岳全书》记载,“痈疽为患,无非气血壅滞,留结不行之所致,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借火力不能速也”。因此火针治疗本病可直达病所,将风寒湿热之邪引出体外,以消内痛。本例患者外感湿热之邪,内因久食肥甘厚味生湿热,内外湿热夹杂致病,治疗正是本着上述原则,借火力散其痛、引邪透达肌表。操作中须注意的是,火针点刺出血时,让血自然流出,直至不出血为止,无需按压针孔,创面属三度烧伤;若火针点刺不出血者,创面仍属三度烧伤,结痂一般1周内不会脱落,焦痂脱落前,创面不缩小,仍需保持引流通畅, 须嘱其患处3 d不能沾水,以防感染。本病属内外因综合致病,临床上诸如口服药、外敷涂抹药疗程长、显效慢;手术治疗痛苦大、易留瘢痕。火针疗法用于体表脓肿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3] ,借火力直达病灶既免去服药、手术之 苦,又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不失为效廉简便的好疗法。(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9月第38卷第9期)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