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某,男,61岁。1983年7月18日初诊。
舌体左侧缘出现隆起肿块4个月。患者舌体左侧缘出现隆起肿块已逾4个月,经外院口腔科诊为“舌体海绵状血管瘤”而来求诊。症见舌体左侧缘出现隆起肿块,约0.4cm×0.3cm,局部无触痛感,伸舌无困难,上罩白腐,边缘清楚。伴有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脉细弦带滑。无特殊不良嗜好及过敏史,无相关疾病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辨证属“舌体肿块”,此乃心火旺盛,脾经郁热,久则热灼津液为痰,痰热上阻舌本,脉络瘀结而成病。以自拟清热消结,化痰和络方加减。
方药如下:
连翘9g,忍冬藤30g,炙远志3g,广郁金9g,石菖蒲6g,紫草9g,海藻12g,沙氏鹿茸草30g,昆布12g,牡丹皮9g,生白术9g,赤芍药9g,白芍药9g,香谷芽12g,白花蛇舌草30g。21剂。日1剂,水煎服。
医嘱:忌生冷、辛辣食品。
二诊(1983年8月8日):
服上药后舌体左侧缘肿块渐见平坦,局部白腐已除,边缘清楚,口苦亦减,唯时有嗳气。脉细弦,舌苔薄黄腻,舌红。上方获效,宜守原方,佐以和中降逆。方药如下:
连翘9g,忍冬藤30g,炙远志3g,广郁金9g,石菖蒲6g,紫草9g,海藻12g,沙氏鹿茸草30g,昆布12g,牡丹皮9g,生白术9g,赤芍药9g,白芍药9g,香谷芽12g,白花蛇舌草30g,旋覆花9g (包煎),代赭石30g (先煎)。28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1983年9月22日):
服上药后舌体左侧缘肿块更见平坦,边缘清楚,日前饮食不慎咀嚼咬伤舌体,肿块又见隆起,时口苦。脉细弦,苔薄黄腻。守前法进退。方药如下:
连翘9g,忍冬藤30g,炙远志3g,广郁金9g,石菖蒲6g,紫草9g,海藻12g,沙氏鹿茸草30g,昆布12g,牡丹皮9g,生白术9g,赤芍药9g,白芍药9g,白花蛇舌草30g,炒桑枝15g,浙贝母9g,香谷芽12g。30剂。日1剂,水
煎服。
四诊(1983年12月22日):
上药进退服用至今,舌体左侧缘平坦,肿块已消失。脉细弦,苔薄黄。肿块消失已获全功,再拟前法,以资巩固。方药如下:
连翘9g,忍冬藤30g,炙远志3g,广郁金9g,石菖蒲6g,紫草9g,海藻12g,沙氏鹿茸草30g,昆布12g,牡丹皮9g,生白术9g,芍药9g,白芍药9g,香谷芽12g,白花蛇舌草30g。28剂。日1剂,水煎服。
患者先后服药一百余剂后,肿块消失,痊愈,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按语:舌体海绵状血管瘤,除先天性者,每为慢性炎症刺激而引起的血管炎症性增生物。舌体肿块增生,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明代薛己《口齿类要·舌症》曰:“若痰盛作渴,口舌肿痛,为上焦有热。”舌为心之苗,脾经上挟舌本,故心火旺盛,脾经蕴热,最易炼津成痰,痰热壅结于舌,引起舌体肿块。患者平素情绪抑郁,思虑过度,常心烦不宁,甚则夜寐难安,这是造成痰热稽留,上结于舌的内因;由于舌体脉络凝瘀而致肿胖,时被齿角摩擦或咬伤,则是形成舌体肿块的外因。临床治疗重点在清心脾之积热,化脉络之痰瘀。方中用连翘、忍冬藤、白芍药、赤芍药、牡丹皮、紫草、沙氏鹿茸草、白花蛇舌草等以清壅热而凉营血,配远志、菖蒲、昆布等以通心络而消痰结, 佐白术、香谷芽以助脾运而布津液, 务使心火降,痰热清,脾运健,水津布, 壅结自能消散。方中沙氏鹿茸草, 《本草》中未见记载, 《浙江中草药学》称其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 愈乳痈肿痛。民间用治血管瘤,颇有良效,盖取其清血热,祛瘀滞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