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劳倦伤气型筋瘤医案

来源:

患者,XXX,男性,45岁。主诉:右侧下肢筋脉曲张如蚯蚓状,伴乏力、气短。病史:患者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近年来逐渐出现右侧下肢筋脉曲张,久站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查体:右侧下肢筋脉曲张如蚯蚓状,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首诊辨证:劳倦伤气型筋瘤。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

黄芪30g、人参10g、白术15g、炙甘草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6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牛膝15g。7剂,水煎服,日1剂。

方解: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专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之证而设。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言:“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中气得补,清阳得升,则诸症自愈。

经典古籍引证:《脾胃论》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意指劳倦伤气可导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进而形成筋瘤。故选用补中益气汤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筋瘤劳倦伤气型具有理论依据。

二诊:服药7剂后患者自觉乏力、气短症状减轻下肢筋脉曲张程度减轻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同前上方加丹参30g以活血化瘀通络继服7剂。

三诊:服药7剂后患者下肢筋脉曲张进一步减轻但仍有轻度曲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上方去赤芍加鸡血藤30g以养血活血通络继服7剂。

四诊:服药7剂后患者下肢筋脉曲张基本消失仅遗留轻度色素沉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上方去川芎加珍珠母30g(先煎)以平肝潜阳巩固疗效继服7剂。

五诊:服药7剂后患者诸症悉除舌淡苔薄白脉和缓有力。上方继服7剂以善后。随访三个月未复发。

按语:患者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身体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劳累状态,这直接导致了气血的过度消耗。《素问·举痛论》曾言:“劳则气耗。”气血为人体的根本,劳伤则气血受损,气虚则不能帅血正常运行,久则形成筋脉曲张,即所谓的筋瘤。

在治疗上,我们选用了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专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之证而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血足。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人参、炙甘草、白术助黄芪补气健脾为臣药;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和营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为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在复诊的过程中,我们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了药物的加减。二诊时患者下肢筋脉曲张程度减轻但仍存在,故加入丹参以活血化瘀通络;三诊时考虑到筋脉曲张的改善但仍需进一步巩固,去赤芍加鸡血藤以增强养血活血通络之效;四诊时患者下肢筋脉曲张基本消失,但为防止复发并巩固疗效,加入珍珠母平肝潜阳;五诊时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脉象和缓有力显示身体已完全恢复。

此医案的治疗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医经典古籍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补中益气汤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原文所述的脾胃气虚证对于因劳倦伤气导致的其他疾病同样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这也正是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体现。通过本例医案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黄帝内经》和《脾胃论》等中医经典古籍中的相关理论和治疗原则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实际的帮助和福音。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